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九十医翁路志正的博客
›
中医传统科研方法与中医学术的发展
返回列表
查看:
323
|
回复:
0
中医传统科研方法与中医学术的发展
[复制链接]
路志正
路志正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9 17:24:1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国医学在我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有着较完整的
理论体系
和丰富的医疗经验,它是我国人民宝贵的财富,故党中央制定了继承与发扬的政策,通过多年来的贯彻实施,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针灸已跻于世界医学之林,中医学
中药学
亦随着世界上出现的药源性
疾病
和难治性疾病,越来越被许多国家重视和注意,呈现出“中医热”的热潮。面对这种局面,我国作为
中医药学
的发源地,如何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和处于领先地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焦虑。尤其是卫生部1983年卫中字147号文件指出:“在科研队伍中,中医力量薄弱,青黄不接,没有形成梯队,不能在研究中起主导作用,科研选题和思路方法缺乏中医特色,尚未创出新路子,以致中医学术发展缓慢,不能适应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确实依然存在。
一、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范例
中医科研方法包括了中医文献整理和名
老中医
的学术思想与
临床经验
总结两个方面。整理中医文献包括了整理
古籍
、训诂、校勘、注释、汇编资料、编写专辑等方法。这是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重点,中医之所以几千年来有着巨大的生命力,至今能巍然屹立,并影响全世界,全在于其临床疗效优于其它任何医学。例如,
张仲景
总结了
伤寒
的辨证论治规律,写成了《
伤寒杂病论
》,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准绳。
叶天士
根据温
热病
的发生和发展变化,总结出
卫气
营血
四个阶段的传变和预后及转归的规律,著有《温热论》一书,这两种医籍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热
性病
的防止工作。如今年国家
中医药
管理局评选出的江苏防治急性
出血热
的一级科技成果,就是运用温热病理论和治疗经验而取得的,且可跳过少尿期而顺利地康复,雄辩地说明
中医治疗
急性热病有着广阔的前景和优势,只要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保持中医特色,大批科研成果将会源源而至。当然要做艰苦的组织工作和医疗工作。还有当年有关名老中医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如《
蒲辅周
医案
》和专题笔谈等都是老中医行医几十年的经验结晶,其中有不少属于疑难
危重病
案。所有这些从临床入手,逐步升华为较高造诣的理论,更好地指导临床,从而推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但只因没有所谓的“客观指标”,“病例少”等而不作为科研成果对待,被拒之于千里之外,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很大的偏见,不符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更不符合党的中医政策。
二、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应用价值
1.科学是非常复杂的,虽然现代科学已惊人的速度在向前发展,但它一直没有超脱微观世界的范围,许多生命现象和
疑难杂病
,得不到解释和根治。相反,中医传统科研方法,一直从宏观入手,将人体和自然界有机联系起来,分析人体正邪的恒动变化,通过“司外揣内”去诊断疾病,借助“审因论治”而立法处方,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方面,一直遥遥领先,许多现代医学无法解释和根治的难病,经中医治疗,出现了较好的苗头。例如:
癌症
,虽不能全部治愈,但有可能减轻症状、延
长寿
命和治愈的报道,其它病种更是不胜枚举,说明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的科研方法,有着实际的应用价值。如能进一步坚持,将会大大促进中医学术上的繁荣,否则将有失传和没落之虞!
