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4|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4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03:32: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少人容易出现手上,或面部,或肢体,或胸腹等部位青筋暴露,其实这不是筋,是血管。按中医来看,不同部位的青筋反映出机体存在着痰、湿、瘀、毒等积滞不能排泄出体外的病症。这些青筋是病理产物,也提示着不同的疾病征兆。若有此类病变,需及时请明医面诊辨证,或汤药,或针灸,祛其瘀毒,复其平衡。
  
  处暑时节,最近南宁湿热偏重,临床上我观察不少病人,多见舌苔黄厚腻。此为湿热内滞,中焦阳气不振,其表现多端,或为失眠,或作眩晕,或发心悸,或见心烦,或现呕恶,或见精神诸症,或伴见其他病症,诸如此类,皆是黄连温胆汤证。再根据病证及病情适当加减,效果颇为令人满意。
  
  一小儿因先天不足肾精偏虚,脑髓失养,神智稍差。且每遇春夏之交则喜用前额顶东西。按中医理论,春夏之交,正木气化火之时。木火升浮,上及巅顶,火扰于内,必见不适。故该小儿表现为此症。临床上每每会见到一些不常见甚至怪异的症状表现,我的观点是紧紧抓住中医形而上思维模式,总能找到治疗思路。
  
  脉需与症结合起来,有是症而见是脉,在医者心中当有定见。比如有时病人见六脉浮大,需观察病人是否有汗,若无汗而见遍身疮疹,则属正常,否则必属阳气外泄。再如,若脉数,或发热,或汗出,是为正常,否则,亦需透出疮疹方愈。疮疹属病,但亦是排邪途径,医者需与病家沟通,让病人了解邪气如何排出。
  
  为了诊断病情,不少病人选择西医检查,或抽血,或拍片,或腰穿,或活检,对于确诊病情的确有必要。但不少检查属于伤害性的,会伤损人体正气。而人之所以生病,是由于正虚而邪恋,正不胜邪,故病情加重。因此为了治病,就要扶正。病人本来冀希望于早日康复,但滥做检查,伤损正气,如何能扶正祛邪?!不少病人愿意花钱作检查,认为只要查清楚是什么病,就能早日康复。
  
  其实远非如此。一则检查要抽血、拍X片,甚至要腰穿、取活体组织,这会伤损正气;二则现代医学过于依赖仪器,已使医生的判断能力严重下降,且误诊率极高;三则即使确诊了病情,有没有办法治疗又是一回事;四则很多病是不需反复检查的。
  
  我们总会听到这样的观点:去医院做些检查吧,否则,万一耽误了病情怎么办。大家都认为,生了大病若不及时去医院检查是会耽误病情的,可是做了检查就一定不会耽误病情吗?比如,检查发现了癌症,病人却迅速精神萎靡,两三个月的时间已经面无人色了。我常想,若没有及时检查,病人会不是活得更幸福些呢?
  
  有一个问题,值得每位病人思考:是确诊出什么病重要,还是健康地活着重要?我相信,聪明的人都会选择后者。至于确诊是什么西医的病名,不过是浮云,我们只要求能开心地活着,身体不痛不痒就好。但临床上总会遇到不少这样的病人,不管花多少钱,一定要确诊出具体的西医病名,然后再明明白白地陷入不治。
  
  检查身体,我倾向于多用自然的、不伤损正气的方法,比如中医的望闻问切。病人已经气血不足、正气虚弱了,诊断病情时当尽量不再伤损病人的气血。比如,病人本属贫血,却反复抽血化验,结果病人的面色更苍白,倦怠乏力反加重。打着确诊病情的幌子抽血抽髓,虽合乎所谓的医学要求,自觉实非良医所为。
  
  (三)
  
  我并非完全否定现代医学各种抽血、拍片、化验、检查的价值,相反,我还支持必要的现代医学检查。有时检查结果正常,可以让病人心安;若能及时发现恶性病灶,从而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手段,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明确诊断有利于采取必要的医学措施;中医临床亦可借助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以提高疗效。
  
