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净密禅房-
›
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
返回列表
查看:
975
|
回复:
0
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
[复制链接]
seemly
seemly
当前离线
积分
1450
发表于 2006/10/29 05:48:2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http://www.lianhua33.com/zy1.htm#a8
心灵十境
证严法师 著
目录
缘起
自序
第一地 欢喜地
第二地 离垢地
第三地 发光地
第四地 焰慧地
第五地 难胜地
第六地 现前地
第七地 远行地
第八地 不动地
第九地 善慧地
第十地 法云地
--------------------------------------------------------------------------------
缘起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年,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
文化
」志业,一路走来,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无论是过去十年里,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世界的变化很大。
沈浮在变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类,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槛外了。
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试图探寻,公元二千年以后,我们将会去到那里?
随着「千喜年」步伐急促地靠近,人们不安地探询,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心安」的答案?
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答案,似乎除了造成「忙碌」与「慌乱」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会上,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莲,无论如何疲累,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抚慰不安的心灵。
就像音符一样精炼,十年来,这些清晨的话语,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总有数不完的访客,志工与志业体同仁,怀抱着疑虑与这安,殷殷期盼上人开示。
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因此,无论多忙,上人总是耐心而慈悲的教诲,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抚慰不安的心灵,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十年来,这些坚定与柔美的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
十年来,上人的著作,超过了二十册。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
家庭
,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因此,站在这跨越「千喜年」的关键时刻,为了让不安的社会与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对,稍加增删;并结集成套,以虔诚的心,全球发行。
虔诚祝福,全球的读者们,「心安」。
结集成套,分三阶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济日,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
其中,佛与系列五册,人生系列十五册。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的最后一个月,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
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平装精装同时出版;
此外,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语,也同时平装出版。
静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证严上人著作,新版集结发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幸福。
静思文化谨识
自序
释证严
何谓「菩萨」?是否一定要能「飞天遁地」才是菩萨吗?
所谓「菩萨」,并不是指土雕木刻的形像,也不见得要飞天遁地:真正的「口萨」,是不畏心劳身苦而能济世救人的人。
近这几年来,天灾人祸频传,如:最近因「圣婴气象」于中国及中南美洲……等国家,带来特大豪雨,造成世纪性异常严重的洪涝大灾害。我们可深切体会到人生无常、国土危脆。还有去年(八十七年)的「瑞伯」、「芭比丝」台风接连袭台,带给各地不少灾祸;还有大陆长江水患、中美洲各国受飓风重创……很感恩慈济人!哪里有灾难,他们都会及时现前、尽心帮忙,发挥救人的良能,这就是菩萨。
有一句话说:「菩萨所缘,缘苦众生」正因为世间多苦难,才需要人间菩萨;若没有苦难的众生,哪有菩萨呢?一切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要好好爱惜自己的慧命、珍惜这分缘——能得人身,得闻
佛法
,应培养慈悲、行于菩萨道上。
佛陀告诉我们:「心净则土净」一念之间,就能递游十法界。是不是要成佛、当菩萨?或是甘愿做凡夫、堕落三恶道?都只在一念「心」啊!
当我们看到众生遭受苦难时,因不忍心而身体力行去帮助,这个时候就是菩萨。然而,普天之下人海众多,有多少人肯发菩萨心?其实,当菩萨一点都不难,只要有心,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人间活菩萨」。
菩萨道看似绵长、难行,但是如果能勤于植好「因」,结深好缘;我常说,只要缘深,不怕缘来得迟;只要找到路,就不怕路远。真正有心去走,再长远的路,都有到达的一天。因此,本书收录七十九年讲述之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及法云地等「菩萨十地」的内文,希望大家做一位能帮助人的「人间菩萨」,共为「净化人心」而努力;如此,则「人间净士」指日可期!
第一地 欢喜地
学佛
,一定要经过「菩萨十地」这十个阶段。「地」是基础的意思,第一个基础阶段就是「欢喜地」。要做一位欢喜地菩萨,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首先要培养欢喜心,也就是爱心、
慈悲心
;有了慈悲心,就愿意施舍。不管出力或是物质的
布施
,抑或以自己所体悟的道理去改变他人,都要从欢喜心和爱心开始,然后才能「舍得」,包括舍出金钱、物质与时间。如慈济四大志业能够成就,就是因为有许多的护持者能生欢喜心,才有今天的规模。
不过,当然不是保持三、五日的欢喜付出,就算是欢喜地菩萨;而是要经过长时间来考验。不只是这一世,还有无数的来生来世,都要常常培养这分真诚的欢喜心。
勤修「戒、定、慧」
如何才能保持欢喜心?那就要先息灭贪、瞋、痴。我们会有烦恼、情绪沉浮不定,都是由于不能满足而生起不欢喜的心念。人与人之间,常常会为了一些成见、分别心而产生不愉快。例如:对某个人起欢喜心时,不管对方有任何行为与要求,都会袒护他、为他说尽好话或答应他的要求,为他付出,甚至为他犯规、为他作歹……。为什么呢?因为:「喜欢」他呀!
相反地,若不喜欢某个人,就会对他心生怨恨。而纵然对方有很多优点与才华,只因为不喜欢他,就会百般挑剔或刻意忽略他,这就是一种怨憎心。怨憎会掩盖欢喜心,变成充满人我是非之心;而这些成见,其实都是从自己的「心」念开始。
学佛说来简单,只有两个要素:就是勤快与殷勤,又称为精进;也就是要勤修「戒、定、慧」。做什么事情都能有殷勤之心,就会很欢喜而不怕辛苦;不怕苦,就能保持恒常心,不断地精进。
「戒」,就是守规矩、防非止恶的意思,防止我们的心起贪念,对人没有怨恨,心不要被无明所染,这都必须以戒作预防,不令三毒(贪、瞋、痴)侵犯我们的戒行。心中有戒,自然不贪,也不会轻易对他人
发脾气
;能以「平常心」和「欢喜心」待人,自然就不会生起分别与怨憎的心态。勤于守戒,我们的心就能「定」,而不会任意受到人与事的牵引,行事就能掌握正确的方向。
「正」为我们的行事准则,不偏袒或故意压制某一方,内心没有惊惶、没有挂碍,就会有充分的定力。若能如此,烦恼就能减少,智慧自能涌现。智慧与烦恼是对立的,烦恼增加一分,智慧就减少一分;就像「秤」一样,一边减轻了,另一边自然较重。
所以说,修行就是这么简单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培养殷勤的心和欢喜心;有了欢喜心就没有烦恼,有了殷勤之心就不会懈怠,并且脚踏实地精进,就能恒持道心,进入菩萨的初地,也就是「欢喜地」。
曾经有人问我:「师父,我有个把月的时间都没有发脾气和起烦恼了,这样算是『菩萨』了吗?」
行菩萨道不只是一个月,哪怕是十年、百年,都还不够,一定要尽形寿、尽未来际的时间不断地实践。才能到达目的地——菩萨的欢喜地。若是只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只不过是「欢喜地」的起步而已!
