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71|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8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23: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某女病人因检查发现宫颈部皮肤易于癌变,于是做了锥切手术。术后医生建议每三个月来做一下活检,以预防癌变。但连续活检数次后,渐见手足冰冷,且右下腹出现硬胀感。病人益加忧虑。——从中医来看,气血调和,则阳气流行而邪不能聚,若反复刺激病灶,致局部气血不和,久而阳益虚,阴益滞,反成肿块。
  
  经常有人问,某某病能否手术?我在微博与博客中反复强调,生命源自阳气,健康依赖气化。手术并非是治疗疾病的常规手段,只是不得已的最后的选择。若能通过针灸或汤药解决的问题,则不要首选手术。手术的弊端不小:既伤经络气血,又损心神及阳气,还容易导致血瘀痰凝。健康原则:能不手术,坚决不手术。
  
  中医认为:人的正气不足了,邪气才会干扰而生病,因此,中医治病的着眼点在“人",是患了病的人。只有让人正气充足了,才是真正的治本之道。若忽视人的因素,只强调治“病”,则其治疗手段可能会伤损人的正气。比如,手术成功了,但人的正气却受损了,这算是成功的医疗吗?我们治病,真的只看“病"吗?
  
  脾为意之舍,脾旺则意足,自然满意,若脾弱而不满意,则要发脾气;脾德在缓,以甘补之,脾虚的人喜欢吃甜,小儿肝旺而脾弱,天性喜甜;脾生肉,脾气足则四肢健壮,四肢发达之人皆是脾旺之人,久思之人多脾弱,其四肢亦多瘦弱;脾其华在唇,唇大色润,即是脾气健旺之征;脾色黄,小米最得脾之正色。
  
  肾为志之室,肾旺则志强,肾弱者其志不坚;肾在味为咸,肾虚之人往往食咸以自救,曾见有病人喜吃大粒盐,即是肾虚,但食咸多亦伤肾,年高之人需少盐;肾生骨髓,年轻人骨壮髓强,且不易骨折,源自肾气健旺;肾在声为呻,呻吟不休,其病在肾;肾在变动为栗,男人小便结束时的周身战栗,即是肾之变动。
  
  近日我为弟子细讲《素问》的《阴阳应象大论篇》,特别就“象”反复讲解。我们讲易医互通,其互通之处即在“象”。天有六气以布天象;地有五运以行地象;天地气机变动则有气象;太阳有象;月亮有象;四时有象;人应之而有生理及病理之象;中药则有药象。凡所有“象”,皆源自阴阳之道。学医,先需明象。
  
  《内经》所描绘的是一幅巨大的天人合一图象,其中本无谬误。之所以后世对经文常有误注误解,分析其原因:一则成书后久不传世;二则书简错乱,难以整理;三则后世注家未得其经文旨义。我倾向于读《内经》当就其文意顺畅且医理连贯处读之,于文理或医理不通处可先放下不理。当学其旨归,而不是一法一穴。
  
  女子14岁而“天癸”至,何为天癸?其实就是现代医学的性激素。反复咀嚼其文,我认为古贤用“天癸”来代表性激素既精妙准确,又内含义蕴。人禀天地之气而生,天地规律影响着人的生长壮老死。且天一生水,癸水通肾。是天癸虽得之于天,却由肾所出,暗示着调理月经及生育需从肾入手,且需兼顾天地规律。
  
  有人说,你宣传中医,主张用自然疗法。但试看国内诸大医院都是挂水、西药加手术,怎么能有错呢?——按这个说法,中医没有高大上的仪器设备,用的是草根树皮这些不上档次的药物,而且依赖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落后思想,应该是不靠谱的。对于任何医学来说,疗效才是根本,高大上的不见得一定是真理。
  
  九
  
  如何才是一位明医?我认为:明医首先应该是医德高尚的,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视病人苦痛若自己所受,自然能全力救治而心无杂念;明医其立志于医,朝夕于斯,颠沛于斯,以医为命,以医为生,不离不弃;明医勤于读书、临证、思考、著述,既有高超的医术,还有培养后人的责任。明医是我辈努力出来的。
  
