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13 19:50 编辑
探源求实发挥-刘祖贻治学三境界 http://www.liuzuyi.com/jianjie002.html 探源、求实、发挥--刘祖贻治学三境界 刘祖贻于1935年出生于湖南安化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 为第9代传人。1958 年入湖南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61年师承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研究员。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及所长, 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并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常务理事及资深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名誉顾问、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刘氏从事临床科研教学逾50年,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同年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担任国家首批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温阳益气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且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 研制固表防感冲剂、复方黄参片新药及保健品4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刘氏对中医基础理论有很深造诣,尤其在温病学说、中医免疫学说、中医临证思维方法等方面有所创见。刘氏临证经验丰富, 擅长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病, 尤其是心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胃肠病的治疗。 业医不易,精医更难,难在要以有限的精力去博览汗牛充栋的医书,以有限的知识来应诊千差万别的疾病。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刘祖贻研究员行医50 余年,学验俱丰,临床每起沉疴,屡愈痼疾。其造诣固然与经验积累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刘师有一种良好的治学方法。他在临床思维时重视理法方药的探源、求实、发挥,通过登越这三个境界,以扩展临证思路,提高医学造诣。以下根据自己跟师17 年的体会,总结刘师治学经验于下。 1 探源 探源,指探求本源,即弄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刘师尝言,治学首重求源,只有找到发展源头,弄清其发展脉络,才能知纲要、明得失,以取事半功倍之效。理法方药之源,包括《内经》、《难经》、仲景之学,历代本草、方书之作,唐宋以来群贤之言。求源之时,要将历代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归纳,比较甄别,找出其内在规律,使之正本清源,纲目清楚。求源的方法有二。 1.1 从源正流法 这是探源的主要方法,就是自经典为始,按时间顺序依次查找,以研究其发展脉络。如一说到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就可以联想到《伤寒论》。该书在"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白虎、承气等治疗温病的方剂,但毕竟在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之后,才形成温病学说。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是什么呢?刘师经过数年苦读深思之后发现,汉唐宋时期都是在伤寒体系中研究温病,一直到元明清时期,温病才逐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因此,温病学说的形成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孕育时期,是由无数医家的心血结晶而成。如唐代孙思邈受《伤寒论》及临床实践所启发,认识到伤寒、温病"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提出"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物"(《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并组成辛凉解表的芍药四物解肌汤、滋阴解表的萎蕤汤、气营两清的温病阴阳毒方等。虽非尽善,但在温病学说发展缓慢的当时,已是相当难能可贵,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其治疗五脏阴阳毒的6个处方,多用清热解毒之药,全部处方都用栀子,其中5个处方用芒硝、石膏,4个处方用元参、大青叶,并且石膏用量达8两之多。宋代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卷五就将这6个方剂另加方名,全部引用。余师愚受此启发,亦用大剂量的石膏治疗温疫。温病"斑属阳明"的理论,也源自于孙思邈热毒入胃发斑之说:"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烂胃也。其热微者亦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刘师运用从源正流之法,分析研究了两千年来的有关温病学说的文献资料,总结出温病自身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从而编著成《温病源流论》一书,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 1.2 逆流溯源法 即从最近的观点开始,逆时间顺序,往最古老的文献查找,以研究其理论根源。如《简明医彀》胃脘痛主方(川芎、炮姜、苍术、栀子、陈皮、半夏、茯苓、草豆蔻、甘草、生姜)、《寿世保元》的清热解郁汤(栀子、干姜、川芎、黄连、香附、枳壳、苍术、陈皮、甘草),都是治疗郁热胃痛的有效方剂,但它们均由《丹溪心法》的越鞠丸加减而来。如果进一步溯源,则可以知道这3 个方剂都受到了《伤寒论》栀子豉汤的启发。刘师就这样一个一个地逐渐弄清了常用方剂的起源与演变,便于临证选用。在探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之后,其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如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求实。 2 求实 求实,即求证实效。就是对理法方药,在经过临床检验之后,作出疗效可靠与否的评价,吸收应用其精华部分,使自己对理法方药的运用能力、可靠性认识与信赖程度均大大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求证的对象包括病症理论、临证时的理法方药及民间疗法。刘师主张通过临床、文献与实验三种手段,对所求证的对象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的目的,其主要方法有二。 