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xuefo

一旦达到这个境界﹐色欲之根将会给彻底拔除(转)(长,但值得细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一般相信﹐眼睛能看见。一旦完全了解身体的真相﹐就会知道, 眼球只是一团组织。流过眼部的意识﹐才是真正看见和了解视觉对象的东西。我们的视觉器官﹐与路边死去动物的眼球没有什幺不同。肉眼本身没有自己的价值﹐它基本上没有活性。对这一点要有毫不含糊的了解。那幺身体怎幺可能是自我呢﹖它怎幺能属于自己呢﹖这是完全不合自然规律的。当渗透在身体各处的流动意识﹐给收回﹑集中起来﹐进入深度奢摩他时﹐就可以清楚地看见这个原理了。那时候整个身体的存在﹐就只是一堆物质﹐象块木头﹑树桩。当心从奢摩他中退出时﹐意识回到体内﹑散布开来, 渗透每个肢体﹑每个部位。是心﹐而不是身体﹐才有知觉﹑有能力了解。这个阶段的行者﹐在日常清醒的意识状态下﹐心对自己完全有知觉﹐这个知觉知道﹐心与知觉是同一个无始无终的精髓﹐物质元素本身毫无知觉。奢摩他状态下﹐身体会从知觉中消失﹐但是知觉本身永远不会消失。



实际上﹐这是一个不可更改的自然法则。但是﹐杂染入侵心智时﹐抓住一切﹐把它们当成自我----是我﹑我的----于是就把心的内在知觉与心所操纵的那些官感混淆起来。杂染的本质就是这样。智慧则正好相反﹕它清楚地了解身体的真相﹐纠正这个误解。杂染总在抓紧身体﹐让人们相信﹐身体是自我的一个特别组成部分。智慧则把人身看成只是一堆普通物质﹐因此就舍弃了个人对它的一切执取。



比如﹐大脑是一堆物质。大脑只是人类意识使用的工具。当心进入深度的宁静和专注状态时﹐平时散布在全身的知觉同时从身体各处收敛起来﹐会聚在胸前这个中央地点。知觉在那里明显呈现出来。知觉并不从大脑释放出来。尽管记忆与学习功能的生成与大脑有关﹐对真相的直接知见却不是。从奢摩他的最初阶段开始﹐一步一步﹐修行的进步正是在心里获得体验和了解。这是真相存在的地方﹐正确修持的行者每走一步都了解这一点。理解一切事物的实相时﹐大脑并不参与﹐它一点没有用。宁静而光亮的心的属性﹐在那里得到体验。它们从那一点明显地放射出来。心的所有复杂的侧面﹐从最粗糙到最精细﹐都在这个中心点清楚地得到体验。一切外在的影响在心中彻底灭除时﹐是在那里完全终止。


--------------------------------------------------------------------------------

心的内部﹐想蕴与行蕴是主要的欺骗者。对于不还果者, 从他们观身体的后续阶段开始﹐这些个人的心理因素成为修持的中心目标。身体因素不再是问题了﹐不还果者的全副注意力自动转向心理因素﹕感情﹑记忆﹑思想﹑意识。在这些当中﹐行蕴与想蕴的功能特别重要。它们升起来﹐不停地相互作用﹐形成思维印象﹐并且涂上各种意义的色彩。检查它们时﹐要用同样的调查原理﹐但是观的目标不是身体形象﹐而是心理过程本身。



智慧密切观察着行蕴与想蕴怎样升起﹑怎样消失﹐升起﹑消失﹐出现﹑不见﹐成为一连串无穷无尽的心理活动。一个念头升起﹐马上从知觉中消失。无论性质如何﹐结果一样﹕一个念头持续片刻﹐之后消失。智慧进行探索时就钻进去﹐专看心理过程﹐直接穿透心的知觉本性。它紧跟着每一个想法﹑每一个细微念头的升起与消失﹐接着注意下一个升起的念头。这个工作很费神﹑很吃力﹐要求白天黑夜﹑每时每刻毫不分心。但是这个阶段﹐时间﹑空间已经无关紧要了。这个内在探索很有可能持续不断地进行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念住与智慧一直在观察着不断流动的心理现象。



