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返回列表
查看:
299
|
回复:
0
程莘农针灸临床三要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5/14 16: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三月廿七第621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杨金生、王莹莹等
⊙ 编辑/王超
⊙ 校对/居业、Dina
摘要:
“补中益气,
用药
则用
补中益气汤
,用穴则用
百会
(相当于
升麻
、
柴胡
)、
关元
(相当于
人参
)、
气海
(相当于
黄芪
)、
足三里
(相当于
白术
)。”本文可大致看出程老先生的治学精髓。程老头七,缅怀。
国医大师
程莘农
针灸临床三要
程莘农(1921—2015),中国中医
科学院
名誉首席研究员、教授、主任医师,全国名
老中医
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国医大师”,
中国针灸
界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担任国家攀登计划“
经络
研究”的首席
科学家
,主持过多项有关针灸经络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中提出许多学术思想、观点。其所编著的《中国
针灸学
》是风靡海内外的国际针灸教材,他是中国针灸国际培训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的针灸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程老从医70年,自幼继承师道,精研针灸
医术
,旨在治病救人,临床实践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疗经验。他指出针灸疗疾要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达到理、法、方、穴、术的统一,注重经络理论,主张明性
配穴
,辨证施术;重视临床疗效,以用为本,手法独特,创立“程氏改进三才法”;强调
针刺
大法,因病而别,提插捻转,得气为先,留针、电针、
艾灸
多法综合应用。笔者作为其学术传承人,有幸直面聆听并亲身体会老师的风范,兹将其针灸
临床经验
略述于下,以供学者互参。
一、以诊断为基础,一要辨证施治
程老认为针灸治疗
疾病
,虽不同于药物,但选穴处方和施术手法,同样离不开祖国医学诊疗疾病的
基本原则
——辨证论治。缘理辨证,据证立法,准确辨证是取得疗效的前提。临证时程老尤重视经络辨证,他认为经络辨证是以
经络学
说为理论基础来概括经络病变的
临床表现
以及经络、
脏腑
病变时的相互影响,总结出病变表现时的一般规律,实现以病归经,以经知脏,准确诊断。施术时强调“宁失其穴,勿失其经”,表现了对经络的高度重视,在具体诊断和辨证施治过程中,主要掌握以下要点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诊治疗效。
1.掌握经脉循行,归经辨证
程老认为只有熟记经络循行,认清病候归经,才能够准确地进行经络辨证。经络循行和病候归经在经络辨证中具有重要作用。“有诸内必形之于外”,任何疾病都以其一定的“病候”表现于外,“经络所通,病候所在,主治所及”,各经脉病候与其经脉循行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病候进行分析,判断病在何经、何脏(腑),据此进行处方配穴,或针或灸,或补或泻。
虽然十二经脉病候与脏腑病候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十二经脉病候以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较多,而脏腑病候则以内脏病变较多。如胸肺部胀满,
咳喘
,缺盆中痛,肩
