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872|回复: 7

净宗析疑之一:怎样才是多善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7/1 22:47: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怎樣才是「多善根净宗法师讲述)
(一)由專雜得失判斷
兩種相反的觀點
        經中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彼國」,那什麼是多善根?大家都認為,想往生,念佛不能少,在這個前提下,又有二種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單單念佛,就是少善根,不能往生;念佛再加上種種的善福修行迴向,才是多善根,才能往生。
        另一種觀點認為:念佛就是多善根,即使沒有其他修行,專依念佛,也決定往生;其餘都是少善根,修的再多,如不念佛,不能往生。
        第一種觀點,聽起來比較直觀,也就是:(念佛+餘行)大於(念佛)。
        第二種觀點,聽起來有點武斷。但它也有道理,它說我是:(念佛+念佛)大於(念佛+餘行)。
        到底哪一種觀點正確呢?我們先不判斷。我們來看依這兩種觀點修行,會有什麼不同結果。
專雜得失
        根據第一種的理解,他一定會修行種種的法門,來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他認為這樣善根福德很多,所以他這個經也誦,那個咒也持,這個法也修,那個佛也拜,這樣,恰恰落入善導大師所講的雜行雜修。
        根據第二種理解,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專修念佛,一向專念。
        善導大師在《往生禮讚》裡說:
余比日自見聞:
諸方道俗,解行不同,專雜有異。
        「我善導近來一段時間親眼見到,親耳聽到,大家對淨土法門的理解不一樣;理解不一樣,行持方法就不一樣,有專有雜。」如果認為單念佛是少善根,要種種法門都修才是多善根,他是這樣理解的,就去雜行雜修;如果認為念佛是多善多福,他就會一門深入,專修專念。得到的結果怎麼樣呢?
但使專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雜不至心者,千中無一。
        善導大師親自所見到、親自所聽到的,他說:「只要專修念佛的人,十個,十個往生,百個,百個往生;那麼雜行雜修的人呢,一千個人裡邊,沒有一個往生。」
        答案就很明顯了,專修念佛,十即十生,當然是多善多福;雜行雜修,千中無一,自然是少善少福。


[ 本帖最后由 无智亦无得 于 2007/7/2 14:5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2:53: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由道理說明
        這樣講,恐怕有人心裡還是不能平,想不通:「明明我比他修的法門多,修的善根多,也比他會誦經,會持咒,怎麼我反而是少善根,往生不定?他只會念佛,什麼也不會,怎麼反而是多善根,往生一定?」心裡想不通。下面我們從道理、比較、譬喻、經文、祖語、事例等方方面面、各個角度來說明念佛是多善根,讓大家能建立決定性的信心,安心於「專修念佛必定往生」。
開會喻
        前面經文說:極樂世界都是不退轉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這樣的「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的地方,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要相同差不多的人才可以相聚一處。那麼,要到達這樣的地方,不要說一般凡夫,就是諸大阿羅漢也不夠資格,所以《往生論》就說:「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
        上善俱會之處,少善不得往生。上與下相對,多與少相對,上善就是多善,少善就是下善。《阿彌陀經》中什麼樣的人是上善人呢?「阿鞞跋致」、「一生補處」的諸大菩薩!達不到這個級別都是少善、下善,至少要達到不退轉菩薩甚至是一生補處的大菩薩的善根標準,才算夠格。要靠自己的力量,想和這些人俱會一處,你沒有這個水平怎麼可以?比如省長級的會議,市長就不夠資格參加,普通老百姓更沒有資格參加。極樂世界是這樣的大菩薩俱會之處,我們的善根、福德,夠嗎?不夠!靠自己,再怎麼努力地修行,再怎樣積累善根福德,都不夠,都是少善少福,差得太多,天差地別。
        這樣高妙的國土,只有念佛——持佛的名號,靠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才可以往生,除了佛的名號之外,凡夫自己所修的一切有漏善法,都不可能往生。
國王召見喻
        好像王宮,是國王所居,文武大臣出入朝政的地方,一個平頭百姓,要到王宮裡去,靠他自己的身份,去不了。但是如果有國王的召見,有國王的號令,有國王的聖旨,老百姓可不可以去拜見國王呢?就可以了。
        下面跟大家講一個故事,大家聽這個故事的時候,要有一點想像力,要跟我配合,大家眼睛閉起來 ——時光倒流幾百年,在座各位都不是穿著現在的衣服,穿的是清朝的長袍馬褂,頭上紮了個大辮子;那個時候也沒有廈門市,只有一個小小的街鋪茶樓,大家在裡面討論;「皇上英明,聖主萬歲」,有人在開心:「哎呀,李老頭!什麼時候你能去紫禁城金鸞殿,拜見萬歲爺,官升三級,我們就好啦,都跟著沾光啊……」
        「別說夢話了,小老百姓怎麼能見到皇上呢!」
        這個時候,旁邊有一個人,氣宇非凡,聽到這些人在恭敬讚歎皇上,而且想見皇上的心這樣的急切,他就過來跟他們講:「我有辦法讓你見皇上。」
        「嗯?你是什麼人,你有這樣的辦法?」
        「我有辦法!」然後拿來紙筆,「你叫什麼名字?」把他的名字寫上,「特准某某,入宮覲見……」底下落款「康熙」。
        拿到了康熙皇上的聖旨,那麼,請問這個老百姓,他有沒有資格到皇宮裡去?
        (有。)
        我們就是平頭老百姓、五濁惡世的凡夫,我們所稱念的「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不是一般的字,那是阿彌陀佛親自邀請的簽名啊!拿著阿彌陀佛的簽名邀請,到阿彌陀佛的國土,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阿彌陀佛在第十八願裡說「十方眾生(你我),欲生我國(邀請),乃至十念(簽名),必生我國。」
        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聖旨;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函、召見書。有阿彌陀佛召見我們的六字名號,怎麼不可以到極樂世界呢?
        除此之外,比如說我們要去拜見皇上,你找一個九品芝麻官,找一個縣太爺給你簽個字,管不管用?你們說?縣太爺給你簽個字:「好吧!拿我的字,直接去就好了。」管用嗎?
        (不管用。)
        好了,找巡府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嘛!他也不敢簽哪!
        好啦!找尚書大人簽個字,管不管用?不管用。
        那麼,這說明什麼呢?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交待給我們的,其他所有的法門,就好像是尚書大人、巡府大人、縣太爺,找他們求生極樂世界,他們都搖手,「哎,我們還沒這個威德」,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們告訴我們:「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他們會把這個介紹給我們。
        所以,大家要明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唯有乘托阿彌陀佛的名號,因為這六字名號裡邊,包含了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直接對我們宣召,就如同國王的召見、國王的號令,沒有任何障礙。除此之外,一切臣民都沒有這個威德,「十方諸佛皆共讚歎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
        釋迦牟尼佛在這部《阿彌陀經》裡告訴我們:執持名號是多善根。除此「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以外的一切,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道理就是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2:56:07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由比較說明
種種善根比較
    下面我們來比較,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
    這裡有四句話,我先讀一遍:
五戒十善滯三界,
聲聞緣覺非大乘,
菩薩萬行未圓滿,
較之六字皆少德。
        這四句話很好懂。五戒十善是善,但還在三界,不出輪迴;阿羅漢是善,高超三界,永出輪迴,但阿羅漢只是自了漢,沒有發大菩提心;菩薩更是善,發了大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誓度一切眾生,但菩薩修行還沒有圓滿;這些要和阿彌陀佛圓滿功德六字名號相比,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以凡夫來講,我們自己能修的善根福德,最多也就是五戒十善,能把五戒十善修圓滿,那你就太稀有了。連五戒十善都難做到的人,我們有什麼善根福德呢?
        五戒十善是善根福德—— 持守五戒和毀犯五戒相比,是善;十善和十惡相比,也是善。但五戒十善,還是滯留在三界之內,沒有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五戒十善修得好,來世可以做人,做大官,發大財,可以升天,做天子、天女,但是這個善根福德,如果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相比,能比嗎?
        (不能。)
        那簡直天地不能相比!阿羅漢已經出離三界了,所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已經出離三界,是聖者了,五戒十善怎麼和他比呢?
        請問各位,阿羅漢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不能往生?
        (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天親菩薩的《往生論》裡邊是這樣說的: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聲聞、緣覺——阿羅漢、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極樂,不夠資格。要到達極樂世界,阿羅漢的善根福德況且不夠,凡夫五戒十善怎麼可以呢?
        再來,阿羅漢的善根福德雖然比較凡夫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較菩薩來說,誰的善根福德多呢?
        (菩薩。)
        這個帳很好算,因為阿羅漢是自了漢,他是自己解脫自己的生死輪迴;菩薩發廣大菩提心,要度脫一切眾生,所以,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羅漢相比,那又是另外一個層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來,菩薩心量廣大無邊,善根福德也無量無邊,但是菩薩畢竟沒有成佛,沒有成佛,還在菩薩的位子,就沒有圓滿。那麼,菩薩的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相比,哪一個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
        這麼比較下來,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徹底、最圓滿。
        那麼,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體現在哪裡呢?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號當中。
        這個講的就遠了,講我們世間的,大家能夠聽得明白。
名片與帝號喻
        各位,我們是普通市民,福報跟市長比,哪個大?市長大,我們小。
        市長的福報威勢大,還是省長的福報威勢大?省長的大。
        省長的福報大在哪個地方?大在他是省長,他出去名片一拿出來,「我是省長」,沒有別的,就是個省長的名,省長的名就代表他的福報。
        省長的福報大,還是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國家主席大。國家主席的福報大在哪裡?大在他是國家主席,他就有這個名義。有這個名義,就能依法治國,福蔭百姓,所謂名正言順,在其位,謀其政。你不是國家主席,你就沒有這個名義。
        阿彌陀佛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徹底圓滿,在哪裡體現?就在六個字裡邊,祂才叫「南無阿彌陀佛」。大家不要覺得這六個字很簡單,這六個字不簡單哪!有成佛的德能,才能有成佛的名號。
        縱觀中國歷史,向來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大亂的時候,諸侯混戰,但是沒有一個敢稱帝王。最後降服了各路的諸侯,平定了各地的叛亂,一統天下的,才能建都稱帝。人還是一個,稱帝不過是得來一個帝號,但這個帝號是來之不易的,經過幾十年的文治武功,南征北伐,天下平定,大功告成,才有了帝王稱號,所以帝號代表了一切的文治武功,一統江山。
        法藏菩薩經過五劫思惟、兆載修行,剿滅一切煩惱敵,拯救一切苦難眾生,累積無量功德,功德圓滿,祂才能稱為「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是來之不易的,代表了阿彌陀佛從因地發心直到果上正覺,所有一切圓滿功德。一切菩薩的修行,一切阿羅漢的修行跟六字名號相比,那簡直是無法相比。(那我們凡夫的五戒十善更談不上了。)
聖旨對土特產喻
        各位蓮友,是我們修的五戒十善善根多,還是六字名號裡面的善根多呢?
        (六字名號。)
        對呀!回答正確,一百分!
