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00|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68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20: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
  
  真正的治疗绝不是暂时缓解症状,而是从根本上杜绝疾病发生的根源。由此说,找医生远不如内求己心,因为自己才是不生病的关键。若能重视养生保健,积极并正确地应对轻浅的健康问题,我相信,天下将不会有大病重病。每一位生病的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过去,不要把希望放在明医身上,需知:我的健康我作主。
  
  常有人问,去哪里能找到好中医?——找到好中医,病一定能治好吗?也许能。但病人若不能改变以往不健康的生活、起居、情绪、饮食、行为等致病因素,疾病还是会复发。由此说,好中医不是向外求来的,因为自己才是最好的医生。我推广中医养生理念,希望每位病友不但能找到好中医,并且,还能向内自求。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不但适用于治病,亦可用于改革。2012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改革也要辨证施治,既要养血润燥、化痰行血,又要固本培元、壮筋续骨,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中医把人身看成一个整体,习主席把全国各项改革事业看成一个整体,用的都是辨证论治。
  
  我在微博里提供了用针灸及汤药的大量医案,常有人会怀疑,中医真有那么神吗?中医传承数千年,代有名医现世,且著述如汗牛充栋,历史早就证明了中医是治病的医学,而且是能治大病急病重病的医学。可惜的是由于现代学校教育重视西方文明,且西医被视为主流医学,导致不少人误解中医,甚至瞧不起中医了。
  
  西医把人看成是物质的,是孤立的个体,因此,重实验,重分析;中医则把生命看成是天地自然的一部分,人受天地影响,因此,重综合,重调心。两种医学虽然理论基础不同,但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中医无法被当前的科学所理解,但亦绝非某些人所认为的原始、朴素、落后,相反,中医却相当地高明、先进。
  
  今日新闻:女子被误诊肺癌化疗36天终身致残,6年花260多万。——医学的目的是让人恢复健康。若某种医疗手段能让人伤残,即使有效,还有价值吗?被误诊为肿瘤而做了手术及放化疗,这样的病例还少吗?正如此新闻所述,正常人被化疗后尚且终身致残,那如果是真的肿瘤患者,体质已经虚弱,还能坚持下来吗?
  
  数据是现代医学的生命线,任何新药研发出来,其病理、药理、毒理以及临床应用都要有大样本的数据支持。但近一百来年,虽然有符合科学要求的大样本数据基础,新药却频频被淘汰。是现代仪器不够精密,还是实验设计不够科学,或者是小白鼠说了不算?反观中医中药,历经两千多年的临床验证,至今仍在应用。
  
  真正的医学应该是百分之百的,谁也不想做有效率百分比之外的牺牲品。但事实上,现代医学所研发的新药却仅凭有限的动物与临床实验就可以公开应用,N年后终于发现该药毒副作用太大,只能淘汰掉,而花钱服药的人都算是试验品了,他们所受到的健康损害却无人过问。如果这也算是科学,那科学也太不靠谱了,
  
  中医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且至今仍能临床取效。只因为现代科学暂时无法解释中医,有些人就不肯承认中医能治病的事实,反而污蔑打击中医。那些打着科学的幌子,挥舞着科学的大棒肆意攻击中医的人,要么是无知,要么就是小人。无知者不过是可悲可怜而已,小人却是可恨之极了。
  
  中医既能治病,又有助于养生以预防疾病,值得普及。分析反中医的两类人:一类被西方既得利益集团收买,甘愿做汉奸,以消灭中华民族为目标,致力于推广转基因食品、消灭中医、推行其西方文化、道德及价值观念;另一类则被现行的数理化教育洗了脑,拿数理化作为真理,凡是数理化解释不了的就去盲目攻击。
  
  九
  
  中医应用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脏腑气血经络津液等作为说理工具,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数理化,这让不少人不理解中医。其实,阴阳五行看似玄妙,但却非常实在,它来源于古贤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总结。中医之所以绵延不绝,实实在在的疗效才是根本。视中医的疗效于不顾而盲目攻击中医,这绝不是科学的态度。
  