背寒
痛,臑臂内前廉痛,
口渴
,
心烦
,
恶寒
发热,汗出等病候常从
肺经
论治。尽管十二经病候常有交叉,如心烦,可见于
手太阴肺经
、
足阳明胃经
、
足太阴脾经
、
足少阴肾经
及
手厥阴心包经
病变,但可根据其他症状来判定。若其他症状为足
少阴
肾经
病变,则心烦属足少阴肾经。将病候按十二经进行分类归经,结合其他辨证方法,就可以循其内外,复杂的病候也就有所归属,以辨明病因、病位、病性而立法处方。
他强调进行经络辨证时,除应重视十二经病候规律外,还应注意经脉循行部位的病变,尤其是局部的
疼痛
、发热等感觉变化和
拘挛
、屈伸活动转侧受限等功能障碍症状,如
脾经
通过腹部,故腹部胀满属脾。前
头痛
属
阳明经
,
偏头痛
属
少阳经
,头顶痛属
厥阴经
等,都是依据经脉循行路线进行经络辨证。
“凡刺之理,经脉为始”,只有熟记经络循行才能循经取穴,辨证施治。
2.掌握
穴位
主治,明性配穴
程老认为临证处方选穴,首先应掌握穴位主治和
腧穴
的特性,就像中医大夫不仅要熟记
方剂
,而且要掌握每味中药的功效主治。
由于程老有深厚的中医功底,从10岁就随父亲学读
中医书籍
,15岁时拜著名老中医、温
热病
专家陆慕韩为师,
学习
内科和
妇科
,并随其临证3年余,1939年9月以后独立挂牌应诊,1947年11月获得中华民国考试院颁发的医师证书,1953年又参加清江(今淮安)市中西医进修班,学习现代医学
知识
,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
学校
(今
南京中医药大学
)第一期中医本科进修班,在以上长达25年(1931-1955)的学习和医疗工作中,主要应用中医中药进行临床辨证施治,对方
药性
能和配伍认识颇深。
但自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针灸学科教研组组长,成为他由“用药”到“用针”的转折点,用他的话来说,由一个“开方医”变为“针药并用”的医生。此后从1957年来北京工作至今,便专攻针灸,因此程老在临证和教学时能将腧穴与中药、中药处方与针灸处方融会贯通。
他认为用药用穴都是在中医学
基础理论
指导下进行的,穴位和中药的作用常有异曲同功之妙。
例如,
列缺
宣肺
止咳
,功似
桔梗
、
杏仁
;
曲池
祛血中之风,功似荆芥;
大椎
调和营卫
,功似
桂枝
、
白芍
;风池既能疏散外风,又能平息内风,功似
钩藤
、
防风
;足三里大补
元气
,功似人参、黄芪;
阳陵泉
疏肝
利胆
,功似柴胡、
竹茹
等等。
腧穴与药物一理,而腧穴作用又多优于药物,一穴具有多方面功能和双相调节的作用,这些是药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如
关元穴
补气之功似人参,但又能
行气活血
化瘀,对妇科月经病有很好的疗效,较之人参又有泻的作用。“腧穴所在,主治所及”,每个腧穴可以治疗所在部位的浅表和内脏疾患,即近治作用,如太溪位于
内踝
处,能主治内踝肿痛。
除此以外,每一个腧穴还有它不同的属性和特性,即是属于同一条经的腧穴,在主治上都有它的共同点,属于哪经的穴位,都可以治疗
本经
的疾病,例如前面提到的太溪穴,由于它归属于足少阴肾经,且为肾经之
输穴
、原穴,经气输注之处,肾经又通向
脊柱
,故太溪除了可以治疗内踝痛外,还可治疗腰脊痛。另外每一腧穴在治疗上除共同点外,还有其特殊作用,即特性,如
合谷
为汗穴,
内关
为吐穴,
丰隆
为痰穴,气海、关元为补气之穴,足三里为保健穴等
。
3.掌握依法定方,据证选穴
程老认为针灸处方配穴规律与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原则基本相似,配穴乃某穴之特性与它穴之特性互相佐使,而成特效之用,犹之用药,某药为主,某药为辅,相得益彰也。
例如,补中益气,用药则用补中
益气汤
,用穴则用百会(相当于升麻、柴胡)、关元(相当于人参)、气海(相当于黄芪)、足三里(相当于白术)。
心肾不交,方剂选用交泰丸以交通心肾,以
黄连
为君,
肉桂
为臣,而针灸即可选取心经和肾经原穴,神门为君,太溪为臣,也可取心经输穴神门和肾经输穴太溪,还可取
心包
经
八脉
交会穴内关和
足三阴
经交会穴
