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1~19卷)景岳全书-卷之一、入集传忠录上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根本枝叶六

十四难曰: 上部有脉, 下部无脉, 其人当吐, 不吐者死。 上部无脉, 下部有脉, 虽困无能为害。 所以然者, 人之有尺, 譬如树之有根, 枝叶虽枯槁, 根本将自生。 脉有根本, 人有元气, 故知不死。 . 仲景脉义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脉法七

问曰: 脉有阴阳, 何谓也? 答曰: 凡脉浮大数动滑, 此名阳也; 沉涩弱弦微, 此名阴也。 阴病见阳脉者生, 阳病见阴脉者死。
寸口脉微, 名曰阳不足, 阴气上入阳中, 则洒淅恶寒也。 尺脉弱, 名曰阴不足, 阳气下陷入阴中, 则发热也。 阳脉浮, 阴脉弱者, 则血虚, 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 荣气之微也。 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 卫气之衰也。
寸口脉浮为在表, 沉为在里, 数为在腑, 迟为在脏。 若脉浮大者, 气实血虚也。
寸口脉浮而紧, 浮则为风, 紧则为寒, 风则伤卫, 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 骨节烦疼, 当发其汗也。
夏月盛热, 欲着复衣, 冬月盛寒, 欲裸其身, 所以然者, 阳微则恶寒, 阴弱则发热。
寸口脉浮大, 而医反下之, 此为大逆。 浮则无血, 大则为寒, 寒气相搏, 则为肠鸣。 医乃不知而反饮冷水, 令汗大出, 水得寒气, 冷必相搏, 其人即噎。
诸脉浮数, 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 若有痛处, 饮食如常者, 当发其痈。 脉数不时, 则生恶疮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平脉法八

师曰: 脉有三部, 道之根源, 荣卫流行, 不失衡铨。 肾沉心洪, 肺浮肝弦, 此自经常, 不失铢分。 出入升降, 刻漏周旋, 水下二刻, 一周循环, 当复寸口, 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 阴阳相干。 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 沉潜水滀, 支饮急弦, 动则为痛, 数则热烦, 设有不应, 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 病各异端, 太过可怪, 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 中必有奸, 审察表里, 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 消息诊看, 料度脏腑, 独见若神。 为子条记, 传与贤人。
师曰: 呼吸者, 脉之头也。 初持脉, 来疾去迟, 此出疾入迟, 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 来迟去疾, 此出迟入疾, 名曰内实外虚也。
师持脉, 病人欠者, 无病也。 脉之呻者, 病也。 言迟者, 风也。 摇头言者, 里痛也。 行迟者, 表强也。 坐而伏者, 短气也。 坐而下一脚者, 腰痛也。 里实护腹, 如怀卵物者, 心痛也。
问曰: 人病恐怖者, 其脉何状? 曰: 脉形如循丝累累然, 其面白脱色也。 人愧者, 其脉何类? 曰: 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
问曰: 脉有残贼, 何谓也? 曰: 脉有弦紧浮滑沉涩, 此六者名为残贼, 能为诸脉作病也。 问曰: 脉有灾怪, 何谓也? 曰: 假令人病, 脉得太阳, 与形证相应, 因为作汤, 比还服汤如食顷, 病人乃大吐, 若下痢, 腹中痛。 师曰: 我前来不见此证, 今乃变异, 是名灾怪, 又问曰: 何缘作此吐痢? 答曰: 或有旧时服药, 今乃发作, 故名灾怪耳。
肥人责浮, 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 瘦人当浮今反沉, 故责之。
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 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 此皆不治, 决死也。 若计其余命死生之期, 期以月节克之也。
脉病人不病, 号曰行尸, 以无生气, 卒眩仆不识人者, 短命则死。 人病脉不病, 名曰内虚, 以无谷神, 虽困无苦。
问曰: 紧脉从何而来? 曰: 假令亡汗若吐, 以肺里寒, 故令脉紧也。 假令欬者, 坐饮冷水, 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 以胃中虚冷, 故令脉紧也。
寸口脉缓而迟, 缓则阳气长, 其色鲜, 其颜光, 其声商, 毛发长; 迟则阴气盛, 骨髓生, 血满, 肌肉紧薄鲜硬。 阴阳相抱, 营卫俱行, 刚柔相搏, 名曰强也。
寸口脉浮而大, 浮为虚, 大为实, 在尺为关, 在寸为格, 关则不得小便, 格则吐逆。
寸口脉弱而迟, 弱者卫气微, 迟者营中寒。 营为血, 血寒则发热, 卫为气, 气微者心内饥, 饥而虚满, 不能食也。
寸口脉弱而缓, 弱者阳气不足, 缓者胃气有余, 噫而吞酸, 食卒不下, 气填于膈上也。
寸口脉微而涩, 微者卫气不行, 涩者营气不足, 营卫不能相将, 三焦无所仰, 身体痹不仁, 营气不足则烦疼, 口难言。 卫气虚则恶寒数欠。 三焦不归其部, 上焦不归者, 噫而酢舌。 中焦不归者, 不能消谷引食。 下焦不归者, 则遗溲。
寸口脉微而涩, 微则卫气衰, 涩则营气不足。 卫气衰, 面色黄, 荣气不足, 面色青。 营为根, 卫为叶, 营卫俱微, 则根叶枯槁, 而寒栗, 欬逆, 吐腥, 吐涎沫也。
寸口脉微, 尺脉紧, 其人虚损多汗, 知阴常在, 绝不见阳也。
寸口诸微亡阳, 诸濡亡血, 诸弱发热, 诸紧为寒。 诸乘寒者则为厥, 郁冒不仁, 以胃无谷气, 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 战而栗也。
问曰: 何以知乘腑? 何以知乘脏? 曰: 诸阳浮数为乘腑, 诸阴迟涩为乘脏。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匮]脉法九

