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6|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5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22:27: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七)〔读书〕
  
  一、读书
  
  (一)
  
  学习针灸需读名医医案。针灸医案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一篇好的针灸医案不在字数多寡,而需包括辨证、立法、取穴、施术及作者临床经验、对临证的启发等等。读其案,既可学习作者治疗此病的针灸技术,又可推之以及他病,所谓触类旁通,举一知十,即是此中收获。且读医案要与自己的临床实践相结合。
  
  《《朱子论学切要语》董序及跋——推荐中医学子培养国学根基的书目》近年来我重视培养弟子,且要求在学好中医的基础上,一定不能放弃中国传统文化,我认为国学是中医的根基。平时临证之余,除按时布置作业,检查学习进度并督促临证之外,亦经常推荐一些可读之书,以帮助弟子们扩大视野……
  
  我重视学习中医医案,但我多读古人医案,于今人医案则不喜。为何?古人著述医案往往文字简练,语言生动,了了数语而理法方药尽在其中,读来意犹未尽,可启人无限慧思。而今人医案则喜罗列西医检查指标,啰嗦千余言尽与中医无关,且文笔杂乱,毫无猝读的兴趣。况且古人医案真实可信,此又为今人所不及。
  
  每读古代名医著作,见其医术高明,对经典掌握纯熟,每每叹为不可思议。退而思之,其学术成就并非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铢积寸累中努力得来。人不能不努力,困知勉行,久久用功,自能成就一番事业,做出一番学问。我辈学习中医,当有此种精神,不气馁,不放弃,精进不懈,如此努力十数年,不信医术不成。
  
  我反复对我的弟子们强调:学习针灸需牢牢抓住经典。针灸相关的经典主要有《内经》与《难经》,需反复研习,结合临证,深以自悟。以学习《内经》为例,我认为可参考张善忱编著的《内经针灸类方与临床讲稿》一书,是书辑录400余条与针灸相关的经文,详细阐释、论证并解读,堪称我辈学习针灸的经典之作。
  
  历代名医著述,仰之如山,俯之如海,其成就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我们不能不会欣赏。我们可以不作医生,但不能不懂中医。学点中医,并非要给他人看病,更重要的是为了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当主流医学不能让我们更健康时,学中医以自保则显得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是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我感觉,写作并非完全是辛苦,是付出。近数年来,我致力于创作以“选择中医”为主题的微博与博客,我通过文字来整理自己的思想,把平时读书、临床以及学习中医的所想所悟记录下来,这样的过程其实根本不累,反而是一种享受。况且,还可以与众多网友互动,既推广中医,又享受中医,得到的更多的是快乐。
  
  按中医理论:心主神。一个人若快乐则心神和畅,心安则五脏六腑皆安。因此,健康的身体需要一个快乐的灵魂;大病的康复亦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我总认为喜欢读书的人都是快乐的人。沉醉在书中,不仅能学到知识,能排遣寂寞、忧虑与烦恼,能看到身外的大千世界,并且能得到莫名的享受,更能让人心神舒畅。
  
  我喜欢读书,我总认为若能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在书中,那是天下最愉快的事。读书可以扩大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身外的世界;可以安慰我们的灵魂,让我们抛弃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可以与古今中外的作者交流思想,可以学习全人类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总之,读书可以安心,心神和畅则五脏六腑皆安。
  
  《内经》是中医的基础,非反复阅读、深思熟虑不可。且需结合针灸与汤药临床,以深悟其旨义。今年上半年我要求弟子们认真学习《内经选读》,现我的作业是:要求用原文一两句话把《内经》的核心思想表现出来。可以见仁见智,但要有自己的思考与观点。
  
  (二)
  
  学习中药,一定要先学格物致知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中药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我读大学时,老师只要求背诵中药的基本功效,既没有要求熟读《神农本草经》,也不肯讲述古人观察药效的思维方式,如此学习,将来面对病人时却无法灵活辨证用药。因此,我建议弟子们一定不要只会机械地背诵,要先掌握其思维。
  
  学习中药的格物致知与取类比象思维,我推荐可读陈修园的《神农本草经读》、徐灵胎的《本草经百种录》以及唐容川的《本草问答》,这三本书于中药药性、药理基本道尽。若欲更进一步提高,可结合经方研析中药,则可参考黄元御的《长沙药解》、邹澍的《本经疏证》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辨录》,皆极精妙入微。
  
