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62|回复: 0

王士相治学经验琐谈:学好中医靠自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7 16: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二月二十第584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王士相 ⊙ 编辑/张亚娟


  导读:王士相先生是国家首批认定全国500名被继承学术经验的中医药学专家之一。但就是他这么厉害的人,学中医都是靠自学!想想历代医家名贤,确实也是在“勤苦”二字上下了工夫。即使有名师指引,也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以自学中医时,不妨参考一下王老的几点体会:选好入门奠基之书籍,打好坚实的基础;结合临床实践读书,才能有真知灼见;精究专业之学,旁及有关学科;临证尊重传统理论,处方用药工细精审,应该是很有帮助的。
  




治学经验琐谈


自幼随父习医,至今已有40余年,绝大部分时间都是边临床边读书,如果说现在能在中医学方面有造诣,主要是靠自学。


如何自学?怎样成才?有几点体会。


一、选好入门奠基之书籍,打好坚实的基础


历代医家名贤辈出,各具精妙,读书只有在勤苦二字上下工夫,方能汲取各家之长,而不为一家所囿。然初习医者,要想学好这门学科,则必须选择好奠基的书籍,熟读、背诵、精研,非如此不足以打好坚实的基本功。


例如学《内经》其注本甚众,应首选李中梓的《内经知要》和汪昂的《灵素类纂》,两书不仅分类各有立意,且内容取舍也极精审;读《伤寒论》要先读《伤寒来苏集》;习内科可以《医宗必读》、《医学三字经》、《医学心悟》三书打基础。其他各科也应如此。


对入门奠基的书,必须熟读、背诵,做到熟烂于胸中。初读书切忌泛滥而无指归。读书如同滚雪球,如没有核心,则雪球是无法越滚越大的。选择的奠基书就是学好各科的核心,必须在精通了这些核心书后,再博览各家。仍以学习《内经》为例,在读完《内经知要》、《灵素类纂》后,再读杨上善《太素》、王冰注《黄帝内经》、张马合注《素问》、《灵枢》等,使自己的学识扩而广之,不断提高。


总之精读与博览是互为补充的,缺一不可,只精无博谓之无“识”,只博不精谓之无“根”。必须在精的基础上求博,由约及博,由博返约,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在读书方法上切忌顺口读过,不求甚解,尤其学习经典著作,更应潜心钻研,不通之处须借助工具书探讨之,这样才能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义。


例如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句中的“养”字,历代医家认识不一。考《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赵氏注:“养,治也”。结合亲身临床体会,“养”字应从“治”字解。


原文意义为,春夏阳盛,故宜治理亢阳。秋冬阴盛,故宜治理盛阴。这样不但文义通畅,而且合于医理。再如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胸痹之病……寸口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文中所述寸脉与关脉一迟一数,而临床上从未见同一病人寸脉与关脉有迟数之分。对此历代医学多随文衍义。


据《十三经注疏》中“孟子注疏·梁惠王章句上”云“数罟不入池”。赵氏注:“数罟,密网也,密细之网,所以捕小鱼鳖也”。《辞海》:“数,细也”。故据此可以认为“关上小紧数”的“数”字,当从“细”字解。原文之脉象应理解为“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细”,这样不仅文义畅然,亦符合临床实际。


二、结合临床实践读书,才能有真知灼见


诵读经典著作,尤其应注意结合临床反复诵读、理解、揣摩,才能另具只眼。20世纪50年代父亲在讲授《内经》“病机十九条”时,一改以经解经之传统,创结合临床讲授的方法。用临床实际现象阐述其实质精神,使理论得到进一步深化。


如以“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解释为例。结合临床治疗乙型脑炎所见,认为夏季“乙脑”患者,舌苔雪白黏腻即为因湿致痉,其病机为湿邪阻滞蒙蔽阳气,使阳气对筋脉失去温煦濡养所致。


对此类患者,虽见高热、惊厥昏迷之证,也不能妄投寒凉之品,更不可用局方至宝丹、安宫牛黄丸等凉开药物。必应从湿邪论治,先以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之法化湿为燥,使雪白黏腻之苔由中心变黄腻而后变干黄,即说明湿邪已化燥,为好转之机兆,然后再从热治。并列举清代薛生白《湿热病篇》第四条所述因湿致痉案加以佐证。


学习《伤寒论》时必须强调要在领会原文实质的基础上,通其医理而用于临床。曾治一中年女性甲状腺机能低下患者,腹胀满食欲不振,下肢肿胀,神疲,便秘。分析其病机为脾阳不振,中虚气滞,遂投以《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而愈。该方本是为汗伤脾阳、中虚气滞之汗后虚满证所设,此患者虽不是病于汗后,但病机具有中虚气滞,因病机相合,故可不拘是否使用过汗法。