例如:佛陀的弟子中,阿难是「多闻第一」,佛陀所讲的教法,点滴都流入阿难的心中。不过,佛陀却对他说:「阿难,虽然我所说的教法,你都听到了,但是,你真正的体会与佛法大海相比,只不过是指尖上的一滴水而已。」
从这句话,我们就能体会到:平时在降伏心中的烦恼时,究竟能维持多久的时间呢?其实,若肯下功夫就不难,最困难的是「时间」;若能恒久而不退转道心,那就没有什么困难了。
要起欢喜心也很简单,不过,如果是短暂的欢喜或有分别心的欢喜,仍无济于事。其实,人生的快乐就在于欢喜,有欢喜才有幸福。所以,为了我们的幸福,为了成就道业,一定要时时培养欢喜心。
有心与无心
但是,要保持欢喜心,有时候也会感到非常困难。就拿「定力」来说,要能不受环境的影响并不容易,像最近我就体会到
失眠
的滋味。
常常有人说:「我晚上都睡不着。好苦呀!」
我常会回答她:「我们是忙得没时间休息,而妳竟然会睡不着,一定是想得太多了,把事情放下就会马上睡着了。」有一天晚上,我却被「无心」的东西所扰乱,以致「有心」而失眠。那天半夜十二点半左右,我忽然被一阵
念佛
声惊醒,对方念得好起劲、好认真!我心想:现在是几点了?是谁念佛念得那么认真?环顾四周,才发现原来是闹钟的念佛声。或许是我时间设定错误,才会在三更半夜里传出如此认真的念佛声。
本来我想去关掉它,但心里又想:可能它只响个五分钟或十分钟就会自动停止吧!我决定和它周旋看看,它无心、我有心,看我能不能在念佛声中,心很轻安而无挂碍地睡着。
结果呢?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也过去了……,看看时间已经一点零五分了,它仍是「无心」地念下去:而我这个「有心」人,也很认真地一直听,听得心好烦啊!于是,我只好起身把闹钟的定时钮按下,念佛声才嘎然停止。
心系臭皮囊
这件事让我想起,曾有一位修行四十多年的老修行者,平时若有信徒即将往生,他都会对人家说:「身体是一个臭皮囊。时间到了,就要把它丢掉、不要有挂碍,这样才能
解脱
。」并且请家属不要吵他、要赶快为他念佛。
但是,一旦自己这个臭皮囊将腐烂、坏死时,他一样会很烦恼、心放不下。
我去探望他时,对他说……「这就是你常常说的『臭皮囊』啊!不要把死看得那么重,专心念佛吧,」
他说:「法师,我过去也都是这么对别人说,可是现在真的很痛苦!你教我怎么放下呢?」
我说:「用念佛来转化心念吧!」
他说:「我也知道要念佛,可是,现在我真的念不下去啊!」
他临命终时,一些法师都围在他的身边念佛。因为他是「半路出家」的,他的俗家眷属——媳妇、女儿一直要靠近探望,而他虽然讲不出话来,还是一直招手希望他们过来。但是,法师们为了不让他的心受眷属牵绊而不得解脱,坚持不让他们接近。试想,这是多么痛苦啊!当一息尚存时,哪怕先前已有几十年的修持经历,到最后却还是放不下。
所以「有心」时,难免就有烦恼。
转凡夫心为佛心
我常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学佛,就是要转凡夫心为佛性,要把凡夫的烦恼心除去,必须经过洪炉的锻炼,才能锤炼出杂质而成钢,再制成精良的用具。
在清净的地方修行,不是真正踏实的学佛。唯有在复杂的人我是非中,才有机会让我们磨练与
学习
;环境越恶劣,越能练就纯良的本性。
凡夫心多烦恼,诸佛和菩萨的心则清净无染;因为
佛菩萨
已经达到「无染心」的境界,所以能显现清净的本性。就如上文提到的闹钟,它无心、我有心;无心的境界很自在,不管是不是休息的时间,只要设定的时间一到,它就开始殷勤地念佛。若觉得不需要时,把按钮按一下,它就会静下来,不会抱怨主人让它念得那么久,也不会埋怨:「你不要我,便把我按掉。」
但是,「人」就不一样了。如果有人正在用功念佛,旁人只是轻轻说一声:「你不要念得那么勤,执着于用功,而忽视该做的事!」
他通常会回答:「你嫌我太勤?好啊!我可以轻松一下。」之后若教他再继续用功,他就会说:「我不要念佛、拜佛了。」这就叫做「有染心」。
我们若能把「有染心」转变成「无染心」、把凡夫心转成佛心,就能时时殷勤、欢喜。欢喜心就是清净心,没有人我是非,没有「我所爱的人」,也没有「我所怨的人」,没有了爱与怨,就能时时保有清净的欢喜心。
欢喜心要尽形寿、尽未来际持续地培养,才能达到菩萨的「初地」。这说来简单,但是经过分析之后,实在也不容易,难在于需要有耐心和恒常心,有了它,就能转心念而逐渐显露佛性。
四大与人生
关于人生世间,我们所要认识的有「大乾坤」与「小乾坤」。大乾坤就是整个宇宙之间,天地万物包括季节气象,若有不调顺时,我们都会有特别的感觉。
例如艳阳高照时,就会感到很炎热。往往有特别的感觉时,就是「不调」,没有什么感觉时,才是「顺调」。人们应该珍惜「没有特别感觉」的时段,才是真正健康、幸福的人生。如大乾坤四大调和时,我们不会感到特别热,否则稍微动一下就汗流浃背,让人很
烦躁
,这就是「火大不调」。
下雨天时,要外出辨事就很不方便,这也是一种「感觉」。像这次澳洲的水灾很严重,从电视画面上看到,滔滔洪水已淹没了多少县镇乡村!这场水灾,不知造成多少人无家可归,又有多少的生命因而丧失?雨水造成的影响,轻者是外出不方便,重者造成家园流失,甚至生命的伤亡,这叫做「水大不调」。
再则「风大不调」。近年来常有超大型的飓风,吹毁了很多城市、县镇、乡村、农田、房舍,一阵强风来袭,便使得他们的家园满目疮痍,这就是「风大不调」。花莲在一个多月前也有台风,瞬息之间大街小巷变得面目全非,风夹着水、带来大雨,整个铜门村庄就这样被毁灭了,这叫做「风大不调」。
还有「地大不调」。过去花莲曾经发生四级的地震,天摇地动,令大家饱受一场惊吓。而菲律宾竟然也曾经地震达到七级多,毁损了许多人命和豪华的建筑物。一些风景优美人潮不断的观光地区,也在瞬息间全部塌陷。
人的生命就在一瞬间被埋没了,有的人当场死亡,但也有奇迹出现,几天前的新闻报导提到,有一位厨师被埋在瓦砾堆中,正巧有一个缝隙能呼吸,就这样过了近十天;他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只受到轻伤。问他是怎么活下来的?他说是靠雨水。人可以几天没食物吃,就怕缺少水分,有了水分,生命就能维持下去。
看看一场震灾,当地不知丧失了多少人命与财产,几十年的经营同样毁于一旦,这称为「地大不调」。
以地理学来说,地层并非整片都是平的,而是一块块的地块连结堆叠而成,地块会受气候影响,地热温度较高时,就会膨胀起伏而引起摩擦;天冷时则会收缩,内部就产生缝隙而引起震动。
善用健康的时光
在志工早会时,我问医院的志工,这几天有没有看到什么特殊个案?有一位志工菩萨对我说:「师父,我看到一个老人好可怜,她
气喘
,喘个不停,医生一直在照顾她,」一直检查、换不同的药,还是一直喘。她的孩子在一旁陪伴也不知如何是好;病人辛苦,照顾的人更辛苦,医生也是无可奈何。」可见不论是大乾坤(天地)、小乾坤(身体)只要顺适,则是健康而幸福的。
所以,我常对志工说:「你们平时会感觉到呼吸是这么困难的事吗?人生最宝贵的时光就是在没有特别『感觉』的时候,这也是最健康、最幸福的时候!若是感觉到身体某个部位不适,那就是它有了毛病,才会发出信号让我们『感觉』到。」
人生真正要学的,就是要学得轻安自在,不要有异样的感觉,这就是幸福。若能善用健康的时光,珍惜生命的使用权,就是有价值的人生。
我们要行菩萨道,一定要保持欢喜和殷勤,这是进入菩萨地的初阶,也就是第一欢喜地。因为欢喜就是幸福,快乐就是菩萨;面对一
一切境界,都能欢喜快乐、不计较人我是非,就是菩萨的初地。
第二地 离垢地
「离垢地」就是很清净的境界。何谓「垢」?也就是垢秽——对人我有分别心,自以为了不起,总是认为:我的学历比你高,什么都比你强,愈比愈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像这样,心就会常常有垢秽染着。心地若能净化,去除这杂念,才能进入「离垢地」。也就是心田中完全是纯净的好种子,不要掺杂一些不好的东西。
人之大患在于身
若能以智慧来观察大乾坤(天地)及自己的小乾坤(身体),就会发现:我们这个小乾坤,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世间最污浊、最臭秽不净的就是这个身体;同时,也是最不保险、最不安全的。因为不论是社会、国家的动乱或山河大地的「四大不调」,都对人们有最直接、最大的影响。。
例如一有「大地震」时,大家就会赶紧逃避。为何要逃呢?因为怕大乾坤的地大不调,会使我们这个小乾坤受到伤害。小乾坤的「地大」就是筋、骨、肌肉等硬质的东西;这些
筋骨
组织再强健,也抵不过山石泥土的巨大力量,所以,我们会怕大乾坤的变动或是人为意外的变故。
例如,一位在慈济医院急诊室服务的志工,就曾提出一件个案。她有一次在值勤时,救护车送来了一家人。他们开车出游,车子忽然在半路上爆胎,先生紧急煞车后,方向盘失控、撞上路边的民房。结果,不仅整部车全毁了,一家五口也都受了重伤。
我问她:「看到那种景象,妳会害怕吗?」她说:「不会。不过,觉得人生真是无常!好端端地坐在车上,怎会想到车子忽然会爆胎呢?在刹那间,一家五口就这样遭受到伤亡的惨祸。」这的确可以让人体会到人生无常;若是换成比较胆小的人,看到那种
血淋
淋的场面,一定会受到相当大的惊吓。而慈济志工的确是「仁者有勇」,令人称赞。
在环保工作中,最怕的就是医院里的废物。因为医院是细菌最密集的地方,而且被处理掉的病变坏死肢体,
脓血
烂臭、污秽不堪!所以说,人间最脏的东西就是这个身体。
由于我们的身体如此污秽,心念又从外面染着一些人我、是非的烦恼,以致对清净的妙法不能领纳。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座储藏宝藏的宝库。可是,很多人都把宝库当作垃圾桶使用;对于日常生活中能够净化人心的清泉甘露,反而不会拿来运用或储存在宝库里,只是储存一些人我是非、贪瞋痴的垢秽。
无垢染的欢喜
这些垢秽若是充积于内心,就算「欢喜」也是一种垢秽,比如:「中了奖券,中了六合彩!」或是「股票又涨停板,买的地涨价了!」所欢喜的都是这些投机、泡沫不实的东西。想想,这样的欢喜是清净的吗?不是。倘若隔天股票跌停板,一下子又转喜为悲、啼哭不止了。
台中有一位会员,说他母亲很担心他去玩六合彩。因为怕他中奖时就笑个不停,若是「杠龟」则又哭个不停。有了笑不停的欢喜,就有哭不停的烦恼,这就是有污染的心——贪心。真正的菩萨所拥有的是「清净的欢喜」;虽然还有那分「人伤我痛」的烦恼,但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得失烦恼,而是为了悲悯众生的烦恼。
所谓「烦恼即
菩提
」,虽然菩萨也有烦恼,却是发了菩提心的烦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要痛苦的人能得救,他就很欢喜,这叫做清净、没有烦恼的欢喜,像这种没有染污、没有人我是非,而且恒久的欢喜,才能称为「无垢地菩萨」。
菩萨心并不只是发心、热心,菩提心易发,恒常心难持。我们要把易发的菩提心化为恒常心,不只在今生此世,还要尽形寿和尽未来际,都要抱持这分心。
所以,学佛要先看透世间之理。大乾坤有四大不调,小乾坤也是刹那无常,有什么好计较的呢?我们只需好好地清净心地,不要让它蒙上垢秽污染,并时时抱持着欢喜心和清净心,这样就是进入第二阶段的「无垢地菩萨」了。
不改初衷恒精进
每个人都应该时常自我反省——今天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像个菩萨?今天的心是否很清净?有没有卷入人我是非?天天把它记录下来,一个月后再翻出来看:第一天、第二天欢喜,第三十天是否同样欢喜?第一天身心清净、没有人我是非,第二天也很清净……,所保有的是「看到别人欢喜时,我就很快乐。」二一十九天都是如此,第三十天是否还是如此?如果第三十天仍不改初衷,那么这个月你就能画上一个圈圈,代表你已经做了一个月的初发心、无垢秽的菩萨。
但不是只做一个月的菩萨而已,要把这些圈圈持续地画下去,画满一年十二个月。当中是否有三角形或打叉的符号,就要以良心来自我约束。一年过后,若有十二个圈圈的话,那时候你才可以说:「我已经当了一年的初发意菩萨了。」
其实,要当菩萨是很容易的,并不是会「飞天钻地」才是菩萨;只要改革自我的内心,就能逐渐进入菩萨的境地。总之,还是要人人多发心,好好保持这股清流;并将无污浊的心,应用在日常生活与待人接物上。
第三地 发光地
现代社会的教育,必须经过一、二十年的学习,才能达到比较深入的程度;学佛亦然,要从凡夫到达成佛的境界,更需经过长久时间来学习。
净化心地,自照照人
前面说过修学菩萨的心地,要经过十个阶段:第一是「欢喜地」,要时时播撒欢喜的种子;不要把不如心意、埋怨、厌恶的种子放在心上。如果讨厌某个人,就等于种了一颗「怨嫌」的种子;对一个人产生恨意,就多了一株恨的祸根,将来就会产生障碍,所以要去除这种心态。时常培养欢喜心、结欢喜缘,得「欢喜地」。
第二是「离垢地」,即心地常常保持纯净、没有杂念。修学尽管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专心深入一项法门,不要人云亦云;人生有多少时间能任由我们东挑西选的呢?又有多少时间可以样样都学,把时间挥霍在走马看花之中?