三阴交
,又可取背部的心俞和肾俞,此乃穴药殊途同归之理。
程老重视据证按经取穴,强调要掌握这种方法,必须充分了解脏腑生理、病理、经络循行路线、阴阳、
五行
、表里关系、腧穴特性等,才能灵活应用。按经取穴治疗复杂疾病的效果较局部取穴明显,可单独使用,也可配合使用,主要包括本经取穴、异经取穴(表里经取穴)、五输取穴法。按症选穴是指对某些疾病的症状和表现,形成其经验选穴方法。
如大凡风证程老多取风池,风池既疏散外风,又平息内风,内外兼治;“
气虚
则麻,
血虚
则木”,上肢
麻木
取外关、
后溪
,下肢麻木取中渎、
悬钟
;尿检化验出现
红细胞
常取
血海
,出现
白细胞
常取大椎、足三里;出现蛋白常取
阴陵泉
、
三阴
交。如程老治疗
中风
后遗症
弛缓性软瘫属
虚证
者,先取大椎、
大杼
、
肩髃
、曲池、合谷以振奋
阳气
,疏
通经
络;伴有上肢下垂、瘛疭无力、不能上举加天宗、肩髎、臑俞;下肢软弱无力、手足无力加后溪、
申脉
;有足内翻或足外翻者,加照海、申脉,但足内翻者常泻照海、补申脉,外翻者泻申脉、补照海。
程老认为辨证宜精,治疗宜专,应坚持守法守方治疗,不宜轻易变更。因为治疗疾病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慢性病
需坚守原方治疗较长时间才能获效。针灸临床取穴的多少亦应以证为凭,以精为准,以适为度,以效为信,取穴多少,当以大、小、缓、急、奇、偶、复为原则,不能胶柱鼓瑟,故临床取穴时,少则一二穴,多达十几、二十穴。
二、以病人为本,二要“三才进针”
程老认为医生临床要以病人为本,不仅重视疾病,更要关
心病
人。在患者体位、针具选择、进针方法、针刺深浅等方面,既要确保疗效,又要注意患者能否接受,尤其是初次被针灸的人,进针的快慢、是否疼痛等因素,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方便操作和快速熟练的进针方法,是成功的关键。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总结出了一种易学、易教、病人痛苦少的进针法,取名为“程式三才进针法”。
1.掌握针具尺寸,区分材质
选择针具要根据患者年龄、性别、职业、体质、病情等方面情况考虑,选择适当粗细、长短的针灸针。
一般来说,老人、小孩、
女性
、体质弱或慢
性病
者宜用较细、较短的针,反之则用较长的针具。
同时选择适当的体位,有利于腧穴的正确定位,便于针灸的施术操作和较长时间的留针。避免计刺以后发生意外。临床上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针灸针分为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规格有直径0.14~0.50mm、长15~75mm等上百种型号。以直径0.30~0.35mm、长25~75mm的针具最为常用,针体必须光滑锋利、挺直,易于进针,手感好,针尖具有“尖中带圆,圆而不钝”的特点,必须具有刺棉花拔出不带纤维、挑木板不起毛钩的质地,施针痛感才小。针柄针体连接牢固,否则容易断针。进针后针柄必须与皮肤留有1~2分距离,避免进针太深,针尖受损,针身容易弯曲导致断针的发生。
2.掌握进针方法,推崇“三才”
程老强调,针灸治疗时,进针手法的好坏关系到针灸的
治疗效果
。《
灵枢
·九针十二原》:“持针之道,坚者为宝。”
程老强调持针要有“手如握虎”之力,方能“伏如横弓,起如发机”,进针时指力和腕力必须配合好,悬指,悬腕,悬肘,切循经络,针随手入。
程老的“程式三才进针法”,取意天、人、地三才,即是浅、中、深,进针时分皮肤、浅部和深部3个层次操作,先针1~2分深,通过皮肤的浅部,为天才,再刺5~6分深,到达肌肉为人才,三刺3~4分深,进入筋肉之间为地才,然后稍向外提,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一定间距。如此进针,轻巧迅速简捷,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得气迅速,
一则减少患者的疼痛,二则可以调引气机之升降。
进针讲究指实腕虚,专心致志,气随人意,方使针达病所,
