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42|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65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6 04: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遇到一些这样的病人,服中药过程中反复抽血检查,看到指标缓解了就兴高采烈;若看到指标尚未变化,就心灰意冷,愁眉苦脸。我常建议病人尽量减少检查,端正心理服药即可,不必太过于关注指标。需知指标是变化的,随着情绪、心理、饮食、运动等都会有时高时低的变化。若拘泥于指标,只会让自己更迷惑。
  
  心的作用最大,心是形而上的,心正则万物皆正。从中医来看,心能决定机体的健康与否。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自然不病;心病气血津液皆伤,其病自作。王凤仪善人发明了“性理疗病”,其本质即是以自心来祛邪治病;圣贤教人向善,向善的是自心;求佛保佑,所求的不过是自心。因此说,治病首在调心。
  
  人心有两面,一面充满着正能量,积极、开朗、向上、快乐,让我们健康长寿,且使人生幸福起来;另一面却充溢着负能量,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让我们生病短命,且使人生不幸福。疾病让我们痛苦,让生活减少乐趣,因此为了健康,我们要尽量把心中的正能量发挥出来,而努力排除负能量。大病患者尤需明白此理。
  
  大病或慢性病患者要想健康,首先要让自己的心中多些正能量,正能量让人阴阳平调、脏腑和谐、气血充足,健康自然随之而来。心中若能充满阳光,哪里还有阴霾呢。所以说,治病,先要自调己心,而不完全依赖医疗手段。正如某网友所说:正能量多了负能量自然就少了或没有了,心中长满庄稼,杂草就无处生长。
  
  善行是一种正能量,也是一团阳气。行善的人可以养阳。因为行善的人内心安定,祥和怡然,这种状态会让气血和畅、脏腑平调,阳气自然宣通。相反,作恶的人则易伤阳。恶行让人内心不安,紧张焦虑,这种状态会影响脏腑气血的平衡,不利于阳气宣通。推之,常使内心静怡,无怒喜思悲恐之五志过极,即是养阳。
  
  人生在世,短短百年,当尽量在快乐与健康中度过。平时忙于学习、工作、应酬、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的心充满了无奈、不满、烦恼、忧虑、紧张、愁闷等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善养生者,首先是让自己快乐起来,把心中的不良情绪统统赶出去,每天每时都享受快乐。
  
  相由心生,心中有所思有所想,必会体现在脸上。比如,贪婪的人,长着一副奸诈的面容;易怒的人,很难做出温和的表情;凶狠暴戾的人,其脸上亦可见出不善。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若脏腑和谐、气血充盈,其脸上必会透出健康的气色。再者,心情亦影响面相。心情愉悦的人其面相必与愤怒烦恼的人不同。
  
  临床治疗一些大病患者时,我常与其家属交流。我发现不少病人的家属内心充满忧愁、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甚至于有病人对我说,真正应该治疗的是他的家属。诚然,家人生了大病,我们必然会忧虑不安,但为了帮助病人康复,还是要努力让病人生活在积极的、开朗的、充满微笑的生活中,而不是制造紧张空气。
  
  人间本来充满快乐与健康,某一天当潘多拉打开了魔盒,灾难、瘟疫、恐惧、忧伤、愤怒等降临了人间,从此人间有了疾病。此时最需要的就是希望,因为希望能让我们从疾病中重新站起来,因为希望让我们不再惧怕灾难与疾病。我们养生与治病,也要首先充满希望才好。若失去希望,养生与治疗将变得毫无意义。
  
  七
  
  相学认为:法令纹入口,是为凶相。临床观察,食道癌患者多有此相。建议早期预防疾病,其法可针灸,可服汤药,但关键是要调理饮食习惯、过健康的生活,并让心中充满向上的、积极的、快乐的、爽朗的情绪,多些乐观与微笑,而尽量少些惶惑、苦闷、压抑以及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负面情绪。相由心生,心能改相。
  
  人之所贵,在于能控制自己的心神,不为诸多诱惑所动,使之向善向道。若心神被形骸所役使而色欲炽盛,或意识被名利所牵缠而神魂颠倒,则人的正气必将日损。心神不正则脏腑必受其累,且正损而邪进。故所谓养生,首在养心,将养自己心神中的一团正气。如此则五脏六腑气血平衡,自然形体可保而健康不损。
  
  心情不爽则易肝郁气滞,而气滞会导致血瘀、痰凝、浊聚、饮停,这是引起乳腺、子宫及卵巢等部位增生或肿瘤的重要原因。女子养生重在预防肝气郁结,因此要保持心情舒畅,千万不可长期处于抑郁、烦闷之中。已经患病的朋友不妨试着把平时心里担着的忧虑、紧张、烦恼等负面情绪都扔掉,只留下开心与放松。
  
  一病人稍遇些不如意的事情就肝气郁结,经针灸数次后诸症消除,其脉亦由弦紧变为和缓。我嘱咐病人,现在好好地体会自己健康时的感觉,把这种祥和舒畅的状态记住。以后再遇到任何引起心情不舒畅的事情,先慢慢地深呼吸,再把现在的这种感觉拷贝出来,这样有助于保持健康,即使已经患病,亦容易迅速康复。
  
  意念是可以治病的,特别是充满正能量的意念,能促进机体康复。病之所以生成,或由于饮食不节,或由于外邪侵袭,或由于心中受太多负面能量干扰。治病,不但要调理饮食,避免外邪,还需要调节意念,去除心中的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负面能量。尤其是大病重病,若病人心中不能树起强烈的正能量,则病必难治。
  
  俗语有:哀莫大于心死。一些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会引起精神紧张、心理冲突,若心中长期存着怨恨恼怒烦等负面情绪,必然会影响到健康。当一个人患上不治之症时,若他的心理健康积极,则可能战胜病魔而康复;若患轻病小疾,但病人一直处于压抑郁闷的心理状态之下,则可能病情恶化。所以说,意识影响着健康。
  
  中医认为,不管是治病还是养生,心神最为要紧。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和畅,则脏腑气血皆调和;反之,若心神处于怨恨恼怒烦忧愁等负面情绪之中,则脏腑气血皆失和,其健康亦将受损。治病时,医生用心辨证、处方、施针,病人亦要配合,让自己的心理快乐、向上、积极,这样有助于早日康复。
  
