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177|回复: 8

《淡然悟法系列》之一 走近佛法 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2 01: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一)走近佛法
自去年九月底初入佛学之门,至今历时整整十个月。虽然只是短暂的三百天时间,却让一个迷茫的生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接触佛法之前,我不知道一个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生命的究竟真相是什么?像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整天活在‘自我’的思维里,认为自己的所见所闻,乃至深思熟虑出的某种见解,便是这个世界的一切,便是人类生命的某些真相。然而,佛法摧毁了我以前所有的思想观念,将过去已建立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全都给砸了个稀啪乱。佛法把我从黑暗的无明中给拯救出来,令我望见轮回长河中一丝微弱的光亮。
地球上的人类永远都在忙碌着,为了某个职位,为了某笔生意,为了某种名声,为了某位亲人,为了某个令你撕心裂肺的情人。知道吗?当我们付出所有的努力,几经波折的痛苦挣扎,也许我们得到了想要的一切,然而,得到所思所想带给你的满足感与快感是那样的短暂,与你所付出的艰辛不成比例。当我们浪费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千辛万苦的追求到想要的东西,你所追求之物和你本人,却抵不过死亡的亲吻。人类是那样的脆弱,有若易碎的陶罐,当衰老和死亡的铁锤轻击我们的躯体,我们的身躯会如陶罐一样轻易的破碎,这就是无常的威力。一切地位声望、一切荣华富贵、一切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在死亡面前总是显得那样的无能为力。没有人愿意放弃自己的一切去亲近死亡,没有人愿意在享受人生未够时死去。然而,死亡就像我们的眼睛一样,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的肉体。它随时会来,像晴朗天气里的那丝微风,会突然亲吻一下你的脸庞;死亡又如秋天的落叶,在你毫无知觉的情况下,随着风儿轻粘到你的身上。于是,我们会痛苦,后悔没有在某月某天向最爱的人表露心迹;后悔没给父母送去些许的温暖与关怀;后悔没给孩子买他想要的东西;后悔某件还未做完的事等等。亲人和朋友也会为你而痛苦,他们后悔没答应你生前的某个要求,后悔没陪你吃最后一顿晚餐,后悔没给你最后一个拥抱或亲吻。于是,烦恼接憧而来,延绵不断,无休无止,严重时会延续到他们自己的临命终时。我们为何要自寻烦恼?原因是我们不知道某人在去世的那一刹那间,他已投生于另外某个生存地,早已在此地新生,并已展开一段新的生命旅程。愚痴的人们却站在墓场边,对着石头一样的尸体悲伤痛苦许多年,这便是人类有情对生命真相的无知与无明。尽管我们有时会认为这一生并无太多的遗憾,然而我们却忘记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来到人世间走了这一趟,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亲人、爱人、友人吗?不,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你并不能控制住他们的幸福与悲伤。是为了金钱、名誉、地位吗?不,这些东西在你死后并不能被带走。是为了我自己的享受和快乐吗?不,这些快乐的感受是那样的短暂和稀少,你总是不能让这些乐受长驻于你的身心,与你一生的辛劳相比,乐受宛如大海里的一朵小浪花,瞬时升起,瞬间灭去。于是,我们开始迷茫,不知道生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失去了正确的生活方向。
