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80|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23:46: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十一)
  
  学中医有不同的教育思路。一种是速成法,采取拔苗助长式的教学,不重理论培养,让学生迅速进入临床,此法进步神速,稍学几个月就能诊病问疾,让学生尝到学医的甜头。一种是慢成法,专心学习理论,重视记诵经典,虽亦结合临床,但早期不以临床为核心。此法用功打基础,虽暂时未见进步,将来却有大成就。
  
  现代研究发现,肉毒素可使肌纤维不能收缩,致使肌肉松弛以达到除皱美容的目的。最近有科学家在注射肉毒素于两眉之间,以清除其皱纹时,意外发现患者的抑郁竟然好转起来。其实,按面部全息来看,两眉间属于肺的全息反射区。而从中医理论来看,金气过收,导致神气不旺,是为抑郁的病机,其病根正在肺。
  
  眼神有两个含义,一则表示眼睛视物的犀利程度,如见秋毫之末,如老年仍能引线穿针;二则表示眼睛的神采,如美目盼兮,如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相士看人,先看眼神,眼神足则诸相皆是好相,因为眼神透出的是五脏六腑的精气,特别是肾精足则眼睛黧黑而明,肝血足则眼神灵动而清,心神足而眼睛灿然光润。
  
  看人先看眼睛,因为眼睛为人体精气神出入的门户,是心灵的窗户。神气之观,眼神为先,形相之美,总不如神气之灵。若目深以固,棱角清爽,黑白分彻,光明莹洁,亮丽光润,灿然有威,是为有神,而若目凸而脱,黑白混浊,血丝红斑,光弱偏视,光流不聚,神昏浮散,眼露不合则属无神,此皆与五脏精气相关。
  
  眼睛的基本功能是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进而能显聪明,现智慧,并能透出五脏六腑的精气神采,善诊者望眼可以判断人的脏腑盛衰与健康水平。眼睛为五脏六腑的精气所聚,又是心灵的窗户,脏腑功能异常,或是心神变化,都会显示在眼睛上,比如眼神光润意味着肝血充足,若眼光藏奸则必然是心神妄动之征。
  
  曾国藩在《冰鉴》里说“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他认为人的眼睛如同面部的两方水潭,神气需深沉含蓄,则面部会清朗明爽。按中医理论,眼睛不可过凸,凸则木浮;眼神不可过露,露则神散。肝开窍于目,肝血足则眼神灵动,而能辨微识著;肝血弱则眼睛无神,视物昏花。肝主魂,魂需内敛,则精神内守而不散。
  
  学中医需有家法,两千多年来中医名家辈出,但各有派别,各有传承,每家都有其医学宗旨、临床特点及所擅长的病种,亦有与他家不同的经验与医术。初学医者需从一家一法学起,渐而可由专入博。最忌博杂不专,致门径不分,虽通诸家,反成掣肘。现今教材即见此弊端。学生用功数年却难以临床用成,概因于此。
  
  自古以来受读书、学识、师承等的影响,每位中医临床大家的处方风格各有异趣:比如,仲景重在方证相应,其方疏简重着;而东垣则意在脾胃,其方博杂灵动。且一个派别有一个派别的的独特风格,如火神派重阳贱阴,扶阳为其大法;而滋阴派则重视阴津,养阴是其必需。学习医家的处方风格,亦是学医进步之路。
  
  古人论诗,提出“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此语对于中医临证治病亦有启发意义。中医临床以疗效为先,忌做作形迹,需质朴实在,正直不矜。省疾问病当以病家之苦痛为自己所亲受,自然言辞肯切平和;胸怀一身正气则对病家必然诚挚无欺;学有所本,则精稳沉着,用方施术虽平淡无奇,而效在其中。
  
  学习中医,目的是临床疗效,疗效的根本在于医术,高明的医术既需临床经验,又需奠定扎实的基础。试看当前流行的中医培养模式,不少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医技培训班,重视多学几个实用的技术,这未尝不可,但若不重视基础知识,反以学技术为目的,就可能陷入窠臼,虽然暂时医术不错,将来却难以继续提高。
  
  (十二)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讲的都是要重视打基础,学中医最需有此精神。西医重视医技,与文化关系不密切,而中医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文化的土壤上才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年轻学子多花些功夫在基础上非常值得。
  
  三、针药
  
  (一)
  
  中医治病与西医不同,中医强调个体差异,因此需要四诊合参以判断病情,辨其证候,从而施以针药。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病情、感邪轻重等等皆有不同,其治法亦当不同。虽然我在微博里经常会提供一些汤药针方,但若未经辨证而自己滥用汤药、针刺艾灸刮痧拔罐,有可能会导致意外,需切记切记!!!
  
