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82|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69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5 20:3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
  
  1995年我有幸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究生,三年里我秉承师训,刻苦攻读,收获良多,其时其景,久年不忘。南京中医药大学是全国五所最老的中医院校之一,2014年10月15日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建校60周年纪念日,我祝福母校,培养更多的中医接班人;我也感恩母校,感恩导师,感恩母校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同学。
  
  人生在世,匆匆百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我辈学习中医,若能凭精湛医生为百姓服务,使病家因我而康复,则是立德立功;若能著述学医心得,以传于后世,惠及百代,则为立言。退一步,学中医有助于医者修身养性,可保家人健康,亦可使自己长寿。因此说,学中医利益极大,何不尽心努力,以免虚度年华。
  
  善医者,能愈沉疴而活死人。从医者需游意微密,洗心藏默,澄神清念,冲淡其中,不为小智所滞塞,以悟智外之妙理;不因名利而隔阂,方得全体之医术。正我心,诚我意,而知宇宙之辽阔,医道之无穷。心境要平,意志要深,视自己要低,唯躬身于医。正如黄庭坚诗云:“丈夫身在要勉力,岂有吾子终陆沉。”
  
  静为阴,动为阳,阴能涵阳,阳可护阴。在中医以阴阳为根本,阴阳变化则生动静,因而有升降,于是阴升阳降,阳升阴降,循环往复,左右盘旋,而成生命的周期变化。在人生亦有阴阳,有动静。我辈学习中医,当动静结合,静以观万物之真,动则济百姓以医,一静有一动,一阴有一阳,倏然而忘忧,怡然以自得。
  
  何为病?病即是失和、失正、失常,阴阳、脏腑气血一有所偏,即是生病。凡药皆有偏性,正因为其偏性,才能纠正机体生病之偏。凡偏性即是毒,以偏纠编,即是以毒攻毒。小偏小毒,大偏大毒,若药没有偏性,则亦无药力,治病无功。粮食的偏性极小,只能用来养人,不能用来治病。良医即是善用药物之偏者。
  
  中医之所以绵延数千年而余绪不绝,一则中医有强大的疗效,中医是临床能治病的医学;二则中医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根深则叶茂;三则儒家学者有“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胸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四则中医是道,符合天地的规律,历代名医大贤皆愿尊道而行,不断完善发展中医。
  
  中医是古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中通人事而创建一套完整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系,随着数千年时代的延续,中医不但没有淹没在历史的大潮之中,反而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历代学者的辛勤耕耘使中医蕴含着更多的对传统文化的包容与渗透;完善的理论体系又使中医直到科学发达的今天仍能大放异彩。
  
  感恩我们的祖宗,创建了中医;感恩历代先贤,把中医传承给了我们;感恩中医,能让多种大病重病急性病症恢复健康。越是学习中医,越觉中医浩瀚渊深、精妙奥微。我当尽一生之力去学习中医、体悟中医、实践中医,虽不能达到先贤生死人、肉白骨的境界,亦足能治疗一些当前的常见病症,济人为乐,不虚此生。
  
  中医要发展,就要群策群力,互相贡献自己的所学,不能动不动就讲保密。保密让人深恶痛绝。记得我读大学时曾听过一个讲座,题目是“八卦针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听到最后也不清楚如何操作,该老师竟然回答说保密。我当时感觉如吃苍蝇一般。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我若有任何收获体会,愿意完全公开出来。
  
  中医关乎生命与健康,写作中医文章要严谨,需言之有据,而不能随意发挥,总需求得一个“真”字。一则临床案例要真实,弄虚作假最是害人;二则要写出医者的真实读书或临床感悟,勿作文抄公;三则要有真实的态度,为了推广中医而写作,而不是自炫其能或商业炒作;四则心诚则真,用真心写作,勿图虚名。
  
