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632|回复: 1

吕洞宾“百字碑”注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4 05:06: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转载一篇马国兴老师注解的吕祖百字碑原贴载于http://www.cn-wu.com/bbs/thread.php?fid=29&page=4


吕洞宾“百字碑”注解    【题名解】
具《道藏•吕祖志》内记载:《百字碑》一文,原名《内丹百字吟》。相传乃是唐代吕岩•字洞宾所作。
此歌诀言简理当,颇为内丹修炼家们所重视,后人将此歌诀肋刻于石碑上,遂有今名。对此歌诀古今注解者多家,各有所见,现根据个人修炼内功心法的种种体会,试论注解如下:
【注解】
吕洞宾,原名吕岩,号纯阳子,山西芮城永乐镇人,民间称其为吕真人、吕祖。为八仙之一。
相传,唐代贞元十四年生于永乐镇东北的招贤里竹水墟。他出生官门,青壮年时醉心于功名科举,六十四岁考中进士。洞宾乐于游历,遇隐士钟离权,得其开导,逐舍弃人间功名富贵,修炼内功心法而学道,为人治病解危,游踪遍及江河南北,先后到江西庐山、山西中条山脉的九峰山等处潜修,出没隐秘,不知所终。
金元之间,全真教大兴,崇奉吕洞宾为祖师,逐使吕祖庙,纯阳宫遍及南北各地。由于道教的崇拜宣传,被涂上神秘色彩,遂使洞宾成为传说中的神仙中人。真正的人间神仙,又是如何的呢?
神仙者:神者,一气灵明不昧之人也;仙者,隐居山林乡间的内功修炼人士,能先知于人者也。故而,神仙者,修炼而得道的人也。
【原文】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动静知宗祖,无事更寻谁。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阴阳生反复,普化一声雷。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李涵虚注解曰:“以人身气言,人身百脉皆生于气,气生于虚无之境,故曰无根,丹家于虚境内养出根基,先天后天皆自无中生有,是无根乃有根之源也”。这段论述说明是以虚无为之源;或者说以虚无为一境界。结合《太平经》以止为根之意,则可以知道所谓守一实际是置心于虚无之境,心即虚无则念自止而日明,念止就有“根”了。此“根”就是“灵性体”的萌芽状态。《道德经》中说:“归根曰静。”也有以虚静为根之义。至于《道德经》中所说的:“道生一”,按照古注,或以道之“虚无之本体,”“一”为道所生之元气;或谓道即一。
黄帝内径》中所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亦指要养真元一气,就先要置心于虚无之境。
按以上诸说,“一”有两解,一是道生一的一气流行;一是指无形道体的“虚无”之境。但两者皆是指“无形法身道体”却是一致的。
但是,《太平经•卷十八至三十四•修一却邪法》对“一”字还另有所指:“夫一者乃道之根,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当欲知其实,在中央为根,命之府也。故当深知之,归仁归贤使之行,人之根处内,枝叶在外,令守一皆使还其外,急使治其内(内指心,外指身)••••••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肢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
笔者认为:无形的虚无道体、之境为性命全局之“一”。因为无论头顶或手足心都不能成为“道之根,气之始,众心之主”。而头顶、手足心等部位,则属于一身局部之“一”尔。
《抱朴子•内篇》中尚有“守真一”之气,“守玄一”之道体的说法,并谓“一”有姓字服色。按所谓姓字服色,乃指说明“一”之“相”的一种拟人化比喻,不是真有姓字服色。《太平经•佚文》中对守一、守一明等尚多所论述。此外,在其它古内功经典著作中论“一”之处亦不少,此不复赘。
总之,“一”者,或指有形,如“头之一者,顶也”等是,即今之所谓守窍者属之;或指无形一气,如“一气幻化之种种内功景象”等是,即今之守景象者属之;或指无形境界,如“空洞、虚无之境”等是,即今之守空者属之。对“守空”一辞似有不妥之处,因即有“守”,即非真空,乃“无中妙有”是也。《修道真言》中说:“空、空、空、空中实有功。若还纯寂灭,终是落顽空。”注解说:“知其空而守之,是未之空,即是着相;守空而空,是谓顽空;若境我皆忘,空如非空,非空而空,如是去空,方式真空。”即道体的“空中之妙有也。”如人在睡中,时时知道自己是在睡中,则非真熟睡。
“守”和“忘守”二者孰是?愚意认为二者皆对。只是根据功夫艺境不同层次而言,守者,守一气为念;忘守者,物我两忘而专守一气、一境等内容。既不落顽空,又不执拙。这就是内功修炼的“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是为真念”的方法。才能达到“来者是真,过者便假”的正常方法之修炼的效果。也就是“行非所行,住非所住”的正确修炼功法。以《百字碑》所论述功法内容来看,开始要守,守而忘言,就是忘念。这个忘念,就是忘掉无声的语言,观守住内气的种种运行之景象。这个方法又名之曰:“忘守”。这是从“忘言守”三字中脱化出来的认识。如果推敲文义可以知道:有声、无声的言语为人之生活的习惯,在修炼内功的时候可要忘掉,而“守”之一事本无此习惯,何忘之有?故必先有守而后自“忘言、忘”之,这就是古代内功术语:“先存后亡(忘)”之精义。另外,“忘守”有说可以理解为“还虚”的,如伍冲虚在《合宗语录•答“太和”九问》中,以“最初还虚第一”为炼己之顿法开始,而以“末后还虚第九”结束。其实,从第一到第九,都是“忘言守中”的修炼过程。但每步功法中都有“先守后忘”的过程,否则,不能升华之行进矣!这要单讲“忘”字的精义了。