  有人说,既然您读了博士,应该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怎么能搞纯中医呢?岂不知越是深入中医经典,越是感受到传统中医及中国文化的神奇与伟大,就越是喜欢从事纯中医的工作。我试图从中医中寻找当前多数慢性病症的治病方法及医学的发展方向。为此,我埋头于中医,不能自拔,亦不欲自拔,中医让我自得其乐。
  
  情绪影响健康,健康亦影响情绪。有的病人因为生病而发脾气,因为发脾气而加重病情,从此进入恶性循环,导致病情渐而加重。良医治病,不但能施方用针,解暂时之病苦,更能调畅病人的情绪,使肝气舒畅。在病家亦需认识到负面情绪对于健康的危害,痛下决心以改善情绪,即使有病痛折磨,也要努力快乐起来。
  
  因为肝气郁结而乱发脾气,因为发脾气而影响与家人的关系。从中医来看,负面情绪多源自脏腑气血的失衡,单纯地心理疏导固然能有助于缓解症状,但治本之道还在于平衡脏腑、调和气血。或针灸,或汤药,针调其经,药达于内,针药结合,多可收取卓效。由此说,家庭的和谐,源自每个人的脏腑与气血平衡调和。
  
  中医认为,心是感知万物的,凡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过程都由心所主;而心理活动形成了意。因此,在中文里心与意往往连用。比如,一心一意、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等等都是心与意相合;而三心二意、心猿意马、假心假意等等则是心与意分离。我们学习中医,最需心意相合,则志强而智达。
  
  一病人患阑尾炎,来电话问是否要做手术。我问,您现有何不适?病人说,没有任何不适,只是前几天右下腹痛,服药后已经不痛了。我说,既然不痛了,何必做手术呢?病人说,检查白细胞仍高,而且,医生说是微创手术。我说,不建议滥做手术,微创也是伤害。手术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决不能是常规治疗手段。
  
  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在医者固然需要精勤不倦以提高医术,在患者亦需努力。大病之所以生,多由于错误的饮食、起居、行为习惯及心存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导致阴阳脏腑失衡,经络气血不和。要想大病康复,在接受正确治疗的同时,患者亦需配合养生。医患共同努力,患者能早日康复,医者亦觉开心。
  
  临床工作很是让人高兴,因为每天都会遇到不少开心事。因剧烈疼痛而急诊的病人,针入其痛霍然若失;慢性病患者经调治后病情缓解,这些都让我开心。再者,病人真诚感谢的话语让我充满了进取的信心。虽然每天的临床工作使身心俱累,但因为快乐,所以坚持;因为坚持,所以更快乐。为了快乐,所以选择中医。
  
  或问,中医能治血液病吗?在中医看来: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因此,凡与血液相关的病症多与心肝脾三脏有关。中医汤药或针灸可以平衡阴阳,调和脏腑,当然能通过安和心肝脾而达到调治血液病症的目的。推之,慢性病症多与脏腑相关,若只拘泥于缓解症状而不调理脏腑,终是隔靴搔痒。
  
  国外某影星继两年前切除乳腺以预防乳腺癌后,近日又切除了卵巢和输卵管以预防卵巢癌。这种举动是对是错,网上议论纷纷。从中医来看,预防疾病的唯一方法在于调养正气,使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若依赖切除组织器官来防病,殊为可笑。组织器官没有了,自然就不会生病,但致病因素仍在,病会生在别处。
  
  十
  
  医学的目的在于防治疾病,但真正高明的医学应该用最小的损伤以换取最好的疗效,绝不能以手术切割为常规防病治病手段。手术既伤正,又留瘀,且有后遗症,只能是不得已的选择,绝不能作为首选,更不能作为预防疾病的手段。若依赖手术来防病,这是煮砂成饭、南辕北辙的举动。脏腑都切掉了,健康还在吗?
  