在物欲泛滥的现代社会里,到处都是灯红酒绿,俗气冲天的大小城市,人们没有时间去思索生命的意义。被物欲主义围绕的有情众生,并不了解他们的奔忙是一些毫无意义的浪费:他们不知道自己的生存目的,不知道人身是多么的珍贵,不知道这世间除了人道还有其他的五类生存空间,不知道人在今生死后还会有下一世。我们为什么会这样愚痴和无明?因为我们缺乏智者的引导,缺乏以寂静的心去了知生命的真相。我们不知道这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我们不知道一切感受因其无常与逼迫性而苦,我们也不知道在身心世界里其实没有一个恒常的‘自我’存在。当我们反复追寻世间事物的常、乐、有我时,我们产生出许多烦恼和忧伤。譬如,当我们放声讴歌‘爱情之永恒’时,却不明白世间并无任何永恒的东西;当我们拼命的追求幸福与快乐时,却不明白这些心灵感受只是一种无常的苦;当我们强烈的贪爱于‘我的’亲人、友人、情人,强烈的执着于‘我的’财产、地位、名气时,却不明白‘本我’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一堆刹那生灭的名法和色法,在我们的身心中并无一个可以触摸到的‘自我’。既然‘自我’都不存在,又何来‘我的’亲人、友人、财产、名气?这些都是人类生命产生出诸多烦恼的根本原因,我们不了解世间事物的本质,也不了解生命的组成真相。为什么不能了解这些呢?因为我们没有一颗寂静的心,我们太忙了,为满足眼、耳、鼻、舌、身这五欲而奔忙,为执着亲情、友情、爱情而奔忙,为某个无法实现的世间目标而奔忙。我们不知道生命的真实意义,同时也忘记了自己的生存目的。于是,人们会反问,生命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如何才算是有益的生存目标?请让我们看看觉者的回答。
二千六百年前,在地球上的古印度国出现了一位炯智的圣者,他的名字叫乔达摩.释达多。由于他在菩提树下以寂静之心觉悟了生命的最高智慧,被后人赞誉为佛陀,世尊,无上觉者。乔达摩佛曾对‘有益的生存目标’做过一番精辟的开示。佛陀说 :诸比丘,在我证悟之前,当我还是一位未证悟的菩萨时,我也自己必须遭受出生、衰老、病痛、死亡、愁苦与烦恼,追求必须遭受出生、衰老、病痛、死亡、愁苦、烦恼等之物。当时乔达摩菩萨正忙于非圣寻,由于还未证悟到生命智慧,菩萨的本性是无明的凡夫。佛明确提到自己年轻时的生活毫无意义:该太子的生活目标只是妻子儿女、牛羊鸡猪、黄金白银,那就是:家庭、财物、金钱──这世界;该太子的生活目标跟每一个人的生活目标一样,只是这世间的五欲事物,他的生存目的是毫无目标。正如佛陀解释,这世界除了生、老、病、死、忧、悲、愁、烦恼之外再也无他,这些东西充满着无常与苦患,它们不能带来有益的生存,这世界不能带来有益的目标。当我们的生活目标,不能为自己带来任何益处时,我们的生存便毫无目标。比方说:每天早上我们阅读毫无目标的报纸,那里面多半是空洞的商业广告与无聊绯闻;每天晚上我们观看毫无目标的电视节目,那些疯狂的运动画面以及莫名其妙的搞笑噱头。我们所见所闻的一切世间事物,都在漫无目标的前进着,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是如此。最终,人类的生命与金鱼的生命没有两样:金鱼们在小鱼缸里团团转,我们则在五欲圈子里团团转。如果我们看向未来,即可看到自己的生命不断地朝向坟墓前进,再向下一个死亡与坟墓前进,永无止境。回顾人类生命的过去,我们看到毫无目标的生命流程没有起点;看向未来,我们看到毫无目标的生命流程没有终点。这便是生命的真相,也是有情众生于长夜轮回里的生死实相
那么,怎样才算是有益的生存目标呢?请看佛陀的回答:诸比丘,在我证悟之前,当我还是一位未证悟的菩萨时,我想:‘在家生活拥挤、充满尘垢;出家生活则广阔。住在家里很难过着犹如拭擦得光亮的贝壳般、完全圆满与清净的梵行生活。不如我就剃掉须发、穿上黄色袈裟、舍弃俗家出家去。’对世间无常、苦患的思索,对生命实相的透彻思维,使得乔达摩太子决定终止毫无目标的非圣寻,而开始了佛陀所说的圣寻。寻求他称为的‘不老、无病、不死、无忧、无烦恼、远离束缚的至上安全处’──寻求涅盘。答案出来了,人类生命最有益的生存目标,便是寻求涅盘之法。它是有益的,因为涅盘之法可以让你彻底摆脱愁苦与烦恼,引导你远离出生、衰老、病痛、死亡,达至不老、无病、不死、无忧、无恼的至上安全处。朋友们,你找到自己有益的生存目标了吗?