  一般情况下,西医的检查报告对于中医辨证处方的意义不太大。但也有必要参考一下,一则可明确病情进展程度,特别是肿瘤等大病,可以确诊病情,让病人安心,也让医生安心;二则可对比中医治疗前后的效果,让病人增强信心;三则可补充中医四诊无法获得的资料,比如血象变化、肿瘤转移的位置、肾功能等等。
  
  今日新闻:女子酷爱香水结婚三年不孕,或因部分香水含麝香。从中医理论来看,香能发散,能去秽,能醒脾,能开窍,香味有通阳逐浊之功,适当利用香味有益于健康。但香味亦有窜动耗气之弊,若滥用香味,久则气易虚、正易伤,反不利于健康。女子孕胎最忌过用香水,以免因其香窜而妄动胎气,造成不良后果。
  
  我们处于健康的状态时寸脉略浮,尺脉略沉,呈一个自上而下的梯形。但临床上偶尔我会遇到这样的病人:其脉寸沉而尺浮,明显是肾水与相火不收于下,而阳气不宣于上。此类患者即使没有任何不适亦需及时调理,改变其脉的上下倒置状态,以预防大病的发生。且需至少调理两年以上,才有可能把脉恢复正常。
  
  当前,我们普遍存在着吃进去的过多,而排浊却不畅的问题。随之高发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及心血病疾病,因此,重视排浊对于恢复健康意义重大。排浊的思路与方法很多,且根据每个病人的体质而各有不同。比如:湿盛者当健脾利湿;痰饮则需化痰逐饮;中焦燥实直需泻下阳明。故需辨人辨证选方,效果更佳。
  
  今日居然遇到好几个需要用大柴胡汤的病人,其表现或上腹部按之满痛;或便秘、口苦;或心口窝痞硬而吐。其病情或高血脂,或高血压,或肥胖,或胆结石、或胰腺炎,或胆汁返流性胃炎,但见其证属少阳阳明,则一概用此方,根据症状加味化裁。我用大柴胡汤,以大便通畅为度,不必过泄。若过泄停药即可缓解。
  
  从中医角度来看,大凡是精子活动度不足,或者精子畸形率过高,或者死精,其因或源于肾水过寒,或因肾精不足。精子发于肾精而有木之生发之气,故能孕胎。阳主温煦,主升发,若水寒阳虚则精子功能不足,若水虚精弱则精子无以生成,因此,不育需辨证其属寒属虚。再者,亦有心理因素导致不育的,其脉多弦。
  
  得到正确的治疗后,机体阳气会自动排邪。邪气透出机体的途径很多,我曾在《选择中医》一书中多有分析总结。邪气或透出皮肤为疹,若上出肺咽为咳;或自汗液出,或从二便出;或透出于四肢末端,或溢发为精神音声。人体非常复杂,其排邪途径亦极为多样。总而言之,身体无处不能排邪,在医患皆需细心体会。
  
  中风病人一定要重视大便是否通畅。按中医理论,饮食中的精微被脾运化后,浊气自肠而排出。若便秘,则浊毒内郁,上攻于脑,影响神明,为患极烈。中风患者肾本虚于上,高风飘摇于上,若阳明不降,浊毒上攻,最易导致病情缠绵难愈。若已经有中风后遗症,平时可用莱菔子15克,煎水代茶饮,有清降阳明之功。
  
  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女性月经期间因为排出月经,气随之而伤,出现“血弱气尽”的状态。此时肌体的营卫功能失调,最易感受外邪而生病。因此不少人月经期间会出现易感冒头痛、体痛等不适。按此理推之,月经期间最需保暖防寒避风,洗头后一定要及时吹干头发,以免邪气外袭,内伏三阴,导致各种痼疾
  
  (四)
  
  医圣张仲景说:“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小柴胡汤主之。”这段话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女性月经期的生理与病理状态。后人根据仲景的这段描述,用小柴胡汤化裁治疗各种与月经期相关的疾病,多收到良好效果。我的经验是,大凡到月经期即感冒发作的女性,于经前连服七天小柴胡汤,极效。
  
  回复@大卫:鼻炎本非难治之病,只是表证而已。风寒侵袭,邪客太阳,由肺所主,补气宣散、解表通窍即是正法。或针或药,都可使邪退正复而鼻炎速消。奈何时医竟然把鼻炎看成痼疾,越治越是缠绵。亦有时医见炎即是火,滥用寒凉,戕伤中阳,如此百无一效。建议经受鼻炎之苦的病友及时选择中医,早日康复。
  