  中医重视心神。心主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神影响着脏腑平衡和气血和畅。在中医看来,病人的感觉远比机器的检查重要;针灸治病要求医患双方都要治神;养生与大病康复都要求病人先培养心中的一团正气,并要求远离怨恨恼怒烦等五毒;久病需先安心神,妄动相火则肾精外泄。如此等等,皆是调治心神法门。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心理情绪,就会有什么样的健康程度。细而绎之,充满仇恨、埋怨、烦恼、忧愁、恐惧等负面情绪的人,其心已不安,继之会影响五脏六腑及经络气血,健康亦难持久;反之,拥有开心、宽容、满足、淡泊、积极、乐观、豁达、从容、朴素、善良等心理会让机体充满力量,即使偶染大病,亦能速愈。
  
  五、其他
  
  一
  
  人生所求,在健康长寿,养生是获得健康与长寿的一条通途。中医强调养生需合乎天地四时阴阳的变化规律,或饮食,或起居,或锻炼,或行为都当合乎天地之道。人与人体质不同,养生之法自也不同。有些人对于养生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养生就是多服补药,越补越养;有人认为养生就是大强度运动,越运动越健康。
  
  养生治病首在养心。心为五脏六腑的大主,心气平和则脏腑气血和畅,自然健康。养心之法,要在培养好心态,不以物而过喜,不因己而伤悲,敬天悯人,慈悲为怀,淡然处世,怡然自安。心若不安,气血即乱,则百病丛生。以高血压和肿瘤为例,若能学会安心,能缓解脏腑的紧张,配合正确的医疗,此病痊愈不难。
  
  对于大病以及慢性病症的康复,我不贬低医学的治疗作用,但我更重视病人的自我努力。一则,让自己摆脱长期的负面情绪,多些开心、宽容,少些烦恼忧虑;二则,积极养生保健,改变长期以来不健康的生活、饮食行为与习惯。我相信,病人的康复信心越强,自我养生越努力,其康复也将越快。
  
  大病如何康复,我提出几个观点:一则,找到明医面诊施术;二则,多分析生病的原因,坚决按正确的方法养生;三则,接触正能量的人或圣贤书,远离内心充满怨恨恼怒烦等负能量的人或黄色垃圾;四则,可从宗教中学习养心安心的方法;五则,学习王凤仪老善人的理论,让自己活明白;六则,自己学习中医
  
  治大病一定会出现排邪反应吗?就我临床所见,有的大病患者服药针灸后,病情即开始缓解,且一路向愈,竟然无任何排邪反应。因此,出现反应固然值得欣喜,未见反应心中亦要淡定。只要病情正在缓解,且一天比一天好转,即是正治。平时坚持养生,多接触正能量的人或圣贤书,即使病情偶有反复,亦不需忧虑。
  
  数年前我在某西医院中医科工作,经常受病房邀请去会诊某些重病患者。某日我一亲戚来访,恰逢我要去会诊,要求随我去看看病房。会诊回来,亲戚说看到了那些身患重病的患者,十分悲惨,自己深受刺激。说以后一定要努力养生,让自己不生病。——不知曾经住过院的或者陪护住院病人的家人是否都有此收获呢?
  
  病之可治不可治,既在医者医术高低,亦在患者是否用心。若患者过于依赖医疗而不肯自己用心(包括坚持正确的养生、自我保健、远离怨恨恼怒烦等五毒侵扰、充满强烈的康复信心等等),则病必难治。即使偶能治愈,亦易复发。比如,痛风需忌酒,若患者只要求医生有华佗之能,自己却不肯忌酒,其效果必差。
  
  什么是生命?生命即是一团阳气,是一团源自太阳的阳气。阳气不散,则生命不息。养生,即是养自己机体内蕴的这团阳气,使之不受阴邪干扰而变弱,不因五志过极而熄灭。古贤有“法于阴阳,合于术数”的养生方法,其根本即在于养阳。因此说,只要阳气养得充足了,生命之火就会持续不息,活到天年亦有可能。
  
  生命是一团阳气,有人因此担心,寒性或凉性的食物能不能吃呢?会不会伤阳?我认为机体是一个阴阳的平衡体,既需要阳气来温煦,亦需要阴精来涵阳。我们吃的食物有凉有温,只要保持阴阳平衡即可,比如,螃蟹性寒,过食则伤损脾阳,但可佐以辣椒或大蒜,则寒热趋于平衡。再如冰水性凉,若煮开则寒热平调。
  
  男女养生的思路在不同年龄段是不同的。女子重肾气,但以血气为本,男子则更重肾气。比如,女子到了35岁,阳明脉先衰,是血气比肾气先衰。而男子到了40岁,肾气先衰。等天癸竭后,男女则都以肾气为根本。因此,女子若有月经,当以调经为养生之本,同时兼顾肾气,而男子则完全以养肾气为养生之根本。
  
  二
  
  对于阳虚患者或阳虚体质,需重视养阳。养阳之法:子时之前睡觉可养阳,夏天午时略作休息可养阳,不妄作劳、不过耗精神可养阳,静坐或气功能养阳,温饮温食可养阳,恬淡怡然、不沽虚名、不求财利、享受生活亦可养阳,忌食生冷油腻可防耗阳,艾灸能养阳,温性汤药可养阳,等等。诸法无边,在善用者用之。
  
  在人的一生中,各个系统的功能几乎都是伴随一生的,但生殖功能不常有,必待天癸至(女子14岁,男子16岁左右),然后始能生子,至天癸竭(女子49岁,男子64岁左右),生殖功能即消失。由此亦说明生殖功能易于退化。人体最先衰老的是生殖系统,因此推之,若能善于养护生殖系统,当能更好地维持健康水平。
  
  我们常把大地看作母亲,因为大地供给我们饮食,让生命繁衍。养生,就是要多得大地之气,其实是得到了母亲的呵护,让我们更健康更长寿。因此,我们感恩大地。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人类不停地折腾着大地,但大地以其博大的胸怀,容忍了我们的不敬。我们希望大地母亲能够健康,我们珍惜大地给我们的一切。
  
  母亲节,是我们感恩的日子。我们感恩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当我们在襁褓中,母亲不离不弃地照顾着我们成长;当我们稍长大,母亲又呵护着我们健康;当我们生病,是母亲在身边关心伺候着我们。但当母亲已经衰老,我们是否应该象母亲当年对我们一样地照顾母亲。因此感恩,所以正能量不断流动。
  
  从人体来看,胞宫就如同母亲。两神相抟,合而成形,然后扎根于胞宫,即是我们生命的开始。此时胞宫就是呵护并滋养我们成长的大地。感恩胞宫,如母亲般地呵护我们;感恩胞宫,如大地般地滋养我们。女子在有月经之后至闭经之前的养生,首重胞宫。胞宫气血充足、阳气健旺,既可怀胎孕子,又能让身体健康
  
