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059|回复: 0

做你的自己的治疗专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19 10: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节自《做你自己的治疗专家》

耶喜喇嘛   开示
毛坤    译

三。佛教心理学一瞥



佛法的研究,决非一件乏味的学术上的工作,或者是对某种宗教、哲学教条的怀疑满腹的分析。相反,当你研究佛法,学习如何禅思时,‘你’就是主题。你主要是对你的‘自心’,你的‘自性’感兴趣。



佛法,是一种控制‘散漫心’(‘放逸心’)以使其离苦得乐的方法。此刻,我们都有一颗‘散漫的心’,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培养起一种对它本质特征的‘正见’的话,控制就自然随之而来,我们就能够解除情感的无明以及它自动带来的苦痛。因此,不论你是否是一个信徒,是不是宗教徒,是基督徒,印度教徒,或者是科学家,黑人,白人,东方人,或是西方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了解你的自心,和它运作的方式。



如果你不去了解你的自心,你的误见会阻止你看到现实。即使你可能会说,你是这样或者那样宗教的实践者,如果你更深地去查究的话,你可能会发现,你什么都不是。要当心啊。没有哪一种宗教是反对你去了解你的‘自性’的,但是,宗教徒们常常是过分地投入于他们宗教的历史、哲学或者教条中去,却忽略了他们自己现在、当下是什么和是怎么一回事。他们不是把宗教用来达到宗教的目的——救度,解脱,内心的自由与外部的幸福与欢乐,他们却与他们的宗教玩儿起了智力游戏,就好像宗教是一种物质财产似的。



如果不去了解你的自性是如果运转的,你怎么可能找到极乐呢?极乐在何处?它不在空中,也不在丛林中,你不要想在空中或者地下找到它。永久的快乐,是在你的内心,在你的心灵,在你的意识中,在你的心中。这就是为什么审查你自心的本质是如此地重要。



如果你所学习的宗教理论并不能够给你的日常生活带来幸福和欢乐,那又有何用呢?即使你说,‘我是这个或者那个宗教的实践者,’看看你都干了些什么,你是怎么干的,既然你在追寻这种宗教,你发现了什么。而你不要怕去从细节上质问你自己。你自己的体验是好的。质问你做的每一件事情是必需的。否则的话,你如何知道你在做什么呢?因为我相信,你们已经知道,对任何宗教的盲信都永远不可能解决你的问题。



许多人对他们的精神训练都很懒散。‘这很容易嘛。我每个星期都去教堂。这对我来说就够了。’答案决不是这样的。你的宗教的目的是什么?你得到了你需要的答案了吗,还是你的实践仅仅成了一种开玩笑呢?你得检查检查。我并不是想瓦解大家,但是你们不得不确实一下,你在干什么。你的实践是否误入歧途,是否为幻觉所染污,是否是实际的?如果你的途径能教你正确地行动和发挥你自己的能力,并且将你带向诸如爱、慈悲、智慧,那么显然它是有价值的。否则,你只不过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邪见对心的染污之危险远胜过麻醉品。错误的思想和实践会深深扎根于你的心中,在你的生活中积聚,伴随著你的心进入另一个心(指轮回转世)。这比某些物质上的东西要危险得多。



我们所有的人,宗教的或者是非宗教的,东方人或西方人都很相似,——都想要幸福。每一个人都寻求幸福,但是,你地方找对了吗?也许幸福就在这儿,而你却在那儿去寻找。你要有把握,你所示找的地方能够找得到幸福。



我们把世尊的教法看得更近似于心理学和哲学,而不是你们通常所想像的那样。许多人似乎认为宗教在极大程度上只是一个‘信仰’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的宗教实践只是依靠在信仰上,有的时候一个朋友的疑问——‘你究竟在做什么呀?’就可能将你的宗教击垮。‘哦,天哪!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错的。’所以,在你决定投入你的精神道路之前,要完全弄清楚,‘你在做什么’?



佛法的心理学教诲到,对于感官世界的情感执著,起因于身理和心理的感觉。你的五官向你的心提供资讯,产生各种各样的感觉,所有这些感觉被分为三大类:快乐的,不快乐的,和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的感觉。这些感觉是身理或者心理刺激的反应。



当我们经历快乐的感觉时,情感的执著便升起来,而当那种感觉退去以后,渴望便升起来,渴望再次经历这种感觉。而这种心的本质,就是‘不满足’;它搅扰了我们心的宁静,因为它的本性,就是‘焦虑’。当我们经历不快乐的感觉时,我们自动地不喜欢它,希望排除它;排斥心理便升起来,再次搅乱了我们心的平和。而当我们感到既不快乐也不是不快乐时,我们忽略了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不想看到现实。因此,不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起什么样的感觉——快乐的,不快乐的,或既非快乐也非不快乐的——它们从情绪上搅扰我们,在我们的心中,没有平衡和泰然。



所以,以这种方式检查你自己的感觉和信仰没有什么关系,不是吗?这并不是什么东方的事物,或者喜马拉雅山的特产。这是你,这是你的东西。你是不可能反驳我所说的,说‘我没有感情。’这很简单,不是吗?