像现代的科学也分得非常精密微细。单就医学而言就分很多科,每一科都非常精细;这无非是因为生命短暂,可以学的东西确实很多,为了「学有专精」,不得不分门别科。学海无涯,而佛法所涵盖的更是广大无边,所以我们学佛要专心一意,若能如此,心地才能远离垢染,这就是第二阶段——持心清净无染,得「离垢地」。
第三阶段是「发光地」。一面镜子若是蒙上一层污垢,就无法清楚地映照出人的面貌或景物。我们的心就像镜子一样,心若被污染了,清净的智慧就无法显现其良能效用。学佛,就是希望我们的心地能发光(智慧光能);而且不仅能自照,还要照亮他人。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很「黑暗」。其实,这里所讲的「黑暗」是指人的心地黑暗,也就是本性中的智慧光明无法显发出来。不仅没有照到外面,也不曾返照自心,因此会感到迷惑不安,这就是凡夫。
凡夫本就具有佛性,只是被无尽的欲望所遮蔽,因此无法发光;若要使它发光,唯有修学坚忍美德,才能断除迷惑。因为我们往往无法忍受境界的诱惑,所以容易生起迷惑。
生忍与法忍
谈到「忍」,
学佛者
要具备两种忍:一是「法忍」,一是「生忍」。发心修行者,必须修「法忍」;为了求法,必须立定心志下苦功,为法忘躯也在所不惜,不要常常存有「小我」的私心。
例如礼佛时,不要只是想:「天气这么热,稍微拜一下就会流汗。晚上已经沐浴过,不要再拜佛了;以免拜完后又汗流浃背,很不舒服。」其实,如果有心希求佛法,就能忍受「流汗」的麻烦;反之,就无法去除「我」的存在而见佛性。
有的人刚发心要修行,就想找个较清闲的道场——环境好,周围干净、没有蚊蝇,职事又不会太忙、不用做很多工作,认为这样的道场才适合修行。其实,佛弟子应该为法忘躯、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才是真正能为法坚忍;也才称得上是修行。佛理深无边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要能透彻理源,必须安忍无悔,这就是法忍。
再来是「生忍」,「生」就是生活。为了生活,我们必须忍苦耐劳。又如我们所帮助的阿公、阿婆、孤儿寡妇或是贫病交迫的人,抑或遭受天灾人祸的苦难众生,都是在生活中受尽苦难,虽是无奈,也得堪忍!
以前,我常亲自下乡探访「照顾户」。有时候远远的就有人指引我们:那一间屋子就是某某人的住所。看他们住的房子,会感觉到还不如一间鸡寮或猪舍。这哪像人住的地方啊!要进屋内还要弯着腰、半蹲着才能进入,一进去往往就看到阿伯或阿婆病倒在床。他们就在这样的小屋里,度过了几十年的岁月,的确很无奈,但也不得不忍耐啊!
相反的,有的人犹如置身天堂。他们住在高楼大厦里,每天搭电梯上下楼,就像腾云驾雾一般。只要用手指按个钮、门一开就到了,这也是一种生活环境。他们夏天有冷气,冬天有暖气,但是,是否过得比穷人快乐呢?不尽然,因为人心总有追求不尽的欲望。
有句话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大象那么大,小小的蛇却想把它吞下去。这就像凡夫心,贪欲无穷,欠缺了一分「忍欲」之心。
金银与毒蛇
在佛典上曾经提到:有一天佛陀在行进间,忽然转头对阿难说:「阿难,毒蛇!」阿难赶紧朝佛陀指的方向看去,随即接口说:「佛陀,毒蛇!」然后,师徒二人就很安然地走过去。
后面正好有一对父子在工作,听到佛陀和弟子的对话,就好奇地向前查看。一看,父亲对儿子说:「这哪是毒蛇?是黄金、白银哪!」父子俩欣喜万分,赶紧将那些金银搬回家。
经过一段时间,他们拿出来用时,却被人抓了起来。因为那些黄金、白银属国库所有,是被强盗抢走、暂时放在那个地方的。由于库银上面都有封印,因此,这对父子拿出来花用时就被人发现了。
当时盗取国库要被处死,他们就被带往刑场。临刑前,父亲对儿子说:「儿子,佛陀说那是『毒蛇』,的确没错啊!」
儿子也说:「对啊!那真的是毒蛇。我们已经被蛇咬了,而且必死无疑。」
这个国家的国王及大臣们,都笃信
佛教
。执刑的官员,忽然听到这对父子提到佛陀的大名,就赶紧向国王禀告、说明。国王听了,立刻派人把他们带来,并问:「你们为何提到佛陀的名字?」
这位父亲回答:「发现金银那一天,佛陀指着那堆金银说是『毒蛇』,他的弟子深信佛陀的话,也说是毒蛇。我们父子不知原委,眼看明明是一堆宝藏,就把金银搬回家。现在,我们终于相信佛陀所说的话;但是已经太迟了。」
国王听了,了解这对父子并非直接偷盗国库的人,而且他们已觉悟佛陀说「贪欲如毒蛇」的道理,于是赦免了他们的死罪。
忍苦去贪,为法忘驱
在小说或电影里,也常有为了一张「藏宝图」就互相残杀的场面,为此不知牺牲了多少条人命?这都只为了一念「贪」。其实,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即使真的发现了宝物,生命却不知能否保得住?
由于佛陀与阿难已经超越了凡夫地,了悟世间的金银宝藏就像毒蛇:因此能够解脱自在。而凡夫就会把这些东西当成宝贝,所以很容易被这些毒素所侵。这也是缺乏「忍」的功夫。众生为了财物利欲互相侵害,学佛者需忍人所不能忍;这就是生忍。
我们若有一分坚忍的心志,不只能得「法忍」为法忘躯,也不畏辛劳,必能克服万难殷勤精进。一般人也要忍下心中的欲念,不要为了物欲而不择手段去夺取,甚至伤害别人。在现实社会中,抢案时有所闻;不但抢夺东西,还伤害人命。但是这些东西,到底能用得了多少呢?何况能够逍遥法外的人,实在少之又少;就算能逃过人间的
法律
,将来还是逃不过「
因果
律」。
所以,要使我们的心地发光、智慧光明显现,就要懂得坚忍的道理。才能进入菩萨的第三阶段,也就是「发光地菩萨」。
第四地 焰慧地
修学佛法,最重要的在于一个「心」字;也就是从心修起,而表现在行为上。但是心性无形,到底要怎么修持?
