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董洪涛的博客
›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47
返回列表
查看:
92
|
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47
[复制链接]
董洪涛
董洪涛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1 03:32:2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四)
有人担心,中药久服是否会伤及
脏腑
?我的观点是药方只要对证,有益无害。古人讲“效必更方”,就是说
服药
有效后病证已经有所改变,药方亦需随证而变化。不同的病情、不同的体质,其服药长短亦当有所不同,有人需服数十剂方效,有人则只需一两付即可。当改方而不改方,药方即成毒药,必会伤损脏腑
气血
。
病情有重有轻,对于重病,阴
阳气
血偏颇非常明显,治病的思路是用
汤药
或针灸纠正其偏。其法,或轻药缓施,徐徐图功;或大刀阔斧,重剂强攻。因此,药力之轻重即适合于不同病情。比如,
白扁豆
、
薏苡仁
、
山药
、
白术
之类属平和之品,可缓缓调治;而
附子
、马钱子、
甘遂
、斑蝥等则属重剂,攻邪舍此何为?
有些中医给病人治病时反复交待:我开的药方只能现在服,以后即使出现同样的不适,也不能再服,以免出现意外,因此必需再次
面诊
。这样说法的确比较严谨。但
名医
精力有限,一生也治不了几个病人,但病人如此需要名医,不得已时我相信名医的处方对于同样的病人仍有一定的可重复性,若不能面诊亦可试用。
针灸临床实践中如何提高疗效?除医生提高
医术
,精研针法之外,病人亦需配合。最关键的是病人在针灸时一定要身心放松、平静呼吸,不可谈笑、玩手机、思虑杂事,否则,神不能定,而求速效,不亦难乎。且我见国内的病人喜欢拿着手机针灸,而国外的患者则多马上关掉手机,无怪乎针灸对国外患者效果更好些。
中药的
药量
与疗效关系密切。比如,
高烧
用
柴胡
非30克不可,若用于
疏肝
,数克即可取效;
李可
老中医
用附子至数百克,有挽回造化之功,而平时用量十克即可;有人用
茯苓
、
猪苓
至120克,治顽固性
心衰
良效;我治
失眠
用
桂枝
必至40克。如此等等,需对证对病对人施方。因此,方药用量大有学问,临床需仔细体会。
治大病重症,需考虑用仲景原量,往往疗效显著。数年前曾治朋友奶奶剧烈腹痛,面如红妆,
烦躁
,胸口烦闷,诊为急性
胰腺炎
。
生地
250克,生
大黄
20克,
炙甘草
30克,
大枣
20枚(切),柴胡10克,
黄芩
10克,
木香
30克,
莱菔子
10克,
枳实
10克。药后病人自述:胸口咕咕跳动,随即豁然通畅,一剂而诸症霍然若失。
有人对
鸡蛋
过敏
,吃鸡蛋则腹痛;有人不能吃虾,否则周身起
红疹
而痒;有人不能吃牛肉,等等。食物尚且如此,中药其偏性更大,更易对特殊体质的人产生不良反应。我见过有人对蝉蜕过敏,有吃
红花
过敏,有服药不能用酒煎。此皆属特殊体质,或源自
遗传
,或由于药毒,临床时需仔细询问,以免引起病人不适。
生姜
重在解热、止呕、解鱼蟹毒,可食用,用于
风寒感冒
、呕吐诸症;
干姜
重在暖胃、通脉,用于
脾胃
虚寒、亡
阳虚
脱、手足厥冷及
咳喘
诸症。二者不可混用。有人认为:生姜切片晒干即是干姜。其言有误:干姜是母姜,生姜为子姜,干姜老而生姜嫩,二者来源不同。且早秋收获者多属嫩姜,而深秋收获者则为老姜。
中药的品质与收获季节密切相关。比如:晚秋采收的生姜其质老熟充实,姜味辛辣浓厚,晒干可作干姜;而早秋收获的姜则质嫩而辣轻,可作生姜用。再如:用根者需等其叶落,则生命活力尽归于根;用花者需趁花开最旺时采药,则功效更足。当前受经济利益驱动,药农已极少按时采药,故良医需亲自进山采药。