  临证治病需先识药,庶几可变化逢源。我临证数年,虽精求古训,不舍光阴,然心力有限,仍感不足。故益知临证所惑,必求诸药性,乃立志精研本草,以求能尽研前人经验,发挥古贤余蕴。因泛览古今诸家本草书,分析诸书所长,略有所得,因作文《学习中药的门径——本草书目推荐》,http://t.cn/7PUWX
  
  欣赏前贤医案,在我是一种享受。一则学习作者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其中处方用药的独特之处,这即是其医案的“眼目”。每篇成功的医案都必有一两处“眼目”,需多留意。二则欣赏其文笔言辞。古贤著案极惜笔墨,读其文,或华丽而唯美;或朴素且精致;或大气中不乏细腻;或舒畅中颇耐回味,读来总归是享受。
  
  我给弟子们布置了2013年下半年的读书任务,建议所读之书包括《战国策》、《纲鉴易知录》及《周易尚氏学》,专业部分则以《神农本草经读》、《本草经百种录》、《本草问答》及《易医通说》为主。我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让弟子们循序致精,一步一步地进入中医殿堂,将来可以用所学为人民服务。
  
  前年在欧洲,我的朋友张树剑博士送了《故训汇纂》给我,我奉若至宝。去年过教师节,弟子们又送了此书给我,欣喜异常。此书为传统训诂学成果的集大成者,对于研究古文极有益处。国内外各置一本,读书过程中若有所不明,即翻查此书,自觉与古人学问又近了一步。虽学中医,但喜附庸文人风雅,且自得其乐。
  
  荐书:《经方化裁》与《经方躬行录》,此二书皆发挥经方意趣之佳作。临证结合理论,活法圆机,尽在书中。经方有理论源泉,亦有临证实践,治经方需临证与理论结合。伤寒绝非凭空说理,因此,经方是行的,不行就不是经方。行得通,有实效,即是真经方。否则,漫天飞花,灿若星河,都不过是舌头功夫而已。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2007年出版了一套《中医经典文库》,皆作深紫色封面,大气典雅。其选书约百种,实用且经典,校勘严谨,极有临床指导意义。此书目与华夏出版社的《中医必读名著百部》颇有不同。此套丛书更博更广,且单行本印制;彼则按类别汇集数本成卷,并加按语,亦切实用。两套丛书颇可互补互选。
  
  我自临证以来,案头常置一本《普济本事方》,反复研读后,益觉收获巨大。盖前贤经验,深如渊海,其用方简而药精,重视实效,细悟其方旨归,顿觉古义盈室,而心中畅明,如饮琼浆玉液。要之,宋贤著书,精义频现,与后世不同。读此书,学其灵活化裁古方之法,则临证有得。且叶天士曾作释义,极堪借鉴。
  
  因爱书成癖,我每年都会狂购数次书,且乐此不疲。我购书或自当当、京东、亚马逊,或自古旧书店,或自淘宝,只要有想买的,价格能接受的,都想买到。最近又来了购书瘾,把以前想买的,却嫌贵未买成的,以及网上又打折的,都搜集起来,一起购买。每次当收到快递送来所购的书时,都是我一天最快乐的时刻。
  
  (三)
  
  读书人逛书店、买书,就象女孩子逛街、买衣服,也许不一定会经常穿,但就是喜欢买,而且,此中乐趣极大。当看到喜欢的书,闻着油墨的香味,用手摩挲着封面,欣赏着书中的精妙文字,那是一种纯粹的快乐,我愿意用一天的劳累去换取一刻的读书享受。喜欢读书的朋友说说,有没有此种感觉?
  
  细细想想,买的书太多,但大多来不及看,书倒成了装饰屋子的材料了。问题是屋子太小,书又太多,书架、床头、枕下、厕边全是书,有时颇为苦恼。即使如此,看到好的书又禁不住心动。有的书价又太高,犹豫良久,再三踟蹰,最终还是狠下心买了。即使没有时间读,看着书摆在架子上,那也是致快致乐的享受。
  
  我相信,每一位喜欢书的人都爱护书,都不舍得把书弄脏弄坏。我非常不喜欢有人折书、或者把书面沾上脏物,或者坐在书上。我常跟弟弟子们讲:我们对书好,书才会对我们好。我的书都尽量整齐地摆好或堆好,用到时查找也方便。临证时偶有所需之书,辙起身查找。随手翻看几页,心有感悟,即觉有所收获。
  
