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冯世纶:感悟经方的魅力
返回列表
查看:
157
|
回复:
0
冯世纶:感悟经方的魅力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7/5 20: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书
友会第651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
/
冯世纶
⊙ 编辑/闫立彬
⊙ 校对/党卫阁、居业
导读:
读完冯老的这篇文章后,您会对方证对应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体会到辨方证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更详细、更具体、更全面的辨证论治,
经方
的方证也不是经验之方,而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通过了历史的考验。
感悟经方的魅力
方证的科学内涵
评价一门医学理论是否科学,主要看其理论是否能正确指导临床,是否疗效确切,而经方、《
伤寒
》的科学性为世界共认,应当指出的是,其中的方证是决定疗效的关键。有人怀疑中医不科学,经方的方证不过是经验之方而已,不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对中医,尤其是经方发展史缺乏认识,对经方理论缺乏认识,这里首先要解读方证的科学内涵。
1.方证本八纲之理:方证体现了八纲辨证,从《
本经
》和《汤液》及《伤寒》看,可知经方的每一方证,不同于一般的
方剂
,它既代表了该方药物的组成,亦包括了该方的适应证候。更值得注意的是,标明方药功用性能者为“
本草
石之寒温”,即以八纲为
基础理论
,标明证候特点者为“量
疾病
的浅深”,亦以八纲为理论。
经方实践者通过临床反复观察,把有效方证记录下来,每一个方证都是经过几代、几十代反复实践、反复验证取得的经验总结,其科学性通过了历史的考验。可知方证之方,是经历史考验之方,证是经历史考证之证,方证既涵方药,亦涵相适应的证,既有理,亦有法,故吉益东洞在《方极》自序中云:“夫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
对“法”的概念,
胡希恕
先生解释到:“所谓法者,别阴阳、明
六经
、辨证辨脉、适宜的制裁方药之谓”。由此可知方证对应本身即是特有的理论,且有深刻的科学内涵。这里说明了方证即涵方证对应、方证相应、方证相对之理。
这里顺便要提到的是,有人看到吉益东洞在《方极》提出方证相对,因谓方证相对是吉益东洞首先提出;又有人谓
孙思邈
先提出……这亦是对方证的认识不清所致,我们已知方证的起源为
神农
时代,自然可知,方证相对即始于神农时代。
同时还要注意的是,有些人,凡谓
中医理论
,必以
五行
六气
、
经络
脏腑
等笼罩贯穿,《伤寒》、日本的方证对应派无是说,因谓“没有理论”;或见《伤寒》有六经名,则认为其理论来自于《
内经
》……这主要是不懂得中医有不同的学术派系,经方之祖为八纲,以五行
六气解
《伤寒》,恰是杨绍伊所称“不数伊尹而数
岐黄
,何异家乘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造成误解的原因不止一端,但最主要是对方证认识不足。
2.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学习
《伤寒》的主要功夫,重在掌握各个方证,后世许多经方家对此皆有论述,如
陈修园
在《长沙方歌括》指出:“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为据,有此病,必用此方……论中
桂枝
证、
麻黄
证、
柴胡
证、
承气
证等以方名证,明明提出大眼目。”
因此,辨方证是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的继续,是更具体、更进一步的辨证,中医治病有无疗效,其主要关键,就在于辨方证是否正确。
方证相应是临床治病取效的前提,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把辨方证称之为最高一层、最精尖辨证,把辨方证称之为辨证的尖端,并指出家传
秘方
亦属辨方证,谓:“众所周知,农村常有以家藏秘方专治某病者,虽于辨证论治毫无所知,但于其秘方的应用,确心中有数(掌握适应证)因而往往有验。不过读者于此必须注意,凡是有
验方
剂,无论用者知与不知,若分析其主治(即方证),则均属六经八纲的细目,这是可以断言的。”
辨方证的科学性、学术价值,不但为遵用方证理论者所证实,而且也为不遵用其理论者所反证。如日本的“
小柴胡汤
副作用
死亡事件”,震惊日本,耐人寻味,汉方研究者栗岛行春指出:“让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等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汤,发生间质性