  八
  
  在古代打仗之前,一定要先击鼓,因为鼓能振奋士气,使人勇往直前;收兵时要鸣金,就是敲击金属物,士兵闻金声则后退。从中医来看,鼓声入通于肝胆,主升发。人闻鼓声往往热血澎湃,精神振作;金声入通于肺,金主肃降,停止攻击就要偃旗息鼓,鸣金收兵。由此看来,古人行军打仗击鼓鸣金用的是中医理论
  
  在中国传统的庙会上,家长都喜欢给孩子买个拨浪鼓玩。转动鼓柄,则鼓槌击鼓,咚咚发声,孩子往往玩得兴高采烈。从中医来看,阳气不振奋时,可以听鼓声,鼓声能激发人体的阳气。孩子若脾虚阳弱出现昏昏欲睡、食欲不振,或易腹泻,就让其多玩玩拨浪鼓,鼓声可以使孩子的阳气慢慢生发起来,胜过吃药打针。
  
  最近的研究发现,身体各部位的炎症会导致哮喘,特别是关节炎,可能是引发哮喘的重要原因。从中医来看,寒邪客肺,导致肺失宣发肃降,这是哮喘的根本原因。而肺主皮毛,为身体最外面的屏障,若寒邪外袭,初则在皮毛,次则进入肌肉筋骨,最终客舍于五脏六腑。寒邪内伏则会哮喘发作,外透则见肌肤诸症。
  
  论治病重在解表透邪:风寒外袭,更兼淋雨浸水或热渴饮冷,内阳不能气化水湿,则寒水乘表邪外侵之机而泛滥逆行,阻碍阴阳交济之路,即成小青龙汤证。里水外寒缠绵不解,久则渐入三阴层次。大病之成,往往源自感冒外邪。邪与正不两立,正虚则邪势旺,必然入侵三阴;正旺则邪必祛,即使邪陷三阴亦能透出。
  
  凡是外感风寒而见发烧,总需开表祛邪,则邪气祛而正能复。若滥用挂水,或冰敷,或饮以冷水,则毛孔被寒激而闭塞,邪气无外透之门,则郁而为热,或上扰而为烦躁。此时若见烧不退而更用冰敷或挂水,则阳气被伤而无力祛邪,邪因内陷。烧虽暂退而病已自表入里,渐成三阴病症。——庸医治感冒发烧往往如此。
  
  一般来说,感冒只是小病,即使不理它,只需休息,兼喝温水,人体正气渐而恢复,营卫和调,病邪自然透出肌表,七八天多能自愈。若过度医疗干预,灌以药水,收紧卫气,封闭毛孔,让邪气没有处透的出路。更用寒凉药物伤损阳气,使阳气无力祛邪,则邪必内陷,或为将来大病的种子,或竟内陷手少阴而见昏迷
  
  有人说,每年感冒一两次,有利于健康。这个观点我不赞成。感冒是正气内虚而外邪侵袭,导致营卫失调的反应。感冒是病态。虽然外邪能刺激机体提高抗邪能力,但体虚之人若不慎感冒邪气,则邪易内陷,导致病情加重。特别是肿瘤等大病患者,即使已经康复,仍要尽量避免感冒,以免外邪激发而出现死灰复燃。
  
  有的人因病而心生疑怯,求医时反复询问能否必效,问过又问,续续不休。此必胆虚,胆为阳刚之脏,主决断。胆气一虚,则忧思无定,为疑为怯。善医者当根据病人的这种表现兼顾温养其胆气,胆气一壮,则忧思疑怯尽去。再者,五脏六腑取决于胆,治胆亦有助于平衡脏腑气机,此亦是精神类疾病的康复妙法。
  
  疾病在康复过程中往往易于反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治疗之外,更多的在于病人自己。或外感风寒湿邪,干扰营卫气血,甚则内入脏腑;或内伤七情,直接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以我多年的临床所见,发脾气最为伤人,不少病人因肝气郁结而复发。由此说,避免风寒,注意起居并调畅情志对于大病的康复非常要紧。
  