  乾为天为阳,其本性上升;坤为地为阴,其本性下降。乾上坤下,是为否卦,不能化生万物。阳必降于下,然后能升;阴必升于上,然后能降。由此说,阴阳升降互为体用:左升以阳为用,以阴为体;右降以阴为用,以阳为体。若天阳下降,地阴上升,天地交则为泰卦。细绎其理,顿时悟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治病先分阴阳,是为总纲,亦是窍门。病有发于阳,有发于阴。发于阳者,机体阳气旺盛,邪气干扰,与邪相争,只在三阳经层面,易见诸实证火证;发于阴者,机体阳气不足,正不能胜邪,致邪气内入三阴,为诸虚证寒证。发于阳者,当泻其实,清其火;发于阴者,当补其虚,益其火。故分清阴阳,庶几不误。
  
  早晨人身阳气升发,阳旺则邪退,故病减;中午时分阳气最旺,邪气自退,故病安;傍晚阳气渐衰,邪气始生,故病进;至半夜阳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病反加重。推之,凡病夜增而昼安,为阴有余;凡病昼增而夜安,为阳有余。阴有余当扶阳;阳有余当泻火。扶阳可灸照海;泻火可刺大椎。诸病皆同此法。
  
  中医临床望诊时需综合分析。比如,耳朵较长的人往往长寿,但还需观察其眼睛、大椎穴、手掌肾区等,以看其肾气充盈程度。再如,从健康角度来看耳朵,厚的比薄的好,软的比硬的好,贴比张好,气色明亮润泽比暗淡干燥好。另外,还要把耳朵特征与其他官窍的气色形态相互对比。总之,相不独断,望诊亦如此。
  
  针灸治疗一些慢性病时,病人经常会说:针后好转一两天,之后又复发。分析其原因,一则素体正气不足,无力祛邪,得针灸后正气稍足,祛邪有力,其症状即减。然而邪气胶滞,正终不能胜邪,故病仍复发;二则针灸的作用有一定的时限,一般可维持数小时至一两天,人体经络敏感程度不同,其维持时间亦有差异。
  
  临证治病,需有“冷静的脑,温暖的心”。脑冷则有理性,能冷静思考病情;心暖则有感性,可让病人安心而不焦虑、担忧。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临床疗效,理性与感性缺一不可。但心不能太冷,冷则令人不喜,至增病人疑虑,甚则影响医患关系;脑不能发热,热则自乱方寸,不能深入思考病情,反会于慌乱中犯错。
  
  余尝思,所谓肿块,或干扰脏腑平衡,或阻滞经络不通,导致阴阳失调,气血不畅。其本在阳虚,标在邪实。譬如先王之道减,则小人之道长;小人之道长,则乱臣贼子因而为患。治本之法,需温运阳气,疏通经络;治标又需活血祛瘀祛痰降浊、消积化块,以祛除肿块。如此则小人已除,而君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
  
  凡周身任何疾病,都会在体表有所表现。或是压痛,或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皮肤色泽改变,或某处凹陷萎缩,或见凸起肿胀,或皮下结节,或皮上疹疮,或见红色紫色黑色的瘀点,或淫痒,或皱褶等等,善医者当仔细观察这些反应,或据经络循行,或据全息对应,或据经验,找其反应,或针或灸,或按或循,必可取效。
  
  (五)
  
  今日朋友带一份德文杂志指着上面一美女图片问我,看看她能不能怀孕。观其人中沟低平而宽阔,恐怕颇难怀孕。朋友说,这是摩洛哥的新王妃,已经三年不孕了。人中沟与胞宫相联系,诊察人中沟即可判断胞宫的功能。另外,还需参考诊察小指、掌根、小指根等部位以及两尺脉,以综合判断能否怀孕。此亦属望诊。
  
  我临床观察发现,后项部位凸起的病人往往易患中风、头晕等病。其表现:或在大椎穴部位突起一块大肉球,或者后项肌肉突出一大块,显得特别丰满。分析其原因,后项属督脉膀胱经,若阳气不通,则阴浊凝滞,聚而成块,导致头部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其患因作。需及时在突起部位针灸,有疏通经络气血之功。
  