  临床工作中每每会遇到一些重病患者,虽然竭尽自己能力处方用药,但看着病人病情沉重,痛苦折磨,我的心情亦好不起来。刚诊治一男病人患软骨肉瘤,手术切除三根肋骨,但仍痛甚,不能入眠,又发现骨髓转移。所幸病人尚年轻,且胃气未伤,仍有康复的希望。临证时医患皆有所苦,患者苦病重,医生苦方少。
  
  《本草纲目》说:马钱子性寒,《中药学》课本亦沿袭此说。我认为当属大热。此药功能:搜筋骨入髓之风湿,祛皮里膜外凝结之痰毒,开通经络,透达关节,远胜他药。其所治皆属阴寒诸证,若其性寒,则其功能与寒性药一般规律不符。且其中毒反应亦属活动、兴奋、向外、向上、温热、刚强,都是阳热过度之象。
  
  中医看病与西医不同,在西医看来往往是不同系统的病,但在中医看来就是一个病。比如:一女病人,车祸后注意力与记忆力下降烦躁失眠子宫肌瘤,病人要去神经科与妇科分别治病,但从中医角度看,以上诸症皆属瘀血内滞,在上则上窍失养,在下则聚而成块,因此,按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往往可数剂见功。
  
  中医擅长治疗急症,李可老中医已经用大量的临床实践充分证明了中医治疗危急重症的切实疗效。针灸属于中医,但针灸又最能体现出中医救急的所长。我临床试以针灸救急,颇觉得心应手。如治疗急性疼痛、痉挛、功能障碍、血症、高热、精神障碍等等,都可应针取效。效果之速,甚至于我自己都感到不可思议。
  
  闲来我喜读历代方药之书,曾看到这样一个治疗便秘偏方。说睡觉时开着窗户,肚皮故意不盖被子,让寒风侵袭,治便秘有效。看后我哑然而笑。如此治病,是拆东墙补西墙,伤损中焦脾阳,使阳气下陷而后腹泻。这样的偏方令人无语。再进而思之,有人靠吃大量香蕉通便,不也如此吗。需知香蕉性寒,最伤中阳。
  
  临床上我经常问病人,为什么不早些选择中医。病人往往这样回答:我以为西医快,中医慢。结果却是越治越糟糕,不得已还是选择中医试试吧。观念不改变,大众永远相信中医慢。其实,中医治病一点儿都不慢。比如,治感冒,中医只需一天;治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压等病,中医治疗后可以让病人从此不再服药
  
  很多人说,中医治本,不治标。其实,中医既治本,又治标,而且更擅治标。比如高血压引起头晕,中医既可迅速降压缓解头晕,又可补肾治本。而且,如果用针刺的方法治标,效果更为迅捷。比如周身急性各种疼痛(亦包括肿瘤疼痛)、晕眩、痉挛、哮喘、出血等等急症,针灸控制症状的效果绝对不比任何药物慢。
  
  有网友问,如何治疗三高症?中医治病重视的不是西医病名,反而是每个具体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所以说,要一人一方,辨证施治。也许这会被某些人认为不科学。但千人一方,难道就科学吗?中医治疗三高症,辨证后或用汤药,或用针灸,或用其他手段,可以改善患病体质,缓解不适症状,最终达到治愈的效果。
  
  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凡治大病一定要靠病人自己的努力,配合医生的正确指导与治疗。医患结合,方是正治。否则,单凭医生努力,病人自己却丧失信心,或者不重视养生保健,则疗效会大打折扣,甚至了无寸效。
  
  (二)
  
  我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多年,从大量的临床病例中我观察到,针灸不仅可以治病,更可以用于保健。平时不生病的人经常针灸,可以预防疾病,特别是中年之后,机体功能下降,正气渐弱,平时选择针灸作为养生保健手段,效果明显。因此,我乐于向社会推广针灸保健,让更多的人可以享受到针灸所带来的健康与愉悦。
  