  胞宫的保养方法之一:胞宫喜温暖,忌寒凉,因此,女孩子平时切忌不可穿露脐装,以免风寒邪气直接侵袭脐及下腹部月经期血气不足,正气偏弱,此时最容易感受外邪,特别是风寒湿邪气,需忌体力劳累,忌触碰冷水,忌饮食寒凉,忌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愤怒之中,总之尽量保暖避寒,并保持心情平和舒畅。
  
  胞宫的保养方法之二:睡前热水泡脚,最能温暖胞宫,特别是胞宫虚寒的患者。泡脚时可加艾叶花椒有助于加强温暖胞宫之效;可常刺激三阴交女福穴(位于外踝前侧约一寸处,肌肉微凸,可用压痛法取准,也就是按压最敏感、最痛处即是),此二穴或针刺,或艾灸,或按压都可,有利于温通胞宫,缓解其不适。
  
  胞宫的保养方法之三:胞宫与冲、任、督、带、肝、脾、肾诸经相联系,调养胞宫需调养此诸经脉。比如公孙通冲脉后溪督脉列缺任脉足临泣带脉等,再如肝脾肾三经皆有原穴,此诸穴位能调理胞宫;有病人患子宫肌瘤,某医建议切除子宫,原因是反正已经生育,子宫不要也罢。图一时之效,是为短视。
  
  胞宫一定要保养,胞宫的功能正常直接影响着女子的健康。一则胞宫与月经相关,月经正常既是人体与天地节律(特别是月亮周期)相吻合的标志,亦是人体健康的标志;二则胞宫有怀胎生育功能,这是人体气血健旺、冲任督带肝脾肾诸经气血通畅以及全身脏腑功能协调的标志。因此调理胞宫对于女子养生十分重要。
  
  曾诊治某病人,因月经周期紊乱且出血不停,有医生建议切除子宫;有某病人患痛经疼痛剧烈,逢经来则发作,有医生建议切除子宫;还有某病人患子宫肌瘤,有医生还是建议切除子宫。疾病发作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切除子宫真的能解决问题吗?子宫切除会不会影响健康?如此简单地一概切除,实在是庸医行径。
  
  三
  
  多年前我曾在奥地利我诊治过一60岁男病人,他告诉我曾经做过三十次手术,切除过能切除的所有器官,也曾因滑雪骨折手术过,看上去他还算健康。我实在佩服当地的医生,居然能让人切除许多器官后还照样活着。但我不主张切除器官,能不切的尽量不切,毕竟每个器官都有相应的功能,切除后必然会影响健康。
  
  养肾之法甚多,我曾在博客里有专文论述:|养肾补肾的方法推之,不伤肾即是养肾,非独醉以入房、嗜欲无度、劳倦过极等等会伤肾,燥声入耳亦能伤肾。因此说,养肾有内外两个方面,内则自己心神平和,不让相火妄动,并注意调节生活、饮食、行为,怡然自安;二则选择居处及工作环境,远离喧嚣为好。
  
  养肾补肾的方法肾为先天之本,内藏先天之精,既关乎寿命,又关乎健康,故肾不可不养。按五行之理,冬天水旺,入通于肾,故冬天由肾主时,冬天亦是养肾的好时节。(此理亦可推及他脏:春养肝、夏养心、长夏养脾、秋养肺。)冬天阳气文章详情
  
  一般来说,女子14岁至49岁期间处于有月经的状态,这表示任脉通畅,太冲脉盛;而月经闭则表示冲任二脉皆虚。故女子有月经期间的养生,首在调理月经,使冲任二脉气血充盛,且脉道通畅,月经以时下,自然生机不竭。49岁之后冲任二脉已虚,月经已闭,养生则重在调补肾气。男子养生则自始至终重在调养肾气。
  
  肾中精气化为肾阴与肾阳,阴阳功能各有不同,肾阴主静,主收藏;而肾阳主动,主升浮。养生就是要根据不同的体质,协调肾阴与肾阳,使之趋于平衡。以男女为例,男子没有月经,养生重在养肾阳;而女子因有经期,需重视养肾阴。但阴阳为一个整体,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养生又需调和阴阳平衡。
  
  肝主疏泄。疏泄的作用是促进气血流通,排出代谢产物。只要生命还在,我们的体内每天都会产生痰浊毒素,都需要及时排出体外。排浊需要五脏六腑配合完成,而肝的疏泄功能最为要紧。肝主筋拉筋即所以养肝,特别是拉扯大腿内侧足厥阴肝经的经筋,更有助于增强肝的疏泄功能。因此经常劈腿有利于养肝排浊。
  
  如何养脾?其一,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因此养脾要食些温性的或燥性的食物或中药。比如,我们厨房里常用的各用香料多是温性偏燥的,因此亦具养脾之功。如紫蔻、砂仁肉蔻肉桂丁香、花椒、大料、小茴香木香白芷良姜干姜等等。脾性属土,得土气比较旺的食物亦可养脾,如地下长的各种食物。
  
  如何养脾?其二,香味入脾,香可醒脾,香可燥湿,亦可让脾舒畅。炒香的食物多具养脾之功,如炒花生、炒瓜子等。再者,米或面食烤成半焦半糊时即有香味,亦可养脾。小时候我最喜欢吃锅边上烤成焦黄色的玉米饼子或馒头,大概小孩子天性知道此物健脾。推之,烤成金黄色的面包又焦又脆,此当属养脾之物。
  
  如何养脾?其三,小孩子从小就要注意勿过食生冷,包括不少瓜果、冷饮、凉水等,因为会伤损脾阳。而对小孩子来说最好的零食是麦芽糖和锅巴。有人担心吃烤香的食物会不会上火,我认为不能吃刚烤出来还烫着的,可等凉至室温时再吃即不会上火。脾虚之人又可坚持晨起喝生姜红糖水,有助于温脾,并能升阳。
  
  如何养脾?其四,脾为中土,为阳气左升之枢机。历代有不少养脾的中药及汤方:健脾燥湿有苍术,有平胃散补脾化湿有茯苓,有四君子汤;醒脾助运有草果,有醒脾散;温脾祛寒有干姜,有理中汤;升脾益气有黄芪,有补中益气汤;养脾和中有人参,有桂枝人参汤。如此等等,皆是宣畅脾阳、调和中气之方药。
  
  四
  
  如何养脾?其五,艾灸有温阳之功,最合于养脾之需。凡脾虚之人皆可艾灸脾经原穴太白。脾经主时为上午9点至11点,因此若能在这个时间内艾灸效果更好。脾性升清而胃性降浊,二者为气机升降之枢机,故养脾之升要同时养胃之降,可配合针灸胃经合穴足三里。脾应于季夏,小暑大暑时节最需艾灸,以健脾化湿。
  
