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80|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8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9 23: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个人的死亡与许多因素相关,包括年龄、遗传、体质、心理、饮食、劳倦、起居、五运六气等,而绝不是仅仅与病情相关。再者,负面情绪(如恐惧、忧虑、悲伤、绝望等)会导致病情加重,甚至会加速病人的死亡。作为医生,绝不可以盲目预测病人的死期。即使医生有通鬼神、达玄妙的本事,也不应该吓唬病人。
  
  一肿瘤晚期病人来诊,我鼓励病人积极养生,并配合中医汤药及针灸治疗。病人越来越健康,生活工作一切正常。后来病人告诉我,多年前曾有某医断言,他只有三个月的寿命。荣幸的是此病人性格开朗,没有被庸医给吓死;但那些恐惧死亡,或者多有负面心理情绪的人则可能因庸医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而加重病情。
  
  十六
  
  不少明医精研五运六气,多能预测人的死期。但若仅凭经验,时或能中,或不能中。特别是对于肿瘤晚期患者,不可胡乱断人死期。一则,生命非常复杂,绝非现代医学所能认识;二则,人有七情,七情影响脏腑,恐惧与绝望等负面情绪会加速人的死亡;三则,一旦判断不准,徒然惹人笑话,亦增加病人对他的厌恶。
  
  作为病人,有时医生的话不能尽听尽信。比如,当医生说你这病治不好了,聪明的病人可以把这话当成耳边风;再如,当医生说回家该吃什么就吃什么吧,您也不要丧失希望,何不试试中医呢。病人自己一定要重视养生保健,平时要养成正确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而且,一定要相信:最好的医生是自己,绝不是别人。
  
  今日诊治一男病人,八年前发现脑部肿瘤,至今已手术三次,一复发就手术,且每次手术都很成功。以手术为治病方法,我总觉得不靠谱。病人还年轻,若这样治疗下去,不知道这辈子还得开颅多少次。而且,术后已经出现了癫痫及肢体肌肉痉挛。正确的治法是平衡脏腑,扶正以祛邪,而不是长了再割,割完再长。
  
  中医治病,重在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有人反问:调和脏腑能把肿瘤调没吗?当然能。肿瘤之所以生,所以长,关键原因在于五脏六腑不和调了,由此导致了病理代谢产物(如瘀血、痰浊、水饮、湿毒等)积聚成块。进一步讲,治疗任何大病都不能只盯着病症,而是需要考虑整体,要从脏腑调治,这才是治本之道。
  
  临床工作很辛苦:遇有疑难病症则反复琢磨,执针在手则凝视屏息,时或解答病人的疑惑,时又翻书思考用方。虽然身心俱忙但却是愉快并充实着。病人渐趋康复让我开心;病人真诚的感谢又给我一大快乐。忙碌中能不断收获快乐,让我总是沉浸于莫名的“欢喜心”之中,这样的辛苦值得。因为快乐,所以我更努力。
  
  学习中医如逆水行舟:周围总有说三道四的人,总有烦不完的琐碎杂事,让我们的心不能清静。因此,只有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才算是真学中医。中医理论渊微浩瀚,若以躁心求之,则遥不可及;若以静心求之,则虽远亦可达。维持一份内心的纯静与执着,这样的人若能坚持下去,必能得入岐黄殿堂。
  
  手腕的脉动与五脏六腑气血相关,其中颇有微妙,需仔细体察。因此诊脉时不仅医生要屏息静神,病人也要安静身心,自然呼吸。医生诊脉时,不建议病人继续陈述病情。我见到医生诊脉时,病人有玩手机的;有训斥孩子的;有吃东西的;有与朋友畅谈的等等。脉诊是中医临床的重要诊断步骤,医患都应该重视起来。
  
  理论学习几年后往往要临床见习,见习不但要求观摩医技,最重要的是要通过见习而对中医产生信心与喜悦心。中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问,理论学得再精,也要落实到实践中,因此,见习时多多观察病人接受中医而取得良效,这样就会对中医产生信心,而且,不断的观摩亦对自己将来从事中医产生喜悦心。
  
  学习中医,病人是最好的老师。每位中医人的老师都很多,课堂上有老师讲解,回头可以自己读书,有疑惑时与同学交流,有缘还能跟随名家抄方,因此,老师、书、同学、名家都是我们的老师。临床工作时每个病人的体质、病情、经络敏感程度等各有不同,他们对疾病的描述,对汤药及针灸的反应都值得我们学习。
  
