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31|回复: 0

[转载]王叔和、刘河间、朱丹溪有关消渴的治疗理论必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6 12: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与消渴原文地址:王叔和、刘河间、朱丹溪有关消渴的治疗理论必须彻底批判!作者:老中医
  糖尿病历代中醫称为“消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气上溢,转为消渴。”请大家注意:内经将病名定为“脾瘅”,而“消渴”只是症状。《内经》中也有“苦渴数饮”、“热中善饥”、“善食而瘦”等症状的描述。也有“肺消”、膈消“、消中”等病名的记载。首先将“脾瘅”定名为“消渴”的是张仲景,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设立消渴专篇。《金匮要略》消渴篇列举了七个病症,真正属于消渴病只有二个,第一个主症:“寸口脉浮而迟,浮即为虚,迟即为劳,虚则卫气不足,劳则营气竭。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食,大便必坚,小便即数。”张仲景有症无方,王叔和补注:用调胃承气汤天花粉黄连生地葛根等,
  第二个主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王叔和注为上消。后世医家都遵王叔和,用该方主治上消。
  第三个主症:“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后世医家将第一主症理解为中消,第二个主症理解为上消,第三个主症理解为下消。后世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治疗上消的白虎加人参汤与治疗中消的调胃承气汤加天花粉、黄连、生地、葛根等,疗效并不理想,对于上述二方颇有微词,早有批判。我认为第二个主症,张仲景并没有说是消渴证,只是说“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张氏应用白虎加人参汤并没有错。对于“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确有良好疗效。后世医家应用治疗上消,疗效的好坏与张氏无关。《伤寒论》中白虎加人参汤证共四个:“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张仲景该条讲了四个主证,有三个明确讲伤寒,第【222】条主证虽然未讲伤寒二字,他列在【221】条栀子豉汤证下,栀子豉汤是治疗阳明病误下余热未尽,热扰胸膈而生心中懊憹、舌上生苔之证,可用栀子豉汤清宣余热。【222】条承上启下,论阳明病邪热炽盛,误用下法后,不独燥热不解,而且津气损伤更为严重,故见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证,用白虎加人参汤直清里热,兼益气生津。由此可以证明张仲景该条是治疗“渴欲饮水,口干舌燥”,并没有说白虎加人参汤可治疗消渴的上消。
  唐、宋两代仍用三消分治之说,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曰:“消渴病所忌者有三,一饮酒,二房事,三咸食及面。能忌此,虽不服药亦自可。”阐述了消渴病发生的原因与注意事项。宋代名医许叔微云:“《易》于否卦乾上坤下,阳无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终不得润也。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易消,亦免于渴也。故张仲景云:宜服肾气八味丸。”许氏将张仲景用肾气八味丸治疗消渴的机理阐述的淋漓尽致。
