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9|回复: 0

我尊重您的选择,但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2 07: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那天我听一位企业家,在对一个刚毕业的晚辈说自己的心得,他说:“在你的人生中,一定要在不同的阶段,都找到自己身边的榜样,照着他的样子去做,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成长,又不会不切实际。”
  我听了,深以为然。
  我这个人资质平平,所以要不断有人带着进步,我的秘诀就是这位企业家讲的,不断找到身边的(不是比尔盖茨那么远的)榜样,然后克隆他。在我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这样做,这使得自己可以有所改善提升。
  记得当年大学毕业,刚刚到工作岗位,我就发现,我们单位有一位年轻的老总,非常有活力,很有修养,业务能力强,令人印象深刻,所以我决定把他作为榜样来学习,后来证明我的眼力,他后来一路成长成为本系统全国最年轻的领导,而我也随着进步,我从他身上学到的素质,直到今天还影响着我。
  现在回想起来,他的一个重要的素质,就是有效的沟通。他对人说话,总是充满活力,让人如沐春风,同时特别有启发性,一般他会从正面鼓励你的积极性,偶尔批评,会令人特别有震撼感。
  我直到现在都这样认为,一个人的语言风格和沟通能力,是他生活得更加顺畅、走向成功的重要条件。
  一个不擅沟通,说话充满了各种负面情绪,充满了抵触与抬杠的人,相信生活中也会阻碍很多。
  

  所以,今天聊的,是《弟子规》的这句“善巧劝,终无怨”。
  各位可能会有个疑问,就是难道《弟子规》里面的每句话都是正确的吗?就没有不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吗?
  有的,比如这句原来就是“号泣随,挞无怨”,现在我们给改成了“善巧劝,终无怨”。
  这个“号泣随,挞无怨”的意思是:在父母有错误的时候,要指出来,如果父母不改,孩子要痛哭着劝,即使父母鞭打自己,也要坚持。
  这句话是要改改的,因为现在的教育方式改变了,古代父母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是打孩子的,现在打孩子的不多了。
  《弟子规》里面的“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只能说明一件事情,就是《弟子规》并没有培养孩子的奴性,而是告诉大家,在正确的道理面前,孩子和父母是站在同样一个起跑线上的,对于父母做错的事情,孩子要不遗余力地帮助父母,不让父母犯错误。
  在“孝”这部分里面一共只有五十六句话,居然用八句话来讲孩子应该如何帮助父母,如何改正错误,足足占了七分之一的内容。
  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角度,我们现代人通常都认为父母就是教育孩子的,孩子要听父母的,但是《弟子规》里面却用非常大的篇幅,提出了孩子对父母的监督作用。
  我真的认为那些说《弟子规》是在培养奴性的人,基本上连《弟子规》的第一段都没有读完。
  

  我们把这句改成:“善巧劝,终无怨”就更加切合现代的生活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有了错误,孩子要提出,让父母改正。如果父母不改正,甚至抗拒,则孩子要从各种角度,巧妙地劝父母,用父母能接受的方式请父母反省,没有怨言,直到父母改正。
  
