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668|回复: 22

真是理性的佛教!!(摘自宗萨钦哲仁波切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6/28 18:5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质上,和合的行动是被时间所限的——它有开始,中间和结束。这本书以前不存在,现在好像存在,最终它会消散。同样的,昨天存在的自我——就是你——和今天存在的自我已经不同。你不好的心情已经变好,你也许学会了一些东西,你有了新的记忆,你膝盖上的擦伤愈合了一点。
我们这种看起来似乎连续的存在,是一连串受限于时间的开始与结束。即使是创世纪这个行动也需要时间:存在之前的时间,形成存在的时间以及创世纪这个动作结束的时间。”

“一般而言,那些相信有全能造物主的人,都不分析他们的时间概念,因为大家都假设造物主是独立于时间之外的。如果将一切归功于全能而无所不在的造物主,我们就必须把时间的因素考虑进去。要么这个世界一直都存在着(那就没有必要创世纪了),不然就是在创世纪之前有一段时间不存在,而创世纪需要有相续的时间。
因此既然创世主(我们就说是上帝好了)也遵循时间的定律,那么祂也一定会改变,即使祂唯一 曾做的改变是创造这个世界也没关系。
一个无所不在而永恒的上帝不能改变,所以最好有个无常的上帝能回应祷告并且改变天气。但只要上帝的行为是有一串的开始和结束和合而成,祂就是无常的,换句话说,也就是不确定与不可靠的。”

“也许有人会认为,假如地球上的人全部死光了,上帝还是会继续存在。但这是建立在目前这个时间点上所做的假设。也就表示现在有个——假设者。悉达多会同意,只要有‘假设者’,就会有上帝存在;
但如果没有假设者,就不会有上帝存在。如果没有纸,就不会有书。如果没有水,就不会有冰。如果没有开始,就不会有结束。一件事物的存在,亟需依赖其他事物的存在,因此没有什么是真正独立的。
由于事物与事物的相互依存性,如果某一成分(例如一只桌脚)有一点点的转变,整体的完整性就会改变而不稳定。
尽管我们以为可以控制变化,但事实上大多是不可能的,因为无法察觉的影响因素太多了。也因为这种相互依存性,一切事物不可避免地会从目前或原始状态中解体。每一个变化中都蕴藏着死亡的因素。今日就是昨日之死。”

“大部分人都接受一切生者终将死亡。然而我们对 '一切‘ 与 ’死亡‘ 的定义或许不太一样。对悉达多来说,生指的是一切万有,不仅仅是花朵,蘑菇,人类,而是一切生成或和合的事物。而死亡指的是任何解体或是解构。
悉达多并没有研究经费或是研究助理,只有炎热的印度尘土,和几只路过的水牛为他见证。就这样,他深刻地了悟无常的真相。他的了悟并不如发现一颗新星般地惊人,也不是用来做道德判断,发起社会运动或创立宗教,更不是一种预言。
无常纯粹是一个简单实在的事实。不太可能有一天,某个突发的和合事物会变得恒常,更难想象我们能证明这样的事。但是在今天,我们不是将佛陀奉为神明,就是想用科技证明自己比佛陀更高明。”
                                     ————摘自『近乎佛教徒』宗萨钦哲仁波切著

如果大家喜欢,犹如一阵春雨。我愿意继续摘录。(如有人找到电子版,请贴上来)

[ Last edited by 救死扶伤 on 2006/6/29 at 18:13 ]
发表于 2006/6/28 19:34:25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楼主继续。
我查找一篇介绍。

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新书简介──《近乎佛教徒》



有一回﹐在横越大西洋的飞机上﹐我坐在中间排的中央﹐邻座那位具有同情心的先生想要表示友好。看到我剃的头和穿的藏红袍子﹐他猜测我是个佛教徒。当机上开始供应餐点时﹐这位仁兄主动地提出帮我要素食。他想象我是个佛教徒﹐应该不吃荤。这是我们闲聊的开头。这趟飞行相当长﹐为了免于无聊﹐于是我们讨论了佛教。

