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20|回复: 0

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01: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好学,容易入门。比如,学会几个方子,掌握几个穴位,即可治病救人。但中医又不好学,若要成就了不起的明医,非要数十年勤奋努力不可。


我在微博及博客里努力推广中医理念以及我学习中医的感悟。我所创作的所有文字全部围绕着“选择中医”这一主题。读者在读我的文章之前,先要大体了解我的学术观点,然后再读,则可以更明确地了解我的思路。

虽然我不是火神派,但我重视阳气的作用,临床上我常用扶阳、温阳、温阳、通阳等治病方法。《内经》明确地指出:“阳主阴从”。凡病是阴的,而我们的正气是阳的。只要阳气足,生命之花才能灿烂,而阳气不足,阴邪因而侵入身体,百病丛生。因此,不管是保健,还是治疗,都需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读者不要因此诟病我,似乎只会扶阳,而不会养阴。其实临床上扶阳与养阴同等重要。阳为用,阴为体。舍用则体不存;弃体则阳飘零。并非我不养阴,而是在通阳的基础上养阴。

在我的微博及博客中经常会提到元气、阳气以及正气。一般来说,元气是从生理的角度来说的,是指我们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既来源于父母之精,又与后天水谷之养有关。父母遗传给我们的精气是无法在后天补充的,但通过后天的调理,元气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补充的。元气不仅仅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还是抵抗外来邪气的作用。

对阴邪相对应的,我们一般称元气为正气。邪气要想侵入体内,必然会受到人体正气的抵抗,这个抵抗会产生不少症状,比如象感冒发烧疼痛疹子腹泻等等。聪明的医生就会根据病人出现的不同症状来分析正气与邪气在哪个层次上斗争,然后针对这个层次去治疗,往往效果明显。而病人也要了解,有时出现这些症状不是坏事,它不是病,相反,它可能是治疗疾病的转机。

大家知道,人活着机体就一直是暖和的,如果死了,就会变成冰冷的尸体。为什么呢?因为人活着是有元气的,而元气是温暖的,它具有温煦机体的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元气的温煦作用不足,人体就会在某一部分出现冷的表现。特别是在四肢末端,或者是某个突出的部位,如鼻尖、耳朵、头部,或者某一个脏腑等等,这表示元气不能充足地温煦机体了。在元气不足,或者达不到的地方,阴寒的东西占据了机体。这时我们称元气为阳气。也就是说,阳气是让机体温暖无病的。一处阳气不足,一处就会有阴寒邪气。我主张扶阳,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不少人在临床上受中医之惠之后,就想学点中医。但一般的中医书籍或偏于太专业,或偏于太容易。最好是从头学起,看大学课本那样的专门书籍,但一般人往往不易理解那些坚深枯燥的中医专业名词。市面上也有不少通俗的不能再通俗的保健书籍,但其中的中医理论解释的不清晰,有的只是片言只语,仍如一叶障目一样。读我的这本书也一样,也许会理解不了其中的精华。我建议可以先读一下我博客里的《如何理解中医》这篇文章(也可参考我的《选择中医》一书的序言部分),了解了六经的道理后,再读其他篇章,则会容易许多。我的微博与博客内容十分广博,且全部都与中医相关,因此,建议读者可以随意读读,对于自己养生保健以及病后康复颇有好处。


若要对中医如何治病以及疾病如何变化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是建议读者把我所写的《六经体质与疾病》这篇文章好好地研究一下,相信您会更方便地理解并应用仲景的药方。

建议几本参考书,可以配合我的微博及博客一起读。要按顺序读,否则不易读懂。

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

刘力红的《思考中医》,

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