如果单讲“忘”字,亦属修炼内功的要诀。在《坐忘论》、《玄关显秘论》等著作中多有论述。因为离本题较远,故不赘述。这里仅引《修真玄章》中的两段话来进一步说明而已。其中云:“所谓忘者,非枯木死灰、面壁混坐、懵然无知之谓也。心若太虚,内外贞白,圆活如走盘之珠,澄湛如印潭之月。”“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
故而,张三丰有如下之解释: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忘言则气不散;守一则神不出。诀曰,‘绒舌静、抱神定。’
所谓守一者,守一气之流行;守虚无之道境也!
降心为不为“降心”是进一步补充说明和发挥第一句中的“忘言守”,要达到忘言守中、守一、守虚无之境,必先“降伏其心”。“心”不会不降而自伏的。初修内功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方法以排除杂念来入静。功夫有了一定基础后,思想活动可以欲止即止,不用任何方法而直接入静,甚至心常湛然,常如止水。降心的方法很多,例如听息、随息、守内景、守窍、存思及默念等等。按传统文化的认识“心”约有三部分内容:一是心脏;二是思想意识,就是所谓的“识神”;三是本体意识,就是所谓的“元神”,就是无形的法身道体。这里要降伏的是“识神”,是指游思杂念,进一步指眼、耳、鼻、舌、身、意等感知器官的机能。以达到外忘其身,内忘其心,无人无我(一气流行)的境界。
《玄纲论》中说:“道不欲有心,有心则真气不集。”此指练功起手而言,真气既集之后,虽有心气亦可集了。
《规中指南》中说:“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住亦徒然。”又说:“夫无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块然无情也;盖无念之念,谓之正念。”就是“有念不是,无念不是,念住不住是为真念。”亦“行非所行,住非所住,乃真念也。”此乃内功修炼的正眼法藏。
《重阳立教十五论•第八论降心》中说:“凡论心之道,若常湛然,其心不动,昏昏默默,不见万物,杳杳冥冥,不内不外,无丝毫念想,此是定心,不可降也;若随境生心,颠颠倒倒,寻头觅尾,此名乱心,速当剪除,不可放纵。”此论修炼过程当中,所见内功景象,不能为景象所迷。要持守“来者是真,过者便假”的心态,自然心不乱而定,魔自消而道长。
儒家之“心斋”所谓的求放心,“求”字之义为追回,即心不外放,与降心之义通。乃是“神回身中气自固”的意旨。亦属于“收心猿,拴意马”之意。
修炼内功心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降心,都要保持身心松静自然的状态。不能强制,不能急躁。所以说:“不制其心,心不得其正;强制其心,心亦不得其正”。心即降之后,已深度入静,则为降心所用的方法亦当舍弃不用。例如:开始练功,所用的是听息法,如已稳定入静,自动忘听,守住真气运行则是,也就不必勉强再听了。否则“执呼吸而不已,障于道无成”了。这是仅就《百字碑》所论述的功法而言。如果专练呼吸的功法例外。其余类推。
其实,初起内功修炼者的“降心”方法,就是“降心气入丹田”。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心气沉丹田”。心气沉丹田就是归根,归根就是“入静”。这正如老子所说:“归根曰静”的入手法门。心气沉入丹田就是入静,这是初步的入静。这是“以气为念”的正道之法式。降心的内容论到此处就清楚了。再论“为不为”的精义了、
“为不为”,第一个“为”字,是指“有作”为之为而言的。“不为”乃是“无为”的意思。“无为”的意思,就是“不先物为”的方法。“无为”,不是什么都不干,如果连功都不练了,而认为才是彻底的无为,那就大错特错了。为,就是有作;有作,就是要“不先物为”的去做,就是“为不为”的精义。《太极拳经》中说:“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用功力久,质而弥光。”这就是说的内功修炼的“无为”法式。“无为”是“不先物为”的方法说,而不是境界说。修炼内功就是运用“无为”的方法,方能正确地修炼而能功成艺就。而“有为”乃是“妄为”的意思。这是老子在《道德经》中所确立的基本概念。
汉•太史公《论六家指要》中说:“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词难知”。“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其精义就是:运用不先物为的无为的法式做事情,就没有不能做到的事情。修炼内功,遵照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来修炼,内功景象就自然而然的层层升华而又能经历的到。正如《悟真篇》紫阳真人所说:
始于有作无人见,及至无为众始知。
都道无为为要妙,孰知有作是根基。
此歌诀说的:有作,就是无为法而作,方能达到无不能为的艺境。所达到无不能为的艺境,乃是因为“不先物为的无为法式”的修炼之结果。实际上在每次练功的过程中都是无为法式的操作,以至达到无不能为的过程。据此,就练功的实践而言,其程序就是“有作——无为——无不为”。翻译这个意思就是:修练就要有作为,而有作为运用的是无为法式,就能达到无不为的艺境。《五篇灵文》中说:“委志虚无,寂然常照,身心无为,而神气自然有所为。犹天地无为,万物自然化育。”这段话就说明了:天地不先物为,而万物自然化育的道理;以喻人之身心不妄为而静,则神气自然流行。
所以说:无为,是不先物为的而有作为之方法;无不为,乃是无不能为的意思。但是,必须是“无为”的方法,才能“无不能为”。这些内容,先是方法,后是艺境。概念不能混淆。
所以张三丰作注说:
凡人之心,动荡不已。修行人,心欲入静,贵乎制伏两眼。眼者心之门户,须要垂帘塞兑。一切事体,以心为剑。想世事无益于我,火烈顿除,莫去贪着。诀云:“以眼视鼻,以鼻视脐,上下相顾,心息相依,着意玄关,便可降伏思虑。
降心者,降心气入丹田,曰:入静。
动静知宗祖中医学说中说:丹田为祖气,胸中为宗气,合而言之“宗祖气”也。就是修炼家所说的“先天”真气为祖气,“后天”呼吸为宗气。诀言:“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又:祖者为命,宗者为性。故有:“性命论宗祖”的说法。此言“动静知宗祖”,乃说内功修炼“以先天呼吸法,求得先天呼吸处”,就能知道自己无形法身道体(即真气运行吸提呼放的动静法式)为宗组。就不会被所成之景象所迷惑了。则能内功景象真切以不断的升华。有关真气运行法,前贤多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气贯周身法
夫气起于丹田,升于泥丸,降于背,入于肩,流于肘,抵于腕,至十指尖,此气之上贯也。气生丹田,入于两肾间,降于涌泉,此气之下贯也。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
                                                         《浑元剑经内篇》
此论中的“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清轻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蹲,功夫到此,可谓通真。”乃是传统手战之道的“动静知宗祖”神拳神明攻防功夫艺境的描述。
     张三丰就炼丹的解释曰:
动静者,一阴一阳也。宗祖者,生身之处也。修行人,当知父母未生之前.即玄牝也。一身上下,乾坤八封五行四象聚会之处,乃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光而成,即太极也。心之下,肾之上,仿佛之内,念头无息,所起之处,即是宗祖。所谓动静者,调和真气,安理真元也。盖呼接天根,吸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一阖一辟,一动一静,贯乎心意不动,任其真息往来,绵绵若存。调息至无息之息,打成一片,斯神可凝,丹可就矣。
无事更寻谁?若能养气忘言守,降伏身心,神归气穴,意注规中,混融一气。如鸡抱卵,如龙养珠,念兹在兹,须臾不离。日久工深,自然现出黍米之珠,光耀如日,点化元神,灵明莫测.即是此也。
“无事更寻谁”一句,是对上面特定内功情况而说的。在内功具体修炼过程中如果一味执著“无事”,而不认识动静之机,就又不对了。《破迷正道歌》中说:“止念降心为清静,下梢只是落顽空”。翁葆光序《悟真篇》说:“夫练金丹大药,先明天地未判之前,混沌无名之始气,次辩真阴真阳同类无情物••••••”。都说明的是“无为、有事”的内容。即运用无为的方法处理内功景象的一切事物,就是“无事更寻谁”句的本义。
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真常是道家的语气,佛家名曰真如,现在的人名曰“本体意识”。这个“真常”要能应接事物,在应接之际要保持“惺惺寂寂,寂寂惺惺”状态,不能心随境转,为事物所迷。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
(1)在日常生活中应事接物,要事来则应,事去则不留,头脑要保持清醒、冷静,不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所扰;不为“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风所动。
(2)内功修炼乃真常之道,在内功状态中“真常”以应事易淤昏沉迷迷,故接物不可迷于尘事,勿为旧习所转。当应则应,不失其时。若不应接,则空寂虚无;亦勿贪其乐。须要物来则接应之,事去则不留。真阳之气已回(经采炼)也不要再想它。光明正大,乃是不迷,真性清静,元神凝结。诀曰:“着意头头错,无心又落空”。
这两者都做到了,就是“十二时辰不昧主人翁”的意思,此乃“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的精义也!
