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94|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9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3 22: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中医来看:健康是自己的舒服感觉,是身心的愉悦,健康与营养没有必然的关系;健康依赖的是阴阳平衡、脏腑调和、气血健旺、经络通畅及神明安和,与解剖的完整不完全相关;保持健康需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不是滥服各种保健产品及维生素丸;保持健康需调理身心,养心甚于养身。
  
  养生保健不仅在病人自己努力,亦可配合针灸。针灸能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疏通经络、和畅气血、开通神明,不但能治病,亦能保健。患者针灸可以收取治病祛邪之效,无病之人针灸亦能让身体更健康。特别是老年人,即使无病,其脏腑机能已经退化,若能坚持每周做一两次针灸,必有助于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何谓正气?正气即是阴阳平衡、脏腑和谐、经络通畅、气血健旺的状态。正气亦即正能量,不但表示身体健康,还包括精神健旺、五志和谐。有某中医反疑问:这正气是测出来的还是意淫出来的?——当前的科学水平还无法测量生命的实质,将来科学发展了,也许就能测量正气了。
  
  我们都认为:治大病要找明医,但若自己不重视养生,而单纯依赖明医,可能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明医固然可以让病情缓解,但疾病之所以出现、所以加重,关键还在于自己的生活与心理是否健康。我曾治一颈椎病患者,效果时好时差,后来病人告诉我,以前经常与夫人吵架,离婚后心情大好,病居然自动好了。
  
  二
  
  古人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是正能量,是一团天地之间的和气,行善可养生,能愈病。行善之人,其心胸开阔,且自得其乐,虽然影邪而不惧,因为其身正。这样就会使脏腑和谐,营卫平衡,周身气机皆能正常升降出入,自然病邪难侵。因此,小病易愈,大病不来。大病康复,当从善始。从善如流,方是正道。
  
  有人问,为什么说行善有利于健康?行善首先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同时会让自身的脏腑经络气血处于和谐状态,因此有利于健康;行善先需有善念,善念源自善心,善为天地之大德,行善即让自心与天地气机同步共振,能得到天地的庇护,当然少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心和于内,病亦可愈。
  
  最近,潘朝曦教授去世了(1949-2015),我所喜欢的何绍奇教授也是英年早逝(1944-2005)。为什么医术如此高明的中医却未得长寿?他们忙于著述与临床,耗心耗神,太过辛苦了。医生固然要有为学术及病家而忘我努力的信念,但若能留得有用之身,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由此,也勉励每位同道:注意自己的健康。
  
  我们常讲养生,何谓“生”?一则,生与死相对,养生就是让我们好好活着;二则,生命有生长化收藏的生理规律,对应于木火土金水,养生即是养木气的升发;三则,万物生长靠太阳,任何生命都离不开阳气,养生即是养好这一团阳气,使之健旺;四则,《周易》有“天地之大德曰生”,养生即是顺应自然规律。
  
  生命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生命的过程中有量变,也有质变,其有“化”与“变”的不同。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比如,胎儿出生,即是气聚而成形,此为化;生命死亡,是形散为气,此为变。中医即是研究变与化的学问。“化”居于生长与收藏之间,得土之德,细悟“化”之理,则中医养生与治病皆蕴于其中。
  
  我们的健康与寿命虽然与先天遗传相关,但后天调养才是关键。在先天遗传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若能重视后天养生,多可保得一生健康而长寿。若自恃家族有长寿基因而不重养生,反而肆意折腾健康,此人亦会疾病不断,且其寿难长。与其羡慕别人健康,不如退而学习实践养生,使脏腑和谐,阴阳平调,自然健康。
  
  生命是动态的,生命非常复杂,生命的过程远非当前的医学所能理解。因此,自古以来,医学就一直存在着太多的无奈。生病了,固然可以依赖医疗技术缓解不适,但千万别相信医学能让我们永远健康。对于病人来说,医学最大的作用不是治愈,而是常常帮助与总是安慰。若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会更重视养生保健。
  
  安,从字形来看,是屋子里有女人。引申为家里有老婆,才算是人生得“安”。推之,则为平静,稳定,如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安身立命、安邦定国等等。从中医来看,女在屋内,即阴守于形中,则阳气不能妄动于外。因此,之所以生命能“安”,关键是养好形体,形在则神存,这也是养生的要义之一。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七)〔读书〕
  