  这里面的“善巧”两个字,改得非常的好,这说明修改的作者是很有学问的。
  “善巧”这两个字,在佛教里面用的非常多,通常,是和“方便”这个词联用的,叫“善巧方便”,什么是“善巧方便”呢?就是要根据众生各自的特点和喜好,来采用他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来向他们传播佛法
  而《弟子规》里面的“善巧劝”,就是告诉我们,在劝父母的时候,要讲究方法,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去劝说。
  关于“善巧劝”,我们先给大家讲个古代的故事。
  话说春秋的时候,楚庄王有一匹名马,楚庄王对它是喜爱非常,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让它住在在华丽的宫殿里,睡在豪华的床上,甚至拿枣脯喂养它。这匹马因为生活水平过于优越,结果越来越肥胖,最后血脂太高,血压也高了,估计是心脏冠状动脉出了问题,终于有一天病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跟死了亲人似的,命令大臣为死马治丧,准备用棺椁装殓,按大夫的葬礼规格来安葬它。
  庄王身边的大臣,总觉得这事太过分,于是都来劝谏,说大王您别这么做,太离谱了。楚庄王大怒,下令说:“葬马的事情谁都别劝我,再不知好歹进谏的,立刻处死!”
  优孟是当时著名的艺人,优就是艺人的意思,他听说了,心想这么劝楚王不行,要讲究方法,于是就走进宫殿大门,仰天大哭,哭得很伤心,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庄王很吃惊,问他为什么哭得这么厉害。优孟哭涕着回答说:“宝马是大王的心爱之物,怎么能不厚葬呢?堂堂楚国,国富民强,有什么要求办不到?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大王您却只用大夫的规格安葬它,太薄待它了。”
  这楚庄王一听,很开心,也很好奇,心想大家都劝我别厚葬,这位却觉得用大夫的规格太低了?于是问:“那依您的看法呢?
  优孟说:“我建议用君王的规格来安葬它。”
  庄王一听,来劲了,忙问:“那怎么办好呢?”
  优孟回答:“应该这样啊,用雕刻的美玉做棺材,用最上等的梓木做外椁,拿樟木等贵重木材作装饰,再派几千名士兵挖掘坟墓,再动员全国力量,让老人和孩子背土筑坟,然后,让各国的使节都来开开眼,让齐国和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祭,韩国和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安葬完毕之后,再为它建立祠庙,用猪、牛、羊各一千头的太牢礼来祭祀它,并且安排一个一万户的城邑进行供奉。您要像对待您先王您爹死了那种待遇对待它,这排场,才真正有面子啊!诸侯各国如果听说大王这样厚待马匹,肯定会影响很深刻,都会知道大王把人看得很低贱,却把马看得很重。”
  庄王一听完,脸上是红一阵白一阵的,心里于是彻底明白了,说:“哎呀!我怎么竟然错到这种地步!您说,现在该怎么办呢?”
  优孟说:“这有什么难的呢,请让我用对待六畜的方式来埋葬它。用土灶做外椁,用铜锅做棺材,用姜和枣来调味,在加进兰草,用稻草作祭品,火光做衣服,把它埋葬在人们的肠胃里,这就是它该有的待遇啊。”
  庄王于是同意了,派人把马交给主管膳食的官员,把这马给炖了做菜。并且告诫大臣们,我这次的丢人的事儿,千万别对外人讲!
  

  这个故事里面,优孟就是使用的沟通技巧,让楚庄王明白自己的错误的。
  沟通、劝说的目的,就是促使对方行动,或使得对方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我们在生活、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沟通,但是,沟通的质量,却大相径庭。有的人一与人沟通,就陷入抬杠的状态中,双方面红耳赤,可以想见,根本对方就不会听您的劝告。
  那么,为何我们会进入无效沟通的状态呢?
  我总结一下,看看大家能否借鉴,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办公室里,任何一个家庭里,这些沟通方面的问题,都可能会出现的。
  1、在对方抗拒的情况下,仍过于坦诚地直接指出对方的错误:坦诚指出是最节省成本的做法,但是,除非是您和对方是非常好的朋友,对方在您的面前,没有维护自尊的过度防范,而且了解对方是比较坦诚之人,对于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否则,每个人犯错误都会感觉羞愧,如果直接指出,会让对方立刻进入防范状态,则反而没有关注问题本身。
  2、自己有某种程度的“语言暴力”的情况。此时自己没有好好把握情绪,这使得我们的语言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出现否定、嘲讽、说教以及随便打断、肆意评价等语言暴力,这会令对方更加抵触。
  3、选择时机不对。每个人的情绪,都有起伏波动,如果正在对方情绪低谷,去劝说对方,会令对方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从而产生抵触。
  4、价值观有根本冲突。如果与对方的价值观不同,则看问题角度会出现差异,导致语言无法沟通。
  