2.国外尤其是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反馈性的促使我们必须尽快实施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美国一学者1987年估计,应用中医防治病的人数占世界总人口的1/3。美籍华人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所说的“中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将是中医”的预言,既是鼓励,又是鞭策!日本提出要将“东洋医学”发展为“第三医学”以适应“21世纪是中医世纪”的预见,每年以近二亿多日元投入中医药研究,对证药都深入研究,特别是对辨证论治已开始给予高度重视。对于这一情况,我们绝不应等闲视之。
三、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具体实施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具体实施,并不象我们想得的那么容易,前人既未留下成熟的经验,
中医院
的一些规章制度又没有遵循中医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制定,而是参照西医院的模式,中医学术和
医疗保健
方法难以发挥。为此,有些中医单位,完全按照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了中医的科研特色,如一病一方的研究,
单味药
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疗效,但丢失中医辨证论治的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活的灵魂,正如1984年5月19日中央领导同志在光明日报101期“按西医模式研究中医造成不良后果”情况反映上的批示:“类似反映很多,有人担心长此下去,中国
传统医学
不但不能发扬光大,将会衰败下去”,的确值得忧虑。那么,如何使中医传统科研方法具体实施?致其有利于
中医发展
呢?就是要在各项工作中突出中医特色,在科研设计中注意辨中医的病和辨证的关系,注意人体——自然——社会这一整体的恒动模式。
1.辨病和辨证的研究:
我认为在辨病和辨证的研究中,首先要搞清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两者有机的结合,突出辨证论治,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色。辨证论治是指导中医临床论治疾病的基本法则,它是通过
四诊
八纲、
脏腑
气血
、病因
病机
等中医
基础理论
,对患者表现的具体症状或不同的病理阶段,进行综合分析,确立诊断,并在治疗方面力求和理法相契和。而辨病论治,从医学发展的角度来讲,要早于辨证论治,如《
内经
》有
疟疾
、
臌胀
、
鸡矢
醴方的记载。《金匮》有
百合
病、消渴、
黄疸
的病名。目前临床上有一些病,用辨病的方法,改用中医药治疗,有时是可行的。
从整体的角度考虑疾病,由于每种疾病都有自身的发生原因和传变规律,这种规律是由疾病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的,所以掌握了这个基本矛盾,就可以制定治疗原则,投以行之有效的方药。但是虽同为一病,由于体质的差异,又会发生不同的转归,在不同的阶段出现不同的症状,这些不同症状的产生,正是由于每一时期和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及时抓住这个主要矛盾,认真系统的细致观察,注意正邪之间的动态变化而进行辨证,任何寒热错杂和虚实夹杂的证候,都不难辨出。由此观之,辨病可以“执兼驭繁“,辨证可以“随机应变”,分阶段治疗,通过长期细致的深入观察,就可以逐步摸索到其治疗规律,由此而促使
中医理论
上的升华和飞跃。
例如
哮喘
,包括了西医的
肺心病
,缓解时是心肺功能代偿期,以肺
肾气
虚为主。发作时是心肺功能失代偿期,以痰热内蕴和
寒痰
内停为主,严重的有
水饮
内阻之势,三者可以相互兼夹出现,只是一个邪实和正虚孰轻孰重的问题,治疗时应注意阶段性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喘不作治肾,注意补中有清;喘作时治脾,注意清中有补,法随证变,方由证施。
其次,内外妇儿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科研设计上要注意。如
妇科
素有经带胎产四大证,与男科不同。
儿科
幼儿
脏腑娇嫩,形体未充,不耐寒暑,外邪易侵,高热可诱发
惊风
,麻疹可合并
肺炎
喘咳,长食流质饮食,易伤
脾胃
等均应顾及。内科我主张一个病一个病的研究,以临床观察为主,可结合季节之多发病和
常见病
(包括疑难杂证、危急重证),分批分期进行系统的课题设计,先定出诊断和疗效标准、治疗方案、实施细节,落实到人,预计完成时间。科研病历一定要填写,做到层次清晰,病例翔实,说理细致,重点突出,辨证确切。在提高疗效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总结规律,吸取教训,及时改正。在设计中,要抓带有普遍性的证候,如湿热为患,即可见于
痞证
和黄疸,又可见于
癃闭
、淋浊、
痢疾
、
腹泻
等,由于湿热之邪侵犯的部位不同,证候稍异,治亦有别,但总的病机是共同的,只要祛除了湿热之邪,其他的症状和证候,将会迎刃而解。特别是每一疾病,大都经过初、中、末三个阶段,故前人治痢有初中末三期之治,这些都可借鉴。当然,每一疾病,有常有变,知常达变,始能赞育造化,力挽沉疴。
在辨病和辨证的研究中,应注意近年来依据西医辨病,再进行中医辨证的问题。例如《辽宁中医杂志》1980年4期“肺
心病