  一、读书
  
  一
  
  学习中医需重视背诵,主要是背诵经典,以《内经》、《难经》、《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的精彩论述为主。我督促我的学生们每天都要坚持背诵经典,背诵熟了,临证时自然心有灵犀,医理贯通,疗效必高。对于中医临床者来说,若能花点功夫多背诵一些经典条文,其意义远比做动物实验和写作论文更接地气。
  
  我计划花数年功夫为弟子们通讲一遍《黄帝内经》。昨天晚上讲到《素问》的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结合生理、病理及临床理法方药针灸来分析经典的每句精华,有助于弟子们深悟经典,并且活学活用经典。我跟弟子们反复强调:经典不厌百回读,要求熟读成诵,还要结合临床去琢磨,则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体会。
  
  荐书:《五部医话》。临床工作数年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医术?除了多读经典,反复思考,拜访名师之外,还可以多读些历代名医大家的医案医话。若不喜读古文,亦可读此套医话。此书汇集了全国当代数十位国医大师的临证医话,其篇章短小,内容丰富,语言生动,且源自临床,参考价值极高,每篇医话皆属精华。
  
  我自己的体会:中医临床离不开经典。每天于繁忙的临证之余翻翻《内经》,对于提高中医涵养以及临床疗效皆有裨益。我经常于睡觉前读一两段《内经》,边背诵,边琢磨,边入睡,把自己的临证所得与经典互相印证,其中颇有趣味,亦极有收获。虽然读书影响睡觉,但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入眠,至少睡得安稳踏实。
  
  荐书:《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内经》成书于两千年前,其文难懂难通。郭霭春教授医文兼精,选取诸多善本,精思博考,探究厘正。一言去取,必有稽考;凡疑必注,凡注必确;语译精准而不随意阐发。此书被学界公认为以原文、校勘、注释和语译诠释《黄帝内经》的最权威版本,是我辈学习中医必备宝书。
  
  荐书:《素问三识》。我辈学习《素问》需参考历代诸家的校注,就我所览,此书远胜他书。此书由日本多纪氏父子的《素问识》、《素问绍识》与近贤胡天雄所著《素问补识》合编而成。搜捡经中难懂章节字句,且校且注释,其中精义频现,可与郭霭春的《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互相参考,更可结合临床去体会。
  
  观古代医著,其作者既有专业医生,也有中医爱好者。专业医生的优势在于临床经验丰富,书中水分少,干货多;其劣势在于个别医家过于保密,平生经验只传子孙而不传外人,导致药方及医术丢失;中医爱好者多是文人,其优势是善于总结,对理论有发挥,劣势是或因追求文辞而损害医理,或执于雄辩而脱离临床。
  
  细读《内经》,其论病之因首重风。六淫有风寒暑湿燥火,而《内经》屡言风为百病之长、百病之始;到了东汉,张仲景则以寒立论而著《伤寒杂病论》;金代医家刘完素一反仲景而强调火热之邪致病,创寒凉派,当前的西医重用抗生素,倒是与寒凉派立论暗合;至明清又出温病派,强调温邪致病,与仲景颇有不同。
  
  《内经》所描绘的是一幅巨大的天人合一图象,其中本无谬误。之所以后世对经文常有误注误解,分析其原因:一则成书后久不传世;二则书简错乱,难以整理;三则后世注家未得其经文旨义。我倾向于读《内经》当就其文意顺畅且医理连贯处读之,于文理或医理不通处可先放下不理。当学其旨归,而不是一法一穴。
  
  荐书:《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此书为日本当代中医家矢数道明所著,可看成是日本版的方剂学,且更适合于临床。此书重视经方,亦不排斥时方,其编排较当前的《方剂学》更为实用。近百年国内中医渐趋没落,而日本医家反能发奋进取,厚积薄发,于仲景经方多有发挥,且能开拓出一些更切合于临床的体会。
  
  二
  
  荐书:《万病回春》。对日本汉方医学影响最大的中医家,除了张仲景之外,竟然是明代医家龚廷贤。龚氏在中国医学史上尚未称得上一流的大家,但他的学说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巨大。其著作《万病回春》被江户时代后世派奉为经典,也被其他各派推荐为必读医书。直到现在,龚氏的药方仍被日本医家广为应用。
  
  荐书:《寿世保元》。此书为明代医家龚廷贤的代表作之一,与《万病回春》一起广泛流传至今。这是一部集中反映龚氏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的高水平著作,其书中有很多“内府之珍藏,方外异人之秘传”,还有作者“百投百效”的经验方,临床之余可读此类书以开阔眼界。推荐中医临床工作者以之作为临证的参考。
  