现在的中药市场鱼龙混杂,非常不利于提高汤药的疗效。一则
道地药材
太少。不同的中药适宜于生长在不同的地域,比如四川的
黄连
、甘肃的
当归
、云南的
三七
等,都是道地药材;二则无法保证按时采药;三则中药的代用品太多,比如柴胡有南北,水
半夏
代真半夏等等;四则
炮制
不良,如附子炮制时过用胆巴等。
(五)
从中医来看,各种食物及中药之间各有克制。比如,苏叶可解鱼虾蟹之毒,凡对鱼虾蟹过敏的人都可多吃苏叶;附子性热,绿豆正解其
热毒
;
蜂蜜
为百花之精华,亦能解百毒;凡过食生冷
寒凉
性食物的,象
生鱼片
、冰棒等,可喝点
白酒
或吃
大蒜
,即可中和其寒凉;再如
牛奶
性凉,但加生姜或
葱白
同煮即可解其凉性。
针灸不但能治小病轻症,更能治大病、急病、重病以及各种
慢性病
,但不少人误解了针灸,甚至包括一些中医内科医生,他们不了解针灸的具体功效,甚至于瞧不起针灸,认为针灸是上不了台面的小术。岂知《
黄帝内经
》花了大半篇幅在谈针灸,历代名医多擅长针灸,能在手中起死回生。生病了,不妨先去
针灸科
。
我认为,临床治病首先应该选择无创伤的疗法,次之选择轻微创伤的,最终才不得不选择大创伤的。分析当前流行的几种医疗手段,针灸正属于无或轻微创伤的疗法,应该在临床上广为应用,而手术、
放化疗
等实在是最终的选择,绝不应该是首选。针灸适宜的病种繁多,疗效确切,因此说:生病了,不妨先去针灸科。
患了
感冒
、
发烧
、
头痛
、失眠等小病,可以首选针灸;平时
养生保健
,亦可选择针灸;大病重病在用其他疗法时,亦可配合针灸。针灸既能养
正气
,又能
祛病
邪,于
养生
或
疾病
康复有百益而无一弊。在欧洲我只用针灸,病种繁多,疗效令人满意;在
微博
里我大力推广针灸,希望更多的病人能享受到针灸的便利与实效。
苍术
为临床常用的一味中药,其甘温辛烈,最能燥胃强脾,升发胃中阳气,又能总解痰火气血湿食六郁,消肿满、辟恶气,其功极多。古人有用苍术浸水后去渣浸曲
酿酒
,能治诸般风
湿疮
、
脚气
下重。若图省事,亦可直接用苍术泡酒饮之,当能治疗
中风
痿痹、关节肿痛、肢体活动不利诸症。唯需
脾虚
湿滞者用之方佳。
有人担心:针灸虽有效果,但留针的时候是有好转,取针后还会复发。需知每个人的病情、体质、对针灸的反应各有不同,虽然针灸都可取效,但效果持续的时间亦有不同。比如,
经络
敏感的,或者病情较轻的,一两次针灸即可痊愈。但若病情沉重,或者经气运行
不敏感
,则需一段时间调理。虽有复发,但终能取效。
前人有言:药方之秘,在于药量。明代大医张景岳认为:“治病
用药
,本贵精专,尤宜勇敢,但用一味为君,二三味为佐使,大剂进之,多多益善。”仲景之方,其药量尤需考校。今贤已经明确
经方
一两约当于今之15.625克。且李可老中医已经率先用仲景原量治病,发现其效极佳。同此,学者需重视经
方剂
量的研究。
关于仲景方药的
剂量
,历代研究结果不同:明代
李时珍
认为一两相当于一钱,即3克左右,此后医界多尊此说,至今未衰。柯雪帆教授于1983年通过实地测量汉代的出土文物铜权,发现东汉之一两合今之15.625克。李可老中医对此结论十分重视,并立即按经方实际剂量应用于临床,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疗效。
回复@鹤弟兄:历史上亦有人考证出仲景一两为今之1克左右,最大不超过1.6克,日本汉方家一直尊崇此说。今时亦有人考证仲景之一两约为8克弱;吴承洛考证出一两为13.92克,对近代影响较大。虽各家结果不同,且各有依据,我还是相信15.625克的说法,至少李可老中医已经从临床上验证了此剂量的实效性。
我重视针灸。针灸能治小病轻病,亦能治大病重症,时可手到针入而创造出奇迹。即使是
肿瘤
晚期
,针灸仍有用武之地。针灸可以改善
癌症
晚期病人的生存质量,缓解
疼痛
的折磨,让病人过好活着的每一天。虽然因病势沉重,针灸难以挽回造化,但能有这样的效果亦足可自豪。况且,早期肿瘤亦能凭针灸而缓解病情。
(六)
鼻炎