2.1 定性检验法 本法在对单一的求证对象进行可靠性检验时选用,它可以运用一种检验手段,也可以多种检验方法相结合。如中风的病因病机,唐宋以前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元以来则有"心火暴甚"、"正气自虚"、"湿痰生热"、"内伤积损"、"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气虚、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等诸家之说,各执己见,难以统一。刘师在其50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病病机以风、火、瘀、痰、虚为主。发病的早期重在风火瘀痰,中脏腑者乃风火痰所致,中经络者以风瘀痰为多;只有后期才为虚、瘀之证。因此,刘师针对本病病理特点,拟定熄风通络化痰汤与益肾通络汤,分别主治本病之中经络与恢复期患者,屡取奇效。这就是通过文献与临床两种方式证明这一理论的可靠性程度是很高的。但由于个人精力见识的局限性,对于罕见病症,亦可借助于前人的经验,从古今医案、医话、临床报道、实验总结中去寻找验证结果,从而作出适当的评价。 2.2 对比检验法 此法用于两种以上求证对象之间的优化性选择,只有应用这种互相对比的检验方法,才能给临床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药。如防治感冒,一般认为重在肺卫不固,但刘师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感冒的发生与脾气虚关系更密切。为了检验这两种理论的孰优孰劣,特用健脾益气药物组成固表防感冲剂,与益肺固表法相对照,进行防治感冒的临床研究。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并经动物实验证明:该方有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及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其论文"固表防感冲剂的研究",曾在加拿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受到好评。在探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并进行适当求证,弄清其实际作用之后,理论与临床都可以提高到新的境界。但在实际应用之时,尚不能墨守成规,胶柱鼓瑟,必须举一反三,加以发挥。 3 发挥 发挥,就是创新。即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提高,以完善临床理论,扩大理法方药的应用范围,探索出病症的诊治规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临床上所遇到的新问题。由于临床疾病复杂,医生之间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发挥的方法也各有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刘师用得较多的发挥方法有四种。 3.1 转用法 由于某些病症缺乏可靠的治疗方法,就将其他病症的方药假借过来,转用于该病症,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如将治疗中风偏瘫的补阳还五汤,稍加化裁后运用于脑震荡及其后遗症;治疗宫颈癌的龙葵,加于辨证方中,转用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虫牙痈肿、风湿痹痛的露蜂房,转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皆取得了较好疗效。 3.2 提炼法 对于一些较为疑难的病症,如果古今医家的诊治意见不一致,见仁见智,则将使人无法适从,此时可以将这些观点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比较全面的意见,以指导临床实践。如梅尼埃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自古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观点。刘师在仔细分析这些观点与该病的发病规律之后,将其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提炼,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肝风痰瘀为标,发作期以标实证为主,缓解期才为本虚证。因此,组成平肝镇逆、化痰活血之方,作为各种眩晕发作期的通治药物,可以迅速减轻病情,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平肝、化痰、补虚等法。 3.3 类比法 某些病症的治疗极为棘手,前人亦无比较成熟的临床资料,就需要依靠自己进行类比推理,从比较相近的病症中去发现可以借鉴的方法,来试用于这些病症,以解决临床上的难题。如脑萎缩,治无妙法,刘师将其与肌肉萎缩进行类比,认为两者所病组织虽然不同,但萎缩这一病理改变则是相同的,既然肌肉萎缩可以运用补肾活血法,那么该法或许可以治疗脑萎缩。因此,他便提出从肝肾血瘀辨证治疗该病,先通过16 例临床试用,总有效率达到68.7%。再用该法治疗60 例,对照组30 例用吡拉西坦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并能明显改善患者智能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全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均有改善作用。同时对老龄小鼠海马CA1 与CA3 区神经细胞密度降低、线粒体老化、胞质中脂褐素颗粒和溶酶体等老化改变都有抑制作用。 3.4 联想法 对于久治无效的患者,已经不能再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就必须借助于自己的联想能力,从患者症候的蛛丝马迹入手,广泛联系既往所掌握的知识,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曾有一位高血压危象患者,经中西多种药物治疗都不能解除危境。刘师出诊时见患者已经奄奄一息,但见患者血压虽高,却身覆厚被,马上联想到:中风自古即有内虚邪中的理论与临床报道,本病可能与风邪外袭、引动肝风有关。外邪未解,内风何由而熄?当即询问患者的起病之因,果为风寒而起,当机立断,处以辛温解表之方。患者大汗后血压下降,当晚即转危为安。 综上可知,刘师治学三境界,就是首先探讨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提高理论水平;然后将这些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通过定性与对比两种检验方法,求证出符合实际的评估结论,以丰富自己的临证经验。最后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整理、类比联想、提炼推广,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即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它的实质,就是"继承—实践—创新",也是刘师心血的结晶,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临床造诣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慎,本文刊载于《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10期) ======================================================== 刘祖贻老个人简介 刘祖贻,男,湖南省安化县人,研究员、主任医师。