  临床诊疗过程中,见到这样一些人,或者嫌某药太凉,担心会不会伤阳;或者说某药含某成分,不利于其病(比如有人担心赤石脂含砷会中毒,有人担心夏枯草含碘对甲状腺不利,有人担心麻黄麻黄素会成瘾等等);或说某某药我曾吃过但无效,是不是换个药;或拿着药方每位药的功效来询问,说某药不能治此病。
  
  我曾见过一些中医临床医生,他们不关心也不懂得中药方剂的性味功效配伍,却相信中药成分。于是全部按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组合开方。比如,现代研究发现葛根当归女贞子杜仲虎杖、贯众、黄芪黄芩等多含雌激素,于是就组合这些药来治疗雌激素低下引起的不孕,至于性味归经则完全不管。
  
  有网友提出:若火上浇油,滥用姜附桂就一定是良医吗?那还需辨证论治了吗?我再解释一下:一则临床见不少慢性病患本属本虚标实,攻伐需与扶正结合起来,若一味攻伐而不见扶正,虽暂时见效,却渐渐病重;二则良医治病需四诊合参、见证用方。若见实滞而不知攻下,遇热盛而不会清解,亦属庸医
  
  中医治病不但能治病人面诊时所反应的症状,亦能悄悄把病人没有说的不适改善。临床上经常会有病人反馈说,吃了几付中药后,居然把我别的症状也治好了。其实,四诊合参之后,可以得出病人此时的证,按证用药,证去而其诸多不适自然都可缓解。中医之所以高明,正在于中医是治病证的,而不是仅仅是治症状。
  
  对于久治不愈的病人,我的观点是面诊三次,换方并针灸后仍无效的,建议另寻明医,以免耽误了病人的治疗。其间我会反复琢磨,寻找可能的治疗思路,以最大限度地帮助病人产生疗效。虽然有些病是治不好的,有些病人亦不愿意配合忌口及养生保健,但医者若能想象病人之苦痛如在自己身上,自然肯下功夫。
  
  今日诊治一病人患右半身疼痛,自言曾在某军医处针灸治疗半年而效果不显,听后我惊异于病人的耐心。当年读研究生时我同学说,他的导师曾诊治某胃病患者两年无效而病人继续无怨无悔地跟诊,这需要病人对医生多强的信任呀。但面对病人的信任,医者却不能及时更换治疗思路,以至于病人久患其苦,是医之过。
  
  回复@joegoodman:临床上我曾遇到过不少时医所谓的疑难杂病,但在中医眼中,病机却非常明确,按证用方施针,治疗起来亦是顺风顺水,有的甚至一路就治到康复了。同时,我也替一些病人感觉痛惜,明明选择中医可以轻松搞定的疾病,却在医院里反复折腾,既耽误了时间,又白白受了许多苦痛,实在是不值得。
  
  我在博客及微博里发表了大量针灸临证病案,这些病案中有的属于西医所认为的不治之症,如运动神经元病、各种肿瘤等。我写作的目的在于推广中医、宣传针灸,让病友不要只认西医而放弃信心希望。但每个人体质不同、病情不同、对于针灸的反应不同,此人有效可能他人无效。故治病总需医患双方共同努力才好。
  
  回复@深圳曾庆明:中医擅长治慢性病。慢性病的本质或在于阴阳失衡,或由于气血失运,或源于经络不畅,或根于脏腑功能失调,中医既然能辨出证来,自然就会有治疗思路与手段。天下病症虽多,但从中医理论总能归纳出一定的证,有是证,则用是方是药。况且,中医还有针灸、推拿、中药外敷等多种治疗手段。
  
  (三)
  
  临床中的开心时刻:其一:我嘱咐某83岁病人忌食鸡,因鸡动风,不利于老年体弱之人,其家属说,那白切鸡可以吃吗?众皆笑。其二:某患者服中药渐好,嘱其可开始减所服西药为半量,病人说,我明天就停药。众皆急。其三:我诊治某病人处方中有代赭石12克分两次冲服,病人电话急问,代赭石是煎服还是冲服?
  
