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不失人情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4/4 23:3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失人情论

人情有三:一日病人之情,二日傍人之情,三日同道人之情 ,病人之情者---有素稟之情,好惡之情,富貴之情,貧賤之情,此中無主而易亂者,內多懼而過慎者,得失之情為害也,緩急之情,習俗之情,成心之情,諱疾而不肯言者。傍人之情者---自負之狂言,或執有據之鑒論,或操是非之柄,或執見在之見,或議論於貴賤之間,或 辯析於親之際,又若薦醫,又或有貪得而薦者,,甚有斗筲之輩者。 同道人之情者---如管窺蠡測,見偏性拗必不可移者,有專恃口給者,有專務人事者,有專務奇異者,有務飾外觀者,有專務排擠者,有不得不辨者,有貪得無知,藐人性命者,有道不同,不相為謀者,又有久習成風,苟且應命者。

出典:素問方盛衰論:診可十全,不失人情。
註解:
[1]診如上法,庶可十全,其於人情,尤不可失也。
[2]愚按:不失人情,為醫家最一難事。而人情之說有三: 一日病人之情,二日傍人之情,三日同道人之情。
[3]所謂病人之情者:有素稟之情,如五藏各有所偏,七情各有所勝,陽藏者偏宜於涼,陰藏者偏宜於熱,耐毒者緩之無功,不耐毒者峻之為害,此藏氣之有不同也。
[4]有好惡之情者,不惟飲食有憎愛,抑且舉動皆關心,性好吉者危言見非,意多憂者慰安云偽,未信者忠告難行,善疑者深言則忌,此情性之有不同也。
[5]有富貴之情者,富多任性,貴多自尊,任性者自是其是,真是者反成非是,自尊者遇士或慢,自重者安肯自輕,此交際之有不同也。
[6]有貧賤之情者,貧者衣食不能周,況乎藥餌,賤者焦勞不能釋,懷抱可知,此調攝之有不同也。
[7]又若有良言甫信,謬說更新,多歧亡羊,終成畫餅,此中無主而易亂者之為害也。[8]有最畏出奇,惟求穩當,車薪杯水,寧甘敗亡,此內多懼而過慎者之為害也。
[9]有以富貴而貧賤,或深情而掛牽,戚戚於心,心病焉能心藥,此得失之情為害也。
[10]有以急情而遭遲病,以更醫而致雜投,皇皇求速,速變所以速亡,此緩急之情為害也。
[11]有偏執者,曰吾鄉不宜補,則虛者受其禍,曰吾鄉不宜寫,則實者被其傷,夫十室且有忠信,一鄉焉得皆符,此習俗之情為害也。
[12]有參求人脣,懼補心先否塞,硝黃沾口,畏功神即飄提,夫杯影亦能為崇,多疑豈法之良,此成心之情為害也。
[13]有諱疾而不肯言者,終當有脈,有隱情而不敢露者,安得其詳,然尚有故隱病情,試醫以脈者,使其言有偶中,則信為明良,言有弗令,則目為庸劣,抑熟知脈之常體,僅二十四,病之變象,何啻百千,是以一脈所主非一病,一病所見非一脈,脈病相應者,如某病得某脈則吉,脈脈病相逆者,某脈值某病則凶。
[14]然則理之吉凶,雖融會在心,而病之變態,又安能以脈盡言哉,故知一知二知三,神聖諄諄於參伍,曰工曰神曰明,精詳豈獨於指端。
[15]彼俗人之淺見,固無足怪,而士夫之明慧,亦每有蹈此弊者,故忌望聞者,診無聲色之可辨,惡詳問者,醫避多言之自慚,是於望聞問切,已舍三而取一,且多有并一未明,而欲得夫病情者,吾知其必不能也。
[16]所以志意未通,醫不免為病困,而朦朧猜摸,病不多為醫困乎。凡此者病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17]所謂傍人之情者:如浮言為利害所關,而人多不知檢,故或為自負之狂言,則醫中有神理,豈其能測;或執有據之鑒論,而病情多亥豕,最所難知;或操是非之柄,則同於我者是之,異於我者非之,而真是真非,不是真人不識;或執見在之見,則頭疼者云救頭,腳疼者云救腳,而本標綱目反為迂遠庸談;或議論於貴賤之間,而尊貴執言,孰堪違抗,故明哲保身之士,寧為好好先生;或辯析於親之際,而親者主持牢不可拔,雖真才實學之師亦當唯唯而退。
[18]又若薦醫為死生之攸係,而人多不知慎,有或見輕淺之偶中而為之薦者,有意氣之私厚而為之薦者,有見其外飾之貌而為之薦者,皆非知之真者也。
[19]又或有貪得而薦者,陰利其酬,關情而薦者,別圖異望,甚有斗筲之輩者,妄自驕矜,好人趨奉,薰蕕不辨,擅肆品評,譽之則盜跖可為堯舜,毀之則鸞鳳可為鴟鴟,洗垢索瘢,無所不至,而懷真抱德之士,必其不侔,若此流者,雖其發言容易,欣戚無關,其於淆亂人情,莫此為甚,多致明醫有掣肘之去,病家起刻骨之疑,此所以千古是非之不明,總為庸人擾之耳,故竭力為人任事者,豈不岌岌其危哉!
[20]凡此皆傍人之情,不可不察也。