  经常会有网友问我:对于初学中医者,想找到合适的门径,希望能有所推荐。对此,我一概介绍读《名老中医之路》。并非是我懒于思考,只图省事,此书实在是本真正的中医门径之书。学习中医,刻苦固然是探赜索隐的舟楫,但若能有众多良医耳提面命,则进步将更快。由此说,此书是必不可少的登堂入室的门径。
  
  顾随的《诗书生活》颇可一读。我羡慕那些能享受读书与生活的大家,其才高绝,横则成诗,纵而成趣。虽是随笔所录,在吾辈读来却如隽永清泉,沁人心脾。顾随之作,文辞朴实无华,其意涵咏至深,于平淡中味其纯厚,于简易处见其功夫。每于临床之余,我喜读前贤诗文随笔,借以改换思维,亦助生活工作兴趣。
  
  有网友说,在努力学习《黄帝内经》,读书并听讲义音频,感觉对中医基础理论有些进步,但是总有种窗户纸没捅破的感觉。我认为,中医初学者首在找到门径,不仅在读书,更需要自己思悟。最好有明师耳提面命,效果更好。并且,需结合临床去思悟,理论才能落在实地。只有结合了临床方能真正入得中医之门。
  
  荐书:丁光迪的《中药的配伍应用》。孩子喜欢魔方,因为魔方能变化出无穷的花样;我喜读此书,亦因中药配伍千变万化,合于病证,灵动中有实践。作者收集历代诸家关于中药配伍的经验成就,合以理论,使中药与方剂形成一个有机体。此书既是中药学方剂学的桥梁,亦是中药与临床的纽带,宜乎熟读深思。
  
  每日临证工作的间隙,我总喜欢浏览一下我的书架。看着架上的上千册书,心中即觉舒畅;偶尔抽出一两本匆匆翻看一眼,都觉是种享受。我所购买的书除中医之外,多是文史哲之类,且我尤喜读史书。虽然读书花去了平时不少的时间,但沉浸在书里,自觉时间瞬息即逝,那片刻的享受却带来心境的宁静与怡然。
  
  我喜用经方,并且曾大量阅读前贤的临床经验及方药。我自认为宋代之前的药方更纯朴,疗效更好。因此,平时喜读宋代及其以前的中医著作。过教师节时弟子们送了我一套宋徽宗赵佶编著的《圣济总录》作为礼物,我非常高兴。此书共200卷,收药方2万余首,以病类分门,辨病理论与用方经验结合,内容极为丰富。
  
  荐书:《纲鉴易知录》。清代吴乘权认为《资治通鉴》“卷帙太烦,岂能一概记诵”,故编此书。“苦简编之汗漫,为之摘要而删繁;虑大义之不明,为之提纲而挈领。”此书是一部中国通史,上起太古,下迄明代,清晰易读。古人不管作何学问,自童蒙即熟读此书。学中医最需读古史,此书属必读之列,故愿推荐。
  
  (四)
  
  学医需读书,读书需读原著,若精力时间有限,又欲扩大阅读量,则不妨读些助读之作。清代明医叶桂为公认的临床大家,其医案被誉为“临证指南”。不少医家师其法而成为一代名医,如程门雪蒲辅周等。由于叶氏医案繁多,不便系统学习。《叶天士诊治大全》全面整理叶氏诸案,将其心法条分缕析,方便后学。
  
  纵观历代名医,能变化经方者,叶天士可居首位。叶氏透悟仲景心法,据证化裁,虽自创新方而能皆合经方意趣,此亦为善学者。读叶氏医案,衡喜看其如何自经方化裁出新意,自觉其乐无穷。学而能化,不离其本,叶氏心法尽在《叶天士诊治大全》一书之中。此书为陈克正教授整理叶案心得,融会贯通,中有精义。
  
  荐书:《经方治病经验录》。经方能治杂病,是万世不易之理。经方之妙,在于速效;而速效之法,在于辨证。作者总结自己临床应用经方的经验,配合案例,颇多发明,能助读者入经方门径。是书以医案为主,理论及化裁变化则略缺,可与《经方化裁》及《经方躬行录》互参,更有助益。学习经方,此三书皆好。
  
  我平时喜阅读古人医案或方书,常觉其中一些药方颇为精妙,药只数味,组合却有特点,临床试用疗效确切。往往初见其方,即觉有味,再三琢磨,精义益现,如读诗句,沁人心脾,毕生不能忘。此等小方需多所记诵,既可增临证之效,又可怡读书之情。医中有真趣,非唯在妙手起沉疴,即便读书,亦有十分享乐。
  