  如何养脾?其六,脾气通于口,脾和顺则口唇能纳五谷;脾有病则唇色改变,或发黄,或发暗,会影响消化吸收功能。又按面部诊断,脾应于鼻头。鼻头色黄,必属脾虚。按手掌诊断,手掌中间及大鱼际对应脾,若发暗亦是脾虚之相。平时认真调理,自己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可以直观地感受到脾阳充足的改变。
  
  从中医来看,男子多偏阳,而女子则偏阴。因此,所谓的男子汉气质,突出的是阳的方面,包括阳刚、有担当、负责任、心胸宽广、理解、宽容、热烈之类的特点;而女人味则突出阴的方面,静若清池,动如涟漪。有矜持、优雅、温柔、妩媚等特点。若男人有女人味,而女人有男子汉的性格,那就明显是阴阳不调了。
  
  每个人都要工作,工作要开心、享受,把工作当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工作也就不是苦事了。工作会累,但累并快乐着。工作可以身累,但不能心累,虽然累,内心却是欢喜的。如此工作,方是快乐人生的根本。否则,或为名或为利而工作,毫无兴趣,或心生厌恶,则人生乐趣减去不少,且亦不利于健康与养生。
  
  有时,我们感觉不舒服,但机器检查却一切正常。此时应该相信自己的感觉呢,还是应该相信机器?我想大部分人都会相信自己的感觉,毕竟不舒服是真实的感觉。但有些医生却相信机器,认为病人是精神问题。从中医来看,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导致疾病,若病在气分,机器并不能检查出来,但用理气法治疗却极效。
  
  近日习近平在讲话中说,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源自传统文化的中医亦体现了“和”的精神,中医讲究五脏和谐、气血平和,养生治病以阴平阳秘为宗旨,其根本还是“和”。领悟“和”有助于了解中医。
  
  中医文化的核心即是“和”。养生求的是脏腑调和而不病;治病求的是阴平阳秘而康复;医者重视修心养性,以求心和神静;大医治病,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其中即是身心和谐的体现。儒家讲中庸,道家讲大道自然;佛家讲平常心;此三者皆是“和”,且皆与中医理论相通。学习中医需从三家中体悟“和”的精神。
  
  人生在世,短短百年,当尽量在快乐与健康中度过。平时忙于学习、工作、应酬、生活等各个方面,我们的心充满了无奈、不满、烦恼、忧虑、紧张、愁闷等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并且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善养生者,首先是让自己快乐起来,把心中的不良情绪统统赶出去,每天每时都享受快乐。
  
  工作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工作是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工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因为工作能让自己身心愉悦;因为工作能提高修养并磨砺心性。工作即是修行。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工作,认真去修行,人生充实,莫过于此。就中医人来说,从事中医既利人又利己,既为生民立命,又为往圣继绝学,何乐而不为呢。
  
  六一儿童节,谈谈小儿养生。一则小儿稚阴稚阳,需小心将养,三分饥与寒最好,而不是十分饱与暖;二则小儿阳气有升发之势,但其阳不足,耐不得寒凉摧残。尤其是发烧时,用寒凉药需见好就收,或用针灸最好。过用寒凉会导致面色青白、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且其感冒会反复发作;三则小儿养生亦可用灸法
  
  五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稍受点风寒,但还没有感冒时,会不断打喷嚏;闻到厨房里爆炒辣椒的油烟味时会打喷嚏;有的人闻到油漆味会打喷嚏;有的人从屋子里走到太阳下亦会打喷嚏。需知,机体阳气宣畅,要排邪出去,最好的办法是打喷嚏。因此说,打喷嚏是自动排邪反应。有时可以通过主动打喷嚏的方法来祛邪。
  
  当前有不少大病及慢性病症,服药乏效。病人日渐憔悴,家属亦忧心忡忡。治疗此类疾病,不能完全依赖药物与医生,病人当内求己心。不必再服药物,可择一静处长年调养。或入深山,居于僧寺道院之中;或独处于农村某别院,一日三餐请人自小门提供。勿操闲心,勿虑他事,把心放下,只是养病。此法远胜良医。
  
  大多数人都认为:若生了大病重病,一定要找到明医。我曾见过不少病患都在四处寻医问药,把希望全部寄托于医药之上,而从来不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生了大病。其实,医生不可能完全治愈病人的病,只是暂时帮助缓解一下病痛。真正治好病的是自己,内求己心、重视养生、改变生活习惯远胜于寻医服药。
  
  生了大病,谁都想完全康复。但康复的终极方法绝不是寻医问药,心向外求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的。一方面忍受着疾病的折磨,痛苦不堪;另一方面,舍不下的东西太多,不肯彻底放下。所以病人更愿意求助于医药,而不愿意完全舍弃世俗的烦扰而去独处,或居于深山寺院。心境尚且做不到,如何才能康复呢?
  
  陷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缰利锁,整日都是苦恼烦忧,自然会影响脏腑气血。在此等环境中居住,健康人勉强可支撑数年,而大病患者则难以康复。我反复强调,治大病要先安自心,若实在无法在尘世中安定心神,亦不妨试着远离喧嚣,或独处于山林村野,或与和尚道士等相伴于晨钟暮鼓之中,毕竟有利于康复。
  
  我曾诊治一年轻人,平时嗜酒无度,且不知养生,以致肾衰于下,火浮于上,三十岁即中风。其时形容憔悴,面色晦暗。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我鼓励他重视中医养生。近两年来他已经完全被中医所吸引,自己亦坚持养生保健,精神及体质都大有好转。自述中风之前稍受风寒即感冒,现在中风了反而极少感冒了。
  
  生病不完全是坏事,至少可以促使我们警醒。让我们开始重视自己的健康,并分析致病的原因:是不是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或习惯出了问题,或者心理情绪长期处于怨恨恼怒烦忧愁之中,或者从来不肯养生保健。因此说,疾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被疾病所打倒。若能借生病而学到正确的养生康复方法,亦不枉白病一场。
  
  对于当前常见的多数慢性病症(如肿瘤、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等)来说,医疗(包括医生、手术、药物等)并不能让病人彻底康复,真正能完全治愈疾病的是病人自己。严格来说,医生能帮助病人的非常有限,不过是一些建议、康复的思路以及暂时地缓解病情。因此,治疗大病及各种慢性病,求医不如求己。
  
