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5|回复: 0

《顶果钦哲仁波切开示集》(1)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7 16:4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顶果钦哲仁波切



  修行的真谛
  
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修行的本质并没有任何奇特的地方,它的实质就是反复的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并且改变它;否则,这个宝贵的人身会被浪费,你用一生的时间追逐自己的念头,执着它所创造的轮回,实际上,就是在梦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觉。
每天从细微的小处着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辉煌,看穿这些虚荣的把戏,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吧。
即使在今生,你无法彻底转化你的心,你无法在证悟上取得多大的进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护自己的三业,照顾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虽然你无法达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还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个念头,努力而虔诚的对待自己彻底的内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样子,那么,就好象曲吉旺波在《大圆满三要释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样:“即使此生不成就,内心也安详,真愉快。”为什么呢?从内在的层次,你已经转化了你的心,从而转化了你的生命,安详、慈悲、放下,已经展示出最大的成就。成就分为外在的,内在的,秘密的,极其秘密的。
就外在的成就层面,先是心智的成就,但是你虽然掌握了伟大的知识,了解了高深的见地,但是很不幸,它们就好象是在衣服上的补丁,终究会要脱落。例如,我们在健康的时候会感到很自在,而且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这一切以一种良好的自我感来暗示:似乎我们是不凡的圣哲,但是,当你遇到重病的时候,你浑身火烧而陷入昏迷,仔细看你的心吧,它根本不受到你的控制,种种接近死亡的业相在梦中显示,即使你厌恶他们而不敢堕入昏睡,但昏迷会迅速将你击垮,那个时候,你的任何才智,学问,都帮助不了你。于是,修行人应该知道,在重病中出现世俗乃至恐怖的持续梦境,这是修行的耻辱,甚至,这是闻思的耻辱,没有投入修行,或是表面的修行,这是镜子上的雾气,维持不了多久。
其次是验修的成就,当喜悦和光明产生,巨大的宁静伴随深沉的陶醉,甚至可以看到各色奇异的景象,并且能预先知道事情的发生,这些体验就好象对山谷大声叫喊一样,你努力的叫喊,它给你很大的回音,但是随即就消失了。假如你努力的修持,各种奇特的经验发生了,但是记住,这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免无常,假如你想拥有这些体验,永恒的占有它们,那么,你就会经受好似捕捉水中的月亮一样的痛苦,它们根本就是无常。所以从验修的种种幻想中解脱吧,不企图占有它们,平等的看待它们,而不扰乱内在的心相续,哪怕是在广大的平等定见中,一切显现为不实际的五色烟雾或虹光,而能自在的穿越墙壁或是在岩石上按下手印,但将这些视为开悟的标志并产生我慢,这是着魔的开始,并因为我执而流浪轮回。
最后是广大的明智成就,这预示着我们平等的对待生活,安然的安住在广大的心性中,一切都成为庄严的自然解脱;于自心的智慧中,消除了执着和烦恼,慈悲并心胸宽广,生活之中任何的事物都无法搅乱这内在的明智,超越喜悦和悲哀,安然的任运于当下。
经由心的修持,我们经历各个不同的阶段,最终,我们的心成为空与光明的一味,任何恐惧或是希冀,都无法占据我们的心灵,这就是佛陀之道。
  直指心性