修心即修改不好的习气
所谓「修心」,是不是修我们身体内的「肉质心」呢?其实不是。人的
器官
,只不过是具有功能、感觉而已,真正要修的是我们思想的根源,与肉质心——
心脏
器官毫无关系。如某人心念不好,就是换个心也改变不了他原本的观念,他以往的习惯依旧会存在。
记得几年前,台大医院曾经有一位五十多岁的患者,她需要动心脏
移植手术
。当时有一位年轻人车祸往生,经家属同意,医师就把年轻人的心脏移植在妇人的身上。等到她恢复知觉送到普通病房时,大家问她:「妳平时最爱吃什么?」
她说:「我住在澎湖,最爱吃海产,还有竹笋。」虽然这位妇人已经换心了,但是仍带着过去的喜好、习惯。从这里就可以证明:「修心」不是修人体内的肉心,而是要改变凡夫患得患失的思想和习气。
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不能脱离菩萨的轨道,而菩萨有等级的区分。要培养欢喜心、喜舍心,才能登上「初地菩萨」的境界。
舍,要「舍得欢喜」,若是因为一时的欢喜心而舍出去,之后却越想越舍不得,换来了一身烦恼,这些烦恼就是「垢」。有了垢秽,就像一盏灯蒙上了一层雾;又如眼疾,眼前忽然有小黑影遮住,但并不是东西变黑了,而是
眼睛
出了毛病。同样的道理,我们的心有了烦恼,就会遮蔽智慧的光明;为了发挥智慧,将光芒照亮人间,所以要勤拭「心」,恢复鉴照的功能。
初地之后,仍必须时时精进,然后才能进入第二「离垢地」。就像我们爬楼梯,爬了第一阶再爬第二阶、第三阶……
欢喜心就是「布施」,清净心就是「
持戒
」。我们的心若没有贪执和污染,就不会犯戒,自然能够散发出清净的光芒。像玉石要经过琢磨才能显现美丽的本质。要成为第三地菩萨,就得学习忍力,因为布施就得割爱,持戒也需要一番毅力,这都要经得起一个「忍」字;具足为法忘躯的「法忍」及日常生活中的「生忍」,这样心地自然会清净、光明,所以第三地称为「发光地」菩萨。
第三地之后,接着踏上第四阶——「焰慧地」。「焰」是光明四射的意思,不只是智能光明返照自身,还要将光芒向外发散照亮。若能登上「焰慧地」,就能到达明净的彼岸。
台北每逢庆典时,就会有放烟火的庆祝活动。站在比较高的地点,就可以看到烟火冲向天空后,爆出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火花;烟火发射到很高很远的地方,它的光亮,即使再远的人都能看得到。
舍弃名利我相
修行的确需要忍耐,这种忍耐并非只在一时,而是要恒常的时间都能忍耐、精进,才能有所成就。若有人说:「修行要忍耐,只好多多少少忍一忍。」这种忍是短暂的,一旦忍不住了就会退步,这样如何精进呢?真正要使我们的智慧发光、光芒四射,就要再加强毅力与忍耐力,两者非常充分,智慧自然光明。
由生忍而法忍,先由人与入之间开始,不从别人的脸色或工作上起分别心。不要想:这么辛苦、卑微的工作为什么叫我做?我是执笔办公的人,你却叫我拿扫帚扫地?真是大材小用!像我这么好的人才,你却叫我去厨房捡莱、煮饭。若一直觉得很委屈,为自己抱不平,这样的心态怎么能精进呢?
修行,要先舍弃社会上的「名利我相」。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基础做起、耐心去学,否则绝对无法进步。例如:若想享受品茗之乐,必须先学习如何烧水、泡茶,这就是从基础开始学茶道。除此之外,还应该知道水源从何处来,茶树如何种植、采收、烘焙等等……。若能这样按部就班地踏稳每个脚步,就能不断进步、充实智能的功能,进而达到「焰慧地」的境界。
总而言之,不论处在什么环境,都要下决心去适应,并以发光地的生忍、法忍为基础,不断地再精进,才能达到「焰慧地」。
断除疑惑,坚定信念
要使智慧光芒四射,有一项很重要的前提——「断惑」!惑就是迷惑、疑惑。凡夫都有疑心,为什么会有疑呢?因为我们的智慧还没有具足显露。
同样是修行,有的人说:「念
阿弥陀佛
,直到临终一心不乱,弥陀、观音就会来接引,就能即身解脱,所以要赶快念佛。」有的人又说:「念佛要念到什么时候?最后还要等阿弥陀佛来接引,倒不如修禅,靠自力,不用靠他力,坐禅就可以自己得解脱,」
其实八万四千法门,只要专心由一门深入,最后都能有所成就。就怕有人三心二意,原本修持念佛法门,可惜念佛持名的工夫,已经念到举手投足都是一声阿弥陀佛;不小心滑了一跤念「阿弥陀佛」,欢喜时念阿弥陀佛,烦恼时也念阿弥陀佛,好不容易培养到脱口而出都是
佛号
的程度。但是一听到别人说:「这是靠他力、靠佛力,这样不保险,我们还是来坐禅比较好。」便放弃念佛法门,改修坐禅。这就是自己的信念不够坚固。
有的人又因信念的偏差,认为:念佛既要念得一心不乱,所以世俗事都不要涉入,这样才能解脱。但是,他却忽略「善根」与「
福德
」要平行,而慈济的菩萨道正是「福慧双修」的法门。
有些人说:「你们光是做慈济,就像小鸟用一只翅膀在飞!」
我说:「如果小鸟用一只翅膀就能飞,那只鸟就是神鸟.这已经超越凡间的境界,不是普通的鸟。」
其实,做慈济的志业也是修行的法门之一;是「福慧双修」的菩萨行。看看慈济的委员,虽然天天做得很辛苦,心中却充满喜悦。
我们若能对所做的一切都不求回报,心中就没有污染,只有清净的善根,这就是「无垢」。既然能欢喜又心无污染,智慧也就能具足:再加上精进不懈,以恒常心、一心一志对治三心二意,自然能时时散发出智慧无染的大爱。
我常说,业来的时候要「欢喜受」,委员们知道「如是因,如是果」的道理,所以每天心无挂碍,精进地做利益社会的工作,所发挥的就是「焰慧」的功能:这已同时在培养善根、福德,为何说慈济人像用一只翅膀在飞的小鸟呢?
忍而无忍,自利利他
总之,精进就是要破除那分「迷惑」,不要只是想着:我要怎么修,才能得到解脱?其实,平常的付出就是在修行了。时常欢喜待人,就是在修养自心:如果对人不能起欢喜心,任由怎么修,还是一样会困在迷惑中、有「人我是非」的烦恼相在。
可见精进是要达到「修而无修、忍而无忍」的程度。不要说:「我对你已经很忍让了!」这就是还有「我相」的烦恼在。要修得很自然,比如,有人为我们打抱不平说:「刚才他回应你那番话,难道你不
生气
吗?」自己就要想:「我觉得他刚才讲那些话很平常,有什么好生气的?」若能忍到面对任何境界都不起心动念,这才是真忍、才是真正的精进。
所谓「修而无修」,就是不必执着「我要怎么修?」就像驾车技巧纯熟的人,当前方有来车时,会很自然地闪过,而不会把方向盘抓得紧紧的。飞机驾驶员也是一样,若技术很熟练,飞行时只要起动按钮、顺着仪器操作,他在高空上照样能够谈笑风生,非常安然自在。
我们修行,就要和那些驾驶员一样,要不断地向前精进,但是一点也不紧张和多虑。若能修到什么都不挂意,就是「修而无修、忍而无忍」的境界,自然能「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这就是断「修惑」。智慧的本性自然炽盛、光芒四射,这就称为「焰慧地菩萨」
我们要好好地培养这四个阶段的心地,这样菩萨地就很容易达成。学佛是学习一颗菩萨心,大家要好好追求心的根源——要达到「修而无修」,才是精进行。
第五地 难胜地
学佛的因缘确实很难得,佛教中有一句话:「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要得到这个人身,在六道轮回中确实很困难;得到人身又能听闻佛法,更是不容易!有人很有心想深入佛法、依循真理,但也要因缘具足才能如愿。今天我们有福亲近佛法、实行佛陀的教法,是多么有福啊!听以更要知福、惜福。
菩萨人间化
学佛,要学习当人间的「活菩萨」,学「生活中的佛法」,将佛法应用在人与人之间,将菩萨「人间化」。学佛要先行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即身成菩萨」呢?必须一层层、一步步地向上迈进。
世间一切的苦恼,大都因瞋恨而起;小则影响个人,大则波及整个家庭、社会、国家。
记得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地,五十多年前分别被美国投掷了一颗原子弹。使得当时整个广岛像座废墟一样,死了几十万人。几年前,世界环保单位去当地勘察,发现尚有原子尘存在,而它所导致的病变还在陆续出现中。一颗原子弹的威力,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惨况和苦难。现在则出现更厉害的化学、核能武器,多可怕啊!