  或问,阴虚者如何养阳?我的观点,一则,养阳的方法不分阴虚阳虚,都是一样的;二则,既然是养阳,当然要顺应天地运行规律,随太阳升而起,随太阳落而卧,这是养阳的基本;三则,阴虚之体养阳的同时需重视扶阴,使阴能涵阳。或用汤药,或用食疗,都可方便选择;四则,养阳即所以养阴,阳足自能化阴。
  
  癌症不是治好的,是自己养好的。早睡早起,与太阳同步,则天地气机可以帮助我们健康;静坐放松,或做瑜伽,或练气功,好好体会机体的细微变化;不要被怨恨恼怒烦五毒干扰,让自己的内心干净轻松,则五脏六腑亦清爽起来;多亲近自然,多些快乐,勿执着于生病,越是忘记生病,疾病越是容易自动消失。
  
  六
  
  为什么会生癌症?中医认为多属体质虚寒而痰饮瘀血阴浊等积聚成块。深入分析,或饮食不节,或心中多有怨恨恼怒烦五毒,或受环境影响,导致阳气不能宣通,邪浊不得疏泄,因而堆积成肿瘤。再进而分析,癌症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归结一句话:癌症是不爱自己的结果。因此,治疗癌症先要让心内求,好好爱自己。
  
  由于体质阳虚,阳气不能宣通,则阴浊易于积聚。因此,所谓肿瘤不过是一团阴寒积聚起来的能量。治疗肿瘤关键是改变患瘤的体质。凡是能让机体阳气健旺的方法都能治疗肿瘤,比如调节饮食,清淡素食为主;改善心情,远离怨恨恼怒烦;多些快乐、宽容;人生态度积极,亲近自然,远离喧嚣,让内心怡然自安。
  
  心主神,但精神的过极变化亦能影响心。平素心气不足的人最需避免大喜大悲的情志刺激。夏至时节,机体阳气外浮,内阳反虚,要早睡以养内虚之阳。若熬夜看球,已损心阳,更兼一惊一乍,刺激心神,则心脏非常容易出现意外。为健康计,心脏病患者需及时汤药或针灸调治,并重视养生。总之,健康才是王道。
  
  每次生病,都是一次关于健康的教训。可惜,我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生病,却不肯好好接受教训。生病可以让我们学会满足。感冒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时候是多么地舒服;疼痛难忍了,才知道不痛的日子应该好好地珍惜。生病是一个机会,让我们学会珍惜健康。希望每位病人在康复之后都能好好享受健康的快乐。
  
  若身体有所不适,要不要看医生?当然要。但不能完全迷信医学,需知很多时候医学并不能彻底帮助我们康复,只是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下当前的症状而已。生病固然痛苦,若过度滥用医学亦是折磨。当医学帮助暂时缓解了不适之后,自己要退而养生,努力改变导致生病的错误的生活方式、习惯、行为及负面情绪心理。
  
  【春节放假安排】选择中医工作室订于1月27日-2月7日停诊,2月8日(即大年初九)开始恢复正常门诊,给您带来不便请见谅。——祝您2014年里快乐,幸福,安康。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我的微博以及对我们工作室的关照与支持。希望新的一年里能继续得到您的支持。我们一贯坚持不变的宗旨:选择中医,选择健康。
  
  我们选择中医工作室整个团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医的学习与临床实践之中。我们既有团队微博@选择中医工作室,亦有个人微博如:@选择中医__邬忠凤,@龙曼花,@80后铁杆中医,@红糖姜汤水等。我们团队一直以“选择中医”为宗旨,不懈努力,积极进取,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关注。
  
  
  
  董洪涛中医微博集(七)
  
  〔读书〕
  
  一、读书
  
  一
  
  中国历代名医都是熟读经典之人。一些人不理解中医经典,认为现在科学都这么发达了,老祖宗的东西早已过时了。岂不知我们老祖宗极具智慧,察天则地而应之于人,建议了一套完整的“天地人合一”系统,对研究气象物候、生命健康、疾病及养生等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其理论现在不过时,将来也永远不会过时。
  
  读书百本不如精读记诵一本,尤其是小时候读书,若能多下些记诵的功夫,对于将来从事传统学问研究有莫大的助益。否则,泛泛而读,用功虽多,过眼即忘,反不能打下厚实的学问根基。以中医为例,四大经典最需多下些功夫,反复读,再三读,结合临床去思悟,则经典可深入心中,如此即是医道境界的提高。
  
  荐书:《针灸腧穴通考》,如果把针灸学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的根基就是经络理论和腧穴。学习针灸,先需打下经络与腧穴的基础,此书探讨腧穴的历史沿革、腧穴研究的基本问题及《穴典》的编纂方法,尤重各腧穴定位的演变、腧穴主治与相关的刺法。资料翔实、取舍得当,特别适合于欲精研针灸的学者。
  
  闲读二十五史,纵观历史人物,品味人生得失。我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或为革命抛洒热血,或为艺术奋不顾身,或执着于文艺创作,或孜孜于科学研究,或求万世之太平,或立天地之良心。其志有异而利人则同。吾辈习医,有救治天下苦痛之志。若能尽心尽力,一生实践,亦足可与古贤比美。
  
  两千年来历代方书多如汗牛充栋,其中多有实效验方。平时我非常重视两本方书,一者是南宋医家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此书为其晚年所著,可谓一生心血的结晶,其书中所列诸方与临床治验相结合,言必有据,信而有征,是一本临床实用的方书。且许氏治学严谨,所录诸方极切实用,多有良验。此书值得研读。
  
  我临床最喜参考的两本方书,一为南宋医家许叔微的《普济本事方》,一为明代大医龚廷贤所著的《鲁府禁方》。龚氏此书精选鲁府珍藏秘方,兼以自己多年所集,遵古而不泥古,皆极切合于临床,书中自述“是皆百发百中者”。我常读此书,反复研究其组方规律,并临床试用,自觉疗效满意,故愿为之推荐。
  
  荐书:《古今药方纵横》,学中药既需横向学习各药的功能主治,亦需纵向研究其历史演变。本书收录临床常用中药300味,以年代先后为序,以药论为纵,以方剂证治为横,阐述秦汉至今对中药的认识与运用。全书以药携方,以药释方,以方证药,药方互证,系统叙述中药与方剂的相互关系,对临床用药颇有裨益。
  
  《黄帝内经》赞:华夏之祖,黄帝显名。伟哉圣德,天授《内经》。俞跗岐伯,伯高雷公。畅言医道,述简意精。五运六气,天人合一。针灸奥微,愈辩愈明。圣贤立法,钦若医宗。千载万载,泽被苍生。
  