[21]所謂同道人之情者:尤為閃灼,更為隱微,如管窺蠡測,醯雞笑天者固不足道,而見偏性拗必不可移者,又安足論,有專恃口給者,牽合支吾,無稽信口,或為套語以誑人,或為甘言以悅人,或為強辯以欺人,或為危詞以嚇人,儼然格物君子,此便佞之流也。           
[22]有專務人事者,典籍經書,不知何物道聽途說,拾人唾餘, 然而終日營營,綽風求售,不邀自赴,環媚取容,偏投好者之心,此阿諂之流也。
[23]有專務奇異者,腹無藏墨,眼不識丁,乃詭言神授,偽托秘傳,或假脈以言禍福,或弄巧以亂經常,最覺新奇,動人甚易,此欺詐之流也。
[24]有務飾外觀者,誇張侈口,羊質虎皮,不望色,不聞聲,不詳問,一診而藥,若謂人淺我深,人愚我明,此麤疏孟浪之流也。
[25]有專務排擠者,陽若同心,陰為浸潤,夫是曰是,非曰非,猶避隱惡之嫌,第以生死之際。
[26]有不得不辨者,固未失為真誠之君子,若以非為是,以是為非,顛倒陰陽,掀翻禍福,不知而然,庸庸不免,知而故言,此其良心已喪,讒妒之小人也。
[27]有貪得無知,藐人性命者,如事已疑難,死生反掌,斯時也,雖在神良,未必其活,故一藥不敢苟,一著不敢亂,而僅僅異於挽回,忽遭若輩,求速貪功,謬妄一投,中疏失楫,以致必不可救,因而嫁謗自文,極口反噬,雖朱紫或被混淆;而蒼赤何辜受害,此念倖無知之流也。
[28]有道不同,不相為謀者,意見各持,異同不決,夫輕者不妨少謬,重者難以略差。
[29]故凡非常之病,非非常之醫不能察,用非常之治,又豈常人之所知,故獨聞者不侔於眾,獨見者不合於人,大都苦高者謗多,曲高者和寡,所以一齊之傳,何當眾楚之咻,直至於敗,而後群然退散,付之一人,則事已無及矣,此庸庸不揣之流也。
[30]又有久習成風,苟且應命者,病不關心,些須惟利,蓋病家既不識醫,則焂趙焂錢,醫家莫肯任怨,則惟芩惟梗,或延醫務多,則互為觀望,或利害焂係,則彼此避嫌,故爬之不癢,撾之不痛,醫稱穩當,誠然得矣,其於坐失良機宜,奚堪耽誤乎,此無他,亦惟知醫者不真,而任醫者不專耳。
[31]詩云:發言盈庭,誰孰其咎,築室於道,不潰於成,此病家醫家近日之通弊也。
[32]凡若此者,孰非人情,而人情之詳,尚多難盡,故孔子曰:惡紫之奪朱也,惡鄭聲之亂雅樂也,惡利口之覆邦家者,然則人情之可畏,匪今若是,振古如茲矣。
[33]故聖人以不失人情為戒,而不失二字最難措力,必期不失,未免遷就,但遷就則礙於病情,不遷就則礙於人情,有必不可遷就之病情,而復有不得不遷就之人情,其就奈之何哉?
甚矣人情之難言也。
[34]故余發此,以為當局者詳察之備,設彼三人者,倘亦有因余言而為儆省,非惟人情不難於不失,而相與共保天年,同登壽域之地,端從此始,惟明者鑒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4:5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概述

