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92|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23:4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
  
  人体内有血液,一如地球上的海水,受月亮影响很大。自然界每月圆月晦时则潮汐最强,人亦应之。月圆之时气血最为宣通,血易泄,气易行,此时刺络比较容易出血。而月晦之时气血凝滞不行,刺络则不易出血。反之,易出血之人当忌月圆时刺络,以免出血太多。再者,手术最好选择月晦前后,可减少术中出血量
  
  春节前后,不少病人要求我为其刺络放血,我安慰他们说,先不着急。现在正逢冬天,阳气收敛,精气内藏,千万不能滥泄精血。等春天之后,阳气升上来了,那时人体血气旺盛,气易行,血易泻,泄血才有排邪效果。若冬天泻血,往往邪未泻,而正先伤。古贤告诫我们要秋冬养阴,其实就是要养住精血而勿泄。
  
  太阳为生命之源,故人以阳气为本,治病养生都需养阳固本。天地有循环,一阴一阳变化无端,阳退则阴生,阴退同阳进。白天人得阳气而为用,夜晚人得阴气而为体。白天则太阳左升右降,是为生命循环的本源;夜晚则北斗绕北极而生春夏秋冬四时变化,是为生命循环之表现。善学医者,需察天则地以应之于人。
  
  “二月二,龙抬头”,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角。每到二月初二,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龙角初露,故称龙抬头。从中医角度来看,龙得木气而渐升,春雷阵阵,万物复苏。
  
  传统认为龙是吉祥之物,司云雨,农历二月二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节气之间,此时木气升发,雨水渐多。按后天八卦,震为龙,为东方,为春天,为木,为阳气升发,为风,为雷,因此和风化雨正是龙所主宰。龙抬头,即木气升浮,雷雨阵阵。若立春打雷,是木旺过升;若春分无雷,是木虚不升,都是违时不和。
  
  二月二,龙抬头,天地惊雷,地有雨水,此为四时正气。若冬至而打雷,是阳气不藏而过升,木火早浮,阳根拔起,应之于人则至春天阳气升发时会出现上实下虚之象,温病为多,而多见坏症。若至春分而仍不见打雷下雨,是阴寒太甚,木气不升。虽阳根潜藏,但不应于时,则易病寒湿诸证,表现为湿满肿痛之象。
  
  二月初二,龙气升浮。在人则应之于肝,肝气最易舒畅,则疏泄有力,肝血左升,精力旺盛,神采奕奕。禀天地之气机变动,人需疏木理气,最可轻衫徐行,微微汗出为度,使机体气血流动,百节舒展。白居易有诗云:“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说的正是养生之法。
  
  今年二月初二是卯月寅日,寅卯为木,正“龙抬头”,南宁昨天雷声阵阵,伴雨水时下,这是木气升浮,应时而动。春本属木,应时而木旺,则一年之五行运转自然流畅。正合于“见龙在田”,必带来此地一片旺相。按中医理论,木气一动,则肝血左升,精力不足之人自见振奋,而阳气过浮之人则需敛阳清降以固本。
  
  有些人每到春天即发病,或者莫名其妙地痒,或者周身酸痛,或者胃不舒服,或者急躁易怒,或头晕血压升高,凡此种种,都与木郁肝滞相关。春属木,若机体肝气失于疏泄,至春则易加重病情。保养之法一则保持心情舒畅,控制情绪;二则忌食鸡肉、鸡蛋及煎炸、烧烤、油腻、动风之物;三则多晒太阳,升发阳气。
  
  2013年属癸巳,天地之间厥阴风木之性旺盛,若逢春天木气升发,则二木相加,更增其升发之力。平素体瘦身长、脾胃虚弱、阴亏于下而易于风动之人最需注意。需调养情志,平衡饮食,适当运动,按时休息,戒大喜大怒,并可食些酸甘食物,以敛降木气,培补中气,可常服乌梅固本汤,在春天极有养生防病之功。
  
  (三)
  
  少阴君火自春分而主时,《内经》提出“君火以明”,其德为显,其应之于脏则在心。心为君主之官。心神明亮则五脏六腑皆得安定。对人来说,君火执时,人感其气,则心阴易伤而心火易浮,出现体内阳气过升过散现象,表现为胸胁烦满、失眠多梦心慌心悸口干舌燥、舌红少苔等症状。故需适当敛阳防耗。
  
