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557|回复: 0

中医本质探微 4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28 02: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有这么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句话常常只被理解了一大半,以致人们往往只知道要注意饮食、起居、不过度劳累,而对“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却所知不多。其实这段话,点睛之笔正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有了这个前提,节饮食、常起居、不妄作劳才有神效。

那么,上古时候的人,尤其是那些悟通了大道之理的人,是如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呢?

先贤们懂得效法天地阴阳变化,并根据它来调整、平衡自身的阴阳。他们知道人体真气的运行与天地的运行变化息息相关,懂得使自己的炼养合乎天地运行的规律,并根据这些规律来调整饮食和作息,不过度劳累,所以能做到让身体与精神都合乎于道来生活。胡涂医相信,那些彻悟了的先贤们,一定能做到形神具足,诸事圆满,生命完全自控,从而想活多少岁就活多少岁,如果他们愿意的话,能够活到人类本应活到的寿数,比如活个百来岁之后,想走了再潇洒离开人世。——我这样讲,或许会招来批评、谩骂,请大家看看2008年3月《羊城晚报》采访本焕老和尚的一段对话:

羊城晚报:本老102岁了,怎么看待生死?
本焕长老:我不想走,谁也拿我没办法;我想走,谁也拦不住。
羊城晚报:什么意思呢?印顺法师:意思是他可以来去自由。(http://h.foyuan.net/article-5187-1.html)

我在前面的系列文章《“阴阳”他说》里说过,阴阳是两种不同的物质,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尽管许多“阴”的东西我们肉眼无法看见。当然,说阴阳是两种“物质”,这也只是权宜之计,说他们是两气,甚至两种精神,是一半一半的思维亦无不可。不知道有没有人留意到,胡涂医在《秋季养生,无外其志》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善恶两不思量,虚空粉碎,还有啥四季?还分啥阴阳?”——很少人读懂这句话。阴阳在那些已经从此岸到彼岸的人那里,多半还是存在的,只是他们已经不必去“分别”了——不去分别,并不等于他们就没有“阴阳”,他们更会遵循天地阴阳法则的演变去生活,只是他们不“住”于阴阳的境界中罢了,就像佛陀在《金刚经》里说的“无所住而生其心”。那么我们这些还在“此岸”的人呢?恐怕还是得老老实实“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怎样去“法”去“和”呢?

那就涉及到中医的另一个本质观念——十二消息卦与天地阴阳变化和人体真气运行息息相关。

十二消息卦当然出自《易经》,关于易学的话题,要忽悠得人们云里雾里实在太容易,要简单明快做扫盲却不容易,胡涂医扫到哪儿就哪儿吧。

我们知道,《易经》为群经之首,按司马迁的说法,伏羲画八卦,周文王做《系辞》,孔夫子做《十翼》,始成完整的《易经》,我们目前看到的《易经》也叫《周易》,因为它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演系辞,推演、完善的(司马迁《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此外还有神农的《连山易》,黄帝的《归藏易》,史称“三易”。可惜《连山》与《归藏》据说已经“失传”了,所以我们现在基本上把《易经》等同于《周易》。《周易》一直以来都被称为经典里的经典,哲学里的哲学。关于易学本身,医家的易和道家的易相近,与宋明理学家们的易则相去甚远,所以胡涂医才在前面的文章里反复强调“自古医道不分家”!医家对于易,虽然也以阴阳两元气论来阐述人体和自然万象,但更重视阴阳未分之前,或将为阴柔,或将为阳刚的变化流通的根源,医家认为这一根源是主宰我们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把握了它,生死便不由阎王爷管,而是自己可以做生命的主人!

医家认为,人秉天地之气而生,阴阳的流通变化无时无刻不在支配着人体的身心活动。《易经》以十二消息卦示人以天机,教人效法阴阳变化之道,数理和合之机以养天年、度百岁。

什么是十二消息卦呢?要理解十二消息卦,还得做一番基本扫盲。孙思邈真人曾经说过,不懂易理的人,不足以被称为大医。(“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有心学习古传中医的同志们,床头应常放本《易经》,真通医道的人,必定亦通易理,《黄帝内经》与《易经》必须参照着读才容易理解圣人本意。历史上真正的明师,无一不是易理精熟的。去年胡涂医在《经络本来就是“通”的——“经络”旁通(9)》一文中略有提及。