我们的禅修正确吗?我们什么时候才能进步?我是不是永远无法达到我上师的水平?--挣扎在希望和恐惧之间,我们的心永远无法安宁。
由着我们的性子,我们的修持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我们执着静修时出现的好觉受,在散乱时又放弃禅修,这些都不是正确的修行之道。
无论我们思想怎么变化,我们必须塌实的去次第修行,日复一日;直观我们的动念并回归到它们的本原。我们不应该奢望能立即得到日夜安禅的能力。
我们开始禅修于心性,开始最好先短点时间修行,但每天多作几次;坚持下去,我们渐渐的会认识到自己的心性,证悟越来越坚固,到此,念头会丧失制宰我们的能力。
“空”是法身的实性,是绝对身,但不是简单的虚无。它本自就具有遍知的能力。这就是“明”,或是俱生法身之“觉”。法身非因果之所造,它是心的原始本然。
认识到本然自性,正如无明黑暗中升起慧日,诸暗顿然消除。法身之明性不是像月亮那样盈亏,而如同太阳中心散发的不变之光。
无论乌云聚合,自性之天空却无污染,无论乌云消散,自性之天空却无改善。这天空无亏损和增益,它无改变。这正如心性:念自来而无损害,念消融而无改善。心性乃空,显现为明,此二者是心性一体之二相。将自己系缚于空、明的概念--就好象它们是实体一样,那是没有益处的。根本心性乃是超越一切概念,定义,分割的。
“我能在云端行走”,孩子说,但是假如他到达云端,他会发现无立足之地,假如一个人没有审查心念,那时便有坚固的心念显现;但是假如他检查心念,结果会一无所有。这就叫做现空不二。心之空性不是“无物”,不是在无记的愚钝里,它本来自发拥有本然知觉之明性力用,这就是所谓的“明觉”。空明二者,无可分离,本质一如,犹如镜面与其内的映像。
心念自显于空,又收摄于空,犹如面孔在镜子中出现又消失,面孔并非存于镜内,当它不再于镜中显现时,它也没有真正消失,镜子本身也无任何改变。因此,在前往修道之前,我们呆在所谓轮回的浊相之中,在那里,表面上为无明所统治。当我们趋入修道,此处无明与智慧混杂参半。然后最终,我们证得正觉之刹那,惟有纯智存在。但是在一切修道之道路上,尽管有转化的表面现象,但心性却从来无改:它不因入道而亏损,不因证道而改善。
纯净涅盘,本初智慧不可思议广大的性质,是吾心之本质,无须造作创生,非新成者,仅仅经由净化之证悟而得以显露,这就是修道。最后,若以最了义之观点,此等均为性空。
故此轮回是空,涅盘是空,故而,无一物是恶,无一物是善,认识心性之人解脱于对轮回和涅盘之欣与厌,卓如稚子,净观世间,无美丑好恶之概念,不再掠食于二元执取--此亦欲望与厌恶之根。其无目的担惊受怕,害怕“生活被终结”,好象另一种孩子,他们喜欢建造沙碉,然后在沙碉坍塌时哭喊。看那些冲进困境的人多么的幼稚啊,好象飞蛾扑火,一如觊觎其贪求者,铲除其憎恨者。不如放下重担--一切虚幻执取之重负。
佛果自具五身,显现身、大乐身、绝对身、本质身、不变金刚身,此等均非我等身外觅得,与我们自心无可分离,一旦我们证悟之,无明即结束。我们无须外觅菩提,商主在整个纯金之岛登陆,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找到单独的一块金(石)子,我们必须知道一切佛德均早已常驻吾内!
  每日的大圆满修持

