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51|回复: 0

张英栋谈“小病治大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17 17:37: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四月初一第624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张英栋⊙ 编辑/瓦力 ⊙ 校对/居业


导读:小病,到底是大病冰山的一角,还是解决宿疾枢机?其实很多小病都是身体自发寻找的驱邪之路。医生要做的,是认识症状对医学的引领作用,顺着身体自发寻找的、最佳的邪路去治疗、去疏导、而不是去压制、堵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张老相同观点的另一好文:“发热可能是机体自身愈病的反应”)



张英栋谈“小病治大病”


发热、瘙痒、出血……这些都是大家认为的“病”,如果这些“病”不会对生命产生急性风险,我们叫它作“小病”。如果这些“小病”可以治疗一些身体素有的顽固、难治性疾病的话,作为医生和患者,我们是应该欢迎,还是拒绝呢?是应该耐心观察,还是急于压制呢?


银屑病——特别是阴证银屑病——是公认的难治性、顽固性疾病,经过对于一些“小病”的重新认识(比如发热,现在很多医生和患者的目标是快速退热,忽视发热对于人体长远的益处,而笔者一直在努力让大家正视发热、珍惜发热、感激发热、享受发热、创造发热,创造发热可能会有误解,实际是创造条件让身体恢复能够适度发热的能力,是对人体自愈能力的尊重,而不是用不恰当的手段故意让患者发热),获得了既快又好的效果。下面笔者以银屑病为例,展示对于“小病治大病”系统思考。


一、55年顽固病半年治愈因“小病”


赵某某,男,70岁,太原人。银屑病病史55年,全身大片弥漫红斑,几经治疗反复发作、越治越重。2013年6月20日经人介绍来我处开始中医“广汗法”系统治疗,治以旺盛气血、疏散郁结、给邪出路,至2013年7月25日开始发烧, 38度持续一月左右,之后治疗进入坦途。是持续的发热、还有发烧后身体的大范围瘙痒这两种“小病”帮了大忙,到2013年12月,皮损几乎全部褪去。精神、出汗、皮损三方面(笔者判断银屑病疗效的三阶梯)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随访效佳。


2013年12月24日患者笔述了发热的过程:


我从1958~2013年这50年中,每次医疗总要留几点,医生称这就是算看好了。到第二年,第三年又严重了,这样反复发作了55年。2013年6月20日,我慕张英栋大夫之名而来,决定吃中药治疗:不忌发物,开始吃鱼、虾、韭菜、羊肉,忌食生冷,适量饮酒,(适度)多晒太阳,多穿衣,饮热酒。大约有一个月左右,开始发烧,体温在37.5℃~38.5℃之间徘徊,这样的低烧持续整整20天。胸前、背后、肚子、臀部、腰部、四肢内侧、外侧、手臂、脚面、就连耳朵内、指甲上都出现新疹(笔者注:应该是新、小的疹子,是冰由厚变薄、由聚变散的好现象,是人体反应能力变好的表现)。后来银屑就慢慢的少了,变成了锯木般的屑。渐渐的烧退了,疼痛也就相应的减少了。过了5个月之后,皮肤基本恢复正常,精神状态也基本良好。至今还服张英栋大夫的中药。巩固成效,为的是彻底治好银屑病,防止复发。


二、享受“小病”让顽疾迅速变轻


张某某,女,7岁,北京人。银屑病病史一年,平素很少发烧(笔者注:很少发烧是身体好?还是不好呢?),疾病发展缓慢,皮损斑块厚而不太红,这是发病慢、色泽暗、局限斑块型的阴证银屑病,“阳证易治阴证难”,属于难治性银屑病。2014年7月17日初诊,治以四神煎、小青龙汤、四甲散等方加减。初始患儿家属一直对于综合疗法认识不够,经批评后加强关注,2014年9月15日,开始发烧,2天1宿,出汗明显变匀,皮损迅速变薄。让我们不得不叹服于发烧的作用,实则对于人体自愈能力的尊重。


以下是患儿家属发表在“好大夫在线”网的“看病经验”:


我家孩子今年七岁,女孩,开始发病是2013年9月份,开学之后发烧感冒了,治疗后不久额头出现三个扁平的疙瘩,开始没在意,后来身上也有了,才去医院看了,当时就说是牛皮廯,我紧张害怕开始胡乱给孩子用药,越来越严重……在张大夫这看病已经两个月了,从开始的乱治到找到张医生,我们经历了不到一年,孩子没少受罪,我也是以泪洗面,但是到太原之后治疗了一个月就开始好转,因为我们孩子比较严重的,全身都有,到一个半月的时候开始发烧了,什么药没使,就是多喝水,抗过去之后,发现身上皮损突然间就很薄很薄的了,我们惊喜万分,这都要归功于张大夫,是他帮助我们、指导我们和病魔抗争,接下来我们还会继续努力、好好坚持锻炼,我相信健康会很快找上门来的!