  我常跟弟子们说,学习中医需重视先后天八卦,特别是后天八卦。读古医书时,需把河图、后天八卦图以及十二消息卦放在心中,时时与所读医理相印证,如此读书如同看图赏景,而医理更见明白晓畅。上述三图各有功用,或揭示五行的左右升降之理,或合于八方四时,或证于24节气及阴阳消长变化,皆需用心体会。
  
  昨日春分,以此为契机,发挥阴阳升降及五行生克变化之理,给弟子们做了一个讲座,重点讨论了河图、后天八卦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对于中医生理、病理及临床用方用药的指导意义。五行代表着自然界阳气的五种运动状态,人应之而有生长壮老已的生理变化,把阳气变化及五行升降制化之理合于三图,即见其奥妙。
  
  五行代表着阳气的五种运动状态,学习五行需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及用药用穴结合起来,我强调分三个方面。一则要看到对应面:此处有升,彼处必有降;此处有克,彼处必有生;二则要看到对面及上下,比如木过旺则金必受侮,水寒则木不生,木旺可泻以火等等;要重视五行运动的态势、强弱、是否应时及前后变化。
  
  大病初愈,或平素身体虚弱,此时最好能住在四时分明的地方,比较利于康复。当春则阳气升发,逢秋而阳气敛降;夏则热而人气浮,冬则冷而人气藏,人与四时相应,则合于天地之道,更易健康。否则,当寒而不寒,当热而不热,人感天地之气机,阳气升降紊乱,反不利于健康。
  
  昨晚月圆之夜,明月高悬,清光四射。且正逢春分时节,按十二消息卦为雷天大壮,雷动天上,阳气上浮。夜半之时本阴起而阳藏,奈何受明月及四时影响,阳气不易敛降,故不少人出现失眠、烦躁之象。养生之法,当少折腾,早睡觉,收心安神,静以敛阳。失眠者可服乌梅固本汤收敛浮阳。
  
  春分时节,是为十二消息卦之雷天大壮。古人讲二月为壮,木气升浮,上天而为雷,雷动天上,阳刚之气散布而群阴自退。如乾健行,如震雷动,阳气内旺而升浮外透,虽有留连不去之阴邪,亦可借天地之力以祛也。故擅于中医者,当顺大壮之时以扶阳升阳,使阳气自内向外透发宣畅,祛邪最有殊功。
  
  春分时节木气升浮,上天而为震为雷,为大壮,雷动则五脏六腑皆神窍开启。养怡功夫,在于通阳宣阳升阳动阳。一则,运动能生阳,阳气内动而外宣,则冬寒所伏之阴寒诸邪自散。春分时节,可慢慢地由静养转为运动,让人体阳气随天时而宣畅流利,二则,艾灸可扶阳,阳气内健而宣散,能祛久年之沉邪痼疾
  
  受天地运动的影响,我们的生命阳气也在不断地重复着一个一个的周期,地球绕日运动有四时变化,在人则有年周期;月亮绕地球运动有月圆月晦变化,在人则有月周期;地球自转有日夜变化,在人则有日周期。善养生治病者,当重视天地对人体的影响,顺阳气升发而动,随阳气敛降而静,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人生天地之间,受天地运动影响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学习中医,一定要把握天地运动的规律,以之应于人则有阳气升降浮沉及经络气血循环往复的圆运动。因为它关乎健康与疾病,关乎预后与寿命,为医者不可不通。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中对人体生命的圆运动讲得最为透彻明白,值得参考学习。
  
  (四)
  
  四时各有六气变化,在春则风动,在夏则暑炎,在长夏则湿滞,在秋而燥胜,在冬则寒侵。此为四时之正气,人处于其间,感受天地气机变化,多能适应其气而不病。比如,春天风主时,人受风而腠理开泄,阳气上升,是为顺应自然的变化,人受之而不病。若过于伤风则疏泄过度,营阴外泄,是为中风
  
  四时皆有六气主时,亦皆有生病或不病。冬时天寒,人感寒气而阳气收敛;春时风动,人感风气而阳气疏泄;夏时暑热,人感暑气而阳气开泄;秋时燥胜,人感燥气而阳气敛降。四时天地气机变化,人皆应之,四时之气反可助人健康无病。或过于感受其气,则为淫邪,邪客则伤正而病作。或病或不病,本于正气旺衰。
  