我们先来弄明白啥叫“卦”。《说文解字》说,“卦,筮也”,筮就是古人用来占卜的蓍草(即蚰蜒草),这里我们可以把“卦”理解为“一种东西”,“一种挂在外面的东西”。伏羲画八卦,就是用八种不同的东西——大家都能看到的,简单的、仿佛就像挂在门口的蓍草的符号,来作为“文字”,表达宇宙八大类事物——万事万物。所以《康熙字典》在注释“卦”字的时候,说“卦”就是“挂”,天地万象都“挂”在这上面了。(“卦之为言挂也,挂万象于上也”)。所以可以这样理解,“卦”就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卦以阴爻(--)、阳爻(―)相配合,每卦三爻。换句话说,每三爻可以合成一卦,共可以组成八个经卦(就是我们平时听到的“八卦”),每两卦(即共六爻)合成一卦,可得八八六十四卦(也叫“别卦”),六十四卦能完整描述天地万物的阴阳演变之理。一般所说的“八卦”,即八个经卦,用一句口诀便可记住它们的“长相”: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请大家看看这张八卦图,很好记的。
明白了八卦,十二消息卦就比较好懂了。所谓十二消息卦,就是八卦里的乾坤两卦,外加复、临、泰、大壮、夬、姤、遯、否、观、剥卦。这十二个消息卦也可以用一句口诀结合下图来背诵:“复临泰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二六”





不知大家是否留意到,这十二个消息卦,除了乾、坤两卦各由纯阳、纯阴爻表示外,其它十卦均同时由阴阳爻组成?这就是“消息”的道理!“消”是指阳去而阴来,即阳爻去,阴爻来,“息”则指阴去阳来,即阴爻去阳爻来。所以十二消息卦,描述的是天地与人体阴阳二气来去演变的道理,所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才说:阴阳,是天地之道,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万物的起源,变化的父母,是万物生长、毁灭的根本,是人体精神活动的大本营,治病必定要从法于阴阳开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阴阳两气究竟是什么关系呢?《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有很精炼的总结:“阳化气,阴成形。”阳主万物气化,阴主万物的形体。《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前,说了一句“狠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要弄懂“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得把《黄帝内经》与《周易》一起看才行。大家看上面这个十二消息卦的图,这十二个卦配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按照易理,冬至所在的月份就是“子月”(即农历十一月),因为“冬至一阳生”,与一日之中的子时“一阳来复”一样,天地与人体的阴阳变化在此时开始(其实“开始”也只是权宜之说,天地、人体的阴阳变化是无时不在进行的),在卦象上看,就是“复卦”(参阅《中医养生 ——因天之序,合道而行,24小时如何过11》)。从上面的图看,以一年十二个月来说,立春开始于寅月,一般是农历正月,此时天地交泰,为“泰卦”,一直到夏至阳气不断生长,这就是“阳生”,讲的其实是上半年,即春夏两季。所以中医养生,才讲究“春夏养阳”,说的就是因应这个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懂了“阳生”的道理,“阴长”就好懂了,回过头看《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描述“阳化气,阴成形”就能理解了。春夏阳气生发、生长,属于“阴”的万物因应着天地阳气的生发、生长而繁荣,这就是“阴长”!弄懂了“阳生阴长”讲的是春夏之间天地阴阳变化的道理,“阳杀阴藏”的道理也就能够融会贯通了,所以中医其实很好学——前提是要通易理:)

再唠叨一句,“阳杀阴藏”,讲的是下半年,秋冬两季天地阳气开始减弱,从否卦到剥卦,阳爻在减少,表示天地阳气开始被“杀”少了,属于“阴”的万物开始进入收敛、养藏。

中医的本质,就是要让人体真气的运行,与天地阴阳的变化相因应,在春夏养阳,在秋冬养阴,这就是“法于阴阳”!具体怎么养呢?胡涂医在前面的中医养生系列文章里已经列出了许多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天地虽分阴阳,万物也分阴阳,气自然也分阴阳,但是我们不应该去纠结于自己究竟是缺阳气还是缺阴气,是阳虚还是阴虚,就像胡涂医在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阴虚vs阳虚》里说的:“大家以后不用担心自己究竟是阴虚还是阳虚,是实症还是虚症,一概理解为“正气不足”就好了。”