  中医之所以能历经两千多年而余绪不绝,关键还在于中医能治病。但中医理论精微奥妙,非穷数十年精力不能入其门径,由此导致中医人的临床水平有高有低。有人否定中医,其实否定的是某个中医人,这根本就是两码事。受市场经济影响,庸医太多,我相信一定有不少不为名利所动的纯中医,他们才是中医的代表。
  
  不少年轻人高考时选择医学院校,因为赚钱快。其实,社会上便于赚钱的行业很多,根本不必要学医来赚钱。况且,当病人把自己的隐私、健康,甚至生命交付给医生时,医生却以此来谋财。如此行医,真的是含灵巨贼了。为医者念念所在,唯有患者的病苦;平时孜孜汲汲,亦以提高医术为目标,如此方为苍生大医。
  
  西医已经非常高明了,有必要推广中医吗?——感冒七天还治不好;中风治成瘫痪高血压到死还得吃药片;肿瘤放化疗后仍难以康复,如此等等还算是高明吗?中医重视整体辨证、按个体差异用方施药,疗效确切。应该让每个人都懂得中西医各自的优势,从而理性选择,而不是被市场宣传所误导而接受错误的治疗。
  
  
  
  二、论学
  
  一
  
  肝主疏泄,既疏泄精微,亦排泄浊毒。按中医之理,肝德在散,辛补肝,酸泻肝。肝是五脏之一,其体阴而其用阳。酸入肝,可以酸味养肝之体;辛入肝,可以辛味助肝之用。养肝或治疗肝病,要明白肝的体用关系。若邪气郁滞,导致肝气不疏,要用辛味助肝疏泄;反之,若肝之阴虚自病,则需酸味以补肝之体阴。
  
  中医有真趣,其趣源自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如日之艳,味之美,不知其趣,虽善说者不能道一语,而唯会心者知之。学中医要先得其真趣,趣得之愈深,学医愈是轻松,愈易明悟;趣得之愈浅,则虽用功辛苦而难趋至境。最上乘的中医必然是已得医中真趣者。由此说,学中医时用功固然必需,而以得真趣为至要。
  
  中医不仅有临床医术,更有支撑临床的理论。理论是规矩绳墨,而具体应用则在医者之心。大医治病,往往通其理而达其变,故能因证施巧,而霍然取效。我们学习中医,不能不精研医理,这是临证的基础,然而理论在临床实践中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病而变通,否则,医理即是死理。因此说,能临证取效才是真中医。
  
  有时证属寒热错杂,用寒则热减而寒反加重;用热则寒减而热却炽盛。此时可用酸,仲景有乌梅丸,即是此法的代表,把苦寒与辛温融为一体,以酸引导,则其病可治。我常喜用乌梅白糖汤加味,乌梅酸敛外浮之火,白糖健中补正。且酸甘相合,能养木气,又补中气,土和则升降枢机得运,木调而寒热可趋归于平衡。
  
  中医认为:治病要靠身体的正气。正旺则邪气自祛,正伤则邪反留恋滞塞。从感冒发烧来看,外邪入侵,正邪相搏于肌表,表现为发热。此时当扶正解表以祛邪,用汗法甚好,邪随汗解,最能速效。奈何有人不信中医,反用寒凉,认为寒凉药物正好能对抗发热,这是忽视了正气的作用,把身体作为药物抗邪的战场了。
  
  见发热而滥用寒凉,其祸极大。一则,寒凉虽能清热,亦能伤损阳气。阳气被伤,渐而导致体质下降,反复感冒发烧,且久用寒凉会慢慢变成三阴体质,从此之后会经常被或大或小的健康问题所困扰;二则,寒凉能闭塞卫气,导致邪气不但不能向外透出,反敛入体内,沉伏于三阴层次,成为将来患生大病重症的种子。
  
  外感邪气,正邪交争,发为高烧。有时邪气偏盛,正显不足,虽然暂时汗出烧退,但移时其烧又起。这时一定要坚定信念,继续扶正,让正气去自动抗邪。千万不要因烧又起而心中疑惑,一旦选择了挂水,则好不容易扶起的正气又被伤掉,实在可惜。挂水退烧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远不如汤药与针灸配合,更能速效。
  