[病名]  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消耗性疾患。主要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等为其临床特征。多因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痨虫侵肺所致。

本病名称历代沿用甚多,宋代以前称为尸疰、劳疰、虫疰、毒疰、鬼疰、传尸等,言其具有传染性;又有根据症状特点为名者,如肺痿疾、骨蒸、伏连、劳嗽、急痨等。宋代开始则以痨瘵病名统诸称,沿用至晚清,近百年来称为肺痨。

    [沿革]  历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病的范围;二是从汉至唐代,认识到该病具有传染性;三是宋代以后,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全面。

《内经》虽无肺痨病名,但对本病的临床特点,即已有所记载,如《素问·玉机真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腘……肩髓内消”。《灵枢·玉版篇》说:“咳,脱形,身热,脉小以疾”。均描述了肺痨的主要临床症状。

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所述的脉极虚、面色薄、面色白,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喜盗汗、马刀挟瘿等也是肺痨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华佗《中藏经·传尸》已认识到与患者直接接触可致感染,认为“人之血气衰弱,脏腑虚羸,……或因酒食而遇,或问病吊丧而得,……钟此病死之气,染而为疾,故曰传尸也”。

  晋·葛洪《肘后方·治尸注鬼注方》进一步言明其传染性,言“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说明肺痨是以咳嗽、胸痛、喘息、咯血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已把”尸注“、”鬼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了该病的病位。与此同时,王焘《外台秘要·卷十六》也指出:“肺劳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提出“肺虫”致病说。

宋代许叔微《普济本事方·诸虫飞尸鬼疰》:“肺虫居肺热之内,蚀人肺系,故成瘵疾,咯血声嘶”,指出肺痨的主要成因及证候特点。宋代陈言《三因方》与严用和《济生

方》均列“痨瘵”专篇,将肺痨与一般虚劳区别开来,杨仁斋《仁斋直指方》指出“治瘵疾,杀瘵虫”的治疗方法。

元代葛可久《十药神书》收载十方,为治疗肺痨我国现存的每一部专著。

明代程充辑《丹溪心法·劳瘵·附录》说“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气,虚败精液”强调该病形成的内因,倡“痨瘵主乎阴虚”之说,突出病理重点,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李梴《医学入门》指出“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泄分轻重,轻者六症间作,重者六症兼作”,概要地提示了本病的六个主症。张景岳《景岳全书》云:“至若劳瘵之有不同者,或以骨蒸、或以干咳,甚至吐血吐痰,营卫俱败,尪羸日甚,此其积渐有日,本末俱竭而然“,提出肺痨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李中梓《医宗必读》确立了“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大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4: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病 象

以咳嗽、咯m、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 位

在肺,累及脾。肖,进一步波及全身。以肺阴亏虚为主,复因感染痨虫而成。

病 类

以阴虚分类。

病 性

属慢性消耗性、传染性疾病,以阴虚火旺为主,并可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病 程

病程长短不一。轻者治疗及时,很快痊愈;重者失治误治则病程长。

病因病机

病机关键:痨虫蚀肺。

肺痨的致病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为感染痨虫,一为正气虚弱。痨虫和正气虚弱两种病因,可以相互为因。痨虫传染是发病不可缺少的外因,正虚是发病的基础,是痨虫入侵和引起发病的主要内因。