肺炎
、死亡,是由一个追求名利的医师发表论文开始的……是不
学习中医
理论,只用西医的病名来决定处方的结果,是研究失败的根本,而把责任诿过于小柴胡汤有副作用,是错上加错。”更强调了“让没有了小柴胡汤方证的患者,长期服用小柴胡汤”是造成间质性肺炎的根本原因。
《伤寒》是中医经方辨证论治体系,更讲求辨方证,全书主要讲辨方证,第317条方后附:“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这是后人的注释,是对方证的认知。论中对小柴胡汤的用法有明确说明:血弱、气尽、
腠理
开,邪气因入……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早已明确指出,没有小柴胡汤方证就不能服用该方药。“小柴胡汤副作用死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是不辨方证,以血的教训说明了辨方证的重要性、科学性。
方证对应不是对号入座
方证对应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有人谓:“方证对应即对号入座”,即只根据《
伤寒论
》原文机械低级套用,这都是未读或未读懂《伤寒论》实质所致。实际《伤寒论》398条、112方证,加上《
金匮要略
》约合260余方证,都是在讲方证对应之道。它不但包含了方药与证对应,还内涵了
药量
与病情对应,还内涵了煎服法与病情对应。
药与证对应:仲景书的特点是以方名证,如
桂枝汤
加减的方证有36个,其他方证用桂枝者40个,书中不用“桂枝汤加减”,而特各起方名,意在方证对应。
药量与病情对应:对方证对应的理解,还要认识到,不仅是药味与症状相应,还包含了药量与病情的严格对应。近日治愈一则痹证值得深思:患者刘某,男,65岁,2010年11月13日初诊:双
膝关节
痛,左膝为重,无
四逆
,口中和,无汗出,多年
耳鸣
,
大便
日2行,苔白根腻,
脉细
弦。六经辨证为
少阴
太阴
合病,辨方证为桂枝加苓术附汤方证,初诊川
附子
用10克,服一周未见变化,二诊川附子用15克,服一周仍未见变化;三诊增川附子18克、
四诊
增川附子为25克,皆无明显变化,当五诊川附子用30克时,则
关节痛
全然消失。
类似治验在临床屡见不鲜,实际历代前辈有深刻体会,此在《伤寒论》亦有详细说明。
如
四逆汤
与通脉四逆汤的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但却称谓两个不同的方名,这是因其适应证的不同,(见第225条:“脉浮而迟,表热里寒,
下利
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用药
:
甘草
(炙)二两,
干姜
一两半,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第317条:“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
恶寒
,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
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用药:甘草(炙),二两,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大者一枚)。
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的药味组成是相同的,但通脉四逆汤比四逆汤病情更重,即更虚寒,故附子、干姜用量皆大。
煎服法与病情对应:《伤寒论》有很多煎服法说明,体现了方证对应丰富的科学内涵,如桂枝汤的煎服法:“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
稀粥
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
有汗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如此详细的煎服法在告诉我们什么呢?很显然是在标明,临床根据症状辨明了桂枝汤方证,但适应的
剂量
必须恰到好处,服多服少都不能愈病,《伤寒》中有多条论述,如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更值得注意的是,论中的桂枝加桂汤方证、桂枝去
芍药
汤方证、桂枝加芍药汤方证、桂枝麻黄各半汤方证……都是在反复讲述方与证对应,方证对应不仅指方药的组成,更强调药量与病情的对应。
由于经方的方证来自临床实践,不论是
经方派
,还是
时方派
,都注重其应用和研究,对其认识也就不断深化,逐渐认识到方证的科学性。
如沈自尹认为:“从广义上说,以汤方辨证亦属辨证范围,故称之为方剂辨证……,以药物的系统──方,来调节病理的系统──证,寻找方剂效应值的一体化,就是方剂辨证的涵义所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可概括整个辨证施治的内容。”