1937年7月出生于湖南安化县冷市镇金门山刘氏中医世家,系第九代传人,从医60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科研、医疗、管理方面建树颇多。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所)院(所)长,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及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名誉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及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常务理事及资深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新药审评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年鉴》资深编委、《湖南中医杂志》主编、《湖南中医药导报》主编等职,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首批名中医,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床广涉内外妇儿诸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疑难病症的中医病机、治法多有创见,并拟定多个效验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患者亦有口皆碑。 对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偏头痛、脑震荡、脑萎缩、血管性头痛、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辨治时得心应手。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认为脑病之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六者互为因果,导致了脑病病症的错综复杂;脑病之辨证,要从辨别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的表现入手;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方面药物为基础,灵活组合。另外,擅从肝肾血瘀辨证治疗脑病。 除中医临床外,对中医基本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温病学说、中医免疫学说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2011年4月仁心承岐黄 怡情寄杏林—刘祖贻研究员治学之路 【作者简介】刘芳,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跟随其父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刘祖贻学习,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近20年,擅长眩晕、头痛、中风后遗症等神经内科疾病及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在肿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痤疮、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中医调治方面,临床经验丰富。 【门诊地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六上午 辛卯初春,恰逢刘祖贻老师有闲,遂前往拜访。言谈间刘老总是流露出对中医的挚爱之情,让人深为感佩,很受启迪。其家学渊源,国学根底深厚,不仅勤于临床、精于实践,而且博采众长,擅于融会新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胸怀济世承家学 刘祖贻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一中医世家,为其第九代传人。明末清初间,始祖继皇公师从遁隐的晚明太医嚣嚣子,尽得真传,后悬壶桑梓,活人无数,医名大盛,从此中医在刘家世代相传,迄今已近400年。刘老为出生在这样的中医世家深感自豪,曾赋诗云:"束发承庭训,黎阁书香浓;薪传历十代,医学境无穷;纸上得来浅,实践始能通;春回生意满,花映杏林红。"充分表达了多年来传承家学、潜心医学的独特心得。 刘祖贻先生儿时常目睹父亲永康先生诊病处方,既感受到病家的疾苦与期盼,也叹服于中药的神奇功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这使得中医成为其终生热爱的事业。 先生五岁半即开始读书,在完成小学的启蒙教育后,即攻读以经书为主的国学。他自幼聪颖,才思敏捷。10岁时的一个夏夜,塾师呼诸生在枫荫下纳凉,当时月明风清,师者手摇蒲扇,一时兴起,命学生即景吟诗。年幼的祖贻吟得一首五言绝句:"纳凉桐影里,犹闻墨香浓;清风生袖底,明月落怀中。"塾师甚为嘉许,次日起即为其加授《诗经》。研习国学是其父的安排。父亲认为"文是基础医是楼",只有学好国学,才能学好医学。实践证明,父亲的观念是正确的。历史上许多大医,既是名医,亦为鸿儒,都有着很深的国学功底。 在研习国学之时,亦开始攻读医书。他从学习《医学三字经》《四言药性》《濒湖脉诀》《汤头歌诀》等"四小经典"开始,随后研读《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刘老感叹地说,现在想来,若没有好的国学根底,想读懂这些医书是难以做到的;学好经典,学好国学,就有了根基,学养才能深厚,并且终生受益。刘老能在中医事业中取得很大成就与此难以分开。 自13岁起,先生一边读医书,一边随父亲出诊。时值解放前,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病患甚多,且求治者多为急危重症或疑难症,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永康先生胆大心细,用药如神,屡起沉疴。如当时有个县官,时发吐血,多方求治无效,一日感寒后,吐血盈升,甚为危殆,急延永康先生往诊。察其恶寒发热而神疲,舌淡、苔白滑且脉反沉细,乃断为太阳、少阴两经合病,急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热退血止。又如一年及标梅的女子身患怪症,自出生以来一身毛发全无,且身体肿胀渐重,久治罔效,甚苦,更遑论婚嫁。永康先生予大 发散,麻黄用至一两。患者服药后汗出肿消,嗣后毛发长出,一如常人。永康先生德艺双馨,时人因此誉之为 "万家生佛"。祖贻先生对父亲深为敬佩,并立志成为如父亲一般的良医。他于襄诊之余,在父亲指导下研读家传医书《医学一串珠》,逐渐掌握了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证的辨治要点和常用方药,并且养成了白天门诊、夜晚读书的习惯。除温习经典外,他还旁及诸家,结合临床所见,辨疑解惑,学识日进,在16岁时已能够独立应诊。 二、融会新知光岐黄 刘老强调学经典、学国学,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认为这两者是学习中医的根基所在。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他认为,中医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就是范例,它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西医学利用当代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何中医不能用?