  学习仲景需求其本意,否则,必不敢、不会、不愿用经方。仲景之术体实而用方,事有征验,非善学者难见其神奇。且仲景药量远超常规,必胆大心细之医,精于识证,方能斟酌其方其药。随六经辨正邪交争层次,据症状识经方加减化裁,然后收“一剂知,两剂已”之功。其中微妙秋毫之辨,则在医者神而明之。
  
  今日临床之余与几位同事聊天,一同事建议我不仅要写《选择中医》,还应该写本《需要中医》。他说其自家的亲戚慢性腹泻,反复吃西药,数年也未愈,实在需要中医治疗。且当前有太多的慢性病患长年辗转求医,他们需要中医;有一些疾病正是中医的所擅长,若从中医角度辨证用方,或针灸治疗,当可收到显效。
  
  荐书:《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张大昌,世之大儒,且淹通佛经,而终以医名。一生著述不多,但存世诸卷皆含精义,启发后学无限思维。其功之卓越者,在于保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药》,使千年古籍得以延续至今。余读张大昌所著医论医案,慨然叹其中医理论之精深、临证用方之巧妙,其所著《处方正范》最精。
  
  张大昌聪颖好学,精通佛理,妙悟岐黄,其临床本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及《伤寒论》,方简量重而效宏,极得经方之旨。余读其书,崇其人,羡其学,赞其方,喜而欲学之。能入得张氏之门径,是亦余提高医术之一途也。余整理其所著《处方正范》,置于案侧,随时记诵深悟。有师而从之,此亦弟子为学之道。
  
  读古之大医著术,赏其字句,味其旨归,如与大医唔对。沉浸其中,渐觉入梦:其医理渊深精微,如达者之不可测;其医案之丝丝入扣,如随诊左右;其文辞之磅礴精美,如吾作文之良师;其对病患之“大医精诚”,又警我以医德为本。惜乎恍然梦醒,顿觉若有所失。而大医教诲仍似在眼前,栩栩如生,久久不能忘。
  
  余好读书,尤好读古书。读古贤著作,如入景中,美不胜收,读书既晚亦不嫌累,反觉其乐融融。书既不同,收获亦异,如对益友,怡情畅志。读史如对渊博友,古往今来,多少旧事,尽听其娓娓道来;读医如对仁慈友,心忧病患,大医精诚,可学治病之术;读诗如对风雅友,句多清丽,韵亦悠扬,享受其文辞精绝。
  
  (五)
  
  读书需有定见,要能识别不同的观点,甄别其对错或好坏;又需不拘泥定见,博览百家,取其精华,而终能成为自己的学术。此二者似矛盾而非矛盾,就学中医来说,初学者不妨抛弃己见,以学为主,渐能有所思考,有所明辨,则已进境。有一定临床经验积累之后,即可辨识诸家异同,择其善者而从之,是为善学者。
  
  二、修养
  
  (一)
  
  学习中医,首先要有正信正念。先想明白自己为什么学医?若是想挣大钱,建议去经商,以免祸害病家;若想为家人看病,不一定要选择从医,业余时间也一样可以学到治病本事;若只想为自己保健而学医,那是浪费人生机遇;若心怀百姓,不计辛苦,愿意付出一生努力,这样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医道的至高境界。
  
  谈中医的医话:我相信:勤能补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多年来我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于工作之余,喜欢记录自己的学医过程,由此成了我的日记。我的日记主要记录平时的病案、每天的学习所得、...具体可细读我的博客文章《谈中医的医话》。
  
  经常有病人带着病例及医院的检查单来诊。有时病人从屁股口袋掏出一团乱纸,扔到桌子上,说是检查报告。为了更多地了解病情,我只能耐心地仔细打开,其纸或浸渍着汗水,或沾上不知道什么秽物,乱七八糟的一团,实在让人没有读的兴趣。我想,作为医生一定要修心,修得心静如水,奈得住所有的折腾才行。
  
  有网友感叹:治病得凭运气,找到明医就象中奖一样不容易。看到这样的话,不知道中医同道们有何感觉,至少,我是汗颜不已。既然此生以医为业,当精究方术,并身怀绝技,能救患者于苦痛,挽垂死于手下,否则,岂非误己误人,既浪费青春光阴,又于人无益。退而思之,益觉医术未成,并增我进取不懈之志。
  