以上谈的,是“法于阴阳”在一年之中的“法”,一般懂得做些学问的中医都能懂。下面我就谈点医家秘传的内容。

我们知道,婴儿在母体内,靠母体供给营养、能量(所以佛陀才说父母恩重难报,天下的父母恩哪里报得完!),以内呼吸——胎息的呼吸方式发育生长(“胎息”之说请参阅《医家秘传——胎息、打坐辟谷》),十月胎圆的时候,后天的生命还没有开始,本身的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开关尚未打开启用,在卦上来看就是“坤”卦——纯阴。随着脐带被剪断,天地之气进入肺中,肺自然应激,将气排出,催动声带,哇的一声开始了外呼吸,此时心火下降而补肾阳,吸气时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如此心肾相交,在卦上看就是水火既济卦,通过人生的第一次呼吸,启动了后天的各个开关,“生命在呼吸间”!所以胡涂医去年传出的心肾相交法,正是基于这样的易理,该法太简单太一般了,然而其调养心肾,固本培元,炼精化气的功效却非同一般!

从十二消息卦看,人从呱呱坠地开始,每经过三十二个月,肾中增加一阳,到了十六岁的时候,人体从原来的纯阴坤卦,兑变为纯阳的乾卦,这个时候阳气最盛,心火极容易动,七情六欲开始明显呈露,肾气开始暗暗损耗,如果能够在此时便懂得用医家秘传之心肾相交法调养,则可葆真、可持满、可御神,则聪明智慧,远非常人可比。根据易理,人体每八年,肾中增加一阴,到六十四岁,阳气基本上耗尽了,此时变成了什么卦呢?——纯阴的坤卦!所以男人一上六十四岁(很多人甚至更年轻的时候),会变得婆婆妈妈,有些女性更年期特征,此时的男人,生命之机其实已经用完了,如果还不懂得节欲保精,进行添油续命,那就真的“人生七十古来稀”了。

那么“和于术数”是怎么“和”法呢?清代名医张隐庵先生在《内经集注》中说:“术数者,调养精气之法也”,至于这个是个什么“法”,老张却语焉不详,所以胡涂医才劝网友们“清朝以后的医书,不读也罢”。现代的很多人,更把这个术数之法理解为导引、按摩等技术方法,大家到书店去买《黄帝内经》白话版,几乎都是这样翻译。其实术数,就是用易理来知道天地阴阳变化,趋吉避凶的各种方术!包括“巫”方面的技术,乃至天文、历法、地理诸学。过去古传中医世家教徒弟,前一二十年,除了医典、药理,教的全是这些东西,等到这些东西吓退了一批人,累倒了一批人,逼走了一批人之后,留下来的一两个,明师们才会最后给他们“真传一句话”,把一层层的窗户纸,用一句句的真传,给一一捅破。

所以说学真东西要有耐心、恒心!不要缺心眼、少悟性。比如前两天有“新浪网友”留言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想信学过中医.有点悟性的都会把这几句话联系在一起.问题是方法呢.”——真是外行人说外行话!其实《黄帝内经》里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方法”!把这些方法当成“纯理论”甚至几句可以随便“联系”起来的“话”,本身就是缺心眼少悟性的!很多人自作聪明,到处寻求秘法,学了这个方法又想学那个方法,却无法制心一处,好好践行用功,这样学法,中医知识可能会增加,中医能力却不见得会有提高。须知“有”招“有”式,你永远学不完,制心一处默默用功,养深积厚,才有豁然开朗从而达到“无”招“无”式的一天。否则就算把所有圣贤书都读了,把各种方法都学了,不去践行,又有什么用呢!其实“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些话本来就是理法兼备,理中寓法,法中寓理的,这些圣人之言本身才是整个中医的“本”,现在人们反而追逐“末”枝“末”节、一招一式,这真是舍本逐末!再说,胡涂医过去一年里讲了那么多医家秘传,用心践行的人自然会明白个中三昧。整天抱着有求之心,而不愿落到实处去践行,那样学到头别说无法成就医道,养生延年都难以做到。大家慎之、戒之!

子时到了,不说了,睡觉去:)


胡涂医
2011年2月19日
http://blog.sina.com.cn/realtc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