  著书最难。古贤将著书立说喻为“千古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著书立说的评价可谓极高。中医肇端于圣贤,两千多年来余绪不绝,全赖历代医家著述不断。我辈继承前贤学问,亦当立志把中医传给后来人。若能勤于读书,反复临证,深入思考,对经典有所感悟,著得一部新书,则是万世之宏功,德之大莫逾于此。
  
  荐书: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徐灵胎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本草是格物的学问;本草与人的生理病理可取类比象;本草能治病,其原理即是: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因此,学习本草绝不能死记硬背药物的功效主治,而当深悟本草与天地及人身所对应的“象”。此二书可谓循“象”学本草的典范,学者不妨用心。
  
  读书,是人受益于书。读者若能修改书中的错误,或对书中未尽之义有所阐发,则是书受益于人了。《张仲景方剂临床应用》及《张仲景方剂学》二书颇精,其书参考诸家临床经验以注解经方,且多有发挥,读来受益匪浅。但原书无方名索引,查找甚是不便。我为二书各做一篇方名索引,贴于书前,该是让书受益了。
  
  古人云:诗必穷而后工,医需困而始进。盖诗人历经困难坎坷的折磨,其感悟方能入木三分,始有精品问世。于医者而言,病重邪深而效方难出,多所忧困,磨砺既久,其医术方能进步。人逢顺境而得意忘形,于学业未必是佳,必逢失意困苦而心志始能坚定。清代名医黄元御因失意而著《四圣心源》,后学受益良多。
  
  我喜欢读书,经常买书,并且嗜书如命。我的床头、书桌、书柜甚至厕所边上永远都是成堆的书,有书在手,既亲切,又踏实,即使摩挲一下书的封面也觉惬意。近月来多次收到朋友及病人寄来或赠予的书籍,十分欣喜。于繁忙的临床工作中突然收到新书,如同不经意间进入春意盎然的园子,那是心中的惊喜与快乐。
  
  荐书:《治验回忆录》。此书为现代名医赵守真所著,载案100例,记述翔实,辨证得当,剖析深入,处方多遵古,亦能有变化,且随证而异。特别是书中不少典型案例,有的在认证确切的前提下用重剂峻药,立取速效,有的在证情复杂的情况下施轻剂和药,缓以图功,读来极有收获,且赏心悦目。岳美中甚重此书。
  
  荐书:《圣方治验录》。中医本来能治急症重病,但治疗急症重病的临床验案却不多。此书作者为民国四川名医邹趾痕,书中选有作者历年所治急症重病20则医案,并详细记录了治验的理法方药以及作者的心得体会,示人以圆机活法,非常珍贵难得。读者若能细绎其理,可以触类旁通,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水平。
  
  常有朋友问我,如何学习《内经》?我的体会是:一则,把《内经》与“象”结合起来,象包括天地之象、人的生理和病理之象以及阴阳五行六气八卦十二消息卦之象,这些都是注释《内经》的法门;二则,从临床学习《内经》。观察人的生理、病理反应,与《内经》互相验证,并且用《内经》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
  
  二
  
  今日有香港的病友来诊,送我一本繁体版的《选择中医》。这是台湾积木文化出版的,内容与简体版的《选择中医》大体相同,书中不少字词略有改动,但其文意更为流畅。读着自己写的却印制成繁体竖版的文字,感觉很好。我也真诚地祝福所有读过《选择中医》的读者,因为中医而更健康,因为健康而更快乐。
  
  荐书:《医心方》。学习中医要重视唐之前的文献,除孙思邈的《千金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外,还有日本医家丹波康赖所著的《医心方》,此书是一本彪炳后世的大型医学总集。丹波氏广博搜集六朝隋唐时代的医学文献,此书蕴藏许多宝贵的经效方剂,且取材宏富,分类整理,各题名号,十分方便临床参考。
  
  二、修养
  
  一
  
  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此,治病要先调心,养生亦需先养心。推之,学习中医亦要先在自己的心中建立信念。对中医有信心,这是根本;要为中医而努力,这是决心;然后持之以恒,不放弃,不抛弃,朝于斯,夕于斯,这是恒心。只有心到了,才会去进取,医术才能登堂入室。否则,三心二意,终是一场空。
  
  余性跳脱,喜动恶静。入学有得,及长稍安。后学医,读经典,悟精义,沉迷其中,其心始静。临证之余,每以翻书度日,而自知资性粗钝,不能骤解医中旨归,于是埋首书堆,反复研悟,参考诸家,熟读而成诵。若有所得,辙记于纸上,数年积累,遂及盈尺。临证喜用经方,课徒多引经典,忙忙碌碌,自得其乐。
  