非常高发,且其症状让人难受之极。数年来我诊治了大量鼻炎患者,以
六经
辨证处方,配合针灸,疗效令人满意,甚至有久年患者亦能痊愈。我曾在09年写过一篇关于《鼻炎的
中医治疗
》的文章,以方便诸位病友了解病情,避免错误的治疗,并找到实效的中医治疗思路与方法。
病人来诊时带来这样的病例:其一,某医把治某病的药方16味药刻成章,处方时先盖章,再减一两味,加五六味,并增补药量;其二,某医治病只用一个基本方,前后十数次复诊只以此方加减。我认为疗效为根本,此法不可取。病人或病同而证不同,或同一人病证会有变化,若只用一方化裁,虽执其简,却失于呆滞。
经常有病人要求我把其病所需取的
穴位
写下来,以方便请别的医生
针刺
。其实,光是记下穴位是不够的,因为针灸是一门技术性极强的学问,即使取同样的穴位,若请不同的医生针刺,效果亦不相同。况且,医患双方在针灸治疗时还需“治神”。因此说,针灸取得疗效是多因素、多方面的,既在
医者
,亦与病人相关。
病人治病,往往要求速效。在我所了解的几种医疗手段之中,针灸完全可以达到速效的要求。不管病人有何种不适,包括疼痛、发烧、痉挛、神志不清或精神障碍等,只要有症状,就应该在针灸的过程中立即得到缓解。针灸之所以能传承至今,并且可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我相信:针入而速效是针灸最强的武器。
我重视针灸,因此要求弟子们熟练背诵经络循行原文及穴位的定位、编号。于每日临床工作之余,我见弟子们多每人手执一
本经
络穴位手册,吟诵不断。这样的场景亦让我想起当年读大学时的经历,那时不谈恋爱、没有电脑、不背单词、不玩游戏,每天念念孜孜,只在中医。现在我努力为弟子们创建这样的
学习
环境。
麻黄
发汗解表,若能因时、因人、因病、因证而斟酌运用,则其效极大,且无大汗
亡阳
之弊。如阴邪内袭,寒凝经脉,或在表,或在里,其病象多端,或为肢节诸痛,或见
冻疮
,或作皮肤诸症,或为寒热等等,无论冬夏,皆可用麻黄透邪外出,又何过之有?观仲景用麻黄至6两,用量极重,而竟收一剂知两剂已之功。
中药离我们并不远,有时就在我们的生活里。比如,我所住的小区里种着不少棕榈树,其棕皮纤维烧成炭即是棕榈炭,有收敛
止血
之功;南宁大街上处处是榕树,榕树须能治风湿骨痛、
咽喉
肿痛;
荔枝
好吃,其核却是不可多得的治疗睾丸肿痛的良药。如此等等,不可胜数,在中医人的眼中,皆可随手取用,而收良效。
说起毒,我们都认为是伤人害命的东西。若说某人“
五毒
俱全”,那是其人坑蒙拐骗偷,品行极端恶劣了。但古人把药物亦称为毒。《周礼》有:“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一般指石胆、丹砂、
雄黄
、
矾石
、磁石五种药物,经炼制后涂抹患处。显然,五毒并非真正的毒药,却有治病救人的效能。
针刺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反应,医者患者都需明白其机理。有人会莫名其妙地流眼泪,甚至嚎啕大哭,不能控制。此类情况多因病人素有肝气
郁结
,且肝开窍于目,针刺后肝气疏泄,郁气通过眼泪排出。病人哭完之后往往自觉心情舒畅。有的病人针刺后会反复出现流泪哭泣,都属正常
排邪
反应,需多加以心理安慰。
针刺的排邪反应各不相同,有时针刺腹部某穴时,病人会出现腹部某处突然刺痛,痛至病人会叫喊出来。其痛来得快,去得也快,数秒钟即霍然若失。此多属邪气内伏
太阴
,针刺后正气充足,攻邪有力,正邪交争,发为疼痛,而痛去即是正胜邪退的反应。痛时可用鼻缓缓深呼吸,既可缓解其不适,又有助于松静得气。
(七)
针刺的排邪反应很多,比较常见的是针后
腹泻
或
咳嗽
、发烧。或
寒邪
内伏,滞于
三阴
,一旦阳气充足而攻邪有力,邪气易从
大肠
排出,多表现为腹泻,泻后即觉轻松舒畅。若邪滞三阳,针刺后正气攻邪,邪气外透,通过太
阳经
向外排出,邪气干扰太阳经,导致
营卫