1、感染痨虫

问病,吊丧,看护病人,与患者直接接触,痨虫侵入而发病。痨虫传染是本病的基本病因。

2、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良,痨虫乘虚入侵致病。

(2)后天失调酒色过度,耗伤精血;或情志不遂,忧思过度;或劳倦伤脾,导致正气虚弱,痨虫入侵而发病。

(3)病后失养麻疹、咳喘等病后或外感咳嗽延久不愈,以及产后失于调养,皆易导致痨虫入侵。

(4)营养不良  生活贫困,饮食营养不足,终致体虚而感痨虫。由于脏腑之间关系密切,肺病日久,子盗母气,则脾气亦虚,可伴疲乏、食少、便溏等症,甚至可致肺脾肾三脏同病。

病因病机示意图:



感染痨虫                        肾——阴虚火旺

                肺(阴虚)                           阴阳两虚

正气虚弱                       脾——气阴两虚

诊断与鉴别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4:5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诊断

1、有与肺痨患者密切接触史。

2、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病重者可出现咯血、潮热、颧红、盗汗、形体明湿消瘦等症。

3、病灶部位呼吸音减弱或闻及支气管呼吸音及湿哕音。   

4、X线摄片可见肺部结核病灶。痰结核杆菌PCR或痰涂片多呈阳性,是诊断肺痨的最可靠依据。血沉增快和结核杆菌(OT试验或PPD)皮试呈阳性有助于诊断。

鉴别

l、与虚劳鉴别肺痨与虚劳的主要区别在于肺痨为痨虫侵袭所致,主要病变在肺,具有传染性,以阴虚火旺为其病理特点,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要症状;而虚劳则由多种原因所致,病程较长,缠绵,一般不传染,分别出现五脏气、血、阴、阳虚的虚损症状,丰病在脾肾,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2、与肺痈鉴别    发病急骤,多有高热、恶寒、咳嗽、胸痛等症状,并咳出大量腥臭的黄绿色脓痰,或痰中带脓血。其病理为热毒,与肺痨之属慢性衰弱性阴虚病变不同,不难区别。

3、与肺痿鉴别  肺痨与肺痿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多种肺部慢性疾患后期的转归,如肺痈、肺痨、咳嗽日久等,若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故肺痨晚期,若出现干咳、咯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4: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辨证要点

1、辨病理属性  区别阴虚、阴虚火旺、气虚的不同,掌握肺与脾肾的关系。临床总以肺阴亏损为多见,如进一步演变发展,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耗伤,甚至阴阳两虚。

2.辨主症  临床应根据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它兼症,辨其征候所属。

3.辨顺证、逆证顺证为胃气未伤,虚能受补,无大热,低热轻,无咯血,脉来有根}逆证为胃气大伤,虚不受补,大热,低热不退,大量咯血,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喘,唇紫,脉浮大无根。

4、分析病位

病位在肺:  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

病位在肺脾: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伴有气短乏力,食少便溏。

病位在肺肾: 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伴有潮热盗汗、五心烦热。

病位在肺肝: 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伴有性情急躁易怒、胸胁掣痛、梦遗失精。

病位在肺脾心肾: 咳嗽痰中带血,口干咽燥,伴有面浮肢肿、五更泄泻、心悸气短。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4:5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治疗原则

补虚培元、抗痨杀虫为治疗肺痨的基本原则。

根据体质强弱分别主次,但尤需重视补虚培元,增强正气,以提高抗病能力。调补脏器重点在肺,并应注意脏腑整体关系,同时补益睥肾。治疗大法应根据“主乎阴虚’’的病理特点,以滋阴为主,火旺者兼以降火,合并气虚,阳虚者,当时时兼顾。杀虫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禁用苦寒、燥烈、升散之品。

分证论治

1.肺阴亏虚

临床表现: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千灼,口干咽燥,或有轻微盗汗,舌边尖红,苔薄,脉细或兼数。

治法:滋阴润肺。

方剂:月华丸。

加减:①痰中带血丝较多,加白及、仙鹤草;②低热不退,加银柴胡、胡黄连;③咳嗽频而痰少质粘者,加川贝母、杏仁。

2.阴虚火旺

临床表现:呛咳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痰,量多,时时咯血,血丝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口渴.心烦失眠,性情急躁易怒,或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凋,形体日渐消瘦,舌红而干,苔薄黄或剥落,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百合同金汤。