这些苦难的罪孽,究竟从何生起?完全起于人们的愚惑无明,而起贪瞋痴毒念,才会演变成残酷的心态,甚至会毁灭人间的幸福。所以,学佛人应去除贪瞋等毒念,每天都要殷勤培养欢喜心,接受当天的人与事,唯有勇于承担,才能付出无所求而得轻安欢喜自在,成就初地菩萨。
另外,无烦恼,无挂碍则是第二「离垢地」。离垢等于「持戒」,做人的规矩要好好把握,心镜要勤于擦拭;把心镜擦得雪亮,就能照出世间一切的真相。
无垢污的心地就是「发光地」;此时,我们的智慧就能发挥在人与人之间。除了能照耀自己心地的黑暗之外,还能照耀人群,这就是第四地「焰慧地」。
慈悲济世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流、像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凡是有心人,自然能洗涤自我的烦恼,学习教富济贫,使得人人快乐,这就是智慧的功能已经照耀于人群。
禅定与断惑
接下来是第五「难胜地」。真正想要学佛就必须步步上升,套句
现代人
的话,称为人格升华。何谓「难胜地」?也就是「六波罗蜜」里的「禅波罗蜜」。学佛要修习「禅定」,心能定下来,就能达到禅的境界。如何让心定下来呢?要断除「思惑」,将心中的明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且不是一曝十寒。
比如:看到东西发霉,天气正好艳阳高照,就赶快把东西拿去晒一晒,之后又把东西收藏起来,时日久了再拿出来,还是同样会发霉,这样就达不到效果了。
若能时时用心观照,就能常保平静,也就没有利害得失的挂虑,常常处于「定」的境界中。但是,修行不只是学坐禅而已。其实,「禅」的真正定义为「正定」。正,就是不偏差。心要时时守住「诚与正」,绝对不可「想的是一回事,说的、做的又是另一回事」;若是如此,就缺乏信用了。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挽,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的基础若是少了「信」字,就像古代的车子少了主轴一样,根本无法行走。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很平坦,就不能缺少「正信」,没有正信,行为容易有所偏差。所以,学佛要修得「禅波罗蜜」。
修行若是达到禅的境界,则担柴运水无不是禅,举手投足无一不是禅。过去有一位修行者,请教一位祖师:「如何才能达到禅的境界?」祖师只回答他一句话:「无烦恼。」但是,他一直参不透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他正
打坐
时,祖师从那儿经过,就拍拍他的肩膀,问他:「你在做什么?」他抬起头来说:「我在坐禅练功夫啊!」
祖师说:「你坐禅练功夫要做什么呢?」
修行者回答:「要成佛啊!」祖师听完,未发一言就走了。
过了几天,祖师端了一盆水来,然后在大粗石上磨砖;他坐在庭院里很认真地磨着那块砖。修行者看了觉得很奇怪,趋前问道:「和尚,你为什么在磨砖呢?」
祖师就说:「我要把砖磨成镜子啊!」
修行者说:「砖只会越磨越薄,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祖师微笑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你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虽然这只是一则小故事,里面却充满了哲理。学佛不只是坐禅,一味坐禅非但不能解脱,也不能成佛。
真正的学佛,是要修练我们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时时刻刻都很清净,对于任何境界都不起烦恼,这才是真功夫。
真空与妙有
学佛人想登上「难胜地」则必须断惑、断烦恼,并且要了悟「真俗二谛」。何谓「真、俗」二谛?以物质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从「有」分析到「无」、把「整化为零」,因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体,从真谛来讲,到了最后就是「真空」。但是,我们也要回复到俗谛,因为我们生活在人间,所以,要了解物质「化零为整」的功用,它可以把没有的东西、组成有的东西,这称为「妙有」。
因为若只是谈「真空」,则容易陷入「断灭空」,认为一切都空掉了,还计较什么呢?观念偏差的人就会说:「既然都是空的,那造恶有什么可怕呢?造善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此变成造恶不可畏,造善也没有可喜之处,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真空」里有「妙有」的存在。我常说:「种子如毫芒,它很小,却可长成一棵合抱的大树。」「因」明明是有的东西,就像种子里面蕴含着生命一般,可是整棵大树的形状并非包藏在种子里面,这就是「真空」一旦种子与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缘和合之后,那颗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就是「妙有」。
而「俗谛」就在妙有之中,随着因缘而「化零为整」,因为「有」,就得好好把心修好,避开「有」的障碍。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烦恼,而是受到环境的染着,增长了无明烦恼:也不是每个人都缺少欢喜心,其实欢喜心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修行就是在培养这一念心,才能常常欢喜自在,不被境界所转,这样就是「禅」。
我们对「真俗二谛」若没有障碍,不相互冲突,就可以体会到「真空」的道理。
譬如:修行者既已出家,追求真理,就应以佛法的真理引度父母,使他们蒙受法益得安乐,这是出世的大孝。在家人则是给予物质的回报,这就是「俗谛」,世俗的孝道。兼顾这两种孝道是我一直提倡的,这样真谛、俗谛就不会相互冲突,可以成就真俗二智。若能推而广之,在菩萨道上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修而无修」,到达自在解脱之时,就能达到「难胜地」的境界。
不过,要经过这阶段并不容易,因为凡夫心随时都在动摇,有的人有很好的修行环境,但是,才刚安定下来,又经不起一颗小沙粒的撞击。所以,必须具足毅力与勇气,才能顺利地迈向第五地——难胜地。
第六地 现前地
前面已分析到第五地。为了让大家加强印象,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之前所研习的部份。
回首来时路
第一是「欢喜地」。难得人身,来到人间应欢欢喜喜地过一生。但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在一生当中都能保持欢喜心很难;就是因为难,所以才说是「修行」。
要修得天天欢喜,就得下一番工夫,必须发大心、立大愿才行。首先,要先给别人欢喜。若能天天以欢喜心待人,并给予爱的布施,使得人人自在欢喜,自然我们也会感到无限欢喜。
第二是「离垢地」。垢就是污浊;有形的指外在环境的垢染,无形的是指个人内心的烦恼。烦恼心就是无明,就像污染环境的垃圾,当看到周围的环境很清净时,就会起欢喜心:反之,就会起烦恼。因此,我们必须去掉这些垢染,才能时时保持欢喜心。
有一位离开台湾很久的居士,他返回台湾之后,好几年都没看到我,当他再度来访时说:「师父,这里进步好多!医院、
学校
和我离开台湾之前完全都不一样。尤其是精舍,感觉上也不一样。」我就问他:「精舍一直都这样,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
他说:「周围都是绿地,一片绿油油的,没有杂草丛生。」
他又说:「要让一片草地绿油油的,而且没有任何杂草,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辛苦啊!这一点我在美国有很深的体会。」
因为他自己有一片小小的庭园,要照顾得没杂草又很青翠,就得付出很多的时间、体力,非常辛苦。看到精舍周围都是绿油油的、没有杂车,可见已付出相当多的心力。
同样的,修行平时就要用心拔除心草,尤其是人与人之间,要常常培养欢喜心,有了欢喜,就表示心无烦恼、心地一片善良,这就是「离垢地」;当这些心灵垃圾完全去除时,那就成为「发光地」了。
云开见月现光明
每个人都有一分智慧的光明本性,只是常常被无明所遮蔽,而无法显现智慧的光芒。譬如:天上的太阳被乌云遮住时,它的光芒就透不出来;等到乌云散去后,太阳又会露出脸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时拂去无明的烦恼,才能「云开见月」,看清眼前的一切景象。
「发光地」之后,再来就是「焰慧地」——不只是自己的心地发光而已,还要能光芒四射、照耀他人。学佛不是要当自了汉,还要利他,要尽我们所知的一切去教导别人;就像以手中的烛火,再去点燃其它的蜡烛一样,使光芒得以照耀每个角落。
第五地是「难胜地」。难胜地是非常殊胜的,必定要达到心不动摇的程度,而且不只是短暂的时间。
佛经
中曾记载佛陀来回人间八千次。他在每一生、每一世中,都抱着长久心,不断在人间行菩萨道、为人群服务,为的就是要消除众生的烦恼,让人人幸福、欢喜、互爱。
凡夫之所以无法成佛,就是因为内在的欢喜
善念
、满足感恩的时间很短,要我们奉献一生好像就很为难了,何况要如佛一样往返人间八千次!但是,不容易的事却能做到,这就是难行能行。
其实,修行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最要紧的就是把起心动念、喜怒哀乐的情绪稳定下来,把短暂的私情、迷情换成为菩萨的觉有情。这种难为能为,称为「难胜地」。
现前地与慧波罗蜜
菩萨的第六地是「现前地」。例如:一面擦得十分洁净的镜子,不管它所照的外境是多么污浊,只要境、物移开后,这面镜子依然十分洁净;就像世间的喜、怒、哀、乐已经影响不了修行人的心,所以面对周围的环境时,即能了然分明,这就称为净性「现前地」。
如何才能达到「现前地」的境界呢?这就要先成就「慧波罗蜜」,亦即「大圆镜智」。要修到心如明镜的境界,就要断「见思惑」——见解和思想上的疑惑。在修行道上,难免会有执着。比如:执着自己已修到某种程度,自认是个心地清净的人,因而与人隔离,认为对方是个受污染的人,多数人都会起分别心。其实,这样的分别心不能有,应当「境来照境,离境则清净」,这才是真正现前地的菩萨。
心镜无杂染,才能观照其它的境与物。就如老式照相机的原理,一格底片上已摄入景物,如果没有把底片卷过去,下一次所拍摄的影像就会重叠。所以,一定要记得卷过底片,每张照片才能清晰明白。因此,过去的事,不要让它的影子留置在心中;才能时时清朗、没有人我是非的牵绊,这就称为「现前地」。
要断惑、返璞归真,才能发出那分最清净无染的智慧,而没有染、净的差别:这就是智慧的明朗境界。我们都具有天真无邪的本性,但是每天累积来自社会的各种讯息,久而久之就变得很老练,这种「老练」,其实只不过是「世智辩聪」而已,应该回归纯朴的心境。
大智若愚见真性
有些人自以为懂得很多,听到别人在谈论一件事,对方还在说前面,他就赶快插嘴,要让人知道「你们所说的我都知道,我懂好多耶!」这样的人只是「聪明」而已,事实上缺乏圆融的智慧。我们学佛要学得「大智若愚」,真正有智慧的人,总是沉着稳重的。人生的经验是用心听来的,听了再用心运用于日常生活中,这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有才华、有智慧的人必然言行一致,让人信任肯定,这才是有修养的人。
学佛,不应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否则真实的景象就无法照映出来,明净心灵——大圆镜智也无法显现;这就失去真诚修行的意义了。若是修到心镜能清楚映照生活万象而不起心动念,就能日日欢喜、心地清净,使智慧发光,并且把光芒照耀他人,进而达到「难为能为」的境界,也就是「现前地」菩萨的境界。境来照境,境离心净,不至于被迷惑!在六度之中称为「智慧」。大家若用心精进,必能日起有功。
第七地 远行地
菩萨十地行,前面已谈到第六「现前地」菩萨。「现前」就是智慧现前,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一一判断分明,不会受人事纷扰而混淆自己的心地。前面六地,配合了「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远行地与方便波罗蜜
第七「远行地」,则是成就「方便波罗蜜」,就是心和境接触时能观照得很清楚,但又「即境不染心」。
心中若有所执着、烦恼,修行就不能轻安自在,也就无法再进步。就像自己绑着自己的脚,自闭于门户之内,因而无法体会外面的境界,智慧也就无法开启。
学习佛法、成就佛道,必定要体会「方便法」,且要「施用方便」自如无碍:方便法是教化众生、成就道业的一种工具。这里说成就「方便波罗蜜」,波罗蜜是「到彼岸」的意思。比如我们若想从此岸到彼岸去,必须使用交通工具——船,才能如愿;船就是渡到彼岸的工具。
我们要渡过烦恼河,不但要自度、还要度人。所以,我们要成就方便的智慧,也就是「方便波罗蜜」,要发大慈悲心,广度众生。
「大慈悲心」不忍众生苦,是行菩萨道的工具之一,我常说「用慈施悲」,用宽广的爱心去服务遭受苦难的人,而且要切实力行「拔苦予乐」的工作;不要只在口头上说:「我也有爱心啊!看到病患在喊苦时,我也觉得很不忍心……」只说自己有爱心,却不肯付出行动去表达关怀,这又有什么用呢?一定要切实去做才行。
用慈施悲的实践法门
例如慈济医院曾有一位年老的患者,因为没有眷属来照顾,中午时想上厕所,就自己把点滴的针头拔掉,结果
血管
的针孔一直淌出血来:而他下床后又无力站稳,就跌坐在地上。
那天,正好委员志工没有午休,一一到各病房再巡视,于是发现这位老人危急的情况。由于病人的体型高头大马,而委员志工却都是
女性
、身材又娇小,因此必须由好几位志工合力搀扶,好不容易才把老人安顿好。志工们抱持爱心而来,将良能发挥出去,这就叫做「用慈施悲」。可见方便的实践法门,源自这一分心——大慈悲心。
地狱
很苦,地藏菩萨抱持大悲的愿力,发愿到地狱救度众生:娑婆世界是「堪忍的世界」,观世音菩萨也发挥大悲心,不断地倒驾慈航来救度世人,这种大悲心就是发挥良能的推动力,由此众生才能得救啊!