  许多慢性病症是由负面情绪心理引起的,心是本,病是标。因此,光是治疗疾病而不懂调心,是治标不治本。比如,长期紧张引起胃溃疡肝郁克胃,本来是肝郁为病,胃却是受了无妄之灾,躺着中枪了。再如,怨恨恼怒烦五毒内炽引起周身不同组织器官的肿瘤,若只在局部手术或化疗,根本来说都是治错了地方。
  
  九
  
  女子有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与男子不同,因此调治女子病也有独特的原则。一则调和气血,女子以血为本,又易肝气郁结,故当气血兼顾;二则补益肝肾,肝肾阴精阳气充足则冲任有养;三则温养中焦脾胃为气血化生之源,气血足则易健康。女子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足三里血海三阴交中极与水道。
  
  学习中医是一辈子的事,绝不能暂时图个热闹,一看没戏了就马上改行。当前人心浮躁,但学习中医不能有浮躁之心,毕竟中医一方面关乎生命,另一方面亦由传统文化积累而成。若以浮躁之心学习中医,或是遇难而退,或是把中医做成赚钱的行当,都不可能成就大医。不妨静下心来,沉浸其中数十年,则必有收获。
  
  西方为金,金性刚,在文化偏于侵略,在医学注重杀灭切割,在哲学偏于向外索取,在体质强健多力,但筋肉柔韧不足;金主肺,肺开窍开鼻,其人鼻大,肺气足。东方为木,木曰曲直,在文化偏于仁义,在医学重在扶正祛邪,在哲学偏于内求己心,在体质筋肉灵巧,但气力不足;木主肝,肝为罢极之本,其人耐劳。
  
  有研究发现,亚洲人的牙齿较西方人偏短。西方人以肉食为主,需长牙利齿以撕咬肉食;而东方人偏于谷麦等素食,故牙齿随之进化得偏短。亦有研究说,西方人肠子短,适合于消化肉食;而东方人肠子长些,更方便消化素食。牙与肠皆与饮食相关,由此论之,养生需根据不同人种的生理解剖特点来选择合适的食物。
  
  中医的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只要文化不倒,中医就不会灭亡。两千多年来,不管多少异族侵略,文化一直坚挺,中医也兴盛不衰。古人云: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若瞧不起自己的文化,反视西方文化为高明,那是东施效颦,自欺且欺人,其结果是撅了祖宗的坟墓。
  
  俗话说:百病生于肾,肾虚生百病。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为人生寿命之资。故肾为人之根。肾不可伤,伤则必然影响到健康与寿命。久病及肾,是渐损肾气,病自上而及于下,自末而及于根。养肾之法,古贤提出重灸关元(或气海),需至数百壮,已病者可救肾气,不病者可保肾气,则肾气不绝,生生不息。
  
  鸡属巽卦,巽为风。试着从中医角度来分析:我们观察鸡的运动特点,走路时脖子一伸一伸、头一顿一顿的,非常有节奏感,其运动快但不顺畅,许多鸟儿也如此运动,此与风动有关;鸡(包括鸟类)有翅膀,翅膀能御风;鸡肉为发物,易生内风,故凡中风、各种皮肤病患者需忌吃鸡肉,特别是鸡翅膀,最易动风。
  
  我观察三四个月的婴儿的运动特点:动作是突然的,四肢不协调,时时忽然一动,如抽动一样,其皆属风象;婴儿好动,而风主动。婴儿如春风中的草木之芽,虽然脆弱,但见风就长,几乎每天都能见到一些变化。由此说,婴儿不但性属稚阴稚阳,其风气亦旺。风得暖则成春风,主生发;风得寒则成冽风,主杀灭。
  
  一到冬天,天地之间荒零孤寂:光秃秃的树枝在凛冽的寒风中乱颤;地面上少见生命的颜色,更多的是枯黄的衰草。难道冬天就没有生命了吗?其实生命并没有消失,只是沉寂在地面以下。待来年春风拂过,天地间又恢复出欣欣向荣的生机。冬天水冰地坼,人亦受天地影响而阳气闭藏,此时养生的总原则是无扰乎阳。
  