失调、肺失宣降,因此会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
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针刺、或
艾灸
、或汤药、或
推拿
治疗后,正气渐足,机体会自动搜寻邪气,并攻之外出。在攻邪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反应,表现为不同的症状。若病情渐减,自然是邪退正复的反应;但有时却会出现以前没有的症状,此时病家医者都需明辨其症状所显示的机理,以助早日康复。
以我临床所见,针灸后的反应有如下几类:一则症状减轻或消失,这是常见反应;二则或腹泻,或发烧,或咳嗽,或
出疹子
,或哭泣流泪等,这是祛邪反应。邪气或在三阳,若在三阴,其祛除途径自有不同;三则或困乏而大睡一场,或食欲增加,或喜欢吃某种食物或某种味道,或心情舒畅等,这是正气自我修复反应。
针灸后一般多会正气渐复而症状缓解,或见诸多排邪反应。但有时症状反而加重,甚至某个久年不发作的症状复发,或者头面脏腑躯干等部位痛减而下肢反见疼痛,如此等等,需综合分析。一般多属正气攻邪反应。针灸可扶正,正足而攻邪有力,或正邪交争而症状加重,或
伏邪
被搜刮祛除,或邪气自脏腑向四肢透出。
余尝思,所谓肿块,或干扰脏腑平衡,或阻滞经络不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其本在阳虚,标在邪实。譬如先王之道减,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因而为患。治本之法,需温运阳气,疏
通经
络;治标又需活血
祛瘀
、
祛痰
降浊
、消积化块,以祛除肿块。如此则小人已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
医者临证用方,其道各有不同,或有欲造磅礴者,或有欲求险峻者,或有欲不落人后者,如此之类,非有深厚学力并精研百家者不能也。又有临证用方渐趋平淡之老医,落其华芬,去其瑰美,方虽无奇而疗效却高,此又为一层境界。自雄奇而至平淡难,自平淡而至自然更难。以余读书所见,医之愈老,其方愈趋自然。
汤药治病其剂量是关键。临床药方剂量需灵活,不必拘泥仲景的一两是15克还是3克。剂量轻重要依赖于病人气血:体质有强有弱,饮食有调有不调,情绪心理各有不同,其气血充盈程度亦自不同,用药多少岂可一概而论。当用重剂却畏而不用,则杯水车薪,药不胜病;当用小量反妄用大剂,则过尤不及,反致危殆。
人的身体有一套产热系统,既可维持生命,又能祛除
病邪
,可通过不同的方式激发出来。一则正常情况下人体
元气
缓缓释放热能,以保持
基础体温
,在
运动
、应激状态下还可以略微提高体温;二则邪气外袭可激发元气,提高体温以抗邪;三则针刺经络穴位可调动元气,使身体局部或整体温度升高,从而达到治病效果。
针灸之效,往往在于顷刻之间,而效之速,如桴之应鼓。试举几例:有人左
中指
近端关节疼痛一月余,屈指则痛。针五虎一,立效;某人颈侧肌肉紧,转头即痛,针同侧束骨,有气上行至颈部,其痛立失;某人脐内长一
疣子
,在疣上直刺一针约三分深,一诊而消;某人
偏头痛
11年,耳和髎
压痛
,刺之三次,其病竟愈。
昨日与一欧洲女医生聊天,她是
牙医
,退休后开始学中医,至今已学十年,她能背出几乎每个经方的药物组成。他讲了自己最近的两个病例:一患者
痛风
发作,疼痛剧烈,她为针
合谷
、
曲池
,针入能痛立即消失;一胁肋部位
带状疱疹
患者经西医治疗后,后遗疼痛,她针行间、
血海
,并在膈俞挑刺
拔罐
,一次就治愈了。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二)〔
五运六气
〕
一、理论
(一)
民国时大医
彭子益
认为:
立秋
是一年圆运动的起点。他认为立秋时,天地之间的阳气开始
敛降
,地面上未入土之热气开始被压入土内。这些阳气经
冬至