  仲景赞:伟哉神农,传《本草经》。后有伊尹,汤液以承。汉代仲景,以医显名。虽居官位,心忧百姓。《伤寒》《金匮》,辨以六经。书传千古,始论方证。普济沉疴,效若神灵。渊远流长,载名医圣
  
  2012年春节曾收到张博送来的一套两大厚本《清宫医案研究》(陈可冀主编),极为欣喜。此书一直摆在书架的最前方,偶尔翻阅一下,颇觉有获。平生最喜收到的礼物就是书。估计与我有一样癖好的朋友不少吧。平时收到自己买的书也要兴奋好一阵子,更何况是朋友赠送的,其间快乐,口不能言而心中自知。
  
  @张树剑 【新年礼物】收到洪涛兄@选择中医__董洪涛寄来的书。都是我喜欢的书,谢谢洪涛兄。不问世事甘苦,新年同读好书。
  
  二
  
  荐书《张仲景方方族》。历代医家多有收集古方的习惯,但收集者多而整理者少。即使偶有整理古方者,亦多按病证分类,而未曾以仲景经方为类别整理。历代学习仲景者多不可胜数,若能把历代医家所创制的方子都按仲景方进行归类整理,可以系统地了解经方的演变,且有利于规范化临床用方。——因此推荐此书。
  
  荐书:《内经》不仅是中医经典,亦是文学巨著。学者既可悟其医理,亦需重其文采。细绎其字句,有秦汉文之奇崛,且排比押韵。朗诵其文,则韵律优美,抑扬顿挫。周学海《内经评文》从文学角度批点《内经》,阐其旨、抒其意、赏其文、揭其晦、评头尾、理脉络,引人入胜,开拓视野,由简达博,别开生面。
  
  学中医要不要学点古文呢?我认为:古文是我们祖宗的语言,作为中国人应该学点古文。况且,初中、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少篇幅的古文。有网友抱怨说:有的人虽然有宣传中医的想法,却尽写些古文,这样不利于推广中医。其实,我们的国学经典都是古文,却并不难懂。与其抱怨,何不静下心来认真读几段呢。
  
  人生在世,整日处于繁琐事中,有诸多烦恼忧虑,难得能真正静下心来。若有工夫读书,且心中澄明,无有杂念,能把书读进去,这是一种享受。我以中医为人生目标,平时临床之余,即喜读医书及经史子集。每每静夜独坐于书室,手捧一书,与圣贤交流,既增长见识,又可增进医术,自觉很享受,日子过得很快乐。
  
  古贤有爱好山水者,胸中有一丘一壑,则筑室岭上,与青山缔生死之盟;余好岐黄之术,虽尚道浅术微,但羡慕前贤之志,欲与中医结一生之约。医道精微,内蕴修身养性之法,外含济世活人之术。入斯道中,则万花迷眼,只欲常住此中。时时刻刻,不离不弃,日则勤于临证,救济病苦;夜则手不释卷,孜汲学习。
  
  再读李可老中医的《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益觉此书价值极高,堪为仲景第二。中医的生命,不在理论之完美无暇,而在于其临床疗效。而疗效之所在,不仅在治疗慢性病,更在于治疗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李可正是从此处发掘了中医的潜力,从而打开了尘封千余年的中医治疗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的临证实效。
  
  余有志于岐黄医学,数年来勤奋自勉,日则临证,夜则读书。人多劝我多休息,岂不知余未觉其苦,反享受其无穷之乐。且好买书,凡见到新近所出好书,心中痒痒,必购之而后喜。常坐室中,有书盈架,以书为友,自娱自乐,因作诗以言志:一夜春风数日雨,不觉绿荫满庭除。莫问不识人间事,临证有闲则读书。
  
  荐书:对于学习中医的人来说,张锡纯应该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人被当代医学界推崇为中国近代医学第一人,其毕生医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被称为第一可法之书。我常读其书,收获良多;喜用其方,每有显效。反复研悟其书后,我在扉页题诗:张氏妙悟岐黄,研证悟出奇方。仲圣医理渐没,吾侪尚需发皇。
  
  每一朝代都有中医的灵魂人物,比如,上古有僦贷季、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少俞、少师等名医,之后中医代有传承,如春秋有扁鹊,汉有张仲景,三国有华佗,晋有葛洪、皇甫谧,南朝有陶弘景,唐有孙思邈,元有李东垣、朱震亨,明有李时珍傅青主,清有叶天士、吴瑭,民国有张锡纯等等,皆名垂青史。
  
  今日又是收到书的喜庆日子。从北京订来的近百书本到了,组织工作室的年轻人帮我擦拭灰尘,并整理、分类、上架摆放。每每收到新书,闻着书香,摩挲着书的封面,都是一种极大的享受,是满足,是愉悦,也带着一丝的幸福感。我的日子除了临证治病,几乎就成了买书、读书了。自觉日子过得很开心,很有收获。
  
  三
  
  《古中医学圆运动》,孙其新医生认为坊间流传的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问题很多:逻辑不清、重叠太多、主题不清、先后不分、名实不符。有可疑之处,且校错百出。故重编此书,特点如下:内容详实、重点突出、设六气歌诀、集中古方及经典,并照顾习惯,把临床列后,后附汤头、医案及李可批注。
  
  李可老中医的宝贵学术思想将是中医界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当前研究李可中医思想的学者以孙其新为首。他已经出版了《李可临证要旨》、《李可医案处方集》、《李可医论专辑》和《李可经方基础有效量》共四本专著。在此推荐给喜欢李可老中医的年轻学子,学李可不仅要学得形似,更要神似才行。
  
  我发愿将系统地为弟子们讲解一遍《素问》,今晚讲了《上古天真论》,以我的理解分析岐伯论养生的诸多条件,并从中体会男人女人生理病理的特点与各自的治病道理。我主张讲课不要讲书面上的,要透过文字讲自己体悟出来的东西。讲《内经》绝不能念书,要把道理与临床相结合,让弟子们于快乐中提高医术。
  
  近日继续给弟子们讲解《黄帝内经》,现讲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按原文加以发挥,把天地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历法、四时阴阳变化、十二消息卦、河图、洛书、气候、物候、生活习惯、养生、运动、精神调理、针灸、汤药等结合在一起,以帮助弟子们深入理解“四时阴阳”与中医养生、治病之间的密切联系。
  
  我自2010年出版了《选择中医》之后,不少朋友认为此书颇有利于推广中医,因此督促我再出一本续集。昨天终于把续集的所有书稿整理好了,请弟子李晔帮助编辑校正,希望可以给大家奉献一本满意的书。我的书名《选择中医》,意在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医治病的神奇与高效,从而在遇到疾病时及时选择中医。
  