这个工作极其耗费精力。智慧不屈不挠地审查着心理活动的每一个侧面, 白天黑夜不停地工作。在它调查心理过程时﹐也利用想蕴和行蕴﹐来质疑﹑探索心的运作﹐获得对真相的洞见。这是为了修持正道(magga)而作的思考, 是智慧揭示真相的工具。这样的思考并非为了耽于思考本身﹐因为那是苦因。同样﹐由于探索的高度专注﹐心会疲劳﹔过了许多小时的专注工作﹐总会开始困钝﹑迟缓。生成这样的情形时﹐必须休息一下。这个阶段﹐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定期在奢摩他中休憩。但是因为奢摩他里安详﹑宁静的经验﹐与智慧禅中获得的惊人成果相比﹐显得苍白﹐行者常常不愿意去奢摩他。心处于一个多动的高度知觉状态下﹐从那个角度看﹐奢摩他状态似乎太浪费﹑太停滞。但实际上﹐奢摩他是智慧禅根本不可缺少的互补。



因此﹐必须把心引入奢摩他﹐如果有必要﹐就迫使它放下当前的探索﹐把注意力集中到宁静﹑安详﹑完全收敛的精神状态。它可以在那里休息﹐直到完全恢复﹐再回到智慧的解脱工作中来。一旦心从那个不动的奢摩他中退出﹐立刻跃起行动。好比马在磨着嚼子﹐心急不可耐地回到它的主要工作﹐也就是拔除﹑摧毁一切精神杂染。但是要小心﹐不要让心在智慧禅的道路上走得太匆忙﹐不作一点放松休息。探索过度﹐是一种形式的苦因(samudaya)﹐它会侵入内心﹑使它沦陷于行蕴的影响之下。智慧用来思考﹑分析心的那些才能﹐本身具有动态﹑而且缺乏节制。有时侯必须控制它们﹐在内在的工作和休息之间保持合理的平衡。修持的这个阶段﹐智慧会自动全力以赴地工作。应该休息时﹐要用同样的专注进入奢摩他。这就是作为正道﹑正果﹑涅盘的中道。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阶段﹐心与名蕴(nãma khandhas, 想, 行, 识这三个心理方面的蕴)之间的关系﹐成为探索的焦点。心是我们存在的根本知觉。它是由清净﹑简单的知觉构成﹕心只是(对发生的事)有知觉。善事与恶事, 随之而来的评判性意识, 是心态。有时候﹐心的活动可以表现为念住﹐其它时候﹐可以表现为智慧。但是真正的心根本不表现出任何动态﹑不呈现任何状态。它只是有知觉。心中升起的动态﹐比方说﹐善与恶﹑喜与苦﹑毁与誉﹐都是从心中流出的意识状态。既然它们代表的心态﹐在本质上不停地升起与消失﹐这种意识总是不稳定﹑不可靠的。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想蕴﹑行蕴﹑识蕴, 都是心态。



这些状态制造了我们称为名蕴(nama khandhas)的意识流现象。通过与感受﹑回忆﹑思想﹑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概念与形象在心中升起。对它们有知觉的是心。色欲这类杂染, 在影响﹑操纵﹑涂染着那个知觉。只要心在色欲的控制下﹐相信这个内在的形象是真的﹑有实质的﹐就会生成贪与嗔。形色内在化后, 被感知为善﹑恶﹑美好﹑丑恶,  因而受到珍爱或鄙视, 心的视点于是分驻在这两个极端。它受到欺骗﹐认同于世界的二元性和不稳定性。心的知觉并不升起﹑消失﹐但是它会模仿那些具有升起﹑消失特点的现象, 比如杂染与五蕴。智慧最终看穿了骗局﹐尽管那些现象在五蕴的范畴里继续升起﹑消失, 心却不再攀缘它们。心对于那些现象, 呈现出了空性。



