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蓝天百云

1、中医名词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5:34: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颚痈

喉痈的一种,又名「悬痈」。生于上颚部的痈疡。其病因多由心,肾与 三焦积热所致。主要症状为上颚脓肿突起,舌难伸缩,吞咽不适,并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本病即上颚脓肿。

咽后痈       

喉痈之一种,又名「卅喉痈」。即生于咽后壁的脓肿,多因风热结毒壅盛化脓所致。其症状为咽后壁脓肿突起,焮红热痛,吞咽困难。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头痛等。

悬旗风(悬旗痈)       

本病大多由于胃火炽盛,脾胃积热,上侵喉关或因外伤引起 。其主要症状为口腔内悬壅垂下端尖头部出现紫色血泡,名 「悬旗风」(一作「悬[病其]风」)。如血泡生长在口腔上 颚,破溃后出现糜烂疼痛,妨碍饮食,则称为「飞扬喉」。 ◎按:[病其]为一组合字。左为「病」字去「丙」,内为一 「其」字。

喉疔       

此症是由于邪热内侵肺胃,火毒上结于喉所致,其疮生于喉头两旁,根深 ,形如靴钉,故名。初起有恶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局部自觉痒麻。如疔庖红肿顶破出脓者为顺症易治,如软陷腐烂属逆重症。

喉瘤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气血痰涎凝滞于喉部而起。咽喉部一两侧发生红色肉瘤,其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触之即痛。重症则表现呼吸困难,吞咽不利。

喉岩(喉菌)       

本病属局重症,多因怒郁伤肝、思虑伤脾、脾肾素虚所引起,加之烟酒过度,是其诱因。咽喉部起有肿块,形如菌状,略高而厚 ,溃烂后流臭液,呼吸易受阻滞。如病在关内,则有声音嘶哑,患者日渐消瘦,午后潮热。本病即喉癌一类疾病。

阴虚喉癣       

本病多因肾阴亏损,虚火上炎,以致肺阴受伤。其症状为咽部粘膜溃 烂,表面突起,颜色晦暗,日久逐渐溃烂,疼痛,妨碍饮食。患者常 有午后潮热、盗汗消瘦等阴虚内热的症状。本病类似咽粘膜结核或喉 头结核,多见于肺结核患者。

乳蛾(喉蛾)       

本病是以扁桃体为主的咽部病症,又名「蚕蛾」。其病或因风热外邪相搏,结于咽喉;或因虚火上炎;或因气血凝滞而起。本病起病急骤, 喉核明显充血,红肿灼热,咽部疼痛厉害,扁桃体表面有黄白色脓样分泌物,形如蚕蛾。即急性扁桃体炎。

石蛾       

即乳蛾之一种,症状略同乳蛾。多见于小儿,病情发展缓慢,且不易速愈,喉核发硬肿大,故名「石蛾」。本病类似于慢性扁桃体炎。

喉风       

本病多因感受风热外邪,肺胃素有积热,致风火相煽,蕴结而成。其症状为咽喉部突然肿痛,呼吸困难,吞咽不适,并伴有痰涎壅盛,牙关拘急,神志不清等。若有牙关紧闭,口噤如锁的,称为「锁喉风」;如痰热壅盛,咽喉卅外皆肿痛,迅速漫延至颈,颚,腮,龈等处,甚则连及前胸,呼吸急促,则称为「缠喉风」。

喉疳       

本症多因喉部结毒(咽喉部梅毒)或外感风热灼伤咽喉,也有由于胃热所致。其症状为咽喉或上颚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点状溃疡;有时退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5: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锁喉痈

白喉       

本病是由于时行疫毒自口鼻而入,结于咽喉所致。患者咽喉部出现白膜,逐渐扩大,蔓及喉关内外,呼吸受阻。局部的白膜牢固,剥之则出血。调治不当,则白膜肿塞喉间,引起窒息。本病多发生于秋冬及春季,儿童多 见。