        我們有的人往往不明瞭這個道理,他會覺得說,「師父啊!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念得空空蕩蕩的,乾乾巴巴的,苦苦惱惱的,這樣空空蕩蕩地念幾個字能往生嗎?像我在那裡佈施啦,寺院裡做根柱子啦,放生啦……善根功德很清楚啊!實實在在可以看得見哪!依靠這個往生不是更有把握嗎?」
        你們說哪個更有把握?
        我看還是打個比喻,打比喻才好懂。
        還是就剛才的比喻。這個老百姓蒙受皇上的召見,要去封官加賞,他當然高興,但他轉念一想:「自己一無所有,就這樣怎麼可以封官加賞呢?聽說封官加賞的人是要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我對國家毫無貢獻,這怎麼行?」他又一想,「有了!有好辦法了,我家裡有土特產,我帶一點家裡種的地瓜、土豆去上貢。」    他辛辛苦苦種好地瓜,挑到宮門,挑得滿頭大汗,但衛兵卻把他攔住了,不讓進,因為他忘了帶上皇上的聖旨,他覺得聖旨不過幾個字,輕飄飄的,而且一點也不是自己的貢獻,應該不重要吧。結果他進不了宮門。
        我們所修行的五戒十善、一切的功德,充其量是個地瓜而已,而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親自賜給我們的聖旨和號令。
名號一稱超十地
     在我們淨土門裡邊,常聽說兩句話:
莫訝一稱超十地,
當知六字括三乘。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莫訝」,不要驚訝    ——    明明知道我們會驚訝,所以事先說「你不要驚訝」。不要驚訝什麼事呢?「一稱南無阿彌陀佛,超越十地菩薩」,哎呀!這麼厲害!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超過十地菩薩!敢想像嗎?不敢想像。為什麼呢?「因為這六個字裡邊包括了三乘,聲聞、緣覺、菩薩都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邊」。
        就好像剛才打的比喻,縣太爺、巡撫大人、宰相大人的權力都包含在帝王的聖旨當中,他們都是依聖旨行事,行使他們的職權。
        阿羅漢的善根福德、辟支佛的善根福德、菩薩的善根福德,都濃縮在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裡面,都包括在裡面。所以,我們念這句佛,才可以超越十地菩薩。
太子對群臣喻
     印光大師在《文鈔》裡邊也有一個很好的比喻,他說:
譬如太子墮地,
貴壓群臣。
        說這個小小的太子,才生下來,呱呱墜地,他的尊貴就超過了一切大臣,宰相也要向他禮拜。為什麼呢?他是太子,他將來長大就要做皇帝。
        印光大師說:我們念佛的人就好像太子墮地,我們的父親是阿彌陀佛,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就是佛的兒子,我們願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佛子誕生墮地,超過二乘之上——超過阿羅漢、辟支佛,直接進入菩薩的位子。所以念佛是多善根。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2:58: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由譬喻說明
房屋對門窗喻
        我們再來說比喻。
        比如說我們在這座彌陀寶殿裡邊,我們只要講「彌陀寶殿」這四個字,這裡面的佛像也包括了,柱子也包括了,門、窗、牆、屋樑……通通包括在內。
        可是,如果單講柱子,它就不能包括門;講門,就不能包括窗。隨便說哪一種,都是掛一漏萬。講彌陀寶殿就一含一切,總體包括了。
        「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是總功德,就好像「彌陀寶殿」是總稱一樣;如果我們只是去讀某一部經、誦某一個咒、修某一個法,這些就好像門、窗、磚、瓦,都只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功德,不是整體的功德。
        其他的修行,比如說我們修行五戒,有五戒的功德,可是呢,就沒有比丘戒的功德;修比丘戒呢,有比丘戒的功德,但是沒有菩薩戒的功德;你誦這部經,有這部經的功德,但是就沒有那部經的功德。可是,如果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經、一切咒、一切戒、定、慧通通都包括在內,所以是多善根、多福德。
摩尼對雜寶喻
        第二、「摩尼對雜寶」的比喻。
        「摩尼」,又叫摩尼寶珠,又叫如意寶珠。摩尼寶珠雖然只是小小的一顆,但需要什麼寶物它就出什麼寶物。祈禱它說:「我現在要賑濟天下貧民,需要黃金一百噸。」話音還沒落,從摩尼寶珠裡邊就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黃金。如果說「還不夠,還需要一百噸珍珠」,它馬上像下雨一樣,噴出一百噸珍珠,這個寶叫做摩尼寶。
        什麼叫雜寶呢?就是金、銀、珍珠、瑪瑙、赤珠等等,這叫雜寶。
        比如說有一個大倉庫,裡邊有很多的寶物,有黃金、白銀、珍珠、瑪瑙,所有的一切,一應俱全。在最中間的位置,放了一顆小小的摩尼寶珠。我們進來要取寶物,去救濟眾生。有的人進來一看,「哇,大門旁邊就是一堆黃金!」他馬上就扛著黃金出去了。但是,黃金雖然貴重,很快就消耗完了。
        真有智慧的人,到這個寶庫裡邊,是取哪一種寶物?
        (摩尼寶珠。)
        對啦!大家都知道說「我是拿那顆摩尼寶珠」。摩尼寶珠你拿到手上以後,跟它說:「需要大米五十噸!」大米馬上出來了;「需要帳篷一千頂」,它都能出來。拿到摩尼寶珠,通通都有了;如果是扛黃金、扛白銀,又累又辛苦,仍然是有限的。
        所以,多少有時候並不只是看表面的數量,像摩尼寶珠,它就是一顆,但是它可以吐出一切寶;反而是很多的種種雜七雜八的雜寶,數量雖然多,比不上一顆小小的如意寶珠。
        這個比喻是要說明什麼呢?「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就是摩尼寶珠,這六字名號裡邊,有《金剛經》的功德,有《法華經》的功德,有《地藏經》的功德,有《楞嚴咒》的功德,有《大悲咒》、《十小咒》的功德,通通都有,你如果需要這些功德,它都有。其他的種種修行法門,雖然都很尊貴,都不可思議,但那些功德就好像是雜寶一樣,是金、銀、珍珠、瑪瑙……尤其是我們凡夫所修的五戒十善,那就檔次太低了,簡直就是破瓦塊,因為我們所修的,還是有漏、有為的善法。可是有的人還以為自己修的一點點戒善比念佛還強,那就是抱著破瓦塊,棄了摩尼寶,只能說不識寶了。
        想生西方極樂世界,要懷帶著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摩尼寶珠,這樣才能獲得圓滿的功德。修其他種種的法門迴向求往生,只是得到雜寶的功德。
        我們經常聽到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萬」,是包括一切的意思,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六字名號之內,那豈不就是摩尼寶珠嗎?曇鸞大師《往生論註》就稱彌陀名號是「清淨摩尼寶」。摩尼寶珠雖是一顆小小的珠子,可以吐出一切寶物;這句六字名號雖然簡短,只有六個字,但是含攝一切佛、法、僧三寶的功德,一切經教、一切咒語陀羅尼、一切修持的法門、一切菩薩、聲聞、緣覺的功德,通通包括在內。
        南無阿彌陀佛!把這顆摩尼寶珠介紹給各位,希望大家把它好好保存,不要丟失掉。
五層樓喻
        再比如說有一棟五層的高樓,第一層人很多,有好幾萬人;第二層,也還不少,也有好幾千人;第三層,也有幾百人;第四層,幾十人;最上面那一層,只有一個人。雖然下面一層、二層、三層的人這麼多,但是,比較最高五層樓上的人所見到的範圍、景觀,是下面的多人見到的景觀多呢,還是上面那一個人見到的多呢?
        (上面的。)
        對了。在五層高樓上,他所見到的景觀是最多的。
        這就不單純是數量上的多少,而是有境界的高低,因為他的境界最高,所謂「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站在樓頂上,放眼看去,廣闊無邊的原野盡收眼底;底層人再多,東看西看,再怎麼看,範圍仍然是那麼一點點大。
        這個比喻說明什麼呢?第一層樓,代表人天善法;二層樓,就代表聲聞;三層樓,緣覺;四層樓,菩薩;五層樓的樓頂上,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善根功德都在六字名號當中,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升到五層樓上,我們站在樓頂上,遍覽無遺,沒有任何的遺漏。
        我們本來在哪一層呢?「我可能在第一層,五戒十善……」真正能在第一層是不多的,依我們來講,大概在地下室,因為五戒十善也不容易修行啊,五戒十善修不到,你就是地下室;地下室有三層:地獄、餓鬼、畜生,黑濛濛的,看不見任何景觀。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3: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經文的證據
        前面我們講的夠清楚了,念佛是多善根,但佛法講究「聖言量」,也就是要有聖人所說的言教為依據。沒有佛經祖釋的依據,你說的再有道理,也可能只是自己一廂情願的說法。下面,我們依照經文和祖師解釋做為標準,來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其餘的種種修行跟念佛相比,屬於少善根。
        先舉十條經文。
1、《阿彌陀經》
        首先是《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先說: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但並沒有說明哪些是少善根,可是下面直接說:
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這個就能往生!執持名號能往生,說明就是多善根。因為少善福不能往生,只有多善福才能往生;多善福,就說到「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所以說「多善福在念佛」,三學、六度,這些都不談。這是《阿彌陀經》上下經文的次第,義理如此。
2、異譯本《阿彌陀經》
        《阿彌陀經》有兩個譯本,一般用的是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就是《佛說阿彌陀經》,另外一個譯本,就是玄奘大師翻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這部經對《阿彌陀經》中「聞說阿彌陀佛」是這麼翻譯的:
  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在名號之前加了十個字來形容:「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這個豈不是「多善根福德」嗎?多到已經不能用數量來形容、來表示,而是用「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來說明,所以,名號本身就是多善根福德,殊勝、超越、絕對性的善根福德。
3、梵文本《阿彌陀經》
        現在發現《阿彌陀經》的梵文原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一句,如果直接翻譯過來的話,怎麼翻譯呢?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眾生在此世所做的種種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靠這個,不可能往生。
        經文明顯說明:只有六字名號是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而我們眾生此世所做善行,都屬於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無論我們怎樣地努力,我們所做的,跟六字名號相比,都屬於少善根福德。
強弓喻
        其實,我們是沒有資格和六字名號相比的。我們所做的,充其量只是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會讓我們獲得人天的果報。以五戒十善的善根福德,想做阿羅漢都不行,何況想去成佛呢?
