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7|回复: 0

找回干净的血液、干净的身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6 20:2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二导读】

在小二的心里,美好的血管,像青春少女,那身段匀称优美,皮肤(血管壁)细腻有弹性,血管里流淌的,都是青春的旋律。
但是生活啊生活,怎么就让这美少女早早成了“黄脸婆”,增厚、瘀塞、沉重,变成了中医说的气滞血瘀,是西医所说的,血糖、血脂如赘肉般的堆积?
你有干净的皮肝和气色吗?或者说,你有漂亮的血管和欢畅的血液吗?
昨天分享了田原老师与资深医学总编、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王应泉副社长的对话,很快有读者问小二,如何净化血液呢?

那~我们今天接着分享两位老师的对话吧,自会有所领悟——



血液是否干净,并不取决于胖瘦


田  原:其实不管是吃素还是吃肉,重要的还是一个度,再回到血液问题上,动物脂肪摄入太多的情况下,还是一样给肾脏功能和血液循环,带来负但。
王应泉:对,当摄入量超过了你所需要的量,在身体的各个部分就储存起来了。而且刚才说了,动物的脂肪一般都是长链的,代谢就很成问题。所以一部分要控制来源,一部分要提高代谢的功能。就像管制交通一样,既要疏通也要治理。进要进的适度,出也要出得很畅通,血管才不会堵。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果说进来的地方正常,出口的地方堵了,毫无疑问也要出问题。如果出口很畅通,但来源很猛,超出能出去的那个量,也能发生拥堵。
这就还要说到刚才阈值的那个概念,比如两个人体重同样都是60公斤,一个人摄入量虽然很大,但排泄很畅通,能排出去,另一个人呢,同样摄入量很大,但他的排泄不好,就要积在血液当中,可能就要血脂高了。
田  原: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血液是不是干净,不完全取决于这个人是胖是瘦。我采访过一个台湾医师,六十多岁,看上去很年轻,像四十几岁,他就很胖,有190多斤,他说他也喜欢吃肉,享受美食,但他身体很健康。在对他的采访当中,我体会出一个道理,人的代谢能力,有点儿像北京的二环、三环、四环……交通干道有多宽敞,就能承受多大的车流载量,人体也是一样。有很多人忽略了环路的修改和扩建,车量却在不断增加,交通肯定就要出问题的。
王应泉:这个是对的,不能简单的以一个人的胖瘦,来判断他是不是血脂高了,或者血液有问题。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大家觉得他比较胖的人,去查血吧,他血脂很正常,这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他的摄入,和他的排泄,是达到了一个比较平衡的状态,或者某种程度说,他摄入得多了,但他也能够被消耗掉,或者排泄出去,这样他仍然是一个平衡的状态。也并不能说一个很瘦的人,他血脂就不高。

血糖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田  原:很多中医人把活血化瘀,看作一个正常的治疗手段,对现代医学来说,他也认为血液问题,是导致高发病的重要因素,像心脑血管儿病、癌症……
王应泉:从表象,或者从疾病一定的阶段来看,西医和中医的认识,可能会有认知度上的一些差异。这个差异表现在哪儿呢?比方刚才讲到,中医认为活血化瘀能解决一些问题,西医经过研究会觉得,它的病因,不在血液系统本身。比方说糖尿病高血脂,在西医的疾病分类里,是属于内分泌系统的,那么内分泌科如何看待糖尿病呢?
1型糖尿病,是先天性的,因为胰岛的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本身少了,胰岛素是干嘛?就是把血糖分解、消耗掉,胰岛素不足了,血糖就高了,这是在无数动物和人体的研究中证实的,我们国家在胰岛素方面,也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它上来就能控制住;2型糖尿病是后天引起的,就是说本来胰岛的功能是正常的,之后,因为不断的摄入,胰岛素就要不断的去分解血糖,你总超过它的负荷,胰岛素分泌的功能就要相对下降,糖代谢也出现了问题。
糖尿病的诊断,是通过检测血糖、尿糖值来完成的,所以西医会认为它的本因并不在血液。我想这是中西医认识上的很大区别。
田  原:似乎中医也不会单纯的认为是血液出了问题,导致糖尿病了,中医认为是身体整体的机能出现问题,引发了这个暴动,是功能失调了。首先会认为是脾脏功能出了问题,不能正常消化进来的营养物质了,这一点跟您说的不冲突。但我想,现代医学和中医是有一个共识的,就是维持正常、健康的血液循环,要保持这个大的“运输链”顺畅,像您刚才比喻的,要让这个“卡车”里的氧气是干净的,营养物质是优秀的,人才能健康无病。
王应泉:这方面我想认识是统一的。所以心脏出问题可以说是个大问题,无论是心肌方面的,还是血管方面的,还是传导方面,只要出了问题,都是大的问题。因为血液每天24小时循环,是不能停的,心肌出问题,肌肉收缩无力,血也打不动了,或者神经传导出问题,导致节率出问题,该跳60下的,跳120下,光在那里跳血而打不出去,它也会出问题。心脏本身的循环也需要血液来滋养。
比如说冠状动脉堵了,需要搭桥,心肌梗死了,也一样出现问题。
血液是一个很好的题目,但是我觉得涉及面几乎到了我们人体所有层面的一个大问题。在不同的系统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方式。
田 原:您说得对,是整体下的分类表达。


