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返回列表
查看:
564
|
回复:
0
姚梅龄: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5/6 00:40:1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三月初六第600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
姚梅龄、王磊帼
⊙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麦子、Dina
导读:
小编看完这篇文章的感觉就是畅快淋漓,简直太精彩了~开头的6个病案,
蛔厥
、久痢、
胆结石
并发
胆囊
、
不孕
、痉厥、
泄泻
在辨证后均用
乌梅丸
治疗的,看的那是相当过瘾啊~而且病案后还有老师关于
乌梅
丸的体会,我除了用棒棒哒都不知道用啥词了~(ps:看了这篇文章后,小编想起书友会发过好几篇关于乌梅的文章,于是整理了一下,一大波“乌梅”来袭哦~)
乌梅丸的临床运用
乌梅丸出自《
伤寒论
》,为
厥阴
病之主方。我们在临床中运用该方治疗过几种
疾病
,收到了较好效果。今择数例报道如下,供同道参考。
病案举例
例1,潘某,女,29岁,已婚,干部。患者因剑突下剧痛半天而于1972年3月8日入院,入院诊断:(1)胆道
蛔虫
;(2)早期妊娠(2个半月)。用西药和胆道驱蛔汤治疗3天无效,故转来我处诊治。
症见:
疼痛
甚剧、按腹辗转、面色青白、大汗出、四肢厥冷;自诉心下痛而彻背、时作时止、喜温
喜按
,心中略感烦热,渴喜热饮,不饥不食,呕吐,曾呕2条蛔虫,每日
大便
2次、质溏色淡,小便淡黄,
停经
已2个余月,脉
沉细
弦,舌质淡、苔薄白、舌上有椭圆形红点。
诊断:蛔厥,厥阴寒热错杂。
治疗:投以乌梅丸方,药用乌梅18克、炮
附片
9克、
干姜
7.5克、
蜀椒
4.5克、
桂枝
9克、北
细辛
3克、
胡黄连
6克、黄柏3克、
党参
6克、
当归
4.5克。患者
服药
1剂,疼痛大减。继服1剂,症状缓解而出院。
按:《
伤寒
沦》中虽有“蛔厥者,乌梅丸主之”的明文,然乌梅丸中有附、桂、姜等碍胎之品,是否能用于患蛔厥的
孕妇
?我们认为,若属于厥阴寒热错杂证,用之则无妨。从本例来看,其症现
口渴
,心中烦热,为上热之症;不欲食,心下痛而喜温喜按,吐蛔,大便溏薄,属下寒之象。据此,其症状基本符合《伤寒论》厥阴病提纲,
病机
为厥阴寒热错杂。乌梅丸兼有苦寒和辛热两大类药物,入厥阴而具
祛寒
和
清热
之功,与证颇为合拍,故本例服后收到良效,且无碍胎之弊。诚如经云:“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例2,何某,男,3岁。1972年4月14曰初诊。患孩于7个月前起病,发热,每日便
脓血
10余次,某院根据化验结果诊断为急性
细菌性痢疾
,经用
氯霉素
后症状基本消失。1个月后又复发,数月来虽多次使用西药,仍反复发作,病势渐至沉重。患儿
消瘦
痿顿,面白唇淡,四肢厥冷,喜倦卧,
心烦
不安,时时哭,口渴,不欲食,有时
恶心
干呕,腹软喜抚摸,近来每日大便5~6次,每次量少,努责难出,有时纯为白色脓液,便时啼哭而面青,小便清利;脉沉细而弱、左略弦,指纹沉淡不显,舌质淡,苔薄白。体温37.9℃(肛),血常规:血色素8.5克,
红细胞
310万/立方毫米,细胞3,700/立方毫米。
诊断:久痢,厥阴兼
太阴
、寒热虚实挟杂。
治疗:小红参6克(另煎)、当归6克、乌梅9克、炮附片4.5克、干姜6克、桂枝3克、北细辛1.5克、蜀椒2.4克、
黄连