  学中医需了解儒道释,三家学问皆与生命健康相关。儒者“为生民立命”,重人世间的进取,正合于传承中医之旨;道家讲“无为、水火、坎离”,以自身为炉鼎,重养生长寿;佛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重修自心,心安则病自愈。三家都谈“身心”,都以自身自心为修行目标。因此,了解三家旨归,有益于学医。
  
  养生、治病、康复都需重视呼吸,一吸一呼之间,人体气机一升一降,即是一阴一阳一个循环。呼吸虽简单,但其关乎阴阳变化、气血升降,与健康、生命息息相关。比如,疼痛剧烈时若能调整呼吸,可以迅速缓解疼痛;针刺时我总嘱病人慢慢用鼻深呼吸,能提高疗效。且儒道释三家都重视调息,以作为修行的根本。
  
  我们学习中医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说是为了自己健康,有人说是为了帮助他人,有人说喜欢中医,有人认为学中医能赚钱,如此等等。中医是什么?中医不仅仅是医学,更是“天人合一”的道,是古人对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的感悟。因此,学习中医不但能练就治病医术,更可以借中医而悟道。所谓中医之道即在阴阳。
  
  学习中医,道先要有学中医的志向,次之要有兴趣,其中不乏勇气与进取精神,然后要有恒心,最后还需要有悟道之心。中医源自古贤对于天地运动规律的感悟,以应之于人,由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天地人合一体系,其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学习中医不仅需掌握其治病救人的手段,更需深入理解天地自然变化之道。
  
  临床处方是需要灵机的。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却如昙花一现般神机灵动。我的一位学生的母亲体瘦、易饥,食则腹胀,诊为充血性胃窦炎。未服西药,学生自拟一药方,让我斟酌。我说:不需如此复杂,只用平胃散即可。三剂而愈。现再思此证此方,仍觉有如神来之笔。平素闲玩中医,百般思悟,时能福至心灵。
  
  全国各地的明医很多,但事实上并不是每位明医都适合于所有病人。可能还要看医缘,有医缘的疗效神奇,没有医缘的则疗效不显。我经常会接诊一些国内名医诊治过的病人,看其药方,想见其用方思路,然后反复询问病情,用心切脉,灵活辨证,配合针灸,竟然亦有良效。并非我更高明,我想更多的还在于医缘吧。
  
  (二)
  
  中医传承千载,其理博,其道深,人生百年,纵然花去毕生精力,亦恐难达登堂入室之境界。余好医,因自思学医当有四需:需勤,非勤无以积累;需悟,非悟不能贯通;需读,非读不能博学;需思,非思不能致用。学医有成者,非唯有聪颖智慧之心,亦需立坚韧不拔之志,且能耐得住十年寒窗,习惯于与寂寞为伍。
  
  邬医生来自山东,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最近加入了我们选择中医团队。今晚他为大家做了一个《我的学医感悟与体会》的讲座。他回顾自己大学五年的学医体会,并指出通过学习国学与佛法更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念。他强调,学习中医需有清洁的心灵。这样的讲座给了我们团队每个人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十分受用。
  
  秋分之后,南方下了几场雨,天一下子凉快了起来,燥热顿觉不见。天高云淡,凉风习习,心中的烦躁亦不翼而飞,睡觉显得格外沉。被秋风一吹,暑热初退,土湿亦减,身体亦觉得轻松起来。天气如此给力,更需静心读书。感谢天地:天假我以时,地赠我以食,人生在世,当进取不懈,此正合于乾卦自强不息之道。
  
  学习中医,不但要学中医理论知识,亦需自临床上磨砺提高,更要学习前贤传承中医的精神。中医的历史有如中华民族的历史,每一朝代都有一批中医的“脊梁”,以顽强的意志,努力进取,推动着中医的发展。这些“脊梁”多有儒家精神: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如此精神最需我们传承。
  
  学习中医,先需有精神上的谧静。若忙碌于杂事,或心醉于名利,心神外弛,也就无法潜心于学问之中了。我每天努力做好两件事:一则努力临证实践,尽量提高疗效;二则写作我的学医笔记,并教导弟子们进步。因为保持着内心谧静,平时孜孜汲汲,只在中医,反觉日日精进。我享受着心境谧静、医术进步的快乐。
  