  病人都希望明医就在身边,但中医不好学,入门难,成就明医更难。因此,学习中医一定要有强烈的兴趣与信心,这是坚持下去的根本保证。并且,还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快乐,快乐能让我们更容易地深入中医理论之中。在此基础上,朝于斯,夕于斯,颠沛于斯,流离于斯,数十年不懈努力,离明医自然也就不远了。
  
  十七
  
  熟人见面往往会嘘寒问暖,既便于交流,又体现出对对方的关心。寒暄,其本义是古代的一种病名,指肺有痰热,每每感寒即发咳嗽(即所谓的“寒包火”、“寒包热”),要解表清热合用;按字面意思来看,暄指太阳的温暖,如暄和、暄风等;寒与暄一阴一阳,一冷一暖;引申则为宾主互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两千多年来中原大地代有大医,且著述等身,流传至今。我们学习中医、实践中医,也立志要做大医。但也要知道:大医并非高高在上的,他们也是人,不是没有七情六欲的神仙,他们也是一步一步地从默默无闻到名传天下的。他们的成名之路我们可以模仿。综观历代大医,无不是医德医术双高,于我们当有警醒。
  
  我常有这样的体会:若能保持身心俱佳的状态,在考试或运动会上往往会有超常发挥。推之于临床,亦有此体会。平时的水平尚未到某个极高的程度,但临证时澄神静心,思维敏捷程度可以超越平时,从而开出非常满意的药方。由此说,临证时医者一定要聚精会神、心无外扰,否则,亦可能发挥不出平时的正常水平。
  
  学习中医,不能只学不思,否则就会影响进步的境界。中医不仅仅是什么病用什么方的“是什么”(what)的结论,还需要一个“怎么样”(how)的气化反应机制,更要去问“为什么”(why)生命会有如此的生理病理反应。好奇心以及穷根究底的追问,这是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提高中医医术层次的关键。
  
  我常有这样的体会,一醒来就急急地想上厕所,但醒来之前却又没有这样的急迫感。从中医来看,阳入于阴中则为睡眠,阳出于阴外则为清醒。阳主气化,睡眠时阳气处于休息状态,气化功能减弱;而清醒时则气化功能增强,因此,水湿痰浊等代谢加快,就会有排泄的感觉。推之,若要加强祛邪,就要促进气化功能。
  
  学习中医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中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其根本即在于“和”。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平衡,身和则经络气血皆通畅。若有人从事中医多年,仍在疑惑中医的理论,其心即不和;若有中医自己整天病恹恹的,这是其身不和。杂念如奔马,心神不能专一,更兼病痛折磨,如何能执着深入中医之中?!
  
  又到了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了,有网友问,儿子想报中医药大学,不知道好不好。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为什么要学中医?中医也是国学的一个分支,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学好中医,对于人生意义重大,不但是一份工作,可以救治病人,还可以深入国学,可以修身养性,可以借中医而悟天地大道。
  
  年轻人若想报考中医药大学,建议先思考几个问题。其一,学习中医很辛苦,且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你愿意为中医而离弃休息时间吗?其二,治病救人听起来高大上,但经常不能按时下班,且要面对病人的许多莫名其妙的问题,你耐得住这样的折腾吗?其三,中医用的是传统概念术语,如阴阳五行等等,你能接受吗?
  
  不少大病重病患者在治疗及康复的过程中往往会关注中医,有的自学中医,等病好了,中医也有了小成。相反,中医药大学的年轻学子们却有些人对中医心不在焉,或汲汲于改行,或毫无进取精神,把年轻时的大好光阴浪费在毫无兴趣的中医上,这未免太过于奢侈了。难道非要经历过病痛折磨才肯认识到中医的好吗?
  
  一方面,中医爱好者们在自己工作之余抽取时间学习中医,且乐此不疲;另一方面,中医药大学的莘莘学子中却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混混。我常想,如果将来中医可以自由执业,那些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医生可能真的拼不过中医爱好者们。既然选择了中医,那就毫不犹豫地走下去,步伐越坚定,收获也就越大。
  
  十八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中医爱好者?我想,大部分业条学习中医的人不是被中医的渊深理论所折服,而是被其疗效所吸引。诚如一位网友所说:我觉得还是当下社会对中医认识不足,生了病有几个去看中医的。社会节奏快,人们都想更快地解决病痛,只有他们在看到中医的效果后才会改变对中医的看法,甚至学习中医。
  