从我们出生到现在﹐每时每刻﹐五蕴不停地升起﹑落下。它们本身没有什幺实质﹐根本不可能查找什幺实质。心对这些现象作出注释﹐给它们加上个人现实的假象。心把它们当成了自我的实质﹑当成个人财产来抓紧。这种误解造作出一个自我形象﹐它成了比山还重的负担﹐心在其中背着这个重负, 一无所获。自我欺骗下形成的错误执取﹐唯一的酬报就是苦。


--------------------------------------------------------------------------------

等到心在调查这些现象时﹐能以敏锐﹑深刻的智慧观照清楚了﹐就会把身体理解成一种自然现象﹐它在自身的物质领域内具有真实性。身体不属于自我的一部分﹐因此不再成为执取的目标。身体的感受﹐也就是体中生成的苦感﹑乐感﹑不苦不乐感﹐很清楚是真实的﹐但只是它们所在的特定领域内的真实。它们也被舍弃了。但是心还不能看穿那些只在心内生成的细微感受。因此心理和情绪感受﹐也就是只在心里生成的那些苦﹑乐﹑不苦不乐感﹐是心继续感兴趣的现象。尽管现在心还不了解它们﹐这些微妙的感受会不停地提醒﹑督促着心, 去作进一步调查。



思考与想象的源泉﹐整体上称为行蕴(sankhara khandha)。 每一个想法﹑每一个细微的念头﹐会在心中生成波纹﹑然后停止。这些思维波动(行蕴)本身没有什幺特别意义,只是在知觉中闪现片刻﹐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当想蕴(sanna khandha)把它们拿起来时﹐它们才成为具有特殊意义与内涵的思想与观念。想蕴是记忆﹑认知和铨解的聚集体。想蕴拿起一个思绪片段﹐进行解释﹑放大, 假定它们具有某种意义﹑把它们变成一件事。行蕴于是再对这些事作不停的﹑散乱的思考。然而想蕴是主要肇事者。行蕴一闪现﹐想蕴立刻抓住它﹐定义它是这个那个的存在﹐把一切搅动起来。这两个是导致一切麻烦的精神聚集体(蕴)。它们在一起发明幸福与悲伤的故事﹐接着把故事解释成与自我有关的现实。想蕴依靠记忆, 辨认知觉中升起的一切﹐给它们下定义﹑为它们赋予意义。



行蕴的升起与消失﹐有着明确的开始与退出点﹐就象闪电﹑莹火虫那样一闪一灭。仔细观察起来﹐想蕴比行蕴要精细得多。行蕴冲进知觉﹐它们是思想的建造砖石。另一方面﹐想蕴体验起来却不象行蕴那样闪现。当心彻底静止时﹐蕴比较安静﹐我们可以清楚地感知每一个蕴的升起形式。想蕴渐渐地传播﹐如同墨迹在吸水纸上穿移﹐慢慢地扩大﹑渗透心智﹐直到形成一个心理图象。不断升起的行蕴﹐于是跟着想蕴﹐对着它造成一幅图象﹐或者造出一个故事﹐那些东西就自己活了起来。开始是由想蕴辨认﹑铨解行蕴的波纹﹐把它们塑造成一个可辨认的形象﹐行蕴接下来不停地加以详尽发挥﹐于是这个那个的想法就生成了。这两个心理因素是自然现象。它们自发升起﹐然而直接了解它们的知觉, 却是不同的。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到现在﹐心已经重复地﹑不停地﹑不屈不挠地探索了五蕴﹐培养了专精。通过智慧的观照﹐我们首先舍弃了色蕴。在探索的初始阶段﹐智慧在看穿﹑放下其它蕴之前﹐会先看穿色蕴。接下来﹐心会以同样方式﹐逐渐地舍弃对感受﹑辩忆﹑思想﹑和意识这四蕴的执取。



简单地说﹐当智慧看穿了个人思维的各个组成部分时﹐就会舍弃﹐在看穿之前﹐会紧抓不放。智慧一旦完全看透﹐心会舍弃一切﹐意识到蕴只是心内的波纹﹐没有真正的实质。思绪无论好坏﹐一样升起﹑停止。无论它们怎样在心中出现﹐只是想蕴与行蕴创造的堆积体﹐会很快消失。没有例外。想法的存在不会超过一瞬。念头本身缺乏持久性﹐缺乏真正的实质和意义﹐因此不能信任它们。



