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7|回复: 0

中医文化学的根本任务是内承外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16: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来源:www.khbct.com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医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构建中医文化学,对中医文化学的内涵及研究范围、意义等问题作了许多探讨。直至2009年末“中医文化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出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地把中医文化学列入学科目录,并作为重点培育学科进行建设。因此,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形势,找出中医文化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把握中医文化学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明确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是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医文化学学科成立的历史背景
  中医文化学学科的成立是在中国文化热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文化本体的自觉,在中西文化冲撞及比较研究、中西医学对生命科学的深入研究等多方合力的强力推动下,尤其是在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医存废问题争论的直接影响下成立的。
  近代,由于西方文化逐渐掌握话语权,中医遭受了不断的打击。而今,中医存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术讨论,更多地成为一种中西方文化意识的讨论,而这场讨论确实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刻的思考。
  中医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科学,它的思维模式、表述方法来自传统文化,它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最根本的就是用宇宙间一般的、普遍性的规律来阐释人体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联系。它的理论体系是多学科的,它的发展当然有必要融入现代科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找寻其源头活水,传统文化的复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而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学也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
  中医文化的定义
  要明确中医文化学学科的根本任务,首先要明白文化这一概念。说到底,文化是体现在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中的精神元素。即便要把物质成果作为文化来看待,也应该是体现在物质成果中的精神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中医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医文化就是中医学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首次明确了“中医药文化”的初步定义: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而狭义的中医文化主要指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这是中医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因此,我们认为中医文化学学科目前的根本任务理应在中医文化的核心层面进行内承外传。
  所谓“内承外传”,就是对内使中医大学生学好传统文化,夯实中医理论的文化根基,继承中医的精髓;对外传播中医知识,使社会深入了解中医,真正认知中医。
  中医文化学学科的根本任务
  一是继传统之绝学,承中医之精髓。中医学曾经、正在而且还将继续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生命的维持和延续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长期以来,中医始终处于被质疑、被验证、被改造的境地。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各自不同的特点。中医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离开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没有中医理论。笔者认为用西医理论作为尺度来衡量或论证中医理论是否科学,这种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
  近一个时期以来,中医教育严重西化。在语言上,外语学习不少,汉语水平不高,尤其是缺乏古籍阅读能力,许多学生基本不看、也看不懂中医古籍;在课程体系构建上,中西医课时几乎相等,中医理论的学习和中医临床的实践严重不足,甚至对《黄帝内经》等经典也不再研读,更不会用中医的思维方法去看病;不少中医硕士、博士不会用中医理论与技能诊治疾病,难以被称为真正的中医。究其根源,就在于传统文化知识的缺乏,使得中医理论的学习与继承成为无源之水。
  固然,发展是最好的继承,然而,只有继承才能发展。中医的科学研究必须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必须彻底改变长期以来遵循西医思路和方法进行中医科研的做法。从中医理论的源头着手,探讨其与传统文化思想之渊源,从实际的历史文化角度,分析中医理论的利弊得失,找寻中医理论发展之原动力。
  所以,中医文化学学科目前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传授中国传统文化,探求和发掘中医理论的文化基础,教给学生中医学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法,保证使学生学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纯正中医。只有明白中医的根本问题,才能继承真正的中医。继承也好,发展也罢,关键的问题在于是否把握了中医的精神、中医的理念、中医的思路和方法。
  二是传中医之本色,开社会之耳目。目前,中医除了要面对学术界的种种争论外,还面临中医队伍自身良莠不齐和不法分子借中医行骗带来的恶劣影响。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成为一个社会热点,中医养生类书籍层出不穷,各种媒体对养生话题大加炒作,鱼目混珠,让人眼花缭乱。应该如何传播中医,怎样使大家真正了解中医,避免盲从而不被妖言所惑?这是一个摆在面前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生命科学是一切科学中最为复杂的科学体系,中医的突出特点就是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没有一个包治百病的成方,任何一个验方都不可能推广到所有的人群。在中医治病这一问题上,不能用这个人跟那个人对比,也不能用一个人去类推所有的人。中医界对这一原则的认识是较为一致的。
  古代医家著述方书的原则是非常审慎的,都是经过反复实践验证的。清代医家王清任《医林改错》说:“医家立言著书,心存济世者,乃良善之心也。必须亲治其症,屡验方法,万无一失,方可传于后人。”沈括还在《良方·自序》最后指出:其所谓的良方,必定亲眼目睹它的效验,才记录在书中,仅是听说的不予列入。但对人的疾病而言,一纸药方怎能肯定就是好的呢?一看到它有效验,就称之为良方,大概跟刻舟求剑没什么两样。所以在药方的后面详细写明其适应的证状,患有类似疾病的人,也许能碰巧遇上采用。
  这是非常诚恳的态度,也是非常科学的精神。让社会了解和认知中医,首先就要把这些中医的精神传播出去,使社会民众具有这样的理念,以提高判断能力。这些都需要中医人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克服浮躁急躁的情绪,扎扎实实,一点一点地把中医的本真传播到民间。随着社会群体文化素养的提高,真正的中医一定会得到社会的认同,赢得人们的拥戴。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