  大学教育为什么难以培养出明医?一则,课程多偏西医,中医所占的比例甚至不足50%;二则,教授自己并不相信中医,甚至从来不用中医治病,讲中医仅仅是工作需要,因为没有临床经验,只能照本宣科;三则,教学与实践脱离,课堂所学用不到临床上去;四则,传统中医讲究师承,现代大学教育不适合传承中医。
  
  三、针药
  
  一
  
  有人担心,苏叶耗气,虚人感冒时不可使用。严格来讲,凡是动的药都耗气,比如各种理气、活血、开窍、祛痰等药都会耗损正气。正如运动能升阳,但运动过度也会耗阳,适当地运用药性偏动的中药有利于疏利气血、排邪降浊。感冒本属外邪侵袭,但若担心苏叶耗气而只用补益,反有敛邪之弊,而不利于感冒康复。
  
  有人说,中医是主观的学问,其热温平凉寒的判断大概出于直觉,因人而异,不必拘泥成说。——神农尝百草而著《本草经》,其中明言各药的属性,这虽然是个人的体验,但却是绝对的客观的,是有共性的。越是脏腑经络敏感的人,越能体会到药物的属性。比如说,西瓜、苹果、梨子性凉,是每个人的共同体验。
  
  临床工作中我每天都能遇到各种不能的病症:有的处方用药轻车熟路即可取效;有的则需反复琢磨,良久方能给出药方。我重视针灸,主张临证时当针灸与汤药相结合,事实证明,不管是轻病重症还是急症慢病,针灸与汤药同施往往能提高疗效,况且针灸还可应针见功,能即时缓解病人的不适,最是方便实用高效。
  
  有人说,同一个病人让十个中医诊治,会开出n种药方,所以说中医不科学。——这正说明了中医的灵活性。而且,只要这些药方都能治好病,何必要有唯一的标准呢?比如,同是感冒,都需开表,有人善用麻黄桂枝,有人则用羌活防风,还有人喜用苏叶、葱白;感冒亦可用针灸,有的针刺大椎,有的艾灸身柱。
  
  针灸不仅是学问,也是技术,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医学手段。针灸临证既要重视穴法,又需精研针法,针法甚至比穴法重要。为此,昨晚为弟子们细讲针刺手法,从手法的源流、派别、演变、特点等方面分析各种补泻手法,并现场施术表演。临证疗效为关键,我重视直接、实用的针刺技术,摒弃所有花哨眩目的手法。
  
  针灸施术于经络穴位,可调理气血,通阳补虚。有人担心,针灸会不会引邪入里。我认为这是完全没有可能的。针刺和艾灸调理的是人体的正气,针施补法补的是正气,而不是邪气;艾灸扶阳,扶的是能祛邪治病的阳气,不是邪火。若过度施灸导致火气上浮,停灸即可,或喝点绿豆汤绿茶、菊花茶等都可迅速缓解。
  
  气是生命的根本。有气则生,无气则死,生死不过在一口气之间。气很微妙,但我们都可以体会到。搬重物扭了腰,这是气滞;工作一天而劳累,这是气损。阳虚之人在空调底下被冷风一吹而身紧、头痛,即是寒气外客,营卫气机失调的表现;毫针刺入穴位立觉有气流动,其气一到病所,病痛立止,这是经气的作用。
  
  有人担心,针灸能调节气血运行,会不会促进癌细胞扩散?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癌细胞之所以扩散,是因为机体正气不足了,邪气才泛滥。针灸能扶正,所谓扶正,即是调整阴阳、谐和脏腑、疏通经络、平衡气血、舒畅神志等功能。针灸后正气得足,其邪自退,不但可使症状缓解,而且能改善体质,延长生命。
  
  昨天晚上,由来我工作室提高针灸医术的侯丽萍医生为我们做了一个关于“微观脉诊”的讲座。侯医生详细讲解了左右寸关尺及寸上所对应的不同脏腑及器官组织,并就自己的临床体会及案例来解释“微观脉诊”,大家皆有收获。学习脉诊不仅要掌握理论,更需实践,要反复练习,多向病人学习,以助提高脉诊水平。
  
  针灸之所以能治病,是因为针灸能调和经脉。经脉的作用非常大,可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经脉中流动着经气,能决定人的生死、病的轻重、有病能否治好、得病的原因等等。因此,学医者一定要掌握经脉,这是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不可不精通。前贤讲: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在我看来,诚然如此。
  