  从中医分析禽流感:邪之所在,病之所发。高烧咳嗽血痰,渐而休克或急性肾损伤: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是昏闷,瘛是抽掣。风火无制,上灼于肺,肺金之气受刑则咳喘少气,或迫血妄行而血溢。温邪自表直入少阴,心包被风火扰动而心跳加速,或逆夺君火心神之位而致神昏,或入足少阴而成肾病
  
  当前正值春夏之交,木火升浮,此时养生当畅木气,养阳气,艾灸最有养阳温升之功。若木火过浮出现上火诸症,则需敛降木火。H7N9禽流感流行,其病状即是木火过于升浮,出现克伐肺金、逆陷心包诸症。平人养生一则需忌寒凉,以免中阳受损致木火更浮;二则可服乌梅固本汤;三则多晒太阳,以助体内阳气顺畅。
  
  谷雨节气,阳气上浮,热达寒空,水气蒸腾,降而为雨,是为雨水。正种谷时节,故称为谷雨。清明与谷雨时节,阳热升腾于地面以上甚多,地下阳根则渐少。因此,若外感邪气而出现发热、咳嗽诸症,需考虑其病因多由浮火灼金所致。火浮于上,而中阳不足,最需温补阳气。春夏养阳,即是这个道理。此时可用灸。
  
  谷雨时节,受天地气机影响,人体木火招摇于上,而中阳最易亏虚。有些人开始出现白天易于困倦乏力,晚上又失眠烦躁之象,皆缘由此。治法有二,一则酸敛木火,二则兼扶中阳。可用灸法,当灸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诸穴,尽量少灸上焦诸穴,以免引动阳气。此时最忌过食寒凉,一旺内阳被损,易致诸病缠绵。
  
  人入睡则肺金主事,阳气下敛于阴中,阳伏则眠,阳升则醒。若大风刮动,人感而应之,其肝气易浮,木气易升,而影响肺金敛降,故阳气易动,动则易醒。每逢风大,不少人出现失眠,或半夜易醒,或梦多,或易惊,即是此理。陆游有“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即是因刮风而成梦的真实写照。
  
  谷雨之后,已近立夏,正春夏之交,春木升发,将成君火。善养生者可借天地之力以扶阳气,使肝木顺畅,化火有力,则阳气升浮,人与自然相合,自然健康。此时养阳,艾灸最好,可灸关元、足三里,此二穴有固根本而升清阳,扶后天以降浊阴之功。虚人及久病体弱之人最需珍惜此时,扶阳抑阴,以助康复。
  
  小满时节天地六气变化,主气自少阴君火变为少阳相火。小满到大暑为三之气。此时阳盛阴长,天地之间越来越热,渐成盛夏。万物蕃秀,天地之间火气流行,此时火气以热为主,故称为少阳相火。自小满开始,相火阳热主时,在气机变化则由生长变为升浮,在人身则阳气渐旺,故小满开始,阳虚体质者最合于养阳。
  
  已经小满,但阿尔卑斯山区却突然天寒,并降下雨雪。天地规律:立春而木升,立夏则火浮,此为一年阳气升发之时,亦生机渐旺之侯。奈何夏得冬令,木火不能升浮而反敛降,木火不旺则升发无力,猝然受寒,火被水克,最伤生机。在人则阳气不畅,寒反滞塞,易出现关节疼痛肿胀诸症。麻附细最有通阳化气之妙。
  
  (五)
  
  近十数年来,地球上极端气候反复出现,且传染病多次流行。从中医来看,正气为根本,只有正气存内,才能抵御病邪的侵袭。而四时剧烈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变化不过是诱因,只有在人的正气不足时才会变成邪疠之气。因此,保命之法,重在养正: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神无外求,则正气实于内而邪气不能独伤人。
  
  端午,端者初始之意,而按农历五月正是午月,在十二支里午代表着阳气最旺的时间,五月初五正逢仲夏,因此端午节此日正是天地之间阳旺之日。此时天气燥热,人易患热病,且瘟疫亦易流行;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故古人此日饮蒲酒,并喷洒雄黄酒朱砂酒,以去疫毒
  
  2013年6月21日为夏至,自7月13日开始进入三伏,至8月21日伏天结束。今年的伏天共40天,即头伏10天,二伏20天,三伏10天。在此段时间之内,都可进行“冬病夏治”,即冬天易发作的疾病在三伏天治疗,可取得明显的近期与远期治疗效果。其法主要是穴位贴敷,通过刺激穴位以达到改善体质,恢复健康的目的。
  