梅核气       

本症系因情志郁结,肝气夹痰所致。其症状为咽喉不红不肿,但自觉咽 中有如梅核大小的异物阻塞,吐不出,吞不下。本病相当于癔球。

垂痈       

又名「紫舌胀」,由心经火盛血壅所致。多贝于初生婴儿,舌上长出如壳样的肿物,内有血水,胀起于舌面,坚硬疼痛。

锁喉痈       

本病多因肺胃两经感受时邪风热或心经火毒挟风邪而发。如痈疡生于喉结之外,红肿胀大,容易累及喉头。一般的说破溃流脓者易治。

锁喉毒       

本病由心与小肠积热,又复外感风寒,凝结而成。其症状先是耳前部结核肿痛,逐渐影响到咽喉,肿塞疼痛,妨碍饮食。

唇疹       

指口唇部发生的干性疮疹。

口丫疮       

本病多为脾胃积热所致。常见于儿童,在一侧或双侧唇角处有皲(音均)裂,糜烂,说话或进食张嘴时感到疼痛。

口疮       

本病多因脾胃积热,也有因体质素虚,虚火上炎而致。其症状是口腔内粘膜上生黄白色如豆样大小的溃烂点。小儿口疮由于疳积所致,则为「口疳 」。

口糜       

本症多因脾经积热,上熏口腔,致使口腔内出现白色形如苔藓状之溃烂点 、疼痛,甚至妨碍饮食。

唇风       

本病多因胃经素有湿热,外感风邪,风热相搏而起,俗称「驴嘴风」。多发于下唇,主要症状是唇部红肿,疼痛,日久破裂,流水。

鹅口疮(雪口)       

本病由心脾二经积热所致,发生在初生儿则属胎热上政。其症状是口中糜烂,舌面上布满白屑,口舌疼痛,甚至可有身热烦躁等症。

喉痧(烂喉丹痧)       

多发于冬春二季,系由疫毒之邪自口鼻吸入,与肺胃蕴热相 合,以致热毒上攻咽喉而迅速出现咽痛,红肿腐烂,热毒外出于肌表则全身皮肤呈现痧疹;此外还有发热,恶寒,头痛 等全身症状。本病又名「疫喉痧」,即猩红热。

五轮       

眼科的一种学说。眠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五个部位,用于说明局部与内脏相关的生理病理,并作为眼疾诊断和治疗的依据。肉轮位于上胞(睑)和下胞(睑), 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与脾胃有关;血轮位于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气轮即白睛,在脏属肺 ,肺主气,故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风轮即黑睛,在脏属肝,肝属风木,故其疾患多与肝,胆有关;水轮即瞳神(仁),在脏属肾,肾主水, 故其病患多与肾,膀胱有关。此说总结了眼科的一些临床经验,但以五行通套五脱,不免牵强,应用时不宜生搬硬套。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5:4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廓

眼科中与五轮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从部位说,将眼外部按脏腑表卅关系, 分为「水廓」,「风廓」,「天廓」,「地廓」、「火廓」,「雷廓」,「泽廓」,「山廓」。水廓相当于瞳神水轮,风廓相当于黑睛部分的风轮 ,天廓相当于气轮,地廓相当于肉轮,火廓、雷廓、泽廓、山廓相当于血轮(内眦、外眦的上、下方)。八廓在古代眼科中曾作为辩证之用,但各 家说法不一。杂有迷信色彩,后世亦少用。

针眼(土疳)       

又名「土疡」。指生长在胞睑边缘的小疖。多由风热或脾胃热毒所致。 初起形如麦粒,微痒微肿。继则赤痛拒按。相当于麦粒肿。

眼丹       

本病病因,部位等与针眼相同,但病情较重,胞睑可漫肿赤痛,有硬结拒按,甚至伴有头痛寒热等全身症状。

漏睛(眦漏)       