气血
和调,正胜邪去。
这一
刺法
吸取了中国传统针法与管针进针法的长处,仅进针这一操作,将
点穴
、押指、穿皮、送针等动作揉和一起,在1~2s内完成,得气极为迅速而效果良好,具有快速无痛、沉稳准确的优点,临床深受患者好评,吸引了不少国内外的学者前来学习。“程式三才进针法”的练习,主要是对指力和手法的锻炼。由于
毫针
针身细软,如果没有一定的指力,就很难力贯针尖,减少刺痛,对各种手法的操作,也不能运用自如,影响治疗效果,因此针刺练习,必须进行指力练习(纸垫练针法)、手法练习(棉团练针法)和自身练针,才能掌握基本技能。
3.掌握针刺深浅,因人而异
程老认为针刺浅深问题,是毫针刺法的重要技术指标之一,直接决定疗效。三才手法既以浅中深“三才”为主,又要仔细体会手法与
针感
的关系、针尖刺达不同组织结构以及得气时持针手指的感觉,并要求做到进针无痛、针身不弯、刺入顺利、行针自如、指力均匀、手法熟练、指感敏锐、针感出现快。如在某些部位不适宜深刺时,又如何加以运用?程莘农教授指出运用时
当深则深,当浅则浅,并非对每一穴位的刺针深度必须达到三部。
病有表里、寒热、虚实、阴阳之分,刺有浅深之异。在表者浅刺,在里者深刺。如治疗外感表证时刺风池宜浅,进针7~12mm即可,而治中风语言謇涩之里证则深刺风池,可直刺达20~30mm;
寒性胃痛刺中脘进针深,而热性胃痛则浅刺之。
此外,针刺浅深还应与所取腧穴相对应,随腧穴所在部位不同而异,腹、腰、四肢内侧等
阴部
腧穴刺之宜深,头面、胸、背、四肢外侧等阳部腧穴刺之宜浅。综上所述,程莘农教授认为决定针刺浅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病情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关键,腧穴所在部位是决定针刺浅深的基础,患者年龄、体质是决定针刺浅深的重要条件。总之,在掌握针刺浅深时,要因病、因穴、因人而异。既要与患者年龄、体质相适应,又要与病情属性相适应;否则,就会产生深则邪气从之入、浅则邪气不泻的后果。
三、以疗效为果,三要得气至上
针灸是一种从外入内的刺激疗法,其取得疗效的关键是“得气”,也就是“针感”。除与针刺的部位、针具的选择、进针的方法以及患者的病情、体质状况有关外,更重要的取决于提插、捻转和振颤3种手法的配合,通过速度快慢、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来体现补泻手法以及获得“针感”。
1.掌握得效之要,在于得气
程老认为,针刺欲取得效果,首先必须得气。进针的最终目的是寻求针下得气,在运用手法的同时,更要注意针下得气,气至才能生效。得气的含义有二:其一是对病者而言,就是当毫针刺入穴位一定深度后,患者在针刺局部产生酸、麻、胀、重感,有时还循经扩散,也有按神经传导出现触电样的感觉;其二是对术者而言,针刺后施术者常常感到针下沉紧。这些现象称为得气,或叫针感。—般来说,针感出现迅速,容易传导的疗效就较好,反之则疗效较差。金代针灸名家窦汉卿曰:“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就是对针下得气的最好描述。但需说明的是,这种沉涩紧的感觉要与因手法不当引起疼痛而造成局部肌肉痉挛或
滞针
(体位移动)严格区别开。
若针刺后未能得气,程老常采用候气的方法催气,或暂时留针,或再予轻微的提插捻转,程老认为循、按、刮、飞等法繁琐,故常用振颤法,即手持针,做小幅度较快速的提插略加振颤,顺逆针均可运用自如。有些患者,不应单独强力行针寻找得气,可采用温和灸,或另配穴以引导经气。做捻转手法时,要做到捻转的角度大小可以随意掌握,来去的角度力求一致,速度快慢均匀,在捻转中也可配合提插;做提插手法时,要做到提插幅度上下一致,频率快慢一致,同时也可以配合捻转,这样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虽然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和“赤凤迎源”等特殊手法,由于很难理解,不易操作和体验,已很少应用。
2.掌握病有虚实,针有补泻
《
千金方