加减:①咯血较多者加黑山栀、紫珠草、大黄炭、②骨蒸劳热臼久而不退,可选清骨散或秦艽鳖甲散;③火旺较甚,热势明显升高,加胡黄连、黄芩、黄柏等苦寒泻火坚阴。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5: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宗必读》肺痨

气阴耗伤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声低,咯痰清稀色白,偶或夹血,或咯血,血色淡红,午后潮热,伴有畏寒怕冷,自汗与盗汗并见,纳少神疲,便溏,面色咣白,舌质光淡,边有齿印,苔薄,脉细弱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

方剂:保真汤。

加减:①上方加白及、百部;②咯痰稀薄加紫菀、款冬花、苏子;③咯血量多者,加花蕊石、蒲黄、仙鹤草、三七;④纳少腹胀,大便溏薄明显者,加白扁豆、薏苡仁、莲子肉、山药。

4.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咳逆喘息少气,咯痰色白,或夹血丝,血色黯淡,潮热,自汗,盗汗,声嘶或失音,面浮肢肿,心慌,唇紫肢冷,形寒或见五更泄泻,口舌生糜,大肉尽脱,男子滑精,阳痿,女子经少,经闭,舌质光淡隐青少津,脉浮细而数,或虚大无力。

治法:滋阴补阳。

方剂:补天大造丸。

加减:①肾虚气逆喘息,加胡桃肉、冬虫夏草、蛤蚧、五味子;②五更泄泻加煨肉豆蔻、补骨脂。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5: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它疗法

验方:紫河车粉30g,百部120g,鸡蛋壳90g,明党参120g,白及120g,冰糖1000g。除冰糖外,皆以微火焙干,各碾为细末,过细箩筛如日常所食之面粉样。将以上药粉混合,加水适量,同时放入冰糖,以砂锅煎熬成糊状膏即可。每日2~3次,每次一大匙,温开水冲服。

食疗:①肺阴亏虚者:可食百合粥(《饮食辩录》)用鲜百合30-50克,粳米50克,煮熟即可,食时放入冰糖适量调匀,晨起作早餐食之。

②气虚不复者:食珠玉二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先将生山药60克、生薏米60克捣成粗渣,煮至烂熟,再将柿霜饼24克均碎,调入融化,随意食之。 

转归与预后

正气比较旺盛,或得以及时正确治疗,本病可逐渐恢复;邪盛正虚,病情可进行性加重,趋向恶化,由肺虚渐损脾肾心肝,由阴及气及阳,形成五脏亏损,则预后不良;正气较差,正邪相持,病势起伏,病情慢性迁延,亦属难治。

预防与调护

历代医家一贯强调对本病应注意防重于治,如元代上清紫庭追痨仙方,就主张病者死后将尸体火化,防其传染旁人,以至灭门。提出保健预防措施和药物消毒方法,要求在接触患者时,须要饮食适宜,不可饥饿,体若虚时,可服补药,身佩安息香或用雄黄擦鼻。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多食富有营养之品,多户外活动,保持心情舒畅,锻炼身体,增强正气。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5: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壮腰八段功

壮腰八段功是由八节以腰部为主的活动组合而成的健身方法。有健腰益肾、舒筋壮骨、行气活血等作用,长期以来流传于民间。

  【基本内容和方法】

  1.拧腰功——大鹏展翅万里遥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腿不动,上身转体向左,两上肢随之侧平举,掌心向上,两目注视左手。稍停后,再向右转体作上述动作。

  2.翻腰功——鹞子翻身腾九霄
  
  俯身弯腰垂臂,再举双臂随腰部的转动而挥圈(呈逆时针方向)。同时转颈回首,在前半圈时左顾,后半圈时右盼。
3.侧腰功——古松迎客斜展枝
  
  直立,右手上举,屈肘弯肱,置臂于枕后,掌心朝前,虎口向下;左手后弯,横臂于腰后,掌心朝后,虎口向上;同时上身向左侧弯。然后两上肢伸展,交换方位,左臂置于枕后,右臂横腰后,上身向右侧弯。