  “冬病夏治”主要治疗哮喘支气管炎关节炎等一些冬天易发作的疾病。此类病证长期以来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且欲取远期疗效尤为不易。三伏天进行穴位贴敷,其远期疗效非常明显,且有预防复发的根治作用。建议此类病患抓紧马上进入三伏天的大好时机,选择穴位贴敷,以借天地阳气升浮之力,助自己康复。
  
  各地中医院一般都会在三伏时节从事“冬病夏治”的穴位贴敷,南宁周围的病友可以去我的工作室做三伏天穴位贴敷,地址:碧湖北路1号南湖碧园小区碧云阁B座301室,联系电话:0771-2281199,手机:15296483855。我的助手们会帮助您诊断病情,选择合适的穴位贴敷,并交待注意事项。提前祝诸位病友早日康复。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三)
  
  辨病
  
  (一)
  
  颈腰疼痛,触诊局部时多可发现筋肌紧缩,或者可在皮下触及紧硬结节,病名为筋痹。我曾诊治过不少此类病患,针刺筋膜层即觉有阻滞感,但稍用力可穿透。此为寒邪凝滞,筋肉挛缩,束缚脉络,不通则痛。一般我会在局部针刺时多做提插,用合谷刺法(又称鸡足刺)在拘紧的筋膜上多穿透几下,往往效果不错。
  
  经云“阳化气,阴成形”。若素体阳气不足,则阴浊渐而凝滞,邪聚成块,即是肿瘤。阳气越不宣通,肿块越结聚。一旦阳气发动,阴浊气化,则肿块会由硬变软,由小实变大散,这时绝不是病情加重,反是趋向减轻。患者当有正确认识。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强力扶阳祛邪。则热退邪亦退,大病渐可向愈。
  
  一肿瘤病人在针灸与中药治疗过程中,略感风寒而突然发烧。之前肿块触之硬,发烧时触之竟然变大而软。病人担心发问:发烧由风寒引起,还是否病灶有关?我回答说:的确与病灶有关。外感风寒是诱因,但本质还是病灶处的阳气发动了。借祛除风寒的机会,阳气宣发,与阴邪相争,发为高烧。
  
  我认为:阴阳是检验一切治疗手段正确与否的标准,因为阴阳是天地之道,是天地自然的运行规律。比如小儿感冒发烧,治疗后面色红润、生机畅然,就符合阴阳规律;若面色青白、食欲不振,就是逆反阴阳。再如妇女杂病治疗后月经复来,精神焕发是合于阴阳之道;若把正常月经治成闭经,则明显逆反了阴阳之道。
  
  我曾治疗过不少病人,健康恢复后反而容易腹泻了。稍吃些寒凉食物即拉肚子。这不是坏事,说明大肠的功能恢复了,遇到邪气知道自我排出。反而是那些吃了腐烂变质食物也不腹泻的人要担心自己的健康了,大肠已经麻木到对病邪产生不了排邪反应了,毒邪不能泻出,则会滞于体内,产生疾病。
  
  经常有人问甲亢是怎么回事。此病与情绪相关。特别是性格比较倔强、过于细腻、太追求完美的人,肝经气血容易不通。肝郁则气机滞塞。咽喉部位为肝经所过,气滞血瘀痰浊水饮聚于咽喉,上下不通,或成肿块,或成甲亢。其病象或见相火外泄,或见中阳不通,或见肝郁气滞,或见内风窜动,病状多端,本皆在肝。
  
  临床上我会见到一些病人,问的问题非常多,而且,重复问同样的问题。我详细地把问题回答之后,过一会儿病人往往又会再问。观察并分析这样的病人多属肝郁气滞,我多考虑用四逆散半夏厚朴汤、栀子厚朴之类的药方,以缓解肝郁,通畅气机。针刺则取百会印堂内关、神门、太冲、行间等,多可取效。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身体的磕磕碰碰,有时会出现皮下青瘀,有时亦会出血。甚至于还有人出现跌打、车祸碰撞等大的损伤。此时气血骤然不通,体内会形成血瘀,一般多在皮下肌肤腠理,甚至会在五脏六腑,久则形成陈旧性瘀血,为大病重病伏下病根。因此,若机体稍有血瘀,当及时用中医的方法活血化瘀
  