  不少人小时不打呼噜,长大后慢慢地出现打呼噜了。从中医来看,肺气不畅是主要原因,其根本在于寒邪外袭导致阳气不宣,因此对证治疗多可取效,或针或灸,或服汤药均可。除非一些不得不手术的情况,建议先考虑中医保守治疗。滥做手术无益于康复,往往只治标而不治本,且麻醉药亦会伤损脑神,其弊极大。
  
  《周易》讲“有诸内必形诸外”,这是中医望诊以及经络诊断的依据。善诊者不仅要详细问诊,更需通过望诊与切诊以了解脏腑气血的盛衰、正邪交争的层次以及疾病预后转归等等。比如,肌体表面的压痛点即是脏腑疾病的外在反应点,若能坚持按压或刺激这些压痛点,即可调理脏腑平衡,从而达到治病养生的效果。
  
  凡周身任何疾病,都会在体表有所表现。或是压痛,或是各种不同颜色的皮肤色泽改变,或某处凹陷萎缩,或见凸起肿胀,或皮下结节,或皮上疹疮,或见红色紫色黑色的瘀点,或淫痒,或皱褶等等,善医者当仔细观察这些反应,或据经络循行,或据全息对应,或据经验,找其反应,或针或灸,或按或循,必可取效。
  
  中医在诊脉治病时,需先安己心,使心神怡静,然后可以思考病证之阴阳、脏腑之气血、药方之进退。特别是治疗一些疑难杂症时,更需静心,那时往往一瞬间的灵感最为重要。在我临证思考时最不喜被人打扰,本来灵感激发,渐及病源,忽然被打断,非常不舒服。况且,要想再找到那层灵感有时又渺茫不知其所在。
  
  有人眼下见数个小的脂肪颗粒,美容师常建议涂抹不含油分的眼霜,但这只是遮掩,无益于治疗。中医认为这是痰湿郁滞于皮下。脾为生痰之源,若脾阳不足,则饮食中的水湿不能气化,更兼肝气不能疏泄,则水湿壅滞于体内,即成痰湿。故需温运脾阳,疏泄肝气。西医多认为胆固醇过高,需忌油炸食品及动物内脏。
  
  有的人睡起后眼皮浮肿,且兼有下半无力、口干舌燥等,这是肾虚的表现。阳主化气,阴主成形。若肾阳充足则水浊气化,不会郁滞于皮下而肿胀;若肾阳不足,则水浊易于积聚,或为浮肿,或为水肿。其法需补肾阳:可艾灸太溪、肾俞诸穴,亦可服温阳化湿诸汤方,都可有显效。平时需注意勿过食寒凉,注意休息。
  
  有人有黑眼圈,或者只在晨起眼周黯沉、眼圈发黑,至中午渐见消退;或者一直黑眼圈,数年不退。从中医来看,这是肝肾的毒素没有及时排出体外,郁滞于眼周的皮下了。肾其色为黑,肝主疏泄,若一段时间压力过大,或过度疲劳,或睡觉太晚太少,或纵欲过度等等,都可导致肝失疏泄,肾色上泛,出现黑眼圈。
  
  有些人眼睛里满布红血丝,西医多诊为结膜炎。从中医来看,肝开窍于眼,红色为火,血丝为浮火灼于血络。若过度用眼,或外感风热火毒,或肝火上炎,则往往会出现眼内红血丝。不必急着滴眼药水,活动一下头、颈、肩部,疏通上肢血流,好好睡一觉,让眼睛充分休息,必要时点刺耳尖或太阳穴出血,即可速愈。
  
  (六)
  
  麦粒肿俗称针眼,西医诊为是眼内睫毛毛囊附近的皮脂腺或睑板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从中医来看,多因内热外毒攻窜上炎导致.症见胞睑生小疖肿,局部红肿疼痛,起硬结,易于溃脓。此病易治,刺血疗法最效。我临床多用三棱针点刺同侧的耳尖,挤出三两滴血液,多可速愈。必要时亦可配合点刺同侧太阳穴出血。
  
