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0|回复: 0

[转载]筋性内脏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01: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筋性内脏病作者: 薛立功
筋性内脏病的新进展

筋性内脏病是指因外周经筋损伤而引起的相关内脏症状及系列症侯群。经筋损伤不仅可引起疼痛,也可引起相关五官五体病,早在《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中就有对疾病层次的描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并指出了不同的层次所用工具的不同。

伤寒论·太阳表证》对表证的论述中都明确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层次性,即由表及里的过程。筋性内脏病正是对疾病的演变过程中这种层次性的总结,以及如何运用各种针具,预防及治疗这些因外周经筋损伤而卡压相关经脉出现的系列内脏症候群。

背部为人体阳中之阳,脏腑之气输注之处(背俞穴),《难经》说:“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循额,至鼻柱,阳脉之海也”;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足太阳膀胱经腰背部“…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督脉其经脉有与足太阳经同行者及相通者,其络脉深入在脊柱的两旁,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相互贯通。足太阳膀胱经乃经脉的核心,督脉总督诸阳经是阳经的统领,二脉又同络于脑,行于背部,所以无论是生理还是病理上来讲,此二者关系都非常密切。同时夹脊穴所在恰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夹脊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由此看来这三条线所形成的脊柱区域带与内脏病息息相关。背部三条线中,由中线至外侧最为密切的肌肉分别是棘上韧带、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遮盖肋结节与胸椎横突间的区域)。

与脊柱区域带关系密切的两条经筋一是足太阳经筋“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另一条为足太阴经筋“循腹里,结于肋,散胸中。其内者,著于脊”,从解剖学来讲,前者所描述的为棘上韧带、竖脊肌、腰方肌等脊柱后侧肌肉的循行,后者所描述的正是腰大肌与膈肌的循行。

腰大肌居于脊柱腰段同腰椎横突之间的深沟内,它起自全部腰椎横突的前面和下缘,全部腰椎体及椎间盘和第十二胸椎体的下缘。肌纤维行向下外侧方,联合髂肌的内侧部,形成一个肌腱,穿腹股沟韧带的肌腔隙,贴于髂耻隆起的前面及髋关节囊的前内侧面下行,止于股骨小转子。腰大肌的功能:提臀提髋,限制髋外展。所有背部肌肉只有腰大肌是附着在所有腰椎的前缘,所以从运动功能上讲它可以看作是背部其他肌肉的唯一拮抗肌,其劳损的机率远大于其它肌肉。

腰大肌起始处有一系列腱弓,腱弓与上位腰椎之间的裂隙为腰动、静脉和腰交感干的交通支通过。包被腰大肌的筋膜是髂筋膜,它是腹内筋膜的一部分,外侧方与覆盖着腰方肌前面的胸腰筋膜前层融合,髂筋膜内侧附于腰椎体,椎弓根和椎间孔,间隙内有腰丛和骶丛神经通行。腰大肌的上端位于膈肌的后方的后纵膈内,同胸膜囊后直接毗邻。腰大肌腹部的前外侧面覆有腹内筋膜,并关联腹膜后组织、后腹膜壁层。腰大肌的后面邻接腰椎横突和腰方肌内侧份,内侧方毗邻腰椎体和腰动、静脉,前内侧缘挨腰交感干,主动脉淋巴结和髂外动脉,腰大肌实质的后份有腰丛。右侧腰大肌内侧缘为下腔静脉所覆,左侧者居腹主动脉的后外侧方。右腰交感干均位于下腔静脉外侧缘后方、腰大肌内侧与腰椎之间;左腰交感干位于腹主动脉外侧,交感神经链存在于其内侧与腰椎之间。

膈肌纤维起于胸廓下口周缘,即肋、胸骨、腰三部。肋部以多数肌齿起于下六位肋软骨内面,肌齿与腹横肌交错胸部起于剑突后,腰部起于上四位腰椎椎体及十二肋,右侧膈脚起于第1~4腰椎椎体的前面,椎间盘和前纵韧带;左侧膈脚起于第2或3腰椎椎体的前面,椎间盘和前纵韧带。腰肋内、外侧弓分别为腰大肌、腰方肌筋膜增厚而形成。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