  我在@微什么回答了问题【黑眼圈好几年了,该怎么治啊!要看中医??】这是肝肾有郁毒没有排出去,需健运中焦补肾泄肝。
  
  我观察临床上的痛经病人,多属胞宫伏寒,另外亦有瘀血内停者,寒则易瘀,寒瘀勾结,滞于冲任,每逢月经来则气血不通,导致痛经。其治法多需温通胞宫,扶阳化瘀。痛时可试用炮姜10克,益母草30克,红糖30克,水煎服有效。有些女孩平时重视保暖,注意忌食寒凉,但仍会有痛经,我认为亦需从伏寒血瘀考虑。
  
  (二)
  
  我曾在博客及微博里反复强调,要重视早期心脏病的诊断,可以观察鼻根部位,在相学里称为山根,若此处有一条横纹,则意味着心脏功能已经受损。有些人自认为心脏很健康,从来没有任何不适,但在山根部位却有明显的横纹,建议切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重视预防心脏病的突然发作,需努力避免大的情绪波动。
  
  有些人平时从来没有心脏问题,某日因压力过大,或喝酒过多,或大发脾气而突然发作心脏病,此为隐匿型心脏病,特别是部分中青年人平时工作压力较大,不能合理调配饮食,经常暴饮暴食,并且情绪变化较大,极易诱发此病。此病的先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很难早期发现,但可观察山根是否有横纹以排除此病。
  
  按面部全息来看,两眼之间的山根部位对应着心脏。因此山根处有横纹,多意味着心脑血管有问题,其病状多显示为血脂高动脉硬化冠心病等。特别是有些人自觉心脏很好,却有山根横纹的,一定要加强预防心脏病。预防方法很多,中医或西医的方法都可参考。只要努力去预防,都会有不错的效果。配图供参考。
  
  满面红光,看上去似乎非常精神,但对于老年人来说,这可不是好事。若肝阳上浮,或者肝风内动,有些人往往会出现面色红润,甚至如饮过酒一样。这样的情况最容易发作中风,需引起足够重视。可通过服汤药或者针灸来敛降阳气,收藏浮火。此类患者平时亦需静心安怡,不可动火动气,必要时配合中医调理最好。
  
  囊肿其病因即在于阳虚。推而广之,肌瘤亦如此,增生亦如此,水肿亦如此。平时机体阳气宣通,既不痛亦无所苦,若一处阳气不至,此处即易阴滞,或血瘀,或痰凝,或饮聚,或水积,或湿泛等等。因此善治囊肿、增生、肌瘤、水肿者,总需在阳虚上用功夫。扶得一分真阳,即消得一份阴滞。阳气宣通,百病皆愈。
  
  肿瘤属阳虚阴滞,阳虚既表现在整体上的三阴体质,亦表现在局部的阳气不宣通。因此,善治肿瘤者必是善扶阳、善通阳者。有些中医未能深明肿瘤的病机,反用凉药治标,虽有近效,但伤损阳气,反致远祸。故良医治病,改善体质以治本,温通阳气以治标,标本结合,肿瘤亦可治愈。
  
  临床上见到有的病人下肢色暗,甚至色黑,常见于足内踝前后,特别是太溪穴部位易出现黑色。这是肾色外露,肾其色为黑。我们中国人得五行之中的土色,皮肤略黄,这是正色。平人身体健康,土气旺盛,水气内伏,则肾色不外露。若见肾色,这是脾弱肾亏了。正确的治疗是补土制水,兼活血补肾,需辨证用方。
  
  有的人面部见一些黑斑,或者是两颧部位的黄褐斑,或者是熬夜出现的目下色黑,或者是天生即有的黑痔、胎记等。黑色为肾水之色,其色当内藏。先天因素中若见某处皮肤土气不足,肾水泛滥,则一处即透出黑色。后天因素最为多见,或失养,或脾虚土弱,或阳虚水泛,或阳明不降,也可于相应的虚弱部位见黑色。
  
  小儿便秘,多是脾胃气弱,阳明不降。因小儿稚阴稚阳,胃肠功能偏弱,故小儿便秘多属本虚标实证。或过食辛辣或肥甘厚腻,湿热内滞;或过食寒凉而中阳不振,运化失司;或生活不规律,饮食不节而脾胃受损。治小儿便秘重在调理,不在通下,亦不可过用寒凉攻逐。调节饮食习惯、改变生活规律比用药更有意义。
  
  《内经》明确地讲女孩子到14岁而天癸至,月经始来。但现在的女孩有的十岁左右即来月经,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有人说因为营养好、生活水平高,所以性腺提高发育。但从中医理论来看,这是病态,是属相火外泄,阳气早动,绝非健康。人始生而精成,内蕴生命阳气,必至二七而阳气自沉潜开始泄动,月经始来。
  