  中医自数千年前创立开始,就一直以临床为根基。中医理论博大精深,其思想渊微浩瀚,而总不离乎临床。因此说,只有临床实践,才是检验中医理论是否高明的标准。历代医家对于中医理论多有发挥,或深思密虑,或穷搜冥索,或因经典而创新见,或自感悟而立别解,不怕标新立异,只要临床能够验证,都属高明。
  
  又到了莘莘学子挑选大学专业的时候,不少人选择了学医。为什么学医呢?其理由可能很多,或凭兴趣爱好,或因家人生病,或为了更好的生计,或志存大医精诚。学医的原由不同,其将来的成就亦自不同。范仲淹少时即立志“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年轻人若能立此志向而学医,假以时日,我相信其必能成为大医。
  
  肝主疏泄,既疏泄精微,亦排泄浊毒。按中医之理,肝德在散,辛补肝,酸泻肝。肝是五脏之一,其体阴而其用阳。酸入肝,可以酸味养肝之体;辛入肝,可以辛味助肝之用。养肝或治疗肝病,要明白肝的体用关系。若邪气郁滞,导致肝气不疏,要用辛味助肝疏泄;反之,若肝之阴虚自病,则需酸味以补肝之体阴。
  
  二
  
  平时于临床之余,我或看书,或思考,或写作。我手边有多个本子,随时把自己临床的所见病例、所思考的问题及收获、所看的书的感悟等等,都随手记下来,这样方便于闲暇时整理成微博,以与诸网友分享。工作的过程虽然忙碌,但收获是巨大的;记录的时候不计微细,只要是自己的心得体会,都愿意记成文字。
  
  创作“选择中医”微博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可以与大家分享。我不勉强自己,也不过于执着,每天临证、读书、思考,时时都有许多收获,顺手即可整理成一条条的微博。数年来临证不断,记录不断,微博不断,不管是自己的临床经验还是从医的感悟,却是渐积渐多了,况且写作的同时亦促我更深刻地理解中医。
  
  多年来我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写作微博,日子平淡,甚至孤独。许多时候是自己与中医对话,一个人去思考,去发现,去总结。走在中医的路上有如一个人的旅行,执着、坚持;学习中医的过程亦是体味生命的旅程,既有快乐、享受,也有折磨、无奈。虽然辛苦,但徜徉在中医的海洋,心中永远都有梦想,有希望。
  
  传统学医模式是师带徒,徒弟跟着老师白天临证,晚上读书,朝夕不离,坚持数年,渐可入医门径。若徒弟肯用功,相信可以学到师傅的十成本事,但若欲超过师傅,则更需反复读书、临证、思考。高深的中医修养与精湛的医术不是师傅给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挣来的。学习中医总要耐得住一个人艰苦努力的寂寞才行。
  
  一个高明的医生不但医术精湛,更要有社会责任感。明医固然可以救治病人,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一辈子也只能工作数十年,帮助有限的病患。若医者能创作文章,并把自己的医术以书籍、录音或录像等形式传承下去,则更有益于中医的传播。医者治病救人即是立德立功,若辅以写作,则三立齐备,功德更大。
  
  中医的价值首在能治病,让病人缓解痛苦,让疾病变成健康,让快乐代替折磨。再者,中医要有救人的觉悟。治病只能救急,若医者能引导病人及健康人如何养生保健,则其意义更大。真正高明的中医不仅能治恶疾大病,而且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天下无病可医。因此说,一位好的中医不仅是治病高手,更是健康导师。
  
  从事中医常会感觉到快乐。学习理论,有“天人合一”的美妙;从事临床,又有手到病除的惊喜。观察生活中的诸事诸物,往往对中医理论会有所启发,即是一乐;静夜读经典,掩卷而思之,与曾诊治过的某人某证有所契合,又是一乐。病人的笑脸与道谢足以让自己每天都处于开心之中。因为快乐,所以更爱中医。
  
