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經文的證據
前面我們講的夠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為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為標準,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餘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於少善根。 先舉十條經文。 1、《阿彌陀經》 首先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三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2、異譯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個譯本,一般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勝、超越、絕對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彌陀經》 現在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怎麼翻譯呢?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經文明顯說明: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我們眾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我們所做的,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於少善根福德。 強弓喻 其實,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我們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羅漢都不行,何況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樣,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我們每個眾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麼,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裡呢?頂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後,沒勁了,「呼 --」,掉下來了,你還在三界的吸引力範圍之內。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還在地球的吸引力範圍之內。五戒十善的力量,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夠修四諦、十二因緣法,這個強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離三界了,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的軌道,但是,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發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薩的軌道。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有一把強弓,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我們眾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們來念佛,就是機關發動,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羅漢——超越地前小菩薩——超越地上大菩薩——超越十地等覺菩薩,直奔佛果。所以,「莫訝一稱超十地」,不要擔心「一箭放出去,怎麼超越十地菩薩?」一箭射到哪裡?你們知道射到哪裡嗎?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直向彌陀佛座邊。 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五戒十善,頂多射到天上,又墜下來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聖教,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 落水喻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裡邊了,請問: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我們抓到水裡面所長的水草,能夠到岸上來嗎? 不能。水草本來長在水裡。 抱著水裡的石頭,能到岸上來嗎?也不能。 水裡的東西永遠讓我們在水裡。要想到岸上來,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如果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或是一個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們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種種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內的東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類的東西,都是輪迴的因果,不可能讓我們離開三界苦海。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好像從極樂的涅槃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你抓住這把竹篙,阿彌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哎,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還是在水當中。 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們更深地扎根在這個世界。所以梵文經典才說:「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此世」就是此世間,五濁惡世),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 4、《無量壽經》 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麼往生呢?《無量壽經》說: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眾生,
功德成就。 又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幾段經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來:阿彌陀佛普遍佈施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讓我們這些沒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憐愍我們造罪造業,沒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沒有功德法財,為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普遍、平等地佈施給我們功德之寶。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眾」,就是十方苦惱的眾生。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拿到了沒有?
(拿到了。) 阿彌陀佛「廣施功德寶」,如果你沒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給你了。」「廣施」啊!一個都不會遺漏的。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
(六字名號。) 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我們盼望功德,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們擔心「我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可是也沒開悟,沒契入諸法實相,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這怎麼辦?」《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要令我們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兒子還小,為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勞動,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說:「我的兒子,這個給你。」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父母的心就是這樣,一切為了兒女,特別是兒女還小,要為他們作周詳的考慮。 爸爸臨走時說:「孩子!我要走了,這張小小的紙頭,是我一生的積蓄,上面是一百億,給你,你可以過好日子。」 這個兒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來看看,「父親說這是一百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這張紙,我現在餓了,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他不瞭解這張支票是百億的財產,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這個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這就是有眼不識珍寶。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父,祂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這個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存款單,就好像是一張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們沒有智慧,阿彌陀佛把祂的六字名號——無上功德的結晶佈施給我們,令我們功德成就,但是,我們念念佛號,就把它擺在旁邊,「哎呀,這六字名號乾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誦一部經,或修什麼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智慧沒有開,他只認識地瓜,而不認識百億支票。