        就好像弓箭一樣,弓的力量各自不同。比如說五戒十善就是一張弓,我們每個眾生就是弓上的一支箭,那麼,把五戒十善這張弓拉滿了,一放出去,「呼--」,射到哪裡呢?頂多是人道或天道;到了天道以後,沒勁了,「呼 --」,掉下來了,你還在三界的吸引力範圍之內。好像地球的衛星一樣,還沒有脫離地球的引力,還在地球的吸引力範圍之內。五戒十善的力量,這把弓的強度只能把我們送到人天,不可能送到阿羅漢那個境界;如果要得到阿羅漢、辟支佛的境界,必需能夠修四諦、十二因緣法,這個強弓,力量很大,「嗖 --」,好!出離三界了,到了阿羅漢、辟支佛的軌道,但是,離菩薩的軌道還差得很遠,那必須用更大力量的強弓,發大菩提心,累世累劫修行,「欻--」,射出去,到了菩薩的軌道。
        我們現在念佛的人,大家要知道,我們有一把強弓,我們這把弓已經不是五戒十善了,是南無阿彌陀佛這把強弓,這把弓的力量非常強大,「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威神功德不可思議」,這把弓就是六字名號;我們眾生就是六字名號這把弓上的一支箭;我們來念佛,就是機關發動,阿彌陀佛就是強弓手。我們這支箭雖然在娑婆世界,但被阿彌陀佛往六字名號的強弓上一搭,「嗖 --    」,超越人道 ——超越天道—— 超越三界——超越阿羅漢——超越地前小菩薩——超越地上大菩薩——超越十地等覺菩薩,直奔佛果。所以,「莫訝一稱超十地」,不要擔心「一箭放出去,怎麼超越十地菩薩?」一箭射到哪裡?你們知道射到哪裡嗎?一箭射到十萬億佛土之外(「有世界名曰極樂」),直向彌陀佛座邊。
        如果不靠六字名號的弓,五戒十善,頂多射到天上,又墜下來了。所以,往生西方,必靠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包含了所有一切法門、聖教,種種修持功德通通包含在內。
落水喻
        梵文的經文其實也可以用一個比喻來相互印證說明。比如說我們掉到水裡邊了,請問:當我們快淹沒的時候,我們抓到水裡面所長的水草,能夠到岸上來嗎?
       不能。水草本來長在水裡。
        抱著水裡的石頭,能到岸上來嗎?也不能。
        水裡的東西永遠讓我們在水裡。要想到岸上來,一定要抓住從岸上伸下去的東西;如果抓住岸上來的一根竹竿,或是一個救生圈,岸上的人一拽,就把你拉到岸上去了。
        我們就是在生死的苦海當中,種種修行,眼睛所看、耳朵所聽……六根門頭所對的境界,都是三界之內的東西,都是生死苦海中的水草之類的東西,都是輪迴的因果,不可能讓我們離開三界苦海。
        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就好像從極樂的涅槃彼岸伸向我們苦海當中的一把長竹篙,你抓住這把竹篙,阿彌陀佛一拽,就上去了!
        如果你不抓岸上來的竹篙或救生圈,靠你自己的在水中亂抓,「哎,旁邊一根稻草抓住了」,還是在水當中。
        我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讓我們更深地扎根在這個世界。所以梵文經典才說:「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此世」就是此世間,五濁惡世),而應當依彼佛的六字名號——阿彌陀佛從極樂世界放大光明而舒展過來救度我們的六字名號,依六字名號的功德往生西方。
4、《無量壽經》
        我們此世所做善行不能往生,那靠什麼往生呢?《無量壽經》說:
為眾開法藏,
廣施功德寶。
        又說:
令諸眾生,
功德成就。
        又說: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這幾段經文放在一起,就很清楚地看出來:阿彌陀佛普遍佈施給我們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讓我們這些沒有功德的人功德成就,而且是具足無上功德。
        阿彌陀佛憐愍我們造罪造業,沒有出離之緣,無法脫離六道輪迴,沒有功德法財,為我們打開佛法的寶藏,普遍、平等地佈施給我們功德之寶。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眾」,就是十方苦惱的眾生。
        請問各位,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拿到了嗎?拿到了沒有?
        (拿到了。)
        阿彌陀佛「廣施功德寶」,如果你沒有拿到,那不能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說:「我給你了。」「廣施」啊!一個都不會遺漏的。
        阿彌陀佛的功德寶是什麼呢?
        (六字名號。)
        對。就是「南無阿彌陀佛」。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我們沒有功德,我們盼望功德,我們希望自己成就功德,我們擔心「我這樣修行、那樣修行,可是也沒開悟,沒契入諸法實相,頂多是有漏的人天善法,這怎麼辦?」《無量壽經》說:阿彌陀佛兆載累劫的修行,是要「令諸眾生,功德成就」,要令我們成就功德。
支票喻
        就好像父親養育兒子,兒子還小,為了讓他能夠安樂地生活,就辛辛苦苦地勞動,流血流汗,把自己所掙的一切財富,最後都放入存款單當中,說:「我的兒子,這個給你。」讓兒子能夠繼承他的財富。父母的心就是這樣,一切為了兒女,特別是兒女還小,要為他們作周詳的考慮。
        爸爸臨走時說:「孩子!我要走了,這張小小的紙頭,是我一生的積蓄,上面是一百億,給你,你可以過好日子。」
        這個兒子很小,把存款支票拿來看看,「父親說這是一百億,但是這只是一張紙嘛!這張紙,我現在餓了,還不如一個地瓜能讓我飽。」他不瞭解這張支票是百億的財產,所以他很輕易地把它丟到旁邊。這個可惜不可惜?
        (可惜。)
        太可惜了。這就是有眼不識珍寶。
        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慈父,祂經過五劫思惟、兆載永劫的修行,把祂所集聚的一切功德,濃縮在六字名號的存款單當中;這個六字名號,就好像是存款單,就好像是一張支票,你不要看不起它。
        我們沒有智慧,阿彌陀佛把祂的六字名號——無上功德的結晶佈施給我們,令我們功德成就,但是,我們念念佛號,就把它擺在旁邊,「哎呀,這六字名號乾巴巴的,空洞洞的,哪有我去誦一部經,或修什麼有味道……」就好像比喻中的那個兒子,智慧沒有開,他只認識地瓜,而不認識百億支票。我們也一樣,「你看,我做了某樁功德了,我看得到,我讀了一部經,厚厚一本,多實在!一句阿彌陀佛,六個字一念,就沒了!」這是因為我們不瞭解什麼是真實功德。
        希望這個比喻能夠讓大家珍惜六字名號,所謂「寶此一行」,不再捨棄,不再丟掉。阿彌陀佛老爸那麼辛辛苦苦修來的六字名號給我們,結果我們都漫不經心的,然後把它跟別的比,「這個六字名號嘛,也不錯,但是如果我佈施、持戒、打坐、拜懺,這樣種種修行,我這樣的功德應該也差不多吧!」不知那些都很小,頂多是一顆糖、一個地瓜、一個蘋果,跟這句百千萬億支票都不能比喻的六字名號,那是無法相比的。
一塊錢買大樓喻
        講到這裡,問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我們上街去買東西,遇到和平常不一樣的情形,平常買東西都要討價還價,這天掏了一塊錢,結果買來了整棟大樓,就高興得不得了,「哎呀,今天賺了,今天買得很值得,一塊錢買了一棟大樓……」會有這樣的事情嗎?沒有!
        如果真有這樣的事情,一定是大樓的主人主動送給你的。一塊錢不可能買一棟大樓,居然買到了,說明是人家要送給你的,但送給你,又怕你不敢要,所以開個價賣給你,這樣你心裡就覺得安慰了,「這是我買來的!」
        我們很多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果報是什麼呢?成佛。我們就是每天磕十萬個頭,磕一百年,這樣的苦行,要跟成佛的因行相比,你值一塊錢,那麼,成佛簡直都不止一棟大樓。
        有人說:「我修五戒十善迴向求往生……」是的,依五戒十善的種種修行迴向求往生,也能夠往生,但這樣的往生不是靠你五戒十善的力量,因為我們修五戒十善,頂多是讓我們得到人天的果報,居然是拿這個五戒十善換得了成佛果報!也就好像剛才講的,用一塊錢換得了一棟大樓,你不要認為真是你買來的,這是人家送給你的。
        阿彌陀佛本來就是要把祂無量的功德無償地奉送給我們,但是我們志向狹劣,不敢當下接受,所以阿彌陀佛說:「你不敢接受,我就賣給你吧。」賣給我們,我們又買不起,那怎麼辦?「那就降價賣給你。」賣多少?一塊錢。本來阿彌陀佛說:「你想來往生,只要念名號,送給你,決定能往生!」我們不敢相信,阿彌陀佛就說:「那你修行,修行迴向。」(就是賣給你)修行什麼?「你怎麼修都可以,五戒、十善、誦經、持咒等等,都可以,只要迴向願往生就可以。」我們反而以為「往生是我自己修行得來的」,我們這小小的因,怎麼能感得那麼大的果呢?