由此可悟出,读《伤寒论》读的是其法则,关键是掌握其法则,指导用药。而不是拘于其病因途径而死守原文,一成不变。


三、精究专业之学,旁及有关学科


在精研博览医籍的同时,应对经籍、诸子、文学、历史、中国古代哲学、唯物主义哲学皆涉猎旁及,并对现代医学及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新技术、新进展亦浏览及之。医为专业之学,故业贵专精,而欲深入理解,则功在医外。


余以为无论中医或西医或西医学习中医者,对待自己的专业或对方的专业,均应持“法可法,非常法”的态度,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如治疗肾炎,绝对不能用麻黄素,这是西医界公认的事实和法则。但中医在治疗此病时,若伴咳喘尿少,证属肺气不宣者,仍可用麻杏石甘汤加强利尿之品而奏效。由此可见任何法则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需用辩证观点去加以分析和看待。


作为医者应善于运用哲学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指导临床,总结辨证施治的规律。异病同治是从疾病的个性中掌握其共性,同病异治是从疾病的共性中掌握其个性,而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因此对各种疾病的个性了解得越深入,所概括出来的共性规律必将更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因此经多年临床实践对某些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较为完善的治疗规律。如治疗甲状腺机能亢进,不拘前人软坚散结之法,倡从肝经论治之说,提出治“甲亢”五法,并对风湿热肾病、外感咳喘、婴幼儿腹泻、小儿疳证等疾病亦系统总结出治疗规律,经临床验证确有实效。


总之,欲振兴中医,非认真继承则无以保持中医特色,非运用文史哲及多种自然科学进行综合研究则无以提高创新。二者结合才能扬长补短。要用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辩证法来研究阐述中医学术,使之不断地丰富光大。


四、临证尊重传统理论,处方用药工细精审


临证必须注重运用中医传统理论、传统用药法则及严谨的思维方法进行辨证论治,遇疑难危证时尤为明显。不完全性幽门梗阻中医称之为“反胃”,病机属“两土同崩”,但若单纯运用健脾和胃止呕之法多不奏效。运用五行学说分析,火生土,中焦脾胃腐熟水谷,必假命火之蒸腾,此亦属火生土之意。


所以单纯用脾虚解释不妥,此病乃命门火衰,不生脾土,脾胃即虚,而肝木亢横所致。其治应补命门之火,温运中阳,疏泄肝火,而收到良效。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学的发展和理论体系形成,起着极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贯穿在中医学的各个领域中,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部分。在临床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进行分析治疾病时,多数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不了解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和它在临床上的应用,或者错误地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只是说理工具,就不能真正了解中医学,同时也不能树立辨证论治的思维方法,即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


目前,存在着用现代医学理论套用中药的风气。例如一诊断为冠心病,就选用所谓具有扩张冠脉血流量、降低血脂的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对中医怎样认识此病,完全没有从理论上探讨,置中医理论于不顾,我以为这是一种消亡中医的思维方法,必须下大力气加以纠正。


当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脏供血不足这是事实,但是中医治此病,绝不是单用活血化瘀所能代表的,不探讨中医对本病理论的认识,就无从谈辨证论治。按中医理论分析,本病病机可有肝郁肾虚、阴虚、阳虚等,其治有疏肝行气、补肾滋阴温阳的不同,必须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符合中医理论的活血化瘀之品,这才是真正的中西结合,既符合辨证论治原则,又汲取现代医学的理论。


临证时运用中医传统理论,力求辨证准确,务使药证相符。须知药既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每味药物皆有利害,欲知其利,必先知其害。欲提高疗效,需趋利而避害。此外用药法度务须严谨,要精究配伍,贵在少而精,要擅长于平淡无奇中奏效。如治一3岁女孩,因注射两种疫苗间隔时间不当,遂致血小板减少至3×1010/L,遍身皮下出血,久治不愈。


经详细辨证,该患儿表现为血热妄行,拟方生地3g,茅根6g,丹皮3g,赤芍3g,元参6g,川军3g,生甘草3g。药仅7味,服药一月,便使患儿痊愈。


总之,应用中医传统理论和行之有效的用药方法加以辨证施治,才是中医的优势,否则如无根之萍。


【本文摘自《医事困学录》 ,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M3MTcwMw==&mid=204436294&idx=1&sn=6d86df87a0f362a6af1d0d20b020a8fa&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