  人身阳气有升降出入,则生机活泼,生命不息。阳气在上以散为主,气由内而外散以能舒畅精神;阳气在下以合为主,气由外而内合则能固摄根本。心气在上要软,肾气在下要坚,软则气散,坚则气聚。凡阳气升发无力或气下而不上者,可用咸味以软心。反之,若阳气过升而不降或气上而不下者,需用苦味以坚肾。
  
  十
  
  肝气左升,肺气右降。左升则生机焕发;右降则收摄排浊。左升要用辛味以散之;右降需借酸味以收之。右降不及则气散不聚;左升无力则生机泯灭。赖有脾气坐镇中央,调以甘味,使上下左右四气升降出入和缓平衡,既不外不内,亦不上不下。中央如轴,四维如轮,轴运轮转,生生不息。其中妙义,则需深思细悟。
  
  中医理论重视取类比象思维。比如,临床观察到皮肤病常发作在关节部位,而脏象学说又有肺主皮毛及肺主治节,节即有关节之意;再如,筋骨诸痛常用藤类中药,藤类往往纵横攀爬,蔓延曲直,正如筋的功能,无怪乎藤能舒筋通络。学习中医要善于取类比象,把自然之象、药象、病象与中医理论和谐地统一起来。
  
  曾有某病人被中医诊为肾虚,病人立即惊慌失措去医院拍片抽血检查,却发现一切正常。一则,中医的肾虚与西医的肾病根本就是两回事;二则,有时机器设备查不到异常,但并不表示身体一定健康。肾虚既可能是疾病所致,亦可以是人体自然衰老的结果。只要有肾虚的相关症状,就可以按中医的理法方药进行调治。
  
  临证处方需动静结合。动指行气活血通阳诸药,其性通利走窜、刚燥发散;静指养血滋阴补气诸品,其性呆滞腻涩,阴柔收敛。单用动药则刚猛横窜,走而不守,易耗气伤阴;单用静药则滋腻柔濡,守而不走,易补而致滞。比如,五子衍宗丸之用车前子一贯煎之用川楝子异功散之用陈皮,需细悟其静中寓动之意。
  
  治病要取得良效,除了医生诊治正确之外,病人也要配合。比如,感冒服桂枝汤,需啜热米粥微发汗才好;高血压病人要忌怒;恶疮骨癌一定要忌盐;肿瘤等大病需忌怨恨恼怒烦忧愁悲恐等负面情绪;久年寒痹需避寒湿;痛风当忌海鲜,等等。若只求医生诊治而自己不肯重视养生及忌口,纵有良医也无法收到良效。
  
  临证处方用药当根据病证用动药、静药,或动静结合。比如,小儿先天不足,肾气虚弱而不能生髓,导致囟门应合不合,当治以滋肾充髓,用六味地黄丸,虽是静药,不惧其腻;寒邪内伏三阴出现发烧,当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是动药,不惧其散;人参败毒散治时疫,于大队辛散中伍以人参,则虽辛散而不伤正气。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由于人种、地理、历史等的不同,文化亦各有差异。多元性的文化亦必然会衍生出对生命研究的多元性体系。东西方文化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各有特点,亦决定了东西方文化体系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价。由此说,若拿西方的医学体系来评价中医,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科学是在不断否定中进步的,今天的科学在明天可能是谬误。中医人要学习这种自我否定的精神,既要努力继承前贤的高明医术,又当有自己的思考与判断。需知,古人的观点亦不可能全对,读古人书当有所鉴别,既不盲从,也不完全否定。遇到暂时不理解的,既可能是古人思虑不完善,也可能是自己思考不够。
  
  中医的“取类比象”是一门格物的学问,把生命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互相结合,去分析其中的联系。取类比象并非胡乱联系,而是符合天人合一的规律的,且经得起临床验证。比如,按此法可迅速识别自然界中的多种药物的功用,且验之临床亦能屡用屡效。严格来说,整个《本草经》其实就是一部取类比象的学问。
  