随喜与回向: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陧磐缘!我此功德分,与诸有情分享;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善哉、善哉!

淡然写于2007年7月31日晚
 楼主| 发表于 2007/8/5 05:29: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淡然悟法系列》之二 生命之苦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
(二)生命之苦
每个人类众生来到这世间时,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啼哭。我们都知道,哭多半是难受、郁闷、悲伤的同义词。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婴儿,为何一出生就会觉得难受与悲伤,并发出拼命的哭喊?这是因为,有情众生的轮回生涯漫漫无期,充满着苦楚。每个有情的潜意识里都蕴藏着对出生的惧怕,因为在无数世的生命轮回中,他们受到的痛苦与伤害太多太多。睿智的佛陀曾经说过:‘诸比丘,每当你们见到任何人不幸与悲惨时,你们可以下结论:在这漫长的轮回旅途中,我们也曾经遭遇同样的事。为什么呢?诸比丘,因为生死轮回的起点不可得知。受到无明蒙蔽、受到贪爱束缚的众生的生死轮转的起点无法显现。诸比丘,长久以来你们已经遭遇痛苦、极度痛苦与灾祸,把坟场都给填满了。’
所以,我们并不愿意出生。然而,没有断尽无明的有情无法控制住他们的生死,于是,我们无奈的来到这个世间,无奈的接受生、老、病之苦,无奈的接受求不得、爱别离、怨憎恚之苦,然后,我们又无奈的离去。于是,每个出生的婴儿都会哭,每个将死的老人同样也会悲伤的哭泣。
生命其实是一种痛苦的选择,因为生命流程中充满着太多无常的苦患。也许有人会反驳,人生虽然艰难、坎坷,但生活中也有幸福和喜悦。是的,乐与苦、喜与悲与我们同在,一起伴随我们走过风风雨雨。佛陀也说过:‘诸比丘,每当你们见到任何人幸运与快乐时,你们可以下结论:在这漫长的轮回旅途中,我们也曾经遭遇同样的事。’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远,把视线定位于遥遥无期的生死轮回,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同样的幸福与快乐,当被重复一百世、一千世,乃至一万世时,这样的幸福感与乐受,还会有新鲜的喜悦吗?就像每天的早餐一样,即使做得再好吃,若一年365天重复同样的早点,我们便只会感到乏味。而轮回中的幸福感与乐受也是如此,我们可以试着想像一下:若你在未来的两万世里都是一位非常出名的富商,相同的事不断重复地发生;又有两万次在你七十岁的生日时,我们看着自己的劳力士金表,扪心自问:我是否曾经善用自己的生命做些有益的事?如果够坦白,我们就必须承认那两万次的轮回投生,都只是在重复着冗长而无聊的事──毫无目标地从生、老、病、死、忙碌、烦恼,至到另一个生、老、病、死、忙碌、烦恼。让我们闭上眼睛,坦诚地回顾一下自己的生命,从孩提时代至到现在的你,然后再看向未来,看向那漫长的两万世投生。试想像做同样的事,多体验一下同样的幸福或乐受两万世,那会怎样呢?是否会有鸡肋的感觉?
初生的啼哭阶段才结束,我们被带到大人们的玩具年代:幼童时代。那时,我们是被父母、亲人们逗弄、宠玩的活物,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悲伤与痛苦,同时也不知道什么是幸福与快乐,我们只是被大人们所执取的的玩物。尽量这样,我们还是很怀念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因为那时的幼童们只有眼、耳、鼻、舌、身这五识心及领受、推度等无因果报心生起,它们只是单纯的感知着这个世界,没有多少贪、嗔等恶因心去污染我们。所以,幼时的我们没有什么烦恼,也没有多少苦受的感觉。当我们跨入被严厉管教的青少年时代,各种各样的烦恼开始升起。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嗔恚在萌芽、在成熟,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善心也被贪、嗔、痴这三毒催化着快速的生长。这些不善法,便是一切痛苦与烦恼的根和因。我们开始体会萌动的青春、单相思的惆怅、失恋的痛楚,这些是求不得苦。也许通过努力,年少的你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爱情。然而,那种美妙的感觉是那样的短暂。有时候,你还来不及仔细的去品尝,变幻无常的情感便如空中的烟云,刹那间烟消云散。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爱情的本质叫无常,不管它是一小时、一天、一个月,还是一年、十年、几十年,空无实质的情感总会如流星一般,只闪现一刹那的光芒后,便坠入那无尽的黑夜。这世间没有永恒的东西,太阳都不能永恒,何况是虚无飘渺的爱情?青春时代,我们被世俗的宣传工具所蒙骗,幻想着有不变的情感,永恒的爱情。于是我们付出太多的泪水和艰辛,仅仅为了海市蜃楼般极为短暂的情爱,居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令我们在今生饱受心痛的折磨,尝尽爱别离的酸苦,它还会导致我们不断的投生于黑暗无期的生死轮回。贪爱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我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任凭骚动的情绪、泛滥的感性,带领我们走向不理智的冲动、梦魇般的混乱,乃至自我毁灭。所以我们说,青年时代是最危险的年代,贪欲之火、嗔恚之火在肆无忌惮的燃烧,任凭多么严厉的管教,也丝毫阻挡不了年轻痴迷的心。