  伊尹著《汤液经法》,以发挥神农本草余蕴,成方剂之滥觞;仲景广之,成《伤寒杂病论》,为经方之祖。民国大医张大昌据《辅行诀》而著《汤液经法拟补》,试图恢复伊尹原貌,其功莫大。善学方者,若能本于神农,次及伊尹,再及仲景,后及诸家,寻其源,缕其流,思其法,通其变,则临证必能有所助益。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明确规定,中医要学习相学。有诸内必形诸外,从人的外在的相就可以看出其五脏六腑的情况。五脏各有所主性格,而性格必然影响着健康。望而知之,其中即包括看相,重点是体相、面相、手相。《内经》重视察色,其中关于相学的文字不少,既有助于诊断病情,又可作为相学的医学基础。
  
  禅宗不立文字,靠顿悟即能明心见性。我辈智浅福薄,顿悟既然不可得,只能退而读书。读书能生智慧,能提修养,亦增福德。以我从事中医的体会,读书、思考、临证,三位一体,相通相贯。读书则明理,临证则行道,以思考为桥梁,正可以把从事中医作为人生修行积德的途径。因此说,选择中医,其善莫大焉。
  
  历代医家对黄元御有两种评价:《四库全书》的编辑持否定评价:“大抵高自位置,欲驾千古而上之,故于旧说多故立异同,以矜独解”。而大多数医家都肯定黄元御,更称他为“医门大宗”、“一代之大医”。——对于同样一个人,竟然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从中我体会到,做好自己,问心无愧,让别人去说吧。
  
  每每再读诸葛亮的《诫子书》,我都为之精神一振,并充满进取的力量。细绎其言,不仅可用以励志,亦可用于摄生,并有助于大病康复。摄生与康复都需保持一份宁静与淡泊,而不能骄奢淫逸,嗜欲无穷。静以养生,淡可去欲,淡泊则心静,心静则脏腑皆和。大病康复当守淡泊之志,而切忌贪欲无度,反复折腾。
  
  四
  
  前贤论学,特别强调:险躁不能冶性,宁静方可修身。心理学认为:思想影响行为,行为影响习惯,习惯影响性格,性格影响命运。从中医来看,性格亦影响健康与寿命。由此可得出结论:思想是养生保健的源头。要想健康,先需养心,使心宁静、淡泊,则能冶性、修身。所以说,提升自己的性格品质关乎健康。
  
  真正的智慧,可以超越时空,历久常新。我每读《内经》,都会感叹古人的高妙智慧。有人坚持认为,古人不如今人,因为古人不会造飞机,不懂科学。持这种观点的人过于执着身外的学问,而不了解古人是内求己心,重视的是修心的学问。孰高孰低且不说,至少《内经》所蕴含的“天人合一”思想今人就达不到。
  
  二、修养
  
  一
  
  对年轻学子来说,既然选择了中医,就要有勇于坚守内心操守的信心。从医可以谋生,但绝对不是赚大钱的工具,若有发财之心,建议赶紧改换专业。中国历代名医从来没有哪个是因为从医而成就巨富的。我相信将来也永远不会有的。因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试读孙思邈《大医精诚》,其大医境界,昭然若揭。
  
  学习中医,要把医德、对天地自然之道的理解以及医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是这样理解的:医术是纯粹的治病技术,是方与法的层面,也是治病救人与临床实践的基础;道有两个层面,一则是对天地自然规则的理解与感悟,二则是如何应用天地自然规则背后所存在的力量;而医德则是打开天地自然规则与力量的钥匙。
  
  不少人重视医术的学习,认为学会技术即能治病救人,却忽视对天地自然之道的理解,并且,不重视医德的培养。短期来说,重视医术也未尝不可;若欲毕生从事中医事业,并且有志于传承并发扬中医,则需重视医道的提高。道指导术,道高才可能术精,离开道的术不过是小术而已。而要成就大医,仍需从医德入手。
  
  中医是一门大学问,我认为学中医需俱备才、学、术、德,四者缺一不可。医术紧贴临床实践,是中医的根本所在,但必以医德涵养医术,医术才可卓绝;学者非有才华不能精专医理,才高智达是为条件,而必以努力为途径,非努力不能达于学识的精妙。四者互为联系,互为补充,最终又为医者心中之“仁”为核心。
  
  中医重视医德,历代大医多属德高望重之人。德高者心存病患,有舍己为人之志,其医术亦必将高明。况且,坤卦里讲“厚德载物”,德越厚,其心越善,其成就也将越大。作者中医者,我努力提高自己的德业。以儒者“仁爱”为根基,以德为本,以德成业。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不懈努力,必有所成。
  
  学中医一定要立志,非立志不能坚定成就大医的信心。而且要有一颗清静心,不受外界的影响,不务名利,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人稍学了点中医的皮毛,或者得到几个所谓的秘方,就忙于赢利赚钱,却不肯再花功夫去提高医术。有的人白天临证看病,晚上即应酬不断,觥筹交错之间,我想其医术也忘到九天之外了。
  
  历代大医中每有因病而医不能治,不得已而自己攻医。比如朱丹溪于30岁时,其母患严重脾病。多医诊治乏效,他深深体会到:“医者,儒家格物致知一事,养亲不可缺。”于是始立志学医,开始攻读《素问》;再如周学海,因治学伏案苦读,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气血具衰,每使名医束手,不得已自攻医道。
  
  因病学医,虽属后起,却足以成就大医。比如,孙思邈幼年体弱多病,汤药之资而罄尽家产,18岁始攻中医,终成药王,名垂青史。黄元御因用功过勤,30岁时突患眼疾,左目红涩,白睛如血,医者滥用寒泄之剂,数年之内左目完全失明。哀痛之余,黄氏发愤立志:“生不为名相济世,亦当为名医济人”,终成大医。
  
  自从渐入中医的殿堂之后,我发现了中医的美、中医的效,因此发愿传承中医,愿尽自己一生之力,无怨无悔。发愿以来,朝于此,夕于斯,白天临证,晚上读书。平时谢绝应酬,只沉心于中医之中,磨砺数年,于名利无所执着,于医道却渐入佳境。或临证或读书,头脑澄明,心中愉悦,自觉人生之快乐,以此为最。
  
  我认为,学习中医如同修佛,要做到以下几条:一则发愿学习中医、传承中医、将来要做大医。发愿越大,其成就越大;发愿越小,其成就亦将越小。二则如念佛号,朝于斯,夕于斯,口中念佛,心中修佛,亦要行为上行佛,心中行合一。三则不怕吃苦、吃亏,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
  