  治疗脑内肿瘤,有人拘泥于血脑屏障之说,认为中药不能进入脑部而起效。如此观点是以西医理论来解释中医,不可能行得通。正如用现代药理学理论来指导临床开方,必然走入死胡同。中医理论来源于古贤观察天地的经验与理解,人居天地之间,亦必然与天地相应,中医由此而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临床上我治疗不少因病而肥胖的患者,有的是各种肾病,有的是红斑狼斑,有的是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通过服用以扶阳抑阴为主的方药,病情渐好,其胖亦减。往往病人高兴地说:“既治了病,又减了肥,一举两得。”岂不知《内经》早有明言“阳化气,阴成形”,湿邪阴浊积聚而肥胖,病属阴成形,其治当扶阳。
  
  我自己临床过程中总会这样想:若针灸无效,就改用汤药。或者,汤药无功就配合针灸。其实有这样的观点还是学艺不精的表现。针灸能平衡阴阳、通畅经络、调和气血,其功极大。之所以无效,不是针灸不能,是医者不精针灸。试读《灵枢》,针灸可治的病种范围极广,其效亦极彰,退而思之,益觉尚需继续努力。
  
  有网友问,国外的中医就业环境是否较国内好一些?近数年来我有一半时间在奥地利从事针灸临床工作,比较国内,我认为这里有其特点:一则病种比较杂,来看针灸的远不止疼痛、中风,而是包括几乎所有常见病,甚至还有一些疑难杂症。我微博里的大量针灸医案可见其杂。二则医患关系比较简单,可以放手施治。
  
  我在奥地利工作期间,以针灸为临床主要治疗手段,不管所遇何症何病,辨其经络虚实,识其症结所在,或针或灸,或刺络,或导引,多可取效。治病既多,颇觉顺风顺水。若某日遇一症治之乏效,则如鱼刺在喉,梗滞难受。但由此益知医术有所不足,仍需进取不懈。我把握一个原则:凡治而乏效者,未得其术也。
  
  不少人认为针灸是治疗慢性病的,但不能救急,也不能治大病重病。但临床上确可用针灸治疗数不清的急症重病,且效果神奇,令人叹为观止。比如,针灸治疗高烧,往往一天之内即可退烧;治急性疼痛,不管是全身何处因何原因引起的疼痛,多可针入痛失;治小便闭塞,可针入而小便出。此类病例极多,不可不知。
  
  总结我近十余年的临床工作,用针灸治过的急症:休克、流感、高烧、腮腺炎剧痛、急性头痛、头晕、急性支气管炎、哮喘急性发作、心绞痛、急性胃肠炎、急性肠扭转、肾绞痛、急性胰腺炎痛经、急性中耳炎、急性扁桃体炎牙痛、急性咽喉炎、急性扭伤、急性尿潴留、急性荨麻疹、急性胁痛痛风等,皆立效。
  
  我们往往针灸合称,但二者所用工具完全不同:一用针具,一用艾叶。其相同点是都作用于经络穴位。《内经》中针灸并重,但自汉后至于晋唐,则颇重灸法。以唐为例,王焘著《外台秘要》只重灸法,而摈弃针刺,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但宋之后针刺手法派渐而兴起,针与灸并行发展,至今亦不衰。
  
  我主张临床上治疗肿瘤一定要多用针灸,其好处极多。一则通过经络穴位刺激,可免去反复吃药伤胃之弊;二则针灸能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疏通经络,从而达到治本之功;三则肿瘤晚期出现剧烈疼痛时,针灸最有殊功,可有效止痛或减少止痛药剂量;四则针灸时医者与病人更多接触,有助于治神,治神为治病之本。
  
  (四)
  
  有人畏姜,或言素有内热,或说正患热气,总之坚决不敢吃姜。岂不知姜虽辛温,却有降浊通阳之功。阳气虚者,姜固然能补阳,阴浊浮者,姜亦有潜之散之之功。《神农本草经》明言,姜能“去臭气,通神明”,臭气即浊阴之气,神明即阳气之灵,言姜能扶阳抑阴。明乎此,则知经方用姜之妙,亦知畏姜之无知。
  
  因病痛折磨,病人往往追求速效,在医者亦冀妙手回春。以感冒发烧为例,多数情况下都可一天而愈,或针刺,或艾灸,或内服汤药,或刮痧拔罐等都可速效。但体质有三阴三阳之不同,感受风寒湿邪各异,病情病状亦有所不同,若病人不能配合休息、忌口、避风寒,则病会持续数天。若能坚持治疗,终能邪退正复。
  