因此,要成就「方便波罗蜜」,必须发大慈悲心;立大悲愿,这就要先断烦恼障碍。什么烦恼会障碍我们付出呢?那就是执着于自修自了,在修行中有人会产生这种迷惑。
譬如有的人会执着于修「声闻乘」,有的人则执着于「缘觉乘」,这二乘都是小乘。有的人认为修行要常常听经,才能开智慧、成就道业;或是必须找一个很清净的地方念佛,才像是在修行。若是这样,就是执着在声闻小乘行。
也有人说:「既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只要有佛心,就与佛的智慧同等。只要找个清净的地方,体悟世间春夏秋冬的嬗替,观众生心理的生、住、异、灭,和身体的生、老、病、死的形态,万物一统皆是无常,由此细心观察就会开悟。」像这样的方式叫做「独觉乘」。
如果不能利益他人,只想利益自己,就算智慧再高,也只是一个独善其身、修小乘的行者。所以,若要成就菩萨行,就要先施行方便法,发大慈悲心、断除迷惑,这就需要教育。过去佛陀的教育,是从佛陀口中流露智慧法语,而后听闻者便「依教奉行」。
现在的社会强调教育,而且科系愈分愈精细。但是学生毕业后,却不一定要选择本科系的工作。不像早期的学校教育,学了哪一科,踏出校门后就会从事相关的工作。虽然古代并没有建筑系,不过那时他们盖的建筑物,有些到现在都还很完整地留存下来。过去日据时代所造的桥和隧道,尽管有的已经八、九十年或超过百年,仍然十分坚固、安全。
反观现在的土木工程都有专门的科系,但是,往往一座才造好没多久的桥,在经历一场台风或水灾之后,这座桥就被大水冲断了,那是为什么呢?
专科与专心
因为早期先民很专心地探讨「如何能做好那件工程」,所以他们具有充分的
知识
。现在却都是讲「专科」而不讲「专心」了。过去的人,从事每项工作时都很用心:而且要想学好任何一项技能,都得低声下气、好好地学;师傅怎么讲,学徒就很认真地学。他们非常尊重师傅,当学徒的人三年不能领钱,要不停地学习这件工作,还要在师傅家里打杂、专心忍耐,才能得到师傅的肯定,学到真正的工夫。
而现代人只讲求「专科」,拿到文凭才有晋升的机会:若是没有文凭,不管他如何有心、做得多好,职位还是升不上去,这就是「舍本逐末」。所以,所做的工作也就难以尽善尽美。
由于有这样的教育文凭趋向,所以有些上班族虽然在工作上表现得很好,可是却还要「留职停薪」再进修,就是为了将来能有再晋升的机会。其实所谓的再进修,有时并不见得比他原本所知、所学的更专精。如果只是纸上谈兵,却无法提起「披战甲、入沙场」的勇气,是一件很危险的事。
现在的教育,应该要延续过去人们的那分专心,而不是只执着于文凭;只要专心学习,虽然是「方便」的教育,也会有所成就。教育并不仅限于学校,必须自小就从家庭环境中培养起。其实,童真时候的那分智慧,才是真正清净的智慧。
童心如秋月
赤子之心就如明亮的秋月,我们常会发现大人没想到的,都被小朋友们想到了。几年前,花莲有一次遭逢台风,在风灾过后,台中一位只有五岁多的小朋友,立刻打电话来问安。
当时我正好出去勘灾,不在精舍。回来时听到这件事,心想:难得这位小朋友有这分爱心和关心,所以那天晚上我就回个电话给他。
我就问:「郭镇元,你打电话找师公有什么事啊?」
他回答:「师公,花莲不是有台风吗?」
「是啊!」
他随即用大人的口气说:「我跟您说,台风天,您少出去啊!」
「可是我早上已经出去了,怎么办?」
「您出去做什么?万一被台风刮倒了,怎么办呢?」
「有很多人的房子都被水冲走了、没地方住,很可怜哟!」
「哦,那您是出去救人啊?」
「对啊!」
「那您要早一点出去、早一点回来,不要摸黑回来喔!」
「为什么不要摸黑回来?」
「因为外面黑漆漆的,万一您跌倒了怎么办?」
这就是赤子之心,也是他善解人意的智慧。他知道台风来时,不要出去外面;但是当他知道外面有很多人需要救助时,只好要我早点出去、早点回来,还担心我万一跌倒了怎么办?
后来,三岁的小女孩「
草莓
」听了这个小故事,就跟妈妈说:「妈妈,您跟师公说好不好?请师公出门的时候带一支手电筒。」这也是她的善巧慧思。所以,童心就像月亮一样,那么温柔又能发出光芒。只要大人平时能以「用慈施悲」的心来教育下一代,便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善解与纯真之爱。
这也是「方便的教育;人人若有这分虽处于污浊、烦恼的环境中,却能不被薰染、又能发挥清明的智慧,这就称为「远行地」菩萨。
所以,要达到「远行地」菩萨的境界,必定要有成就方便的智慧,也要发大悲心才行。要使我们的智慧有朝一日能光耀人间,必须选远离「独善其身」的迷惑与障碍,这就要时时用心、善用良能。
第八地 不动地
我们学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成佛。所以,学佛是起点,成佛是目的。但是,从起点到目的地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需要我们一步步地精进不懈,才能渐渐缩短距离以至究竟的佛地。
要到达佛的境界,就得要行菩萨道:若跳过菩萨道,就成不了佛。不过,行菩萨道必须按照顺序来。至少要经过七地菩萨、发慈悲心,运用方便波罗蜜,才能真正达到第八地菩萨「不退转」的境界。
福慧具足方成佛
前面已经讲到第七「远行地」。它的意思是,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要耐心勇往直前。就像佛来人间救度众生不只是一生一世,而是来来回回有八千次这么长久的时间。
有的人发愿:「尽此一报身」来行道,意思是不管再怎么认真,都仅只于一世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发愿「来生来世」都要一心一志为拔度众生而来。
佛陀累生累世舍命为众生,哪怕是一只鸟、一只老虎或一条蛇,在无法两全的情况下,他都愿意舍弃身命、救度众生的苦难。虽然牠们不是人类,却同样具有宝贵的性命;凡是有生命的物类,他都一视同仁以慈悲、爱心来照护在佛陀的《本生经》里,有很多这类的记载。
这就表示在成佛之前,要先行菩萨道,并且不断来回娑婆世界(注一)。就如在
运动
场上跑步,跑越多圈表示耐力越强。佛陀在娑婆世界里来来回回八千次,这是多么长远的路程;除了要有耐心之外,还要发大悲愿;大慈悲心绝对没有自私自了的念头;行菩萨道必须兼利他人,济度众生。
佛为了救度众生而发心出家修行,并非为了自己要成佛而修行,当度众生的因缘都已圆满、福慧具足时,自然能成佛。
所以,接下来是第八「不动地」,也是「愿波罗蜜」。
「不动」就是不受动摇。古德云:「发心容易,恒心难持。」一般人受到感动时,口头上发愿要付出爱心很容易,但是要以恒常的时间身体力行就很难了。
助念与玩牌的拉锯战
有一次我到台北,一位慈诚队员上台现身说法。之前我曾对他们说:「师父对慈诚队的期望与寄托,就是要净化人间。你们在担起净化人间的使命之前,要先净化自己。因此,必须守八项规矩(注二)。」这些规矩,我都一一分析让他们了解。
他们听了,猛点头说:「我们会尽量去做,」这位慈诚队员当场也发了一个愿,说:「我过去的坏习惯,从现在开始要全部改掉。」
可是当天一回到家,就有牌友打电话邀他,说:「我们现在三缺一,你可不可以过来一下。」
他说:「我现在要戒掉打牌的习惯,已经不想玩了。」
对方说:「哎呀!偶尔消遣一下,玩一、两次有什么关系?以后再慢慢改啦!」
那时,他的心里就受到动摇:「对呀!反正缺一个人,我去补位,让他欢喜也是一件功德。」于是,他经不起诱惑就去了。
到了那里,他马上就坐下来玩。到了晚上十一点多,他的呼叫器忽然响起,他就回电:「是谁找我?有什么事?」
对方说:「林师兄的妈妈往生了,今晚轮到我们去助念。」他挂断电话之后,心想:我既然加入慈诚队,助念是要紧的事情:「输人不输阵」,轮到我,不去不好意思。回到桌边,他就对牌友们说:「真是对不起!我有很要紧的事必须先走。」
这些牌友说:「天都还没亮,你这么早就要溜掉,太不够意思了。不行!」
他说:「可是我现在有急事,不走不行!」
他们就这样争执不下。当时有一位牌友很生气,就把麻将桌掀翻了。他也气得站起来,咬牙切齿地紧握着拳头。不过,那时候他想起师父说的话:「忍一口气还不够,吞一口气才是真功夫。」
他真的就吞忍下来。直到忍得「气」都静下来时,他才把拳头松开,露出笑容拍拍对方的肩膀说:「不好意思!我真的不去不行,对不起!我先走了。」那天晚上,他去助念、念得法喜充满。当时,他才体悟到「念头一转,海阔天空」的道理:也深深体会到外境的引诱,实在很可伯!