  二
  
  经常会有病人服用汤药后效果不明显,甚至反复调方,仍难取效。我分析其原因,一则有的人对汤药不敏感;二则其证复杂难辨,且医者经验不足。由此,建议多配合针灸。针灸取效的途径与汤药不同:汤药口服入胃,若中焦气弱而运化无力,则药性难以发挥;而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而起效,故人人皆可施以针灸。
  
  很多时候病人会抱怨:良医难求。我倾向于认为:病人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良医固然可以处方施针,让病痛缓解,但良医不能帮助病人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及行为习惯;良医也无法让病人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七情内伤;良医更无法改变病人不利于健康的习性(比如心胸狭窄、嫉妒、孤僻、焦虑等)。
  
  小区里种了不少四季桂,立春之前桂花开了,整个小区香味四溢。桂花辛温而香,能散寒醒脾,若以桂花酿酒,其酒香甜醇厚,有开胃醒神、健脾补虚之功,尤适于老人与女人饮用。古人常以桂花酒敬神祭祖。闲暇时可以赏桂花,可饮桂花酒,兼可思悟桂花所含的中医之理,自觉其乐无穷。
  
  我临床常用藤茶,此药出自罗霄山脉,为野生茶,其味微苦而甘,性略凉,功擅清热毒,利咽喉,降痰浊,我常用之配入汤药,可降转氨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并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疗效满意。平时招待亲友我亦喜单用藤茶泡水代茶饮,回甘生津,最适合于老师每天言语过多,可治咽干咽燥咽痛诸不适。
  
  有人担心,虚证不能针刺,说针刺会耗气破气。这是没有道理的。针刺有补有泻,补能扶正气,泻可祛邪气。针刺之功极大,以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几乎无病不可针,无病不能取效。有人说针刺不能治癌,这是完全不了解针刺的作用。针刺能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改善脏腑、疏通经络、安定神志,当然可治癌症
  
  我自己临床体会到,重病急症,针灸最有疗效。越是症状急迫,越是突然发病,针灸疗效越好。可惜的是当前不管是医者还是病家都没有重视针灸,认为针灸只能治治腰腿痛了。针灸能治感冒发烧,能治肿瘤晚期疼痛,能治中风急性发作,能止各种急性疼痛,而不仅仅能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治脏腑诸慢性病症。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临时发挥作用,出针后病情还会复发,所以还得靠药,认为只有药到才能病除。——这种观点我不认可。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针灸治病,不但能当时取效,还能改善患病体质,达到长期治疗效果。针灸作用于穴位,穴位通过经络联系五脏六腑,针灸后经气通畅,则脏腑功能自能恢复平衡。
  
  临床上我经常用针灸来救急。每每有病人因突发症状来诊,或疼痛,或痉挛,或高烧,或腹泻,或周身突然不适等等,数针刺入,多可迅速缓解症状。我自己的体会是:针灸的疗效远远快于服药,而且,无药物的毒副作用。由此说,每家医院的针灸科应该是人满为患的,因为针灸既能治急症,又擅长治慢性病症。
  
  针灸能治什么病?以我的经验来看,针灸是一门完整的医学体系,不仅擅治轻症小病,还能治重症大病,更可治急症。针灸是真正能决死生、处百病的医疗手段。善针灸者或施针或用艾,能挽回造化,扶起沉疴,其功之大,不可胜数。我认为针灸的临床疗效绝不亚于汤药以及其他任何医疗手段,且方便、简单、实效。
  
  中医有汤药,有针灸。二者的理论基础相同,但取效途径却完全不同。汤药通过胃肠吸收,若胃气本已虚弱或不能纳食,则汤药难以取效;针灸通过刺激体表的经络穴位来取效,人人皆有经络穴位,因此大人小孩都可用针灸。凡病皆属偏,汤药因其有毒,正可以纠正脏腑的所偏;针灸则通过经络调和脏腑,平衡阴阳。
  
  三
  
  有人说,针灸只能缓解症状,离治愈还差十万八千里。比如治心脏病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含片都有效,但还是要支架搭桥,上心脏起搏器,这才能治愈。如此观点是相信手术却忽视人体的气化了。岂不知手术并非万能的,且不说手术过程有巨大风险,手术的成功并不意味着疾病的康复,还是要每天大把地吃西药。
  
  若能切合病机,有时单味药亦可收到奇效。李时珍曾因感冒犯戒而病骨蒸发热,每日吐痰碗许,众皆以为必死,其父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上火。遂按方顿服,次日身热尽退,痰嗽皆愈。张锡纯治一室女劳瘵,卧床不起,日服山药煮汁当茶饮,一月而愈。
  