        那是因為阿彌陀佛「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而佈施給我們的。
窮子喻
        《法華經》裡有一個「窮子喻」,很能說明我剛剛講的這個例子。
        有一位大富長者,他的獨生兒子從小離散,大富長者後來年紀也大了,廣大的莊園、豐富的財產找不到繼承人,他想:我現在已經年老了,就要走了,一定要把兒子找到!所以他就很辛苦地到處尋找,走一路就找一路。
        再說這個兒子,從小離開大富長者,在外面漂泊流浪,過著流浪漢的生活,被人欺負,餐風露宿,衣不蔽體,他只能靠什麼過活兒呢?只能做打工、作傭等低賤的職業,過一天算一天,吃上頓沒下頓。
        有一天,這個兒子東晃西晃,剛好就晃到大富長者的門口,他一看這座莊園,「哎呀!巍峨廣大」,從大門往裡面探頭一看,裡邊坐了一位非常威嚴的長者,旁邊有很多侍從,人來人往,車水馬龍,氣派就像國王一樣。這個窮子畢竟做流浪漢做習慣了,來到這麼一個豪華威勢的地方,他感到不自在,「哎呀!不行,這不是我這樣的人找活的地方,這個地方不能久留,如果久留的話,或許有人出來抓我,逼迫我,治我的罪。我還是趕快離開,到貧窮鄉里去找活兒。」這麼一想,他拔腿就走。剛好他的父親(大富長者就是他的父親)在裡邊一抬頭看見他,就認出來了,「這不是我的兒子嗎?我辛辛苦苦到處尋找的,就是他!」馬上喊人,「快快快,趕緊去把那個人給我抓回來,不能讓他走了。」
        侍衛聽到大富長者的指令,一個箭步就出去了,他們長得高大強壯,孔武有力,穿得也很華麗氣派。窮子正在那裡懷疑:此地可能不宜久留……果然看見從裡面出來兩個彪形大漢,「啊!壞了!這是來抓我的。」他撒腿就跑。他越跑呢,後面追得就越緊,追上後緊緊捉住,強行往回帶。這時窮子又恐怖、又擔心、又緊張,頓時昏過去了。
        大富長者一看,心想:「完了!我的兒子一定是因為這氣派的陣式,受到了驚嚇,他的心量還不成熟」,就對侍衛說:「這樣子,你們用涼水把他潑醒,潑醒之後把他放走。」
        果然把他放走嗎?大富長者不可能把他放走啊!幾十年才找到兒子,怎麼能放走呢,他還要想辦法。
        他另外找了兩個人,他們長得不是那麼高大威猛,穿的衣服也是破破的,交代說:「你倆跟蹤他,跟在他後面。」
        這兩個人看起來跟窮子差不多,像乞丐一樣,搖搖晃晃,跟著去了。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乞丐跟乞丐在一塊兒就聊起來了:
        「你是怎麼討飯的?」
        「我怎麼討……」
        「你是怎麼打工的?」
        「我怎麼打工……」互相談得很熟悉。
        這兩個人就跟他講:「其實你呀,用不著這麼辛苦。我們打工那個地方的老闆很慈悲,幹一天活兒給一般地方兩天的工資。」
        窮子一聽,「這麼好的地方!那好,我去行不行?」
        「你去也可以。」
        「可是我什麼都不會幹吶!我不識字,需要文化的活我都不會啊!」
        「你可以去打掃衛生,清理廁所。」
        「這個我可以!」做流浪漢的,專門搞這個工作。
        好啦!這兩位就把他帶到大富長者莊園來了,從後門繞進來(正門太高貴)。進來以後幹什麼呢?天天除糞,他幹得很安心,心想:「這個跟我的身份很相應,我就是掃廁所的。」
        可以講,他一輩子就沒有這樣幸福過,生活很安定,吃喝不用發愁,也有住的地方,他過得很安心,幹得很賣力氣。
        但是,兒子天天在那裡除糞,長者心中有所不悅。「我的兒子怎麼可以就做這等下劣事呢?」他們父子還沒有相認哪!財產還沒有委付啊!所以,大富長者就想辦法接近兒子,想什麼辦法呢?他也把自己華麗的服裝脫下來,也穿上一身粗布衣服(下地幹活兒、除糞的衣服),也拿了一個除糞的工具,跟窮子在一起除糞,和顏悅色地問候他,跟他話家長,問寒問暖。窮子一輩子也沒有得到過父母的溫暖,他遇到這麼一個長者,對他這樣的慈悲關愛,他感動得不得了,「哎呀,怎麼有這麼好的人!」他這時候還不知道長者就是他的父親,而長者也不能講。
        時間久了,彼此關係熟了,感到很親切了,這個時候,長者就略微暴露自己的身份,他說:「不瞞你說,我就是這座莊園的莊園主。」
        窮子一聽,嚇了一跳,就喊「老爺」(你看,對自己的父親喊「老爺」)。大富長者聽了,心裡很難過:「我是你的父親,你喊我喊老爺!」他就對窮子說:「我看你到我莊園來之後,人很誠實本份,幹活很賣力氣。不然這樣,你就做我的乾兒子,我年紀大了,也沒有兒子,你就做我的兒子好了,也可以幫我做點事,希望你不要推辭。」
        這麼一個乞丐,突然得到大富長者的寵幸,拜長者為乾老子,他感覺很榮幸,他不知道這是他的親生父親,把親生父親拜做乾老子,還覺得很榮幸。
        好了,故事再往下講。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慢慢培養他,開始教他做會計、做出納,掌管財務。「我既然認你為兒子了,彼此就不外,這裡所有的一切都由你掌管」,工人的支派、財產的進出都要他負責。
        窮子做得很賣力氣,也很認真,「今天收多少、支多少……」但他還是住工棚裡,每天還是拿自己的一份工資,晚上算賬的時候,「這個是老闆的,是他的;我自己呢,十塊。」
        這樣又過了一段時間,大富長者一看,窮子(也就是他的兒子)的志向慢慢提高了,心量逐漸擴展了,能力也越來越具足了,這個時候,父親就準備宣佈他們的父子關係。
        這一天,他就把國王、大臣,把有頭有臉的人物全部找來,開一個「新聞發佈會」,父子相認。「有勞各位到這裡來,有一點事情跟大家講。我已經年老了,我的兒子是在哪一年丟失的……」窮子越聽越像在說自己;長者從頭道來,慢慢引導,「現在,我找到我的兒子,是誰呢?就是他。」長者指著自己的兒子說,「現在我把所有財產全部給他,由他掌管。」
        兒子這個時候才知道:原來對我這麼慈悲的人不是外人,正是我的父親!
        所以,在《法華經》裡才有四句話,說什麼呢?
我本無心,有所希求。
今此寶藏,自然而至。
        又說:
無量珍寶,不求自得。
而今乃知,真是佛子。
        「我本來沒有想到我會擁有財富(沒有想到我能獲得這麼豐碩的功德),但是無量的寶藏怎麼突然就來到身邊,一夜之間華貴起來!今天才知道我真是佛的兒子!」
        故事就講到這裡。下面把這個故事做一番解釋。
        大富長者是哪一位?
        (阿彌陀佛。)
        是阿彌陀佛;乞丐是哪一位?
        (我們眾生。)
        對啦!我們無始劫來迷失本性,流浪在阿彌陀佛的涅槃城之外。阿彌陀佛看到我們的時候,就要把祂的六字名號功德佈施給我們,說:「眾生啊!我的獨子,我把整個極樂世界送給你,你就這樣來!往生我的淨土!」
        我們嚇壞了,「我哪裡有資格到極樂世界啊?」我們不敢,所以我們逃跑,我們逃離阿彌陀佛。
        這個時候,阿彌陀佛就用其他的法門來調化我們,讓我們來修行,迴向以求往生。就是自力勞作,幹除糞的活;除糞,就是除去我們心中的污垢。窮子要靠除糞的活才敢進大富長者的莊園;根機還沒有成熟的眾生,就要靠種種法門修持迴向,才敢求生淨土。
        阿彌陀佛看見我們已經在自力修行迴向求生了,又要用方法來調化我們,「你種種功德修行迴向,很不錯,但可以念我的名號啊!」名號就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法財的寶庫。讓我們稱名念佛,就是要把所有的功德佈施給我們,但這時還不敢明講。就好像大富長者認窮子為義子,讓他負責庫藏的出納管理,其實心裡邊整個庫藏財寶都交給他了,但因為時機沒到,不便明說,窮子也不知道。我們也一樣,比如說我們每天念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我們不知道這六字名號裡面的所有功德就是我們的,我們認為:「我念了兩萬聲,這兩萬聲的數字才是我的;六字名號裡面的功德是阿彌陀佛的。」就好像窮子,他已經進到莊園裡邊,每天在那裡做出納、會計,他認為他經手的這些財產是大富長者的,他自己只拿他工作一天的工資,不知道他的父親要把整個莊園給他。
        這樣又經過一段時間,時機成熟了,阿彌陀佛才說:「汝今念佛,本是我子,極樂世界,歸汝所有。」全部送給我們。我們這個時候才敢歡喜接受。
        阿彌陀佛要把祂整個的極樂國土佈施給我們,千方百計讓我們接受,讓我們在種種法門裡摸爬滾打,慢慢調熟我們的根器,我們才慢慢接受六字名號的功德大寶。
根機成熟了
        大家能夠相信念佛的法門,能夠老實念佛,是已經經過了除糞的工作,是已經到了大富長者開新聞發佈會的時候了,根機已經成熟了,是多善根福德,非少善根福德。沒有大善根、沒有大福德的人,決定不會老實念這句名號。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的根機還沒成熟,他決定不敢接受整個莊園,他逃跑了,他嚇昏了。
        你看世間的人,你對他說:「某某人,你念佛往生吧!」
        「哎--,不去不去不去。」
        學佛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慢點!我求人天福報!」
        修行解脫的人,你對他說:「你念佛往生吧!」
        「我哪裡夠資格到極樂世界?」
        就好像那個乞丐,他認為自己沒有資格進這座莊園。
        我們的父親是「諸佛中之王、光明中之極尊也」,彌陀慈父,救度我們四處流浪、桀驁不馴、違逆負心的眾生。所以,大家要隨順佛願,要孝順於佛。經中說「孝順於佛者,實乃大善」。
生西比做人容易
        念佛往生很自然、很簡單。天底下第一等容易的事情就是念佛往生;第二件容易的事情,就是墮入三惡道。不往生西方,必墮三惡道,沒有不墮落三惡道的。就算你今生有修行,來生不墮三惡道,來來生一定墮落三惡道!所以印光大師才講:往生西方,比來世做人還容易;來世做人,比求生西方還困難。
        為什麼到西方成佛容易,來世做人反而難呢?因為來世做人要靠我們修持五戒的功德,靠自力;往生西方是靠佛力,故而容易。往生西方,《無量壽經》裡面有幾句話:
其國不逆違,
自然之所牽。
昇道無窮極,
易往而無人。
        很容易往生,結果去的人不多。為什麼?大家不相信。什麼叫「自然之所牽」?自自然然地往生極樂世界,毫無勉強和造作,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沒有一個人不往生,不需要你在那裡擔心害怕說「我這樣能往生嗎?」不必擔心,不必害怕。
浮木入海喻
        比喻說我們把一塊木頭丟到長江裡面去,這塊木頭一定會隨著江水到達東海,會不會?一定會到達東海,除非在半路上被別人撈起來,或者是被樹杈擋住了。我們不需要駕著一條船跟在木頭後面看,「哎,看你到哪裡?嗯,到東海。」不需要!它自自然然會到,即使看不見,也知道必然如此。
        木頭,就是我們;江水,就是念佛的法門,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東海,就是極樂寶國。被撈起擋住,就是雜行雜修。我們來專念南無阿彌陀佛,等於把我們的身心歸投於阿彌陀佛,所以:
南無者,即是歸命;
阿彌陀佛,即是其行。
        我們歸命阿彌陀佛,這一生一輩子,就是念佛願生西方,等於是把我們這塊木頭投在六字名號的長江當中,沒有阻擋,它自然是前浪後浪,浪浪往前走,而自然地回到極樂淨土,這是靠六字名號的力量。所以,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很自然,被阿彌陀佛的願力所牽引,「自然之所牽」。
遠地易達喻
        出門旅行,有的時候,到達萬里之外的地方反而比到達百里之外的地方還要容易,為什麼呢?因為交通手段不一樣。比如說我們從這裡要去金門島,要自己游過去的話,那很困難;要跨過太平洋到美國去,反而容易,為什麼?坐飛機就可以了。為什麼那麼遠反而容易、這麼近反而難呢?因為我們所依靠的力量不一樣,一個是靠自己,一個是靠飛機。靠自己,沒有這個能力就很難;坐飛機是靠飛機的力量,就很容易。
        我們到十萬億佛土之外的極樂世界反而容易,因為我們乘坐的是六字名號的航班;要轉生人天反而難,因為是要靠自己的力量。
        可知仰靠佛力的重要性。
名號功德寶
        法藏菩薩成為阿彌陀佛,祂令我們功德成就,祂廣施功德寶給我們,那麼,功德寶在哪裡呢?《無量壽經》〈流通分〉這段經文就很清楚地說明了。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
歡喜踴躍,乃至一念,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佛告訴彌勒菩薩:「聞到阿彌陀佛名號,歡喜踴躍稱念的人,就具足了無上功德,就獲得阿彌陀佛所佈施的功德寶。」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寶就是六字名號。
歡喜踴躍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那個聽聞到彼佛名號威神功德不可思議的人」,「啊!六字名號有如此不可思議的威神功德!」信順、歸仰。
        「歡喜踴躍」,為什麼歡喜踴躍?給你一百萬,然後說「不能往生,死後要去三惡道」,你會歡喜踴躍嗎?不會的。所謂「歡喜踴躍」就是說「我決定可以了生脫死、成就佛道,我今生雖然是個窮光蛋,在世間被人瞧不起,一旦閉了眼睛,眼睛一閉我就要去淨土成佛了。」這個叫歡喜踴躍,對往生有決定性的把握。如果對往生這件事情我們害怕,「能不能往生?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下了三惡道怎麼辦?」內心就痛苦了,就不會歡喜踴躍了。知道「六字名號決定能救度我,我稱念六字名號決定能往生極樂國」,這樣的心叫「歡喜踴躍」。
乃至一念
        「乃至一念」,一念的信順,念念的稱名,「乃至一念」和「乃至十念」都是《無量壽經》所講的,「一念」、「十念」,前面有「乃至」兩個字,就代表並不只是一念、十念。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法門,如果壽命延長,那就是一天、七天、一年、十年……;如果壽命當下就結束了,我們只念了十聲佛就斷氣了,那就十念;只念了一聲佛就斷氣了,那就一念,都能往生 ——「乃至一念」。
稱名善根同佛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當知這個聽到阿彌陀佛名號而信順歸命、歡喜踴躍的眾生,一念之間「為得大利」,成佛度眾生的利益,叫做「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一句名號裡邊圓滿具足無上功德。阿羅漢是有上功德,上面還有菩薩;菩薩也是有上功德,上面有佛;佛圓滿了,就叫做無上功德。阿彌陀佛把祂的無上功德放在六字名號裡邊,讓我們「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無上功德,所以,蕅益大師才講:
凡夫眾生稱念彌陀名號,
善根福德與佛無異。
        我們念一句名號,我們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為什麼?因為阿彌陀佛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在這句六字名號裡面,給我們,讓我們平等獲得。
        經文充分說明六字名號是圓滿、無上、具足、無缺的善根功德,所謂「無上功德」。
5、《觀經》
        第五條經文出自《觀經》,這裡引用的是善導大師的解釋,因為《觀經》的原文前後相隔較遠,善導大師的解釋文把它們並列在一塊兒,來比較念佛一聲和修行種種法門的善根福德的大小。
        《觀經》的下品上生,這個人臨死的時候才遇到善知識給他講說佛法,講了兩個法門,第一個是跟他講說大乘十二部經典,他聽到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華嚴經》等等:
聞經十二部,但除罪千劫。
        大乘佛教經典分成十二個類別,「十二部經」代表大乘一切經典。聞經十二部,代表聽聞了種種、很多的大乘經典,效果怎麼樣?除了一千劫的極重惡業。一千劫,一個大劫有多長時間?那不可思量,一千劫的罪過除掉了,除了很多了,但是,還沒有讓他解脫生死輪迴,因為我們罪過太重。後面說:
稱佛一聲,
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
        「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一句,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大家算算賬,念一口佛,除掉五十億劫生死之罪;聞十二部經,除了一千劫罪。如果拿聞十二部經的時間來念佛的話,那除了多少劫罪?那不得了!而且既然說「除生死之罪」,就代表不只是數量上的「五十億」,實質是反映佛名功德之大,一聲稱名,永不再會墮落在生死輪迴當中,生死之罪已經滅除掉了;滅罪滅得多,說明他的功德多,功德大,滅罪才多,可見,這六字名號的功德能消除如此多的罪,頓超生死,頓歸極樂。其他一切法門沒有這個功效。
米飯喻
        十二部經代表佛教的一切經典、一切法門。為什麼這麼多經典才除罪一千劫?