7.5克、黄柏3克。服药3剂后,大便转为每日2~3行,其色淡黄,挟少量脓液,余症均减;继服两剂,诸症大减。后以香砂六君子丸合左金丸、参苓
白术散
善后,其病告愈。
按:本例症现肢厥倦卧,
下痢
色白,小便清利,为
肝经
虚寒之象,心烦口渴,为内有
积热
;大便努责难出而面青,脉左弦,为肝失疏泄,克害脾土;同时,患儿久病不愈,消瘦痿顿,面白唇淡,不欲食,指纹沉淡,
脉细
弱,是脾
气虚
弱、
肝血
不足之证。由此可见,本病为厥阴兼太阴、寒热虚实挟杂、以虚为主之久痢,故我们用寒热并投、攻补兼施的乌梅时,以红参为君。
例3,张某,34岁,干部。196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素有“胃痛史”,近来疼痛频繁,曾作胆囊造影,发现胆囊内有数个绿豆大透光
结石
;4天前突然觉剑突下剧痛,向背部放射,急诊住入某院;前日出现畏寒发热,右肋缘下可触及
鸭蛋
大包块,确诊为胆结石并发
胆囊炎
,因患者拒绝手术而保守治疗,
用药
后病虽稍减,但疼痛仍较剧烈,故自动出院前来我处。
症见心下阵痛而拒按,痛引胁背,痛甚则身
恶寒
而肢厥,痛减则四肢微转温,不欲食,稍食则恶心呕吐,心下灼热,口渴欲热饮,大便5日未行,小便黄、尚利,面微黄而隐现红色,目不黄;脉沉弦、略数,舌质淡红、苔略
浮黄
。
遂邀姚荷生
老中医
会诊,诊断为厥阴阴阳错杂证,投以乌梅18克、炮附片6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4.5克、北细辛3克、黄连7.5克、黄柏6克、党参4.5克、当归4.5克。患者服药3剂后,肢厥已除,心下疼痛大减,知饥欲食,大便每日1行,脉沉已起;但全身微热而发
痒疹
,面红,
头昏
头痛
,口苦而渴,故改投连梅汤合金铃子散加减,共服5剂;继用丹栀
逍遥散
6剂,其病即愈。13年来从未复发。
按:本例有以下几个症状符合《伤寒论》厥阴病提纲:渴,心中疼热,不欲食,食即吐;再结合其面色隐红、
便秘
、
舌苔
浮黄、脉略数等热症,以及身恶寒、肢厥、
胁痛
、脉沉弦等寒症,其病机确属厥阴阴阳寒热错杂,故投以乌梅丸。患者服药后,脉沉见起,肢厥转温,此为阳胜阴却,病情向愈之佳象。
例4,田某,女,29岁,职工,1975年4月27日初诊。患者结婚7年尚未
受孕
,男女双方曾经检查,均未发现异常。自诉经前5~6天小
腹冷痛
,得温稍减,伴四肢厥冷,但心下灼热,心烦
易怒
,
口干
苦,消渴,喜温饮,嘈杂易饥,食后
呃逆
,气上冲胸,旋即呕吐,尿黄,大便尚可。月经愆期35天,量少色暗,挟少量
猪肝
色血块,4天净,
白带
少。脉细涩,略弦数,舌质淡红,苔白略厚。
诊断:不孕,厥阴寒热错杂、兼有
瘀血
。
治疗:乌梅24克、黄连6克、黄柏6克、炮附片7.5克、干姜6克、蜀椒4.5克、桂枝6克、北细辛2.4克、党参9克、当归12克、
桃仁
9克。嘱经前服7剂。患者于5月15日开始服药,6天后经至,经前腹痛大减,呕吐肢厥已除,月经量稍增多,色略转红,但口苦心烦加重,消渴
饮冷
,面生疖肿,舌红
苔黄
,
脉细数
而涩。转用连梅汤加
僵蚕
、银花、
丹皮
、
红花
、泽兰、服5剂后,症减;7月9日继服5剂,诸症消失。患者于1975年9月份至我院
妇产科
检查,确诊为
早孕
,并于日后顺产一男孩。
按:经产之疾,多和
肝脏
气血
失调有关。本例所现诸症,为一派厥阴寒热错杂之象;同时,其脉细涩、经前腹痛、经下暗红血块,则为邪滞肝血,故此病属厥阴寒热错杂而兼瘀血凝滞之证,可用乌梅丸加桃仁进行治疗。患者服药后,腹痛大减,肢厥呕吐等寒症已除,属阳胜阴退、病趋好转,但口苦心烦加重,脉更数,面生疖肿,当为热药过重造成的阳复太过之流弊,这是用乌梅丸时应注意之点。
