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42|回复: 0

期待效应:心存企盼,会有善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13: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期待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为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人物,他是一位雕刻师,精雕了一位美丽姑娘,并倾注了全部心血和情感,希望雕像能成活,上帝为其精诚所感,令雕塑姑娘获得了生命,最终成了他梦寐以求的情侣。指持之以恒的“期待”会产生回报,故有期待效应之说。
  罗森塔尔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以心理教育实验方式证明:一旦人对自己(或别人对他)有一个希望或期盼时,就会按照那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并激发出自己的潜能,最后真的有可能成为自己或他人所希望的那样。也就是说,他以实验方式证明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客观存在。
  简单地说:你所得到的,往往是你所期待的。充满自信的期待,相信事情定会发生,每每事情真的降临。同样,若相信事情会很麻烦,阻力有时就会不断产生,癌症患者天天担心会复发转移,就一定比常理更容易复发转移。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唯心主义的!其实,罗森塔尔的实验证明:这不是唯心的,而是自我激励或他人期盼,调动了当事人内在相应机能所致。故它可以是正性(产生积极后果,源自积极期盼),也可以是负性的(源自消极的暗示或期盼)。
  许昌的一个老妪让我非常感慨。第一次求诊时是她三四个子女一起“冲”到上海的,告诉我,他们妈的病很麻烦。原来,该老妪左脚拇趾恶疮,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已经左腹股沟转移,同时伴有左边的乳腺癌,乳腺肿大得很厉害。
  老人其实病了很久,因不愿意麻烦子女,故一直没说。直到伤口发炎发臭,疼痛厉害,子女们才知道。这时候,她既不能开刀,也不能做化、放疗。子女们可急坏了,匆匆赶到上海找我!那是2003年的事,那年夏天特别热。他们找到我时,七嘴八舌,好几个人都哭了。当时,我只能说试试吧,先把中药用上去,希望对乳腺癌及全身情况有所控制,然后再做全身调整。
  这个老太有个愿望,想在美国念书的孙子能回来看望她一下。我让他们转告她,我们努力,她一定能见孙子一面。据说老人回去后就天天惦记此事,孙子真的9月份来看她了。然后说明年夏天要带女友一起回国,再来看奶奶,希望奶奶放心等着。当年冬天,我去郑州,子女们开车从许昌把老妪接来郑州看我,当时,总体情况明显好转,乳腺肿块用中药后有所消减,脚上的恶疮也没再发展。
  此后,我(包括我教其子女们)就用同样的方式,每年给她强化新的希望,包括2004年看到孙子的女朋友,后来的看到孙子大学毕业,看到孙子继续深造,还想见到新的孙媳妇,还想抱重孙,直到2009年我们失去联系(2009年后,我很少再去郑州)。这期间,虽然她每次见我时总是哭哭泣泣的,但我每次都会让她产生一个新期盼。这位淳朴的农村老人,就这样一直生活在希望及企盼当中。
  希望,是使人坚定生活下去的支柱之一,有希望就有可能。心身医学中有一个理论:认为希望是作为“生命的最后通路”而存在的。意思是说:有希望,才能有康复信念与活下去的信心!俗语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临床上很多人的确不是死于疾病本身(包括癌症),而是死于失望或绝望。
  因此,自己若想好好地生存下去,首先可正性地利用“期盼效应”,自我产生积极的企盼与希望,心存理想与等待!而千万不可放弃希望,丧失信心。
  对于医生及家属,则不可随意地断定死期,让患者绝望!笔者特别反感医生随便给患者下判决:你还能够活多久!此时,给以消极暗示,无异于协同“杀人”。很多人最后真的在预测期“死”了,死时家属还认为医生水平真高。其实,这就是“皮克马利翁效应”的负面表现。壮实的牛从小被绳子牵着,长大后系在一个小桩上,它不会犟脱。因为它从小被牵惯了,认为挣脱不了了!这就是习惯的控制力,也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强大力量。
  负性期盼临床上并不少见。我曾经有三个乳腺癌患者,都是浸润性导管癌,分期都是Ⅱa~Ⅱb,她们曾住在同一医院,手术、化疗是同一组医生做的,年龄仅相差3~5岁。其中一位坚信自己已康复,整天疯疯癫癫地在外游玩;一位听医生说起过这种类型癌症,复发率很高,十分笃信医生判断,天天小心翼翼;还有一位则并无主见,和前一位在一起就阳光灿烂,和后一位在一起就阴雨绵绵!三位同样采用中医药治疗,对待我和中医药态度页一样。但特别担心的那位,两年多后复发了一次,她说:“你看,我没有说错吧!还有点先见之明。”渡过难关后,她仍然坚信她会复发,认为其他两位也别高兴太早,一定会和她一样!结果,四年后,她转移到了骨头,又渡过了一关;不到两年,肝内又发现了……,这次,她没有再侥幸逃脱。其他两位依然无事。临终前,她们去看她,她百思不得其解!“我命运怎么这么糟糕,偏偏是我,多次复发转移,我比你们谨慎小心得多了!药也吃得比你们认真,为什么偏偏是我……”她们转告我她临终想法时,也只能说她的命不好。我则认为:对她来说,长期自我负性的期盼,是促使她夭折的元凶。在某种意义上,是她自己造成了如此被动的后果!而那位“阳光灿烂”的,已经十多年了,中西药也都停了三四年了!一切都很好,则是积极期盼的后果。
  至少,在正性及负性期盼下,体内多方面机能状态是不一样的,就像一个积极阳光的人,更容易创造工作业绩和良好心身状态;一个怨天厌世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并容易屡屡被疾病或病态给盯上一样。
  从“期盼效应”中人们可以得出启示:肯定、赞美和积极期待常具有超常能量,改变个人行为、思想及心身状态,激发康复潜能。这是这些年走红的积极心理学、幸福心理学的核心精髓所在。也是笔者临床更倾向于用肯定语言,激励患者,指点康复方向;而不用消极或否定的语言及态度,对待患者的缘故所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