知道了这些,你也可以观察身体的异常
田  原:谈到血液生态,就会想到我们生存的这种生态、环境,空气质量不好,尾气多……各种生活习惯,导致了我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并不是很好,而且也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血液生态。血液的生态良好,不管中医还是西医,都会认为它是生命健康的一个基础保障。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多关注一下自己的血液状态,不仅仅是依据仪器上显示的指标。
很多人在做体检的时候,都会显示血液很正常,可是该出问题还是出问题。
王应泉:这些指标只不过是对现在已知的疾病有一个预示,但它并不是绝对的。血液检查只能表明你在抽取血液,送去检查的那一段时间,是没问题的,但血液里的有形成分也好,无形成分也好,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生活状态,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田  原:您觉得有哪些又简单、又实用的方法,能够关注到自己的血液生态?
王应泉:我觉得最简单的,就是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吧,这个说起来容易,但谁都很难做到,如果做不到呢,我觉得半年、一年体检一次,还是要观察一下指标。做血生化还是很简单的。
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如果感觉到身体有一些不舒适的时候,建议还是要定期找大夫,或者找相关的专业人士咨询一下。
田  原:这个体检不是所谓的体检,是通过检查指标检验或者调整自己的生活状态,我觉得这样很好,而不是为了治疗而体检。很多人会在网上咨询。
王应泉:现在网上的很多信息,我发现涉及到医学知识,就是西医这部分,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是不对的,要慎重。
田  原:或者可以把体温计重新拾回来,放在自己的包里、枕边。作为观察自己的一个简单方法。
王应泉:对,这个是很好的一个方法,如果体温保持在一个特别稳定,特别好的状态,我想身体不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任何疾病,都会通过身体的方方面面表现出来,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这样去看。否则为什么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望、触、扣、听啊。就是要从这些表现出来的迹象,推断身体可能存在的问题。所以平时要关注到每一个你感觉到异常的地方。
田  原: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有望、触、扣、听,这些其实完全不要理解为高深难搞,其实也可以在生活中用这些手段观察自己的方方面面。硬性刻意模仿都可以啊。比如西医的腹部叩诊……足够用心就可以发现异常表达。
王应泉:也可以啊。这是很少人这样做吧。很多人会问,什么叫正常,什么叫异常,我记得我们老师在讲病历的时候,曾经说“正常”和“异常”这两个字,绝对不能在大病历中出现!比如说,你就客观的记录口腔温度是多少度,就完了,一定不能写“口腔温度正常”,不能随便判断。为什么?它就是一个客观指标的呈现,然后不同的大夫来看,再来分析它。
田  原: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中医人在看病的时候,会关注大小便的问题。病人来了,经常问大便怎么样?小便怎么样?病人自己就答“我很正常啊”,其实什么是正常,病人是不知道的。
王应泉:对。而且西医也会问这样的问题,所谓三大常规是什么?血液、小便、大便。这必查的。确实很多人会说自己正常。
尿液,第一要闻味道,不同的气味可能预示不同的疾病;第二要测它所含有成分的比重,从尿当中排出来的某些物质重了、轻了,都可能预示着疾病的变化;第三个,颜色,比如非常非常黄,预示着肝脏对胆红色的代谢可能出问题了;另外还要测红细胞白细胞、蛋白、糖、尿酸……这些指标能反应出很多大问题。
大便也一样,比方有的人总说自己爱“上火”,大便肯定就偏于干结便秘现在是很大的问题,说吃的挺好的,就是不排大便,这样的人,肯定不会像中医所说的那种面色容华。大便里面有很多毒素,正常应该把这些都排掉的,但积在身体里,在肠道吸收水分的过程当中,又都给吸收回去了……
田  原:吸收回去了,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王应泉:是啊,像这些,只要在生活中多去观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就能得出很多基本的判断。
比方说男性,尿液中的泡沫,都能判断出里面含有的蛋白是不是超标了。有的人说,我们要都能像你这样,都成医学专家了。其实也不尽然,有些知识平时有空的时候随便看一看,慢慢就记住了。
有的人觉得,唉,最近好像跟平时不太一样了,有一点变化,就这一点变化,记录下来,在需要找大夫的时候,如实的告诉给大夫,比说正常或者不正常要好。不过现在一些大夫,他的提问就有问题,会直接对病人说:你体温正常吗?大小便还正常吗?我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是绝对不会让你这么提问。甚至有的医生会问你发烧吗?一问病人就慒了。
田  原:您这个话非常有分量。
王应泉:正常来说,应该是问感觉到哪儿热吗?或者跟平常有什么变化吗?
当然,不是说批评谁,而是诊断学上写得很明确,大夫要怎么问话,不能诱导。
正常还是不正常,是需要用医生,用专业的知识来做出判断的。
前些天,我和一位国内顶尖的肿瘤专家聊天,他就说起很多人觉得得了癌症就是绝症了,但世界卫生组织现在认为,癌症就是一种慢性病,是可以预防也可以控制的。可你看看我们的社会群体中,谁说癌症是慢性病,能够控制呀?他说这个健康教育真的是很重要。而且健康教育一定要讲真话,讲科学的东西,而不能去忽悠。当不知道某个结论的时候,就不要匆忙去下结论,只要客观的讲述你所了解的客观情况就够了,至于怎么判断,交给大众。
我们同事、朋友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有学中医的,也有学西医的,也有中学医、西学中的,大家在一起聊天都很放松,没有谁说你这个就是错了,我这个才是对的。不下结论性的东西,只是对某件事,我从我的知识储备里,是这么看问题的……
我相信真理只有一个,只不过大家从不同的方向往一起走,辩论得越多,就越接近真相。
田  原:这是客观和理性的医学态度。