  多年以来﹐我渐渐了解人们常常将佛教或佛教徒与祥和﹑禅定和非暴力联在一起起。事实上﹐很多人似乎认为黄色或红色袍子加上平和的笑容﹐就是佛教徒的全部。身为一个狂热佛教徒的我﹐应该对这种名声感到自豪﹐特别是非暴力这一项。因为在今天这个战争与暴力﹐尤其是宗教暴力的年代﹐这是非常稀有的。在人类的历史上﹐宗教似乎是残暴的根源。甚至在今天﹐宗教极端分子的暴力充斥着新闻。然而我应该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到当前为止﹐我们佛教徒没有令自已汗颜﹐暴力从未在佛教的传扬中扮演过任何角色。然而﹐身为一个受训练成的佛教徒﹐对于佛教只是被联想成素食主义﹑非暴力﹑祥和﹑禅坐等﹐还是感到有点不满足。悉达多太子﹐舍弃了宫廷生活所有的舒适与豪华﹐出发去寻求证悟时﹐所追求的一定不只是消极性和灌木丛而已。

  佛教虽然在要义上很简单﹐却不容易很单纯地解说。它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复杂﹑广大﹑而且深远。虽然它既非宗教也非神学的﹐却又很难让它听起来不理论化或不宗教化。而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受到种种文化习俗的影响﹐更让它变得复杂而难以破解。诸如香﹑铃﹑彩色帽冠等宗教性的饰物固然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但同时也可能成为障碍。

  有时候﹐由于悉达多的教法没有如我所愿地风行而引发的挫折感﹐或有时候出于自已的野心﹐我会想象一些改革佛教的主意﹐想把它变得更单纯﹑更直接了当﹑更清教徒式。以歪理歧见来想象(如同我有时会做的)﹐将佛教简化成定性﹑定量的修行﹐诸如每日禅坐三回﹐坚持穿着某种服装﹐坚信某种意识形态信念﹐譬如「全世界的人都应该转信佛教」。如果我们能许诺这种修行会带来立即﹑实际的结果﹐我想世界上就会有更多的佛教徒。然而﹐当我从这种幻想醒过来(鲜少发生在我身上)﹐清醒的心会警告我﹐一个充满了自称佛教徒的世界﹐不见得会是一个更好的世界。  

  许多人误以为佛陀是佛教的「神」﹐甚至在一般认为的佛教国家﹐如韩国﹑日本﹑不丹等﹐对佛陀和佛教都有这种神化的看法。难怪局外人会认为佛教徒就是追随这位外在的﹑称为佛陀的人。然而佛陀本人曾说﹐我们不应该崇拜个人﹐而应崇拜此人所教导的智慧。类似的﹐有许多人也同样的先入为主﹐认为转世﹑业报是佛教最重要的信念。另外还有许多这类粗略的误解。举例而言﹐藏传佛教有时被称为「喇嘛教」﹐而禅宗在某些状况下甚至被认为不是佛教。有些略懂一点﹐却还是被误导的人﹐会用诸如「空性」或「涅盘」等字眼﹐却不了解其真义。

  如同我机舱座伴一般﹐当话匣子打开﹐非佛教徒也许会不经意地问道﹕「如何才是佛教徒﹖」﹐这是一个最不容易回答的一个问题。如果问者真正有兴趣﹐那幺完整的回答就不能在晚餐的闲聊中完成﹐而太过概括性的答案又会导致误解。假设你要给他们正确的回答﹐那幺答案就会直指佛教二千五百年常规的基础﹕

    如果一个人接受下列四项真理﹐他就是佛教徒﹕    

    一切和合事物皆无常(诸行无常)    
    一切情绪皆苦(诸漏皆苦)    
    一切事物皆无自性(诸法无我)    
    涅盘超越概念(涅盘寂静)

  这四句佛陀宣说的话﹐称为「四法印」。「印」在此处意指确定真实性之印记。虽然一般认为这四法印包含了佛教的一切﹐但在绝大多数的状况下﹐这种回答通常会冲淡了兴头﹐无法引起更多的趣味。话题也就转变﹐而退出了这个题目。  

  四法印的意旨﹐原本就是要让人直接了解﹐而非隐喻性或神秘性的。它不应该像餐后幸运饼干里的字条一样﹐看看就算了。然而法印也不是教令或圣诫。稍作思惟﹐也许大家就能看出来﹐其中没有任何道德性或仪式性的内容﹐也没有提到善或恶的行为。它们是根据智慧而来的世俗(非宗教)真理﹐而佛教徒最关注的就是智慧。道德和伦理是次要的﹐偶尔抽一两口烟或一点点风流﹐不表示你就不能成为佛教徒。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被容允许去做邪恶或不道德的事。