问曰: 寸口脉沉大而滑, 沉则为实, 滑则为气, 实气相搏, 气血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此谓卒厥, 何谓也? 师曰: 唇口青, 身冷, 为入脏, 即死; 身和, 汗自出, 为入腑, 即愈。
问曰: 脉脱入脏即死, 入腑即愈, 何谓也? 师曰: 非为一病, 百病皆然。 譬如浸淫疮, 从口起流向四肢者可治, 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病在外者可治, 入里者即死。
五邪中人, 各有法度, 风中于前, 寒中于暮, 湿伤于下, 雾伤于上。 风令脉浮, 寒令脉急。 雾伤皮腠, 湿流关节, 食伤脾胃, 极寒伤经, 极热伤络。
夫男子平人, 脉大为劳, 极虚亦为劳。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 精气清冷。 脉得诸芤动微紧, 男子失精, 女子梦交。
男子平人, 脉虚弱细微者, 喜盗汗也。 脉沉小迟名脱气, 其人疾行则喘喝, 手足逆寒, 腹满, 甚则溏泄, 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 弦则为减, 大则为芤, 减则为寒, 芤则为虚, 虚寒相搏, 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 男子则亡血失精。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滑氏脉义

持脉十
凡诊脉, 先须识频率, 胃脉与脏腑平脉, 然后及于病脉。 频率谓春三月六部中俱带弦, 夏三月俱带洪, 秋三月俱带浮, 冬三月俱带沉。 胃脉谓中按得之, 脉见和缓。 凡人脏腑胃脉既平, 又应频率, 乃无病者也, 反此为病。
持脉之要有三, 曰举, 曰按, 曰寻。 轻手循之曰举, 重手取之曰按, 不轻不重, 委曲求之曰寻。 初持脉, 轻手候之, 脉见皮肤之间者, 阳也, 腑也, 亦心肺之应也。 重手得之, 脉附于肉下者, 阴也, 脏也, 亦肝肾之应也。 不轻不重, 中而取之, 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 阴阳相适, 中和之应, 脾胃之候也。 若委曲寻之而若隐若见, 则阴阳伏匿之脉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8:22 | 显示全部楼层