        有兩重原因。第一個,一切法門跟念佛名號相比,還是因地的法門,它不是果地的法門。比喻現在已到了中午,肚子餓了,給你一本書,《稻穀栽培技術》,讓你看這本書,怎麼去栽種稻穀;這本書看完之後,再看第二本,讓你學習怎麼加工米飯,沒有米飯給你吃,那你就會說「來不及了,我餓慌了。」
        什麼意思呢?佛經是告訴我們成佛的方法,比如說《金剛經》要我們破四相,「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這是成佛的方法;《楞嚴經》、《華嚴經》都有它的方法。菩薩在因地修行的過程當中,用這些方法來成佛。但是,我們來不及了,以我們的根機,這輩子眼睛一閉,就要墮落三惡道了。
        佛名是已經成就的佛果,就好像中午的時候,不再讓你去讀《稻穀栽培技術》了,而是直接把一碗白米飯端在你面前,你餓了,就去吃好了!
        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能解決問題啊?很顯然,是果地的法門才管用。
        聞經滅罪少,是因為它是因地法門;念佛滅罪多,是因為稱念佛號是果地法門
        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乘經典講諸法實相,如果我們能悟得諸法實相,「罪業如霜露,慧日能消除」,「千年暗室一燈即破」,但是我們不能開悟,沒辦法悟道,除罪就輕,所得到的福報功德就非常有限。
聞香喻
        有兩種原因:一種從法上來講,一切經所說的都是因地法門,不如念佛是果地法門殊勝;另外從機上來講,這些法門不適合我們罪業深重、心地浮散、壽命短促的根機,所以除罪就輕。這在善導大師的《觀經疏》裡有解釋。
        但是,稱念六字名號就不一樣,它是果地法門,直接吃飯。如果把飯端來,不給你吃,讓你聞香,那不解餓;十二部經典講怎樣成佛,對於我們這樣下劣的根機而言,講的都是成佛的香味,我們沒有能力品嚐到成佛的果實,我們只是聞到飄過來的香味,我們不能吃到。
        我們來念這句六字名號,念一口就得一無上功德,念十聲得十無上功德,實實在在的。同時,念這句六字名號,不需要我們開悟,也不需要說「有清淨心才可以得到功德」,任何眾生,只要開口稱念,只要願意念佛、願意往生,攬無邊功德入我們的識心,成為我們的功德,所以非常容易、非常簡單。
        容易而且殊勝、殊勝而且容易的法門,唯有念佛。
名號之中獲大利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這個人「得大利」,「具足無上功德」,從哪裡得到大利呢?前面說「得聞彼佛名號」,也就是說:大利、無上功德是從阿彌陀佛名號當中獲得的。
        《阿彌陀經》「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即得往生。」接下來說,「我見是利,故說此言」。「我見是利」的「利」,就是往生,從「執持名號」中獲得往生。兩部經一致,都以六字名號作為無上功德,所謂多善根福德。
6、《經》言
        第六條經文: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
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
得福甚多。
        這很多啦!以四天下的七寶,金、銀、珍珠、瑪瑙等等一切,供養佛、菩薩、聲聞、緣覺,那得的福報太多了,「得福甚多」;但是下面說:
不如勸人,念佛一聲,
其福勝彼。
        這是經中明言,說你用四天下七寶供養佛菩薩,你得這麼大的福報,那不如勸人念一聲佛,所得到的福報超過他,「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那又何況自己念,何況天天念,一向專念!所以念佛是多善多福,經文的意思很明瞭,也不用解釋。
有相福德不為多
        有的人喜歡誦《金剛經》,《金剛經》裡邊也有這兩句話可以做印證:
若福德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
若福德無福德相,是名福德多。
        讀誦過《金剛經》的人應該知道,「福德有福德相」,這個不叫福德多,「我修持這個、供養這個、佈施這個……修得很多」,這個都有相,這個不叫多;沒有福德相,才是福德多。
        我們念這句六字名號,「你看看,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空空蕩蕩的,好像不如我在那裡做一個實際的善事功德」——不知那是有相的,有福德相,不名福德多。這句六字名號,猶如太虛空,是實相的,是無相的,所以是福德多。
7、《大悲經》
        《大悲經》言:
一稱佛名,
以是善根,
入涅槃界,
不可窮盡。
        一稱「南無阿彌陀佛」的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入涅槃界」,就是成佛了,成佛叫「得大涅槃」;還不能用盡,還有多餘,叫「不可窮盡」。
成佛有餘
        近代的印光大師說: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得熟,
成佛有餘,
不學他法,又有何憾?
        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如果你能夠專念、熟念,成佛都有多餘,不學其他法門,毫無遺憾。
        本來佛是圓滿境界,無有不足,也沒有什麼多餘,這裡是說一句名號善根功德無窮無盡的意思。
        「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這樣的善根,怎麼可以思議呢?
        所以,佛名是無上善根福德,是不可窮盡、直入涅槃界的善根福德;而極樂世界,就是涅槃界;稱念六字名號,就可以直入涅槃界——極樂淨土。
8、《涅槃經》
        第八段經文是《涅槃經》裡所講的:
假令開大庫藏,
一月之中,佈施一切眾生,
        把大寶庫打開,隨人拿,隨人取,「佈施一切眾生」,功德很大,福德很大。
所得功德,
不如有人稱佛一口,
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得到這麼大的功德,還不如人家念一聲佛,功德超過前面,無法比較,無法比量。
        《涅槃經》說的一點都不含糊。
9、《增一阿含經》
        《增一阿含經》說:
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
若有稱佛名號,如搆牛乳頃,
功德過上,不可思議。
        「四事」就是飲食、衣服、醫藥、臥具等,就是我們的一切生活用品,如果以現在來講,就包括汽車、樓房等等,通通包括在內;「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簡單說,地球一切眾生,他們所有的生活用品、資具都由你一個人供養,你所得的福,那很多了;但是如果有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哪怕只有擠一杯牛奶那麼長的時間,「功德過上,不可思議」,超過以四事供養閻浮提一切眾生的功德。
        經文通過比較,來說明念佛才是真正的多善根福德,其他無法相比。
10、《大智度論》
        第十,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言:
譬如有人,初生墮地,
即能一日行千里,足一千年,
滿中七寶,奉施於佛;
不如有人,於後惡世,
一聲稱念,阿彌陀佛,
其福勝彼。
        打了個比喻:有人從一生下來,一天就能走一千里,這樣走多少時間呢?一千年。我們算一下,一天是一千里,一千里是多大的地方?範圍很大,十天是一萬里,那一個月是三萬里,一年三十六萬里。他經過一千年,這麼大的範圍,地下「滿中七寶」,他所經過的地盤,全部是七寶組成,這麼多的七寶,「奉施於佛」,拿來供養佛,他得到的福報大不大、多不多?這個福真的大得很!但是,「不如有人,於後惡世」,就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像我們現在五濁惡世,這個末法時代;惡世的眾生,內心沒有清淨,並不是清淨心念佛,是惡世苦惱的眾生;「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一聲念佛的善根福德,勝過一天一千里、走一千年的七寶供養——我們怎麼可以思量這句名號的功德呢?
        所以,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是多善根福德。
航空母艦對小漁船喻
        大家學習到這裡,念佛就有信心了,就不會因擔心害怕空空蕩蕩的而左顧右盼了,「這樣行不行,那樣行不行……」如果念佛都不行,那就死定了,沒有什麼辦法了。念佛是最行的,如果還不行,那還有什麼辦法呢?
