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26|回复: 0

中医治大病如烹小鲜,贵在识病辨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4 19: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医药治病一直是当今人们争议的焦点和话题。作为一个笃信中医和传统的双料粉,相对于小子我的行医生涯而言,中医治小病的空间和余地已所剩无几了。不是不治?在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境地里中医有所作为,也只有治难病、大病、杂病的用武之地了。于今平心静气,说来听一听。
  时下人们信奉科学,对于祖国医学的说法参差不齐,有史已久。有人说中医是伪科学,有人说中药治本,有人说中药药效慢,有人说对中医我不放心,有人说中医是中华文明的根于是大家相争相辩,并且甚至相互攻击,褒贬不一。催人泪下者有之,义愤填膺者有之而现实中,患者对实现疗效的迫切,更衍生出来持有不同的见解,形成道与术、法与方、理与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请问:可曾帮我开先一付药?并说怕开多了无效。”、“大夫;我这是肾阳虚还是肾阴虚还是阴阳两虚?我该怎么用药查资料觉得自己像肾阳虚现在又让我吃杞菊地黄丸所以不敢继续吃了,你说附子和金匮地黄对我有用没?”、“我这病遭老罪啊,把症状变化回复在这儿,请您再帮帮调调开个方?”、“请问大夫:还能治好吗?太折磨人了,我死的心都有了。”如此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场景亲身经历过很多,可怜之人不胜枚举究其原故,终是因大家对医道的理解不同,从而形成各种汗牛充栋的,千百年的疑问和正义与
  像我这样典型固执,直率、看不惯的人,义气一上来,豪情万丈。总是忍不住要说道说道,改不了了。我这儿治好过一些典型的病例,应用经方优势尽显,不仅脱胎换骨而且越活越好那我的独特性识见在哪里?我说中医治大病如烹小鲜,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形势逼人,病案容我日后慢慢写来,今暂且说道一下治大病杂病的重中之重吧,贵在识病辨证
  病者,传统中医认为,病生于内,症必现于外。中医面对的是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尊重的是每个生命个体。任何疾病的发生,都存在具体的病机变化,所见之症状的发生与变化,都有规律可循,这也是中医诊疗之特色。审查病机,即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只有对此进行细致分析研究,明确方向,才能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疾病,挥事半功倍之效
  依余愚见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能合百病,能够涵盖各类疾病的病机变化,条文与今人之病大有如出一辙的论断,余时常感慨唏嘘之。伤寒论中比比皆是,贤达者高下立判仲景约法赅于六经,而病概不能逃六经之外,其诊病方法也是六经辨证。辨识病机,临床治疗任何疾病也概不例外。医意皆在病机之上做文章,不要在诸病名目上寻枝叶。切切!
  如风寒束表,观仲景《伤寒论》太阳病篇“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是故当前之病证因风寒外束而正治之法当发汗解表以散风寒,然欲取此汗则非温不出,此风此寒则非通不散。故惟有以温通为前提,麻黄汤桂枝汤葛根汤、大小青龙汤等等皆可悉数信手沾来,方可收汗出表解而风寒自散之功效,以期达本及其相伴诸次症皆除之目的。若再究此病所以入侵之因由,乃正气素弱或者一时正虚腠疏为前提。若再由此推其所以致本证之故体表之寒无法排除体外,身体也无法获得所需给养,此时人体就会报警。突然发烧则又实是身体外排寒邪,自然之力。久热又是因寒郁日久而生。一遇不良刺激紧张、烦躁生气时症情也会加速,一步步深入。旧病不去新病又来,导致痛不欲生。其实变症百出,均是机体以此来排除因病所引起的气机,气血的诸多循环运行之障碍。
  证者,病之本态!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是身体内部病变所表现于外部的症候。传统伤寒派中医之诊断、治疗,重在辨证。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具体的病变部位、致病因素,都会表现为具体的病态、病证。伤寒论之辨证,以阴阳、表里、内外、寒热、虚实、三阴、三阳、六经等为纲领,以证作为配方施药的依据
  有史以来,经方大家皆谓,用是药是因有是证,运用之妙只有在“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上求根本。由此可知治病用药是否有效,关键在于识证。有是证而不敢用是药,不是愚医也是庸医风寒外束或畏寒畏风,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双侧太阳颈项部僵硬不适葛根汤方本证与方颇为贴切,自然药到病除典型的少阴虚证,可直用四逆附子剂之类方,必有高效,精神爽利,判若两人。此乃余切身临床体会,决无虚言。
  上述道理吗?举一反三,以此类推。
  恰恰凡事都是相对的、矛盾的,此是定理。病也概莫能外,大部分疑难病、杂病在治疗过程中,“证”也是会变的,大多为合并证了。所以一般俗医便无从下手,即便强取亦是此起彼伏,殆成强弩之末的病势,悔之晚矣。但这个变是有规律可循的,有眼目可抓的,太阳少阳合病柴胡桂枝汤主之,太阳少阴合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主之,三阳合病白虎汤主之。践之验之,效若神功,有缘之人可以消受。借机再次告知,大部分疑难病、杂病的治疗都需要一个过程,病是积少成多的啊。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毛病,即使认证很准,也不会一如手术刀这么快。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筚路蓝缕的漫漫求医路,一幕幕的上演了。也只有如表里双解,攻补兼施,寒热同调等等之法之方,一步步柳暗花明,当调治气血平和之时,其病亦自平。尤其诸方合用,迫不得已杂病以杂合之法,也进一步拓展了经方的运用空间,更便于造福世人了。善莫大焉!
  若说中医心中达到“知病识证”这个境界,应当很了不起,也很不容易,当是大家风范了。我不敢当,像我这种粗人不是客气,而是知道自己的不足还差了多。治病救人的事,责任重大于泰山,不可儿戏。中医底蕴的积淀亦非一日之功,且,我也正在努力为之。天天不敢稍怠,日日读写不倦,为了理想,至今拼不上车和房。所以说世上行当甚多,唯有说中医难习,难在坚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