  痴者,疒与知相合,表示说话没有准头。引申为不聪慧、迟钝,佛教谓为不明如实之事理,推之为着迷于某事某物。世人有嗜酒者,为酒痴;有嗜茶者,为茶痴;有嗜鹤者,为鹤痴。有痴于情者,有痴于书者,有痴于医者。若能有所痴,则目不离其所见,手不停其所执,朝夕于斯,不离不弃,也算是一种人生境界吧。
  
  什么是健康?健康是体格、精神与社会的完全健全与和谐的状态,不仅仅意味着疾病与嬴弱的消除。医学的任务不仅要让人身体健康,还要让人心理也健康。因此说,高明的医学既要能调身,也要能调心,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是了不起的医学。因为中医不光可以治身病,还可治心病,并且中医还可以“治未病”。
  
  中医治病,强调“有是证则用是方”,至于其具体病因则并不十分关注。比如,引起小柴胡证的原因很多,或因外感风寒,或由经期失养,或由脏腑失调;从现代医学来看,可能是细菌,或病毒,或真菌,或支原体,或衣原体等微生物感染。只要病人表现出了小柴胡汤的症状出来,不管是什么病因,都可用小柴胡汤。
  
  三
  
  中医主张“治未病”,其方法有二。一则在病人尚未出现症状时即提前预防,主要是重视养生保健,包括慎起居、节饮食、调情绪,配合针灸、运动气功等等;二则改善外部大环境让病人不生病。中医早日认识到人与环境要和谐统一,因此中医倡导“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对于致病的邪气不是杀灭,而是祛除。
  
  病原微生物导致疾病。因此,现代医学把消灭病原微生物作为微生物学的首要任务。中医认为:邪气导致疾病,但中医对于邪气既不杀也不灭,只是祛除。从现实来看,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将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因为杀灭能促进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变异,药物与疫苗永远也跟不上病毒变异的速度。
  
  人身阳气即是生命,阳气旺则生命力强;阳气弱则生命力差。周身阳气合则为一阳,分则为五脏,五脏各有阳气,五脏阳气充足,则健康无病。而五脏阳气若一处有所不同,即表现为不同的症状。简要言之,心阳虚则精神不足;肺阳虚则反复外感;脾阳虚则腹泻腹痛;肾阳虚腰酸膝冷;肝阳虚则面色青白。
  
  中国人尚“中”,以中为正统。中者,不偏不倚。天地人三才,以人为中;五脏六腑则以脾胃为中。人有中气,泛指中焦脾胃之气,功在升清降浊,为后天生化之源;亦有中庭、膻中、中脘、中极人中、脊中、中枢、中髎、彧中、中注、中冲、中渚、中封、中都、中膂俞等诸穴。深悟“中”意,能助提高中医水平。
  
  人的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旺则生命力旺,阳气弱则生命力弱。心神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命力旺,其心神必旺;反之,生命力弱,其心神亦弱。心神内则由心所主,心火明亮则心神足;外则显示于眼睛,眼睛明亮则心神足。小儿阳气旺盛,因此能整天蹦蹦跳跳而不觉疲劳;其心神充足,背诵东西最不容易忘记。
  
  李可老中医认为:一切肥胖皆是寒湿瘀浊堆积而成。在我看来,阳虚是肥胖的根本原因,胖子多属阳虚体质:阳虚不能化气,则阴浊内滞,聚而成形,即是肥胖。而肥胖又会影响阳气的宣畅,出现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中风、肿瘤等疾病。因此说,扶阳是治疗肥胖的根本原则,阳气一足,则阴浊自散。
  
  某人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多年,但对中医又不尽信。其对徒弟说,历代诸家医案都不要看得太实在,在著者手中或许有效,但并不代表着自己也能有效。中医能不能看病不好说,只要把中医当成辅助的手段就可以了。——学习中医,以信为先。当面对大病重症时,自己的心却先败了,那么再怎么努力,也必难成就大医。
  
  有的人学中医多年,平时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熟悉中医理论,并时常创作中医论文、著述中医著作。——这样的人应该是真中医了。但一旦遇到自己或家人生病了,他却不再相信中医,反而送去挂水吃药片。这样的人绝对是假中医。真正的中医不但劝别人相信中医,自己也是铁杆中医,而且自己有病也一定用中医。
  