        就好像我們過海一樣,乘上一艘超級航空母艦,你還在那裡「這個能不能過海?是不是再加一條小漁船,防備一下,萬一航空母艦翻了,我這小船還能抵擋一陣……」——這種思惟不符合邏輯。航空母艦都不能過,你的小漁船還管用嗎?說明他既不認識航空母艦,甚至也不認識小漁船,為什麼?航空母艦沒有過不了的海,他不知道。小漁船是不可能過得了大海,他也不知道。他把航空母艦看得太低,把自己的小漁船看得太高了,兩個都錯誤。
        什麼意思呢?念佛就是乘阿彌陀佛的航空母艦,怕念佛不管用再種種雜行雜修,就是備用小漁船。有人講啦,「萬一念佛不能往生,再靠我修的這一點,補充一下」,就好像說「六字名號大願船如果不能救度我們,再靠我們修行的這一點點補充一下」,那個就是雜行雜修了,是不合邏輯的。念佛的航空母艦都不行,雜行的小漁船怎麼行呢?所以,念佛是決定往生之道。
        喜歡雜行雜修的人,就是把阿彌陀佛名號看得太低,把自己的雜行功德看得太高了。
        講這一切,是讓大家的心專注在這句六字名號上,並不是說「那我不用行善積德了。」這是兩個概念,那些是我們佛教徒應當做的,只是不可以把我們凡夫所做的有漏有為的雜毒之善,居然拿它凌駕於六字名號之上,這個就有點太自不量力了,這個也是不瞭解六字名號的殊勝功德。
信佛
        上面是十段經文的證據,每一段經文,都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這些都是佛金口所講的,我們是佛教徒,要信佛,可是信佛不容易,因為我們是凡夫,往往執著。
        信佛怎麼信呢?佛怎麼說,你就怎麼信,這才是有智慧。佛說念佛往生,你不要打個問號,「念佛真能往生嗎?」
        「老李,釋迦牟尼佛說念佛能往生,你看能不能往生?」
        老李說:「我看不行!」
        「唉唉,那我聽你的;老張,你看呢?」
        老張說:「我也覺得危險。」
        我們到底是信佛呢,還是信老張、老李呢?你問一萬個人,他們都說:「單念佛不能往生。」只有釋迦牟尼佛說:「一向專念彌陀名號,必生極樂!」結果我們不相信釋迦牟尼佛,我們相信凡夫俗子,這是因為我們心中沒有智慧。
        信佛,佛這麼講,當下信順,你能當下信順,你是有智慧的人。
        信佛,其實不需要理解,也不需要你讀很多書,佛怎麼說,你怎麼相信就好了。
        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一開始就講了(這句話把我們嚇一跳):
從是西方,
過十萬億佛土,
有世界,名曰極樂,
其土有佛,號阿彌陀。
        十萬億佛土之外有極樂世界,你也沒有看見,你拿望遠鏡也看不到,科學家用哈伯望遠鏡對著太空看,也還沒有看到。你信了,就信了。並不因為你是教授才能相信這句話,也不因為我是老百姓,一字不識,就不能相信——你相信就相信了。
        信心是智慧的體現,同時,信心也是力量的體現,能相信佛講的話,有智慧,有力量!一個人再有學問,如果他不能信受佛語,他的心是軟弱無力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3: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祖師的解釋
       我們再來看第六「祖證」,就是祖師的教證,證明念佛是多善根福德。也列舉了十條文。
1、曇鸞大師《往生論註》
真實功德
        第一段,曇鸞大師的《往生論註》說:功德有兩種,一個是真實功德,一個是不實功德。什麼是真實功德呢?
從菩薩清淨智慧業起,
莊嚴佛事,
依法性,入清淨相,
是法不顛倒,不虛偽,
名為真實功德。
云何不顛倒?
依法性,順二諦故;
云何不虛偽?
攝眾生,入畢竟淨故。
        這一段要詳細解釋不容易,但大意很明白:菩薩所修,隨順法性,為真實功德,不顛倒、不虛偽,能攝眾生歸入淨土,畢竟成佛。法藏菩薩歷劫順性而修,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能攝念佛人歸於淨土成佛。六字名號就是真實功德。
不實功德
        什麼是不實功德呢?凡夫眾生所修的一切人天諸善,都不是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就是多善根,不實功德當然是少善根福德了。進一步來說,不真實,等於沒有,連「少」都很難說。我們看原文: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
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
是故名不實功德。
        我們是凡夫,所能修行的,不過是人天的善法,修行善因,能得善果,但不管是因中人天諸善,還是果上人天福樂,「皆是顛倒,皆是虛偽」。為什麼叫顛倒?前面說「從有漏心生,不順法性。」心不開悟,不離我相,不順法性,乖離法本,求升反墮,永遠沉在三惡道當中,不能出離,是名顛倒;怎麼叫虛偽?無常變滅,不是真實,沒有契入法性的功德,所以叫做虛偽。比如說佈施,菩薩三輪體空,能施之我本空、受施之人也空、所施之物也空,所修功德無不真實;凡夫三相堅固:我在佈施,將來得福——我相希求堅固;他受我施,得我恩惠——人相慢心堅固;這些財物,都是我佈施的——物相貪惜堅固。這樣修行,窮劫累劫也不可能修出去。
        以佛性功德來說,我們這樣的修行是有漏有為的生滅法,叫做虛偽,叫做不實功德。
因果相順
        請問大家:拿不真實的功德要往生真實功德的極樂世界,拿顛倒的因想得到極樂不顛倒的果,這個可能嗎?這個不可能!因果不相順。
        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清淨莊嚴、真實涅槃的國土,要往生真實涅槃的淨土,一定要有真實涅槃的因,這個因是什麼呢?就是六字名號,六字名號本來是實相法,是阿彌陀佛無上的功德,所以,持六字名號往生極樂國土,這個是因果相順。
        也像昨天打的比喻,拿到了國王的聖旨,到王宮裡去拜見國王,這才因果相順、完全相應、境界一致。你拿你自己開的條子,要去見國王,見不到的。
        「南無阿彌陀佛」是阿彌陀佛給我們親自簽名的名號,祂以六字名號來邀請我們,「十方的眾生,稱念我的名號,我迎接你回歸我的淨土!」這六字名號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邀請書。
2、善導大師《法事讚》
        我們看第二段,出自善導大師的《法事讚》。《法事讚》是善導大師以讚偈的形式解釋《阿彌陀經》的要義,其中這四句話是非常著名的,也就是解釋《阿彌陀經》「少善根不得往生,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即得往生」這一段往生正因的經文(《善導大師全集》437頁):
極樂無為涅槃界,
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
教念彌陀專復專。
涅槃報土
        「極樂無為涅槃界」,善導大師判定極樂世界是報土、無為涅槃的境界。「為」就是造作,「無為」就是遠離人為的造作,是性地功德的自然展現。一切的造作,都是有為,不是無為。比如說我們造一棟樓,樓是有為法,將來會滅;建一座寺院,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荒廢,這都是有為法。只有佛性是無為,極樂世界是無為的,它是涅槃的境界,涅槃是不生不滅,無衰無變,法爾常住。當然這個較難理解,總之,這是非常高妙的佛土境界,是佛性完全展現的境界。
雜善不生
        像這麼高妙的佛土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就是解釋「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導大師把「少善根福德因緣」用「隨緣雜善」四個字來說明。什麼叫「隨緣雜善」呢?不是專念彌陀名號,而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愛好、緣份,遇到這個學這個,遇到那個學那個,這叫隨緣;這個也修,那個也修,叫「雜」;所修的都是善法,所以說「善」。以我們凡夫的隨緣雜善(前面曇鸞大師說是「不實功德」),要往生涅槃界,不可能!所以說「恐難生」,「恐怕你不能往生啊!」善導大師講得比較委婉,意思是要我們捨棄隨緣雜善,而應當怎麼樣?專修念佛。
專念必生
        所以下面說「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故使如來選要法」,就是經文所說的「聞說阿彌陀佛」。我們聽釋迦牟尼佛講說阿彌陀佛名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要法。既然隨緣雜善不能往生,前面釋迦佛又勸我們去往生,我們頂多只能修點隨緣雜善,又不能往生,那怎麼辦?釋迦牟尼如來既勸我們往生,祂就要為我們選擇一個往生的方法。選,是釋迦牟尼佛來選,所以,我們淨土法門,老師很高明,是釋迦佛,祂親自為我們選,選得很準,選得很穩,選得不複雜,選得很安樂;不可能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還會有差錯,還會有閃失。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的方法,人人都能做到,而且是最殊勝的,是第一的,不會是第二、第三。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五濁惡世的眾生所選取的「要法」,是什麼法門?「教念彌陀專復專」,就是「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釋迦牟尼佛教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專,還要再專,一個「專」字還不足以形容釋迦牟尼佛的老婆心切。
        「五濁惡世的眾生,你要專念佛啊!」
        「佛啊!我已經答應專念佛啦!」
        「專了,還要再專哪!」
        一路專到底,心也專、行也專,今天專、明天也專,在佛堂裡專、離開佛堂還專,叫「專復專」。
        總之,這段讚偈說明兩件事:「隨緣雜善」是「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稱念彌陀名號專復專,決定能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選定的,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
3、善導大師《般舟讚》~一
        好,我們再往下看,善導大師在《般舟讚》中的一首讚偈,有四句話:
種種思量巧方便,
選得彌陀弘誓門;
一切善業迴生利,
不如專念彌陀號。
        在《善導大師全集》570頁,大家回去可以對照上下文來看。
        釋迦牟尼佛費盡種種心思、種種考慮,運用種種善巧、種種方便,為我們選得阿彌陀佛弘誓大願業力的法門。「一切善業」,定善、散善等等一切修行善業,迴向求生都有利益;但是,「不如專念彌陀號」,利益更大。所謂「種種思量巧方便」,就是用「一切善業迴向求生」,這是釋迦牟尼佛巧設的方便,目的是由此方便導歸真實——選得彌陀弘誓門;「彌陀弘誓門」,就是「專念彌陀號」。
        一切善業迴向求生,不如專念彌陀名號,很顯然,「專念彌陀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除此之外的「一切善業」都是少善根少福德。
4、善導大師《般舟讚》~二
        接下來,《般舟讚》(《善導大師全集》576頁):
萬行俱迴皆得往,
念佛一行最為尊;
迴生雜善恐力弱,
無過一日七日念。
        種種修行,點滴諸善,通通用來迴向求生,果然如此,也都能往生;但與念佛還是不能比,念佛一行最尊最貴,最上最高。靠種種的雜行雜善迴向求生極樂世界,這個力量只怕不夠,雜善迴向求生的力量太薄弱了,叫「迴生雜善恐力弱」(前面說「隨緣雜善恐難生」,道理一樣);那麼怎樣呢?「無過一日七日念」,迴生雜善不能超過一日七日的念佛,「一日七日」就是《阿彌陀經》講的「若一日……若七日」專心念佛,不能超過這個。萬行皆非尊,念佛最為尊;雜善恐力弱,念佛功最強。萬行雜善是少善根,念佛名號是多善根。
        前面說「萬行俱迴皆得往」,就是都能往生;底下又說「迴生雜善恐力弱」,就是恐怕不能往生。這不是矛盾嗎?不矛盾!雜行迴向雖然能夠往生,往生只在邊地,蓮胎之內;要想直入報土,不處蓮胎,那力量就不夠,必須專修念佛。
5、善導大師《觀經疏》
        在《觀經疏》裡邊,善導大師這樣說:
自餘眾行,雖名是善,
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