  有某肿瘤病人反复检查。我问为什么要反复检查,病人说,防止肿瘤扩散呀。我说,检查能预防肿瘤扩散吗?况且,检查要抽血,要拍片,要穿刺,会伤损正气,反会促进肿瘤扩散。病人说,若不检查万一肿瘤转移了怎么办?我说,只要扶好正气,舒畅情绪,肿瘤转移了也不可怕。相反,若忧心忡忡,更容易转移。
  
  有人因为有家族肿瘤基因,即要提前切除某个器官以预防肿瘤。严格来说,只要是多细胞的生物都会产生肿瘤,这是自然规律,躲避不了的。因此,人类都有肿瘤基因。80岁以上的老人约1/4有肿瘤,但肿瘤未对他们生前的健康构成伤害,带癌生存的现象是一直客观存在着的。若视肿瘤为邪毒而肆意切割,非属高明。
  
  肿瘤是病,但又不是病。一方面,肿瘤会危害健康与生命,因此肿瘤是病,要积极治疗;另一方面,在每个人的生命里,肿瘤细胞都会出现6至10次,且肿瘤会伴随生命而存在,没有引起不适,因此肿瘤不是病。肿瘤是“人民内部矛盾”,不能暴力镇压,而要调和平衡。治肿瘤的关键在于扶正,绝不能以切割为能事。
  
  我跟病人讲:治疗肿瘤,医生的作用只占两成,而病人则占八成。医生只能帮助病人暂时缓解一些不适,肿瘤康复的关键还在于病人自己重视养生。大量病案已经证明,舒畅情绪对于肿瘤康复意义巨大。西方某研究发现:人体在极度放松、愉悦的情况下,心脏中会产生一种清除一切病毒的激素,可以消灭一切癌细胞。
  
  大病患者往往都会出现一些自动的排邪反应。比如,身上出红疹子,甚至下肢出现丹毒,这都是体内的热邪透出肌表的反应;脚气频发,这是湿热邪气从身体最下端排出;或咳嗽,或发烧,是邪气自三阴透出太阳的反应。如此等等,在医者需仔细辨证,在病家亦不要慌张,千万不能把排邪反应当成疾病来治疗。
  
  汗多当如何调理?汗多的根本原因是外邪干扰了营卫功能,张仲景桂枝汤,为经方之祖,此方最能调和营卫,且其药性平和,适宜于汗多之人。汗多伴有身凉,此方能健脾胃、和阴阳、滋化源、调营卫,又以热粥助药力,使谷气内充,从脾胃达于周身,故可收桴鼓之效。姜糖水亦有桂枝汤之意,平时用于养生甚好。
  
  中医是道,学医即是悟道。融道于医,妙在凿空无痕,而能见医之大旨;因医而弘道,则医与道浑然一体,医即自然之理。道本玄妙奥微,如度大海而无舟可凭,若本于医,则道在医中,道之理可自医之象透出;医本以术治病,其理法方药需合于天地自然之理,则术与道通,其术乃能尽天地之体用,而变化无穷。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到自己饱受花粉症困扰,并提出要砍掉全国的杉树。这种治病方法实在可笑。之所以花粉过敏,根本原因不是花粉,而是人的正气不足了,被花粉干扰而发作不适。治疗的关键在于扶起正气,而不是砍光杉树。推之,所有的过敏症都源自人体正虚,躲避过敏源不是办法,扶起正气方是治本之道。
  
  自从进入中医的殿堂,我就喜欢上了中医。为了中医而勤奋读书、不断思考,我享受到了书本所带来的快乐;学有所得而临证实践,帮助不少病人缓解病痛,也让我享受到幸福感。中医是我的生命,中医让我每天充满着希望。我以中医为荣耀,以中医为快乐,以中医为梦想,以中医为人生。迷恋中医,此生不离不弃。
  
  十一
  
  医学的最高明手段不是能治大病,而是防患于未然,中医称之为“治未病”。人生于天地之间,因此,防病需考虑天地气机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这方面,《内经》有五运六气理论,专门研究人如何适应自然以防病治病。虽然五运六气理论精微玄奥,但其中有道,善学者可因天时以自我保健,兼可让家人、朋友健康。
  
  中医重视整体论治,何为整体?一则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健康与寿命亦必然受天地气机影响,若能顺应自然以养生,则可健康长寿;二则人的脏腑与经络气血、四肢百骸是一个整体,脏腑有病必反映于外表,通过穴位亦可调治脏腑病症;三则人与人是一个整体,人际关系协调亦有助于健康。
  
  中医有经有论:四大经典是经,是中医的理论基石;而后世诸家的各种著述则是论,是对经典的理解与发挥。经典是中医这棵大树的根与主干,两千多年来历代诸家的著述则是大树的枝叶。学习中医既要溯源寻根以求其本,又不能忽略繁茂旺盛的枝叶。或由论而及经,或自经而至论,结合临证,博学慎思,必将有得。
  