2015年随访效佳。


三、瘙痒“小病”扫去顽固皮损


田某某,女,32岁。病史十多年,刚开始是找了几个惯用清热凉血方法的老教授看,治疗后最明显的反应就是胃难受,身上冷,对于皮损有效,但是自觉身体不断变坏,经常疲劳,很容易感冒,但是不会发烧。后来患者慢慢觉得不对,换个专家。这个医生改用温热法,吃了两年中药,身体整体在变好,但是皮损变化很小,大块的皮损都死死地趴在皮肤上不见动静。后来找到笔者,用广汗法的方法来调整,以“正常出汗”为目标,针对她的情况,提出个体化的方案,用了温热的方,如真武汤桂枝茯苓丸吴茱萸汤等等,一些温通的药物用到较大的量,如吴茱萸用到70克以上,桂枝用到90克以上(有同道问:病人能承受吗?中医讲“有病则病当之”,身体受药邪之偏已久,不用大量,难以纠偏,张锡纯讲过“药以胜病为能”。),整体和出汗都在动,在变好,但是皮损变化不大。舌质胖大而暗,在不断变红、变小,但是变化太慢。身体在蓄积着能量,等待量变到质变的那个转折点。2013年的冬天,患者出现剧痒1个月左右(平素是几乎不痒的),痒到影响睡眠,说句夸张的话,像猴子吃蒜,手一刻不能停,这个过程中,患者整体状态很好,舌质变得红润、齿痕在明显减轻,这是个由痒领衔的“由阴转阳”的过程(《内经》讲“谨熟阴阳,无与众某”,“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整体状态变好、皮损变薄的同时,出现痒,一定是变阳的好现象)。


瘙痒,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我们不小心划破了皮肤,最初感觉到的是疼痛——“痛则不通”。慢慢地不通的地方快长好了,快通了,就会出现瘙痒——痒是气血半通不通、欲通未通的中间状态。等到都长好了,都通了,就又不痒了。


作为医生是不是应该去治疗上诉病例中这个痒的“小病”呢?在整体变好的同时,笔者认为,止痒会让身体状况倒退。


痒结束后,患者身上大块皮损消退三分之二以上。后来患者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能再痒一段呢?”痒的时候很难受,但是痒之后的效果(整体和皮损两方面的效果)太明显了,因此,她期待着“痒并快乐着”的过程能早日再来,以扫除残余。


四、出血是“小病”,该止还是顺?


一河北男性患者,病史近20年,患银屑病,在追溯自己的起病经历时谈到,16岁时夏季,鼻衄次数和量都特别多,当时只是想把流鼻血止住就好了,一个乡村医生给他开了一个方子,吃了一剂,鼻衄就止住了,疗效之神奇让他在20年后还记忆犹新,但是后来就出来银屑病,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他自己也不太明白。


一山西女性患者,银屑病病史10年,是笔者为数不多的舌象上有血热指征的患者中的一个,治疗按常法开腠解郁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针对血热的治疗笔者并不满意,一直在想如何给她的血热“出路”呢?也是夏天,一次门诊,患者问“月经刚完5天又来,血量很多,怕不怕?”笔者回答:“只要精神不错,不太难受,就不怕。”患者平素月经来时下腹痛、怕冷,治疗后月经来已无不适(可以认为是道路畅通了)。这次月经刚完又来,笔者认为是体内的邪气被自发疏导的表现,只要身体可以吃得消,医者完全可以静观待变(或者叫坐享其成)。这次非常规的月经一直来了18天,量很大,患者精神一直不错,期间笔者为之制订的方案为疏导郁热、养护脾胃、不涉下焦、听其自治。这次大量出血后,血热征象明显减轻,银屑病治疗更为顺利。


一无锡男性患者,鼻衄近2小时(自己堵住,一会又流,不是一直流),家人非常惶恐,住院输了液,止住。后来面诊时才了解,这个鼻衄有可能帮助他降低了“中风”的风险,这个会在另外的文中探讨。


前两例患者,同样是夏天(从夏季脉当洪可知,夏天气血旺盛是正常的。如果这个旺盛失于常度,自发地寻找邪路排出,在医学上是应该被鼓励的。夏季是一个开放的季节,“使气得泄”应该是夏季养生的主旋律,这个过程中身体内自发的疏泄不仅不应该压制而且应该鼓励,可行的鼓励手段是《内经》中讲的 “无厌于日……若所爱在外”),同样是大量出血。我们可以做一个假设:如果前者没有经过以止血为目标“顿挫病势”的治疗,如果后者应用了止血的治疗,是不是结局会大不相同呢?


很多的“小病”,如自发出血一样,其实质都是身体自发寻找的邪路。医生要做的是,认识症状对医学的引领作用,顺着身体自发寻找的、最佳的邪路去治疗、去疏导、而不是去压制、堵路。至今为止,医学对于人体的奥秘知之甚少,千万不可在人体——这个大自然的杰作面前——狂妄地说“医道已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有学习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的需求,让自发的排邪过程表现得容易让患者接受,这是健康医学的大原则和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


在身体没有顽固疾病的时候,有小病是应该积极治疗;在小病对于生命有急性风险的时候,小病也是需要治疗,“急则治其标”的。但是在身体有顽固疾病的时候,如果出现了“小病”,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权衡利弊,而不是急于治疗小病。请相信,如果没有急性风险,很多“小病”是可以治疗大病的。


经常,我们在说:“长痛不如短痛”,没有急性风险的小病是短痛,顽固、难治病是长痛,到底要如何对待“小病”,需要三思。也许,肿瘤之类的大病,也可以借鉴这个“给邪出路”的健康医学大思路。


【本文作者投稿,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