        「自餘」,除了念佛之外的一切修行,「雖名是善」,「雖」這個字是轉折語氣,「是善」,比如說我們拜懺、誦經、持咒,都有功德,都有利益,都是佛教的善法修行;雖然是善,但如果比念佛呢?「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無法相比,你誦這個經跟誦那個經還可以比,但是跟念佛就沒法相比了。就好像同是地面上的東西,一層樓低,百層樓高;小山低,大山高,不管它們相差有多大,但總之還是可以相比的。但是,地跟天就沒法比了,那是不可高低相比的。其他的種種修行雖然是善,如果跟念佛相比,餘行好像是地,念佛就好像是天,無法相比。
        這個是我們淨土宗的開宗祖師善導大師的解釋。
6、蓮池大師《彌陀疏鈔》
        明朝的蓮池大師說得也很清楚,在《彌陀疏鈔》裡邊,蓮池大師這樣講:
欲生彼國,須多善多福。
今持名,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
執持名號,願見彌陀,
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
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
        要往生極樂淨土,需要多善多福,那麼,怎樣才有多善多福呢?「今持名」,持念阿彌陀佛名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執持名號,願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也」,沒有其他的修行能夠得到這樣的讚歎,其他是善是福,但是名號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故當以持名為正行,復以持名為發菩提心」,以持名做為我們往生淨土的正行;發菩提心是聖道法門、淨土法門各宗各教都非常重視的,可是蓮池大師在這裡解釋說:「你只要稱念彌陀名號,願生淨土,這個就是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叫做善根,修六度萬行叫做福德,我們念佛既是福德也是善根,因為這句名號裡邊通通包括了。
7、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一
        下面是蕅益大師的解釋,他在《彌陀要解》裡這樣講: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
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
皆不可得生淨土。
        這是解釋「少善根福德」。「聲聞、緣覺」就是阿羅漢、辟支佛,他們已經是離開三界的聖者了,但是以他們這樣,仍然不能到淨土,為什麼?「菩提善根少」,他們還沒發廣大菩提心(菩提心就是善根),他們自己了生死,菩提心不夠。而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靠聲聞、緣覺自己是不能往生的;凡夫所修的人天有漏的福業,福德很少。所以人天諸善、聲聞、緣覺,他們都不能往生彼佛淨土;那靠什麼能往生呢?往下看。
8、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二
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
以名召德,罄無不盡。
        六字名號是萬德洪名,以名號來召引、含攝阿彌陀佛的功德,所有的功德都包含在名號之內,叫做「罄無不盡」,沒有一點遺漏在外。阿彌陀佛名號就是多善根福德,圓滿的善根福德。
        「以名召德」,在世間很難找到相應的比喻,我們只是大致地通過世間的例子來啟發大家。比如說,有這樣一句俗話:「久聞大名,如雷貫耳。」這個人的道德、學識、功行都包含在他的名當中,人們聽到他的名,就知道他是了不起的人物,這叫「久聞大名」。
品牌商標喻
        再比如我們剛才講的商標的比喻。商標就是一個商業標誌、一個標號,名牌也就是一個名字、一個招牌,但是一個著名的世界商標、品牌,往往價值多少億美金。這可以叫「以名召財」,財做成名,名就是財。還有我們講,縣長、市長、省長,也都是名,但有這個名,就有這個權,這叫「以名召權」,權構成名,名就是權。你有什麼名,就有什麼權。
        當然這是世間的,商界就以名召財,政界就以名召權,佛菩薩是出世間的,是功德界,所以「以名召德」。
帝王赦罪喻
        像康熙大帝,他御筆一揮,「康熙」,啊!這個名裡就有他帝王的威德。犯了死刑的,可以免你的罪;平民百姓,可以提陞官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威德,就可以讓我們免除三界六道的輪迴,本來我們是判了死刑了,要墮落地獄了,但是六字名號能消除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大赦十方眾生,「我成了佛了,就要普遍赦免十方眾生的罪業,讓他們不再輪迴,通通回歸我的淨土。」祂憑什麼呢?靠祂的名號,「我若成正覺,立名無量壽,眾生聞此號,俱來我剎中。」六字名號含攝一切的功德,所以才可以普遍平等地救度我們,赦免我們的罪業。    阿彌陀佛,名就是德,德即是名;阿彌陀佛有多少功德,名號就是多少功德,多善多福,圓滿無上。
9、蕅益大師《彌陀要解》~三
        下面: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
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
        蕅益大師這幾段話,確實講得非常到位,非常好。我們前面也講了,阿彌陀佛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呢?《無量壽經》這樣講:「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就得到了無上功德。蕅益大師也是依這句經文做的解釋。《阿彌陀經》說往生西方須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善根為往生之因,福德為往生之緣,所以說「善根、福德、因緣」,有善根之因,有福德之緣,因緣具足,必得往生。只有因,沒有緣,不能往生;只有緣,沒有因,也不能往生。
        我們沒有善根,我們也沒有福德,既缺因,又少緣,怎麼往生?
        好,你沒有,佛來給你。祂怎麼給?
        「佛以大願,作眾生多善根之因」,以祂發的四十八大願,做為我們多善根之因。善根之因,說白了,就是願生淨土的願心,有此願心,即是有了往生之因。「造罪的眾生,你沒有大願,不敢求生諸佛淨土,我為你發四十八大願,令你願生我的淨土」,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好了,我們願意去往生,那等於是佛的願心成為我們的願心;佛的願心是善根之極,佛的願心成為我們的願心,善根還能不多?所以說「多善根之因」。
        我們沒有福德,佛「以大行,作眾生多福德之緣」,所謂「大行」,就是兆載永劫的六度萬行,祂所有的一切修行,充天充地、充塞法界的福慧功德,含攝在六字名號裡邊,佈施給我們,做為我們的福德,成為我們往生的「多福德之緣」。
信願行一體
        「令信願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讓信願念佛的人,念念成就同佛一樣的功德。
        「信願持名」——信順彌陀的救度,願生彌陀的淨土,稱念彌陀的名號;信願行是一體的。信,信念佛往生;願,願念佛往生;行,行念佛往生。信願行,都是以「念佛往生」為體,信是信這個,願是願這個,行還是行這個。
        「念念成就」,信願念佛的人,念念之間,他每念每念的念佛,當下成就了跟六字名號一樣的功德。阿彌陀佛的名號,既是善根,也是福德,既是因,也是緣,念念念佛,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因緣具足,念念往生成就。不是一念成就,一念不成就;也不是要達到禪定一心的念佛才成就,沒有達到就不成就;也不是平時念佛不成就,臨終最後一念才成就;是只要有信願,念念念佛,念念成就。成就,就是完成了,決定了,不可能再改變了。念念成就,就是念念往生決定,成佛決定。
        「如是功德」,佛的大願大行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名號功德。所以前面說「令諸眾生,功德成就」,怎麼令我們功德成就?就是把祂的大願、大行所修行的一切功德,包含在六字名號裡邊,給我們;五劫思惟的大願,兆載永劫的大行,成為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讓只要相信、只要發願、只要念佛的人通通得到,與佛平等。
        所以念佛是多善根福德,多到與佛平等。其他還有什麼法門能這樣呢?
孤島居民發願建船喻
        這裡需要再說明一下,有人講啦,「阿彌陀佛發了四十八大願,我們如果要往生極樂世界,也要發四十八願,如果不發四十八願的話,那跟佛不相應,不能往生。發四十八願就相應了,就能往生」,這個說法正不正確?
        (正確。)(不正確。)
        不管它正不正確,請問,我們能做得到嗎?
        (做不到。)
        法藏菩薩發四十八願經過五劫思惟,說:「我建超世願,發願逾諸佛。」祂的四十八大願是諸佛都發不起來的大願,拿來叫我們五濁惡世凡夫來發,發得起來嗎?
        我們發不起來,我們只要發一個願就可以了——願生彼國。如同釋迦牟尼佛在《阿彌陀經》告訴我們的「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就可以了。四十八大願,無量無邊大願,通通都有了。釋迦牟尼佛沒有說「眾生聞者,應當發願,發四十八大願,如同彌陀」,做不到嘛!
        就好像我們在一座孤島上,現在就要發生海嘯了,狂風、惡浪……有人要救我們,把船開來,喊我們說:「上我的大船吧!我救你離開這座孤島。」那麼,作為島上的居民,只要答應,願意上船,這就跟船長的心相應了。船長喊我們上船,我們就上船,就順了船長的心,這個叫相應。如果島上的居民說:「船長發了大願,建一艘船來救我們,我們也要發大願去建船。」這個反而跟船長的心不相應。「來不及了嘛!你建不了嘛!我才駕船來救你,你上我的船就好了。」
        船長就是阿彌陀佛,這艘大船就是名號,我們願意念六字名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這就跟阿彌陀佛願願相應——佛願我們去往生,我們就願意去往生,這個叫做「一念相應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不是你自己在那裡把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拋開,自己發願,那就不要阿彌陀佛救你了,你自己救自己好了。
孩子拒絕餵奶喻
        我們在座各位有做母親的,做母親的發願要給孩子餵奶,這孩子他偏偏不喝你的奶,他偏要自己發願說「我要有奶」,這個能行嗎?
        媽媽要餵奶給孩子吃,孩子就吃媽媽的奶,這個就母子相應了,他就會健康地成長。
        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奶水要滋養我們,增長我們的菩提道芽,滋養我們的法身慧命,我們就來念佛,吮吸彌陀的六字名號的法乳,不就很好了嘛!這樣不就相應了嗎?這是我們的根機能做得來的,也符合彌陀的願心;我們到極樂世界之後,自然能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在這個時期,要發起那麼廣大的菩提心,是做不到。
10、蕅益大師《彌陀要解》~四
        我們再看下面,蕅益大師講:
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
        這些話都是很有力量的。
        「信願持名」——你相信阿彌陀佛要救你,能救得了你;你願意讓阿彌陀佛來救你;你稱念阿彌陀佛救你的名號。那麼這樣呢,「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全」是完全,沒有一點遺漏;「攝」是抓取,吸收。信願持名,就完全汲取了阿彌陀佛的功德,成為自己的功德,一點也沒有少。
        前面說「以名召德,罄無不盡」,這裡說「信願持名,全攝佛功德成自功德。」道理一樣。
        下面說:
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
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我們讀了祖師這樣的解釋,應該再三地頂禮。祖師就是祖師。
        持念佛名的人,善根福德,跟佛沒有差別,跟佛平等、一樣,我們念佛的人,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敢相信嗎?敢不敢相信?