  营养学重视食物的成分,而中医则重视食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与五味(酸苦甘辛咸)。四气与五味各有所入,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寒入肾,热入心,温入肝,凉入肺,平入脾。比如,荔枝味甘入脾,微酸入肝,性热入心,故能健运脾气,助肝疏泄,温养心阳,至于含什么成分则无关紧要。
  
  天为阳,地为阴;气得天阳,味得地阴;气能养精,味能养形;精旺则神足,形盛则化充。人生不离阴阳,不管是养生健身还是大病调理,都需从阴阳入手,而阴阳落在实处即是气与味。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各入其相应的脏腑,能和调脏腑,舒畅气血,皆使归于平衡。养生者亦要精研食物的气与味。
  
  真正高明的医学有以下因素:一则,人的出生、疾病及寿命皆有天地气机的烙印,因此不管是治病还是养生都要考虑天地对人的影响;二则,重视人体的自我感觉,而不是完全依赖机器的诊断,善于倾听脏腑的声音,不要盲目干扰脏腑功能,绝不胡乱切除组织器官;三则,防病与治病相结合,保命第一,治病第二。
  
  一般来说,适当做做机器检查可以确诊病情,可以在早期发现疾病,这是有必要的。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健康,若检查伤损健康,则不如不查。以下两方面不建议过度检查:一则,若检查方法伤损正气,比如:抽血、拍X光片、抽脊髓等等;二则,若病人心理脆弱,面对恶病大症时会产生恐惧、忧虑、愁苦等负面情绪。
  
  机器检查是为了健康,但有病人每天都测血糖,高了就忧虑,低了就开心,这样做非常不利于健康:一则,血糖随太阳月亮的运动而随时都在变化,这是生命规律,况且,饮食、运动、心理、服药等都会影响血糖水平;二则,若因血糖偶尔升高而忧虑不安,会导致肝气郁滞,气郁则升清降浊皆受影响,这会加重病情。
  
  孕妇要建册,就要抽血检查,但养胎以血为本,若抽血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建册,却无视孕妇及胎儿的健康,这就犯了形式主义的毛病了。有孕妇说昨天检查抽了11管血,这也太多了!!怀孕后孕妇气血偏旺,这是机体的自然反应,为了更好地孕育胎儿,孕妇需要旺盛的气血。但绝不能因为孕妇气血旺就可以胡乱抽血。
  
  健康是自己的感觉,不是由机器证明的。有人不在乎养生,每天生活在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及怨恨恼怒烦之中,却希望每年一次的机器检查能证明自己健康,这无异于煮砂成饭。养生比检查更重要,即使有所不适,若能坚持养生,亦能早日康复;反之,若肆意折腾自己的身体,却希望医生给回健康,这是本末倒置了。
  
  十二
  
  若遇过敏,西医总会让病人查过敏源,要求病人在生活中远避这些过敏源。这种治法虽能有效,但终非治本之道。之所以过敏,错不在过敏源,而在人体的正气。正气不足了,才会对过敏源产生过敏反应。因此,终极治法在于扶助正气。正如《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总之,过敏病症的治疗关键是扶正。
  
  肺为魄之户,肺旺则魄全,人出生的一瞬间,肺气先开,魄来而哭,生机从此开始;肺在声为哭,若因悲而哭,是伤了肺气,若因风而流泪,是肺卫不固而阴津外泄,喜哭善悲的人往往健康不好,亦总由肺相关;肺在味为辛,肺气宣降失司的人往往喜吃辛辣,是借辛辣以开通肺气;肺色白,凡白色的食物多通于肺。
  
  肝为魂之门,魂随魄而往来,人生则魂魄相合,人死则魂飞魄散。肝在窍为目,肝气健旺则眼睛明亮,观察小儿往往眼睛清亮有神,即是肝旺之征,而年高之人两目昏花,其肝气必衰;肝色为青,青色食物皆入肝,我们每天都吃些绿色蔬菜,最养肝气;肝在变动为握,是筋急之象,凡周身各处筋肉拘急,皆与肝相关。
  
  常有人问,某某病中医能根治吗?所谓根治就是彻底治好,不再复发。我试用,感冒可以根治吗?中医可以迅速把感冒治愈,但若病人再触冒风寒,还是会复发,这不算是根治。同理,任何急慢性病症都如此,中医可以暂时控制症状,但病人必需重视养生,避风寒、调饮食、畅精神,慎起居,否则,谈根治即是笑话。
  
