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8|回复: 0

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1 16: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三月初四第598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朱进忠⊙ 编辑/张亚娟 ⊙ 校对/党卫阁


  导读:单纯强调套用西医;过度迷信专家、前人,不做认真调查研究不顾客观的实际,单纯追求验方;不是按照望闻问切去搜集资料,而是凭据想象处理问题;不去理解中医特定术语的含义,而是自造术语歪曲原有的概念。这些辨证过程的错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但小编是感觉中了好几枪啊~我还是默默滚去学习吧。
  





如何提高辨证论治的准确率

一、产生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错误原因


1、抛弃中医理论,单纯强调套用西医。


例如:高血压病,某些医者鉴于其部分患者是阴虚肝旺引起的,便把这部分经验套用到所有的高血压病患者身上,并称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患者统统采用滋阴平肝法进行治疗。又如心肌梗死,某些医家鉴于其在研究中发现与瘀血有关,就统统认为是瘀血阻滞所致,并认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而将所有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结果把很多非肝旺的高血压病,非瘀血阻滞所致的心肌梗死的患者采用了滋阴平肝,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2、过度迷信专家、前人,不做认真调查研究。


例如:某些医者在临床时只注意某某专家,某某大医院的诊断,而对患者叙述的与专家诊断相反的任何症状,任何体征不屑一顾,一听此病即立刻开据出某某验方,结果常常不效。


3、不顾客观的实际,单纯追求验方。


例如:肝炎,某些医者鉴于很多传染病院报道说传染性肝炎乃湿热所致,并云其采用除湿清热法是如何如何的有效,而也认为所有的肝炎患者都是此种证型,结果多数患者不效。他们忘记自己所处的环境不是传染病院,所治疗的患者都是经传染病院治疗无效的事实,所以当然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4、只注意该种疾病的普遍规律,不去探查该种疾病的特殊证候。


例如:肺炎,某些医家只注意其痰热壅肺,而对所谓的凉燥犯肺的各种表现不予重视。又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只注意其多见清瘟败毒饮证,而对早已出现的肢厥脉微,泄泻,苔白,根本不去考虑等。


5、不是按照望闻问切去搜集资料,而是凭据想象处理问题。


例如:钩端螺旋体病,当一遇见患者说是患的钩端螺旋体病时,即立刻认为其乃湿热所致,而根本不去考虑其证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数,致使本是大青龙汤一剂可愈的病,变为长期缠绵不愈。


6、不去理解中医特定术语的含义,而是自造术语歪曲原有的概念。


例如:中医辨证论治术语中的证,本是各种证据的意思,而某些医者却把证仅仅理解为症状的代名词,并提出新的无证可辨说来否定辨证论治。


二、提高辨证论治准确率的方法


1、严格地按照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辨证论治。


这里所谓严格的,即不是有例外的,例如:西医诊断的某某所谓炎症,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属于寒,我们就认为其属于虚、寒,而不能因为其是炎症就认为其属于热,属于实。又如:大便秘结,只要是我们通过严格的中医诊断方法确定其属于虚、寒,那我们就不能因为其系大便秘结而认为其属于实热等。


2、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去诊查疾病。


这里所谓严格地按照中医的诊断步骤,即毫无例外地按照中医的望闻问切去检查,并根据其检查所得材料去确定诊断,而绝不可有任何例外。例如:感冒,当患者说其是感冒一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感冒而不去察脉,不去察舌,不去按腹,否则是很难确定其属于什么证候的。又如:低血压病,当患者说其是低血压病时,我们不能因其是低血压而诊为气虚清阳不升,而冒然采用补中益气等。


3、认真地学习古代名家的医案,通过分析了解其成功的辨证论治方法。


怎么巧妙地应用中医理论于临床,这是中医临床工作者最难掌握的问题,所以前人常有“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净信书,不如无书”的警语告诫我们。怎么才能临证多?我认为第一应该多临床,第二是应该多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在学习前人的临床实践经验上,我认为也有两点:第一是直接跟着有经验的老师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第二是从前人的有效验案中学习成功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学到巧,才能真正地学会辨证论治的方法。


4、认真地分析所谓的大和小,即所谓的大的问题和独处藏奸的关系。


例如:有些过敏性紫癜患者,我们通过检查分析确定其属于热毒炽盛后,本来采用黄芩黄连、黄柏、生石膏等应该有效,但一通过实践去检验却根本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我们忽略了其独处藏奸的寒。又如:某些癃闭,从其证中的尿急尿痛,口干口苦,身热来看,当属一个热证,但应用知母、黄柏却分毫无效,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我们忽略了其中所谓的独处藏奸中的阳虚的结果。这个独处藏奸的问题看起来事小,但其常常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此临床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5、临证处方时,不但要知药物的性味、功用、主治、归经,而且要知所处方剂是什么方,其主治证是什么?不但要知所处方药中是由那些药味组成的,而且要知所处方药中包括了那些前人的方剂?那些前人的方剂的主治证是什么?如此等等。


【本文摘自《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