是一种眼眦部的疾病,系因肝经风热或心火炽盛所致。其症状为眼内眦红肿胀大,继缀发展则溃破流脓,久不收口,缠绵岁月,脓液自内眦的泪窍而出。本病类似于泪囊炎。

眼胞痰核(胞睑肿核)       

本病多因胃肠蕴热,与湿痰相结,以致阻塞经络,起于胞睑之间。其症状可见胞睑内有核状硬结(多生于上胞 ),按之不痛,推之移动,日久隆起发红,眼胞重坠胀涩。本症又名「目疣」,即睑板腺囊肿。

眼胞菌毒       

本症系因脾经湿热蕴结所引起。患者睑缘长出小泡,逐渐长出如菌形的赘生物,且有小蒂,不痛不痒,甚者眼翻流泪,视物昏蒙,有的经久不愈。 类似于眠睑庖疹或粟粒疹。

风赤疮痍       

本病主要由脾经风热毒邪与心火相挟而上攻于目所致。其症状是眼睑皮肤红赤起庖及溃烂,形似疮痍。类于睑缘炎。

眠弦赤烂       

又名「风弦赤烂」,多因脾胃湿热,外感风邪所致。其特点是睑缘红赤溃烂,痒痛时作,重症甚至可能睫毛脱落,睑弦变形。本病即睑缘炎。

眦帷(音惟)赤烂       

本症似眼角睑缘炎,其病因与眼弦赤烂相同。主要症状是两 眦糜烂起痂,伴有痒痛感比,重症甚至眦帷出血,睫毛脱落。

拳毛倒睫       

又名「睫毛倒入」。是一种因眼弦赤烂(睑缘炎)或「椒疮」(砂眼 )治疗失当, 经久不愈所引起的睫毛拳曲的病症。由于睫毛倒刺眼 珠,患者有涩痛流泪,怕光等症状。甚至可发生浅层角膜溃疡,最后 形成云翳。

上胞下垂(睑废)       

有先天性及后天性两种。先天性多为发育不全的后果,发于 双侧。后天性的多因脾弱气虚、脉络失和,风邪客于胞睑所致,常发生于单侧。其症状是上睑肌肉无力,不能开大睑裂 ,常需抬头皱额以帮助视物。

睥翻粘睑       

又名「皮翻症」,「风牵出睑」。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以致风痰湿热上攻, 气滞血壅所致。由于睑弦翻转,眼睑不能闭合,常感眼部干燥裎痛,甚至发生角膜炎。 多发于下睑。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5:4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火眼痛

又名「风热眼」,俗称「火眼」,即急性结膜炎,系感受风热所致。 其主要症状是两眼刺痛,有异物感,分泌物增多,晨起上下睑被粘着,不易睁眼,结膜充血,严重者来势较猛,可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 状。

天行赤目       

是感受四时风热毒疠之气所致。其主要症状是胞睑肿胀,睑、白睛红赤, 痒痛流泪,眼眵(音吃)稠粘,常两眼先后受累或同时患病,本病即传染性结膜炎。

火疳       

一种急性眼病。火疳是火邪热毒结聚,侵犯白睛的病症。主要症状是白睛 深部向外凸起暗红色颗粒,逐渐增大,红赤疼痛,怕光流泪,视物不清,严重者可破溃流水而成瘘管。

金疳       

本病系由肺火亢盛而致。其主要症状是白睛出现形如细小米粒,周围有血管围绕的小庖, 同时觉眼部涩痛,怕光,流泪。

白膜侵睛       

主要系肺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的病症。其症状是黑睛边缘出现灰白 的小庖,逐渐向中央进展,严重时,灰白色小庖可融合成片,横越黑睛。患眼极度畏光,刺痛流泪,病状常反复发作。

椒疮       

本病起因是感受外界毒邪,加之脾胃素有积热,风邪外束,以致胞睑脉络 壅滞而气血失和。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的睑胞内发生细小的颗粒状病变,状如花椒,故名「椒疮」。本病即砂眼。患者觉眼内沙涩痒痛,怕光流泪 ,如不及时调治,常可引致损坏眼睑及角膜,遗留翳障,影响视力。