一、大圆满的每日修持,不过就是发展一种完全“无忧”的“安忍”,一种对一切景况没有“局限”的“开放”。
我们应该把“开放”当成是我们情绪的运动场,同时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与谋划地去待人处世。
我们应该全然的体验生命中的每一件事情,不要把自己封闭成一只地洞中的土鼠。这种修持将释放极大的能量,一种通常因束缚在某个“参考点”而被压制的能量。在某刻也许会触发恐惧,但是用完全的“开放”来欢迎恐惧感,我们就会切断日常习气带来的此种障碍。
当我们从事于“探索空界”的修持时,我们应该发展对全宇宙的“开放感”。我们应用绝对的质朴和赤裸之心来开放我们自己。这就是强大却又平凡的“修持”——剥下自我保护的面具。
注释:“参考点”
蒋扬宗萨亲哲仁波切也经常会提到这个单词——“参考点”。当我们专著并被束缚在某个“参考点”,或是某个“见”之上,我们和我们所专注的东西之间,自然展现了一种主客对立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在明觉之心中是不存在的,在隆钦大圆满中,吉美林巴也用看山的比喻来解释这一点。
二、我们应把“禅修”与“感知及其感知区域”区分开来,我们不应变成死盯耗子的猫,我们应该了解禅修的目的不是“深深进入我们内边”或“从世界超脱”,修持应该是“自由”和“没有概念”,不为“专注”和“反省”所束缚。
巨大无遮的“自明智慧界”是一切事物的本基,是混乱的先初与终结。本初状态的明觉是对“开悟”与“不开悟”均无所偏党。众所周知的本净原始心,即一切之本基,她是一切现象产生的根源。她就是伟大之母,是一切事物初生与消融于“自然完美”与“根本俱生”的——大能之胎宫。
所有的显现都是完全的明亮与清晰,整个宇宙是开放和无阻,任何事物互即互入。
三、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赤裸的,明晰的,超脱于无明的,没有什么要达到或是被证悟。现象的本质自然的显现,自然的安住于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每件事物均自然的完美——正如同它们自是。
一切现象显现于它们不断迁流变化的同一模式之中,此模式是意味着刹那变异的律动;然而,去超越诸法自身的刹那变异,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是五大元素之舞蹈,于此,一切“事物”不过是“能量”的表征,“能量”不过是“空”的表征,而我们是自己觉悟之心的表征。无论如何也没有勤修,解脱与证悟早已经在这里了。
注释:超越三时之智的当下隆钦巴在著作中说这是超越过去、现在、未来的秘密第四种时间。是安住于明觉智而超越时间的一种分位,被叫做当下,即所谓的俱四非三之智慧。
四、每日的大圆满修持不过是每天的生活本身而已,因为未成熟的状态并不存在,无需特殊的方式的行为,或试图达成一些超越真实的你的一些事情,不需要奋斗感去达到某些“奇妙的目标”或“高等的状态”。去为这样的“状态”去奋斗,不过是一种神经病,它局限我们,并且阻碍思想之流的自由。我们应该避免把自己当成是一无是处的人——我们是自然解脱的和无局限的。我们本来就明悟并且无所缺乏。
  善友与上师

水晶放在哪一块布上,就会透出哪一块布的颜色,可能是白色、是黄色、是红色,或者是黑色。同样地,跟你在一起花时间相处的人,不论他们影响是好是坏,对于你的生命和修行的方向,会有极大的影响。
我们应该花时间和真正心灵的朋友相交,这会让我们对所有众生充满爱,同时也会让我们看到什么是负面情绪和憎恨。和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作为,自然让我们浸淫在他们优良的特质中,就如同环绕金山飞行的鸟儿,沐浴在金色光芒中。
为了让自己从六道轮回痛苦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达到证悟的全知,我们必须依赖一位真正的老师。这样的老师,他的一切思考、言语和行为全然依据佛法。他能够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在道途上进步,怎么做才能避免障碍。一位真实的心灵老师,就像是一面帆,能够让一艘船飞快的渡海。

如果我们相信他的话语,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轮回的出口,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是那么珍贵。证悟,并不只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达成,修行的每一个阶段,不论是依据经教或密续,都需要一位够资格的老师讲解。

话说过去的佛,现在的佛,以及未来的佛,都必须跟随一位老师才能够成佛。

佛陀的开示广大,密法传承众多,涉及的主题无尽。缺少老师的精要指示,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如何把这么多的法教浓缩到精要的点上实修。

虽然上师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平凡的人形,事实上,他的心与佛无二无别。上师和佛陀之间的唯一差别,就是上师对我们的慈悲,而这个慈悲事实上已经超越所有过去的诸佛――因为虽然过去的诸佛都已达到完美的证悟,但是我们既无法亲自见到他,也无法听到他的开示。而我们的心灵老师,是在我们此生中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可以见到他,从他那里得到指示,引导我们离开六道轮回的泥泞,走向证悟。
  拨开迷雾