不退道心断习气
明明当天晚上才刚听了师父的开示,自己也发愿要改掉坏习惯。可是回到家,一通电话就让自己把持不住;后来看到牌友们生气的叫骂形态,那时他才真正体悟:这幕景象,就是要让我真正下决心断除习气,我应该要感恩对方才对。因此,他断除了赌博的习惯。
第八「不动地」,意思是指:只有发心是不够的;要在境界来时,不受外境诱惑而能通过考验才行。若肯下这番功夫,才能坚定意志、拥有「不动」的善念。从此,他的人生完全改变了。一个月后,他见到我就说:「师父,我已经戒赌了。现在就算有人到家里来拉我,也拉不动了。」
要真正断习气,就要成就「愿」波罗蜜,也就是先立愿。我常常说:「发多大的心,就有多大的福: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但是,所立的愿一定是真切的愿——即不论什么境界出现,都不会被动摇的愿。例如有人布施了一些钱之后,就去签「大家乐」、买股票:满心以为有布施了,签大家乐一定会中奖、买股票一定涨停板,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佛菩萨不会保佑投机取巧的人。因此,若认为捐了钱就会事事如意,是错误的观念。真正的学佛,要经得起社会的种种磨练,培养坚定的意志,把行善当作是本分事,随分随力去帮助别人。我们要时时抱着一颗感恩心——我们有今日的福,事业上有成就,都是社会人群共同付出的成果。
所以,唯有时时刻刻感恩社会、回馈大众,才是一位真正的
佛教徒
,也才是真正的发愿;不要只发一些自私的愿,这样的愿非但不能利益众生,也常会事与愿违,反倒是自寻烦恼而已。
发大愿,结好缘
有一位母亲,对老大不小的儿子尚未娶妻,一直很烦恼。后来她发大心行善布施,希望儿子能早日找到结婚的对象。过了三年,儿子终于有了对象,结果她却不满意,坚持要再找一个自己中意的媳妇;但是,儿子无论如何都不愿放弃。做母亲的就想:我要赶快再发愿、再布施,让他们两人的感情一刀两断。
有一次她跟我说:「师父,我都有布施:但是,他们两人的感情为什么还断不了?我也一直在发愿,为什么再找的对象,儿子都看不上?」
我跟她说:「妳应该以包容心来祝福妳儿子才对:有缘的绝对拆不散,无缘的绝对凑不成对。他们小两口能够幸福,才是最要紧的。发心造福不应是为了左右妳儿子的选择:抱着这种心态来造福就不对了,必须以宽广的爱心去面对每一个人,况且是妳儿子所爱的人;应该成全他们才是妳的本分事。」总算她听进去了,媳妇也娶进门了,婆媳都很贴心,一家和乐融融。
可见要当一位菩萨,须有无私的爱心,能舍下自己的偏爱,扩为大爱。更需立「愿」作为渡过苦海的船——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吉祥、愿普天下众生皆得安乐、愿普天下众生皆得离苦,这才是真正的大愿。「不动地」是成就「愿波罗蜜」,若能立下诚恳的大愿,则不管什么样的境界,都无法动摇实践菩萨道的心愿。
这是否很困难?其实并不难。只要对众生「无分别想」,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快乐,而不是特别开爱的至亲好友,才希望他快乐。普天下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普天下的众生能得到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若能立下坚定的愿,菩萨十地当中,时时刻刻抱持如初的欢喜心。任何境界来了我都很欢喜,任何顺、逆之境都不致于动摇我的心;若能如此,立宏誓愿、持续不退,这就是「愿波罗蜜」,也是菩萨第八不动地。
【注一】娑婆世界,娑婆为「堪忍」之意。娑婆世界即
释迦牟尼佛
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此界众生必须忍受众苦,承受诸烦恼,但仍不肯出离。
【注二】慈诚队刚开始时制八戒,如今已修订为十戒,即在家五戒再加上:不吸烟、不赌博、不瞋恚、不违规、不忘本等五条规则。
第九地 善慧地
不管学什么,我们都要从基础开始,然后再一层层地往上爬;若放弃基础,等于是悬空了,那就会很危险。
因此,绝对不能有「我今天修的,已经比昨天还高一层、境界也更深了;我要放弃浅的、以追求更高深的境界」这种心态。一切仍必须踏踏实实地由浅入深去修行。
取诸社会,用诸社会
接下来是第九「善慧地」。「善慧」,即是慈悲而有智慧。要达到「善慧地」的境界,首先要打稳基础的功夫,努力成就「力波罗蜜」。
我常常说:「发多大的愿,就有多大的力。」有愿力来配合,心地自然能够时时清净、专心一念;择善坚持于任何遭遇而能清净,就不生烦恼、不起恶念;不生烦恼就是智慧,不起恶念就是善念。有智慧、慈悲的善念,再加上一股毅力去推动,就能把理想变成事实,也能转理论为实际,使人事理圆融无缺。
就佛教来讲,「理论」属「真谛」,「人事」则属「俗谛」。「真谛」的道理是「心无染着、具足智慧善根」,而「俗谛」则是要人圆事圆,发挥慈悲的功能去利益人群。因此,我们应该要真俗并行。
在社会环境中,必定要顾及他人:若只想到自己要了生脱死,或是一味沉迷于世俗,便会有所偏执。社会上有很多爱心团体在推行各种爱心工作,这是成就善业。但是很多人却同样离不开烦恼,原因是做了些善事,心里就有执着而放不下。
我也曾经讲过「十魔车」(注),里面有一项是「善根魔」,是指行了善事却一直放在心上;想着:我做了很多善事,该当得到什么
福报
……。如果是为了求得福报才行善,便违背了行善的原意,反而会招来烦恼,容易丧失了为善的原动力。
为善应无所求,如果做一点善事就希望有所回报,就是缺少了真空的智慧。唯有真俗平行,才是真正的力行菩萨道。我们既然来到人间,不要放不下、看不开;放不下的人生,会过得很不愉快,甚至痛苦不堪;若看开了,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功能,而应发挥「大爱」的良能。
曾听过慈济人唱过一首歌,歌词的内容大概是这样:「垃圾倒出去,清净的收回来,我关心你,你关心我……」这就是一种幸福。人生能做到真正把内心的垃圾倒出去,就是清净的智慧;若能进一步「我帮助你,你帮助我」,彼此互相爱护、守望相助,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画面。
我们时常听闻:某位大企业家受到歹徒的威胁、恐吓,或是某某地方又有人被绑架的消息。因此,许多有钱人都会雇请一些保镖,有的守门,有的随身保护着他。这是多么不安而辛苦的生活啊!
如果人人各守本分,尽自己的能力维持合法的生活,即可轻安自在。而富有能力的人能「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如井水般保持八分满的状态,则能使贫富相安、劳资互惠,呈现社会祥和,使人人能拥有一分欢喜和快乐。这一定要了解「善慧地」的境界,才能做到「无患得失」却很尽心的境界:「为人事尽心」就是「俗谛」,「无患得失」就是「真谛」的道理。
普天下没有我不爱的人
美好的社会,需要人人互爱、互助。因此,得一善就要拳拳服膺,不断发挥它的功能。像志工们到医院服务病人回来,脚步都是轻快的;这是做了之后的成就感和快乐,这就叫「喜悦」,也可以称为「法喜」。
我常说:「我们要视普天下众生,年长者都是我的父母,年纪差不多的都是兄弟姊妹,年纪小的都是我的孩子。」志工们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身体力行去做,把病人当成自己的家属,用尽各种方法使病人得到安适、快乐;付出的人都做得很有心得。
但是,有的人听了道理,心里却想:那些老人头发也没洗,身体那么脏,而且又生病:要我靠近他,心里实在有一点怕怕的!