急性发作期42例辨证论治的体会“一文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代表。如此,可取的是强调了中医的辨证论治,有利于中西医学的逐渐渗透,但不足的是忽视了中医病名,用西医病名取代中医病名,给人以中医没有病名之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中医病名、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等,是当今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医界
的一些有识之士早已认识到这一点,1984年
中国中医研究院
在北京曾召开《中医证候规范》编写会议,集中全中医精英,分工合作,1987年出版了《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紧接着湖南
中医研究院
于1988年完成了《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这一切无疑给中医传统科研方法实施工作打下了初步的基础。1983年中华全国内科学会,分别制定了十几种病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
北京中医学院
学报》从1984年第7期开始进行了连载。北京
中医学院
东直门医院和西苑研究生部对
中风
和脾
气虚
的各种症状和舌脉,一一打分,而后依据分的多少,作为判断病症疗效的标准,这些都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我认为这属于中医学术的基本建设,需要我们从头做起,一边科研,一边修改补充,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如果忽视这一环节,要想中医科技事业的腾飞是不现实的。
2.人体、自然、社会的整体恒动观:
中医传统科研方法还必须考虑人和自然及社会的关系,科研设计特别是在癌症,克山病、
甲状腺
病、黄疸、哮喘等疾病的研究中均应注意季节气候、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
中医传统科研工作进行的如何与中医发展密切相关,而传统科研方法的具体实施相关,而传统科研方法的具体实施和
生产
又紧密相联,要想达到中医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做到传统科研方法和中医医疗机构两方面的繁荣,建立或改造具有中医特色的医院,即第三代中医医院是当务之急。这种医院在结构上必须突出中医特色,以中医临床为中心,包括中医管理系统,中医检查系统、中医治疗系统、中医康复系统、
中医养生
系统,给中医创造必要的良好工作条件,使中医科研人员有职有权,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使其科研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我不反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包括西医各项检查)和
学习
多科之长(包括声、光、电等),中医历来有学习、吸取外国优秀
文化
和优良传统的作风,任何先进仪器,均可为我所用,以补我之不足,过去中医学说就吸取了当时的天文、气象、地理、
易经
、药物等学科之长,如关于脑的认识,中药之番木鳖、
乳香
、
没药
等等都是从外学习而来,但均被溶化在中医药学理论之中,而看不出有外来字样,因此,第三代中医医院在突出特色进行辨证论治的同时,根据各自的设备条件,尽量运用现代检查手段(包括B超、CT、核磁共振等),以延伸我们的检查范围。特别是要积极地研制具有中医特色地诊断、
医疗器械
,如
脉诊
、
舌诊
仪等,以促进中医诊断的客观化。中华全国内科学会就设有现代仪器检测与辨证论治学组,经过近年不少同道的努力,已研制初步的脉诊仪等,出现了可喜的苗头,有待加强。第三代中医医院应当走向社会,为更多的人进行医疗保健,这既是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特色,也是历代中医学术赖以发展的关键所在。
结语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讨论,我认为中医传统科研方法的实施不仅有利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有利于
中西医结合
的推进,因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同样是为了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西学中同志是我们可靠的同盟军,我们应持积极热情的欢迎态度,而不是排斥。他们有他们的研究方法,应该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共同为振兴我中医,把中医跻身于世界医林之目标而团结合作。但做为中医科研人员,应有自己的严格要求,如果中医本身学术
萎缩
,那么,中西医结合亦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想获得高深的科研成果也是困难的。由此,可否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医和西医结合是休戚与共,互相依赖的,更有待于中医学术的繁荣和昌盛。
我相信通过若干年或几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中西医学的不断渗透和合作,势将出现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体系,而屹立于世界。
中医
,
疾病
,
中西医结合
,
中医药
,
北京中医学院
,
中医治疗
相关帖子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新冠的18种后遗症和中医治疗方法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