  有人嫌中医治病慢,岂不知中医疗效极快,之所以慢,更多的是由于病人的三阴体质导致正气不足,祛邪乏力。若能坚持正确的治疗,慢慢培补正气,正气一足,邪终可退。虽慢,却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若追求速效,而滥用抗生素、激素之类药物,伤损正气,引邪入里,虽则一时见效,却埋下大病的种子,得不偿失。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二)
  
  五运六气
  
  一、理论
  
  (一)
  
  从今日大寒开始,天地之间的运气有所变化,寒水之气变为风木之气。且2012年岁木太过,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现正逢风木之时,木气偏旺,脾土受邪。平时会多见脾胃受克诸病,如腹泻,食欲下降,体重增加,抑郁烦闷,肠鸣腹满诸症等。主要是由于木克土而土虚湿重所致,因此,健脾化湿当为重点。
  
  2013年1月20日大寒,天地之间风木开始主时,壬辰年寒湿偏甚,至今则转为风木,癸巳年火运不及,生长之气不旺,更兼上年寒湿中郁,阴凝惨淡,万物生而不长,易出现化生不足之象。在人则易病阳郁不升,需扶阳抑阴,升发阳气。逢火运不化之年,养生治病以艾灸最好,中药多用味咸性温之品,饮食亦易偏温。
  
  2013年癸巳年,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下为少阳相火在泉,中为少徵火运不及。2012年壬辰之寒水之气正克火运,湿雨之气来复,则今年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整年木火之气气不能发扬,寒湿之气反而布散。寒主收,寒气常现,则暑气衰薄无力,万物化生之气不足。故疏泄木气,温升阳气,化湿助脾为正治。
  
  日月运行,天地变化,气机流动,人亦应之。一年之中有些特殊日子对养生康复意义重大。就二十四节气而言,冬至为阴极而生阳;夏至为阳极而生阴,二至为阴阳郁极而动之日,最是紧要。春分、秋分平分阴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更替之始。较之其他节气,这些日子阴阳变化相对较大,最易影响健康。
  
  天地阴阳气机变化,不仅产生了根据太阳变化的二十四节气,还因日月星辰运动产生五运六气。二者都有天文学基础,都对人体产生影响。简而言之,大寒则厥阴风木、春分起少阴君火、小满而少阳相火、大暑出太阴湿土、秋分化阳明燥金、小雪始太阳寒水,这六个日子是天地六气变化之日,需重视其对健康的影响。
  
  按24节气运气学说中的主气来说,春分到小满为二之气。一般每年3月20日前后春分开始,天地六气由厥阴风木变成少阴君火,即阳气由升发转变为上浮,此时阳化气,阴成形的作用同时加强,地面以上热气流行,万物生机勃勃,故称为少阴。少阴主时,主升发,群阴渐退而阳气升浮于天地之间,在人则阳气渐浮。
  
  2013年癸巳年火运不及,厥阴风木司天,禀去年戊辰岁太阳寒水之气,至大寒之后虽已风木主时,但水寒不生木,木火不浮,温升不及,故今年春天多寒而温气来迟。至春分木气化火,少阴君火主时,木火暴浮而飘摇无根,渐成疠气,以东部木旺之地为甚。木旺而金弱,木火犯金,肺必受祸,咳喘高烧因时而作矣。
  
  按河图之理,北主水,应于冬;南主火,应于夏;东主木,应于春;西主金,应于秋;中央主土,应于季夏。春时木气最旺,东方为甚,木旺则化火。按24节气春分由厥阴风木化为少阴君火,故春分之后木火渐旺,以东方木旺之地化火最盛。若本于寒湿,木气升浮无根,遇春分而化火,则最易成疠,亦以东方为最。
  
  小满正当十二消息卦的乾卦,此时天地之间阳气最为旺盛。其应之于十二地支则为巳,应之于后天八卦则为巽,巳巽之时为地户。古人有语“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阳升为地户,阳杀为天门,天门地户是阴阳消长之机之所从出,也是气候流转变化之端始。故经云:“候之所始,道之所生,不可不知也。”
  