  那么,有效的沟通有哪些特点呢?
  我认为沟通有三个境界,也是三个层次,如果依次做到了,沟通会非常有效的,我相信,一般的善巧方法,应该皆源出于此。
  1、首先,尊重对方的观点。人心隔肚皮,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点,我们个体之间,差异很大,所以要尊重对方的差异,这样才能沟通,而首先,要尊重对方的观点。我们来看看优孟是怎么做的,他先肯定楚庄王是爱马的,先是哭泣着来到宫殿里,说马应该厚葬。本来大家都是反对的,楚庄王已经做好了防范心理准备,而优孟的做法,恰恰和众人相反,这令楚王解除防范。
  2、更高一个层次,尊重对方的思想体系。每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思想体系也不同,您要进一步认可对方的思想体系,才能进行下一步沟通,很多劝说无效,是因为思想体系不同,比如在学生多为基督教徒的课堂上,用充满佛教特点的语言来讲课,则后果可想而知。在对百姓劝说时,满口之乎则也,就一定是不合适的。在优孟这个例子里,他对楚庄王说要用君主的礼仪来厚葬名马,就是尊重了楚王的思想体系,让楚庄王认识到这个思想体系里面,自己的不合适之处。
  3、最高层次,尊重对方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都渴望实现这个规划。而尊重对方的人生,再指出对方目前的偏差,与这个美好的人生规划有多么背离,则对方更容易接受。比如,优孟指出如果按照君王之礼仪厚葬马匹,会让各国认为楚庄王看重马匹,而轻视人才,这种评价,是任何一个有抱负的国君所担忧的。所以楚庄王立刻看出了,自己的问题对人生的影响,从而改进。
  以上是我觉得有效的沟通和劝说必须的条件,一切都以尊重为前提,在充分的尊重的基础上,我们会想出各种善巧方便,而那些方法,都只是术而已。
  
  这种思路,用来劝父母也很好。有一次,我母亲看到报纸上一则保健品的广告,很动心,药物成分都不错,觉得又是报纸上写的,那是政府的报纸,哪里能骗人?这是他们老一辈子的人的共同想法,她们哪里知道,现在很多商人违反广告检测,胡乱写疗效的。
  当时我妹妹发现了,于是告诉我。我就对母亲说:“三千元以下的保健品,您随意买,自己决定就可以了,毕竟身体第一,快八十岁的人了,好的保健品是可以服用的。”(这是尊重对方的观点)
  然后,我去拿来这个广告看了,半版的广告,写了很多内容,我发现其中这个号称是中医研究精华的广告,居然在里面引用《黄帝内经》的时候,错写成了《皇帝内经》,这是任何一个研究中医的人不可能出现的错误,考虑到母亲做过医生,所以我给母亲看了这个错误,告诉她这不是搞学术的人做的事情。(尊重对方的思想体系)
  接着,我又劝说母亲,您都马上八十了,按照现在的身体,是奔百岁去的人,如果吃了这些不是搞中医的人“研究”出来的中药,影响了气血运行,则可能反而耽误自己啊,这岂不是把百年之躯交付庸医?(尊重对方的人生)
  结果,母亲立刻醒悟,于是打消了这次购买保健品的念头。
  
  这个方法也适用于教育孩子。
  我在读初二的时候,当时把大学教材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读完了,突发奇想,觉得自己不用上学学物理化学了,可以在家天天读古文,到了三十几岁,一定是全国这个领悟的顶尖人才。所以向我父母和老师宣布,我要退学了。
  当时家里吓坏了,这还了得?百般劝说无效,于是请来了一个父亲的学生,我们家好友的孩子,唐旭东大哥,他比我大好多,已经读大学了。
  旭东大哥来了,见到我,先说:“这个想法好啊!”(尊重我的观点)
  然后又说:“你这算什么啊,我比你激进啊,年轻人就应该这样啊,就应该有自己的想法,我当年下乡的时候,学小提琴......”(尊重我的思想体系)
  最后他又说:“但是,读书就像是在垒一座山,你能站多高,就能看多远,比如你读到高中,能看到方圆十里地,读到大学,站得更高了,能看到方圆一百里,再读到研究生,你能有千里目......对了,你想看到多远的世界呢?如果你现在读一个学科,就像立竹竿,一直上去,就不是垒山了,你能站得稳吗?”(尊重我的人生)
  结果,我听完,认可了他的说法,于是继续读书,他说的“站多高看多远”的理论,在我后来读博士的时候,有了深切的感受。
  后来,旭东兄长曾经在一家叫“ESPRIT”的服装公司做老总,再后来据说离职潜心修佛了。我现在心中还常常想起此事,充满感激。
  

  “善巧方便”、“善巧劝”里面,都是将“善”放在前面,这个“善”,就是爱心,是尊重,有了这个“善”的心,后面自然会生出“巧”来。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随时发生,所以我坚信,尊重对方,是有效沟通的起点。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里,都是如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