当我们步入沉稳的中年,躁动的心慢慢被平息,接幢而来的却是没完没了的责任、地位、面具、诱惑、麻烦等,它们的衍生物是操心、苦恼、悲叹、忧烦、哀伤。我们依然是贪嗔痴的猎物,我们逃不过这三毒的追逐。人类的一切物质行为,都为享乐而存在。它是贪欲心最辉煌的表现:我们爱开豪华的奔弛、爱住宽敞舒适的别墅;我们爱看美丽的画面、美好的事物及漂亮的美女;我们爱听美妙的音乐、流畅的旋律;我们爱吃生猛海鲜、新潮美味的食物;我们喜爱触摸年轻性感的女郎或高大英俊的男性。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爱和五根门的欲望。而贪欲却是无法被满足的,因为它是个无底洞。你若丢进一斗的米,它想要一缸的米;你丢进一缸的米,它又想要一屋的米;你若丢进一屋的米,它却想要一仓库的米。佛陀说:诸比丘,贪欲不能止息贪欲,只有无贪才能止息贪欲。当我们愚昧的想以贪欲满足贪欲时,其结果只会产生出忧愁、烦躁、苦恼,以及一生都不能平静的心。烦恼的生命力和土壤,便是那颗不平静的心,它只在这里生长和存活。对于一个心若止水的人而言,烦恼将无处藏身,它只会沮丧的离开。因此我们知道,烦恼只喜欢心散乱、心不平、心有不服的人。中年时,有太多的人情事物令我们操心,有太多的诱惑令我们无所适从。于是,当心灵不能平静时,我们编出无数个理由来欺骗自己。从此,那一拳之地的心脏,被塞入了无数的愁、悲、苦、恼、忧。‘诸比丘,什么是愁?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愁、悲伤、苦恼、内在的哀伤、内在的悲痛,诸比丘,那称为愁。诸比丘,什么是悲?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痛哭、悲泣、大声悲叹、高声哀呼,诸比丘,那称为悲。诸比丘,什么是苦?任何身体的痛苦感受、身体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身体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苦。诸比丘,什么是忧?任何心理的痛苦感受、心理的不愉快感受或由于心理接触而产生的痛苦或不愉快感受,诸比丘,那称为忧。诸比丘,什么是恼?任何时候,由于任何的不幸,任何人遭遇到令人苦恼的法而有忧恼、大忧恼,以及由于忧恼、大忧恼而感受到的苦痛,诸比丘,那称为恼。’这是睿智的佛陀在洞悉人间的诸多过患后,在《大念住经》中为众生所做的开示。从这里可以看出,愁、悲、苦、恼与我们息息相关,它时刻与我们为伍,它从来就不曾离开过我们。于是,我们明白到,在那柔弱的心灵里,每天将要承载多少个负累啊!
不知不觉中,我们会走进老年。尽管世界各地的人们,会做出各种各样的姿态来称颂年老的经验、丰富的知识、熟练的技能及赞颂‘夕阳红’。然而,不变的事实是: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自己走向衰老。‘诸比丘,什么是老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衰老、老朽、牙齿损坏、头发苍白、皮肤变皱、寿命损减、诸根老熟,诸比丘,那称为老。’这是佛陀所看见的衰老实相,不用掩盖和修饰,老的同义词就是悲惨和哀苦,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生命的无常性与物质的无常性一样,必定要历经生、住、坏、灭这四个阶段。我们的衰老便是生命的损坏和衰败,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经历‘灭’的阶段,即肉体生命的死亡。‘诸比丘,什么是死呢?无论是任何众生,在任何众生的群体,都有死亡、逝世、解体、消失、命终、诸蕴的分离、身体的舍弃、命根的毁坏,诸比丘,那称为死。’ 我们愿意衰老吗?不!我们愿意死亡吗?更不!可是,不管我们怎样的不甘不愿,老和死照样会平静的发生,就象你会平静的吃饭、平静的睡觉一样,这就是生命被逼迫的苦。当我们一出生,就被迫被逼着走向童年、青年、中年、老年、死亡。我们无法控制住自己的生命走向,无法令自己永远年轻,无法令自己永远不死,除非你可以证悟到阿罗汉圣果!这也是佛陀所称:“诸比丘,我教你们成就阿罗汉之法,也即是教你们成就不死之法。我称阿罗汉的涅盘为:不来、不去、不住、不死、不再生。”涅盘是苦的尽头,是出生的尽头,是生与死的尽头,是生死轮回的尽头。佛陀又经常说,不以涅盘为目标的人是愚者,不以涅盘为目标是愚人的任务。我们可以问问自己的心:我愿意做一位愚者吗?如果你不愿意做一个愚人,就应该尊照佛陀的教导去做。这样的话,你就能摆脱生命被逼迫的苦,不再出生、衰年、死亡;你也能脱离生命无常的苦,完全控制住自己的生命走向。 朋友,你愿意来尝试一下吗?