固步自封是愚人之举。当然,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前提是要有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只有如此,才站得稳、立得住。不要惧怕所谓的"异化",而要汲取新学为我所用,使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先生于1952年考人了安化县萸江中学,1955年春回乡行医,任区中心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他被保送至湖南省常德卫校进行学习。1957年,他参加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招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校,1958年秋分配至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传统的家传师授教育为其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学基础,而系统的学校教育又进一步完善了其知识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由于表现突出,先生于工作不久即被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选为助手,并成为他的开山弟子。有了名师指点,先生进步更快,学术日升。其后他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及院长等职,并于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多年以来,刘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关注学科进展,定期查阅医学期刊,掌握专业动态。他认为,学习新的医学知识不仅有益于提高临床水平,还有利于始终保持敏锐的视角,启迪科研思路。每有所得,他必摘录之,以供临床、科研参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读书有精与博之分,在精读经典的基础上,再博览历代医家名著。刘老认为,一家之言必有所长,当取其所长而补己所短。他常说,所谓聪明人,就是那些善于汲取他人长处和经验的人。除注意学习各个医学流派的思想,了解其临床特点外,对内外妇儿各科代表作均须用心研读,临床时才能各有所本,对各科疾病方能应付自如。刘老不仅广泛学习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近现代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他也认真学习,甚至于民间验方他都会留意记下,并验之于临床。这正应了唐代韩愈《师说》所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们常说:学中医要有悟性。刘老认为,所谓悟性,除天资禀赋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使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并深入透彻地认识事物本质。青年时期的他曾经有段时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对东西方哲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这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学习中医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理论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世界上许多传统医学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但几千年来中医学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与中医学的哲学指导思想密不可分。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哲学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而中医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因此,只有掌握中医学中的哲学思想,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此外,学习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又有助于中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路。如提倡尊古而不泥古,就是对已有成果的辩证继承,即在认真学习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的同时,不能局限于此、固步自封,而当以已有的成果为基础,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又如中医学学术流派众多,各有其长,亦必然各有所短,以辩证法为指导,在学习时就能很好地取其长而避其短,汰其芜杂而存其菁英。 三、获取真知须实践 刘老常说,做学问不能仅靠读书,要想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达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中医学而言,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他很欣赏陆游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老特别注重临床实践,即使行政工作繁忙,他也一直坚持门诊,至今不辍。 刘老诊治的病证多而杂,且大多是久治未效的疑难症。他临床思路广阔,医术高超,精于辨证、识证。笔者曾随他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会诊一例重症药物性肝炎病例。该患者短期内黄疸指数迅速升高,医院连下两次病危通知。刘老会诊时详查四诊及病史,发现患者面色黧黑类于阴黄,而舌暗红、苔白腻,故仍辨证为阳黄,但湿重于热,遂处以茵陈四苓散加白蔻仁、薏苡仁。患者服药7剂后,黄疸指数即明显下降,后坚持中药调治,数月而愈。他还会诊一例肺结核,患者用抗结核西药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不得不中止治疗。刘老诊见患者胃纳不开、便溏,且形体羸瘦,遂采用补土生金法治疗,后药物性肝炎和肺结核均获痊愈。不治肝而肝病愈,不治肺而肺病痊,这正是治病必求诸本思想的妙用。 刘老临证也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如肺结核、糖尿病同为阴虚,但其病不同,故在滋阴时必加用该病之有效方药,如此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刘老常言:辨证要准,须于细微处察真情。如治一风温患者,前医见其微恶风寒而误用麻黄汤,患者随即出现高热、大渴、脉洪大;又用白虎汤,病势益剧,出现神昏谵语,急邀刘老诊治。刘老察其无汗,断定非白虎汤证,于是按温病无汗以清透为主治疗,方用银翘散,患者一剂汗出,热退神清。 