  历代医方极多,合计有十万之余。其方大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临床有效的,且经得起反复验证,比如仲景的经方及后世医家的不少时方即是;另一类是某医家道听途说或偶尔有效的药方,亦抄录在其医著中,此类最多,多数经不起重复。我辈学习前贤医方时,需有一双慧眼,努力从其医著中辨识出临床实用的方子。
  
  学习方剂,先需熟记药味组成及功效主治,这是最基本的。此外,还要分析其方的设计思路,知晓方出何书,作者为谁,作者有哪些著述,有怎样的学术思想。进而还要了解后世医家对此方的传承与化裁,又如何拓展或改变其主治范围。最后,我们要从临床上学习运用此方。如此方是从头到尾地真正学会了一个方子。
  
  学习方剂,重在掌握其组方思路与主治范围,并需在临床上应用取效。但经方与时方不同:学习经方先要复习方中诸药在《本草经》中的论述,进而掌握其组方特点,再琢磨其作用于六经的哪个层次,能治哪些病证,最后还要分析其类方及后世医家对其方的发挥。学习时方则以组方与主治为主,兼顾作者的学术特点。
  
  我每于临证闲暇,总喜翻阅《方剂学》,分析历代诸方的制方规律,并以此为乐。近日琢磨,枳壳桔梗二药配伍,能宽胸行气,升降上下,利膈通肠,其功甚大。由此再思,我所学《方剂学》中有哪些方含此二药。思得如下几个:柴胡达原饮、血府逐瘀汤、柴胡枳桔汤、清金降火汤、参苏饮、柴胡陷胸汤等。
  
  中医治病,重视的是“气化”,而不是解剖。若机体解剖出现异常固然会引起不适,但若不能平衡阴阳脏腑、调和经络气血,只拘泥于手术切割,甚至把手术作为常规医疗手段,病症虽能有所缓解,终非正治之法。或问,椎间盘突出鼻中隔偏曲等病不手术能回归吗?其实,治病的目的是症状消失,谁还在乎解剖呢。
  
  我自己的临床体会:用方时一定要重视单味药及小方。方子越小,其结构越简单,越容易集中药力单刀直入而切入病机。即使是大病重病,病机复杂多变,亦要努力从繁复的症状中抓住主证,主证明了,小方亦能有大效。但需医者能辨识病机,使药中肯綮。观仲景诸方,不过数味药而能收取良效,其理即在于此。
  
  为什么当前临床多见大方?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或属于医者思维上的错误,认为用药多则温清补泻无所不包,升降浮沉面面俱到;或由于诊断不精,辨证不准,只能广撒网,冀能捞到一条鱼;或因药味多药量重,则卖药的利润也多些;但若病机复杂,亦不得不用大方,仲景亦有鳖甲煎丸、薯蓣丸、麻黄升麻汤等大方。
  
  李可老中医在其书中提供了三对反药:人参五灵脂肉桂赤石脂丁香郁金。我治疗月经不调不孕症常会用人参与五灵脂,二药合施,有破阴凝、布阳和之妙,人参补气,五灵脂活血,特别适合于女子月经不调兼有气虚血瘀的情况,临床效果满意。至于说二药相恶,会不会产生毒性,我认为完全不必担心。
  
  四
  
  有人见我用芒硝,就说:怎么象胡万林的手法;见我用附子,就说:又是火神派的思想;见我用银翘散,就说:是温病派的人。中医治病,首在疗效。前贤后贤都有可取的经验,为何不能用呢?我认为,凡能有助于病人康复的都是好方,医者需胸藏诸家经验,寒凉也罢,温热也罢,或对证,或应病,唯求一效。
  
  脾升清阳,清阳出上窍;胃降浊阴,浊阴出下窍。因此,凡九窍(眼耳鼻口及二阴)之病皆关乎脾胃。古贤有云,脾病则九窍不通,中焦气化与九窍功能息息相关。治上窍诸病则升清阳,用麻黄、白芷诸品;治下窍病则降浊阴,用大黄半夏之类。合以汤药或针灸,先调中焦。使阳升阴降,气血调和,皆归于权衡。
  
  为了更好的临床疗效,我主张病人可多接受一些不同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比如,服汤药固然可以治病,但若能配合针刺或艾灸,更可提高疗效。汤药通过胃脾来运化,若胃弱脾损,则药力不易升发;针灸通过经络穴位来取效,经络穴位内达脏腑,外络肢节。临证对病,汤药治其内,针灸治其外,内外结合,其效自殊。
  