  生命极端复杂,人类历史上研究生命的知识体系有多种,中医即是其一。中医重视生命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主张“天人合一”,以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脏腑经络等为框架建立了一整套庞大的生理病理体系,并且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历经近三千年的验证仍有实效,充分证明了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问。
  
  十一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学习中医亦如此,既要有成就明医的志向,又当于学习过程中时时反省:自己有多大的能力,是否已经尽了全力。越是深入中医,越觉外界诱惑越来越小,而中医的魔力越来越大。于是沉潜其中,把所有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中医上。放弃世俗的杂事并非苟安偷生,而是更方便精进。
  
  中医史概论。其一:中医肇端于岐黄神农,至仲景总《汤液》成《伤寒论》,六经辨证,活法圆机,巍然如岳,光耀千古,仲景遂被尊为医圣。唐宋尤能顺承仲景余续,虽有孙思邈等辈著述经旨,而经方法度渐失其真。至金元则散为四家,各执一偏,时方遂为兴盛。经方多药简量重,时方则药味驳杂。
  
  中医史概论。其二:延续至明清,有温病派起,重清解而擅寒凉,其究渐流于轻灵。于是又有火神派出,重剂扶阳欲以矫寒凉之偏,其极则无病不用附子。百余年来有王清任著《医林改错》,于是活血化瘀流行,其极则近于滥施。诸家纷呈,积弊日久,中医遂失其良效,于是经方派复见兴起,是不得不返而求诸仲景。
  
  治病有如用兵打仗,病邪即是敌寇,而正气则为我方。当邪轻病浅时,正气尚且不虚,故可遣一队轻骑攻之逐之即安;若邪气已陷三阴,正气节节败退,病势渐趋沉重,此时退无可退,且轻骑无以建功,需诏令天下,尽集疲惫之师,奋起祛邪,冀能渐复失地。否则,若一任局势糜烂,终将陷入不治,则国亦将不国矣。
  
  有家长说,我的孩子一发烧,我就用冰块敷一下前额,或后枕,或腋下,或大腿根,可迅速退烧。——如此降温,大错特错。前额与后枕是督脉膀胱经;腋下是心经;大腿内是肝脾肾三经。冻住这些经络,导致阳气伤损。况且,用寒凉封住皮毛,邪气无法外透,只能内陷,为患极大。岂不闻: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如果已经长期挂水,但仍是反复感冒,用中医当如何调治呢?水湿入体,若机体阳气不能迅速气化,一则湿盛伤阳;二则湿聚而成痰饮;三则阳虚而风寒邪气易于内陷三阴。因此,首先要扶阳,这是治本之法;次则祛邪,包括外感之风寒及内聚之湿痰。可以麻附细为法,兼利湿化痰;配合针灸风池、大椎、身柱更好。
  
  治感冒的两种思路与方法:感冒是风寒等邪气侵袭机体,导致营卫失调的反应。治感冒要打开毛孔,通过排汗的方法把邪气祛逐出去,比如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之类的汤方;绝不能通过挂水、冰敷等法关紧门户,在体内肆意杀灭,此法不可能真正治愈感冒,更会导致邪气被逼入三阴层次,留下无穷的后患。
  
  有人说,若家人得了肿瘤却不手术放化疗,别人会说你怕花钱,或不尊重老人。——说到底,还是把手术放化疗看成是治疗肿瘤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了。肿瘤不是外来的,是自身的组织增生,导致肿瘤的根本原因在于平时的错误饮食、起居以及长期的负面情绪心理。不治根本,只是切除或放化疗,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
  
  有人问,感冒发烧若不用冰敷,我给孩子在后背、项后、前额、腋下等部位擦酒精可以吗?——按现代物理学的说法,酒精挥发时能散热,应该有助于退烧。但酒精毕竟属于阴冷之物,擦酒精后局部绝不会出汗,只会变得更冷。毛孔收缩,汗不得泄,邪气如何能透出?因此说,擦酒精退烧与用冰敷一样,其弊多利少。
  
