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36|回复: 0

老年养生浅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18: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往今来,人们对长寿延年都寄予很大的希望,并执着地追求着。在神话中就有,“蓬莱仙境”、“蟠桃盛会”的传说,人们对长寿的老人无比敬重,用“老寿星”、“鹤发童颜”等字眼赞誉他们,同时对生命的短暂也发出各种感叹,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就是一句叹生嗟老的名句。长生是人们共同的向往,短寿则大家都感遗憾,林肯说过“生活从四十岁开始”,一个人不断学习探索至四十岁,在社会和人生的问题上,也许才悟出点道理,才开始自己主动的生活,此所谓:“人生四十而不惑”,但是如果“刚看到一线光明——可是接着夜幕便降临了”,那将是何等的遗憾。如果人类都能“尽终其天年”那世事的发展该是何等的壮丽辉煌。所以,祛病延年,健康长寿,不仅是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是人类生活的一大课题,是医学必须研究的内容。
  祖国医学对养生、长寿十分重视,历代的医学著作中,都有详细的论述,在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把有关养生的内容就列在第一、二篇首先讨论,可以反映出中医对养生学说的重视及养生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素问·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从人体生长壮老的理论,到养生的原则方法、及违背养生造成的后果,都做了论述,形成了较完整的中医养生学说。试就这两篇所论的养生的原则、方法和个人锻炼的体会,作一简介。
  一、法自然、和阴阳、顺应四时
  祖国医学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就是把人体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整体,人体必须顺应自然界阴阳的变化,才能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动态平衡。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人体势必受其影响到必须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采取顺应的方法,始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否则人体的阴阳就会发生紊乱而产生疾病。“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所以法自然,和阴阳,顺应四时,是养生的第一大法则。
  二、舒畅情志,调摄精神
  人的情志变化,是人对周围事物做出的反应,是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本能,不会导致疾病,但是如果情志变化过激或长期的不良刺激,则对脏腑有直接的损伤作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后世医家更明确地指出:“喜乐无度则伤心,大怒气逆则伤肝,悲喜不止则伤肺,常忧久思则伤脾,大惊卒恐则伤肾”(《养生集锦》),所以应使情志的变化控制在一个生理的范围之内,喜怒不使过度,悲哀不能过激,要做到这一点,就要面对现实,实事求是,胸怀宽阔,严于律己,宽厚待人。
  三、节性欲,保肾精
  《中藏经》曰:“肾者精神之舍,性命之根本也,……肾气绝则不尽其天年而死。”肾气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肾气盛”“肾气实”则“齿更发长”“筋骨盛,肌肉满壮”,“肾气衰”则“发堕齿槁”“筋骨解堕”“形体皆极”。所以,欲强筋长寿,必须保养肾气,而肾气又是由肾精所化生,故必须保养肾精,要保养肾精,则必须节制情欲。所谓“节制”就是不使之过度,有一定得节制。有节度的性生活,对人体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如纵欲无度,就会耗竭肾精,消乏肾气。张景岳在论述肾精与生命的关系时说得十分中肯“欲不可纵,纵则精竭,精不可竭,竭则真散。概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营卫一身,莫大乎此。故善养生者,必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神全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无摇汝精,乃可长生。”所以,节情欲,保肾精,是养生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饮食有节,保养后天
  脾胃是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之大源,“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五脏别论》)。脾胃所化生的精微,使人体生命得以维持的物质保证,只有脾胃健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旺盛,如果饮食不节,脾胃受损,水谷不运,精微不化,则人体后天失养,五脏皆虚,痰病丛生。调节饮食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饮食应当有节度。不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不吃过冷过热的食物;注意饮食卫生,不吃腐烂变质的食品。(2)不偏嗜。由于五味入五脏不同,偏嗜则易导致脏气的偏盛偏衰。《素问·五脏生成篇》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内脏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脏味之所伤也。”(3)有规律,要养成定时就餐的习惯,定时就餐,对脾胃功能的健运是非常重要的。
  五、治未病,防传变
  治未病,有一下几个涵义:第一个就是未病先防。平时要遵从养生之道,使“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则疾病不起,亦即防患于未然。第二是早期治疗。疾病初起,病情轻浅,人体损伤不甚,人的正气亦较旺盛,治之易于康复。如果病深日久,正气衰败,则难以挽救,即使治愈,对人体来说,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所以,《素问·八正神明论》说:“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第三层涵义是治未病的即病防变。人的脏腑经络相互联系,生理上不可分割,病理上相互影响,治疗时要考虑到这种关系,要争取尽早控制病势,防止传变,使疾病对人体的损伤,减少到最小的范围,最轻的程度,正如《难经·七十七难》所说:“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
  六、起居有常,谨闭外邪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灵枢·刺节真邪论》也说:“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因此,不避外邪、起居无度能直接损伤人的脏腑而导致疾病。所以生活必须有一定的规律,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同时要结合自然界四时的变化而变化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指出的那样,“春三月”、“夏三月”“要夜卧早起”,“秋三月”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同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这样就能:“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七、和于术数,形神兼备
  在《内经》中,特别强调在养神的同时,也要养形,只有“形与神俱”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养神与养形二者不可偏废。生命在于运动,要想形体健康,必须坚持不懈地运动。生物学上有一条规律,叫做“用则进,不用则退”,华佗也说过:“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动,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耳。”历代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体质锻炼中,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保健方法,如“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导引、气功、体操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如能选择一、二种坚持锻炼,对身体的健康,体制的增强大有裨益。
总之,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人们对健康、长寿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也随之增多,并成立了许多科研机构,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但这毕竟是近十几年的事,而我们的祖国医学,对此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说,这对于人类的繁衍昌盛、健康长寿无疑是十分宝贵的。这些理论、法则、方法,值得我们认真地总结和研究,并使之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