金元时期刘河间的《三消论》主燥热论:补肾水阴寒之虚【即补肾阴】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身中津液之衰,使通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主张用滋补肾阴的方法治疗消渴。后世的朱丹溪遵刘河间的“滋阴论”曰:“真水不竭安有化消渴病”,反对张仲景用补阳之法治疗消渴。刘、朱的理论讲的头头是道,临床应用疗效并不好。明代医家赵献可彻底否刘河间的燥热论,主张用张仲景的肾气丸治疗消渴,并提出不须分上、中、下分而治疗。明末清初名医喻昌点名批评张子和曰:《金匮》其曰:饮一溲一斗者,肾气丸主之。于以蒸动精水,上承君火,而止其下人之阳光,此正通天手眼。张子和辄敢诋之,既诋仲景,复谀河间颠倒其说,阿私所好,识趣卑陋若此,又何足以入仲景之门哉?,并说:“昌观戴人吐下诸案中,从无有治消渴一案者,可见无其事,即无其理矣”。就是说,刘河间并没有运用自己的“滋阴论”治愈一例消渴患者。清代名中醫陈修园批评滋阴派是伪君子”“若以滋润甘寒为生津养液,实所以涸精液之源,而速其死也。几个朝代中醫对于滋阴派的批判,并没有引起当代中醫界的重视,中醫的内科教材仍然将养肾作为治疗消渴的首选方药。直到今天仍然有人相信滋养肾阴是治疗消渴的良方妙药!国家的863计划的消渴丸的组方就是应用滋阴之法,临床疗效不行,加西药,上欺骗国家取得了重要成果,下欺骗广大患者,说中药有了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滋养肾阴仍然是当今国家糖尿病中药治疗的研究方向!纵观消渴病的治疗历史,当代中醫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方向难道不需要认真反省吗?糖尿病的治疗是滋阴还是补阳?我认为应根据临床辨证,辨证是中醫的灵魂,将消渴辨证为阴虛证,没有任何的临床根据。中医的辨证是根据临床的四诊资料,应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对疾病的病位、病性等本质作出的判断。下面列举一个具体的病案,来证明“滋阴论”的荒谬理论影响有多深!病历如下,是患者的儿子发给我的求诊信:《注:该患者应用糖渐康治疗,两个疗程痊愈,我博客中有患者儿子的感谢信》。

  “我父亲朱乂乂今年62岁,患糖尿病近三年。刚开始发病时,喝水很多,尿多尿急,他才发现不对。于是我让他来北京调理,我给他按摩督脉,用山药和南瓜食疗,并服用六味地黄丸,降糖效果很明显,四周之内血糖从17.8下降到了7.8,【注:滋阴刚开始的确有效】于是疏忽大意,父亲回深圳继续上班。继续服用六味地黄丸。服用了几个月地黄丸后,我看医学书发现,滋阴可能有重大问题,可能扶阳才行,于是嘱咐他吃桂附地黄丸,吃了一段时间,发现血糖仍未正常。于是去深圳市中医院找某某博士看了好几个月病,无明显进展,于是来北京找名医看病。现在我父亲的基本症状如下,请陈老过目:
  基本症状:脉细无力【注:阴虛,脉细数】,舌头中央有纵向裂纹,舌边有齿痕舌苔颜色偏白【阴虛,舌质红,决无齿痕】;大便干燥,小便清长无泡沫【注:阴虛,小便短、黄】;人消瘦,原来是一百三十斤,现在是一百零几斤;口渴,饮水厉害(现比以前有所好转,但喝水量与常人比仍不正常);容易饥饿,饭量较大,尤其早晨吃的较多【注:阴虚,无多食善饥】;小便频繁,有尿急的症状【注:阴虚,小便短、黄】;现在脸色较暗【阴虛,两颧潮红】;几年前在性方面已经无能【阴虛,必有阳亢,决无阳萎】;牙龈之间已露出很大缝隙。
  在北京看病:找北京名医某某老中医看的病
  经过:
  第一次:去看某老中医之前量空腹血糖:14.1
  2012年8月5日:生石膏30克,生龙骨12克,生牡蛎12克,黄芩10克,天花粉15克,天冬12克,麦冬12克,桂枝8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丹参10克,柴胡18克,生白芍12克,党参20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炙甘草10克,五味子6克,附子10克。6剂。
  反应:基本无什么反应,口依然很渴,喝水多。
  第二次:2012812日去看某老中医在原方加黄芪30克,补骨脂15克,山萸肉12克,桃仁10克,生地加量40克,丹参减量为6克。其它药物未变6剂。
  反应:仍基本无什么反应,口依然很渴,喝水多。
  第三次:2012年8月19日去看某老中医之前量空腹血糖:15.4【注:血糖末降反升】,上方生石膏加量50克,加大黄6克,6剂。
  反应:一剂后口渴大减,感觉很有效。但是吃了两天药后,感觉全身消瘦得很快,皮肤枯萎厉害,于是向某老中医生请教,被告知减药或停药,因怕身体吃不消,遂停药。”
  从上述某老中医的组方用药均是用滋阴派的套药,如果从临床症状去辨证,望、闻、问、切四诊都是一派阴寒内盛阳虛之征,据患者介绍,该老中医口碑很好,就是说该老中医治疗其它疾病的医术应该是不错的,我认为如果没有王叔和、刘河间、朱丹溪的滋阴论的影响,决不会开出上述方剂。王、刘、朱有关治疗消渴的理论已遗祸七百余年!应该是猛醒的时候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