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刘老不循常法,匠心独运,自出机柕。如治疗银屑病、面瘫、慢性荨麻疹等,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疗效甚佳,此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如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少用补剂,而重施排毒之品,取效甚捷。他常言中医用药之妙,亦在于剂量把握。今人用药剂量多偏低,多因误于"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可也"之说。如杜仲可降血压,但须用至30克才有效;癌性疼痛,用吗啡难以缓解者,用大剂量三七、延胡索常有意想不到之效。再如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大多与剂量有关,如黄芪小于20克时升压,而达30克时则可降压,故中风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无需因患者血压高而怯用大剂量黄芪。但刘老同时强调,并非药物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关键在于药证相符及药物的配伍恰当。如曾治一气虚病人,前医用黄芪50克,反而气少神疲、昏昏思睡,然于方中加入白参10克,遂解此弊。 刘老用方不拘一格,既擅用经方,又不薄时方,亦有不少自拟方,常谓不能认为未用经典方或前人方就是无方。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遵循一定的法度所组之方,只要有临床疗效,更应当得到肯定。 四、研究创新写新章 学习中医学,做好继承工作是基础。任何科学都要不断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刘老注重及时把握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动态,致力于创新性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在李聪甫老先生指导下,开始了"形神合一学说"的研究工作。他先从文献理论研究入手,然后结合临床,先后开展了肝病、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形神关系研究,探讨其调治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他认为中医学扶正祛邪与免疫作用有关,遂从调节免疫角度,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他提出,扶正中药和祛邪中药均有提高免疫或抑制免疫的双向作用,并由此进行临床研究。如排毒法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调节免疫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取得满意疗效。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全面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诱生内源性干扰素,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研制的以黄芪为主药的固表防感冲剂,对体虚感冒、感冒初起及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曾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刘老还致力于温病学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如温病学说起源早于伤寒学说等。刘老不仅在温病学理论研究中有非凡建树,在临床上亦擅长治疗温病,曾于2003年任湖南省防治"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被省政府荣记为一等功。 刘老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获国家重点课题,开展了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癫狂、癫痫、头痛、眩晕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研制出两种中药新药。刘老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其开展的"益气温阳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关研究成果揭示出了中药的部分作用机制。 此外,刘老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黄参片、生力神功及多种保健品,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他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等专著,参与《中藏经》《温疫明辨》等古籍整理工作。 五、情深不老杏林心 刘老为人豁达大度,宽厚仁慈,勇于任事,淡泊名利。他常说,医为仁术,仁者医道,医道亦即人道;怀博爱之心,具回春之术,方可为医。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耐心尽责,深受爱戴。而今虽年逾七旬,然对中医事业的热忱犹未稍减,在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后,他又承担了"十二五"攻关课题。 他为人恬淡自然,知足常乐。常言,做事须有入世之心,做人当有出世之心。用入世之心做事,积极努力,就会觉得充实、踏实;用出世之心做人,则能淡泊名利,少烦恼,无忧虑,自得其乐。他生活简单,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不喜欢无谓的应酬。谈及养生要诀,刘老认为得益于自己的三大爱好:一是吟诗写字。他加入了梅麓诗社,虽不常作诗,但诗思敏捷,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口吟来。某日一中医学校教务长请他为毕业生名册题词,来者说明来意后,嗑完七粒瓜子,刘老已将诗作完。其诗云:"四载耕耘苦,桃李满园栽;一朝东风起,千朵万朵开。"书法是他的又一爱好。他临池挥毫之时,神情十分专注。他说练字如练气功,需心无杂念,凝神运气,意到,气到,运笔才有力。他每日必习练数小时,较少摹帖,随意写来,自成一体,边写边评赏,自得其乐。二是读书,他说书中别有洞天,其乐无穷。他的床头案边常堆满书籍,除医书外,文史哲无不涉猎。有时如年轻人一样,他还爱读武侠小说,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三是运动。刘老寓居岳麓山下、湘水之畔,他常于早晨、下午或登山,或漫步江边,徜徉于山光水色之间。他说,这是动以养形,怡以养神。他还结合气功原理,自创放松功,每于疲劳或闲暇时间练习,方法虽简单,却十分有效。刘老至今仍坚持临床、科研工作,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多得益于此。 拜访结束,已是傍晚,回望处,云霞满天,夕阳将绵延的岳麓山脉映衬得巍峨壮美。我们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愿刘老身体健康,永葆学术青春,继续为中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刘芳、周慎,文章刊载于《中医药文化》2011年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