而完全收藏在地面以下,至立春开始升浮于地面,以作为新春生命循环的能量源泉。以此论之,立秋要过好,要把暑天的阳气开始收下来,因为关系到一年的生命循环。
乾为天为阳,其本性上升;坤为地为阴,其本性下降。乾上坤下,是为否卦,不能化生万物。阳必降于下,然后能升;阴必升于上,然后能降。由此说,阴阳升降互为体用:左升以阳为用,以阴为体;
右降
以阴为用,以阳为体。若天阳下降,地阴上升,天地交则为泰卦。细绎其理,顿时悟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人身阳气与自然界相通,上午升发,午后收敛,至夜则藏。调理之法,上午要帮助阳气升起来,古有大
小阳旦
汤,以升阳为主;下午要帮助阳气降下去,古有大小阴旦汤,以敛阳为主。若上午发热,多是阳气过升,需适当敛阳,
白芍
其作用在此;下午发热多属阳气不降,需助阳气之降。比如,日晡发热即需敛降阳明。
水火之所以互根,盖冬属水而一阳已生于冬;夏属火而一阴已生于夏。推之,心肾皆属
少阴
,而分属上下,为人身水火之根基。
肾水
之中有一缕阳光,心火之内含一泉阴翳。肾中有火始能温煦肾水,而水可涵木;心中有水方可凉降心火,而火不上浮。故心肾因水火而互根,
养肾
需先安心火,治心又需滋养肾水。
十二消息卦应之于四时,即是一年的阳气周流;应之于昼夜,即是一日的阳气周流。细绎十二消息卦,则知天地之间唯有一阳气周流不休,而并没有一个绝对的阴(阳气不及之处即是阴),故阴阳二气以阳为主。
五行
亦不过是阳气周
流产
生升降浮沉五种变化的状态。故不可把五行执着成五种实物,如此则跳入窠臼了。
阴阳是天地之总纲,
学习中医
总需从阴阳入手。若舍阴阳而学中医,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学中医一定要把握阴阳:观察天地四时变化,把人体生理、病理及临床与天地四时结合起来,如此才能守住中医的根。我观察到有些人学习中医数年,急于学方操针治病,却对阴阳持怀疑态度,如此治学,是舍本逐末了。
天地之间阳气周流不休,万类生命的生长壮老已皆由此阳气而变化。阳气由太阳产生,故观察天地运行即可掌握阳气周流的规律,进而可应之于人体,而知生理、病理变化与健康、生命的规律。中医讲“天人合一”,即是这个道理。人之所以生病,病之所以康复,皆在此中。细绎其理,既可治病,又可明悟天地之道。
历法依据天文。传统历法经过历代反复推算整理,以天干地支表示年月日时,至今仍符合天文实测,仍有其现实意义,可完全应用于指导中医临床。历法以冬至为起算点,当冬至正当夏正甲寅年甲子月(11月)甲子日夜半子时0点合朔,天地之气以此时为起点开始循环,即所谓“历始冬至,月先建子,时平夜半”。
中医离不开天文历法,离不开天干地支。古人以天干地支记年月日时,并表示天地阳气的旺衰变化,人之生命健康亦由天地阳气所左右。善医者察年之天干地支即可知其年某地的疾病谱,察其人的生辰可预知其一生的健康状况,推算年月日时即可预测病人的预后与转归。这并非迷信,而是有着深厚的天文历法背景。
冬至为阴之极,而一阳始生;
夏至
为阳之极,而一阴始生;
春分
、秋分平分阴阳,昼夜长度相等,唯春分阳气有上升之势,秋分阳气有下降之势。此四个节气天地阴阳变化明显,对人体的影响亦大。故学中医者需学习天文,并重视节气的阴阳变化,于临床中善借天地之力以治病;善养生者亦需根据节气变化而养生。
(二)
学习中医,不仅需学治病的技术,亦需明悟天地
阴阳五行
升降的道理。天为阳,风火禀
阳性
而衡有向上的趋势;地为阴,水土禀阴性而恒有向下的趋势。人身应之于天地,人的生理病理皆与天地相应。肾水虽在下,却因木气升发而上润心火;心火虽向上,亦得金气敛降而下暖肾水。治病养生,都需依据天地升降之理。
二、应用
(一)
两广有热气的说法,热气即上火,其本质在于中阳虚弱而阳气上浮。因此,治热气应该用温中理中的方法,而不能光是寒凉
清热
。越服寒凉,则中阳越虚,越易热气。炎夏时节本来机体的阳气已经大量外浮,中阳已虚,若再过食凉茶