随喜与回向: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陧磐缘!我此功德分,与诸有情分享;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善哉、善哉!

淡然写于2007年8月4日晚       注:只要不更改原文内容,欢迎转贴此论坛上的所有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07/8/8 19:4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淡然悟法系列》之三 远离贪欲

用户名: 淡~然  
前些天有位佛友要求我为‘炒股’写一篇专题,说现在的股市比较红火,许多佛弟子也参与其中。虽然明白‘炒股’于学佛并无多大益处,但有些佛子仍然耽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为此,引发了这篇‘远离贪欲’之因缘。
我们内心都很清楚,之所以会参与‘炒股’,其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赚钱。站在佛教世俗谛的立场上而言,人们通过国家允许的正当途径去累积财富,并无多大的过失。关于我们在今生今世能否成为富裕之人,能否拥有巨大之财富,佛陀在《小业分别经》中给予了精辟的开示。佛陀于此经中说:‘居士,有男人或女人不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然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贫穷。然而,居士,在此有男人或女人布施食物、饮水、衣服、马车、花环、油膏、床、住处、灯明给沙门或婆罗门。由于履行与从事如此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如果在身坏命终之后他没有投生于天界,而是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富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今生的富有与否,跟你过去世的善恶业有着非常巨大的联系。若你在前世曾广泛布施,供养出家沙门食物、饮水、衣服、住处、灯明等,则你在今生的必定会富有,反之,你必定会贫穷。不信佛教的朋友也许不认可佛说,他们会认为今世的财富只与今生的努力拼搏有关。然而,我们所能看见的事实是,有许多辛苦打拼了一辈子,依然不能获得他所想、所愿之富裕,这样的人在社会上遍地皆是。为什么会这样?业果法则也!金钱与财富不会因我们的意志而转移,今生的努力并不能保证你一定会富有,万事万物只会依照自然的业果法则而进行。譬如‘炒股’,你当初的目的是用现有的资金去换回更多的财富,回过头来发现,‘十个炒股八个亏,一个平手一个赚。’现实告诉我们,想在股市发大财的人,最后都会落得个灰头灰脸。唯一赚了钱的人,在普通人看来以为这人聪明、操控能力强,而因果法的事实是,此人在过去世曾广泛布施、供养,累积了诸多的布施善业。就如佛陀所说,‘由于履行与从事布施食物、饮水、衣服、住处、灯明的行为,身坏命终之后他投生于乐趣,乃至天界。若再投生为人,那么无论出生于何处,他都会富有。’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佛子,是否应该相信佛陀所说的话?是否应该相信佛陀所教导的业果法则?当我们明白到财富的多寡,其实与你过去世的善恶业有关,则你今生便不会过份地执取于金钱,不会为超越你能力之外的富裕而盲目拼搏。‘炒股’也不例外,若你能以平静的心态,在个人财力之内稍做投资,不执着赢亏,不计较得失,则能免去由此而产生的许多烦恼。对于暂时不愿放弃‘炒股’的佛教居士,应多多思维世间事物的无常本质,做生意也好,‘炒地、炒股’也好,赚与亏都是正常现象,不要让自己的内心,受到世间无常现象的牵绊。若想于此生或他生获得财富的利益,在家人应该听从佛陀的教导,多履行与从事布施善行,并守持五戒,时常保持戒德清净,对业果法则充满信心。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位极其贫困的佛教信众,此平民对佛陀及僧团具备极强烈的净信,并能持戒清净。有一天他遇见乞食而行的舍利弗尊者,于是将一顿准备了好几天质材可口的午餐,以清净舍心布施给舍利弗长老,自己则随便吃了一些别的。几年后,此贫困信众因那次的布施善业,而成为王舍城附近闻名的富者。
以上就佛教世俗谛与业果法则略为探讨了‘炒股’,下面我们将站在佛法究竟谛的立场来探寻同一问题。我们都知道,热衷于‘炒股’的唯一目的只为赚钱,而赚钱的唯一目的只为满足自己的世间五欲。赚多钱后,我们想买豪华的轿车,想住宽敞的别墅,想吃美味的食物,想进气派高挡的娱乐场所,想获得俊男美女的青睐,想与亲人好友分享金钱财富及由此所带来的欲乐享受。这些是什么?世间贪欲也!佛陀在《转法轮经》中开示道:‘诸比丘,有两种极端是智者所不应当从事的。哪两种呢?一种是沉迷于感官享乐,这是低下的、粗俗的、凡夫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另一种是自我折磨的苦行,这是痛苦的、非神圣的、没有利益的行为。正等正觉者发现的中道避免这两种极端。此中道引生彻见、引生真知,通向寂静、胜智、正觉、涅盘。中道是什么呢?那就是八圣道分。’当我们毫无目标地耽溺于世间贪欲,取乐于美妙的颜色、声音、气味、味道、触觉,美妙的意识目标(如美妙的感受、想象)时,我们不能萌生出生命智慧及解脱知见。贪欲只会产生出更多的贪爱,它时常和愚痴相伴。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贪欲:‘如果有一锅加满了红、黄、蓝染料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贪欲控制、受到欲欲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贪欲。所以,他不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这既是说,受到贪欲遮盖的心只会越来越混钝、无明,它让我们看不到对自己、对他人有益的目标。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回顾过去所享受的欲乐,感受现在正享受的欲乐,或住在所期望获得的未来欲乐里,这无助于培育起我们清净的心。若无清净之心,则无法获得禅定的利益,无禅定则无解脱智慧的开启。如此看来,从事人世间的各种富裕事业,譬如炒股、炒地、炒期货、跨国生意、行业垄断等,都不能为我们带来究竟解脱的利益。若不能究竟解脱,则必定会重入生死轮回受苦,这是显而易见的生命事实。
贪欲不仅对我们的彻底解脱毫无益处,就算是平日里的生活,也会因贪欲的巨大过患,而造成我们焦头烂额、烦恼不断。在股市中,我们可以经常看见这样的画面:本来已赚了数千元、数万元的股票,因贪欲过盛而浪费最好的抛盘时机,以至于行情下跌被牢牢套住,从赢利走向非赢利,从非赢利走向亏本,从亏本走向血本全无。为什么会这样?当初的贪欲心!还有一些生活本来殷实平静的家庭,受到别人的怂恿及贪欲心的驱使,想获得更多的物质享受而盲目入市,结果大亏变成贫苦家庭。我们还可以看见股市里形形色色的锤胸顿足、大声悲叹、高声哀呼、痛哭悲泣、甚至跳楼自杀。我们在做什么?我们为何要这样群情激昂?就为那些冰冷的金钱?为此增添无数烦恼、甚而失去生命值得吗?佛陀在《波达利亚经》中把贪欲譬喻为无肉的骨头、争夺的肉块、逆风的火炬、虚渺的梦境及无烟的火炭坑等,指出贪欲心只会为我们带来许多的痛苦及失望,而且它们本身含有极大的危险性。我们若能如理思维贪欲心所带来的许多过患,以佛法观智如实知见到诸究竟法,则能毫无剩遗地止息对物质世间的执取,让我们远离贪欲。