这里很清楚地指出了,辨方证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而是更详细、更具体、更全面的辨证论治。
不少人认识到了辨方证的重要意义,中药治病,不在用药味多少、药量轻重,而在方证相适应、对应。
如何天麟说:“在临证处方时,一般认为对‘症’下药疗效较好,实际亦不尽然。笔者曾治一女孩,因感寒而发热喘咳,脉浮,苔白,初投
小青龙汤
加
杏仁
两剂,热平,咳减,但喘仍作,小便甚少。二诊见原方已效,乃加
茯苓
利水,服后病不减而尿仍少。三诊,前方去麻黄续服,喘咳止,小便亦畅;
岳美中
治一妇女,
慢性肾炎
,
血尿
、
尿频
、
腰痛
,投
猪苓
汤三剂而愈。月余,病又复发,因虑其虚,增入
山药
一味,病反转重,复用猪苓汤原方而效。后病再复发,又增
海金沙
一味,竟又不效,再用猪苓汤原方而效。
于此获得更大启发,正如《沈括良方·自序》所说:“药之单用为易知,药之复用为难知。世之处方者,以一药为不足,又以众药益之,殊不知药之有相使者、相反者,有相合而性易者,可知方有常方,法无常法,在辨证论治基础上,执一法不如守一方”。是说辨方证一定要准确,加减用药也要像桂枝加桂汤那样要对证,而不是对症、对病。
我国历来重视方剂和其适应证的研究,后世方如潮涌出现,皆是证明,如《千金要方》、《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等等,其内容主要是讲方证。
《伤寒论》因不但有方证经验,而且还有完整的
理论体系
,因此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尤其对日本汉方医学影响深远。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决策者要取消汉方医,当时身为西医的汤本求真先生,眼看着亲生女儿因
腹泻
用西药治疗无效被夺去生命,因之悲愤感慨不已,敢冒天下大之不韪转而发奋学习经方(初读《医界铁椎》),临床应用效如桴鼓,并结合临床体验,著成了《皇
汉医
学》,于是又使日本的汉方医学重振旗鼓,使方证对应派成为日本的主流派。
也有人从临床和实验室探讨了方证对应关系。如伊藤嘉纪通过
五苓散
方证的研究认为:五苓散方证的病理状态,是渗透压调节点的降低,其利尿作用是通过调整调节点来恢复水液代谢正常的。给正常人和动物服五苓散看不到利尿现象,如让人和动物出大量汗,造成津伤表虚出现五苓散方证后,再给服五苓散,则看到明显的利尿作用。因而,认为五苓散与五苓散方证之间,存在着特异的方证对应关系。藤平健在论述出血病的治疗时指出,中医的处方,是由几个生药组成发挥一独特
治疗效果
的方剂,这个处方可看作一个齿轮,而出血病表现各种症状,这些不同的症状好似不同的齿轮,两者如能紧密咬合,则可使疾病很快治愈,如两方面的齿轮咬合不紧,就像汽车中的齿轮咬合一样,齿轮不合,则汽车不能开动,也就是说,治病方药不对证,治疗也就无效。
以上可知,方证是由方药和证候以八纲为基础对应的理念,它起源于神农时代,方证的积累丰富,至汉代产生了六经辨证,形成了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以是可知,所谓经方,是以方证理论治病的医药学体系。经方辨证主要根据症状反应,六经辨证论治的实质,胡希恕先生归纳明确为“于患病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具体诊治方法是:先辨八纲、六经,继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即方证和方证对应是经方的主要理论组成之一。
以上是对经方方证的肤浅认识,由于历史上诸多原因,对经方的方证和方证对应及诸多理论的认识尚未完善明了,有待同道共同切磋,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高。
【本文摘自《中国
中医药
报》2012年11月12日,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经方
,
小柴胡汤
,
桂枝
,
伤寒
,
四逆汤
,
中医
相关帖子
•
经方治心烦心悸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长强穴周围痛一例(答案已公布)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经方治感冒嘴唇疱疹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口腔溃疡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冬天感冒恶寒鼻塞一例(答案已公布)
•
重返感言
•
经方治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一例(请同道处方,答案近期公布)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