  二、应用
  
  (一)
  
  按天干与脏腑对应规律,甲属胆,甲为天干之首;按地支规律则子为地支之首,属胆,为脏腑之始。因此胆主天地之间万物生发之始。现正适冬至时节,一年之中,十一月属子,冬至在子月,此时一阳始生,故胆有管理人体阳气输送、主持升发的功能。且胆为中正之府,所以古人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
  
  近日中国中东部地区持续遭遇雾霾天气,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天气阴寒湿浊最重,也最伤人阳气。因此,建议要尽量减少出门,更不可从事户外锻炼。此时锻炼身体还不如在家睡觉,反而更有利于健康。若不得不出门,呼吸此类污浊潮湿空气,可服些养肺温肺化湿的汤药,或者服轻剂量小青龙汤亦好。
  
  当前又逢甲流。此时正小寒之后,节令近于立春,将交木气,天地之间阳气已经开始泄动,人亦应之。若中虚之人,阳气易耗。阳泄过极则木火升浮,内则阴不守阳而见正虚诸症,外则阳气浮散而见高烧、胸痛之状。此时不能见症治症,当补中气、敛木火、涩精生津。乌梅白糖汤可服:乌梅30克,白糖50克,水煎服
  
  近日南宁亦开始出现阴霾天气,不少人出现感冒咽痛、音哑、咳嗽等症,这是阴寒湿邪外侵,与肺气相搏,正不能胜邪,邪气郁于肺窍,发为诸症。若无汗、咳嗽、有痰、畏寒,可考虑用小青龙汤开表祛邪。若有发烧,则可用乌梅白糖汤敛降木气。若咽喉干痛,则用桔梗甘草汤加玄参治之,若音哑则加诃子亦颇有效。
  
  大病重病之人,于节气交替之时往往易出现不适,或病情反复,或症状加重,或更加虚弱。故在医者当观察天地自然运动规律,结合人体阴阳气血盛衰变化,综合考虑治疗思路;在患者需注意养生,于节气之交静养正气,减少消耗,以平稳度过;在正常无病之人亦不可妄事消耗,于节气之时将养原气,有益无损。
  
  春天木旺,阳气上升,若过升则浮火在上,反而易出现不适。常见的不适有脉数、心中烦躁、焦虑、情绪不稳且易发脾气、失眠、脸上痘痘多、头晕、头痛、抑郁、神经过敏、咽部有物感、口腔溃疡等等,这些都属木气升浮之象,春天最为多见。当疏泄木气以缓解不适。可经常喝点乌梅固本汤,敛降木火,颇有良效。
  
  地面以上属阳,地面以下属阴。大寒节气属天地之间阴之极,气机变化,自太阳寒水一变而为厥阴风木,至立春木气渐升,天地之间大气渐温,地下水中所封藏去年秋天沉降下来的阳热之气动而上升。此时阳热与寒水相合,是谓木气。木气为一年之阳根,阳热春升,地面气温,阴浊被阳根气化,化而为雨,是为雨水。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从中医来看,地之阳气上升,与天之阴相交,化而为雨;雨水随天之阴下降,与地之阳相交,化而为气。气再升而交阴,阴再降而化气,循环反复,周而复始,万物生命皆在阴阳升降中转换,称为气化。雨水时节,天地之间阳气升腾,诸草木虫兽等生命体阳气亦开始上升,气化功能开始健旺起来。
  
  雨水时节,阳气上升,阳根即易动摇。在人则小儿得木气最旺,亦最易伤损阳根。因此,此时小儿易多见虚证。特别是若感冒风寒而发烧、咳嗽,需在解表的同时重视扶助中阳,兼以酸收。所以说,雨水养生,需养木气之敛。勿过于动摇木气,勿过食辛辣温窜之物,如辣椒、葱、蒜、胡椒丁香等温热调料。
  
  俗语: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地球上的万物来说,最终的能量来源是太阳。包括雨水循环、寒暑变化、生命循环都与太阳密不可分。春节后南宁往往阴雨连绵,数月难见太阳,人易精神萎靡,渐而阳虚,气化功能下降,湿浊内聚,化为诸患。养生之法,当扶阳宣阳,可灸足三里关元诸穴,服桂枝汤甘草干姜汤亦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