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93|回复: 0

学中医的四个境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17: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中医与治学一样,不仅仅需要方法,还要经过一定的程序,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每一个层次的提高,都将伴随着境界的提升。初学者以此入手,循序渐进,慢慢地积累医学知识与经验,并在临床上发挥出来,进而有所创新,终将成一代医学大师。

1、学习中医知识

学习是第一步。要会看病,必需先要学习基础中医知识,但这样的学习应该不以考试或者赚文凭为目的,否则,也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学习还不仅仅是学书本上的东西,还要学书本上以外的东西,就是临床实习。这样,才能既学到课堂上学的东西,还能学到课堂之外的东西。既知道了书本的东西,还知道书本之外的经验。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过程。非此无以为临床。

在中医的整个范围之内,要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固然有些难,但总要对于古今的中医典籍要多多地涉览。虽然要求专精一些,但也必需贯通了解整个的中医发展史与各家学说,然后确定目标,在一症一病上用功夫,循序渐进,方能求专求精。

学习才能知道中医各家的观点,累积前人的临床经验。学习是一个回顾过去的过程,回顾古代名医的成就,掌握他们曾经创造出来的医学理论与方法。古人都已经死了,但他们的中医临床经验都保存在医籍里,所以要读书,要学习,这是学中医的基本方法,是鉴往而知来的必要工夫。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中医亦需要经常复习与实践。总之,学好中医,学习是最最重要的一步。那些想不学而精通中医的想法,根本就是痴心妄想,是不可能实现的。天下也许有不学习的好人,但绝对不会有不学习的名医。想作名医,必需从学习开始,而读书是必不可少的。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读过古今各家医述,这是第一个境界。凡学中医的人非要经过此境界不可。

2、明白中医道

学中医数年后,已经有了些根基了,就要开始贯通中医的整个道理。这是在学习的基础上的进步,就是通过思考与临床,把所学的中医知识完全地融会贯通,达到事理圆融,理事无碍的地步,方才算的上是真正的通理了。这个境界往往伴随着无数次的小悟与一两次大的顿悟,然后才能医理贯通无碍。达到这个境界,已经是了不起的中医了。在这个层次上什么病都能治,而且,效果都不错了。

中医的理是临床的关键。往往见到这样的医生,拿着一两个方子治病,有效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效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的医生,其实根本就没有明白中医的理,也就算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只是混中医饭吃的而已。真正的明理,是彻底地明白,是心无丝毫不爽,是临证时脑中澄清一片,毫无滞碍的感觉。到了这个地步,已经是当前极好的中医了。而纵观国内能到此境界的中医当前也没有多少。

要达到明白通晓中医的道理这个阶段,需要大量的学习积累。所以说,没有第一步的读书与学习,没有认真的用心思考,就不可能产生顿悟,也就不可能达到这个境界。当前因为经济利益第一,所以,不少临床中医荒废了读书,反而忙于交流应酬。这样慢慢地把以前所学的东西也丢光了,技术自然也谈不上提高,想有所顿悟,那是绝对不可能了。如果病人找这样的医生看病,心中不害怕吗?把自己的宝贵生命随随便便地交给一个庸医,这样做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至于因此而损命折寿者,临床比比皆是,悲哉,哀哉。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通晓医理医论,并能应用于临床。天下为医者而能达此境者,已经不多了。

3、对医理质疑,进而思辨

光是通晓了医理,不过是掌握了中医的术而已。只能算是继承的不错,但还需要更进一步求疑。中医的每个道理都可能存在着问题,有了问题就有了疑问。而从这些疑问处进行思考,就可能促进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才高识妙的人,通读中医百家并临床数载之后,往往能提出问题。这时用心去思考,则可超入玄微,疑破而悟生,学医的境界又可再上一个台阶。

不但是学医,学任何学问都是如此。在继承之后,都要有所创新,而创新的基础就是怀疑。由疑而生辨,由辨而有得。中医的许多道理都有必要产生怀疑,进而思辨,以求出解决之道。由怀疑而破疑,一定要经过搜集资料,得出信证的过程。所以,还是要去读书,去思考,去临床,这三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又说“思之思之,鬼神通之。”就是说如果能有思辨之力,则可以与鬼神争奥,达到鬼神莫测的境界。

质疑的前提是先要通晓中医理论,然后经过大量的临床之后,对古代医家的某些理论与方法产生怀疑,进而思考其解决之道,以找到更好的理论与方法。比如,同样是读同一本《伤寒论》,两千年来却产生了数百家不同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互相质疑,互相诘难。每一个观点都是对前人的质疑与思辨,却都促进了中医理论的发展。

作为一名中医,不是光会看看病,那是作医生的本分。作到一定的程度,临床积累的经验多了,就要开始质疑与思辨,通过查找资料,与别人讨教,或者自己独立思考,慢慢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时医生的水平自然提高了。进而写出著作,垂传久远,以惠后人。

达到这个境界,不但是临床水平提高,而且对医理有所研究发挥,其对中医的认识程度自然更加明白晓畅了。纵观历代名医,多有此等境界者。

4、创新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

继承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产生创新的冲动。当前国内中医水平并不高,现在虽然还谈不上创新,但在一些边角的地方还是有可能进行创新与改良。墨守成规,学葫芦画瓢,那不是真正学中医的人,也谈不上是真正的中医学者。只有由故而出新,由常而得变的人,方算的上是真正的中医学者。

创新的方法或者是纠正前人的所误,或者发明新思想,新工具,新方法等等,都是超越前人。这是不朽的事情,需要极好的中医基础与临床经验作支撑。比如清代的王清任通过解剖实践,创新性地发现了瘀血理论,并创新新方,应用至今,这是中医理论在近百年来的最后一个创新。扶阳学派在清代一片滋阴降火的温病理论中脱颖而出,就是创新。再如,现代有人创制出小针刀、刃针、浮针、头皮针等等,都是技术与方法的创新与发展。

但创新不是随便弄几个新方子,那只能算是发展而已。现在有不少狂妄之辈,既瞧不起张仲景,也看不上传统中医学,认为只有他最新创造的理论与方法才是真正的中医学。如此不是创新,那是无聊,是闭关自守,是妄自尊大。

达到这个境界,实在不易。能达此者,多是多学科结合而为之。近数十年来每见针灸技术方面的创新,即是对古代针灸理法的发扬光大,殊为不易。达此者,必聪明颖达之士也。

综上所述,学医的四个境界层次分明。学者必要本源次第了然于胸,然后一步一步地循梯而上,则不会产生拔苗助长的忧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同理,心急也学不到真正的中医。只有不急不躁,从容进步,慢慢地一旦来一次大的顿悟,自然一通百通。以后,由博返约,博古通今,则医理交融,心中无滞,自然成一代中医大家。

记得中学语文课本有这样一句话“为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掌握了以上的途径与方法,剩下的就是去做了。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功到自然成。学医如此,做任何事情皆如此。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