  修佛要先对佛有信心,学中医亦如此,要先有个信念。相信中医是圣贤的学问,相信中医能治大病重症,相信自己可以学好中医。有了这样的信心,自然就有了学习中医的热情。若能信心不逆,一念净信,即使遇到任何挫折亦无所畏惧,且勇于精进。因此,对中医信得真实,信得坚切,则所发的愿亦大,其成就亦大。
  
  朱子曰:“书不熟,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志不立,天下无可为之事。”学习中医,有了信心之后就要发愿,发愿即是立志。我辈既然于斯生选择了中医,就当立志传承中医、立志成就大医、立志救助病苦,若能发这样的大愿,其将来的成就必大。而且,我相信,发此大愿之人必能得到历代圣贤的加持。
  
  若对中医有了信和愿,接着就要力行。力行有三,一则学习中医:孜孜汲汲,勤于读书,或拜明师,或问同道,或自研悟,唯以精进医术为目的;二则临证中医:既治诸多病患,又助自己提高;三则传播中医:或写作,或演讲,或带徒,或答疑,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医。唯当一心不乱,朝夕于斯,神明不退,只此中医。
  
  我想,医生存在的唯一目的即在于帮助病人,而帮助病人不仅依赖医生所掌握的精湛医术,还包括其高尚医德、人格魅力、学识修养以及其所带给病人的正能量。医学追求的不是治不好病时给病人的各种解释,而是绝对的疗效。舍弃疗效而分析任何其他原因,都不是一位真正的大医所应该执着的。——愿与大家讨论。
  
  成就大医有几个条件:一则聪颖智慧,神灵气足;二则发愿学医,立志坚定;三则用功不懈,不弃不离;四则得遇明师,耳提面命。
  
  人生得遇明师,是斯生之福气。我辈学习中医,若有明师在侧,其进境必然极大。请读者把您心目中的明师列出来,以供初入中医门径者参考。即使无缘拜得明师,有所楷模亦足可立志。
  
  诚如某网友所言:其实每位深入中国传统文化任何一方面的都是修道人,中国传统的东西到了最高层次都是道,所以都是相通的。不管是中医还是武术,亦或音乐、书法、绘画……因此,若想学习传统文化,可从文字、文学、历史、诸子、武术、中医、气功、音乐、预测等等入手,都一样可以达到“道”的境界。
  
  在微博里我反复谈到“天人合一”,这是一个体悟的境界,不是修行所达到的成仙成佛。中国历史上医家众多,但能修行到出入生死的境界尚无一人,更何况天人合一。大医学的是治病的技术,所想的是病人的苦痛,因此勤于临床,精于体悟,德术双高,这已经是世之模范。至于性命圭旨,更多的是道家的研究范畴。
  
  庄子说:“道,行之而成。”王凤仪老善人说:“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推之,中医有道,道是中医人行出来的。单纯地读书思考或能悟道,但不足以行道,只有结合了临床实践及人生修行的中医才是真正行道的中医。行道的过程,既能为病人解除痛苦,又足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因此,非行道不是真中医。
  
  谈道与理:道是准则,是常然,大者有天道地道,次之有人道。道必需依人而存在,人能弘道,但道不能弘人。理是所以然,是必然,理不依人而存在,只能被人所发现。中医有道,其道合乎天地,是其常然,其中亦包括养生、致病与治病之理,是其所以然。因此说,中医是道与理的完美结合,推之,中医最讲道理。
  
  即使生命再长,我们也只能在这个世界上呆上一生。每个人自生至死,都当有所作为。或如岳飞、文天祥一样作民族的脊梁;或如孟子、范仲淹等养一身浩然正气;或如陈修园、黄元御等,留下千古医著。我有幸学习中医,前辈大医皆是楷模。我非圣贤,但我向往圣贤,天能假我以时日,则一定努力向圣贤靠进一步。
  
  三
  
  当整个社会都缺乏诚信时,我们坚持诚信做人;当人心浮躁思动时,我们静心学习;当名利成为世俗的追逐目标时,我们只修炼自己的人生境界。生在斯世,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真正价值,都在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就我而言,以传承中医、治病救人为人生动力与目标,孜孜汲汲,朝夕于斯,不放弃,不抛弃。
  
  什么叫幸福?有位哲人说:幸福是一种感觉,与物质没有关系。其实幸福一直在我们的周围,只是我们没有看到。比如,健康是一种幸福,可是健康的人却很少感觉到自己的幸福。在医生看来,病人的康复即是医生最大的幸福;在中医人眼中,能有机会传承先贤的学问,能悬壶济世,帮助病人,这即是此生的幸福。
  
  我读书并思考历代大医的生活处世观,最终得出一条结论:不矫情,事事求其心之所安的。我时常想,如何才能成就一名大医,大医不但拥有高明的医术,更重要的应该有高尚的医德及医心。为医者首在安定自己的内心,不为世俗诸事而烦乱,养得浩然正气,则诸邪不能侵犯。我辈学医,当学其”求其心安“的精神。
  
  学中医有两种人,一则出于功利,一则由乎性情。出于功利,虽亦努力,但其心甚劳累;由乎性情,则尽管辛苦,却有兴趣,有快乐,有享受。出于功利,亦能成就明医,但其成就只为其利益服务;由乎性情,必然成就明医,而功利只如浮云。相比较而言,由乎性情,其所收获的不仅是医术,更有人生的满足与幸福。
  
  有人说,医学的目标是临床治病,但中医却培养些哲学家、思想家。我却认为这是中医作为一种医学体系的特点。学习中医不能只学医术,还需学习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哲学思想,以此作为提升医术的基础。中医不能只限于辨证用方,还需要高屋建瓴的哲学思想,只有站在文化的高度,才可能进入高明的中医境界。
  
  何为德?在人则修养而有得于心;在物则四时旺气之所在。学习中医离不开德,既要明德,又需修德。五脏之德皆法于四时旺气,明其德则能知晓生理病理,故明德有助于识证辨病;医者之德在于提高修养,恩惠于病患,修德既能尽心于为病人服务,又有助于提高医术。因此,于中医人来说,德之大焉,不能不识德。
  
  有人说,我不觉得一个半夜还不睡觉的人说的中医理念很靠谱,你自己都违背了中医的养生原则,谈何宣传中医?当代名老中医李可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自述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他的书您不读吗?李阳波先生钻研中医,可谓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每天至凌晨方睡,他的思想您不想学习一下吗?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