随喜与回向: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陧磐缘!我此功德分,与诸有情分享;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善哉、善哉!
淡然写于2007年8月8日晚

以佛法观智照见身体时,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是由微粒所构成,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
本贴于2007-08-09 10:06:14在 乐趣 → 哲学宗教 → 淡然出世间发表.
 楼主| 发表于 2007/8/12 18:49:51 | 显示全部楼层

《淡然悟法系列》之四 有情和非有情

用户名: 淡~然  
世间的万事万物,只分为两种东西,即有情和非有情。有情是指拥有名法和色法的事物,按照现代社会的说法,名法叫精神,色法叫物质。所以,有情是指拥有精神和物质的事物。而非有情是指只拥有色法的事物,它们没有名法。按我们现在的说法,非有情是指只有物质,没有精神。当我们以佛法智慧洞彻这个世间,会发现一切事物仅仅只是有情和非有情之间的分别,除此无他。对有情和非有情本质实相的探究,便是佛法所涵盖的范畴。佛陀说法是以人类有情为主的,尽管诸天众生也时常来到人间礼拜世尊而求取佛法,佛陀传法的主要活动,还是在人间大地进行。而对于四恶道的有情众生而言,因为业力、智力、领悟力等各方面的原因,他们是无缘听闻到佛法的。
对于物质的非有情而言,它们的结构是简单的,运作方式也不复杂,因为它们只是一堆堆的色蕴而已。什么是蕴?一团团、一簇簇的聚堆即为蕴。什么是色?佛陀在《相应部》里说道:‘诸比丘,为何说是色?因为它被破坏,所以称之为色。被什么破坏?被冷、热、饥饿、口渴、苍蝇、蚊子、风、烈日及爬虫所破坏。’巴利诸论师解释:‘称为色是因为它遭受热、冷等色法妨害缘所造成的变易之故。’如此看来,称为物质的色法极易破损、容易衰败,这即是非有情的实相和本质。非有情的结构是什么?它们是由四大元素组成,即地界、水界、火界与风界。这些是色法不可再分离的主要元素;在它们的组合之下,生成了小至微粒子,大至星球的二十四种所造色。四大元素可譬喻为大地,所造色则有如依靠大地而得以生长的树木。
那么,作为有情的我们,其结构是什么?其本质与实相又是什么呢?学佛的朋友都知道,称为有情的人类,是指拥有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这五蕴的生命体,而称为非有情的物质,则是只有色蕴的非生命体。受、想、行、识这四蕴又统称为名蕴,色蕴、名蕴具全者,即是生命。有情的结构就此远胜于非有情,其复杂程度是非有情难望其背的。佛陀说,意识非常奇妙,其深奥微妙几可达至不思议。在这里,意识是名蕴的同义词,依照现代社会的说法即是思想。因为这篇感悟文章纯属佛法体会,所以后面的篇幅将以‘名法’一词代替名蕴、精神、意识、思想等。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区别有情和非有情的关键,便是存在名法与否。而一切生命现象的缘起,也是因着这神奇名法的作用,它是人类业力的源泉。 名法能做什么?它令有情能思考、分辨、记忆、想象、尊德、守戒、禅修等;它能产生出色蕴,产生出诸多不同种类的色法。名法是生命力的基础,是神通力的保障;同时,它也是忧、悲、苦、恼的温床。名法的具体结构是什么?简单的说,心和心所就是名法,也即受、想、行、识这四个蕴。在称为佛教最上等法、最能显示佛陀一切知智的《阿毗达摩论》里,名法的研究被放在了首要位置。它将心具体分为八十九种,将心所分为五十二种,这即是人类意识、思想、精神领域内的一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人类对于色法的研究已达至极细微阶段,离佛陀所洞见的色蕴本质相距不远。然而,现代科技对名法的研究却无能为力,处于止步不前的状态。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名法实相只能靠禅定力、佛法观智才能彻知洞见,任何物质性的色蕴工具,在名法真相前只能望洋兴叹。而睿智的佛陀依其一切知智所开示的《阿毗达摩论》,完美无缺的填补了人类有情这项最大的空白。有关名法的具体运作及繁复变化的深究,我将在其他感悟文章里仔细探讨,此文暂作略过。