  有人患下肢水肿,我处以健脾利水汤药,并嘱咐病人,药后小便会增多,有利于消肿。病人问,那会不会导致钙、钾的流失?亦有人前胸憋闷,我治以半夏厚朴汤,病人问,厚朴有肾毒,会不会中毒?——中医治病依赖的是病人自己的感觉,而绝不是机器指标。若拿机器指标来指导中医,正如传教士教和尚念经。
  
  针灸可以速效,其效之速,如风来吹云,如桴之应鼓。举近日病例三则:一年轻女子怀孕两个月,下腹突然疼痛,针十七椎下,针入其痛霍然;某女病人左侧胁肋部有带状疱疹后遗疼痛,伴有麻木,数月不退,循胆经取丘墟、阳陵泉,兼针局部,其痛立失;一女子胸闷心慌,难受欲死,即针泻内关太冲,豁然病愈。
  
  我们多认为补法能让人有力,岂不知泻法亦能让人轻松。比如我治表里俱实的湿疹,用防风通圣散,服后即泻,但越泻越觉轻松;治上实下虚型的肥胖,用大柴胡汤,每天泻三四次,却是精神健旺,体力增强;治胸腔积液,用大陷胸汤,日泻十数次,体力反见增强。有其人,用其药,即使是大黄、芒硝,亦足可为补。
  
  俗语有:大黄救人无功,人参杀人无过,极言人情好补而恶泻。但良医治病,或补或泻,决不能依着人情只用补药。当补时必需补,当泻时又必需泻。比如,病症为实,非泻不能祛其邪滞,则泻能救人。但泻能伤正,故需中病即止,不可滥用。泻能祛实,若有病则病当之;若无病则人当之,其正气即易被损而变虚。
  
  有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却认为针灸是假的,只有汤药才是真的。中医的最核心经典黄帝内经》的一大半内容在讨论针灸;针灸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其临床疗效确切;针灸已经走向世界,并被世界多国人民所接受。不懂针灸可以去学习并实践针灸,若因不懂针灸就直接判断是假的,这绝非正确的态度。
  
  有人问:如果针灸真的疗效确切,为什么还要服汤药?花费那么多的钱买药还要花时间去煮药,这不是浪费吗?是药三分毒,有病只针灸不是更好?——诚然,我认为针灸是当前最佳的医疗手段,能决死生、处百病,其功极大,且针灸并无药物的毒副作用。若能找到擅长针灸的医生,针入即效,何必一定要吃药呢?
  
  某病人久患鼻炎,我处以桂枝汤苍耳子散加减,病人问,您这个药方能消炎吗?我说,此方调和营卫,开通鼻窍,消炎干什么?病人说,鼻子有炎症,不消炎怎么治得好?我问,您曾多服消炎药,效果如何呢?病人说,越治越重呀,所以才来看中医。我说,消炎药多伤阳气,万不可滥用。见炎消炎,那不是真中医。
  
  五
  
  中医治病多以汤药为主,但若药汤疗效不满意,就需要配合针灸。针灸简便且有效,不用吃药,不必消耗胃气,亦能治疗临床常见的多种疾病。我在国外全用针灸,十年来治疗了三万余人次,疗效极为神奇。我把自己的一些针灸临床案例及我对于针灸的理解与感悟写成了多篇微博博客,希望能引起读者对针灸的重视。
  
  经常有病人担心,服中药后万一有事停药怎么办?中药治病的机理与西药不同,中药首先调理脏腑气血的平衡,使正气充足并得到激发,然后正气会主动去祛除病邪。也就是说,中药治病是通过人体正气发挥作用的,而不是直接作用于病邪。从这个角度来看,服中药可随时停药,一般都不会出现停药后的反弹反应。
  
  有病人说,他的主治医生认为:针灸会导致癌细胞更活跃,导致肿瘤转移。病人担心,到底肿瘤患者能不能接受针灸治疗。——能,当然能。理论上来说,针灸能平衡阴阳、调和脏腑、通调经络、疏利气血、和畅神明,因此可以决死生,处百病;临床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肿瘤患者经针灸治疗后正气渐复,病症即减。
  
  有人问,针灸能治晚期肿瘤吗?就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针灸能平衡阴阳脏腑、和畅经络气血,因此适合于肿瘤的早中晚各期。肿瘤晚期疼痛剧烈,针灸能收速效之功,甚至可以减少吗啡等西药的用量(我常用体针与耳针相结合止痛);放化疗之后病人体虚气弱,针灸可以扶正、通阳;术后留瘀,针灸又能化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