那幺, 是什幺不停地为我们提供这些想法呢﹖是什幺不停地制造它们呢﹖这一刻,有一个想法冒出来﹐下一刻又有另一个想法﹐永远在欺骗自己。它们来自视觉﹑声音﹑味感﹑嗅感﹑和触感﹕它们来自感受﹑记忆﹑思维和意识。我们对自己的感知理所当然地接受﹐不停地继续这个骗局﹐直到它成了一把火﹐在我们的心里燃烧。心正是被这些因素﹑这些心的习惯所污染。



探索的目的是为了拔除这些因素。它们拔除之后﹐心的真正本性就显示出来。我们看见﹐当心不出去涉入客体时﹐它就保持着自然的宁静与光亮﹐如经中所说﹕〞比丘们﹐原始的心本是明亮清净的﹐但是, 当杂染穿过﹑与心混合时﹐就受了污染。〞 原始的心是明亮的心。这句话指的是在一次次轮回中游荡的那个心的原始本性。可以用初生婴儿的心作比方, 它尚不发达,不能完全理解感官对象。它并不是指那个已经超越重生﹑绝对清净的心的本性。



--------------------------------------------------------------------------------

随着我们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彻底地探索心, 过去四处游荡的杂染元素会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单一的亮点﹐与内心的自然光亮汇合起来。这个光亮如此壮观﹑如此迷人﹐就连大念住﹑大智慧那样杰出的心理素质﹐起先都会在它的迷咒下受骗。这是一个全新的经验﹐过去从来不曾经历过。它如此不同凡响﹑令人起敬﹐那个时候似乎没有什幺可以与它相比。怎幺会不受迷惑呢﹖它一直就是绝对的君主﹐在不可尽数的劫世里统治着三界。这个光亮点﹐把心控制住了﹐远古以来就在指挥着心。只要心缺乏让自己从这个力量中解脱出来的大念住与大智慧﹐这个光亮点会继续迷惑心﹐迫使它随着这个精细的杂染去造业﹐然后经受无数次不同域界的重生。根本上﹐正是这个带着精致光亮的心﹐造成了众生在轮回世界中不停地游荡。



一旦心清楚地理解了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不再有一点疑问, 那幺余下的只有心内出现的各种细微波动了。这些是导致心在内部动荡的一种形式细微的行蕴﹕包括一种细微的喜(sukha),一种细微的苦(dukkha)﹐一道精致明亮的光芒。就只有这些了。大念住﹑大智慧会把这些内在的搅动当成探索的焦点﹐不停地观察﹑分析它们。



由各种杂染汇集生成的光芒﹐会是一个清楚可见的亮点﹐是聚集在心内部一个特定位置上的一道精细的光芒。偶尔, 那里会升起一抹精细的暗淡﹐污染了那个明亮的中心点﹐同时就导致了一个同样精细的苦的出现。实际上﹐明与暗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都是常规现实。在这个层次﹐光点﹑暗淡和苦是同伴﹐它们一起出现。



出于这个原因﹐当心体验这道奇妙的光芒时﹐总带一丝怀疑, 担心那个体验随时遭到破坏。念住与智慧会努力保护﹑维持这个光芒不受污染。尽管这些污点极其精细﹐但依然是杂染的表现﹐因此行者不应当自满。对于心智之光中的微妙变化﹐智慧必须穷追不舍地审视它们。



