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56|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7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07: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的生命活动基本上是按正弦波动的,有高潮期,也有低谷期,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生理变化。有时受天气、情绪、饮食、运动或药物等的影响,可能会出现某些类似病理的表现或体征,但这并非真正的疾病,只是正弦曲线的正常波动而已。因此要动态地看待疾病,有时疾病不治亦可自动痊愈,其道理即在于此。
  
  大病及慢性病症往往多是从生活中慢慢地生出来的,包括环境、气候、起居、饮食、情绪与心理、药物等等,若过度刺激机体,则会导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津液失常。因此,大病的康复就一定要从这些方面入手,而不是完全依赖医疗。医疗可以缓解病情,但不可能根治病症。真正治愈慢性大病的人只能是自己。
  
  临床上我时会遇到病人一家有多人患肿瘤,这提示全家人的生活环境或起居、饮食、习惯、行为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不健康的因素。遇到此类情况,建议病人全家都要深刻反思,查找可能的致病因素,并努力克服。肿瘤的治疗不仅仅在正确的医疗,更需要病人在生活中重视养生保健。若医患能一起努力,相信病必可治。
  
  二
  
  有人体检发现胆结石,担心会导致疼痛,要求手术。我跟病人说,胆结石是身体自我调理的反应。若一段时间过吃油腻、煎炸等食物,体内湿热痰浊易于郁积为患。机体会自动把这些湿热痰浊积聚成结石存放起来。以后等机体阳气充足了再慢慢把它气化掉。因此,结石能发作也能自动消失。况且,滥做手术后患很大。
  
  有某肿瘤患者边服西药边反复检查,希望能看到病情好转,检查结果却每每不尽如人意。我说,若不能从根本上改善肿瘤体质,指望反复检查来获得病情缓解,不过是缘木求鱼。再说,即使指标偶尔好转,亦不过聊以心里安慰而已。关键还在于重视养生,舒畅心情,调理起居,并配合积极有效的治疗,以助阳气宣通
  
  生命有阳气,若阳气宣通,则阴霾自散,周身不病。偶尔阳气不足或不通时,机体会暂时把阴浊瘀毒水饮痰湿等代谢产物打包放在某处,表现出来的可能是脂肪瘤、结石、增生、囊肿脂肪肝、肿瘤等等。若检查发现此类东西,这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一旦阳气充足了,气化功能加强,这些产物就会自然消失。
  
  为什么现在的各种慢性病症越来越多?为什么有的病特别难治?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环境、社会、医疗、个人等,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的元气越来越虚了。元气是生命的根本,若元气不足,则抗邪无力,邪气易侵,邪正交争,病由是而作。性欲过度、睡眠过晚、美女经济、财富宣传等等,都是消耗元气的主要原因。
  
  元气是我们健康与寿命的根本,各种大病及慢性病之所以多见且难治,与元气不足有必然的关系。如何补元气呢?元气源自先天肾精,难以补充,能不过泄就是补。减少元气过度消耗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减少性生活、按时睡眠、心态详和、远离怨恨恼怒烦及贪瞋痴、饮食清淡、修身养心、提高道德操守等等。
  
  中医重视元气,认为元气是健康的根本。有人反问:元气是气态物质吗?化学式是什么?由哪些原子构成?元素周期表里有吗?——科学不是万能的,信仰、宗教、情感、思维、艺术等都不是科学。有些人盲目相信科学,把生命只看成物质,而不懂气化,戴着“科学”的有色眼镜,挥舞着“科学”的大棒,何其愚昧!
  
  或问:养正与道德修养何干?道家讲清正无为、佛家讲戒色无执、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其本意都在强调如何保养人之正气。若道德败落,则正气衰微;邪见邪行,则耗损真元。以色为诱,以利为本,拘于名,执于妄,不知修身足以养正,安心是能固本,肾精妄耗,精神不守。以渐衰之正气,求百岁之寿命,不亦愚哉。
  
  元气为寿命之本,健康之根,若元气虚败,则根本动摇。凡猝然死亡,或百病由生,或寿命将尽,或久治乏功,归根到底都是元气之不足。元气源自先天肾精,易耗难复,且多损自后天,身心不修、道德沦丧是为损害元气的首因。元气若亏,纵良医国手亦回天乏术,只能调养脾胃,以冀扶起后天之本,略可缓解病情。
  