我们回到前面的议题,与色法相较,名法的本质是什么?《阿毗达摩论》指出: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意识,实际上是一连串刹那生灭的心,极迅速地相续生灭,以致我们不能察觉它们是个别不同的心。在一弹指的时间内,已有数亿个不同的心识名法瞬间而过,其生灭速度远远超过色法。如此我们知道,名法的本质同样是极易衰败、变幻无常的,只不过其短暂生灭的过程远胜于色蕴而已。有情的本质是名蕴、色蕴的因缘和合体,当我们发现名蕴和色蕴是如此的刹那生灭、变化无常,组成自己肉体与精神的这个身心世界是如此的不可靠时,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该做怎样的思维?还执着于有个永恒‘自我’的存在?还幻想着有个不灭的灵魂?当我们把观智投向自己的身体,去寻找观念中的‘我’,去挖掘我们一直执取的‘我的美丽的肉体’‘我的聪慧的思想’,面对的却是极易破损、衰败的物质微粒,极速生灭的精神名法,着实找不到一恒常不变的个体,这就是有情生命的真相,这就是人类生命的实质,佛法将之称为‘无我’。那么,我们每天面对的这些亲人、朋友、动物,他们是什么?难道我们的所有思维、见解都是错误的?不错,人类的思想观念在巴利文中意译为‘见’;除非加上前缀词‘正’,它即是指错见、邪见。与贪根心一起升起的邪见,是那些不正确的深信、信仰、见解或观念。这邪见可提供理论上的思维肯定,因而加强我们对它的执着;或者这邪见也可成为被我们执取的对象。也就是说,当我们固执的认为这世界上有父母、亲人、朋友、伟人等真实存在,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留在我们内心,我们会永远想念他们,这些思想被称为‘世间通称我见’,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世俗错见与邪见。我们执取身体与其它色法似乎很自然,那是因为我们不能如实的知见诸法,我们不具备观智慧眼。同样地,我们执取受、想、行、识这些名法也很自然,好象世界本来就是如此,人与人之间也是如此。我们把这些名法视为常、乐、净,属于我:我们视它们为自己的与别人的自我。我们没有觉察到自己的看法都有问题,没发现自己的见解都是颠倒相,我们视此愚痴为理所当然,不曾停下来质问其真相。
当我们执着于非有情的物质世界时,我们想要物质色法永远完美、赏心悦目,我们需要更多的钱,需要更高档的物质享受。每当我们看见、听到、嗅到、尝到与感觉到某样东西,虽然其本质都是易破衰的色法,我们仍然只想要美妙的感受、美好的回忆与想象、高雅的行为与聪慧的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只想要永远美妙的名法。然而,如果名法和色法果真是我们的,那么,它们应该在我们的控制之下,一切事物应会随着我们意识而变得很好。我们只需决定:我要我的色身永远年轻漂亮,我要我的财富永远庞大不竭,我要我的精神、受、想、行、识永远美妙。可是,无论我们的意愿如何,无论我们如何努力保持身体年轻、健康、美丽、永生,身体只会依照一切肉体变老、患病与死亡的道路进行,物质世界也只朝它所要的道路进行。而事实上,我们一直都在体验着并不美妙的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因此,我们大多数的时候并没有美妙的色、受、想、行、识。这世界并不受我们的控制,身心世界里也并无一个想象的‘自我’。无论如何,由于天生的愚痴,由于天生的邪见,我们执取了五蕴为我们的快乐泉源,我们错误的认为名法和色法是常、乐、我、净的。然而,五蕴名色只会按照自然法则前进,它们只会朝着无常、苦、无我的道路行进,我们的生命只是喜爱与不喜爱,而受、想、行、识也一直都在变化,这一切并不是快乐,而是苦。所以,让我们放弃对有情和非有情的错误执取,以佛法智慧来清净我们的内心。