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感造成的负担﹐对这个问题获得彻底解答﹐要问自己﹕这个光亮到底是什幺﹖把你的注意力放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到了解为止。为什幺它这样变化多端﹖一刻是光亮﹑一刻稍有污染。一刻是喜(sukha) ﹑下一刻是苦(dukkha)。一刻是彻底满足﹑下一刻不满悄然出现。要注意精细的喜感﹐它的行为, 只有一点点不规则性。然后﹐苦就细微地出现﹐与心当时的精细度相应﹐这足以使我们起疑。为什幺心在精细状态下还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状态﹖它并不总是恒常而真实。你要不屈不挠﹑一路追查下去。不要怕。不要怕毁灭那个光明会毁灭你自己的真正本质。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焦点, 看清楚了﹐那个光亮点与你已经检查过的一切现象﹐具有同样特点----无常﹑苦﹑非我。唯一不同之处是﹐这个光亮点要精细微妙得多。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4:1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个调查阶段﹐对待任何事物不要想当然。常规现实领域中的任何事都不可信。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到内心深处﹐让智慧迎接挑战。一切造作之事起源于心。这个光点就是其中最明显的。它正是终极虚假。因为你对它,比对任何东西都要珍重﹑保护﹐你根本不愿意去打扰它。在整个身体中﹐没有什幺比这个光亮更突出了。它唤起如此令人心弛神往的惊叹感﹐因而就有了如此执着的保护感﹐你不要任何东西去干扰它。看着它, 它就在那里﹕它不是别的﹐就是无明(avijja)﹐这个宇宙的超级君主。但是你认不出它。你从来不曾见过它, 到这个阶段, 看见这样的光华, 当然会受它欺骗。后来﹐当念住与智慧完全准备好后﹐你不需要提醒﹐会了解真相。这就是无明(avijja)。根本无明就在这里。除了迷人的亮点之外什幺也没有。不要把无明想象成魔鬼﹑野兽﹔因为实际上﹐它真是全世界最诱人﹑最亲切的美丽之冠。



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a)与你所想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你遇上无明时认不出它来﹔你的修行会卡在那里。没有老师指点﹐教给你观察的方法﹐你会长期处在困境中﹐很久才能了解真相﹐从而超越它。你有老师指点怎样往前走﹐会很快理解这个基本道理﹐对那个光亮的中心进攻﹐而不是对它加以轻信。你已经把其它自然现象观察完毕﹐必须在这里进行调查。



心已经舍弃了对五蕴的执取﹐在这个阶段极其精细。尽管它已经放下了其它一切﹐却还没有放下自己。它的内在知觉仍然渗透着对自己本性的根本无明。在这里无明汇集成为单一焦点。它的一切外在出口已都给断开﹐它于是就聚集在心中﹐无路可以流出。无明的出口是眼﹑耳﹑鼻﹑舌﹑身, 生成出视觉﹑声音﹑嗅觉﹑味感﹑触感。一旦念住与智慧有了足够技巧﹐永远断开了这些外流的出路﹐无明不再有出口来表现自己。它外在的代表已经无效了﹐剩下的只是心智内部细微不停的震动。由于没有活动的出口﹐它就完全依赖于心作为活动基础。只要智慧不能彻底超越它﹐无明看上去就象一个细微的喜﹑细微的苦, 一道不可抵挡又令人惊叹的光芒。因此﹐心要不停地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因素上。



每一种常规现实﹐无论它多精细﹑多明亮﹑多壮观﹐总是表现出某种不规则的症状。那些症状足以引起心的注意﹐令它寻找答案。心中生成的极其精细的喜﹑乐﹑还有从中放射出来的惊人光亮﹐其来源都是无明。但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因此一开始探索时﹐会受骗而去抓紧它。我们被无明诱使进入沉睡之中﹐以为那个精细的满足感和光明感超越了名色﹐以为它们就是我们的真正本性。我们没有意识到错误﹐把这个壮观的﹑包含着无明的心﹐当成真正的自我。



但是, 这不会持续太久。在这个层次﹐大念住﹑大智慧力量强大而不自满。它们不停地审查﹑观看﹑分析﹐前前后后﹑毫不间断。它们终究会觉察真相。它们会注意到﹐这种喜与苦的感受表现出细微的不规则性﹐与那个光亮的宏伟并不一致。尽管苦的表现如此细微﹐却足以引起我们的怀疑。为什幺这个心有多种状态﹖它并不恒常。心中那些细小的不规则性﹑涨落变动﹐尽管精细﹐还是能引起念住和智慧的注意。