  元气是易耗品,在这样一个浮躁喧嚣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一定要重视保养自己的元气。要禁得住财色名利的诱惑,远离毒品、香烟,清淡饮食(过咸、过辣、臭豆腐、腐乳等都是暗耗元气的食物),按时睡眠,勿过思虑,房事适度,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养得一身浩然正气,则元气不损。保元气是养生护命的根本。
  
  养生或大病康复一定要重视保养元气,元气不损则健康有保障。有人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元气,元气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人只相信看得见的东西,当然也不会承认阴阳、五行经络、气化等中医概念的合理性了。比如他们相信肿瘤切掉了,就是真正治好了,而不知道手术伤损元气,危害极大。
  
  三
  
  近些年来,患中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糖尿病等各种慢性病证的患者的年龄越来越低,为什么?元气不足了。其原因可能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起居、饮食、环境、压力、药物等诸多因素暗耗元气有关。元气如同大树的根,元气虚了,人就容易患病。所谓“大风吹倒无根树,伤寒偏死下虚人”,就是这个道理。
  
  有的人怕热,有的人怕冷,怕热的人并非阳气太多,怕冷的也并非阴精太旺。冬天开暖气时有的人会咽干,自认为是空气太燥,要在屋子里加湿,岂不知在靠近沙漠等干燥地方生活的人们并不会咽干。有的人天热则失眠,可是孩子在热天里照样安眠。归根结底,这些都不是环境、气候的错,是自己的元气不足了。
  
  伤害元气的行为:一则过度房事及手淫,有人受黄色诱惑而淫心妄动,淫心一动,肾精即开始暗耗。媒体上卖个商品都要美女上场,诱惑太多,若心志不定,则让人元气暗耗;二则抽烟、喝酒、吸毒为何会成瘾,因此这些行为调动元气,让身体产生如梦如仙的感觉;三则辣椒、腐乳、臭豆腐、过咸食物亦伤元气。
  
  伤害元气的行为:四则滥做手术。机体有腠理(包括肌肉、皮肤的纹理与空隙),腠理能保护内脏,调节汗液及排浊,同时,也能固守元气。手术需切割腠理,腠理一开,元气也随之外泄。且手术需要麻醉,麻醉让气血失运、经络不畅,虽能不痛,但亦伤正。不少人术后精神体力处于疲惫状态,与伤损元气不无关系。
  
  元气源自先天,敛藏于肾精之中,平时会缓缓释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及百年寿命。若元气迅速大量释放,我们会有痛快舒畅感。比如,吸毒后的飘飘欲仙感;性高潮后的畅快淋漓感;运动超过极限后的充满活力感,等等,这都是元气发动并通行周身经脉的反应。以暂时的快感来换取元气的过度释放,殊为不智。
  
  查字典发现,Ming(四声)只有一个字:命。由此知命之可贵,一辈子只此一条,要好好地珍惜。养生即是养命。只有留得生命,快乐、幸福、成功、地位、钱财、家庭、事业等等才是自己的,否则,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可惜不少人没明白这个道理,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却忽弃了生命这一根本。
  
  癌症的成因很复杂,我倾向于认为,怨恨恼怒烦忧愁惊恐紧张等负面情绪是最为关键的致癌因素。另外,还包括饮食、起居、环境、药物、外伤等等。部分人属于血瘀体质,外伤或手术等损伤容易导致瘀血内滞。瘀血属病理因素,瘀久则痰浊水饮皆积聚而化成肿块。有人臀部注射后出现硬结,进而癌变,即是此理。
  
  一般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瘀血体质?一则长期七情不调,压抑烦闷,影响肝气疏泄,气不行则血易滞;二则大的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容易形成血瘀;三则慢性疼痛性疾病属于阳虚者受寒则邪气入络,形成血瘀。瘀血体质者易患痛经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及各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尤其是伴有阳虚或痰湿的人。
  
  瘀血体质的人应该如何养生?一则保持心情快乐,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悲伤等负面情绪,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气行,气行则血亦行;二则每天适当喝点干红或白酒,有行血活血之效;三则平时吃些温阳活血的食物,如山楂红糖生姜等;四则多运动,运动可通阳,阳通则血不易瘀滞;五则若有外伤及时服活血汤药
  