  有人问,脑出血病人头部戴冰帽治疗,这样做对吗?——脑出血多由大怒引起,怒则气上,血随气升,郁于头部而致昏厥。阳气是生命的根本,阳气不可伤,且任何治疗方案都不能以伤阳为代价,这是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冰敷伤阳,阳伤则生机匮乏,气血自然无力升浮,表面上看似乎有效,实则以百弊换一利而已。
  
  十二
  
  挂水能治愈感冒吗?有人说,我一感冒就挂水,挂水好的快。挂水是用寒凉药液来伤损阳气,阳气一伤,正气即无力抗邪,正邪不争,自然就没有感冒不适的症状了。挂水后感冒的确是好了,但邪气却内伏更深的三阴层次,留下将来生大病的种子。因此,用挂水来治感冒,后患无穷,远不如开表透邪高明,好的更快。
  
  有人问,既然您说挂水不利于健康,那到底怎样快速退烧呢?退烧只要发汗就好,汗出则邪气随之而散,发烧立退。发汗的方法很多,可以喝麻黄汤、桂枝汤,或针刺风池、风府、大椎、合谷、外关诸穴,或艾灸身柱,或泡热水澡,或蒸个桑拿,或喝碗神仙粥,或盖被子捂汗,或刮痧拔罐等等,总之千万别用冰敷。
  
  生命即是一团阳气,要保命就要养好这团阳气。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需避免用任何寒凉的方法去伤损阳气。病后阳气已虚,若更滥用寒凉,肆意征伐,导致阳气衰损,虽或有万一之效,但以百弊而求一利,实在不可取。古人早有明训: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因为艾灸能扶阳抑阴,有利于生命之阳气更旺盛更明亮。
  
  在南宁冬天没有暖气,我经常见到有病人在寒冷的冬天里挂水,这样治病风险极高,且得不偿失。冰泠的药水骤然灌入身体,会极大地消耗阳气;况且寒水入心,若心阳不足,则会阳气暴脱而有亡阳之患。病人已经体质虚弱,需扶阳以抑阴,若更兼寒湿入体,是更损其阳,而冀求疗效,岂不是引足救经,饮鸩止渴。
  
  遗精多责之于肾。肾气不固则相火外泄而妄动,精宫被扰则遗精作矣。故治遗精需补肾。肾之原为太溪,肾之背俞为肾俞,皆可灸之,能补肾固精,使相火收敛,自然不遗。再者,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妄动则肾必应之,以致君火燥于上,相火炽于下,肾水不能固藏而精随之而泄。故又需治心安神,为治本之道。
  
  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刘协被曹丕降为山阳公。刘协曾有幸拜华佗为师,学得一身高明医术。逊位后他深入民间,以医为业,悬壶济世,深受百姓爱戴,民众敬之如父母。刘协为山阳老百姓免费治病,因他救治而存活者甚众,百姓皆感激涕零,山阳不少地方都为他立碑,以示爱戴。至今河南焦作一带仍有他的事迹流传。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代皇帝当中,重视发展中医并发挥积极影响者,当以宋代为最,又以北宋诸帝最为突出。有人统计,宋代皇帝和政府发布的医学诏令有830次之多,其中北宋有535条,南宋有302条,为历朝历代所无法比拟。宋太宗及宋徽宗直接将中医称为“仁术、仁心”,将发展中医称为“仁政之急务”。
  
  宋代皇帝极重视中医。宋太宗组织名医陈昭遇、王怀隐等历14年完成《太平至惠方》,宋太宗亲笔作序,且为了造福百姓,不惜重金,令雕刻印板,遍施华夏;宋徽宗亲自编辑《圣济总录》,这是惟一由帝王本人执笔编撰的医著,书中展现了他极高的医学水平。——作为中医人,若能穿越时空,宋代当是最好的选择。
  