  中医以其博大的内涵及精深的学问,不仅吸引着中医人深入其中,且不少有识之士亦乐在其中。前副总理吴仪在2008年的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坦言:“我体会到了中医药的博大与精深。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从中医中不仅可学到养生知识,更可领悟人生哲理。
  
  我常想,一位真正的大医需要哪些知识背景呢?只读历代中医各家著述行不行呢?肯定不够。中医是文化,要学习四书五经;中医是哲学,需研读诸子百家;中医经典多起源于春秋至秦汉时期,亦需了解上古中古史;中医是文学,需研读历代精彩文章;中医是精神,需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精华。总之,中医是百家所归。
  
  四
  
  中医是有魔力的,中医理论合乎天地大道,其中有大美,有大智;中医临证时可随手见功、应针取效,又让学人欲罢不能。学习中医,越学越是难舍难弃。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学医数年后竟然会改行,难道他舍得放弃这个可以享受一生的学问吗?我想,若能找到中医的真趣,用痴心来从事中医,是绝对不会放弃的。
  
  苦乐全在一念之间。人生在世,我相信并没有绝对的苦与乐,若心中快乐,纵然披荆斩棘、行路艰难,亦是真乐;若心中凄苦,纵然腰缠千万贯,或身在帝王家,却是真苦。学习中医亦如此,若能把中医看成人生真趣,能修心养性,可救苦扶危,则学医不苦,何况中有至乐;若望书则头痛,用功而烦躁,则苦之极矣。
  
  正如某网友所说:中医不仅是治病防病的医学,也是关于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学问,还是关于处世为人的哲学。中医人不一定非要穿着白大褂在医院里治病,还可以在生活与工作中解除急症苦痛;中医不仅能让病人健康,还让医者有幸福感、成就感;进入中医的殿堂后,会更享受平和、怡然、快乐的人生。
  
  我们传承中医,传承的只是医术吗?我认为先贤留下的中医所蕴含的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医术,更有“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有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还有“大医精诚”的精神品质。只有把所有这些都传承下来,并且渗透骨子里,这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传人。传承中医绝不是背几首汤头歌诀,学几个祖传秘方
  
  风为自然现象,气之流动即成风。风之和者,如春风能生万物;风之疾者,如秋风能扫万物。生命离不开气的运动,若气机流动和畅,则血脉通利、经络舒畅、脏腑协调,此为气能养人;若气流过疾,则上犯高巅,中催脏腑,下损筋骨善行数变,为患极大,是为风邪,成百病之长。因此,善诊者需重视辨风及治风。
  
  清代大医张志聪讲学于侣山堂,其弟子高士宗与师傅一起完成多部著述,并自著《黄帝素问直解》以阐发余蕴;曹颖甫是近代伤寒大家,其弟子姜佐景发挥师意而成《经方实验录》;李翰卿为现代山西四大名医之一,其弟子朱进忠继承了师傅的绝学,更能于病情危难中救治师傅的性命。有此等徒弟,为师者岂不快哉。
  
  昨晚为工作室全体人员讲解手太阳小肠经,并借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讲解气化。小肠与小肠经是互相关联的,经络是脏腑功能的延伸,而脏腑是经络气血的源泉,二者分则为二,合则为一,都是小肠气化功能的表现形式。对于《内经》的理解,我最推崇张志聪及高士宗师徒的观点,以气化解经,更合乎临床实际。
  
  仲秋月圆,家人团圆,且说说中医的“圆”。何谓圆?上下左右皆归于一。中医最有圆的思想:河图中气升降是圆;五行生克制化是圆;经络互相贯通是圆;六经开合枢是圆;阳气春升夏浮秋沉冬藏是圆。病在左从右治是圆;邪在上治以下也是圆。学习中医,最需把这个圆运动理解透了,临床时自能左右逢源(圆)。
  
  治病难还是易?我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虽然病情较重,但察舌按脉辨证后比较容易抓住主症,服药后病人会迅速好转。比如,有肿瘤晚期患者,疼痛剧烈,或用针灸,或施汤药,不少病人竟然能完全止痛。有时病情虽然不重,但症状繁复,难辨阴阳虚实,斟酌再三,竟开不出满意的处方来。自认为还是医术有待提高。
  