  正常人的耳垂一般是平洁光滑的,若耳垂出现一条斜线或皱痕,从耳屏间切迹向外伸展到耳垂边缘,这可能是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症等疾病的征兆。有人称此线为冠心病沟、脑动脉硬化耳褶征等。如果能掌握这一特征,就可提前发现疾病,及时治疗,从而增加康复的机会,并预防意外发生。
  
  我们有时夸奖某人健康,说其满面红光。但从中医来看,这可不一定是健康的表现。春夏阳气升浮,面色红润是血气上浮的表现,属于顺应了天地规律;秋冬阳气敛藏,若面色红润是血气当敛而不降,易致高风飘摇之患。年轻人阳气上浮,年老则阳气敛藏,故满面红光适合于春夏及年轻人,而不适合于秋冬及老年人
  
  针灸能治大病,若效果不理想,需更详细地问诊切脉,以明辨其病证、经络与穴位,并要调整补泻手法。亦可辅以以下几条:一则重视查找反应点,一般多在病症的局部、循经远端或前后左右对应处,其色不一但边缘清晰,刺其反应点;二则查找血瘀点,刺之出血;三则寒证需用灸,或用火针;四则必要时配合汤药。
  
  有网友问:肝癌如何六经辨证呢?我认为六经辨证是活的,与具体的西医病名无关。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同、症状不同、所用的治疗方案与所服药物不同,其不同时间的六经辨证自也不同。治病需重视正气,考虑正气与邪气交争的六经层次,正虚而邪易深入,正足而邪气自退,每个大病都可能存在完整的六经。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四)〔针灸〕
  
  一、法度
  
  1、经、穴
  
  (一)
  
  针灸临床实践中非常重视肚脐,腹部穴位定位需以肚脐为标准,而且肚脐又名神阙,为冲任二脉所系,元气归藏之根。古人云“脐通五脏,真神往来之门户也,故曰神阙”、“是神气之穴,保生之根。”善用针者,必先察肚脐,以诊元气之盛衰、五脏之虚实,次则按脐上下以诊肾间动气,进而可知五脏六腑的变化。
  
  肚脐又称神阙,乃神气往来之门户。胎儿自肚脐与母体相连,得母体滋养孕育而成人,故肚脐为胎儿先天之根,亦属保生之所。脐需圆而深,则元气深藏,先天充足;若或斜或浅,则是元气外露,先天不足之象;若不凹反凸,是气势在外,其守不固,亦属虚象。脐旁上下左右有动气,是为冲脉所发,可诊治冲脉诸症。
  
  肚脐为神阙,是先天之蒂。此穴对养生保健有重要作用。点按神阙能鼓舞正气,治疗诸过敏病症颇有良效;平时养生,可用艾灸温灸神阙,能温阳祛邪;若中焦寒滞,或下焦虚惫,隔姜或隔盐灸神阙可收回阳救逆之功。夏天睡觉时千万不可露腹,风寒湿邪易由神阙穴侵入体内,引起胃肠不适,诱发腹痛、腹泻等疾病。
  
  三阴交穴位于内踝上三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凡诸妇科疾患,都可自己按摩或艾灸三阴交,此穴若有压痛,或见虚肿,或见皮肤色暗,或触及皮下结节等,都属阳性反应,更需取此穴。且对于女孩子来说,经常按摩此穴,大有养血美容之效。中年妇女常刺激三阴交,亦能调理月经,并可推迟更年期的到来。
  
  三阴交为足三阴经的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三脏虚实,能通畅足三阴三经气机。有人把三阴交比作中药方剂的四物汤,言其有养血活血之功。凡女子经带胎产诸症,三阴交是为要穴,且亦治男性病诸症。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此穴配足三里气血并调,可治百病。唯需根据病症虚实而施以不同刺激手段及补泻方法。
  
  膀胱经的循行路线,”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不少出版物及图册标示为从天柱穴分支。但我认为应该是从大杼穴分支为是。此经有“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之句,明显是下项之后才到肩膊。且何为肩膊?肩膊指人颈下臂上的部分。大杼在第一胸椎脊突下旁开1.5寸,正当肩膊内。
  