我們也一樣,「你看,我做了某樁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讀了一部經,厚厚一本,多實在!一句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沒了!」這是因為我們不瞭解什麼是真實功德。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所謂「寶此一行」,不再捨棄,不再丟掉。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然後把它跟別的比,「這個六字名號嘛,也不錯,但是如果我佈施、持戒、打坐、拜懺,這樣種種修行,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頂多是一顆糖、一個地瓜、一個蘋果,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那是無法相比的。 一塊錢買大樓喻 講到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上街去買東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這天掏了一塊錢,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就高興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賺了,今天買得很值得,一塊錢買了一棟大樓……」會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居然買到了,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但送給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開個價賣給你,這樣你心裡就覺得安慰了,「這是我買來的!」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成佛。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磕一百年,這樣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塊錢,那麼,成佛簡直都不止一棟大樓。 有人說:「我修五戒十善迴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迴向求往生,也能夠往生,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也就好像剛才講的,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你不要認為真是你買來的,這是人家送給你的。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所以阿彌陀佛說:「你不敢接受,我就賣給你吧。」賣給我們,我們又買不起,那怎麼辦?「那就降價賣給你。」賣多少?一塊錢。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迴向。」(就是賣給你)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迴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佈施給我們的。 窮子喻 《法華經》裡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廣大的莊園、豐富的財產找不到繼承人,他想:我現在已經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兒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說這個兒子,從小離開大富長者,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只能做打工、作傭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吃上頓沒下頓。 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裡面探頭一看,裡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這不是我這樣的人找活的地方,這個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話,或許有人出來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里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裡邊一抬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這不是我的兒子嗎?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就是他!」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 侍衛聽到大富長者的指令,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他們長得高大強壯,孔武有力,穿得也很華麗氣派。窮子正在那裡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見從裡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啊!壞了!這是來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後面追得就越緊,追上後緊緊捉住,強行往回帶。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嗎?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幾十年才找到兒子,怎麼能放走呢,他還要想辦法。 他另外找了兩個人,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你是怎麼討飯的?」 「我怎麼討……」 「你是怎麼打工的?」 「我怎麼打工……」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其實你呀,用不著這麼辛苦。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闆很慈悲,幹一天活兒給一般地方兩天的工資。」 窮子一聽,「這麼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幹吶!我不識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會啊!」 「你可以去打掃衛生,清理廁所。」 「這個我可以!」做流浪漢的,專門搞這個工作。 好啦!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從後門繞進來(正門太高貴)。進來以後幹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幹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可以講,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發愁,也有住的地方,他過得很安心,幹得很賣力氣。 但是,兒子天天在那裡除糞,長者心中有所不悅。「我的兒子怎麼可以就做這等下劣事呢?」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財產還沒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想什麼辦法呢?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幹活兒、除糞的衣服),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跟窮子在一起除糞,和顏悅色地問候他,跟他話家長,問寒問暖。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他感動得不得了,「哎呀,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而長者也不能講。 時間久了,彼此關係熟了,感到很親切了,這個時候,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不瞞你說,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 窮子一聽,嚇了一跳,就喊「老爺」(你看,對自己的父親喊「老爺」)。大富長者聽了,心裡很難過:「我是你的父親,你喊我喊老爺!」他就對窮子說:「我看你到我莊園來之後,人很誠實本份,幹活很賣力氣。不然這樣,你就做我的乾兒子,我年紀大了,也沒有兒子,你就做我的兒子好了,也可以幫我做點事,希望你不要推辭。」 這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長者的寵幸,拜長者為乾老子,他感覺很榮幸,他不知道這是他的親生父親,把親生父親拜做乾老子,還覺得很榮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講。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開始教他做會計、做出納,掌管財務。「我既然認你為兒子了,彼此就不外,這裡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 窮子做得很賣力氣,也很認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還是住工棚裡,每天還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資,晚上算賬的時候,「這個是老闆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塊。」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窮子(也就是他的兒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漸擴展了,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這個時候,父親就準備宣佈他們的父子關係。 這一天,他就把國王、大臣,把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部找來,開一個「新聞發佈會」,父子相認。「有勞各位到這裡來,有一點事情跟大家講。我已經年老了,我的兒子是在哪一年丟失的……」窮子越聽越像在說自己;長者從頭道來,慢慢引導,「現在,我找到我的兒子,是誰呢?就是他。」長者指著自己的兒子說,「現在我把所有財產全部給他,由他掌管。」 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親! 所以,在《法華經》裡才有四句話,說什麼呢?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又說: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擁有財富(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一夜之間華貴起來!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 故事就講到這裡。下面把這個故事做一番解釋。 大富長者是哪一位?