  中医反复强调风邪伤人的危害,因此,要求“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天亦有料峭的寒风,炎夏贪凉吹风最易侵袭肌表,避风如避矢石。矢石速度极快,风之袭人亦如此。有病人描述自己在空调底下稍呆了几秒钟,寒风已经侵入,顿时觉得周身如入冰窖,极为难受。风之伤人,其症百端,按脉处方,首在祛风
  
  五
  
  有病人来诊时自述,其有甲状腺增生、肝囊肿、肝血管瘤子宫肌瘤等等,问先治哪个。我的观点,之所以会生出这许多肿块,是因为机体阳气不宣通了,导致痰浊水饮瘀血积滞于身体各处。中医重视治本,以宣通周身阳气为主处方,辅以或化痰饮,或祛湿浊,或理血瘀,一旦体质完全改变,周身诸瘤都会消散。
  
  朋友的孩子自山东考入广西中医药大学,我嘱咐说:学习中医需要一种执着的精神,要有热血,有激情,有目标。意志不坚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被环境或他人的观念影响而对中医产生怀疑,继而放弃中医。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传统文化。我们从古贤传承下来的,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有大医精诚的医德
  
  治疗肿瘤三个思路:一则攻癌为主,多用毒药、攻逐猛烈之品,虽能攻块,但亦伤正;二则扶正为主,多用平和温补之剂,不专注于攻癌,以调养正气为法,正足而邪祛;三则,调理整体,改善患癌体质,观舌按脉,辨识阴阳,既不治癌,也不扶正,而是专注于调理。以上三法皆有可取之处,需要根据病情灵活掌握。
  
  一位好的中医,不仅能给病人看病,还会给自己及家人看病;一位好的中医,他的家人、朋友、亲戚等都会因他而更健康,他自己就独木而成林;一位好的中医,就是一个小型的全科医院,他走到哪儿,哪儿就是医院;一位好的中医,不仅会治病,还会养生;一位好的中医,不仅会用中药,也会针灸及其他治疗手段。
  
  一位好的中医,既会治小病,也能治大病,还能治急症;一位好的中医,不仅精通医术,还精熟传统文化;一位好的中医,医术固然高明,医德亦属精诚;一位好的中医,其一言一行皆令病人信服;一位好的中医,不仅有儒者的“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精神,更有佛家的悲天悯人情怀,他必然心存善良,身行正道。
  
  一位好的中医,不管处方用药还是针灸施术,他在读书、临证之余,一定要将养浩然正气,否则,己身尚且不正,如何于病邪群魔中闯出一条生路。因此说,一位好的中医是能够利益周围所有人的,不但能帮助大家找到健康,还能带起一股修身正心的风气;让每个人既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又有助于其身心修养提高。
  
  人体生命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生理生化反应。比如,生气时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天热时汗腺打开,汗出淋漓;月圆时阳气外浮,易于失眠,等等。因此,要动态看待生命,若拘泥于机器检查,是失之于机械了。机器不懂情绪、气候、环境、天文等对人体的影响,也不懂生命。
  
  人生于天地之间,人的生理病理亦必与天地变化相应。因此说,人身是一个小天地。反过来讲,天地又是一个大生命,人是大生命中的一个小分子。我们要在大生命之中保持健康,就要了解天地的运动法则。中国古贤观天则地,应之于人而创建了中医理论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若舍此不是真中医。
  
  学习中医需投入极大的时间、精力与热情。有人喜欢中医,但因暂时经济条件太差,想等以后富裕了再来学中医;有人从事中医数年,却发现中医赚不到大钱,于是毅然改做他业。如此心境,学医难成。有人学医志在圣贤,欲为往圣继绝学;有人学医则志在挣钱。志向不同,虽然亦肯不懈努力,但其成就必然不同。
  
  何谓道?道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医有道,中医是道。我们学习中医需先体悟其道,其道即是“天人合一”。明了其道,方能弘道。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只有把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这样的中医才是行道的中医,否则,纵然舌灿莲花,而不能以医治病救人,则仍属不知“道”者。
  