  (三)
  
  月经过早,是为早熟。阳气早泄,生命之花提前开放,虽然女孩子发育更为充分,但逆反自然之道,必受其害。观察树上的果实,早熟必早落。当前女孩子月经初潮提前的原因有二,一则过食含雌性激素的食物,导致元气过早激发;二则媒体过于宣传两性文化,刺激女孩子心神,神摇而阴精妄动,导致相火早泄。
  
  不少人嘴唇颜色发暗,甚至青紫。按中医理论,脾其华在唇,正常唇色红润,是脾之阳气宣通、中焦健运的反应。若唇色变暗变紫,多属中焦虚寒,脾失健运,唇色则夭。再者,极度寒冷时嘴唇呈现青紫色,亦属寒滞血瘀,清阳不宣。又,心主血脉,唇色之红润与心脉相关,若心阳虚或心气弱而血运不及,亦见唇暗。
  
  用扶阳方药后有的病人会出现面部痘痘,或有眼屎,或口腔溃疡,或失眠等现象,其原因有三,一则扶阳后阳气宣通,火气略有上浮;二则过于温阳,相火上浮为患;三则温药伤阴,阴损而阳浮。既不可把所有上火都当成排邪反应,也不能视其为疾病,需根据具体病情及药方综合来看。火气上浮都可试用乌梅固本汤。
  
  过敏会引起皮肤痒,这是阳虚于内,外邪引起相火,外郁于皮下;过敏会引起腹痛腹泻呕吐,这是中阳暴虚、脾胃升清降浊失司;过敏会引起哮喘,这是中阳不足,土不生金而肺失宣降;过敏会引起休克,这是邪侵于内,导致阳气暴脱,阴阳离绝。所有这些都关乎机体阳气。若阳旺则百邪不侵,阳虚则邪易扰之。
  
  有的人面部见一些黑斑,或者是两颧部位的黄褐斑,或者是熬夜出现的目下色黑,或者是天生即有的黑痔、胎记等。黑色为肾水之色,其色当内藏。先天因素中若见某处皮肤土气不足,肾水泛滥,则一处即透出黑色。后天因素最为多见,或失养,或脾虚土弱,或阳虚水泛,或阳明不降,也可于相应的虚弱部位见黑色。
  
  回复@浅尝疼:身体若有一处阳气不通,即一处阴浊凝滞。阳气宣通则气血流畅而没有凝滞。观察体表即可明了阳气宣通情况,或有黑斑,或有瘀滞,或有硬结,或见条索,或有凸起之类皆是局部阳气不通之象。阳气不宣通有先天后天之别,比如胎记即是先天阳气不通,其源于父母之精。而以上诸象多属后天阳气不通。
  
  关于黑痔、胎记、雀斑等,我认为都属阳气不宣通,阴浊留滞于皮下。其色多偏黑,黑属水色,为肾之本色。若土虚不能制水,则水气易泛滥,外透于皮肤,凝滞而成黑色暗斑。其病与先天有关,当属先天脾土不足,制水无力,因而肾色外露。病机如此,其治亦有法。唯需培土制水,通阳化浊,配合针灸,当能收效。
  
  中国人属黄种人,黄为土色。而黑为水色,若皮肤见黑痔或黑色斑点,是土不制水,水泛溢于肌肤,故见水色外露。中焦脾胃属土,由此可以悟出治疗此类皮肤问题的大法,以脾胃为主,培补中气,使土气健旺,则水气自消。比如有人太溪穴处皮肤呈黑色,或见浮肿,即属土虚水溢之象,其病在肾经,其治却在脾胃。
  
  节者,如竹节,其处阳气易于滞塞不通。在人亦如此,人身关节每易作痛,不通则痛,阳气不能宣通于关节,则阴浊留滞。因此不少人关节处易见皮肤发暗发黑,即是阳气不通之象。比如,有些人手背关节皮色偏暗,即知其为阳虚于内,远端肢节阳气不足了。临床若能重视观察关节,对于诊治一些慢性大病颇有益处。
  
  中医讲取类比象,比如,看到竹节,即可联想到关节以及节气,都是节,都易于滞塞不通。再如,地球以运动为本,人体以阳气为本,二者的动力皆源自太阳,观察太阳东升西落即可悟出人身阳气的升降浮沉规律。又如,四季有温热凉寒四气变化,草木亦有此四气,人亦应此,故可悟出中药治病与四时养生的机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