(阿彌陀佛。) 是阿彌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們眾生。) 對啦!我們無始劫來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彌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的時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號功德佈施給我們,說:「眾生啊!我的獨子,我把整個極樂世界送給你,你就這樣來!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嚇壞了,「我哪裡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啊?」我們不敢,所以我們逃跑,我們逃離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門來調化我們,讓我們來修行,迴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勞作,幹除糞的活;除糞,就是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窮子要靠除糞的活才敢進大富長者的莊園;根機還沒有成熟的眾生,就要靠種種法門修持迴向,才敢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看見我們已經在自力修行迴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來調化我們,「你種種功德修行迴向,很不錯,但可以念我的名號啊!」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法財的寶庫。讓我們稱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佈施給我們,但這時還不敢明講。就好像大富長者認窮子為義子,讓他負責庫藏的出納管理,其實心裡邊整個庫藏財寶都交給他了,但因為時機沒到,不便明說,窮子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不知道這六字名號裡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們的,我們認為:「我念了兩萬聲,這兩萬聲的數字才是我的;六字名號裡面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就好像窮子,他已經進到莊園裡邊,每天在那裡做出納、會計,他認為他經手的這些財產是大富長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資,不知道他的父親要把整個莊園給他。 這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時機成熟了,阿彌陀佛才說:「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極樂世界,歸汝所有。」全部送給我們。我們這個時候才敢歡喜接受。 阿彌陀佛要把祂整個的極樂國土佈施給我們,千方百計讓我們接受,讓我們在種種法門裡摸爬滾打,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我們才慢慢接受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 根機成熟了 大家能夠相信念佛的法門,能夠老實念佛,是已經經過了除糞的工作,是已經到了大富長者開新聞發佈會的時候了,根機已經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沒有大善根、沒有大福德的人,決定不會老實念這句名號。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的根機還沒成熟,他決定不敢接受整個莊園,他逃跑了,他嚇昏了。 你看世間的人,你對他說:「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學佛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慢點!我求人天福報!」 修行解脫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裡夠資格到極樂世界?」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這座莊園。 我們的父親是「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彌陀慈父,救度我們四處流浪、桀驁不馴、違逆負心的眾生。所以,大家要隨順佛願,要孝順於佛。經中說「孝順於佛者,實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簡單。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墮入三惡道。不往生西方,必墮三惡道,沒有不墮落三惡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來生不墮三惡道,來來生一定墮落三惡道!所以印光大師才講: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來世做人,比求生西方還困難。 為什麼到西方成佛容易,來世做人反而難呢?因為來世做人要靠我們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無量壽經》裡面有幾句話: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很容易往生,結果去的人不多。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什麼叫「自然之所牽」?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世界,毫無勉強和造作,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裡擔心害怕說「我這樣能往生嗎?」不必擔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說我們把一塊木頭丟到長江裡面去,這塊木頭一定會隨著江水到達東海,會不會?一定會到達東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別人撈起來,或者是被樹杈擋住了。我們不需要駕著一條船跟在木頭後面看,「哎,看你到哪裡?嗯,到東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會到,即使看不見,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頭,就是我們;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東海,就是極樂寶國。被撈起擋住,就是雜行雜修。我們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我們的身心歸投於阿彌陀佛,所以: 南無者,即是歸命;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這一生一輩子,就是念佛願生西方,等於是把我們這塊木頭投在六字名號的長江當中,沒有阻擋,它自然是前浪後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極樂淨土,這是靠六字名號的力量。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很自然,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所牽引,「自然之所牽」。 遠地易達喻 出門旅行,有的時候,到達萬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達百里之外的地方還要容易,為什麼呢?因為交通手段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從這裡要去金門島,要自己游過去的話,那很困難;要跨過太平洋到美國去,反而容易,為什麼?坐飛機就可以了。為什麼那麼遠反而容易、這麼近反而難呢?因為我們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樣,一個是靠自己,一個是靠飛機。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坐飛機是靠飛機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們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反而容易,因為我們乘坐的是六字名號的航班;要轉生人天反而難,因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號功德寶 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祂令我們功德成就,祂廣施功德寶給我們,那麼,功德寶在哪裡呢?《無量壽經》〈流通分〉這段經文就很清楚地說明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稱念的人,就具足了無上功德,就獲得阿彌陀佛所佈施的功德寶。」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 歡喜踴躍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那個聽聞到彼佛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啊!六字名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信順、歸仰。 「歡喜踴躍」,為什麼歡喜踴躍?給你一百萬,然後說「不能往生,死後要去三惡道」,你會歡喜踴躍嗎?不會的。所謂「歡喜踴躍」就是說「我決定可以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我今生雖然是個窮光蛋,在世間被人瞧不起,一旦閉了眼睛,眼睛一閉我就要去淨土成佛了。」這個叫歡喜踴躍,對往生有決定性的把握。