  中医所重,在“天地人合一”,其学问精微渊深。必有聪颖明达之士,肯花得数十年功夫,忍受得住寒窗、贫困、寂寥,且能透悟医理,明了人事,然后或能成就大医事业。吾自知才薄智浅,不能比翼前贤,但深明学问在于居敬持志、循序致精,故用功不懈,朝晚于斯。纵然毕生未能契合大道,亦终可跟得前贤步伐。
  
  治病康复,最需重视呼吸。以我自己的体会,心理紧张或疼痛不适时,若能调整呼吸,使之绵长深远,可迅速缓解紧张,并能住痛移疼。由此推之,久病重症患者若能徐徐调息,勤而行之,能升降气机、平衡阴阳。息调而心定,心定则息息归根。真气往来,经络通畅,自能夺天地之造化,复垂绝之生机。
  
  古之大医如张锡纯、汪昂等多重调息。吾辈终日营营,或为名或为利,或读书或劳作,精疲神惫,只凭夜间一睡以复一日之神机,周身一点光明全被浊气所掩盖,是谓阳陷阴中。若能勤于调息,能平衡阴阳,清明灵台。古贤认为调息既有临时抱佛脚之效,又有养生增寿之益。且不但能养生全身,更有助于明心悟道。
  
  古人对景赋诗或临江作文,往往神与意会,文与辞涌,而能一气呵气,文不加点,成为千古名篇。我自知无古人之才气,但数年朝夕磨砺中医,胸中亦藏数百首方剂。有时临证对病,识证、处方、用药霍然贯通,而效果绝好,此或谓之神气相属,心有灵犀。其时感觉痛快,宣畅淋漓,欲罢不能。学医快乐,斯为其一。
  
  人生不是来享受的,要奋斗,要进取,免不了会碰壁,会挫折。若想既不流汗,也不吃苦,指望能成就人生辉煌事业,这是不可能的。因此说:一切世间法亦即学中医之法。学中医要有儒家入世的精神,肯耐得十年寒窗寂寞,肯付出汗水与辛苦,且朝夕于斯,不懈努力,并有聪颖悟性,如此自能渐得岐黄医道。
  
  (三)
  
  吾辈学医,当有所禀。必先习先贤所传承之经典,读其文字,悟其医理,博学而深思之,此是之一;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观于物,由此而明天人合一之道,此是之二;伏羲、神农、黄帝一脉传承,文化不绝,六经所传,盖为今时学问之源,亦中医之滥觞,此是之三。三者皆重,而医术自在其中矣。
  
  中医正在从逆境中崛起,虽然有所发展,但社会对于中医仍然有太多的误解,因此,从事中医需有十分的热情。正如《热情生活》一书中所提倡的:热情生活不仅仅是口号,而是最快乐的人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生活态度。如此才能拥有光热四射的璀璨人生。我们从事中医,心中当充满着对中医的热情,永远积极向上。
  
  如果,我们每一位中医人都能充满热情地学习中医、临证中医、推广中医,我相信这样的态度可以让中医发展地更有成效。热情的心态可以让我们摒弃心中埋藏的怨恨恼怒烦忧愁等不良情绪,而发展中医就需要有积极进取并且快乐怡然的心态。只有我们自身充满着正能量,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时才会让疗效更高。
  
  多起恶性伤医事件的背后,是医患信任关系的降低。有人调查国内某地的医患关系,只有10%的患者信任医生。这提示我,从医要修诚信。荀子曰:不诚则不能化万物,明代大儒朱舜水说:“修身处世,一诚之外更无余事”。诚是人之所守,事之所本,只有做到内心诚而无欺的人,才是自信、信人、并取信于人的人。
  
  《黄帝内经》开篇即讲“上古天真”,何谓天真?古贤认为,所谓天真即老天赋予事物的天然性质或本来面目,上古医家引申为得以维持人体生命的真气、元气。比如,人参秉中和正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在中医理论中,天真是一种正气,是生命的纯粹状态,我们离不开天真而存活。
  
  从语言的起源来看,“天真”是一个褒义词,其本意是指不受礼俗拘束的品性,引申为单纯、朴实、性情直率,不伪装,不虚饰。但天真逐渐演化成了幼稚、无知的代名词。天真的人保持着自然的纯朴,无愧天地、自有春秋。拥有天真,才能拥有幸福美满、健康活泼的人生。中医最重视“天真”,因为天真即是正气。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