  凡药皆有毒,有的病人担心药物对健康不利,因此不想用药。中医不但有汤药,还有针灸、推拿刮痧等非药物疗法。此个,病人亦需重视养生保健,一则饮食调理,注意忌口,饮食合理,晨服姜糖水等;二则改善生活起居,按时睡觉,适当运动,自我按摩、睡前热水泡脚等;三则调节情绪,远离怨恨恼怒烦忧愁等。
  
  四
  
  现代科学越来越发达,医学正在进步,很多以前的不治之症也有了治疗办法,为什么病人并没有减少,且各种疾病层出不穷呢?我认为其根本原因是,盲目相信所谓的现代医学能治疗一切疾病,而忽视了自我养生保健。若我们不肯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养生,完全依赖现代药物与医疗科技,这样是不可能维持住健康的。
  
  若不懂中医,就不知道:感冒可以一天治愈,高血压不必一辈子服降压药灸法可以养生,早晨应该升阳,许多时候针灸比止痛药的效果更好,手术应该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养生要节欲存精,养心比吃药更为重要,米粥才是最好的营养品,肿瘤晚期不是只有半年的生存期,中医擅长治疗急症,生命受天地影响......
  
  善养生者当充分利用自己身上的穴位,用灸法最容易。首先要认识几个常用的穴位,知道如何找准穴位。常见的养生艾灸穴位如中脘、关元神阙足三里、肾俞等;次则学会做艾柱,这是最有效果的一种灸法。若怕痛或怕留疤痕,也可以用艾条悬灸,又省事又方便;最后是在自己身上操作,体验艾灸的感觉与效果。
  
  针灸最善于治病,善针灸者不管是遇到轻病小病还是大病重病,都会用针灸随手取效;针灸又易于普及,特别是灸法,最适合于患者或家人自己施术;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经络,有穴位,这是可以让我们健康的天然本钱,不用白不用。我建议每个人都学些针灸,既可以让自己更健康,又可以在不适时迅速缓解病情。
  
  居家生活,我们都希望在偶患小病轻病时不去医院,可以自己解决。因此,不少人家中常备一个药箱,里面放一些常用的药物。其实,更简单的方法是学会针灸,家中备几盒针及一把陈年艾绒即可,既方便又实用。当然,若不想学针灸,找位明医作邻居也是不错的选择。若能重视养生保健,让自己不生病则更好。
  
  不少人想学点针灸,但又担心针灸太难,怕学不会。其实要学会简单几招针灸技术并不太难,一则辨经识穴;二则掌握针法与灸法;三则自我操作。最好是找位明医见习,看他如何取穴,如何施术,并自己多练习,相信半年左右总能学到几招的。当然,针灸入门容易,若要用针灸治疗重症大病,则非数十年努力不可。
  
  有人问,针刺与艾灸哪个效果好?二者合称针灸,但临床应用又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针刺以泻邪为主,多用于邪实诸症。当然针法有补有泻,善用针刺能调和阴阳、舒畅气血、平衡脏腑、改善神志,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灸法要在以艾火扶阳通阳,多用于阳虚寒实及久病体虚。且灸能培元固本,养生保健用灸甚好。
  
  艾灸若不想留下大的疤痕,亦可用以下灸法:把陈年艾绒搓成小圆椎形的艾柱,如大米粒或米粒的一半大即可。先在要灸的穴位上用生姜或大蒜片擦一下,然后把小艾柱放在穴位上,用线香点燃。艾柱烧到底时会有刺痛,可用镊子马上移去,或用姜或蒜片把它压灭,这是一壮。我自己常用此法,每次每穴灸一至七壮。
  
  灸法能调和阴阳,平衡脏腑,疏通气血,最适合于一些慢性病症如高血压、风湿病、糖尿病、肿瘤、肌肉萎缩、中风、闭经等自我施术。先需请明医面诊,并定几个穴位,教会如何用灸法,就可以回家自己操作了。我认为几乎每个慢性病人都可用灸法,且灸法简单易学,若操作恰当,甚至无甚疼痛,且能收到显效。
  
  艾性温而内蕴纯阳之气,能回垂绝之元阳,善通久滞之经络;走手足三阴,起阳气,祛寒湿,活气血,调脏腑;温中阳以开九窍,透诸经而治百病。艾灸效力极大,久病阳虚最为适宜。既能强壮身体,用于养生保健;又可祛邪治病,施于大病小病。善针灸者不仅知针,亦必不能忽弃灸法。若能兼精汤药,则百病莫逃。
  