冷饮
诸物,则中阳被戕,热气反而渐成
痼疾
。不少人越到夏天面色越晦暗,即是明证。
何为热气?为什么会热气?热气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热气能喝凉茶吗?诸如此类问题,相信困扰了不少人。我曾于2009年写过一篇《何为真正的热气、上火》的文章,对于以上问题都有解答。现再贴出此文,希望有热气或上火的朋友可以找到正确的治疗思路与方法。
2013年属癸巳年,整年火运不足。今年天地之间阳
气郁
而不宣,
阴湿
流行。对应于中药,今年所产干姜、附子、
吴茱萸
、
肉桂
等
温阳
之品得火气不足,难堪大用。对应于人,阳虚则
阴浊
凝滞,易生肿块、增生、
囊肿
等病;阳虚则
寒盛
,易见腹泻、冷痹、心肾诸病。故今年最好用
灸法
,炎夏尤可借天之力以扶内虚之阳。
今年临床诊病过程中,我发现经常会用到柴胡剂,包括
小柴胡汤
、
柴胡桂枝汤
、柴胡加
龙骨
牡蛎
汤、
四逆散
、
大柴胡汤
等。我分析今年
厥阴
风木
司天,
少阳
相火在泉,火运不足,木郁难疏,故易病阳郁、阳陷,诸柴胡剂正合于此证。又立秋后
湿气
偏盛,在人则
脉滑
,苔
厚腻
,又属五苓、二陈、半夏
厚朴
、平胃诸汤证。
酉时阳明主事,阳气敛降,奈何金气不收,汗液反泄。此病虽关乎营卫,但本于
肺气
不敛。脉弦滑,
苔黄
,此木气郁滞,疏泄不及而湿滞。治以泄肝
补肺
,
调和营卫
,则阳可敛,汗可收,湿可去。仿
白虎汤
之意加减,处方:
生石膏
、山药、
党参
、
丹皮
、
杏仁
,生龙骨,生牡蛎。两剂而汗去症愈。——仿前贤
医案
文笔。
九月初九为重阳节。此日民俗多可用
医理
分析。登高远眺:九为阳数之极,重阳节月与日皆为九。正逢金秋时节,天地之间阳气敛降。此时登高,可使机体感受肃杀敛降之气机,以助阳气敛降归根;佩茱萸,或喝茱萸酒:吴茱萸味辛性温而散,能祛逐阴邪。
民间
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吴茱萸即是“辟邪翁”。
临床治病用方选药,需明了运气之学。比如,2013年为癸巳年,风木司天,相火在泉,整年木火处于偏旺状态。现正逢秋金敛降,金气裹住相火以下潜,相火易于灼金而为患,故多干咳,
麦门冬汤
颇合于斯证;再如
湿土
司天之岁,若逢长夏之令,阴雨缠绵,则天人交困,证多寒湿,需用附子
理中丸
为主,合化湿诸品。
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内藏相火,主生长、发育、生殖。善养生者,需重视养肾。天地阳气生长化收藏,以冬为藏,应之于肾,因此冬天最好养肾。推之,每天都有阳气的升降浮沉,夜半阳气收藏,以应一年之冬天,亦与肾相应,故晚上养肾最好。以农历月来看,月晦时阳气最为收敛,应之于肾,故月晦需养肾。
人与月亮相应,月圆月缺,往往会有生理或病理变化。法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月圆时
受孕
的,妊娠正常,生的孩子健康;月亏时受孕的,易发生
宫外孕
、流产、早产,并易出现
胎儿发育
不良;我曾诊治一女病人,每逢月圆时则颈部皮下出现一肿块,但无痛,月缺即消失。中医认为,月圆时人气血足,而月缺则气血弱。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三)〔辨病〕
(一)
我观察小儿仰卧时,其腰往往悬空,腰下可容下自己的拳头。而老年之后其腰渐而下塌,悬空较微。由此分析,小儿时
肾气
充足,下元阳实,腰俞运转,
筋骨
强劲,故能形成自然的腰曲。及至老年,肾气已亏,下元阳虚,腹部渐坠,腰俞疲惫,沉滞委楚,已无力撑起腰曲,故腰椎下塌而悬空减轻。
现代研究发现:
腰大肌
的伸缩是腰曲形成和改变的主要运动力。年轻人肝脾肾三脏皆阳气充足,功能强劲,脾主肌肉、
肝主筋
、
肾主骨
,故腰椎诸筋骨皆健壮,腰大肌活动有力,腰曲自然。当我们做弯腰、跨步、转侧、跳跃等动作时,因为有腰曲,可以有效地保护
