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1|回复: 0

古时潍地的医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1 09: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考古证明,潍地殷商时即有医事活动,历代都有名医在潍地大显身手。汉代,有一位叫公孙帛的人,隐居北海邑内,行医市药;王莽篡政,建立“新朝”时,有一位叫做范济民的医家在北海行医,深知脉诀,颇晓阴阳,用药精明,诊治有验;宋代潍州人徐向真以指为针,以土为药,治病有神验。    浓郁的文化氛围是潍地造就名医或吸引外地名医的重要因素。中医精英们在临床施治之外,有的还将行医的实践进行归纳,总结,撰为医著。明代的姚庭举著有《伤寒辑要》,孙出声著有《针法辨》。清代的名医著述更多,影响较大的有谭炳熙的《伤寒歌诀》、《意解心编》,彭延岭的《医学入门》,郭伟业、郭伟绩合著的《叙药堂集方》,郭友善的《寿世指南》,丁廷珍的《痘疹精要》、《痘疹秘诀》、《验方精选》。而名医田名珍、王琅、丁仲麟、孙仲采、孙涂、蔡玉珂、蒯九龄等也都有医著传世。
    明清时代,潍县名医辈出,大大超过了先前,除上述提到者外,榜上有名的,还有魏希亮、王延宾、都周南、孙道通、栾清祥、孙思恭、张云景、王相如、张学朱、朱延泰、张道忠、陈长贞、孙泉等等。本文下面介绍的是几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医。
    
    彭之惠
    
    彭之惠,字学祖,明末清初江西南昌人,与其弟彭之岁皆精通医理,同为医界高手,常治人病于未发。
    清顺治初,兄弟二人自南昌流寓至潍,与益都名医翟玉华友善。切诊是彭之惠的拿手戏之一。某年,潍县城人丁肆夏因病登门求诊,彭为之切脉之后先述说当前病症并开方施药。随即又预言、提醒说:“当心,君十年后必发疳症!”(疳,中医指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的病症———笔者注)起初,丁肆夏并不以为然:十年后的事岂可预知?耸人听闻罢了。故并不把此说记在心里。谁知恰被彭之惠言中:十年后丁果发疳症,苦不堪言,悔当初未听彭先生之言而在饮食等方面加以节制。今欲治好疳症,谈何容易!
    彭之惠诊病,长于综合分析,务求找出病人的结症所在,而后再有的放矢地开方施药,一般能药到病除。时间一长,名声大振,求医者远非潍县一地。
    当年,有探丸(探丸,杀人报仇的游侠,类似响马)啸聚海上。某日,探丸数骑至潍邑,径往彭之惠之宅,推门闯入,将彭挟持而去。狂奔二百余里,到达一山,上有贼人巢穴。延入山洞之内,见正面石上坐一探丸首领,面目狰狞,目光霍霍,向彭之惠高声嚷道:“吾儿卧病日久,闻你为名医,故将你召至,为吾儿医病。倘治好吾儿之病,吾定有重谢。若治不好,即为庸医,那你就是吾儿之殉葬品!”奔波二百余里,本已精疲力尽,又听那贼首一阵叫嚷,其意凶狠,不可回夺,彭之惠已是战战兢兢。但事已至此,也只好“既来之,则安之”,硬着头皮跟人入山洞侧室瞧病人。先探视病人外相,暗吃一惊,顿觉情况不妙;又给病儿诊脉,更感大事不好。良久,摇头而出,一脸沮丧地对那首领说:“大王,我素以治病救人为根本。然刚才诊断,确认令郎之心、肝俱已坏死,在下已无力回天,万望大王见谅!”言毕,无可奈何地站于一旁,大有“要杀要剐,悉听遵便”之相。
    那探丸首领闻言,先是一愣。继而失去理智,持刀入儿室,剖开儿腹,割了心、肝,至洞外验看,果见心、肝颜色大变,确已坏死,方知彭之惠之诊断一点不差。他自言自语道:“噫,果为良医,杀之可惜!”遂命将彭放归。彭之惠死里逃生,回潍之后,较长时间心有余悸。
    