表里虚实十一

明脉须辨表里虚实四字。 表, 阳也, 腑也, 凡六淫之邪袭于经络, 而未入胃腑及脏者, 皆属于表也。 里, 阴也, 脏也, 凡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之内, 不能散越, 及饮食之伤留于腑脏之间, 不能通泄, 皆属于里也。 虚者, 元气之自虚, 精神耗散, 气力衰竭也。 实者, 邪气之实, 由正气之本虚, 邪得乘之, 非元气之自实也。 故虚者补其正气, 实者写其邪气。 经曰: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此大法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1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脉贵有神十二

. . . . . . 东垣曰: 不病之脉, 不求其神而神无不在也。 有病之脉, 则当求其神之有无, 谓如六数七极, 热也, 脉中有力, 即有神矣, 当泄其热; 三迟二败, 寒也, 脉中有力, 即有神矣, 当去其寒。 若数极迟败中不复有力, 为无神也, 将何所恃耶? 苟不知此而泄之去之, 神将何以依而为主? 故经曰: 脉者, 血气之先, 气血者, 人之神也。 善夫!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附诸家脉义

矫世惑脉辨十三 汪石山


夫脉者, 本乎营与卫也, 而营行脉之中, 卫行于脉之外, 苟脏腑和平, 营卫调畅, 则脉无形状之可议矣。 或者六淫外袭, 七情内伤, 则脏腑不和, 营卫乖谬, 而二十四脉之名状, 层出而迭见矣。 是故风寒暑湿燥火, 此六淫也, 外伤六淫之脉, 则浮为风, 紧为寒, 虚为暑, 细为湿, 数为燥, 洪为火, 此皆可以脉而别其外感之邪也。 喜怒忧思悲恐惊者, 此七情也, 内伤七情之脉, 喜则伤心而脉缓, 怒则伤肝而脉急, 恐则伤肾而脉沉, 悲则气消而脉短, 惊则气乱而脉动, 此皆可以脉而辨其内伤之病也。 然此特举其常, 而以脉病相应者为言也。 若论其变, 则有脉不应病, 病不应脉, 变出百端, 而难一一尽凭乎脉者矣。 试举一二言之, 如张仲景云: 脉浮大, 邪在表, 为可汗。 若脉浮大, 心下硬, 有热属脏者, 攻之, 不令发汗, 此又非浮为表邪可汗之脉也。 又云: 促脉为阳盛, 宜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若脉促厥冷为虚脱, 非灸非温不可, 此又非促为阳盛之脉也。 又曰: 迟脉为寒, 沉脉为里。 若阳明脉迟, 不恶寒, 身体濈濈汗出, 则用大承气, 此又非诸迟为寒之脉矣; 少阴病始得之, 反发热而脉沉, 宜麻黄细辛汤汗之, 此又非沉为在里之脉矣。 凡此皆脉难尽凭之明验也。 若只凭脉而不问证, 未免以寒为热, 以表为里, 以阴为阳, 颠倒错乱, 而夭人寿者多矣。 是以古人治病, 不专于脉, 而必兼于审证, 良有以也。 奈何世人不明乎此, 往往有病讳而不言, 惟以诊脉而试医之能否, 脉之而所言偶中, 便视为良医而倾心付托, 其于病之根源, 一无所告, 药之宜否, 亦无所审, 惟束手听命于医, 因循遂至于死, 尚亦不悟, 深可悲矣。 彼庸俗之人, 素不嗜学, 固无足怪, 奈近世士大夫家, 亦未免狃于此习, 是又大可笑也。 夫定静安虑, 格物致知, 乃[大学]首章第一义, 而虑者谓虑事精详, 格物者谓穷致事物之理, 致知者谓惟极吾之所知, 凡此数事, 学者必尝究心于此矣。
先正又言, 为人子者, 不可不知医, 病卧于床, 委之庸医, 比之不慈不孝。 夫望闻问切, 医家大节目也, 苟于临病之际, 惟以切而知之为能, 其余三事, 一切置而不讲, 岂得谓知医乎? 岂得为处事精详乎? 岂得为穷致事物之理而推极吾之所知乎? 且医之良, 亦不专于善诊一节, 凡动静有常, 举止不妄, 存心忠厚, 发言纯笃, 察病详审, 处方精专, 兼此数者, 庶可谓之良矣。 虽据脉言证, 或有少差, 然一脉所主非一病, 故所言未必尽中也。 若以此而遂弃之, 所谓以二卵而弃干城之将, 乌可与智者道哉。 