如果對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害怕,「能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下了三惡道怎麼辦?」內心就痛苦了,就不會歡喜踴躍了。知道「六字名號決定能救度我,我稱念六字名號決定能往生極樂國」,這樣的心叫「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順,念念的稱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兩個字,就代表並不只是一念、十念。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如果壽命延長,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壽命當下就結束了,我們只念了十聲佛就斷氣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聲佛就斷氣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 ——「乃至一念」。 稱名善根同佛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知這個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而信順歸命、歡喜踴躍的眾生,一念之間「為得大利」,成佛度眾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句名號裡邊圓滿具足無上功德。阿羅漢是有上功德,上面還有菩薩;菩薩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功德。阿彌陀佛把祂的無上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裡邊,讓我們「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無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師才講: 凡夫眾生稱念彌陀名號,
善根福德與佛無異。 我們念一句名號,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給我們,讓我們平等獲得。 經文充分說明六字名號是圓滿、無上、具足、無缺的善根功德,所謂「無上功德」。 5、《觀經》 第五條經文出自《觀經》,這裡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為《觀經》的原文前後相隔較遠,善導大師的解釋文把它們並列在一塊兒,來比較念佛一聲和修行種種法門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經典分成十二個類別,「十二部經」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聞經十二部,代表聽聞了種種、很多的大乘經典,效果怎麼樣?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一千劫,一個大劫有多長時間?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過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還沒有讓他解脫生死輪迴,因為我們罪過太重。後面說: 稱佛一聲,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賬,念一口佛,除掉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聞十二部經,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聞十二部經的時間來念佛的話,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說「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數量上的「五十億」,實質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聲稱名,永不再會墮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死之罪已經滅除掉了;滅罪滅得多,說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滅罪才多,可見,這六字名號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頓超生死,頓歸極樂。其他一切法門沒有這個功效。 米飯喻 十二部經代表佛教的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為什麼這麼多經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兩重原因。第一個,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比喻現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給你一本書,《稻穀栽培技術》,讓你看這本書,怎麼去栽種稻穀;這本書看完之後,再看第二本,讓你學習怎麼加工米飯,沒有米飯給你吃,那你就會說「來不及了,我餓慌了。」 什麼意思呢?佛經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比如說《金剛經》要我們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成佛的方法;《楞嚴經》、《華嚴經》都有它的方法。菩薩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用這些方法來成佛。但是,我們來不及了,以我們的根機,這輩子眼睛一閉,就要墮落三惡道了。 佛名是已經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時候,不再讓你去讀《稻穀栽培技術》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飯端在你面前,你餓了,就去吃好了!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能解決問題啊?很顯然,是果地的法門才管用。 聞經滅罪少,是因為它是因地法門;念佛滅罪多,是因為稱念佛號是果地法門。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乘經典講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能悟得諸法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是我們不能開悟,沒辦法悟道,除罪就輕,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就非常有限。 聞香喻 有兩種原因:一種從法上來講,一切經所說的都是因地法門,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門殊勝;另外從機上來講,這些法門不適合我們罪業深重、心地浮散、壽命短促的根機,所以除罪就輕。這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裡有解釋。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是果地法門,直接吃飯。如果把飯端來,不給你吃,讓你聞香,那不解餓;十二部經典講怎樣成佛,對於我們這樣下劣的根機而言,講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們沒有能力品嚐到成佛的果實,我們只是聞到飄過來的香味,我們不能吃到。 我們來念這句六字名號,念一口就得一無上功德,念十聲得十無上功德,實實在在的。同時,念這句六字名號,不需要我們開悟,也不需要說「有清淨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眾生,只要開口稱念,只要願意念佛、願意往生,攬無邊功德入我們的識心,成為我們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簡單。 容易而且殊勝、殊勝而且容易的法門,唯有念佛。 名號之中獲大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從哪裡得到大利呢?前面說「得聞彼佛名號」,也就是說:大利、無上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獲得的。 《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接下來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見是利」的「利」,就是往生,從「執持名號」中獲得往生。兩部經一致,都以六字名號作為無上功德,所謂多善根福德。 6、《經》言 第六條經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等等一切,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得的福報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說: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這是經中明言,說你用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你得這麼大的福報,那不如勸人念一聲佛,所得到的福報超過他,「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那又何況自己念,何況天天念,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經文的意思很明瞭,也不用解釋。 有相福德不為多 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金剛經》裡邊也有這兩句話可以做印證: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無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知道,「福德有福德相」,這個不叫福德多,「我修持這個、供養這個、佈施這個……修得很多」,這個都有相,這個不叫多;沒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你看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空空蕩蕩的,好像不如我在那裡做一個實際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這句六字名號,猶如太虛空,是實相的,是無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經》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還不能用盡,還有多餘,叫「不可窮盡」。 成佛有餘 近代的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餘,