    孙仲采
    
    孙仲采,字伊光,潍县城里仓巷子人,生于清代(生卒具体年月不详)。自幼学医,医术渐臻于精。成年后悬壶城乡。又于邑内设药铺,行医市药。因医病效果极佳而深受潍人青睐。孙仲采行医,贫富无类,一视同仁。困苦之民有疾求治而乏于医资者,仲采免费施药,从不拒之门外。仅此一项,活人无算。
    孙仲采长治的病症颇多,尤精小儿痘疹。
    某日,其因故外出,从一富户门前路过。该户之女仆正携户主之小儿玩耍嬉戏于街门之外。仲采驻足,细细观察小儿面色,觉有异常,断定此儿不久即会有恶病发。故径直向前,说:“来,伸出左手让我观之!”小儿伸出左手,仲采亦以左手执之,使之平。又用右手三挝(挝,敲、打之意)小儿手掌。小儿痛且惊,即而“哇”“哇”大哭。女仆见状,先是一怔,接着大骂:“老东西,想必昏了头了,何故无端打我家小少爷?”仲采欲予解释,那女仆竟不由分说,边哄小儿,边断续叫骂。儿哭,仆骂,惊动了户主。那户主速从院内跑出,见被骂的是威望甚高的名医孙仲采,知其中定有缘故,遂斥退女仆,又向仲采赔礼,道歉,然后问其所以。孙仲采挨了那女仆一顿臭骂,本来憋了一肚子气,户主的道歉方使其怒气渐消。他很郑重地说出挝小儿的缘故,语出惊人:“令郎气色有异,此乃病变前兆,度不久即会有恶痘生于某部。此种恶痘目前尚无良方可医。痘出则人必死。吾断定为此疾,以手挝之,预先将痘出位置转移此儿他处,痘虽仍发并恶,然可施药医治,故无生命之虞!”户主闻言大为惊喜,连连向仲采施礼道谢,仲采还礼而去。
    事后不久,那小儿果生恶痘,户主速延孙仲采诊治。仲采诊视之后,开方施药,不几日小儿病愈。此事传出,邑人皆称仲采为“神医”。
    
    蔡玉珂
    
    潍县有一名生于清道光间而卒于民国后,长寿而颇有影响的医家,此人即蔡玉珂。
    蔡玉珂(1830-1922),字敬林,潍县于家庄子人。青年学医时即善于独立思考,既接受传统的中医理论,又注重实践与创新。诊病施药,因人而异,决不死搬硬套。蔡玉珂善治的病症颇多,但最精的当数疔毒。
    某年,邻村有男性民生疮,因延误治疗而毒陷入里。当去蔡的诊所求治时,其病已沉。蔡玉珂诊视后,断定已系“疔毒走黄”,属病危之症。急开方施药两服,叮嘱说:“你病太沉,片刻不能耽误!速回,立即煎一剂服下,可转危为安。倘来不及煎药,也可生吃一服救急,稳住后再煎另一服。”患者遵嘱,立即携药而去。疾行至半途一沟壑处,毒性大发,头晕而倒于壑中,急将药一包撕开,抓药生嚼而强咽。即而汗出,病情略有好转。坚持再行,至家,又将另一服煎而服下,其病遂愈。
    又,一男性民,性倔犟,人称“二犟筋”。某年,此人嘴角处生疮,实为“锁口疔”,但二犟筋未予重视。一日早,过蔡玉珂门,蔡望而止其行,谓:“汝口角所生者为‘锁口疔’,其疮毒甚,宜速速用药医治,否则必殃及性命!”二犟筋听罢,以为此系医家耸人听闻之谈,“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遂不予理睬,径直而去。蔡玉珂见状,摇头自言曰:“此人性情过倔,今不听我言,毒性发时,治之必晚,医家无力回天矣!”当日下午,有目击者称:二犟筋外出,不知何故,死于归途!蔡玉珂闻言,叹息良久。
    潍邑中有一女,丁姓,前后阴之间生疮,位置之故,羞于诊治。然不几日,其疼难耐,昼夜呻吟。家父延玉珂往诊。蔡玉珂诊视之后,知此疮为“穿档”,患者不堪其苦。遂用外涂内服相结合之法施治。外涂者,“移山倒海散”;内服则用“七神汤”。两日后,其疮移于大腿处,望诊较前方便。继让其服用透托之方药,不久治愈。
    
    王庆禹
    
    明末清初人,本姓朱,明太祖朱元璋的后裔,属皇室成员。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以及后来的清军入关,都使明皇室成员处于一片恐怖之中,稍有机会,王庆禹即在一名太监的协助下,带上家眷,化装成难民逃出北京。他们辗转千里,逃到潍县,隐姓埋名,住了下来,自次,他就成了“王庆禹”。迫于生计,他又与那位太监根据记忆中的宫廷秘方,配制出了“杏核眼药”,在县城东门一带摊售。当年潍县及周边地区患眼疾者不少,苦无良方,那王庆禹的杏核眼药便成了抢手货。
    某年,一知府身份的人过潍———他大概是去莱州上任,意外听说了王庆禹的身世与现状。这位知府对王颇为同情,又不便暴露王的真实身份,遂与潍知县协商,让潍县在东门内盖瓦房两间,供王庆禹使用。王对那知府与知县的用心当然心照不宣,感激之余,即在那瓦房里办起了眼药店,其招牌为“王万春堂眼药店”。该店也兼营其他药品(主要是成药)。
    王庆禹店售的眼药有两种,一为药面,称“珍珠拨云散”,一为药膏,称“杏核眼药”。因是宫廷秘方,又加上王庆禹的用料真正与加工精细,故疗效极好,购者盈门。后来王万春堂分作东西两家,买卖仍久盛不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