姑以浮脉言之, [脉经]云: 浮为风, 为虚, 为气, 为呕, 为厥, 为痞, 为胀, 为满不食, 为热, 为内结等类, 所主不下数十余病, 假使诊得浮脉, 彼将断其为何病耶? 苟不兼之以望闻问, 而欲的知其为何病, 吾谓戛戛乎其难矣。 古人以切居望闻问之后, 则于望闻问之间, 已得其病情矣, 不过再诊其脉, 看病应与不应也。 若脉与病应, 则吉而易医, 脉与病反, 则凶而难治, 以脉参病, 意盖如此, 曷以诊脉知病为贵哉? 夫[脉经]一书, 拳拳示人以诊法, 而开卷入首便言观形察色, 彼此参伍以决死生, 可见望闻问切, 医之不可缺一也。 噫! 世称善脉莫过叔和, 尚有待于彼此参伍, 况下于叔和者乎! 故专以切脉言病, 必不能不致于误也。 安得为医之良? 抑不特此, 世人又有以[太素脉]而言人贵贱穷通者, 此又妄之甚也。 予尝考其义矣, 夫太者, 始也, 初也, 如太极, 太乙之太; 素者, 质也, 本也, 如绘事后素之素, 此盖言始初本质之脉也。 此果何脉耶? 则必指元气而言也。 东垣曰: 元气者, 胃气之别名。 胃气之脉, 蔡西山所谓不长不短, 不疏不数, 不大不小, 应手中和, 意思欣欣, 难以名状者是也。 无病之人, 皆得此脉, 以此脉而察人之有病无病则可, 以此脉而察人之富贵贫贱则不可。 何也? 胃气之脉, 难以形容, 莫能名状, 将何以为贵贱穷通之诊乎? 窃观其书, 名虽太素, 而其中论述, 略无一言及于太素之义, 所作歌括, 率多俚语, 全无理趣。 原其初意, 不过托此以为徼利之媒, 后世不察, 遂相传习, 莫有能辨其非者。 又或为之语曰: 太素云者, 指贵贱穷通禀于有生之初而言也, 然脉可以察而知之, 非谓脉名太素也。 予曰: 固也, 然则太素之所诊者, 必不出于二十四脉之外矣。 夫二十四脉皆主病, 言一脉见则主一病, 贫贱富贵何从而察之哉? 假如浮脉, 其诊为风, 使太素家诊之, 将言其为风耶? 抑言其为贵贱穷通耶? 二者不可得兼, 若言其为风, 则其所知亦不过病也; 若遗其病而言其为贵贱穷通, 则是近而病诸身者尚不能知, 安得谓之太素, 则远而违诸身者必不能知之也。 盖贵贱穷通, 身外之事, 与身之血气了不相干, 安得以脉而知之乎? 况脉之变见无常, 而夭之寒暑不一, 故四时各异其脉, 必不能久而不变, 是以今日诊得是脉, 明日诊之而或非, 春间诊得是脉, 至夏按之而或否。 彼太素者, 以片时之寻按, 而断一生之休咎, 殆必无是理, 然纵使亿则屡中, 亦是捕风捉影, 彷佛形容, 安有一定之见哉。 噫! 以脉察病, 尚不知病之的, 而犹待乎望闻问, 况能知其它乎。 且脉兆于岐黄, 演于秦越, 而详于叔和, [脉经], 并无一字言及此者, 非隐之也, 殆必有不可诬者耳。 巢氏曰: 太素者, 善于相法, 特假太素以神其术耳。 诚哉言也, 足以破天下后世之惑矣。 又有善伺察者, 以言餂人, 阴得其实, 故于诊按之际, 肆言而为欺妄, 是又下此一等, 无足论也。 虽然, 人禀天地之气以生, 不能无清浊纯驳之殊, 禀之清者, 血气清而脉来亦清, 清则脉形圆净, 至数分明。 吾诊乎此, 但知其主富贵而已, 若曰何年登科, 何年升授, 何年招财, 何年得子, 吾皆不得而知矣。 禀之浊者, 血气浊而脉来亦浊, 浊则脉形不清, 至数混乱。 吾诊乎此, 但知其主贫贱而已, 若曰某时招悔, 某时破财, 某时损妻, 某时克子, 吾亦莫得而知矣。 又有形浊而脉清者, 此谓浊中之清; 质清而脉浊者, 此谓清中之浊。 又有形不甚清, 脉不甚浊, 但浮沉各得其位, 大小不失其等, 亦主平稳而无大得丧也。 其它言有所未尽, 义有所未备, 学者可以类推, 是则吾之所谓知人者, 十本于理而已矣, 岂敢妄为之说以欺人哉。 噫, 予所以着为是论者, 盖以世之有言太素脉者, 靡不翕然称美, 不惟不能以理析, 又从而延誉于人, 纵使其言有谬, 又必阴与之委曲影射, 此所谓误己而误人者也, 果何益之有哉? 又有迎医服药者, 不惟不先言其所苦, 甚至再三询叩, 终于默默, 至有隐疾而困医者, 医固为其所困, 不思身亦为医所困矣。 此皆世之通患, 人所共有, 故予不得不详论之, 以致夫丁宁之意, 俾聋瞽者或有所开发焉。 孟子曰: 予岂好辨哉, 予不得已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素可采之句十四 吴昆