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專念、熟念,成佛都有多餘,不學其他法門,毫無遺憾。 本來佛是圓滿境界,無有不足,也沒有什麼多餘,這裡是說一句名號善根功德無窮無盡的意思。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這樣的善根,怎麼可以思議呢? 所以,佛名是無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窮盡、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界;稱念六字名號,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極樂淨土。 8、《涅槃經》 第八段經文是《涅槃經》裡所講的: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 把大寶庫打開,隨人拿,隨人取,「佈施一切眾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人家念一聲佛,功德超過前面,無法比較,無法比量。 《涅槃經》說的一點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現在來講,就包括汽車、樓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內;「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簡單說,地球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資具都由你一個人供養,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哪怕只有擠一杯牛奶那麼長的時間,「功德過上,不可思議」,超過以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的功德。 經文通過比較,來說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無法相比。 10、《大智度論》 第十,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打了個比喻:有人從一生下來,一天就能走一千里,這樣走多少時間呢?一千年。我們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範圍很大,十天是一萬里,那一個月是三萬里,一年三十六萬里。他經過一千年,這麼大的範圍,地下「滿中七寶」,他所經過的地盤,全部是七寶組成,這麼多的七寶,「奉施於佛」,拿來供養佛,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這個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於後惡世」,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像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個末法時代;惡世的眾生,內心沒有清淨,並不是清淨心念佛,是惡世苦惱的眾生;「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一聲念佛的善根福德,勝過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寶供養——我們怎麼可以思量這句名號的功德呢?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艦對小漁船喻 大家學習到這裡,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會因擔心害怕空空蕩蕩的而左顧右盼了,「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沒有什麼辦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還不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就好像我們過海一樣,乘上一艘超級航空母艦,你還在那裡「這個能不能過海?是不是再加一條小漁船,防備一下,萬一航空母艦翻了,我這小船還能抵擋一陣……」——這種思惟不符合邏輯。航空母艦都不能過,你的小漁船還管用嗎?說明他既不認識航空母艦,甚至也不認識小漁船,為什麼?航空母艦沒有過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漁船是不可能過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艦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漁船看得太高了,兩個都錯誤。 什麼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彌陀佛的航空母艦,怕念佛不管用再種種雜行雜修,就是備用小漁船。有人講啦,「萬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這一點,補充一下」,就好像說「六字名號大願船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再靠我們修行的這一點點補充一下」,那個就是雜行雜修了,是不合邏輯的。念佛的航空母艦都不行,雜行的小漁船怎麼行呢?所以,念佛是決定往生之道。 喜歡雜行雜修的人,就是把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太低,把自己的雜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講這一切,是讓大家的心專注在這句六字名號上,並不是說「那我不用行善積德了。」這是兩個概念,那些是我們佛教徒應當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們凡夫所做的有漏有為的雜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駕於六字名號之上,這個就有點太自不量力了,這個也是不瞭解六字名號的殊勝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經文的證據,每一段經文,都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些都是佛金口所講的,我們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往往執著。 信佛怎麼信呢?佛怎麼說,你就怎麼信,這才是有智慧。佛說念佛往生,你不要打個問號,「念佛真能往生嗎?」 「老李,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說:「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聽你的;老張,你看呢?」 老張說:「我也覺得危險。」 我們到底是信佛呢,還是信老張、老李呢?你問一萬個人,他們都說:「單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釋迦牟尼佛說:「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必生極樂!」結果我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凡夫俗子,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智慧。 信佛,佛這麼講,當下信順,你能當下信順,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實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讀很多書,佛怎麼說,你怎麼相信就好了。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了(這句話把我們嚇一跳):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極樂世界,你也沒有看見,你拿望遠鏡也看不到,科學家用哈伯望遠鏡對著太空看,也還沒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並不因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這句話,也不因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識,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體現,同時,信心也是力量的體現,能相信佛講的話,有智慧,有力量!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語,他的心是軟弱無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