  针灸治疗临床上的一些常见病症时,一般都有特效穴。比如胃脘痛针三脘或足三里;偏头痛取丝竹穴透率谷,或列缺透阳池;咽痛针照海或内四;便秘取支沟、照海;乳腺增生针天宗或陷谷等等。这些皆属常规取穴,若能配以其他取穴方法,如循经远取、全息对应、辨证取五腧穴等,并据证补泻,疗效多令人满意。
  
  大椎是一个常用且实效的穴位。穴居督脉,统领诸阳,为督脉与手足三阳之会,主一身之表。约而言之,其功有五,一则温阳解表以治感冒、发烧咳喘;二则温经通络以止肩臂诸痛;三则开窍安神以定痉厥;四则调和营卫以治虚人反复生病;五则固阳固脱以救厥逆。是为强壮穴,可针可灸,阳气宣通则无病不治。
  
  古人云:大椎疗五劳七伤,风劳食气。我自己体会,若是感冒发烧,马上取大椎穴艾灸,使周身温暖,一身汗出,而感冒即霍然若失。不论大人小儿若见高烧,都可则配合艾灸身柱穴,效果更好。凡身体虚弱,稍受风寒即感冒,都属虚人,因其营卫不固,表虚而邪气易侵。改善体质是治本之道,其法即可常灸大椎穴。
  
  天柱穴居项后膀胱经上,联系眼额头项痛腰臀腿腘及足底,其功极大。若气乱于头,或头痛头晕,或精神抑郁,或胡思乱想,如此等等,皆可取天柱。推之,天柱能治后项、头部及膀胱经诸症。我临床常配合风府、风池以祛风镇静,治诸精神疾患及项后诸病;配合足三里、神门可和胃宁心,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
  
  (二)
  
  临床观察发现,以门、海、冲、关、池、泉、溪、谷等命名的穴位,针感往往比较明显,疗效也较突出。《通玄指要赋》早已指出:原夫络别支殊,经交错综,或沟池溪谷以歧异,或山海丘陵而隙共。分析这些穴位的定位,多属经络相交或经气深聚之处,易于得气。临床不妨多重视此类穴位,以加强针感,提高疗效。
  
  学习针灸,首重取穴。我在临床过程中曾见过不少病人身上有灸疮,但不少灸疮的位置明显有所偏差;亦有病人自己针刺,问其取穴定位却很不精确;有人只按书取穴定位却不肯以痛为腧。若穴位取不准,纵然施针艾灸,或推或按,虽尽全力而效果不显。不管是针灸爱好者还是专业针灸人员一定要先精熟穴位的定位。
  
  古人早已发现,穴位的定位有其规律,或在两肌之间,或在肌肉边缘,或在骨的边缘,或两骨之间,或在动脉搏动处,或在按之凹陷处,或在触按疼痛处。因此,临床取穴定位时需多考虑筋、骨、肌、脉等解剖标志,不但需用眼睛来比量,更需用手指去触摸,如此才能真正定准穴位。正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
  
  常规穴位定位多以骨度分寸为标准。但实际取穴时,勿过于拘泥骨度分寸,需以筋骨、动脉、皮肤皱褶、肌肉纹理、皮肤改变以及压痛等为实际依据。取穴时一定要多触摸按循,不可单凭眼睛定位,否则易陷入机械呆板之中,反而会影响临床疗效。近贤黄龙祥教授最重视穴位的体表解剖标志,可参考其相关著述。
  
  关于穴位定位,我认为需多重视古人的观点,且需重视表面解剖学,今人的一些穴位标准定位有时似不合乎实际。比如,太溪穴本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动脉陷中,有定位在二者的中点,非是,临床观察动脉陷中并非都正好是中点;有定位在二者的凹陷中,亦非,有些人此处肌肉凸起或肿胀,其穴反而在最高点上。
  
  .我一朋友为母亲针灸时发现屁股尖有一个疤痕。朋友询问,其母亲说当年自己是早产儿,其外婆学了民间的方法,用艾叶长强穴灸出一个瘢痕。其母亲一生极少生病,至今70多岁仍十分健康。长强穴为督脉的起穴,顾名思义,其穴有通阳之效,阳气自长强缘脊柱而上,且长且强。故小儿先天不足可灸此穴以保健。
  