》曰:“凡用针之法,以补泻为先”。程老认为针刺得气后,依据病性及患者体质,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亦是针刺取效的重中之重。对于气血虚弱、身体羸弱诸虚病证,施用
补法
,以鼓舞人体
正气
,使某种
器官
低下的机能恢复旺盛;而对于高热疼痛、邪气亢盛诸实病证,则用泻法,以使某种器官亢进的机能恢复正常。程老常用的补泻手法有:捻转补泻法、提插补泻法、平补平泻法。
他指出捻针时要有方寸,捻转一圆周为强刺激(泻法),捻转半圆周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捻转不到半圆周为弱刺激(补法);提插时要有深浅,提插1cm以上者为强刺激(泻法),0.5cm左右者为中刺激(平补平泻法),0.2cm以下者为弱刺激(补法)。捻转、提插法可以单用,亦可联合使用。
程老还指出针刺补泻的运用,还要结合腧穴的主治性能。例如:针刺足三里、气海、关元、肾俞等穴,可促进人体机能旺盛,即为补;而针刺十宣、
中极
、
委中
、曲泽等穴,退热祛邪,即为泻,所以针刺时正确地选用腧穴,也是实现补泻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针刺补泻作用的效果,与机体的机能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某些体质虚弱的患者,医生虽经多次行针引导经气,针下仍感虚滑,这种情况往往疗效缓慢。凡正气未衰,针刺易于得气者,收效较快;如果正气已衰,针刺不易得气者,则收效较慢。
3.掌握诸法配合,联合并用
程老认为针灸不是疗疾的唯一方法,常常配合艾灸和药物等,其目的在于扶正祛邪,促进康复。他指出:针刺的补法和艾
灸法
都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针刺的泻法和
放血疗法
则具有祛除邪气的作用。临床应重视正与邪,采取多种方法扶正祛邪,促病痊愈。如:若寒凝
冲脉
不能温煦四肢而致足痿、跗阳脉不动,程老常取关元、气海、血海、足三里、
冲阳
、太溪、照海加
温灸
法。
另外,应根据体质、病情及所取经络腧穴、节气来灵活掌握留针时间或配合使用电针,对体质虚弱和久病的患者不应产生较强的针刺反应,而应以持续弱反应治疗,故留针时间宜短不宜长;对于热证患者不宜产生较强的升温作用,故留针时间宜短不宜长,
寒证
则宜长不宜短;对于顽证、痛证如针刺反应不够强,就不能达到治疗作用;
阳经
腧穴宜深刺而久留针,
阴经
腧穴宜浅刺而短留针,甚至不留针;冬季可多留,夏季可少留。如程老在运用
廉泉
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舌强语謇时,向舌根方向深刺25~50mm,不留针,取针后轻按针刺处,避免出血;针刺天突、
膻中
治疗
咳嗽
、
哮喘
时,针天突多以针尖沿
胸骨
柄后缘,刺25~50mm不留针,膻中针尖沿皮向下刺7~12mm,留针,二穴取之要有针感则甚佳。
四、小结
程老笃爱
中医药学
,坚韧为本,孜孜不倦,在临床上主张选择针灸的适宜病种,掌握辨病与归经辨证相结合;灵活运用三才进针法,调整针刺深浅和变换手法,以
补虚泻实
,留针、电针、艾灸等法综合运用,以得气为要。程老潜心针灸研究,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拓新的思路,注重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对针灸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摘自《中国针灸》2010年1月第1期,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针刺
,
腧穴
,
经络
,
中医
,
足少阴肾经
,
疾病
相关帖子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
•
十四经经络动态图标准版(附内经原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