  五
  
  生病其实是老天在提醒我们,因为我们的生活起居逆了自然规律,导致正气不足而邪气外袭了。生病了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疾病所吓倒或打倒,从此一蹶不振。面对疾病,我们要感谢老天,老天希望我们因为疾病而找回健康的生活,从而活得更轻松更长寿。若有这样的心态,那疾病就是我们人生幸福与健康的助力了。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七)
  
  〔读书〕
  
  一、读书
  
  一
  
  中国传统文化以《易》为源头。《易》之思想若以一言以蔽之,则曰元亨利贞。元者,万物资始,乃统天;亨者,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利者,大明始终,六位时成;贞者,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或儒或道,皆据《易》而所挥。儒以《大学》为滥觞;道凭《老子》成蒿矢。学中医亦需据《易》而习各家言。
  
  历代医家因其教育基础、文学修养、临床感悟、医术成就各有不同,其著述风格自亦不同。读古医家之作,或如精妙散文,意精旨远;或如骈体韵文,句美辞工。读古贤大医著作,不仅能学到其高明的医术,亦可欣赏其精美的文字。这个过程中足以把枯燥的学习变成一种享受。临证之余读古人书,让生活充满了快乐。
  
  历代医家解释经方者极多,我独欣赏此三家:彭子益解以阴阳、脏腑,配合五行生克制化及气机升降浮沉,其源自黄元御,并有所发挥;胡希恕黄煌两家皆重方证相应,胡氏强调“方证是辨证的尖端”,主张在六经八纲的基础上抓住方证进行施冶;黄氏重经方,以方证及药证分类体质,辅以六经辨证,方便学习。
  
  我的新书《选择中医@董洪涛微博中医》新鲜出炉,欢迎关注。这是一本微博中医,全书分两部分:论说篇(领经承典、学海探骊、中西之论、青囊杂收、针灸之理)汇聚我的中医观点;方术篇(四时养生、医案杂谈、针灸之法)多含养生、医案及治病一方一术。书中采有不少网友的精彩评论,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我的《选择中医》一书出版于2010年4月,现我在@微盘与诸位网友分享"《选择中医》最完整版——董洪涛.doc",这个算是最完整的《选择中医》版本,其中的内容比正式出的书要多出近三分之一。敬请读者提出意见与建议,以促我继续努力。
  
  我常想,一位真正的大医需要哪些知识背景呢?只读历代中医各家著述行不行呢?肯定不够。中医是文化,要学习四书五经;中医是哲学,需研读诸子百家;中医经典多起源于春秋至秦汉时期,亦需了解上古中古史;中医是文学,需研读历代精彩文章;中医是精神,需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精华。总之,中医是百家所归。
  
  清代大医张志聪讲学于侣山堂,其弟子高士宗与师傅一起完成多部著述,并自著《黄帝素问直解》以阐发余蕴;曹颖甫是近代伤寒大家,其弟子姜佐景发挥师意而成《经方实验录》;李翰卿为现代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其弟子朱进忠继承了师傅的绝学,更能于病情危难中救治师傅的性命。有此等徒弟,为师者岂不快哉。
  
  近日@丁筱_@王唯山两位书法大家来访,并赠以中国现代思想家、书法家、国学大家马一浮先生的著作《复性书院讲录》。复性书院以讲明经术,注重义理,欲使学者知类通达,深造自得,养成刚大贞固之才为主旨。是书为作者对学生的全部讲稿,中有学问大义、作人精神,吾辈学习中医亦可宗其旨归,步其余韵。..
  
  中医关乎生命,因此,中医著述要有严谨的态度。但由于每位医者的受教育水平与学术修养不同,因此写作文笔必然有异。我们读历代医家著述,其中或有俚语,或有粗俗语,或用词太过精简,或病症治法描述有所不详等等,对此,不必按诗文词律严格要求。正如中药有牛溲马勃,只要有用,何必一定要是佳花美卉。
  
  朱子治学,强调“读书须看得一书彻了,方再看一书。”我自己的体会:读医书亦当如此。先选定某一医家,反复研读其书,一直到自己的思维与作者融会贯通。面对一病,作者如何辨证,我亦如何做。我所处的药方与作者丝毫不差,这才是真正把作者研究透了。如此读书,虽慢却精,远比泛滥百家更容易提高医术。
  
