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76|回复: 0

问中医“邪”为何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8 21:4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书友会第664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张英栋⊙ 编辑/闫立彬 ⊙ 校对/柯嘉

导读“很多中医方剂虽无抑杀细菌、病毒的成分,但它能在人体内造成不利于细菌、病毒生存的环境,使之难以复制;加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损伤能力及修复能力,这种整体作用、综合功效使之不杀菌、不杀病毒而细菌、病毒不能存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文中的这段话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中医能治好病毒性疾病,但在现代实验中其杀灭病毒的能力往往不尽如人意,读完此文,我们能对中医的“邪”到底为何物,有更深入的了解。





临证可以不谈“邪”


中医临床每天都在讲“攻邪”、“给邪出路”、“扶正祛邪”等等与邪相关的话语。但对于“邪是什么”这样的小问题,思考的人却不一定很多。


有人认为邪就是致病微生物,攻邪就是杀灭细菌、病毒之类,于是出现了大剂量使用清热解毒消炎中药,堆砌在一起,目的在“攻邪”的治疗方法。或有效或无效,貌似与西方医学接轨,实则是“邯郸学步”,忘了自己本来是会走路的了。


谈到这里,回答“邪为何物”的意义就体现出来了。用现代语言,讲清楚中医术语的内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对于“中西医医学原理不同,病因的概念与理论也不同”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在临床把中医的思路和西医的思路理清楚。借鉴是应该的,但是思路不清、“混打一锅粥”是要不得的。


研制“高效、速效抗病毒中药”之类的指导方针,研究出来的“新中药”疗效总没有西药可靠,原因就在于思路是错的,用“做面包的规则和标准”去评价“馒头”的好坏,结果只有一个:我们再也找不到真正的“馒头”了。


现代系统科学告诉我们:很多中医方剂虽无抑杀细菌、病毒的成分,但它能在人体内造成不利于细菌、病毒生存的环境,使之难以复制;加之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抗损伤能力及修复能力,这种整体作用、综合功效使之不杀菌、不杀病毒而细菌、病毒不能存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要蒸出好“馒头”,必须有尊重“馒头”自身规律的“规则和标准”。


回答“邪是什么”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我们的思维回到产生这个概念的时代,原则是能用现代话讲出来更好,不能的话宁愿留存其原来古汉语的状态,也不可胡乱解读,不可破坏其本身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所幸笔者找到了“邪是什么”用“现代话”解读的不错的答案,《〈黄帝内经〉“邪”概念内涵的学术解读》一文中讲到“邪的概念是对致病因素、致病条件及机体反应的综合概括,实质上是一种病因模式”。


邪,从本质上讲是“审症求因”的产物。是想出来的,思辨的结果,而不是确有其物。


前面回答了“邪为何物”的问题,而接下来便会引出更多的问题:寒邪是什么?湿邪是什么?痰邪是什么?淫邪(《素问·上古天真论》“淫邪不能惑其心”,《灵枢·淫邪发梦》“淫邪泮衍”而成梦)是什么……不是不能回答,而是使用每个术语都要经过一系列的换算、推理过程,有些太复杂。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不去讲“邪”,也能够把“邪”所代表的核心内涵表达出来呢?


银屑病为例来说:正常的状态,神志应该是平和的,皮肤应该是均匀微汗的,并且在一年四季应该保持均匀微汗的稳态。一过性的失调如果马上自我调回来,对人体健康并无大碍。但是持续性的失调,如外界的持续寒冷、潮湿超过人体所能自我调节的范畴,如持续的情绪压力、饮食偏颇、多思少动超过人体稳态自我缓冲、回归的能力,于是在体表出现了均匀微汗的稳态消失的结果——或无汗、或汗出过多、或汗出不匀,银屑病的皮损表现实际只是均匀微汗稳态偏离的表现之一。


治疗就是分析“结果是如何产生的”,使患者的生活方式“猛回头”,让其整体状态向原先的正常状态逐渐靠拢。在这个基础上,用药物针对皮损的结果、针对汗出的不正常状态作出调整,如温通气血,如开郁散结,如排泄体内的废物,以促进患者机体的自我恢复。


以上就是笔者所作的中医“现代话”在银屑病诊治上的尝试,其中没有直接讲到“邪”,但“邪”的内涵已经得到了体现,治疗中中医先辈“扶正”、“祛邪”的方法也都可以“拿来”使用。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10月24日,由中医书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快速关注中医书友会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