        (敢相信。)
        「哎呀!師父啊!我是想回答相信,我也知道你是想讓我回答相信,可是我拿鏡子照一照,覺得不像啊!」拿鏡子一照,「哎!就我這樣子,善根福德跟阿彌陀佛一樣?」
        我們念佛,善根福德決定跟佛一樣,因為這個善根福德都在六字名號之內,我們信願持名,就得到佛的功德,所以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
破布黃金喻
        當然我們現在還沒有佛的相好、佛的智慧、佛的德能,但這不能說善根福德就與佛不相等,還是平等沒有差別,只不過時節因緣還沒有到,我們念佛所內具的善根福德還沒有完全顯發出來。如同一塊破布,裡面塞進了黃金,破布還沒有掀開,看表面是破布,實際上裡面是黃金,等到破布一掀開,就露出黃金的本色,隨意取用。因為我們還在此世,這個色身報體還沒有謝,念佛雖是黃金,色身猶如破布,遮住了,所以看不出來,一旦身壞命終,色報謝去,到了極樂世界,立即與佛一樣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明六通,一時顯現。雖然那個時候顯現,還是現在念佛就種下了的,就具足了的。
        「則一一聲」,每一聲、每一聲的念佛,都包含、都具足多善根福德,佛的功德當然叫做多善根多福德啦!那你想想看,從來沒有說,六字名號之外,其他的叫做多善根福德。其他的,聲聞阿羅漢——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都叫少,不叫多。以信願持名,一一聲都具足多善根福德。
        祖師的教證明明白白地說明了這一點,非常的明朗,不含糊——只有念佛是多善根,其他都是少善根。
 楼主| 发表于 2007/7/1 23: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舉例說明
        經文祖語是「理證」,也就是教理上的證據,證明念佛是多善根,餘行是少善根;下面講兩個實例,作為「事證」,也就是舉事實證明,念佛是多善根,念佛之外的修行,善根福德就不如念佛。這兩個事例都出自弘願寺印的《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誦《法華》尼的故事
        《念佛感應錄》第一集的「誦法華尼,轉生官妓」,讀誦《法華經》的,前世她是個出家人,是個比丘尼,結果轉生來世,她墮落下來,成為官妓。我們邊讀邊解釋。
        「歐陽永叔知穎州」,歐陽永叔是人名,他在穎州這個地方當地方官,「知」就是做官,知縣啦,知府啦。「有一官妓,口氣作蓮華香」,她講話,人家在旁邊聞到,非常清香,像蓮花的香味一樣。大家看,這個人不簡單哪!講話都有蓮花的香味。「有僧知宿命」,有一個出家人,有神通,知道過去未來,他就說:「此妓前世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於此」。她今生是官妓,那說到前世,她是做出家人的,她的修持法門是專門讀誦《法華經》;《法華經》在我們佛教是很重要的一部經。她誦了三十年。「一念之差,遂至於此」,什麼叫一念之差呢?就指她沒求生淨土,就差這一念,差這一念,沒有不墮落的。
        這個出家人雖然這樣講,歐陽永叔也未必相信,就問官妓:「曾讀《法華經》否?」(問她說:「你有沒有讀過《法華經》啊?」)
        官妓就回答說:「失身於此,何暇誦經?」(我淪落到這種地步,做了官妓,我哪裡還有閒暇來讀經呢?」)
        「與以《法華》,則讀誦如流」,試著拿一本《法華經》給她,她雖然沒讀過,但讀起來好像流水一樣,從頭到尾,一點沒有障礙。「與之他經,則不能讀」,換一本別的經呢,她就不會讀了。
        「以此知僧言可信矣」,由此可知那位出家人講的話是可信的。因為她前世讀《法華》三十年,有這個熏習,今生拿《法華經》給她,她雖然今生沒有讀經,但是讀起來很順暢,很流利,給別的經就不會讀了,所以知道她前生一定是讀《法華經》的。
        這是在宋朝王日休的《龍舒淨土文》裡邊所記載的。龍舒居士就說了:「使此尼知西方法門,則上品上生可也;不知而墜墮於妓,可不哀哉!」她前世作為比丘尼,如果知道念佛求生西方淨土這個法門,以她三十年的功夫來念阿彌陀佛,哎呀!那上品上生都有餘了,但是她不知道,她沒念佛,她沒求生西方,結果今生轉下來,墮落成官妓,真是悲哀呀!
        我們在座各位的功行能比得上她嗎?她誦三十年的《法華》,我們未必比得上她。
        「以此知,能用西方法門教人者,其濟拔之功大矣,福報豈易量哉」,由此可知,如果用淨土念佛法門教人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能夠濟拔眾生的功行、力量就非常大,福報也非常大。
        下面,慧淨法師寫了一個按語,畫龍點睛。「按:出家為尼,已是難得」,能夠出家修行,這個已經很難得了;「苦行卅年,更屬不易」,何況她能三十年苦行,讀誦《法華經》,更加不容易;「唯仗自力,無他力持,煩惑未伏,再度沉迷」,但是因為她誦《法華經》,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沒有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的護持,沒有斷除惑業,再一次地沉沒六道,反而一世不如一世,迷茫了前世的修行,今生就不再讀《法華經》了,今生也不能出家,墮為官妓了;「餘門學道,蟻子登山,念佛往生,風帆順水」,其他法門要成道的話,那就好像螞蟻登山一樣,太困難了,念佛往生呢,就如同一帆風順,順著水,又順著風,非常快速;「不生極樂,尚在娑婆,一旦生西,永斷輪迴」,你不往生極樂世界,總在娑婆世界輪迴打轉,一旦往生西方,決定可以成佛。
        這個比丘尼,三十年苦修《法華》,可以說很不容易了,可是她仍然在六道打轉;那麼,如果念佛呢,就完全不一樣,決定往生西方。
崔婆的故事
        下面再講一個故事(這兩個例子可以對照來說明):「崔婆作偈,舌如蓮花」,在《念佛感應錄》第一集。
        崔婆,一聽就知道,是個平凡百姓,普通婦女,過去婦女沒地位,也沒有人記得她的名字,是張家就喊「張婆」,是李家就喊「李婆」。崔婆是個很平凡的婦女,地位卑微,連名字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她念佛,開了智慧,還能做偈子,結果她往生之後,舌頭像蓮花一樣。
        宋朝的時代,在東平這個地方,有一位梁姓人家,家裡的傭人崔婆,是淄州人,是宣義郎元明的乳母。「宣義郎」是個官職名稱,這個人叫元明。崔婆平生吃素,稟性可以講非常愚癡,沒有智慧,「不能與同輩爭長短」。在大官人家,有很多的傭人,她是其中的一位,但是她因為性情很愚拙,口舌也很笨,所以跟人家比,沒法爭長短,對了也是錯,錯了還是錯,只要有什麼事情,說到她怎麼樣,她就是錯,她也就這麼樣子過。
        她的主母晁夫人,「留意禪學」,修學禪宗。這個崔婆早早晚晚都在旁邊侍候主母,主母信佛,她也受到熏陶,也信佛,但是她不可能學禪,像她這麼愚拙的稟性,學禪學不來,她只會做什麼呢?念阿彌陀佛。主母學禪,她專念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輟」,往往愚拙的人,她有她的長處,就是很虔誠,沒有計較的心,沒有那個自以為是、自以為聰明的心(所以印光大師說:「愚不可及。」她雖然愚,但是很多聰明人還比不上她),她聽說念佛能往生,她就願意念佛,老老實實地念佛,很虔誠;「不少輟」,「輟」是停止,她從來不會停止念佛。「不持數珠,莫知其幾千萬遍」,她平常念佛,也沒拿數珠來計數,所以也不知道她到底每天念多少、一輩子念多少,不清楚。總之,她是一個很平凡、很愚拙、很老實本份這麼一個虔誠的念佛人,專修念佛——她不識字,什麼都不會,只會念佛。
        「紹興十八年」,就是一一四八年,「年七十有二」,那年她七十二歲。人老了,要得病了,她也生了病,「洞洩不下床」,屙屎拉尿都在床上,不能下床,看來病得很重。「然持念愈篤」,雖然得了這樣的重病,念佛卻更加地虔誠、篤敬。「忽若無事,時唱偈曰」,忽然就好像沒事一樣,念佛雖然也生病,但少苦,她唱了一首偈子(你看這個不識字的,做奶媽的一個老太婆,到了七十二歲,居然還做了一首偈子唱出來了),她怎麼唱呢?調子不知道,有四句話:
西方一路好修行,
上無條嶺下無坑,
去時不用著鞋襪,
腳踏蓮花步步生。
        這四句很平實,很淺顯,也很好懂,意境也是非常的美。
        「西方一路好修行」,她說:求生西方極樂世果這條路很好走,教理上叫「易行道」,她不會講「易行道」三個字,她說「西方一路好修行」;那麼怎麼個好修行呢?「上無條嶺下無坑」,大概她住的地方可能是在山區,出門就要上山下坑的,就不容易,西方一路很平坦,上也沒有條、沒有嶺,下也沒有坑、沒有窪,平坦大道;「去時不用著鞋襪」,一般風俗,人死的時候,穿戴整齊,不然說死後沒衣服穿,但往生西方不必如此,即使是一個死在路邊沒人理的乞丐,破衣爛衫,赤著腳也照樣莊嚴往生。這個世界的東西到那裡都是無用,一到西方「法侶將衣競來著」,菩薩爭先恐後拿著天衣妙服來給我們披上,這裡的都用不上。「腳踏蓮花步步生」,念著佛號,我們每一步每一步赤腳踏著阿彌陀佛的蓮花,步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
        好!她唱的四句話,韻律、意境都很好,「諷詠不絕口」,她天天在那裡唱,唱這四句。
        那人家就感到奇怪啦!就問:「哎,崔婆啊!請問你唱的是哪一位做的?」
        她很自豪地說:「我所做也。」(「這首偈子是我做的。」)
        人家就她問:「哎啊!既然是你做的,那你什麼時候走呢?」(「西方一路好修行,要去了,那什麼時候去呀?」)
        她就回答說:「申時去。」古代計時不像現在,幾點幾點,是用十二個時辰,「申時我就要走了。」
        果然,到了那個時候,她就安然地往生了,這是在十月五日。
        大家用出家人的殯葬方法將她火化,火化以後,一切都化盡了,只有她的舌頭留下來了,像蓮花一樣。
        你看看,這個老太婆,她什麼都不懂,只是愚拙地來念佛,而往生是這樣殊勝。所以經中說:「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她的主人是修禪的,她自己只會念一句佛,但是走得這樣瀟灑自在,這可以講是「無上深妙禪」。
六字超三祇
        關於什麼是多善根、少善根,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行持,也有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果只是望文生義的理解,以為「念佛只是一項修行,那麼這個是少,再加上其他種種修行,這個叫多善根」,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就會心生不安:「那我們到底要修多少法門?到底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才達到了多善根?」
        如果我們知道:「六字名號裡邊已經總括了所有的善根功德,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就是有多善根、大善根、無上善根!」這樣我們內心就會安定,就會安心念佛,也不會擔心害怕說:「我年紀大,不會誦經、不會持咒、不會學種種的法門,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啊?」你剛好!越是不會其他的,剛好專修念佛,符合阿彌陀佛本願,是多善根福德因緣,這個能往生,這樣我們就會有喜悅。
        印光大師說:
不用三祇修福慧,
但憑六字出乾坤。
        這是兩句很著名的話。修行要修福、修慧,按照自力修行,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種相好」,經過漫長時間的修福修慧,才可以出離生死輪迴。但淨土法門不用,不用你三祇來修福修慧,這樣累積多善根多福德,用不著了。那憑什麼呢?「但憑六字出乾坤」,你只要憑「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就可以出離三界六道。
        所以,這六字名號是超過三祇福慧的大善根、大福德。
发表于 2007/7/2 21: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好了,太好了。
南无阿弥陀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