  二
  
  学习中医要有一种奋不顾身的精神。需下定决心,以三五年为期,朝夕研习,手不释卷,颠沛于斯,流离于斯,唯有中医。读到群疑并兴,寝食俱废,焦头烂额时,其医术乃能骤进。说到底即是用心。心用足了,自然水到渠成。否则,若今天学点,明天忘点,囿于俗务,浅尝辄止,花费时间再长,终是难有大的进步。
  
  宋代大医王执中著有《针灸资生经》,其中所列临床经验用之多效。其有“有人久患头风,吾令灸囟会即愈。”此穴最善祛头风。风为百病之长,善袭阳位;头为人身最高,为诸阳之会。若外感风邪,侵袭脑窍,出现头痛目眩、鼻渊、鼻痔、嗜睡小儿惊风诸症,皆可取囟会。实证用针刺,虚证用艾灸,多有速效。
  
  仲景著《伤寒论》,明辨六经。外感邪气后,若机体阴阳平调,则邪气往往只在六经间传变,不会深入脏腑,病情往往轻浅,开表祛邪即愈;若机体阴阳偏胜,则可能自经入腑入脏,病情加重,需扶正以祛邪。之所以入腑入脏,关键在于正气亏虚,也就是里气自病。偏阳虚则易入脏而为寒;偏阴虚则易入腑而为热。
  
  
  
  二、修养
  
  一
  
  文天祥被囚于土室,水湿淋漓,蒸蕴其中;仓腐寄顿,浊毒泛滥;秽气与恶气杂陈,雨潦与灼热逼人。叠是恶境,当之者鲜不染疾,而文天祥以孱弱之体,俯仰其间逾两年,竟未患病。自述此殆其有养致然。天地有正气,此正孟子所谓之浩然正气,因作《正气歌》。读其歌,能培养一身之正气,兼可振奋颓废之心志。
  
  范仲淹为儒者之楷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此语正是他忧国忧民心理的自我真实写照。他少时立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以经世的精神去济民,他说:“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为然。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每读此语,我未尝不慨然而叹,愧然而更增学习中医之志。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门进德修业之法,也是我辈学习中医并成就大医的进德修业门径。道,是天地运行而产生的阴阳变化;德,是行医的底线,舍德而入医,即是图财好名之徒;仁,是情感与爱的古典式称谓,医乃仁术,非仁莫为;艺,是人格的寄托所在,既然选择学医,医即为人格所在。
  
  各个职业都需要有道德,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是师德和医德。古人立天地君亲师牌位,可见教师地位之高,教师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大爱无疆;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高尚的医德、师德是社会必需的正能量,因此教师与医生既要职业自律,也需要社会的监督与支持。
  
  中医是什么?一方面,中医是医学,亦是哲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中医是精神,是信念,更是人心。我们传承中医,传承的不仅是前贤神奇精湛的医术,还有高尚的医德,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悲天悯人胸怀,更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人生目标。
  
  或问:养正与道德修养何干?道家讲清正无为、佛家讲戒色无执、儒家讲仁义礼智信,其本意都在强调如何保养人之正气。若道德败落,则正气衰微;邪见邪行,则耗损真元。以色为诱,以利为本,拘于名,执于妄,不知修身足以养正,安心是能固本,肾精妄耗,精神不守。以渐衰之正气,求百岁之寿命,不亦愚哉。
  
  当前多种慢性病症高发,其原因有多方面。我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由于道德礼仪以及修身养心等方面的欠缺,引起人的心理浮躁、自私、贪瞋痴严重,由此产生了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负面情绪,煎熬身心,致使脏脏失调,气血失和,经络失畅,此为从病之源。由此而言,修身不仅可以齐家,还可以安心,可以健康。
  
  一位好的中医,不仅能给病人看病,还会给自己及家人看病;一位好的中医,他的家人、朋友、亲戚等都会因他而更健康,他自己就独木而成林;一位好的中医,就是一个小型的全科医院,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医院;一位好的中医,不仅会治病,还会养生;一位好的中医,不仅会用中药,也会针灸及其他治疗手段。
  
  一位好的中医,既会治小病,也能治大病,还能治急症;一位好的中医,不仅精通医术,还精熟传统文化;一位好的中医,医术固然高明,医德亦属精诚;一位好的中医,其一言一行皆令病人信服;一位好的中医,不仅有儒者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精神,更有佛家的悲天悯人情怀,他必然心存善良,身行正道。
  
