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19|回复: 0

山水郎中看“火神派”,兼谈李可老中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2 21:4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以前的一篇文章,发到这里,有些修改。
  
网友在拙帖《中医到底是怎样治病的》后留言“您能发表一下对扶阳学派的看法吗?您对大剂量使用附子有什么见解?用偏性可以完全解释吗?”同时也看到有网友在天涯上发帖说“不要迷信火神派中医”。就此,山水郎中谈谈对此的看法,希望能给选择中医的病者一个参考,也希望能给中医研究者提供思路。

火神派或者称扶阳派近两年被大家关注,应该说和山西的李可老中医有很大的关系。我和李可老中医从未谋面,没有任何私交,从出版的李可老中医的书籍来看,我觉得李老中医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加上特定的时代和环境,所遇重病怪病很多,可以说是学验俱丰。他的经验给死气沉沉的中医学界来了一记惊雷,确有振聋发聩的效果,郎中自己也从中受益匪浅。在此表示感谢。
但是,为什么一两个中医给中医界带来的这种震动并不能持续呢?除了为自己在历史的长河上立了一块碑以外,对中医的发展和普及似乎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这是值得我们这些为中医的发展在努力在探索的人深深思索的。

下面郎中谈谈自己对火神派的看法。
火神派真正的开山立派是四川名医郑钦安,而理论来源应该是命门学说。该学说认为命门之火是生命的原动力。既然生命有一个原动力,那么只要增加这个原动力的能量,所有的疾病不就迎刃而解了吗?这样的直指本质的治疗思路就无需考虑平衡问题,也不是用药物的偏性来解释的。我想,网友给我提的问题得关键是在这里吧。
虽然郎中认同命门之火的存在,但是并不完全认同命门学说的重阳轻阴的观点。
临床上的确有“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有一份阳气就有一份生机”的说法,但是同理也可说“有阴则生,无阴则死,有一份阴液就有一份生机”。阴阳本是同根互用,如果无阴,阳气又以何为根?所以无阴肯定也是死。在治疗温病时的确也有“存一份阴液就有一份生机”的说法。所以,不能据此说阳重于阴,或阴重于阳。
郎中认为,这个生命的原动力虽然称为命门之火,却不能用人体的“阳气”来描述。因为有阳必有阴,生命的原动力的意思是“生”,如果生为阳,那对应的阴就是死,而不是人体的“阴气”。这里实际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阴阳学说的概念,大家要体会。

补充或者激发真正的生命原动力的医学想法是好的,但是却不可能做得到。如果生命的原动力真的能用药物补充,那么懂得医理的人就可以轻松活过人的自然寿命——天年。这个道理就是说如果把人的生命比做一辆车的话,你的油箱可以不断地加油,当然可以比那些只能有一油箱不能再加油的人跑得时间更长。按照黄帝内经的记载,天年是百岁以上,现代生物学认为是150岁。试问,除了孙思邈传说活到了101,有的说是130岁以外,哪个名医活过这个寿限。从郎中的临床实践来看,那些体质天生就很弱的人,无论是补阴补阳补气补血,虽然在服药的时候确实能感觉到精力旺盛,虚弱的症状消失,但是无论服多长时间的药,都无法让他达到那些天生体质就强壮的人的状态,只要一停药,身体的平衡还是很容易破坏,稍不注意养护,就会故态重现。所以,郎中认为,这些补药并没有补到生命的原动力上。

我们再来看看火神派的主要用药——附子的作用。《神农本草经》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痹,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从这个描述来判断,附子的主要作用是以辛温之性来祛寒湿。并未有补益生命原动力的说法。
因此,如果从补充或者激发生命的原动力的角度来理解火神派的临床效验是不对的。

其实,郎中在临床上用附子的几率比用石膏或者三黄的几率要大得多,但是,郎中不是从补充生命原动力的角度来用附子的。郎中用附子还是根据中医治病的原则,就是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来进行辨证论治的。这正是郎中要和李可老中医交流的。

虽然,从目前的临床来看,用附子的几率很高,但是这应该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人的秉赋和疾病谱的特征决定的,并不能表明人类的疾病只有阳虚没有阴虚。


自金元以来,中医的各家学说蜂起。其实,每一个学派之所以能名噪一时,肯定都是在当时的疗效有过人之处。

滋阴朱丹溪的出现我想也是顺应了当时特定的时间空间中人的秉赋和疾病谱的特征。但是当他把自己的经验固定下来,僵化以后,就出现了以偏概全,造成了很多的医疗失误。于是,就有了张景岳等扶阳派出来纠偏。到叶天士、薛生白等温病学派的兴起,吴越之地的医风都以清轻为法。后祝味菊力陈其非。这些都是一时名医,但是当他们的临床经验没有纳入中医学的经典理论,而成为单独强调某一方面的观点,而师法者泥师不化,以为这便是终极的真理,是全面的医理,于是都演变为反面,失于偏颇,贻害病人。此立言者能不慎之乎?


我要给李老中医的建议是:

第一,不要是自己的经验绝对化,要纳入到经典中医学理论中来;

第二,要详细的总结附子适用的情况,哪些情况的患者用附子的确有效,哪些情况下的患者用附子无效甚至反效,哪怕是一例两例,足以反映另外一部分病人的情况,也许这一部分病人在换了一个时间和空间后,就成为疾病谱的主流呢。

第三,修正判断寒热的中医诊断方法。李老中医用附子经验丰富,见多识广,对此当最有发言权。如中医诊断学中数脉主热,无苔舌主阴虚,其实皆不足凭的。很简单,身受寒邪,寒主收引,外周血管收缩,心脏的阻力增大,心率就会加快,能说这样的数脉是热吗?无苔舌主阴虚本是温病学派的诊断方法,其实胃阳全无,无力蒸腾一样无苔。那么到底寒热的判断标准在哪里呢?什么样的诊断比舌脉更准确呢?

我看李老中医的书,觉得他是一个贤者,才有以后上这番话。中医学的普及与发展,绝非一两人之力能做得到,希望于有志者共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