情绪和血压的关系
田  原:临床发现,中风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我到南方去采访,几位女性,看上去三十几岁,就中风了。前年,我同学二十几岁的儿子,突然死亡,也是脑出血。这个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怎么来理解?
王应泉:中风从西医来说,主要是由脑溢血脑梗阻这两种情况引起的,都是血管出了问题,因为血液当中的有形成分改变了。正常情况下血流是很畅通的。
脑溢血通常是血压高了,血压正常的情况下,血管是能承受住的,血压高了,“管子”就崩裂了;还有一种情况是血液黏稠,就堵在那儿了,梗死了,失去营养的那部分脑组织就坏死了,人就偏瘫了,或者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如果我们的血液是很干净的,血压也是很正常的,发病几率肯定是要低的。
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讲这个病的发病年龄一般都在五十岁以上,现在基本上四十多岁是很多见的。现在的教科书里慢慢都在改写,说生活压力大、节奏快,饮食高热量、高脂肪,活动又很少,像血压高这些,都被叫作不良生活方式病。
但是我认为像中风这种病,在很多情况下,它的发病都与情绪与人体自我调控能力的减退有关。
田  原:“自我调控能力减退”是指……
王应泉:举一个例,很多的中风病人,平常血压、血脂就是高的,但是吃药也能控制,偶然一个突发因素,比方说夫妻吵架,或者儿子结婚要买房,和儿子吵起来了,情绪一激动,就发病了,这种情况非常多,我们西医学上讲叫诱因,像暴饮暴食、喝酒等等,都属于诱因。如果平时调控得好,没有这些诱因,也许不会爆发。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血压变化是很大的。我们都可以测一下,和一个让你感觉特别愉快的人聊天,血压、心跳、呼吸、脉搏等,可能都很正常,但突然之间,雷霆大怒,马上再测血压,可能高的能让你自己都吓一跳。
我没事儿的时候给自己测过,最大能差到60毫米贡柱,平时130,情绪变化,能高到180、190。
田  原:这个时候就考验血管儿的弹性了。
王应泉:对呀,而且是瞬间的。等到想一些愉快的事情,情绪慢慢平复下来了,血压也慢慢恢复了。所以中风这个问题年轻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跟人的生活方式,毫无疑问是相关的。
田  原:这样看来,就理解了很多人坚持常规的血液检查。不管从中医的角度来是西医的角度,首先要关注血液生态是不是良好健康的。中医看病望、闻、问、切,也会看一些微观的东西来考量整体的问题,比如舌下的静脉,更好的中医看“面相”,看面色,因为人的面部也是一张身体健康全息图
我们现在常说一个家庭的经济条件,是否有抗风险能力,其实身体也存在这个问题,身体的生态环境,是不是也有抗风险的能力。这很重要,所以生活要继续,情绪要控制控制再控制。
王应泉:是的,所以平常要尽量避免这些诱因,特别好的控制住血压和血脂,这个都是有办法的,但贵在坚持。我们发现很多临床上的病例,高血压二三十年了,什么事也没有,它坚持服药、运行,控制饮食,把这些诱因基本上都控制住,也没什么问题。


(未完待续)







尊重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