  广泛地说﹐智慧来自佛教徒所谓具有「正见」的心。但一个人甚至不需要自认为是佛教徒﹐就能具有正见。究竟而言﹐是这个「见」决定了我们的动机和行为。也就是见﹐在佛教的道路上指引我们。如果我们能在四法印之上再发展善行﹐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佛教徒。但什幺令你不是佛教徒呢﹖  

如果你认为﹐并非一切和合或造作的事物都是无常﹐你认为有某些基本的元素或概念是恒常的﹐那幺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情绪都是痛苦的﹐如果你相信实在有某些情绪是纯然愉悦的﹐那幺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不能接受一切现象都是如幻而性空的﹐如果你相信有某些事物确实本具自性而存在﹐那幺你就不是佛教徒。

  如果你认为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及能力的场域之内﹐那幺你就不是佛教徒。

  那幺﹐什幺令你是佛教徒呢﹖你也许不是生长在一个佛教的国度﹐或出生在一个佛教家庭﹐你也许不穿僧袍或剃光头﹐你也许吃肉而且崇拜饶舌歌手Eminem或性感名模Paris Hilton﹐这不表示你不能是佛教徒。要成为一位佛教徒﹐你必须接受一切和合现象都是无常﹐一切情绪都是痛苦﹐一切事物无自性﹐以及证悟是超越概念的。

  当然你不需要随时随地﹑不停地专注于这四项真理。但它们应该常存于你的心中。就好像你不需要随处都忆起自己的姓名﹐但当有人问起来﹐你马上就记得﹐完全不会犹疑。任何接受这四法印的人﹐即使没有接受过佛陀的教法﹐甚至从未听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也可以与佛同道。

  然而﹐当我试图将所有这些为飞机上邻座的人解释时﹐我开始听到轻微的鼾声﹐原来他已沉沉入睡。显然我们的谈话没有能够为他解闷。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要说服大家都去追随释迦牟尼佛﹐成为佛教徒﹐修习佛法﹔我有意地不谈禅坐的技巧﹑修行或咒语。我主要的目的是要指出佛教与其它见地不同的独特部分。这位印度王子﹐到底说了什幺﹐能赢得世人如此的尊敬与景仰﹐甚至包括如爱因斯坦等现代怀疑论科学家们都如此﹖他到底说了什幺﹐能感动成千上万的朝圣者﹐从西藏一路跪拜到菩提迦耶(Bodhgaya)﹖佛教与世界上其它的宗教有什幺不同﹖我相信四法印提供了答案的精髓﹐而我在此试图将这些艰深的概念﹐以我所知最简单的语言来说明。

  悉达多的重点是要直探问题的根源。佛教是不受文化所限制的。它的利益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社会﹐它与政府或政治完全无关。悉达多对学术论述和科学论证没有兴趣﹐地球到底是圆的还是扁的﹐他也不关心。他关切的是另外一种实际性﹐他想直探痛苦之源。我希望可以让大家了解﹐他的教法不是让你读完后放回书架上的哲学巨着﹐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修持的既可行﹑又合理的见地。为了这个目的﹐我尝试用各类人的各种角度﹐包括从坠入情网﹐乃至文明诞生的例子来说明。虽然这些例子和悉达多所用的不同﹐但它所传达的消息是相同的﹐因为悉达多所说的一切﹐至今仍然颠扑不破。  

  然而悉达多也说过﹐不要不经分析就相信他的话语。因此﹐像我如此平凡的人﹐更需要被仔细地审视。我邀请大家分析﹑思量你即将读到的内容。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02: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社会化的快乐定义