  我的体会:调理慢性病症,需把握“和缓”之道。慢性病症往往缘自久年的错误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以及负面情绪等。病来如山倒,但病去如抽丝,因此,勿贪急功,勿求速效。临证处方用药需如良相治政,从容淡定,神机默运,药后或短时间内无功可见,无效可言,但坚持良久,却能改善体质,自三阴转出三阳。
  
  一提到癌症,不少人就想如果能把癌细胞消灭就好了。岂不知癌细胞不过是机体细胞的异常增殖,严格来讲,癌细胞也是自己人。因此,不一定非要消灭癌细胞,和平共处或许是最好的解决途径。患了癌症,说明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处于失和状态,根本的治疗方法是扶助正气,使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恢复平衡即可。
  
  近日给弟子们做了一个题为《本草论“象”》的讲座。学习本草需时时把握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应“象”的思想。本草各得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其与天地之“象”亦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关系。之所以本草能治病,是因为本草的“象”与人的生理病理之“象”相应,以“象”解本草,则功用自在其中。
  
  临证时我常会遇到一些不治之症,虽然反复努力,但病情终陷困顿。我感觉每救治一个危重病症都如经历一次心灵的苦难与磨砺。既有信心挽回造化,但也因病势沉重而彷徨。有时,生命很脆弱,于医者而言,极需精研医术;在病家亦需重视养生。医患双方共同努力,各尽其能,我相信病魔终可退去,正气必能来复。
  
  有人说,中医只是医学,当然会有治不好的病,不要把中医神仙化。——《内经》早有明言: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医者若心中先存有"大医精诚”之志,并一心付救,即使未收全功,自己亦觉心安,对病家也有交待。若只来一句,中医不是神仙而放弃治疗,或者从心底怀疑中医的疗效,如此必非苍生大医。
  
  必要的抽血化验可以确诊疾病,但若已经确诊为贫血,并在积极治疗,有必要反复抽血以证明疗效吗?一女病人被确诊为地中海贫血,此属虚损,需健运中焦,气血双补。某医建议该病人每三个月抽血化验一次,以评估疗效。此举实在没有道理。病已属血虚补血尚且来不及,却肆意耗血,健康远比证明疗效更重要。
  
  十三
  
  有人不理解中医,认为人体血液足够地多,抽血化验根本就不伤血。若是抽血多了,多输点血不就好了吗。中医认为:血为气之母,血液不是单纯的物质成分,而是附着有阳气。抽血时抽走的不仅是血液,还包括阳气;输血只能补充血液物质,却无法补回阳气。本已患病,却大量抽血,既伤血又伤阳气,不利于康复。
  
  有人说,抽血既伤血又伤阳气,那女人有月经岂不是会短命。人体要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依赖于阳气的气化,月经排血是气化的结果,排出的是瘀血、恶血、离经之血,因此,女人有月经不但不会伤阳,反会促进气血流通,有利于健康长寿。若直接抽血则会伤损阳气,抽的是好血,且未经气化,阳气随血出而耗散。
  
  肾藏志。一个人能否立志高远,是由其肾气强弱所决定的。肾气旺盛则志强;肾气衰惫则志弱。少年人之所以意志不坚定,容易半途而废,根本原因是肾气发育不充足,导致志弱。由此分析,凡少年即立大志的人必是肾气健旺之人;而整天惑乱于玩耍、手淫、吸毒或游戏而不能自拔的人,必属志衰,其本在肾气不强。
  
  学习中医一定要从心底接受中医,而不是排斥或否定中医理论。有某人已经从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毕业,竟然不相信阴阳五行理论,认为是糟粕;亦有某中医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却不相信中药的四气五味,反依赖药物成分开处方。挂着中医的招牌,用的却是西医的思维,如此看病,实在不知道其疗效有几何。
  
  作为一名好中医,需精究三方面学问:一则,精熟人体五脏六腑、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穴位;二则,掌握中药的性味归经、汤药的组成功效以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针灸、推拿、外敷、整骨手法等等;三则,精研天地运行规律,知晓天文、地理对健康的影响,能把五运六气理论体系应用于临床诊断与治疗当中。
  
