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51|回复: 2

孔子游列国 加拿大孔子学院视角与儒家文化辐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20 20:35: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京报道 本报记者 马 晖


在中国注册公司,要跑多少部门?

谷丰一边在黑板上画图,一边向下边的人发问。将黑眼睛黄皮肤的谷丰和蓝眼睛白皮肤的加拿大人联在一起的是孔子。

这位中国的哲人,两千多年后定格于一张画像,挂在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的课堂里:神情依然庄严、肃穆。

谷丰的弟子们——众多公司的CEO——认真听讲。

这样的课有12节,内容包括法律争端、知识产权等,讲课的都是熟悉中加两国情况的业内人士。

“这怎么能不受欢迎?”谷丰笑着说。

在谷丰的设想中,将来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将作为沟通中加两国文化、经贸、商业往来的咨询机构。

但这样的思路并没有得到完全认可。“搞的都是什么啊,上不上了殿堂的,纯粹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汉语教学专家质疑道。

“办孔子学院的人各自有各自的使命。”谷丰笑着说。

而对于一生用了14年来游历各诸候国的孔子来说,他的这一次游历路途还更遥远。

院长谷丰

一年前,谷丰根本就没有想到,自己会跟孔子学院有什么关联。

在清华读了五年力学,公派留学加拿大,拿到博士学位,加入加拿大国籍,在一所高校谋得一份工作,开了一家公司。

北京人谷丰的生活轨迹,之前一直是波澜不惊。

2005年3月,谷丰回国办事,在一次跟老朋友的闲聊中,第一次听说孔子学院的事情。那人叫许琳——原中国驻温哥华的教育参赞,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汉办”)主任。从加拿大回国后,许琳忙着筹孔子学院。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以及与世界沟通的日渐紧密,一股“汉语热”席卷全球。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达3000万左右,有100多个国家的23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中小学增设汉语课也成为各国的新趋势。

在借鉴了诸如德国歌德学院等国外成功经验后,中国决定在世界各地建立专门的汉语语言学习机构,而“汉办”直接负责这项事务。

“当时觉得孔子学院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谷丰坦言。“因为我所在的BCIT是一所理工类的高等院校,根本就没有像UBC那样有一个东亚研究中心。”

而且,谷丰并不认为北美地区汉语真正有多热。

在日本、韩国、新加坡这样的地方办孔子学院,可以以教汉语为主,因为那里是属于传统的“东亚儒家文化圈”。

在美加,虽然也有很多人知道孔子,“但有几个人真正是想坐下来,学汉语学中国哲学的呢?”

“把孔子学院仅仅定位于语言交流、推广汉语,视角不够宽广。”交流中,谷丰认为孔子学院可以把推进经贸往来包含进来。

一年之后,打经贸牌的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于2006年2月7日正式揭牌。当日,中国政府组成了一个包括国务委员、教育部部长、国务院副秘书长在内的四十余人的高规格代表团亲赴温哥华莅临揭牌仪式。

这个自称是“汉语教学的外行”的谷丰,一晃,成了加拿大第一所孔子学院的院长。

服务于经贸往来,成为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与发展战略,也体现在课程开设中。

第一门会话课程

谷丰的孔子学院走的是下里巴人路线。

在找到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之前,加拿大上市公司CIV公司曾与加拿大著名的UBC大学有过合作,请该校东亚系的教授来讲汉语。

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教授,上来就从最基础的汉语拼音a、o、e讲起,再加上强调平、上、去、入四声的发音,没几节课,就把这些本来兴致勃勃的老外们给讲晕了。

“很没意思,一节课刚上没一会,大家就都打起了瞌睡。” CIV公司董事长直言,“这名教授最后是被我赶走了的。”

后来,董事长知道温哥华有家孔子学院提供汉语教学服务,就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把电话打过去,请对方到自己公司来一趟。

“只是想让我们的员工学一些很基础的会话,能用就行,你能不能保证?”董事长问。“No Problem!”他面前的这个小个子的中国男人回答的很干脆。

这个人就是谷丰。

随后,谷丰将自己的具体思路讲给董事长听:我会抛弃枯燥的拼音学习,转而从情景会话入手。选择10个场景,包括打车、去机场、吃饭等,每个场景总结出中国人常用的10句话,前5句是基础的,后5句难度稍微高一点。

董事长听完谷丰的描述后,当场就拿出了一份合同。而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历史上第一门会话课程——“旅游常用中文100句”——也由此诞生。

“实用、实用、还是实用”的办学原则,让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在温哥华当地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开办四个月来,学院新开设了五门课程,包括“中国商务基础”、“多元文化沟通技巧”、“面向中国的外包业务初探”等。

学院目前有60多名学生,来自当地主流社会的各个领域,有跟中国做生意的企业家,也有当地高中的汉语老师。

贴钱的学院

开设孔子学院,原比谷丰之前所设想的要艰难的多,除了市场地位之外,他还要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资金,比如所在国社会的误解。

“孔子学院,我是在贴钱做的。”谷丰算了这样一笔账:办公、教学场所每月租金要12万美元;雇佣员工,一个人一年最起码要6—7万美元,学院全职的是3个人,一年下来要25—30万美元左右。而收上来的学费,除了支付老师的授课费用外,所剩无几。

“国家汉办给我10万美金的启动经费,够干什么的呢?”