粟疮       

本病起因与椒疮相似,其主要症状是眼睑内发生色黄而软的粟粒状的病变 。每与椒疮(砂眼)同时发生,沙涩痒痛。重症可因粟粒磨擦眼球诱发翳膜而影响视力。

胬肉攀睛       

即翼状胬肉。此症系心肺二经风热壅盛,加之脾胃积热而诱发。其主要症状是胬肉由眦角隆起,呈灰白色,渐侵黑睛角膜,以致影响视力。

翳       

黑睛部份由于疾病而失去其透明光亮的特性,代之以疤痕组织,以致轻重不等地障蔽视力,这种病症就叫「翳」。

云翳       

黑睛上因患「凝脂翳」等一类疾病而遗留一层薄的不透明组织,如云如雾,故称「云翳」。一般对视力影响不大,或有轻度障碍。

凝脂翳       

本病系毒邪侵犯黑睛,加以肝胆火炽,风热壅盛而起。其病状为头额剧痛,目痛羞明,泪出如流,颜色带黄绿,状如凝脂,故名。如不及时治疗,可致黑睛溃破,累及瞳神而失明。本病类似化脓性角膜炎。

冰瑕障       

凝脂翳(化脓性角膜炎)如经早期及时而恰当的治疗,黑睛上的混浊即 可吸收,仅留点状或片状薄翳,明亮光滑,如冰如瑕。一般不影响视力或仅有视力轻度障碍。

混睛障       

本病多因肝经风热,津液被灼,瘀血凝滞所致。其症状为黑睛部份呈现一片灰白色翳障,状如磨砂玻璃,视力严重障碍。类似角膜斑翳。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05: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聚星障

本病系因肝火内盛,兼之风邪相挟,致风热相搏而起。其症状为黑睛表面出现细小足点,常三,五成群,呈灰白色或微黄色,或散或聚,反复发作。如调治及时,预后良好,否则容易酿成黑睛云翳或溃破等重症。

旋螺突起       

本病系因肝热过甚,致使风轮部分凸出如旋螺状,眼球变白或发青,日久变成黑色。重者可致盲。本病类似角膜葡萄肿,系因角膜溃疡穿破后,虹膜脱出结疤而成。

蟹睛       

本病多由火热上攻,治疗失当,以致真睛膏损。症状类似「旋螺突起」,在黑睛边缘有似蟹睛般的神膏绽出,凸出的范围一般较小。若黄仁全部凸出,则最终将导致失明。

风轮赤豆       

此症是肝经积热,气血失调所致。其主要症状是风轮(黑睛)部位有 颗粒突起,白睛(球结膜)有赤脉缠布追随,色红如豆,故名。

疳积上目       

是小儿疳积续发的一种眼病,起因于脾胃受损,肝热上攻于目。主要症状是角膜混浊,视物不清,干涩怕光。如不及时调治,重者可引起黑睛破损,导致失明。本病相当于维生素A缺乏症所致的角膜溃疡病 。

夜盲       

俗称「鸡盲」或「雀目」。本病起因于脾胃虚弱,导致肝血亏虚或肾阴不足,缺乏维生素A所致。其主要症状是夜晚或在黑暗处视物不清。

高风雀目       

是「夜盲」的一种,为先天不足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白天视觉正常, 一到夜晚或黑暗处,两眼视野狭窄呈管状,只能直视。本病相当于视 网膜色素变性。

圆翳内障(如银内障)       

本病起于肝肾两亏或脾胃虚衰,运化失常。其症状为晶状体失去原有的透明度,变为混浊,使视力下降或丧失 。类似白内障。

暴盲       

暴盲多因肝气上逆,气血郁闭引起。患者原无眼部其它症状,突然一眼或两眼失明。本病相当于视网膜中心动脉栓塞。

青盲       

本病系因肝肾不足,精血亏损,兼以脾胃虚弱,精气不能上达于目而起。 开始视力减退,逐渐发展,可至失明,是一种病程较长的慢性眼病,类似视神经萎缩。青冒的早期阶段,患者自觉视物昏糊渺茫,称之为「视瞻昏 渺」,如兼见眼前有一片阴影,甚至呈现青绿碧蓝或赤黄之色,称之为「视瞻有色」,随着视力的进一步减退以至失明,但双目外视并无异常,则 称之为「青盲」。