  临床可用的辨证方法很多,我比较常用的是八纲、六经、脏腑及十二经络辨证,自觉已能处理多数病症,用之颇觉得心应手。但有时遇到一些病症非常难以辨证,如入迷雾,不辨方向,不得已我会加问病人的生日以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自觉如同打开了一扇窗户,豁然开朗,立可找到辨证处方的要点,并可提高疗效。
  
  地域影响人的健康。一女病人回云南老家则月经正常,一到南宁即见月经量多且有白带;一哮喘病人在上海则易发作,来广西则病情安稳;有人在北京则鼻及咽喉难受,在南宁则诸症消失。分析其原因,或由于气候不同,或由于水土有异,或与经纬度、海拔等引起的其他因素相关。中医强调“因地制宜”,即是此理。
  
  综观整个人类的医学发展史,医疗手段总是跟着疾病的屁股跑。分析其原因:一则疾病即是阴阳失调,源自生活中长期的负面情绪、错误饮食起居及生活习惯,疾病是我们不遵循天地规律而得到的惩罚,医疗不可能逆反天地规律;二则生命很复杂,医学尚不能深入生命过程,将来也不可能彻底解决疾病与死亡问题。
  
  中医体质分类的方法很多,当前有人将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九个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内经》把人按五行分类,分为25种体质类型;另外,亦可按六经、五运六气等分类。
  
  临床常见阴寒凝滞的病人用温阳阳药方后,出现心跳加快。按李可老中医的说法,这是下焦命门真火健旺,深伏于心宫的寒邪开始瓦解的反应。凡心肌病、心包炎心包积液诸病皆有此效应。因此,医患双方需淡定无虑,经过一段时间的正确治疗,心跳即会恢复正常,这意味着阴寒已经完全排出,身体恢复健康。
  
  十四
  
  瞑眩反应由正邪交争引起。良医治病,常能引起瞑眩反应,在医者需洞察病机,药能中病;在患者要淡然无虑,信任医生,并专心服药。一旦正气大旺,则会自动攻逐内伏的阴邪,往往病情越重越大,越容易出现瞑眩反应。但需明确鉴别瞑眩反应与药物中毒及病情加重的不同,我在《选择中医》一书中曾有反复讲解。
  
  有人问:大病初愈要喝粥养胃?若这大病无关胃部,初愈后养个什么胃呢?——岂不知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血旺则能健康,因此,胃气关乎整体健康。不管是任何大病重病,在其初愈时,往往胃气虚弱,此时一定不可吃大鱼大肉等粘滑油腻的食物,一旦胃气壅滞而受损,则大病必然会反复,甚至健康水平严重下降。
  
  中医最重精气神。精应象于坎卦,外为真阴,内蕴真阳,外柔而内刚,能主骨生髓。精藏于肾中,为生命的能源,维持着我们的健康与寿命。因此,我们要重视养精,养精即是养生。俗话说“色字头上一把刀”,色欲过度,如刀斧砍伐自己的骨头,最损健康。故养生需节欲,节欲方能保精,若纵欲则泄精耗正。
  
  中医治疗大病重症,在维持正气不虚的情况下,总要把深伏的邪气透出来,从三阴层次透出到三阳,这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若邪气透出,或可出现新的症状,往往多是排邪反应,不需忧虑;反之,若邪气深陷而不能透出,即使症状暂时稳定,亦需继续努力。一旦邪气透出,精力即见充足,而原来的诸不适立见缓解。
  
  中医重视“和”,若脏腑和谐,则自然健康;若气血冲和,则百病不生。反之,若脏腑或气血不和,则是众病之源。治病,总需调“和”脏腑气血。严格来说,整个中医就是一个以“和”为贵的医学。小者如感冒、发烧,重者如肿瘤、肌萎,都以“和”为大法;八法中的汗下吐和温清补消诸法,皆以“和”为目的。
  
  生命非常复杂,当前的医学水平根本无法完全掌握生命规律。况且,生命与精神因素关系密切,乐观积极的人即使罹患癌症,亦能存活多年,甚至肿瘤不药而愈;而恐惧死亡的人在被告知有癌症后数天即见疲惫沧桑。因此,即使病人患了难治之病,也不能妄下结论,说你还有多久的寿命,以免因此而影响病人的康复。
  