“汉办”副主任赵国成承认,资金匮乏是海外孔子学院现在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一下子拿出来太多的钱做这件事。”

目前,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员工每月工资有一半,要靠谷丰所经营的公司来支付。

与资金匮乏相比,误解所引起的敌视可能是盘亘在孔子学院未来发展天空上的更大的一团乌云。

学院筹备之初,即有温哥华当地媒体找上门来。《Vancouver Sun》记者专访谷丰,上来就抛出一个在谷丰看来“很具震撼性”的问题:“如今温哥华到处能看到标有MADE IN CHINA的产品,现在孔子学院的开办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开始把触角伸向我们的教育领域,准备对我们进行教育输出与文化侵略呢?”

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授课。此后,孔子学院的发展步入到一个快车道。

截至今日,孔子学院在全球已经有60多家正式挂牌成立。

一个全球范围内的汉语文化中心网络,俨然初具雏形。与此同时,“中国大力发展软实力”、“中国进行文化扩张”的说法也频频出现在报端。

年初,日本《东京新闻》刊登了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中国的“软实力”答该报记者的访谈,在采访中约瑟夫·奈明确指出:随着中国致力于向世界各地加强推广其文化,中国的软实力正在增强,而"与中国的军事力量相比,体现文化和形象凝聚力的软实力更值得警惕”。

对此论调,国内专家并不以为然。有专家表示:世界各国实际上都在致力于推进自己的语言文化在世界上的流行,甚至一些并非强势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在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马来西亚政府,曾资助北京外国语大学马来语专业的所有中国学生到马来西亚留学。“大家都在做这个事情,目的也是一样的,愿望也是共通的,所以根本就没必要互相指责。”谷丰说。

身处异乡的谷丰倒是很能理解加拿大人的困惑:“我们在国内很难理解为什么人家对中国持有一种恐惧感,其实很现实的,你的兄弟姐妹原来都在制衣厂、制鞋厂、家具厂工作,中国商品一来,都‘下岗’了,他能不感到恐惧呢?这些质疑,其实还是反映了大部分外国人对于中国是不了解的。”

一面要四处筹款以维持学院的正常运营,同时还要在不同场合里喋喋不休地向当地人解释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谷丰说,“这就是我在BCIT温哥华孔子学院的日常工作。”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7/20 2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孔子再游列国为中国崛起添柔性力量

去年11月“孔子学院”在韩国的汉城挂牌时,相当引人瞩目。这不是什么传授儒家思想的学院,而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汉办)在境外设立的汉语学校,希望通过非盈利的孔子学院,教授外国人汉语,帮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随着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世界上汉语学习的前景也一片大好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每年参加汉语水平考试的学生正在急速增加。单是来自韩国的报名人数,2000年只有4765,去年却已猛升至二万一千八百零四人了。据统计,中国本身目前全职和兼职的教授汉语作为外语的合格老师只有6000位,却得应付在中国本地的7万名学生和全球3000万学员,缺口之大,反映了国际上对汉语学习的需求越来越多。

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纵观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协会、法国语文学院、歌德学院,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先是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了自己的文化。

法国语文学院在三家之中创办最早,始于1883年。法国在1870年普法战争中落败后,在社会各界名人的支持下,创立了法国语文学院,通过推广法文、传扬法国文化来维持法国的影响力。英国文化协会则是1930年代,由英国外交部资助成立的文化机构,统战味道更加明显。它最先是在1938年在埃及设立第一个境外办事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在英国本身的许多城市设立中心,为盟军的人员及难民提供教育与文化方面的支持。

歌德学院是在1951年承继德国学院创立,首项任务是在德国境内培养外地德文老师。歌德学院也是语言先行,教授德语,逐而接替了德国在国外文化机构的使命。

中国在境外成立孔子学院,与这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化机构相似。它的高明,在于中国不再是被动地等待游学生来华,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发挥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Jospeh S Nye)所谓的“软力量”。根据约瑟夫·奈,软力量是一个国家通过吸引,而不是强制或报偿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它的魅力源自于该国的文化、政治理念、政策。中国的崛起,需要其他国家的深切理解。而除了经济,语言和文化在中国历代都是一股重要和难以限量的柔性力量。(联合早报/作者李慧玲;有删节)

中新网2005年2月27日
发表于 2006/7/22 00:56:05 | 显示全部楼层
孔老夫子当时办学哪里花那么多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