  4.拗腰功——降龙伏虎称英豪
  
  直立,两足分开,屈膝半蹲呈骑马势,两手握拳置于腰侧,拳心向上。然后左拳伸至脐窝前方一横拳半处,拳心朝下;同时右拳上举至额前方一横拳半处,拳心朝外。随后侧身左转,变马步为左弓步,两拳放开,左掌移至左髋侧后方,呈俯掌后撑式;右掌向前上方尽力推出,指尖朝左。目视左手。稍停后复原至骑马势,接着再成右马步,作前述撑掌拗腰动作,但方向相反,左右手上下互换。

  5.折腰功——二龙戏珠显灵功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两上肢侧平举。俯身转腰,使右手指向左足,左手指向天空。然后向右转腰,使左手指向右足,右手指向天空。

  6.拍腰功——货郎击鼓神逍遥
  
  直立,两足分开,与肩同宽。左右转腰,两上肢随之前后挥动,并分别以掌背或掌面轻轻拍击腰部或腹部。也可扩大拍击范围至胸背和两肩,称之为“双龙盘柱”。

  7.弯腰功——观天按地练精气
  
  直立,两手掌托住两腰,上身后仰,仰面观天。稍停后,弯腰前俯,两掌也随之尽量下按,但不着地。同时昂头,目视前方。

  8.晃腰功——黑熊晃身天柱摇
  
  直立,两足一起一落,两肩一耸一沉,身躯左右摇摆,两腕不断转摇,头项左顾右盼。

  【自我保健应用】
  
  “少年练腰练到老,能文能武寿亦高。”经常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强身保健,延年益寿。

  【注意事项】
  
  活动时用力要柔和,快慢要适当,幅度由小到大,每节重复次数可酌情而定。
  
  壮腰八段功着重腰部锻炼。“腰为肾之府”,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所以本法不仅对腰,而且对全身都有一定影响。其中“货郎击鼓”及“双龙盘柱”势结合了自我拍打法,更能加强其保健医疗作用。早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导引图》中就出现有以袋状物拍击的导引图式。清代李九华《调气圭臬图说》中载有四十六式导引法,其中雁衔芦穗、黄鹄理翅、鹏翼垂云、沙鸥晒翅、鸣鸠拂羽、惊鸟高飞、架上鹦鹉、鹘鸠突立、山鸡舞镜、莺啄晴吭等后十九式均配合自我拍击法。
 楼主| 发表于 2007/4/5 05: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李中梓的主要学术思想

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因常患病而学医。在李杲、薛己、张介宾等诸家影响下,既重视脾胃,又重视先天肾;并倡“水火阴阳论”,提出“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的治疗主张。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删补颐生微论》、《伤寒括要》、《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等。

据《中医人物词典》记载,其先人有与倭战而立军国者,蒙受封赏,代为士族。其早年习儒,为诸生,有文名。后因身体多病而自学医术,博览群书,考证诸家学术思想,受张仲景、张元素、李东垣、薛立斋、张介宾等人影响较大。李氏究心医学50年,与当世名医王肯堂、施笠泽、秦昌遇、喻嘉言等往来,交流学术,切磋技艺,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有较大影响。

李中梓治学主张博采众家之长而不偏不倚;临证诊治主张求其根本,注重先后三天;学术理论主张医易互参,阐发水火阴阳学说。李氏学术思想遥承易水学派之绪,以兼顾脾肾为说,认为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脾有阴阳,宜平而不宜偏;肾分水火,宜交而不宜分。辨证论治主张补气在补血之先,养阳在滋阴之上。

关于李中梓的学术传人,《中医各家学说》认为“中梓之学,一传于沈朗仲,再传为马元仪,三传为尤在泾。”据有关文献记载,继承其学术思想的门人弟子尚有李延是、尤生洲、郭佩兰、董宏度等。由于李中梓医学成就和学术著作俱丰,故其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或称“李士材学派”。兹将其主要学术思想、学术传人、学术著作介绍如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