在他(悉达多)尚未抵达菩提迦耶,或打算跋涉至摩偈陀国之前,悉达多坐在另外一颗树下达六年之久。长期以来,因为每日只吃几粒米,只喝几滴水,他变得消瘦憔悴。他不沐浴也不修剪指甲,成为其他共同苦修的寻道者之楷模。他严守戒律,不论当地的牧童如何用草搔他的耳朵,对着他的脸吹号角,都不为所动。但是,历经多年极端的苦行,有一天他了解到:这不是正确的,这是一条极端的道路,这只是另一个如同宫女,孔雀园和珠饰汤匙一样的陷阱。于是他决定从苦行的状态中起身,前往附近的尼连河(即现在的帕尔古河)沐浴。他甚至接受了一位名叫苏佳达的牧羊女所供养的鲜奶,此举令他的同伴大感震惊。据说,这些同修认为他是一个不良的道德影响,与他共处会妨碍修行,因此离弃了悉达多。
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这些苦行者因为悉达多违背了誓言而离弃他。人类一直努力试图寻找快乐,不仅透过物质拥有,也透过宗教途径。世界历史大部分是以宗教为中心。宗教以光明的道路和行为规范来号召大众,诸如爱你的邻人,修持布施和处世准则,静坐禅修,斋戒和奉献牺牲等。然而,这些看似有益的原则,也可能变成极端而严苛的宗教教条,造成人们不必要的内疚和自卑。我们常常可见虔诚的信徒傲慢地鄙视其他宗教,完全没有一丝包容,用自己的信仰把文化或实质种族灭绝予以合理化。这种具毁灭性的信仰案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未完待续)
发表于 2006/6/29 1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宗萨仁波切
 楼主| 发表于 2006/6/29 20: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不仅仰赖有组织的宗教,也仰赖世俗智慧——甚或政治口号——来获得快乐,去除痛苦。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如果我必须在正义与和平之间作一个选择,我选择正义。”但究竟是谁的正义?我们应该遵循哪一个人对正义的诠释?极端主义只不过是选择一种正义,而排除所有其他的正义。
举另外一个例子来说,我们很能了解儒家的智慧吸引人之处,例如尊敬顺从长辈,家丑国耻不外扬等等。这些原则或许是明智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这些规则却造成极端负面的结果,例如控制言论和镇压反对意见。举例来说,执着于“保留颜面”和顺从长辈的思想,导致了长久以来的欺骗和谎言,从对待邻居到对待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有了这样的历史背景,许多亚洲国家,例如新加坡···等等根深蒂固的伪善,就不令人感到惊讶了。许多国家的领袖谴责封建和君主专政,鼓吹民主或某某主义,但同样的,这些领袖门为臣民所敬畏,恶行秘而不宣;他们掌控权利,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或者钦点的接班人掌权为止。时至今日,古老的封建制度几乎没有任何改变。法律和司法是设计来维持和平,创造和谐社会用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司法体系反而对作奸犯科和富人有利,而贫困和无辜的人却因为不公平的法律而受苦。
我们人类在追求快乐,止息痛苦上,用尽了无数的方法和工具,远超过任何其他的嗜好和职业。因此我们拥有电梯,笔记型电脑,充电电池,电动洗碗机,自动弹出完美土司的烤面包机,狗粪吸尘器,电动鼻毛修剪器,温热座垫马桶,努佛卡因麻醉药,行动电话······,然而不可避免的,这些便捷也制造了等量的头痛。
各个国家在更大的尺度上追求快乐,止息痛苦,为了领土,石油,空间,金融市场和强权而征战。他们发展先发制人的战争,来避免预期的痛苦。就个人层面而言,我们一样的接受预防性的医疗照护,服用维他命,找医生注射疫苗及抽血检查,以及全身电脑断层扫描。我们不断地寻找痛苦的征兆。而一旦找着,就马上寻找疗方。每一年,日新月异的科技,疗法和自助书籍,都试图为痛苦提供长久的解决方案,并且还想根除所有的问题。
悉达多当时也是想根除痛苦。但他不是梦想着诸如展开政治改革,移民到另一个星球或创造世界新经济;他甚至没有想到要创造一个宗教,或发展一套能带来安详与和谐的行为准则。他以开放的心灵来探索痛苦,透过勤奋不懈的沉思,悉达多发现,追本溯源,导致痛苦的是人的情绪。事实上,情绪即是痛苦。不论如何,直接或间接的,一切情绪都生起于自私,也就是说,它们都与执着于自我有关。更进一步的,他也发现,情绪虽然看似真实,但不是一个人本具存在的一部分。它们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某个人或某个神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诅咒或植入。当某些特定的因与缘聚合在一起的时候,情绪就会生起。
(未完)
 楼主| 发表于 2006/6/30 0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l例如当你突然认为某个人在批评你,忽视你,或者剥夺你的利益时。然后,相对应的情绪就会接着生起。在接受,陷入这种情绪的当下,我们就失去了觉知和清明。我们“被鼓动”了。因此悉达多发现了他的解决方法——觉知。如果你认真地想要根除痛苦,你必须培养觉知,留心你的情绪,并且学习如何避免被鼓动起来。
如果你象悉达多一样地检视情绪,试图找出它们的起源,你将会发现它们根植于误解,因此根本上是错误的。基本上,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偏见,在每一种情绪之中,都存有分别心的成分。
举例来说,一个火把以某种速度旋转,就会看起来像个火圈。孩童或甚至一些成年人在马戏团里见到这种景象,都会觉得有趣而迷人。孩子们不去区别手和火把上的火,他们认为所见的是真实的;视觉错觉所形成的火圈让他们兴奋不已。同样的,我们许多人过度关心自己身体的外观和舒适。当我们看着身体的时候,不把它们当做各个分开的部分,如分子,基因,血管及血液来看待。我们把身体视为一个整体;更有甚者,我们还预设它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有机体,称为身体。由于确信身体是真正存在的,我们先是希望拥有平坦的腹部,细致的双手,壮硕的身形,黝黑英俊的面貌或曲线玲珑的身材。接着,我们迷恋它,把钱投资在健身房会员卡,润肤霜,纤体茶,南滩节食法,瑜伽,仰卧起坐和薫衣草精油上面。
如同被火圈所吸引,激动甚或惊骇的孩童一般,我们对自己身体的外观和健康状态有着种种的情绪。当我们看到火圈时,成年人通常都知道那只是一个形象而已,不会被鼓动。理性告诉我们,火圈是由组合的部分所造成——一只转动的手握着一个燃烧的火把。没有同情心的大哥大姐们可能会傲慢地嘲笑这个小弟和小妹。但是身为成人的我们看得到火圈,因此能够了解孩子们为何如此入神,特别如果是在夜间,加上舞者,迷幻音乐和其他动作伴随表演的时候,更令人目眩神迷。甚至连我们成年人,即使知道这虚幻的本质,也可能会兴奋起来。根据悉达多的观点,这种了解就是慈悲的种子。(此篇完)