  学习针灸,首重取穴。我在临床过程中曾见过不少病人身上有灸疮,但不少灸疮的位置明显有所偏差;亦有病人自己针刺,问其取穴定位却很不精确;有人只按书取穴定位却不肯以痛为腧。若穴位取不准,纵然施针艾灸,或推或按,虽尽全力而效果不显。不管是针灸爱好者还是专业针灸人员一定要先精熟穴位的定位。
  
  古人早已发现,穴位的定位有其规律,或在两肌之间,或在肌肉边缘,或在骨的边缘,或两骨之间,或在动脉搏动处,或在按之凹陷处,或在触按疼痛处。因此,临床取穴定位时需多考虑筋、骨、肌、脉等解剖标志,不但需用眼睛来比量,更需用手指去触摸,如此才能真正定准穴位。正所谓“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
  
  常规穴位定位多以骨度分寸为标准。但实际取穴时,勿过于拘泥骨度分寸,需以筋骨、动脉、皮肤皱褶、肌肉纹理、皮肤改变以及压痛等为实际依据。取穴时一定要多触摸按循,不可单凭眼睛定位,否则易陷入机械呆板之中,反而会影响临床疗效。近贤黄龙祥教授最重视穴位的体表解剖标志,可参考其相关著述。
  
  百会有醒脑开窍、安神定志之功,临床多用于治疗头晕、头痛、健忘、注意力减退、失眠及各种精神症状等,可用灸法。唯灸到一定程度之后,阳气上积,其效果反而不再明显。此时可隔几天用三棱针在百会及四神聪点刺出血,泻去积热,然后再灸,其效果即好。或者,可配合针足三里或昆仑穴,亦有引火下行之功。
  
  (三)
  
  鱼际穴临床常用,我常用此穴治疗:哮喘咳嗽、胸胁挫伤、自汗、急性扁桃体炎、咳则腰骶痛、骶尾部挫伤、尾骨尖疼痛等,皆有良效。肺主一身之气,针泻鱼际可以宣降肺气,肺气下行则诸气皆行,气机通畅,各归其经。气降则咳喘自平,气通则诸痛自愈。且鱼际又为肺之荥穴,能宣泻肺热,治肺热诸症自效。
  
  2、法度
  
  (一)
  
  《内经》谈到取穴多少时,认为“先得其道,稀而疏之。”何为得道?所谓得道,即通晓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流注与四时相应的规律,临证时察色按脉,寻其病机所在,然后定下治则治法,当取何穴,如何施针用灸等等。需知针灸治病取效与否,并不决定于取穴的多少。若能得道并疏针,庶几乎可入岐黄门墙。
  
  我一直认为:经络是针灸的根本,不明经络循行,就做不好针灸临床。经络内连脏腑,外通肢节,贯通机体上下左右。明了经络,可以更好地运用体表的穴位于临床实践。现今有一些学者不明经络,亦不通气化,或依赖解剖,或凭借生物力学等现代科技,以针或刀刺激病理反射点,亦能取效,但已属针灸之外的范畴。
  
  临床治病,我最喜欢针灸。左手重而多按,以察循穴道与病所,右手执针,轻而徐入,以调畅气血之瘀滞。进针前先用鼻缓缓吸气,然后屏息,气沉丹田,静心息虑。以针刺穴,其时如骑虎背,如踩悬崖,心神凝聚,全在针尖。体会其气之往来,邪之阻滞,若隐若现,微不可察。而一旦经气来复,针下霍然而动。
  
  针灸临证,要在治神,而妙在呼吸与手指。执针刺穴时,屏息凝神,静以候气。当经气之来时,如鱼之吞饵,如风之鼓筝,针下一沉,即是气至。然后随气运针,察其经络走向,或逆或顺,使气至病所,其症则霍然若失,如桴鼓相应,妙不可言。针道精微,如身入花海,满眼全是灿烂,其时一气呵成,再想却已枉然。
  
  夏天最是祛除寒邪的好时机,或有伏寒,或有新寒,都可借天地之力以取效。其法很多,需根据体质及病情选用合适的方法:或服汤药,可选麻黄桂枝之类的汤方;或用针刺,需取风池、风府、大椎诸穴;或用刮痧,以取后背膀胱经为主;或用艾灸,阳虚者最可选用,多以足三里、气海、大椎为主。但需辨证施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