黄液上冲       

「凝脂翳」的病情如继绩发展恶化,就出现黄液上冲。其病因为脾胃 积热上蟠,毒邪交攻。主要症状为风轮之内,黄轮之前(即解剖学上的前房)出现黄绿色脓性分泌物并逐渐增多,其上界呈水平线。重者 穿破风轮而成「蟹睛」或
「旋螺突起」,使视力受到影响。本病类似于前房积脓。

血灌瞳神       

病因多由外伤损及血管,以致血液外溢;也有因内热过盛,损伤眼内 血络所引起。血液进入风轮及瞳神部位,外观瞳神呈现一片红色,如不及时调治,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9: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绿风内障

本病即青光眼。多因真阴亏耗,阴虚阳亢,气血不和引起。主要症状 是瞳孔散大,色呈淡绿,视物不清,常见灯火呈红线色圆晕。急性发作时每伴有剧烈疼痛,恶心,呕吐,眼睑肿胀,眼球充血。急性期缓 解后,视力大减。本病容易复发,逐次加重,如不及时治疗,容易引起失明。

五风内障       

又可分为「青风」,「绿风」,「黑风」,「乌风」,「黄风」五种内障。其病因同绿风内障。各色风乃依瞳仁所见颜色不同而命名。「风」字是表示病势变化迅速的意思。五风之中,青风、绿风表示病较 轻,较常见;黑风,乌风少见;黄风表示病最重,易致失明。

真睛破损       

眠珠因外物射入或跌仆而穿孔,是一种严重的眼疾,如处理不当,可致失明。

胎患内障       

指孕妇因病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影响胎儿发育;复因偏嗜辛辣等刺激 性食物,以致婴儿患先天性内障。双目外观似正常,但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丧失。

花翳白陷       

指风热毒邪侵犯黑睛而使其表面生翳,如花瓣形状,中间凹陷。本病多由热毒内侵,肝肺火炽,互相搏结而起。如调治失宜,易恶化而变成「蟹睛」,甚至严重影响视力。

赤丝虬脉       

指气轮白睛上血络赤丝明颢的病症。多因血络郁滞所致。椒疮、粟疮一类病症, 常有赤丝虬脉出现。其它如用眼过度或嗜酒过甚等,均可致白精上血管扩张,发生赤丝虬脉。

赤脉传睛       

指气轮白睛上由两眦开始出现赤脉,逐渐向内扩展。多因嗜食油荤厚味,心火亢盛上扰于眼所致。本症需与「赤丝虬脉」鉴别,后者病变 并不从两眦开始,而是起于白睛任何部位,脉管蟠曲充血。

赤脉贯布       

一般指气轮上血管增多,布满整个白睛,是多种眼病的共同症状(如椒疮,粟疮,火疳等),又称「赤脉如缕」。

赤膜下垂       

又名「垂帘障」,类似沙眼性角膜血管翳。本病多是椒疮(砂眼)失治或调治失宜,再加心,肺,肝诸经风热、内火,致瘀血凝滞所致。主要症状是整排的细小血管自白睛上方向下侵入黑睛,患者常有目痒 流泪,羞明畏光。重症可畏至瞳孔,翳膜菲薄。

白翳包睛       

是「赤膜下垂」(垂帘障)证的进一步恶化。其症状为血脉贯布,遮满黑睛 (角膜和虹膜部分),不能视物。常伴有头痛,便秘,目痛等 症状,有时可致失明。

风牵偏视       

又名「风牵喎斜」,「口眼喎斜」。主要是由于脾胃二经气虚,络脉空虚, 风邪乘虚而入。其特点是眼与
唇口偏向一侧,且常有流泪过多,眼睑闭合障碍等症状。这是支配面部及眼部神经有病而影响口眼部 肌肉张力所引起。