  宋仁宗被称为恭俭仁恕,慎刑爱民,有宋第一明主。他令针灸学家王惟一监铸针灸铜人,并编写《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又亲笔御书题篆,把《图经》刻于石板上供人自由参观学习;令苏颂编写大型图文并茂的本草书《图经本草》;成立校正医书局,使医药活动达到了高潮,出现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局面。
  
  有人说:中医用故事说话,西医用数据说话,谁是文学?谁是科学?——我倒觉得若能医文俱佳更好。古代的中医往往亦擅长文章,读其医案,欣赏其文,想见其时其人的风采,实在是羡慕地紧。说中医没有数据资料,那是对中医的误解。仲景的经方条文经过两千多年的临床验证,至今仍有实效,其数据还不够大吗?
  
  十三
  
  仲景著《伤寒论》,明辨六经。外感邪气后,若机体阴阳平调,则邪气往往只在六经间传变,不会深入脏腑,病情往往轻浅,开表祛邪即愈;若机体阴阳偏胜,则可能自经入腑入脏,病情加重,需扶正以祛邪。之所以入腑入脏,关键在于正气亏虚,也就是里气自病。偏阳虚则易入脏而为寒;偏阴虚则易入腑而为热。
  
  感冒是万病之源。之所以感冒,是邪气外袭,影响机体营卫功能,导致营卫失调。邪气为贼,最能戕害正气,影响健康,故防邪气当如防贼。邪气入体,若正气不虚,则只在六经传变,若属风,则皆宜桂枝汤;若属寒,则皆宜麻黄汤。一旦正气不足,邪气易于内传脏腑,干扰阴阳气血,为患最烈。故良医皆重视祛邪。
  
  邪能致病,因为邪气为元气之贼。《内经》认为:风为百病之长;张仲景以伤寒立论,后世医家亦重视湿邪。风寒湿三种邪气最易互挟为病,或风寒,或风湿,或寒湿。所以说,感冒为万病之源,因为邪气自表而入。故善治者治皮毛,是杜绝外邪侵入脏腑。邪正交争,其患多端,扶正是根本,但邪若不祛则其患难除。
  
  有病友问:内分泌失调中医如何治?——每次遇到有人拿西医的概念来问中医,我都有种无从回答的感觉。中医重视症状与体征,从而辨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而分析邪在六经的哪个层面,或者五脏六腑的盛衰变化,这样才能有真正性地处方用药或用针灸。同样的病名,在中医辨证分型不同,其治法亦迥异。
  
  有人说,古代皇帝身边围着的都是全国最好的明医,但多数皇帝短命,所以说中医不行。——中医能治病,明医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之所以明医也救不了皇帝的命,根本问题还在于长寿不是医生能帮的了的。寿命源自肾精的充足与否,若房事无度,肆意折腾,导致肾精亏虚,先天之本匮乏,则必然会影响健康与寿命。
  
  阴盛阳虚的人容易生病,且多是三阴病证。一方面阳气内虚而升发无力;另一方面阴寒痰饮湿浊等既蒙蔽又伤损阳气,如此形成恶性循环,导致体质持续下降。动能升阳,像这类的病人一定要坚持运动锻炼,并重视健康的生活饮食起居,使阳气振奋起来,慢慢地可以气化掉一部分阴浊。若能以艾灸扶阳,则效果更好。
  
  有的人孜孜汲汲,皓首穷经,而其志不衰。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他们能如此地深入学问之中呢?我想应该是兴趣。兴趣产生动力,使人乐此不疲。我们学习中医,一定要培养出兴趣来。只有极致的兴趣才能使我们苦读中医而不觉其累;深入岐黄仲景的殿堂而收获高明的医术。若仅凭进取心而学医,则未免太过于勉强了。
  
  中医肇端于传统文化,中医的发展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支持,若舍弃文化而谈中医,无异于抽掉了中医的灵魂;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脏腑经络等理论源自天文,中医治病的理法方药往往与“天人合一”暗合,若弃天文而谈医术,这是阉割了中医。有人要把中医的哲学与玄学部分剥离出去,那剩下的已完全不是中医了。
  