为了验证无生自性,我们必须溯源而上,认清我们意念的源头。要不然,一个念头会带出第二个念头,第二个会带出第三个,永无止尽。我们经常被过去的回忆所骚扰,被未来的期望所牵引,当下却毫无醒觉。
是我们的心,引领我们进入娑婆的迷途。对心真实的本性盲目,紧紧抓住自我本性所幻化出来的意念,以至觉性被固化成像是"我"和"他"、"可欲"和"可恶",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的概念。这就是我们创造娑婆世界的方式。
如果不让念头固化,如果能够认清念头的空性,那么每一个在心中生起和消失的念头,都能够让我们对空性的体验愈来愈清晰。
在最冷的冬天,寒冻使得湖川结冰;水变成固态,能够承受人、动物、和车。春天到来,大地和水温暖起来,开始解冻。冰原来的硬度到哪里去了?水是柔软的、流动的,冰是硬的、尖的,我们哪能说它们相同?但是我们又不能说它们不同,因为冰不过是固化的水,而水不过是溶化的冰。
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觉受也是相同的。执着于现象的真实性,因吸引和排斥、享受与疼痛、得与失、有名与无名、称赞与责怪而感到痛苦,会在心中起了固化作用。我们必须将概念的冰化解为内在自由的水。
六道轮回和涅槃的一切现象都像彩虹一般的现起,而跟彩虹一样,他们并无具体实存。一旦我们认识到实相的真实本性,也就是本性为空,却同时能现起为万象的世界,那么我们的心将不再受幻想所驱使。如果我们知道如何令念头在现起时即自我消融,它们就会像飞鸟划过天空一样地划过我们的心――不留下任何痕迹。
保持这种单纯的状态。如果遇见快乐、成功、繁荣,或者其他有利的条件,把他们视为梦和幻象,不要执着于它们。如果患上疾病、被人毁谤、权益被剥夺,或者遭受其他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折磨,不要灰心,反而要重新燃起慈悲心,发愿因着自己的痛苦,愿所有众生的痛苦能够烧尽。不管什么状况生起,勿喜勿悲,在不可动摇的宁静中保持自由、安适。
  慈悲与菩提心

无始以来,每一个无尽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说,每一个众生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或父亲。每当想到这些曾经是我们父母的众生,长久以来,无助的在轮回中流荡,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样,我们不得不对他们生起极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够的,他们需要实际的帮助。但是只要我们的心还深陷于执着的束缚,就算给他们食物、衣服、钱,或者单纯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带给他们一种暂时而有限的快乐。因此,我们必须寻找一种方式,让他们能够完全从痛苦中解脱。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灵之道,先转化自己,然后我们才有能力转化他人。
慈悲应该是对所有的众生都没有偏见,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敌人。而且应该在心中持续保持这种慈悲,以作出正面的举动。即使是献出一朵花,或者念诵一个咒语,都应该加上一种希望,愿所有众生,没有例外的,都能够得到利益。
过去时代伟大的老师们认为,最珍贵的开示就是智慧与慈悲的无二无别。他们培养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而由这四无量心中,帮助他人的能力,就会毫不费力的自然现起。因着对所有众生慈悲的动机,我们应该在心中坚定的发愿,为利益一切众生而证悟。没有这个发心,我们的慈悲,只不过是真正慈悲的仿制品。据说:"祈愿他人快乐――即使是想危害我们的人――是完全快乐的泉源。"当我们最后到达这个境界时,对所有众生的慈悲就会自然现起,完全无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必须全力专注去完成众生成佛的承诺,直到我们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动是多么了无意义且充满无谓的困扰。众生在这艰困时代中退化的状况,不免令我们撼动而悲伤,而在心中生起一种强烈的决心,要从娑婆世界中解脱出来。如果这样的态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绝对会从中生长。但是,如果从娑婆世界解脱的真实决心,没有深深种植我心,我们的佛法修行,就没有办法真正完整地发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间的重大差别就是在数量上――我只有一个人,而他人无数。所以说,跟无量其他众生的快乐和痛苦相比,我个人的快乐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真正重要的是其他众生快乐还是痛苦。这就是决心达成证悟的根基。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快乐,而不是我们自己,尤其应该希望那些我们认为是敌人,以及对我们不好的能够快乐。不然的话,空谈慈悲有什么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