进一步讲,我们的许多负面的行为都是感觉的反应。你自己来看看吧。当你由于与人或者其它感官物体接触而感到高兴时,精确地分析你是如何感受的,为什么你会感到高兴。这种高兴的感觉并不在外部的物体,对吧?它是在你的心中。我可以肯定我们大家都同意这种高兴的感觉不是在你的外部。所以,为什么你会那样感觉呢?如果你那样去实验,你会发现幸福与欢乐,烦闷和不幸,以及非好非坏的感觉,都是在你的内部。你会发现你自己应该为你所经历的事情负主要责任,你不能够因为自己的感觉而责备别人:‘他让我感到痛苦,她也让我感到痛苦;那个东西让我感到痛苦。’你不能够因为你的问题而去责备社会,虽然我们常常就是这么做的,不是吗?这样做不现实。



一旦你意识到你心理问题真实的演变情况以后,你永远也不会再因为自己的感觉而去责备其他的有情众生。这种意识,便是与别人建立良好沟通和尊重别人的开始。通常我们是不留神的,我们不留神地干一些事,自动表示不尊重或者伤害他人。我们不在乎,我们只是这么做了,这就是事情的全部。



许多人,甚至某些心理学家似乎都认为,你可以通过‘喂’给渴望的情绪某种物体来终止这种情绪:(意即)如果你是因为你的丈夫或者是妻子而痛苦,你可以再找一个丈夫或者妻子就会解决你的问题。可这是不可能的。你若是不理解自己喜怒衰乐,不喜不乐的感情的本质,你是永远也不可能发现你的心理态度的本质,而不发现这个本质,你是永远也没有法子终止你的情感问题的。



譬如,佛法中说,对一切众生有慈悲怜爱的感觉。但是,当你的无明的、二边见的心还是如此强烈地在你的内部活动时,你怎么可能对所有的众生有一颗平静的心呢?你不能,因为你的情绪太极端化了。当你因为与一个特别的物体接触升起快乐的感觉而高兴时,你只是粗略地夸大了你认为的那个东西所具有的优点,尽可能因为你的情绪而扬扬得意,但是,你知道,你的心不可能停留在那儿。它是无常的,暂时的,所以,你当然很快就会败退下来。那时,你的不平衡的心会自动地变得压抑。你不得不准确地理解你在追求或者逃避那些心理感觉中花了多少精力。我们总是太爱走极端了。我们得找到一条中道。



如果你再看得深一点,你还会发现感觉应该对这个世界的所有的冲突负责。从两个小孩子为一块粮果的争斗乃至两个大国之间为生存而发生的争斗,他们在争斗什么呢?为快乐的感觉。甚至连小得还不能够说话的孩子都会争斗,因为他们想要感到高兴。



通过禅思,你可以很容易地看到所有的这些真理。禅思揭示了你心中的一切;所有的垃圾,所有的优点,和所有能够通过禅思观察到的东西。但是,不要以为禅思的意思是在地板上摆个莲花坐姿然后什么都不干。要清醒,觉知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散步,吃饭,喝水,谈话——这就是禅思。你越是尽快意识到这一点,就越是能很快地意识到你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应当为自己想要的快乐感觉和不想要的不快乐感觉负责,意识到没有其他人控制你。



当一种快乐的感觉升起时,然后,由于其(无常的)本性,又退去,令你感觉到失望,因为你想再得到它,这种失望不是上帝造的,不是克里什那神造的,不是佛陀或者其他外部的实体所造的。应该对此负责的是你自己的行为。这还不容易看出来吗?软弱的心认为,‘哦,他让我恶心,她让我觉得恐怖。’这是软弱的心在工作,它总是要去责备其他的人或其他的事。事实上,我认为,检测你每天的生活来观察你的身理和心理感觉的升起是一件很精彩的事情。(这样做)你一直都在学习,没有一刻不是在学习。以这种方式,通过运用你自己的识慧,你会发现,实现永久宁静与快乐,是要从你的心中做起的。不幸的是,软弱的心是没有多少知见的力量的。你得在自己的心中滋养那种力量。



为什么大乘佛教教导我们对所有的有情众生生起平等心呢?我们常常选择一个小东西,一个小原子,一个单独的生命,然后想到,‘这是给我的;这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创造了极端的价值:我们粗略地夸大了我们所喜欢之物的价值而滋长了对剩余的一切不屑一顾的感觉。这对你们不好,对于你们心的宁静不好。取而代之,你应当检查你的行为,‘为什么我做这个?我的不现实的,自我中心的心在染污我的意识。’那么,通过禅思平等心——所有有情众生在希求欢乐不愿受苦上是一致的——你可以学会除去对于此物的强烈的执著心或对于彼物的强烈的排斥心。这样,你可以轻松地使你的心保持平衡和健康。许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因此,世尊的心理学对于帮助你们解决搅扰你们日常生活的失望情绪有著很大的作用。记住,当快乐的感觉升起时,欲望,渴望和执著便随之而来;当不快乐的感觉升起时,厌恶和憎恨便冒出来;而当你感觉中性(不苦不乐)的时候,无明,对现实视而不见的心理便占据了你的心。如果通过这些教法,你能够了解你感觉升起和你对它们作出反应的实况,你的生活就会有很大的改进的,你会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平和欢乐。


http://bookgb.bfnn.org/books/0053.ht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