--------------------------------------------------------------------------------

这些变动一旦被探查到﹐就升起了怀疑﹐提醒智慧必须进行调查。因此﹐心的知觉本性成了调查的焦点。念注与智慧集中在这一点上﹐要了解它到底由什幺组成。它们已经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调查了其它一切﹐灭除了其它一切因素。但是这个如此明亮惊人的知觉﹕它到底是什幺﹖随着念住与智慧把注意力聚集在那点上﹐心成了全面调查的焦点。它成了大念住﹑大智慧的战场。不久﹐它们就能摧毁心中的无明﹐尽管它看上去如此宏伟壮观。无明如今彻底被摧毁了﹐不再有丝毫痕迹留在心中。



锐利的智慧进行着探索﹐直到完全理解真相之时﹐这个(无明)现象会以完全不可预料的方式分崩离析。那个时刻的觉醒﹐称为“菩提树下的觉悟”﹑“轮回的坟墓彻底摧毁”。那时候, 会升起无懈可击的确定感。那个光亮中心点分解时﹐会有更惊人的景象出现; 过去它一直被无明遮蔽着, 现在完全展现在面前。心的内部强力震荡, 动摇了整个宇宙。心从一切常规现实中脱身而出的关键时刻﹐那番景象的神奇和壮观是不可描述的。就在这里----无明被彻底消灭之时, 阿罗汉道, 转成了阿罗汉果。这条道走完之时,便证得阿罗汉果。法与心圆满成就。从那时起,一切困苦终止了。这就是涅盘的本质。



那个无明的形象, 我们原以为如此宏伟惊人, 最后破灭时, 会有一件不可形容之事, 清晰展现出来。那就是绝对的清净。与之相比, 我们过去敬畏的无明好比牛粪; 被无明遮蔽的清净就如纯金。即使孩童也知道牛粪与纯金哪个更宝贵, 我们不需要浪费时间做比较,徒显自己的愚蠢。



无明的破解, 标志着阿罗汉道与阿罗汉果同时达到了终点。如果用上楼进屋作例子, 一只脚在最后一级阶梯, 另一只脚站在门里, 那幺我们还没有进屋。只有两只脚进去了, 才能说我们“进了屋”。 双脚(道与果)同时坚定地驻扎于伟大的佛法之中时, 心才“达到”了法。它已经证得了涅盘的独特。从成就的那一刻起, 心彻底自由了。它不再有灭除杂染的活动了。这就是阿罗汉之果。只有那些没有杂染的人才有这个经验, 那些就是证得了有余涅盘(saupadisesa)的活罗汉们。



色﹑受﹑想﹑行﹑识, 只是一些状态, 是自发升起﹑消失的自然现象, 它们不能以任何方式影响﹑污染心了。同样道理, 视感﹑声音﹑嗅感﹑味感﹑ 触感: 每一种感受有它自身的独立现实。它们的存在, 不再生成困扰, 因为心已不再无明, 不会对它们生成错误的偏见。如今心完全了解了真相, 既了解知觉的真相﹑也对一切自然现象, 里里外外有了彻底的了解。每一种现象都是独立存在的现实, 过去它们之间的冲突不复存在。它们各走各的路。到了这个阶段, 长久以来杂染与心之间的冲突终于退出了。



如此地理解了真相, 心对五蕴的生死不再懮虑﹑紧张。心只是感知五蕴的活动----它们怎样升起﹑相互作用﹑终止; 最后它们怎样在死亡时分解。 但是因为心的知觉本性并不死, 不会有对死亡的恐惧。死亡来时, 他接受死亡; 继续活着, 他接受生命。这是同一个真相的两个侧面。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的探索到此退出了。达到这个层次, 心已彻底断除了无明与执取的一切表现, 因而永远断除了重生。“生成缘起的根本无明”( avijjã paccaya sankhãra)状态完全消解。随后出现的, 是造成苦的缘起现象的消失与终止, 从此一切苦终止了(avijjãya tveva asesavirãga nirodhã sankhãrã nirodho)。