随喜与回向: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佛!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法!以此法随法行,我礼敬僧!切实依此而行,我将解脱生、老、死!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愿我此功德,为证陧磐缘!我此功德分,与诸有情分享;愿一切有情,同得功德分!善哉、善哉!

淡然写于2007年8月12日晚
以佛法观智照见身体时,不论内在或外在都是由微粒所构成,将只见到究竟的色法。这些色法是剎那变化的:它们一生起就消失,因此是无常的;它们不断地遭受生灭的逼迫,因此是苦的;它们没有不变的实质,因此是无我的。

本贴于2007-08-13 10:32:37在 乐趣 → 哲学宗教 → 淡然出世间发表
发表于 2007/8/18 03:39:24 | 显示全部楼层
善哉

于细微处了法
发表于 2007/9/19 01: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炒股

股票是当今市场经济的特征,也是市场经济的需要,融资的目的是让人们从事有意于社会的行业或领域,而对不利社会的行业(如高污染,耗能大,或唯利是图、只图眼前利益的企业),用资金或股票将其从市场洗走(表现为ST股票,或上三版,或退市)。因此作为投资人应该正确理解股票,尤其是佛教徒,投资股票应抱有图谋社会利益和民众利益的思想,而不是自己赚多少钱。比如没某企业从事环保行业,或修路造桥等利世利民行业,而其股票价格远低于其企业价值,这就需要社会给予资金()
发表于 2007/9/19 01:5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扶助.而另一企业,管理混乱其产品或其提供的服务名不副实,只为谋取暴利,企业只顾眼前利益采取蒙骗手法骗取资金,通过包装宣传其股票价格远高于实际价值,这样的企业就该利用股票市场让它破产,不复存在.
发表于 2007/9/19 02:0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

因果报应在股票市场最能得到验证,愈贪的人越亏,不论是企业还是投资人都是如此,而不贪恋钱财,为社会做的好事、实事的人得财也越多.
发表于 2007/9/19 02: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是本人一点体会,如有不妥,敬请楼主和各位指正,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