  
  
  三、针药
  
  一
  
  针灸治病,既可调治病机,亦能缓解症状。有时针灸临床可不必拘泥于其病机是寒是热,关键是找到病变所属的经络,循经取穴即可取效。曾治一女病人,自述膻中至咽部有烟味,脉舌未见异常。其病在前胸,且不辨析其属何病机,只针膻中及内关,针入其不适立即消失。由此观之,针灸可补汤药临床辨证之不便。
  
  突然患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医疗?我建议首先选择保守疗法,比如针灸、推拿、汤药等等,多有显效,且不伤损正气。若效果不明显,再考虑是否要配合西药。若不得已才考虑手术等伤损比较大的疗法。有的人不论患什么病,愿意先吃药片,甚至首选挂水,虽能见效,但正气已损,远不如首选针灸等中医疗法更好。
  
  不但病人会对针灸治疗上瘾,医者从事针灸亦能上瘾。针灸多可随手见功,应针取效,其效之快捷,如风之吹云、桴之应鼓。在病家其苦顿失,固然欣喜异常;在医者则极享受其成就感。就我而言,学针灸、用针灸,执针对病,渐觉欲罢不能。见到任何病症,都是首先琢磨当取何穴,施何手法,然后才会想用何汤方。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针灸亦然,要想针灸取效,需有合适的针具。《内经》时代即有九针之说,包括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共九种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针具。由于当今针灸所治的病种有异,其常用针具与古时亦有所不同,以毫针、三棱针、火针、皮肤针、刃针等为常用。
  
  病症不同、体质不同、医者的经验与医术不同,其常用的针具亦有所不同。比如,畏针者可用细毫针,或以管进针,以减轻其疼痛;血络明显者需刺络放血,要用三棱针(我常用注射针头,自觉比三棱针更锋利,更实用);皮肤针因施术时较少痛感,尤其适合小儿;刃针适于颈肩腰腿诸久痛而形成组织挛缩者,等等。
  
  一男病人常来针灸,他说,以前自己身体不太好,很担心随着年龄增长健康会越来越差。荣幸的是自从选择了针灸,他的体质反越来越好了。所以,不管是身体有了什么毛病,他都很愿意先来针灸治疗。近十年来,我断续在奥地利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其中不少患者喜欢上了针灸,有的甚至把全家人都介绍来针灸保健。
  
  针刺为什么能治病?人身有脏腑、经络,经络中流通着经气,内连脏腑器官,外络肢节皮肤。经气即阳气。一针入体,即能引起阳气,或通达远端,或绕于局部。阳气为机体的生命活力,阳气所在,即生命所在。不管病症是寒是热,其邪是风是湿,阳气来复则阴霾自散。因此说,针刺不仅能愈小病,亦可治大病重症。
  
  针灸的现状是内冷而外热。在国内针灸收费有诸多限制,某地卫生部门甚至规定按针收费,为了收上费用,医生只好多针,或加上电针、耳针、拔罐、火针等多个项目。我所在的奥地利门诊,针灸却是高消费,与国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国内外对针灸差别如此之大,无怪乎有人说,国内是穷人针灸,国外是富人针灸。
  
  中医能不能让病人停或减西药?术业有专攻,中医毕竟不如西医一样精通化学药物的药理学及药代动力学,因此,中医不能嘱咐病人乱停西药,以免引起病情波动。若病人久服西药,但效果不明显,且深受药物毒副作用的影响,不妨建议病人找西医商量减或停西药。只要是为了病人的健康着想,我想病人都会理解的。
  
  有人拿来一包草药,问我是治什么病的。其药多是叶及花类,必是治疗外感诸症的。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植物的不同部位,其升降不同。叶则皆散,叶得升发之性,偏于解表散邪;诸花皆升,花居茎梢之上,其性偏轻扬。中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花与叶类体轻而主散,正合于治疗外感类病症。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