例5,余某,男,44岁,工人。1973年5月17日患者于喝糖水时突然昏倒,肢厥
抽搐
,急诊入我院抢救,当时检查
血压
为210/136毫米汞柱,经注射
降压药
和脱水剂,4小时后神志转清、血压降至正常。自此以后的4个月中,患者虽坚持服西药和镇肝
潜阳
的中药,但仍发作8次
昏厥
,发作时血压常骤然升至196220/136~154毫米汞柱,不发作时血压完全正常。
我们遂请姚荷生老中医会诊。患者发作昏厥时症现:手足厥逆,战寒抽搐,神志
昏迷
,面红多汗;自诉
食油
腻则头昏
耳鸣
,恼怒和过劳则发晕厥,常觉右胁下及心下隐痛,
心悸
,消渴喜
冷饮
,有时口苦流涎,善饥能食;大便日三、四行,坠急不畅,质溏臭秽,色青黄,溺频色黄;脉弦滑,舌质淡红、舌苔厚滑微黄,有裂纹。
诊断:痉厥,厥阴风动、寒热错杂。
治疗:乌梅60克、黄连30克、黄柏9克、炮附片7.5克、干姜7.5克、北细辛4.5克、蜀椒4.5克、桂枝7.5克、党参7.5克、当归4.5克。按照《伤寒论》中乌梅丸的制法,制成
梧桐子
大的蜜丸,嘱每服10粒,日3服;若
头晕
明显时,可每服30粒,连服3~5天。患者按法服上丸约1斤半后,诸症消失,未再发作昏厥,血压一直维持在130~158/86~96毫米汞柱之间,7年来从未间断过重体力劳动。
按:患者症现脉弦,头昏耳鸣,晕厥抽搐,为肝风上扰;大便坠急而色青,系肝风下迫;肢厥而战寒,乃因于寒;口苦,消渴饮冷,善饥能食,面红多汗,苔黄
脉滑
,显然又属有热;右胁及心下隐痛,知病在肝;发作晕厥时神志昏迷,为邪扰厥阴
心包
。综上所述,本病当为厥阴风动、寒热错杂、热多寒少之证,故姚老中医用乌梅丸敛肝熄风、泄热祛寒,并针对其病机重点,重用了酸收熄风之乌梅和苦寒清热之黄连。
例6,李某,女,42岁,干部。1971年11月5曰初诊,患者于1965年4月26日发生下痢便脓血,日行10次左右。化验大便发现阿米巴滋养体,用西药治疗20天症状消失,4个月后开始觉脐左上方疼痛,伴间歇性
腹泻
,渐致
营养不良
和
贫血
;近两年左腹部可触及一包块、有
压痛
,经某院作多种检查,诊为“阿米巴瘤”,但长期服药无效,特来我处治疗。
视其面色痿黄、形瘦,自诉左腹持续性隐痛而拒按,痛甚则
少腹
坠胀而
下利
溏薄,粪色或青或黄、无脓血,泻后痛减,小便清利;常感头晕
目眩
,时欲昏仆,巅顶
抽痛
,口干略欲热饮,心下嘈杂,不欲食,晨起恶心干呕,心悸而烦,寐少,倦怠无力,形寒肢冷;月经愆期,经前小腹隐痛,
血少
色暗,偶有血块,白带少;脉沉细弦涩,乍数乍疏;舌质淡、苔薄白。
诊断:泄泻,厥阴风动、寒热虚实挟杂、兼有瘀血。
治疗:乌梅30克、炮附片9克、干姜9克、蜀椒4.5克、桂枝9克、北细辛3克、黄连9克、黄柏6克、党参12克、当归尾15克、片姜黄9克、虻虫4.5克。共服8剂,诸症大减,其病若失;后以
疏肝
理脾、
活血化瘀
、养血熄风之剂调治近1个月,除脉略细以及偶觉心悸眩晕以外,其它症状全部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按:本例因肝风上扰,则症现眩晕、欲昏仆、巅顶抽痛、脉弦;肝风下迫,则少腹坠胀而痛泄、大便色青;
肝寒
偏重,则不欲食、下利溏薄、小便清利、形寒肢冷、脉沉
舌淡
;肝经有热,则口干心烦;同时患者又现面色萎黄,心悸少寐,
月经量少
,脉细,则为
血虚
;倦怠无力,乃系气虚;持续性腹痛而拒按,腹中有癥块,
经血
暗黑挟血块,脉涩,又为肝
血瘀
结。故本例是厥阴寒热虚实错杂、兼有肝风和瘀血、而以虚寒为主的复
杂病
证。我们在用乌梅丸时,重投温补之品,再加破血之剂,收到了敛肝熄风、泄热祛寒、调
补气血
、活血化瘀之效。
几点体会
实践说明,乌梅丸的治疗范围并不局限于蛔厥和久痢,而可用于治疗多种疾病。那么,如何理解和运用乌梅丸呢?我们的体会是:
一、必须根据中医
基础理论
来理解乌梅丸
中医认为,厥阴为
两阴
交尽、一阳初生之经,故其发病常因阴阳互相消长而形成阴阳错杂之势;厥阴肝脏属木,能生火而生于水,兼具本性截然相反的母子关系,一旦平衡失调,母子同受其扰,则可导致上热下寒挟杂之机;“厥阴之上,风气主之”,风
善行
而数变,可同时挟寒热而动;木能克土,
肝病
可致
脾虚
,能造成虚实错杂的病理机制。
所以,厥阴病以“厥阴风动、阴阳寒热虚实错杂”之病机为特征。后世不少医家认为此种病机的关键在于阴阳寒热错杂,故一般将其命名为“厥阴阴阳错杂证”或“厥阴寒热错杂证”,并认为此证为厥阴主证之一,这种提法是符合中医基础理论的。
乌梅丸这一
方剂
,正是针对厥阴阴阳错杂证设制的,方中以乌梅酸收熄风为主;在补虚方面,以
人参
补气,当归
补血
;在驱邪方面,用附、桂、姜、辛、椒温以祛寒,用黄连、黄柏清以去热,是治疗厥阴阴阳错杂证的方剂,故为厥阴主方之一。
二、关于厥阴阴阳错杂证的诊断
多数《伤寒论》注家主张把厥阴病提纲中的症状(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和厥热往来作为厥阴阴阳错杂证的主要症状。我们基本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这些症状反映了厥阴阴阳寒热虚实错杂的特征,也大致符合临床实际。
不过,我们根据临床实例中观察到的情况,结合《伤寒论》有关厥阴病的论述,主张把“肢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恶心呕吐,腹痛”作为厥阴阴阳错杂证主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我们认为,凡
临床表现
具备上述诸症中的大部份症状、而又同时兼具寒热两类症象者,则可诊断为厥阴阴阳错杂证。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厥阴阴阳错杂证的诊断标准,特提出来和大家商榷。
三、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乌梅丸
厥阴阴阳错杂证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在不同的患者身上,病因病机的偏重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乌梅丸中各种药物分量的配比及其加减运用必须灵活掌握。
若
寒重
热轻,则宜在乌梅丸中重用附、桂、姜、辛、椒,轻用黄连和黄柏(如例6);若热重寒轻,则宜重用黄连、黄柏,而减轻辛热药物的用量(如例5);若肝风肆虐,则须重用乌梅(如例5、例6);若虚多实少,则宜重用人参和当归(如例2);若病涉
血分
,则可于方中加入理血之剂(如例4、例6)。同时,其加减还可参考后世的连梅汤和理中安蛔汤等方。只有这样,才能更正确、更广泛地运用乌梅丸。
【本文摘自《江西医药》1980年02期,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
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厥阴
,
乌梅
,
乌梅丸
,
大便
,
黄连
,
中医
相关帖子
•
《失去中医,国人将付出怎样的代价?》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见病知源之: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