看来知音不多,也没人谈体会,缘分没到吧,不再摘录了。
发表于 2006/6/30 22: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我总是认为藏传佛法为异类,然有缘翻到弘一法师提到其极为究竟。深感不安,我已可知吾身之不可得,心仍困苦不堪,现受因果,如处无间。求心不随念,然念念扰心,苦苦苦。
南无地藏王菩萨。顶礼四方诸佛。
发表于 2006/7/2 19: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理解诸法无我的意思

万物皆无自性吗?我们学佛不是在寻找自性吗?请教救死扶伤先生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20: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看着一个火圈,毫无疑问地能了解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我们能接受,只要所有的部分都一起正常运作,它就真的是一个火圈······至少在目前是。但是为什么对手里拿着的书或身体躺着的床,我们就不能这样想呢?它看起来象一本书,它的作用是一本书;但当你分析它时,也可以应用这个“在目前是”的原则。我们生命中的一切觉受都是“在目前是”。事物在目前显现出存在,我们就是没有勇气和意志,如此地看待事物。加上由于我们没有以部分看待事物的智慧,便将就地视它们为整体。如果孔雀身上的羽毛都被拔光了,它就不再令我们惊叹了。然而,我们并不热切地象降服于这种世界观。这就好像卷曲在床上做好梦,略微地知道自己在做梦,却不想醒来一样。或者像是看到美丽的彩虹,怕它消失而不想走近一般。有醒来的勇气,并且加以检视,就是佛教徒所说的出离心。与一般的信仰相反,佛教的出离不是自我惩罚或禁欲主义。悉达多愿意,而且能够见到我们一切的存在,都只是标签附加在并不真实存在的现象上而已。经由此,他觉醒了。


————摘录者话:『近乎佛教徒』是仁波切以现代西方的语言和思维来介绍佛教,浅近易懂.  我们的脑子里也至少有一半装的是西方的逻辑。所以它能帮助我们通过理性地,  逻辑地思维了解佛教,相信佛教是彻底的介绍真理的教育。
发表于 2006/7/2 22: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myq01 at 2006/7/3 11:39:
万物皆无自性吗?我们学佛不是在寻找自性吗?请教救死扶伤先生


三法印http://www.fosss.org/basic/sfy.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