若这样,听师父说时很欢喜,可是实际面对蓬头垢面、身体脏臭的病人,却无法生起欢喜心,反而十分烦恼;没有听法之前,离得远远的,觉得理所当然。听了法之后,看到病人还是怕怕的、离得远远的,于是心灵上又多了一分压迫感,因为自己做不到,这就多了一种烦恼。
学佛,就是要「学到了就用出去」,这才是真正的善慧;要以一股发自愿心的毅力,将所学的道理推行于人间,才是真正圆满而有所得的佛法。
有一次我去台中演讲,说到「父母就是堂上的活佛」。有一位很年轻的小姐听了之后,内心受到很大的冲击!
事后她向我提起,过去自己对父母并不懂得感恩。每天都是在母亲将
早餐
煮好、又把家里打扫干净之后,自己才会起床。
但是自从那天听法回去后,隔天开始,她每天都会提早起床把早餐准备好,并且把周围的环境打扫干净,然后等母亲起来一同享用早餐。以前常常被母亲又吼又叫的,现在样样都很自动,妈妈看了很高兴,她自己也觉得很心安欢喜!这也是她听了法之后,能立即发挥功能所得的欢喜心。
后来她又告诉我一件事。因为讲演那天大家一直鼓掌,当时我曾对大家说:「现在社会上有很多问题,其中一项就是『垃圾问题』。你们若能用现在认真鼓掌的双手,将生活环境中的垃圾分类好,尽量惜福、知福,不要动不动就把还能使用的东西淘汰掉,就能减少许多垃圾。政府的清洁单位也能推行不同时段、收取不同种类垃圾的环保政策,让许多可再利用的资源,继续使用。」
于是她又以实际的行动,在住家附近挨家挨户倡导环保的观念:「拜托大家把铁罐、玻璃瓶或色拉油罐、旧报纸、簿子都作分类,会腐烂的东西请另外放:如果你们能这样做,我会负责每个礼拜来收一次。」
由于她的态度诚恳有礼,有时叫人家「阿公、阿嬷」,有时叫人「伯父、伯母」,很有耐心地一一讲解环保的理念,因而得到极大的回响!家家户户真的都把垃圾分类好,等她来收。她也依言每个星期都去收集,再送到回收中心去卖;积少成多,每周都可以卖一千多元。
她说:「师父!我把卖的这些钱都捐出来建医院。可是我想请教师父,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钱,我想要用『慈济人』的名称来捐好吗?」
我说:「当然好啊!妳有这分心,把邻居们整理出来的资源拿去卖,他们愿意付出心力,所以他们有功德,妳更是功德无量啊!」
「不过,我现在愈收愈多,有点负荷不了……」
「妳用什么工具去载回收物?」
「开始的时候,丰原有一位踩三轮车的善心人士听到我的构想,马上响应要帮忙,就是用他的三轮车来载。可是现在愈来愈多,三轮车已经无法负荷了。师父是否能帮我呼吁,看看有没较大的车能帮我运载?」
「这是好事,我会替妳呼吁,我们共同来完成。」
闻法入心发于行
这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吗?其实并不容易。光是要踏入陌生人的家门,就要有很大的勇气;因为她有这分愿心、毅力,于是困难的事也就变得简单了。
总之,学佛并不困难;困难只在于:你能否把听闻的法,入于心、立于愿?能否发愿心献出自己的力量?就差在这里而已。
所以,学佛可以是如此合情合理又生活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我们能做的事;若能做到这样的程度,就称为「善慧」。有这分爱心,并立下坚定的愿,就有办法突破万难,达到第九地的菩萨境界,也就是「善慧地。」
[注]十魔军:指修行佛道之十种障碍。即欲、忧愁、饥渴、爱、
睡眠
、怖畏、疑、含毒、利养、高慢。
第十地 法云地
菩萨道看来好像很遥远,其实只要我们有心去实行,再怎么远的路,总有到达的一天。
虽然凡夫很渺小、圣人很伟大,不过,要从渺小变成伟大并不困难,只要有心、有愿就很容易。佛门有一句话:「三世一切佛,一切唯心造」,既然如此,就不用怕凡夫不能成佛。
所谓:「
心包
太虚,量周沙界。」众生的心与佛心一样,都能包容太虚。年岁大小,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心量或智慧。有的人虽然阅历丰富,但能真正了悟的道理却很少;有的人年纪虽轻,体会却比年长的人更透彻,更能通情达理。
一般人常常会倚老卖老,当较年轻或资浅的人对他个人提出一些指正时,他就会说:「你闭嘴!我年纪比你大,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长;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一副不愿采纳别人意见的态度。
其实,众生的智慧没有高低之分,大家都是平等的;所以要好好地运用,否则尘垢会愈积愈多,智慧就显现不出光明。
精神集中,事事皆通
比如有些病人,老是对医生说:「我病了。」医生对他说:「你要稍微运动一下。」但是他还是不想动,整天躺在床上,手脚自然愈见
萎缩
。而且一个人的心理会影响生理,心理上一直觉得没力气,身体也就一直无力了。
有些病人刚好相反,医生就病情的评断告诉他:「你要多休息!」但是他却认为:我还好啊!我要利用有限的人生多做一些事。所以,不管在怎样的病况中,只要心理健康,还是可以生活得健康人一样,这也是一种心力。
其实,每个人的心力都能无限地延伸。如果懂得发挥运用,就如一面明镜,能鉴照天下万物;若不肯「用心」,则如宝镜蒙尘,不仅不能发光,更会失去了它的功能。
所以,行菩萨道的方法无他。一者需要智慧,再者就是要发挥良能;发挥良能是慈悲,而智慧是力量的来源。
前面提到第九「善慧地」,是鼓励我们要培养慈悲心;但不是看不清目票滥慈悲,以致于爱得泛滥。有智慧的人会把「爱」化为建设性的力量,进而发挥良能。以达「善慧地」的菩萨境界。
就如我们学佛,必须静下心来,精神集中,定力才能产生,而后由定生慧,这样就能有精通的方法。其实所谓的「神通」,就是「精神集中」,则一切的人、事、物、理可互融相通。
做事、待人圆满;讲说道理也很透彻。因为精神集中不散乱,便能在定中发挥智慧的功能,所以能通达事理,这叫做「大圆镜智」,就如一面圆满光明的宝镜一般。
慈悲智慧法云地
菩萨十地的最后一地是「法云地」。「法」是「智慧」,「云」是慈悲、爱护之意。
大地万物能够不断涌现生机,都是靠水分、土壤、空气和热能。靠地、水、火、风四大调和的运作,这些东西缺一不可。「法云地」就如一片遮荫、造雨的云。虽然蓝天白云的景致,十分清净美好:但是如果一直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草木就会干涸、凋零。这时最需要有清凉的及时雨来滋润大地,缓和太阳的热度,让枯萎的车木重现生机。
人的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但是,我们也有不死的「慧命」。它需要「法云」的培养:法语滋润众生,就像拨云见月时,云会散开:需要及时雨时,云又会自动聚拢降雨,这样就能培育大地万物。
我们每个人的慧命、心地的种子都是「因」,需要的是「缘」。「法云」就是缘,能够成就一切。「法」有如智慧的甘露,能滋润群生。「云」象征慈悲、爱护,能解除众生的热恼,这就是慈悲。
但是,如何才能登到「法云地」的境界呢?必须成就「智波罗蜜」。这里的「智」是指「大圆镜智」,它能鉴照天下一切事相,却又不受其影响。我们若有这分明明历历的分别智,心就不会被污染,还能进一步以「方便的智慧」来教导众生。
掘心井,储法水
佛陀在人间说法四十九年,归纳起来,就是要我们「行菩萨道」。要像太阳一样,能使众生智慧明朗;亦有如慈云适时覆盖,使众生在慈悲、爱护之下,身心安定、悲智双运,这称为「法云地」。
成就了「智波罗蜜」,就能具足无边功德,生出无穷的功德法水。这时,我们就要赶快掘一口心井,以储积「法水」来滋润众生。或许我们的力量有限,但是露水虽微,却能滋润大地;我们要像那无形的
甘露水
般,默默地滋润众生。
平时一场演讲法会,都有很多人来听,听的时候好像很受用,但是就如一阵西北雨,很快就过去了。要让众生的慧命长期获得滋润,最要紧的是「以身作则」,在日常的言行中显现出修养。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好敬仰某某人,因为他都不用讲话,从行动中就能表现出不凡的气质。」像这样,不必靠大场面的说法,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他的语默动静就像甘露法水般,能渐渐地滋润人心,使人烦恼尽除。「法云地」的意思,也与此同理。若能真正把对众生的爱建立在心中,我们的一切举动,就会在善巧方便中子人机会教育:就如云覆在虚空中,洒出清净的琼浆一样。
人生要时时如一片法云,既不受任何障碍,又能普施及时雨。学佛,就是要使心镜能照见山河大地:但是,山水并不会成为自己内心的负担,这就称为「大圆镜智」。能够到达这样的程度,就是「十地菩萨」了。
十地菩萨的意义,已经大略解释完毕。我们应该从第一地的方法做起,时刻精进不放松,直到十地圆满。不可忽视其中任何一个阶段:因为漏了任何一地就会悬空,因此要步步踏踏实实、努力精进,才能登上十地圆满的境界。
学佛
,
念佛
,
佛法
,
慈悲心
,
阿弥陀佛
,
学习
相关帖子
•
杏林心路:从“西学中”到“铁杆中医”
•
秘而不宣:怎样学《伤寒论》才能提高效果
•
国医大师颜正华:谈谈学习中医的方法
•
中医不传之秘:学习《伤寒论》,这点秘密得先清楚!
•
中医药法今天审议通过!
•
2016年五运六气回顾与2017年展望
•
【学习札记】干支是学习真正传统中医的一把金钥匙
•
开启灵枢之门-宋恩旗老师讲灵枢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