瞳神缩小       

指瞳孔失去展缩能力,日渐缩小。多因肝肾劳损,虚火上炎或肝经风 热上攻而成。重者也可导致「瞳神干缺」,视力全失。

瞳神干缺       

指瞳孔失去正圆状态,追缘如锯齿或梅花状。常为「凝脂翦」等重症所遗留下来的后果,最终也可导致失明。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9: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白睛溢血(胭脂障)

通睛       

俗名「斗鸡眼」。即一眼或双眼的黑眼珠相对偏于眦侧,有的患者可有复视的症状,以致须偏斜瞻视才能看清东西。多因重病后眼部肌肉受损,而失去眼部运动的协调状态。有时也可因外伤所致。

白睛溢血(胭脂障)       

本病多因肺经热邪,迫血妄行;也有因饮酒过度,或外伤 引起的。其主要症状是白睛表面呈现部分充血,色鲜红,界限分明,重者可有出血现象。约数日后可自行消退,预 后艮好。

黑睛破损       

指黑眼珠(包括角膜,虹膜等部分)因眼病或受外伤而溃破损伤,是 一种严重的病症,如处理失当,可能导致失明。

虬蟠卷曲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稀疏旋曲。

虬脉纵横        指白睛(球结膜)血管充血,脉络粗细纵横。

视赤如白        即色盲。多因先天发育不良,阴精不能上达于眼所致。患者对某些颜色或全部颜色失去辨别的能力。

外障       

指发生在胞睑(包括眼睑皮肤,肌肉,睑板和睑结膜等)、两眦(包括泪器),白睛(包括球结膜和前部巩膜等部分),黑睛(包括角膜和虹膜等部分)的眼病。局部症状如眼部红赤肿胀,眼多出现胶粘现象,或出现星 点云翳,赤膜.胬肉等;统称外障。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外障凡五十种之多。

内障       

凡眼珠内部(包括瞳孔及玻璃体以及眼底等部位和眼内组织)的疾患,统称内阵。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列内障凡二十三种。

四大家        

明代医家多以张仲景,刘完素,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清代医家多以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和朱丹溪等四位医学家为四大家。后者又称「金元四大家」。一般所指四大家都是指金元四大家 。

金元四大家       

指金,元时代(公元 1115 年 - 1368 年)医学上的四大学派。中 国医学发展到金、元时代,医学研究之风兴起。其代表有刘完素(守真)生于公元 1110 - 1200 年,他主张疾病多因火热而起, 倡 「六气皆从火化」之说,治疗多用寒凉药,世称「寒凉派」;张从正(子和)生于公元 1156 - 1228 年, 他认为「治病应着重在驱 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因此,治病善于应用汗、吐、下三法,世称「攻下派」;李杲(东垣)生于公元 1180 - 1251 年,他认为「人以胃气为本」,善于温补脾胃之法,世称「补土派」; 朱震亨(丹溪)生于公元 1281 - 1358 年,他认为人体「阳 常有余,阴常不足」,所以治病多用「滋阴降火」的办法,世称「养阴派」。他们的学术主张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一定的影响。清《 四库全书总目卷 103 .医家类方:「儒之门户分于宋, 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经方派        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方载有经方十一家,内容包括痹、疝、瘅、风 寒热、狂癫、金疮、食禁等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治疗方法,是一 些汉代以前的临床医学著作。后世医家称《伤寒论》、《金匮要略》 等古典著作中的方剂为经方,其立方用药的法度比较严谨。医家有宗于此而在学术观点上自成一派者为经方派。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9: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方派

凡汉‧张仲景以后医家所制之方为时方。后世医生主张,可用古典医方之法而不必拘泥于它的药物组成,临床治疗处方多用宋以后的时方,或 按病症之实际情况自行处方用药,称为时方派。