  一位好的中医,不管处方用药还是针灸施术,他在读书、临证之余,一定要将养浩然正气,否则,己身尚且不正,如何于病邪群魔中闯出一条生路。因此说,一位好的中医是能够利益周围所有人的,不但能帮助大家找到健康,还能带起一股修身正心的风气;让每个人既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又有助于其身心修养提高。
  
  二
  
  要帮助病人,医生自己要有一身浩然正气;要劝病人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医生自己首先要内心充满仁慈、宽容、善良、积极等正面情绪;面对病人一脸的愁容,医生自己先要快乐,然后才能劝说病人快乐起来。由此说,作为医生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认真从医,既能帮助病人,亦有助于自己心性提高。
  
  人生在世,匆匆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辈学习中医,若能凭精湛医生为百姓服务,使病家因我而康复,则是立德立功;若能著述学医心得,以传于后世,惠及百代,则为立言。退一步,学中医有助于医者修身养性,可保家人健康,亦可使自己长寿。因此说,学中医利益极大,何不尽心努力,以免虚度年华。
  
  善医者,能愈沉疴而活死人。从医者需游意微密,洗心藏默,澄神清念,冲淡其中,不为小智所滞塞,以悟智外之妙理;不因名利而隔阂,方得全体之医术。正我心,诚我意,而知宇宙之辽阔,医道之无穷。心境要平,意志要深,视自己要低,唯躬身于医。正如黄庭坚诗云:“丈夫身在要勉力,岂有吾子终陆沉。”
  
  感恩我们的祖宗,创建了中医;感恩历代先贤,把中医传承给了我们;感恩中医,能让多种大病重病急性病症恢复健康。越是学习中医,越觉中医浩瀚渊深、精妙奥微。我当尽一生之力去学习中医、体悟中医、实践中医,虽不能达到先贤生死人、肉白骨的境界,亦足能治疗一些当前的常见病症,济人为乐,不虚此生。
  
  医生每天诊治数十位病人,每个病人大约能分得十几分钟时间。若医生态度不好,或者未能认真诊断并详细解答病人的疑问,对于医生来说,不过是每天的几十分之一而已,但对于每位病人来说,则是百分之百。每念及此,都让我心中警醒,不断自我勉励,多些热情,多些诚恳,多些努力,尽量让每位病人都满意。
  
  一位真正的中医人,他的生活起居与衣食住行全围绕着中医,中医已经完全变成了他的生活与生命的一部分。他的内心应该是平静的,没有怨恨、烦躁、恼怒、忧愁、悲恐等不良情绪。世界在他的面前永远是美好的,充满希望的。他在工作时会全身心投入,他微笑、自信、乐观、积极、宽容、善良,并且非常努力。
  
  多少日夜的读书、临证、思考与总结,逐渐积累方能成就大医。我相信,每一位大医的背后,都必然是无数的努力与汗水,是对中医的坚定信念与多年坚守。我们向往大医、羡慕大医,且我们选择了中医,我们就应该学习大医的精神,沉下心来,不慕名利,不懈进取,沿着大医走过的路前进,我们也必然能成就大医。
  
  我们的人生总要有个目标,是钱财、名誉,还是寻求人生的真理。物质生活固然可以让人生多些享受,但也会磨灭意志。人生若只图享受而不思进取,则会掉入物质的陷阱。在我自己的体会:简约的生活最能激发人的进取精神。我潜心中医数年,不务世俗杂事,别人看我了无生活趣味,在我反觉人生既简单又幸福。
  
  有的人孜孜汲汲,皓首穷经,而其志不衰。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们能如此地深入学问之中呢?我想应该是兴趣。兴趣产生动力,使人乐此不疲。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培养出兴趣来。只有极致的兴趣才能使我们苦读中医而不觉其累;深入岐黄仲景的殿堂而收获高明的医术。若仅凭进取心而学医,则未免太过于勉强了。
  
  中医肇端于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若舍弃文化而谈中医,无异于抽掉了中医的灵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脏腑经络等理论源自天文,中医治病的理法方药往往与“天人合一”暗合,若弃天文而谈医术,这是阉割了中医。有人要把中医的哲学与玄学部分剥离出去,那剩下的已完全不是中医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