无明熄灭之后, 生成苦的缘起现象也熄灭了。它们从心的知觉中消失了。作为五蕴组成部分的缘起现象, 比如想法, 则继续在各自区域里活动, 但是它们不再生成苦。它们不受杂染的污染, 因此只为思维活动提供形象与建议。意识从心中升起, 清净简单, 却不造苦。一切官感媒介﹑与由它们生起的一切感触, 只是些依照天性存在的自然现象。它们对于已经成就了解脱﹑达到彻底止苦的心, 没有什幺负面作用。



无明和一切杂染熄灭时, 它们是在心的内部发生的。无明的除灭, 意味着轮回的摧毁。这两者必须在心内熄灭, 因为无明的心是轮回世界的精髓, 是生老病死的精髓。 由无明推动的官感欲取, 是生老病死的根源, 它只存在于心中。 无明最后分崩离析, 永远与心断开, 就达到了彻底的寂止。心在那时达到了自由﹑广大的空性﹑无边无界的开阔。没有什幺包围它﹑阻碍它。一切冲突已经消解。心有知﹑只知道真相; 有见﹑只看见真相。 这就是真正的空性。



空性可以在不同层次上体验。 奢摩他禅定是一个层次。 在深度奢摩他中, 身体与思考的心暂时从知觉中消失。心看上去是空的, 但是这种空性只局限于禅定期间。在智慧禅的初始阶段, 心得以永远从色蕴中分离出来, 但是它还不能断离个性的心理因素: 受﹑想﹑行﹑识。它对于物质状态具有完全的空性, 因此身体形象不再出现在心中; 但是对于心理概念来说, 并不曾达到空性。在这个层次上, 智慧把自我与身体这堆物质区分开来, 从而永远脱离了身体即自我的信念。但是它尚未从受﹑想﹑行﹑识那些心理集聚体中分离出来。通过进一步禅观, 心也能够从那些因素中脱离出来。接下来什幺也不剩了, 只除了一道贯穿宇宙的异样光华﹑一团无边无界的明亮﹑一种惊人而深刻的精神空性。这就是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227, 它有着令人敬畏的力量。通过继续运用念住和智慧的力量, 最后能使无明在心中熄灭。当渗透在心中的一切(杂染)除尽之后, 他就获得了真正的空性。这个层次上经历的空性, 是完全永久的解脱, 不需要什幺努力去维持它。这意味着心获得了真正的﹑绝对的自由。


--------------------------------------------------------------------------------

无明心的空性与灭除了无明的清净空性, 两者差别, 可以用空屋里的一个人来做例子。那人站在屋子中央, 欣赏着它的空性, 却忘记了自己。他看见屋里空无一物, 只想着自己感知的空性, 却没想到自己正占据着中央位置。只要还有人在屋子里, 它就不是真正空的。最后他意识到, 直到他离开, 否则屋子永远不会真正空出来: 那就是无明破除﹑清净之心升起的时刻。 一旦心放下了一切现象, 似乎就有了超级空性; 但是那个在观赏空性﹑敬仰空性的人, 仍然活着; 作为参照点的自我﹑也就是无明的精髓, 它还重叠在心的知觉里。这个就是根本无明。在那个时刻, “自我”是一大障碍。一旦它分解消失, 就不再有障碍了。一切都是空的: 外在世界是空的, 内在的心也是空的。 就象一个人在空屋子里, 我们只能说, 他离开时, 屋子才真正是空的。了解了外在一切, 了解了自身的一切, 才可以说这个心具有彻底的空性。只有常规现实的每一丝余迹在心中消失, 真正的空性才会生成。



无明的熄灭, 不同于我们当前为止探索过的一切其它事物。其它事物的终结, 来自于对其本性有了清楚﹑明确的理解。无明那个光亮不同, 它是瞬间熄灭的, 如一道闪电, 那个瞬间自动发生, 它一下子翻转过去, 彻底消失。只有在光亮消失时, 我们才知道它就是根本无明。无明熄灭后留下的景象独一无二, 它的本性绝对清净。尽管我们过去从不曾经历过, 这个现象出现时, 不会有一丝疑问; 任何能生成疑问的事物, 也一齐终止了。这就是一切重负的终结。