  顿悟源自心定。心定则可入静,静可心安,心安而神明自旺,于是肯綮之处豁然贯通。学习中医需要顿悟,必勤奋读书、反复临证,日有所思,夜有所想,遇有疑惑反复思考,千般磨砺而终不可解,其时心有千千结,滞涩难通。某日身闲心定,胸中豁然以明,刹那间神识通畅,于是积年之疑顿然冰释,此之谓顿悟。
  
  释氏在菩提树下静坐而成佛;孔子讲“”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大学》有”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庄子谈“坐忘”;道家及中医典籍里多有静坐安心之法。由此说,静坐是释、儒、道、医诸家皆看重的法门,能导引行气、修养心性、涵养学德,更能明心见性。
  
  临床诊治病患,需要保持十二分的努力。一则,病情复杂,症状繁多,需集中精神去诊断、辨证、思考处方用药,稍有不慎,即难有良效;二则,针灸时需治神,静心屏息,嘱神于患者反应及针下感觉,其时绝不能心猿意马,胡思乱想;三则,不少大病患者迭经他医施治而疗效不佳,医者诊病用药非全神贯注不可。
  
  中医有大医,有名医,二者不同。大医,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所示,心怀病患,志在于医,德术双精;名医,名气很大而已,是否名符其实则难说。年轻学子欲要拜师,当寻求大医,而不是名医。跟大医临证抄方,耳提面命,耳濡目染,苟能尽数年功夫,虽未尽得其术,总可略有所成,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
  
  所谓大医,必先存大悲大慈之心,以治病救人为己任;更需矢志不移,反复执着,数十年求索,朝夕不懈,流离颠沛皆不离于医。如佛家之“日日精进”,儒家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必历经挫折,反复磨难,心志日坚,德术渐高,方能趋至大医层次。至于学一方即欲赚钱,习一技便想自立,终是浅薄之辈。
  
  学习中医需有定力,让自己的心静下来,不受世俗的名利所干扰,不被外界的色欲所影响。学医能否有成,关键是能否静下心来,静心不仅能造就明医,更能造就高雅的气质以及真正的人生幸福。幸福是种感觉,幸福指数源自内心的清明纯净。由此说,执着于中医的人,其心灵纯净而执着,必然会是幸福的人。
  
  学习中医先要热爱中医,进而执着中医,不管中医是否科学,也不管中医能否赚到钱,只是静心沉迷其中,朝夕不离不弃,坚定而执着,除非生命结束,否则绝不因任何原因而放弃中医。若能如此学医,我相信假以数十年功夫,必能得入岐黄殿堂。若把中医看成是赚钱的工具,或因中医有前途而学医,终是落入下乘。
  
  我主张学习中医要有信愿行,三者中尤以信为根本,以信为先。有人问,我都不懂中医,怎么能相信中医呢?——我们为什么要信中医?不仅是因为中医能治病,也不仅是因为中医代表着医学的发展方向,更因为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我们信中医,信的不仅是中医的知识和能力,更是中医的正信正念。
  
  二
  
  我从事中医临床多年,自觉学好中医需做好两点:一则需勤奋,医道精微,非勤奋则不能深入其中;二则需修德,德高为从医之根本,不修德则难免落入庸医境地。我勉励自己及团队的每位成员都要执着于中医,精勤努力,且需时时存着善心、善念、善行。医术固然可由勤奋而得,若要养得浩然正气,则非修德不可。
  
  中医理论渊微精深,学好中医非常不易。若想成就明医,首先要立志,还要有忍耐心。学习中医有如修行,要能忍无边的痛苦,忍难忍之寂寞,忍难忍之辛苦,忍到一定程度,自能成就非凡的医术。若是浅尝辄止,不肯忍受一丁点的寂寞与辛苦,则必难进入岐皇的殿堂。推之,若要精研任何学问,也都需有能忍之心。
  
  学习中医如逆水行舟:周围总有说三道四的人,总有烦不完的琐碎杂事,让我们的心不能清静。因此,只有经得起周围人事的磨练而心不动摇,才算是真学中医。中医理论渊微浩瀚,若以躁心求之,则遥不可及;若以静心求之,则虽远亦可达。维持一份内心的纯静与执着,这样的人若能坚持下去,必能得入岐黄殿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