  不少人喜欢中医,想学中医,但又觉汤药理论博杂,难以入门,怎么办?我的观点是不妨选择针灸。先学些针灸理论,然后找到明医指点一下手法。关键是多多练习,先在软纸做的练针包上练习,再试着针自己,仔细体会得气的感觉。再为同学、家人、朋友针刺,顺便解决一下健康问题,循序渐进,慢慢就成高手了。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何谓正气?正气即是阴阳平衡、脏腑和谐、经络通畅、气血健旺的状态。正气亦即正能量,不但表示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旺、五志和谐。有某中医反疑问:这正气是测出来的还是意淫出来的?——当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测量生命的实质,将来科学发展了,也许就能测量正气了。
  
  中医是一门“气化”医学。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时空中各种变化的过程。任何生命在形态、生理及表现形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都是气化的结果。四时有生长收藏,人有生老病死,这都是气化。中医研究人的生理病理,其本质即是生命的气化过程。不独生命,万物皆由天地形气相感而化生,因此,皆有气化过程。
  
  我提出:中医的根基是天文。中医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等等)绝非想当然的,而是完全依赖于天文观察。《内经》早有明言: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在天化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由此说,天地运动产生生命现象,研究生命就必需重视天文。我们学习中医尤其不能舍弃天文与历法。
  
  十五
  
  中医能治病,且简便效验。所以,我们要努力推广中医,普及中医。有人认为:推广中医,关键是多教一招一式,这才是真功夫,讲理论都是空架子。对此,我却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要推广中医的道,而不仅仅是一方一药,一针一穴。若拘泥于一招一式而忽弃中医的道,就如同抽取了中医的灵魂,光剩下皮相了。
  
  生命非常复杂,古往今来的各种医学体系都在努力认识生命。中医强调:生命即“气化”,中医把人的生理与病理看作是气化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解剖的实体。只要是生命,都必然有气化,气化的源动力在于天地变化。天地变化产生阴阳五行、四时节气以及四气五味,生命因气化而产生,也因气化而有生老病死。
  
  我常想,中医理论如此精深,疗效如此明确,如果每位中医人都能禀承中医理念,用中医诊治疾病,既有良效,又有收益,何患中医不能昌盛?!可惜的是,有的中医人不肯在中医上下功夫,反而依赖西医,甚至美其名曰中西医结合,结果是背叛了中医。羡慕别人有钱,却不知道自己家里就有宝藏,其心理让人费解。
  
  中医可以帮助病人康复,但在康复过程中常会出现额外的收获。比如,有的人体瘦,调理后变胖了;有的人太胖,治疗后居然自动减肥了;有的人面部有黄褐斑,病好了斑也变淡了;不少人说,没有主诉的症状也得到了缓解;有的人不仅疾病好转,而且精神也有改善;有的人随着病情好转,自觉越来越年轻了,等等。
  
  中国古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中医来看,前贤的临床经验固然重要,但这都是“鱼”,而前贤如何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及观察生命的方法,这些才是提升中医临床境界的“渔”。有人满足于抄出古书中的好方子,却抛弃了“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学会一招一式虽能有获,但终是小成,难成大医。
  
  历代中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值得我们去传承。但若只满足于学习现成的经验而不肯独立思考,这样的中医其医术必难超越前人。欲成良医,不但需要传承临床经验,更需要研究其理论体系。若能体悟前贤如何建立中医理论体系的思维模式,这就如同打开了一扇观察生命的大门,对于提升医术境界必有极大帮助。
  
  我们学习写毛笔字,第一步都是照着前人的字帖一笔一划地描红。描红看上去似乎无用,但这样的工作非常重要,只有继承了前贤的经验,然后我们才可能自己创作。学习中医亦是如此。初学时要不断抄方,要跟不同的老师抄方。抄方的过程其实就如同描红,抄得久了,有所收获,兼以自己思考,才可以独立应诊。
  
  常有人问:没有中医基础,如何才能入中医之门?为此我曾写过数篇文章谈如何学习中医:《学习中医的门径》、《如何掌握真正的中医知识》、《学中医的秘诀》、《如何学好中医》、《学中医的四个境界》。中医好学,容易入门。比如,学会几个方子,掌握几个穴位,即可治病救人。但中医又不好学,若要成就了不起的明医,非要数十年勤奋努力不可。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