脊柱
不受损伤。故针刺腰大肌起始部位可以改善腰曲。
比较国内与欧洲的病人,我发现都存在着较多的
血瘀
证。深入观察后发现,其心理状况多与
情感
过程障碍、人格及人际关系、社会交往有关,特别是失眠、躯体化障碍、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多常见,且
女性
显著高于男性。按
中医理论
,
肝郁
则
气滞
,气滞而血瘀。因此血瘀的产生,肝郁为本。治瘀当先疏肝。
经常在微博里见到一些病人求诊。其中有病人出现皮肤颜色及形态的变化,如红肿、硬化、黯黑、斑块、甲错、粗糙、鳞屑、蛛纹丝缕等等,此类皆属血瘀。若常规
治疗效果
不佳,建议不妨按血瘀证治疗。再者,此类病患多久经西医治疗,过用
抗生素
或
激素
之类西药,亦可能存在阳虚。凡疑难病证,中医多有殊功。
临床诊治一些大病重病怪病
疑难杂病
时,最需坚定中医的辨证思维,且不受西医病名限制。如此才能有活泼泼的思路,并且,从杂乱的症状中归纳出
病机
,从而对证治疗。病情越沉得,症状越复杂,辨证时所受的干扰越多。此时越需要医者有深厚的基本功,有洞察秋毫的诊断,有快刀斩乱麻的自信心和临证治病手段。
不少疾病根源在负面心理,反之,心理上的一些问题亦可能根源于病理。我琢磨,
精神疾病
可能有三种根源,一则基于单纯的精神刺激,比如精神刺激后抑郁;二则基于脏腑气血的变化,比如癫狂源自阳明腑
实证
;三则基于病理改变,如颅内肿瘤导致
健忘
等。中医对这三种都有良效,但心
理疗
法只可能适用于第一种。
一病人患
膀胱炎
12年,自述17岁之前一直患有
气管炎
,后
怀孕
生孩子后其气管炎突然消失,然后就出现了
膀胱
炎。现小便
烧灼感
,多年应用抗生素,越治病情越重。病邪本在表,干扰肺气宣降,表现为咳嗽诸症,此时解表当可速愈。因生育而营卫受损,邪气自表入里,郁于膀胱,则解表已迟。过用抗生素,尤损阳气。
临床上经常见到一些病人,逢天温日明则病减,若天阴雨寒而病加。分析:天温日明皆属阳象,天地之间阳气
宣通
,人亦应之,故气易泄,血易行,其病自减;天阴雨寒皆属阴象,阴邪四布,寒凝湿着,人之
血气
亦滞涩不通,故病易加。因此,如果能让机体一直保持在天温日明的状态,则正气宣通,病邪易退。
善学医者,于生活之中无处不见医理,亦无处不见阴阳升降。人之生理与病理皆与天地气机相合,故观察天地自然,即能悟出治病养生之理。比如,见夏天炎热即知阳气外浮,则气易泄,血易行,可借天地之力以祛内伏之邪;见冬天寒冷即知阳气内藏,则气易滞,血易涩,故需保暖,又需调畅情志以防肝郁血瘀为患。
久年伏案工作之人,体质多差,其中尤以学者、
科学家
、作家、高中学生等为多见。概因久思伤脾,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脾伤则气血乏源,营卫失调,易患感冒;
脾阳
不升则清气下陷而泻下;脾为左升机枢,脾不升而肝木不能化火,则君火不明;脾主四肢肌肉,脾伤易见肢体
瘦弱
、疲惫乏力、
面色苍白
诸症。
(二)
今日诊治一女病人,
脉细
涩而弱,表现为易感冒,易热气,伴有鼻炎及
肺炎
诸症。观其所服诸方,竟然多是寒凉。病人自述曾多服抗生素,无效,再寻中医开上方调治。如此治病,无怪乎越治病情越重。我解释说,
气血不足
为本,需急急养正治本,若再服凉药,则正愈虚而邪愈炽,必将导致正不胜邪而病情越来越重。
针灸
,
阳气
,
中医
,
针刺
,
气血
,
中药
相关帖子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九 极 中 医 文 摘】阴阳气动模型
•
经方治面部灼热红肿一例(答案已公布)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再谈中医的治病和养心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