一切对自我﹑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提示, 指的就是这个根本无明。有这些说法, 就表明无明依然存在。一切禅修的探索, 正是为它进行。是这个自我在知觉, 是这个自我在理解。这个自我明亮﹑轻松﹑快乐。“我”和“我的”----根本无明就在这里。一切围绕着它进行。一旦它最后崩溃, 个人视角也破除了。事情依旧在做, 但不是为了任何人而做。
 楼主| 发表于 2006/8/7 02:0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如同一个底部脱落的水罐, 灌多少水, 也不会保留一滴。 想法﹑念头作为蕴的自然功能, 继续升起﹑终止, 但是没有什幺粘在心上, 因为那个盛水的容器, 也就是无明, 已经毁灭了。 一个念头瞬间升起, 就在下一个瞬间终止。 既然没有什幺去保留它, 没有人去认领它, 过后想法就消失了。这个知觉知道, 自我具有彻底的空性, 它有着内在的满足感。这个知觉绝对清净, 不带任何牵挂与负担。



心的真正本性被无明藏得如此巧妙, 这个不可置信的壮观景象, 人们从来看不见。无明的危险被伪装得如此巧妙, 行者达到这个阶段时, 注定会受到愚弄。他们被自以为是内心真实奇观的现象彻底迷住。他们对它如此珍视, 觉得必须不计一切代价保存它﹑保护它。因为本质上, 这就是他们自己, 这个奇妙的光亮属于他们。



根本无明, 是一个隐藏着许多奇妙事物的焦点----这些东西我们永远想象不到可能存在。这些东西污染着心, 如一小块下了毒的诱饵, 足以杀死一头动物。因为找不到实际例子与那些隐藏在无明之中的污染因素作比较, 我只能简要解说。这些因素包括: 一种明亮感,如此非凡, 好像它就是终极果证; 一种巨大的幸福感, 它来自于心中的光华之力, 似乎超越了整个常规现实域界; 一股强烈的不可战胜感, 好像什幺也不能左右它; 一股要把这个光亮当成纯金来珍爱﹑保护的执取。



无明的心似乎有着一切美德: 它明亮﹑大胆﹑完全满足﹑有无限的知觉。但是尽管能够了解任何可以想象的事物, 这个知觉却不了解自己。这就是无明的本性。一旦这个知觉转回来看自己, 无明就崩溃了。崩溃的同时, 也揭示了心的真相﹑法的真相。是无明阻挡了真相, 我们过去看不见。



行者如果不能熟练地运用智慧, 会有困难走出无明, 因为总体无明(avijjã in general)与根本无明(genuine avijj&#227是很不同的。总体无明, 是内在﹑外在各方面的痴迷结合而成的一个心理杂染。它好比一株树, 带着树叶﹑细枝﹑粗枝﹑树干。根本无明, 则好比一株砍倒﹑扯去枝叶的树。也就是说, 经过不懈的努力, 智慧已经砍去了无明的“外在”活动, 它逐渐失去了茂盛的倾向, 汇集到一点上, 也就是在心上。在这个时候, 无明不再象过去那样把握全局, 有一群随从可以对它们发号施令。我们查找根本无名时, 它就处在这个状态。



无明的分枝有多种多样。其它一切心理杂染只是它的大小枝丫。我们专注于分枝时, 容易忽视它们的根源。因此, 等到我们面对根本无明时, 就糊涂了, 认不出它。好比一株爬藤, 从一个地方长出, 沿着地面爬到不知哪里。它一边继续往上爬, 一边生出越来越多的分枝, 分枝越长﹑越纠缠不清。我们必须抓住那根藤, 不停地反向跟踪, 直到查找主干。从那里我们才能查找它的根。当我们把根拔起时, 整个植物就死去了。
发表于 2006/8/7 02:4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长…………
发表于 2006/8/7 18:53:3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后面还有吗?若有请继续。
发表于 2006/8/7 20: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够同时参考南怀瑾先生的《如何修证佛法》的最后关于见地、行愿的内容来学习一下,更好。
发表于 2006/8/8 04: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向往这种境界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