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6|回复: 0

运针不痛心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5 21:4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运针不痛心法
  民国 紫云上人述 金仲才 记
  承澹盦序(原无,小编补)
  民十八年春。悬壶吴门。暇则喜涉足胡护龙街旧书肆中。翻检旧籍。因得《运针不痛心法》钞本一册。寥寥数页。已破旧不堪。喜而阅之。文虽不工。而其法则颇切于用。述者为紫云上人。记者为兰溪金仲才氏。二氏固无从考据。然必为百年前人而精于针术者。因其法则。有俾针医。遂购而得之。窃思中国针灸学术之不振。施术者之不能避免刺痛。亦为原因之一。因灾梨枣。供诸研究针术者之采用焉。
  澹盦志
  叙
  针灸治病。效逾汤药。自得皖门黄师一峰夫子之指示。经穴秘奥。得窥一二。金针所至。十可全九。惟是刺肌破肤。不免痛楚。引为憾事。癸亥仲春。进香钱塘玄都观。得识紫云上人。上人银鬓雪发。精神矍烁(小编注矍铄:形容老年人精神好)。善针术。而不轻为人治。夜阑剪烛倾谈。蒙上人以为可教。将其运针不痛心法。口述授予。嘱记而传之世。归而习之。一月而效见。百日而功成。运针自如。绝无痛楚。十年憾事。语焉以酬。翌年往拜。已于春末圆寂矣。噫。一夕之谈。遂以心法相授。岂非佛说之所因缘也耶。抑上人其亦预知将离东土。丞欲以其心法而遗于尘世耶。既受上人嘱。安可秘不为之记。
  甲子仲秋 兰溪金仲才叙
  第一章 养气
  紫云上人曰:运针不痛。端赖养气。养气不足。其功不着。养气之道。寅时起身。端坐蒲团。两足盘起。手按膝上。腰直胸挺。口闭目垂。一如入定。无思无虑。一心数息。自一至百。反复无间。行之卯时。振衣始已。积日累月。不息不间。气足神旺。百邪不侵。
  注:此为佛家静坐法。静坐最能养气。一呼一吸。是为一息。数息者数呼吸之气。使意念一致。心神合一也。静坐不必拘于蒲团。亦不必一定盘膝。亦不必一定在寅时。清晨晚间。于寂静之处。无喧哗之地。铺位椅凳。皆可行之。惟须回避迎面之风。腰直胸挺。口闭目垂数息。三者不可缺一。腰直胸挺则身端正。肺张腹满。目垂内视。则外物不乱其心。口闭不张。则冷气不侵。吸之以鼻。呼之以口。宜徐宜缓。愈缓愈妙。以数计之。心神合一。久久行之。腹部充实。气力倍增。邪无从侵矣。
  第二章 练 指
  紫云上人曰:养气之外。又须练指。运针不痛。指力最重。练指之法。用纸薄一。悬挂璧间。静坐片时。运气于指。持针刺之。心注于针。目射于纸。日针千下。久行不辍。指力充实。可以用矣。
  注:运针不痛。在于指力。试观奇人异士。手指所注。金石为穿。力也。亦气也。然气不充实。则指力亦不足。气充者。则易为力。故先养其气。后练其指。二者互习。积久弥彰。紫云上人用纸簿悬于壁间行之。尚有窒碍。愚经二三月之练习。经数次之变更。以下述之法练习为较易。以二寸方厚之木条。装成一方架。其大小适合一粗草纸(大便拭污之粗纸)四角插入四寸长尖钉。即以粗草纸绷上三四张。悬挂壁间。高与肩齐。木架凭壁。纸面向外。即用右手拇食二指。持针刺入之。刺入之时。以针尖点于纸面。二指捻动。疾行刺入。往返练习。觉手指毋须用力。即可一刺而入。再加一二纸。久久行之。依次递加。满一寸厚。而能不须用力捻入者。指力功候已到。可以出而问世矣。
  第三章 理 针
  紫云上人曰:欲善其事。必利其器。气养已足。指力已充。针不锐利。无补于功。针须圆浑。光华而润。由粗而细。其端锐利。摩之擦之。药之煮之。不厌其烦。斯为上乘。
  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针疗疾,针丝不可不慎择。针有损伤。粗细不匀。尖钝或毛。不仅令人剧痛。复有折断之虞。故择针宜慎。粗细均匀。针锋锐利。针身圆浑。无锈蚀。不湾屈(应为弯曲)。选择已过。再以煮针法制之。日用粗摩擦数次。则圆润滑利。用之应手矣。
  第四章 手 法
  紫云上人曰:刀割针刺。人皆知痛。病者临针。已存畏心。先为解释。以安其惊。揉掐其穴。使其麻木。手若握虎。势如擒龙。以针点穴。疾刺而入。至其分寸。稍停捻拨。不痛针法。能事已毕。
  注:刀割针刺。人皆知痛楚。病人求针。实出不得已。针本不甚痛。而病者心中总存痛念。幻由心造。先入为主。已有明训。不痛似痛。痛则更痛。故于临针之时。解释无痛。以安其心。于应针之穴,用爪甲揉掐。使皮肤麻木。然后藉针之锐利。指之练力。一刺而入达应入之分寸而止。停针不动。病者绝不觉痛。乃渐行捻拨之法,动补泻之功。祗(只)觉酸楚。不知有痛。医者之能事毕矣。
  运针不痛心法书后
  吾人一切行动举止。痛感。快感。皆由脑神经为之主宰。即色、声。香。味。触。亦无不由脑神经之主司。考神经分动物性神经。植物性神经两种。又分为中枢部与末稍部。今就知痛之范围而言之。吾人以物切刺皮肤而觉痛者。皆痛神经受压之所致也。痛神经之发源。在大脑之皮质。经延髓脊髓而分布于全身之皮下筋骨间。以及内藏。其感痛力最强者。厥为痛神经之末稍部。神经之末稍。皆散布于皮肤间。故针刺皮肤。其痛异常。稍深则痛减轻。甚至不痛。此其明征。又痛神经之散布有多寡。手足指舌唇部。较全身特多。其感触力亦最强。背部较腹为少。臀部腿部则更少。大概筋肉丰厚之处。痛神经之散布为。感痛为亦弱。故针刺指部。其痛剧烈。刺背部则不甚觉痛也。虽然痛固在于神经。而于心灵亦有关系。武圣之刮骨疗毒,其心灵专注于棋之布局下子。故任割而不痛。即以吾人之亲历而言之。手指每为利刃破而不自知。及发觉后。始觉隐然作痛。心灵未注意也。身有痛楚。而与人畅谈或奕棋赌博。竟能忘其所苦。心灵移注他处也。足见心灵之专注与不专注与痛有绝大之关系。再刺切之迟速。亦有深切之关系。刺切迅速。不甚感痛。盖痛神经猝受袭击。其反射性不及即行发生。若器钝手迟。痛神经感到击刺。即起反射作用。而剧烈疼痛矣。紫云上人之运针不痛心法。即移减其心灵之专注,及运用其迅速之手腕。与利用器械之精良。基心理。物理。哲理三者而汇成其功能也。甚愿研究针灸学术而施行治疗者。均手此一编而依法练习之也。不特减少病家之避免,而发扬中国针灸学术,实利赖焉。
  中华民国二十年春,澹盦书于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版权页
  民国二十年三月初版
  述者 紫云上人
  出版兼 苏州望亭
  发行 中国针灸学研究社
  印刷者苏州西中市 文新印刷公司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