伤寒派       

自从汉代张仲景着成《伤寒论》以来,后世医家结合自己的经验体会对该书加以批注、发挥者数以百计,对发扬仲景学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他们之中虽有各种不同见解的争论,但在继承发扬仲景学说上则是一致的 。迨至温病学说兴起,在伤寒、温病之间的学说争论更有发展对外感热病的诊治,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伤寒派,

温病派       

明清以来,在古代治疗伤寒病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温热病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在温热病的病因、病理和治疗原则方面,逐步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说。温病学说的形成,对传染病的防治有了进一 步的发展。提倡和赞同这一学说的医家,自成一大派,后世称之为温病派。

疾医       

《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现在的内科医生。

疡医       

是治疗肿疡、溃疡、金疮,折伤等外科疾病的医生。参见「疾医」条。

食医       

相当于现在的营养医生。参见「疾医」条。

带下医       

最早见《史记.扁鹊列传》。带下指腰带以下或带脉以下的部位。妇女多「带下」病,所以古代称专门治疗妇产科疾病的医生为带下医。

十三科       

指我国古代医学分科。元代、明代的太医院都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 十三科分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太医院的十 三科是大方脉、小方脉、妇人、疮疡、针灸、眼、口齿、咽喉、伤寒、接骨、金镞(音促)、按摩、祝由等科。

唐代四科       

唐代「太医署」分医学为四科。即: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科。 在医科中又分为体疗(内科)少小(小儿科)、疮肿(外科),耳目口齿(五官口腔)、角法(拔火罐疗法)等四个部门。

宋九科       

宋代太医局分医学为九科,即:大方脉、风科、小方脉、疮肿兼折伤,眼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兼灸科、金镞兼书禁科,故称宋九科。

清代九科       

清代太医院内医学分科很不一致,有分为五科的,也有分为十一科的。清代九科是指十八世纪时分医学为大方脉、伤寒、妇人、小方脉、 疮疡、眼科、口齿咽喉、针灸、正骨等而言。

大方脉       

我国古代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成年人的疾病的,相当于现在的内科。

小方脉(少小)       

「幼科」的别称。我国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专门治疗小儿疾病,相当于现在的小儿科。也有称小儿科为「少小」。

风科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宋代设风科仅次于大方脉,有学生八十人。风科的范围包括各种因「风」邪所致的疾病。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9: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镞

古代医学分科的一种,是指专门治疗刀、枪、箭伤等战伤的一门科学。

妇人        在医学术语中,妇人是指古代治疗妇女病的专科,又称「女科」。相当于现在的妇产科。

祝由       

古代用祝说病由的迷信方法以治疗疾病者叫做祝由。祝说,就是装出一副能通鬼神之事的模样,祝祷鬼神消灾免难,解除病人的疾病痛苦。古代多设有祝由科或咒禁科等。

人痘接种法       

是取患者痘浆接种于人,使其产生免疫力以预防天花的方法。我国古代医学家发明这种方法已有很久的历史,到公元十六、七世纪,人痘接种以预防天花在国内已成为专业。其方法有四种:即痘浆法 、旱苗法、水苗法和痘衣法。前三种都是接种于鼻孔,其痘苗叫做「鼻苗」,其方法叫做「鼻苗法」。痘衣法旱穿用天花患者患病时 所穿的衣服。人痘接种法的创造被认为是免疫学的先驱。这种技术在公元十七世纪开始,先后流传于俄国、韩国、日本、阿拉伯和欧 、非各国。公元 1717 年传入英国,公元 1796 年英国人发明牛痘接种法。

针灸铜人       

用铜铸造并刻有针灸穴位的人体模型。宋代我国医学已相当进步,在 针灸方面也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有代表性的就是王惟一对前人成就 的系统整理,他不但总结出针灸专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且主 持铸造了铜人模型。这个铜人不但可作教学上的模型,还可作考试之 用,其方法是铜人内装水,外涂蜡,让学生针某穴位,如取穴准确, 则穴中的水流出,否则就不能针入。