太素之说, 固为不经, 然其间亦有可采者。 如曰: 脉形圆净, 至数分明, 谓之清; 脉形散涩, 至数模糊, 谓之浊。 质清脉清, 富贵而多喜, 质浊脉浊, 贫贱而多忧。 质清脉浊, 此为清中之浊, 外富贵而内贫贱, 失意处多, 得意处少也。 质浊脉清, 此谓浊中之清, 外贫贱而内富贵, 得意处多, 失意处少也。 若清不甚清, 浊不甚浊, 其得失相半, 而无大得丧也。 富贵而寿, 脉清而长; 贫贱而夭, 脉浊而促。 清而促者, 富贵而夭; 浊而长者, 贫贱而寿。 此皆太素可采之句也, 然亦不能外乎相术, 故业太素者, 不必师太素, 但师风鉴, 风鉴精而太素之说自神矣。 至其甚者, 索隐行怪, 无所不至, 是又巫家之教耳。
孔子曰: 攻乎异端, 斯害也已矣, 正士岂为之。
 楼主| 发表于 2007/5/1 23: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太素大要十五 彭用光

论贵贱, 切脉之清浊, 论穷通, 切脉之滑涩, 论寿夭以浮沉, 论时运以衰旺, 论吉凶以缓急, 亦皆彷佛[灵枢]虚实攻补, 法天法地法人之奥旨。 凡人两手清微如无脉者, 此纯阴脉, 主贵; 有两手俱洪大者, 此纯阳脉, 主贵。


景岳全书卷之六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