  六
  
  要帮助病人,医生自己要有一身浩然正气;要劝病人远离怨恨恼怒烦五毒,医生自己首先要内心充满仁慈、宽容、善良、积极等正面情绪;面对病人一脸的愁容,医生自己先要快乐,然后才能劝说病人快乐起来。由此说,作为医生很不容易。但这是一个高尚的职业,认真从医,既能帮助病人,亦有助于自己心性提高。
  
  肝胆虽属木,而一阴一阳,一血一气,一升一降。肝随脾升,胆随胃降。升则为木,降则为金。治肝需升脾,木从左升,木升则能疏泄;治胆需降胃,金从右降,金降则能排浊。若有怨恨恼怒烦忧愁等不良情绪,多应之于肝胆,导致肝气郁滞,胆气不疏,而见诸症纷纭。良医治病,治肝胆不远脾胃,治脾胃不离肝胆。
  
  论“中”:中国的文化首重“中”字。中国是中,中庸是中,中医是中。尧之“允执厥中”,孔子之“中庸为德”,庄子之“敬中达彼”,孟子之“中道而立”,淮南子之“以中治外”,等等皆是中,可见,古贤或修身修心,或做人做事,皆守其“中”。《周易参同契》有“运移不失中”,即不离中央之土。
  
  论“中”,我们是黄皮肤人种,最得土气,土为五形之中,土气和则滋生万物,生生不息。中医理论亦重“中”。中为中焦,中焦土旺则东木南火西金北水四维运转平衡;中为中气,中气足则五脏六腑皆得不虚。邪气为外,正气为内,内为中;疾病为标,心神为本,本为中,养生治病,中医皆重视内求于中。
  
  凡五脏六腑的变化,不管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都可从肌表透出征象。特别是面部,最便于观察脏腑功能。脾气健旺则唇色红润有光泽,脾虚则唇暗色焦;心气畅则面色详和,略带微笑,心气急则面部肌肉拘急紧张,心气虚山根见横纹;胞宫气旺则女子人中沟长且直,若有平坦或歪斜,必是邪扰胞宫,气血失和。
  
  何谓“中”?不偏不倚之谓中。中者,和也,正也,心也,内也,成也,满也,其意极多。“中”代表中国的传统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其体不可见,而其用则表现为中庸、仁爱、友善、宽恕、和平。先贤之明明德、新民并止于至善,关键在于执“中”。从中医而论,“中”是平衡,调和,养生治病都要执“中”。
  
  肺主气,司呼吸。主动深呼吸能宣畅肺气。且肺主降浊,肺气宣畅则浊毒易于排出体外。由此说,深呼吸不仅能有助于缓解紧张、焦虑等情绪,更有助于排出因抑郁、忧愁、生气、怨恨、烦恼等不良情绪所导致的痰浊水饮瘀血等的留滞。运动锻炼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亦可因深呼吸而加强肺的排浊,所以有助于健康。
  
  胃有三脘,曰上脘、中脘、下脘。上脘象天,清气居多;下脘象地,浊气居多;中脘为胃之枢机而能升清降浊。升清则水谷精微上升于肺,灌输百脉,为后天之补益;降浊则水谷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尿排出。因此,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皆需调理三脘,使清浊各从其道,则正气自旺。虚损病症针灸三脘当有卓效。
  
  中国文化重视仁义,要求三省吾身,这都是心向内求,先做好自己,然后以己心达于外物。反应在中医上,亦重视“心”的作用,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若心不正,则脏腑平衡失调而患病,因此治病要求内正己心。乐观、豁达、宽容、善良等都能使内心舒畅,心和则脏腑自和。若心反“向外弛求”,是本末倒置了。
  
  药物治病,不是药物把病邪祛除了,而是药物激发了人体的正气,正气祛除了病邪。所有的药物必需首先作用于正气,然后才能达到治病效果。临床常见一些大病久病或术后极端虚弱的病人,即使反复用药,仍是不容易康复,其关键问题是正气太虚,无力祛邪了。因此不能只盯着疾病,要扶正,正气一足,效果立现。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