东医       

韩国、越南等国对中医的称谓。远在一千多年前,我国医学与韩国和越南等国家的医学已互相交流,公元十七世纪初,韩国出版的医学巨著名为《 东医宝鉴》,韩国设有专门研究机构:东医研究所。越南设立东医研究院 ,并出版有《东医杂志》。

汉医       

日本人对中医的称谓。或称「汉方医学」。我国医学传入日本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期间,两国医学交流不断发展,日本研究汉医的著作比较丰 富。现在日本还有不少研究汉医的学术团体,如全日本汉方医师联盟等。 还出版了不少汉方医学杂志,如《汉方之临床》,《汉方医药》等。

炼丹术       

是古代炼制丹药的一种技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我国自周秦以来就创始和应用了将药物加温升华的这种制药方法,为世界各国之最早者。西 元九、十世纪我国炼丹术传入阿拉伯,十二世纪传入欧洲。炼丹法所制 成的药物有外用和内服两种,外用者至今还很有价值,内服则由于其毒 性较大而逐渐被淘汰。所谓「神丹妙药」,以求「长生不死」,则是荒 谬的。

五禽戏       

古代的一种医疗体育。华佗在「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的观念下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用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增强体质。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医经       

指中医学术的古典著作。《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汉以前的医书七部共 216 卷,称为医经,即《黄帝内经》、《外经》,《扁鹊内经》、《外经》,《白氏内经》、《外经》和《旁篇》等七种有关解剖、生理、 病理和治疗原则的基础医学著作。后世有称《素问》,《灵枢》,《难经》为医经者;有称《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 经》为医经者;也有把以上统称为医经者。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9: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医案

即病案。是医生治疗疾病时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的连续记录。汉代名医 淳于意创造性地记载了自己治疗二十五例医案,当时称为《诊籍》。包括有患者姓名、地址、职业、病理、辨证、治疗、预后等。后世医家有将 自己所治疗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者。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 汇编成册者,如《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等。

医话       

是医生的笔记。它没有一定的体例,多记录个人临床治病的研究心得、读 书的体会、治病的验案、传闻的经验和对医学问题的考证讨论等等。

医论       

是一种专门论述医生个人学术见解的专著。相当于现代的医学论文集。

太医       

一种医生职称。即太医院的医生,是专为帝王和宫廷官员等治病的。

御医       

一种医生职称。是专门为皇帝及其宫廷亲属治病的。

世医       

我国历来有不少医生是子承父业,世代相传的,人们称这样的医生为「世医」。古代人多相信世医。

大医       

对道德质量和医疗技术都好的医生的尊称。

铃医(走方医)       

在以往,有很多周游于广大农村,具有一技之长的医生,由于他们以串铃招呼病家,故名。这些人的医术大多来自师傅

口授 ,每有独到之处。往往以少数草药和简便的医疗方法治病取效 。但也混杂看一些借医行骗的人。

巫医       

用画符,念咒等迷信方法(也有兼用一些药物者),以驱除鬼神作祟,作 为治病手段的职业者。巫的产生较早,距今约三千多年以前的我国商周时期,由于生产的发展,出现了掌握技术知识的人物之中即为「巫」。巫能 医治疾病,还能歌舞,代鬼神发言,只有官吏才能用巫法治病。甲骨文中的有关记载,可以说明当时医疗活动的情况。到战国时期,民间医生已比 较普遍了,扁鹊(秦越人)首先提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主张,但由于医药发展的限制,骗人的巫医还是长期的存在。

郎中       

古代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见宋.洪迈《夷坚志》)。这种称号在南方某些地方沿用至近代。

大夫       

清以前太医院长官的职位相当于大夫,因此,太医院五品以上的医官都称 大夫。北方人习惯称医生为大夫并沿用到现在。见洪迈《容斋三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