不迷性自住,性住气自回凡人性烈如火,喜怒哀乐,爱恶欲憎,变态无常;但有触动。便生妄想,难以静性。必要有真微忿则火降;真寡欲则火升。身不动名曰炼精,炼精则虎啸,元神凝固;心不动名曰炼气,炼气则龙吟,元气存守;念不动名曰炼神,炼神则二气交。三元混,元气自回矣。三元者精气神也,二气者阴阳也。修行人应物不迷,则元神自归,本性自住矣。性住则身中先天之气自回,复命归根.有何难哉?诀曰:阳光返照,一心中存。内想不出,外想不入。”  
气回丹自结,壶中配坎离。
修行人,性不迷尘事.则气自回。将见二气升降于中宫.阴阳配合于丹鼎。忽觉肾中一缕热气,上冲心府,情来归性,如夫妇配合,如痴如醉;二气氤氲。结成丹质,而气穴中水火相交,循环不已,则神驭气.气留形,不必杂本自长生,诀曰:“耳目口三宝,闭塞勿发通;真人潜深渊.浮游守规中”。直至丹田气满,结成刀圭也。
阴阳生反覆,普化一声雷。工夫到此,神不外驰,气不外泄.神归气穴,坎离已交,愈加猛烈精进。致虚之极,守甘之笃,身静于香冥之中,心澄于无何有之乡,则真息自住,百脉自停.日月停景.璇玑不行。太极静而生动,阳产于西南之坤(坤即腹也,又名曲江)。忽然一点灵光,如黍米之大,即药生消息也。赫然光透,两肾如汤煎,膀胱如火炙,腹中如烈风之吼,腹内如震雷之声,即复卦天根现也。天根现.即固心王,以神助之,则其气如火,逼金上行,穿过尾闾,轻轻送,默默举:一团和气,如雷之震.上升泥丸.周身踊跃,即天风炁卦也。由月窟,至印堂,眉中漏出元光,即太极动而生阴,化成神水甘露。内有黍米之珠,落淤黄庭之中,点我离中灵汞,结成圣相之体.行周天火候一度,烹之炼之,丹自结矣。
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
到此地位,药即得矣。二气结刀圭,关窍开通;火降水升,一气周流。从太极中动天根,过玄谷关,升二十四椎骨节,至天谷关。月窟阴生,香甜美味,降下重楼,无休无息,名曰甘露洒须弥。诀曰:“甘露满口,以目送之,以意迎之,送下丹釜,凝结元气以养之。”
坐听无弦曲,明通造化机。工夫到此,耳听仙乐之音,又有钟鼓之韵。五气朝元,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心田开朗,智慧自生,明通三教经书。默悟前生根本,豫知未来休咎。大地山河如在掌中,目视万里,已得六通之妙,此乃实有也。吾行实到此际,若有虚言以误后学,天必诛之。遇之不行,罪过天谴。非与师遇,此事难知。
都来二十句,端的上天梯。自养气忘言,至此二十句,皆是吕祖真正口诀。工夫无半点虚伪,乃修行上天脱凡俗入圣境之阶梯。得悟此诀与注者,可急行之,勿妄漏泄,勿示匪人,以迫天谴。珍重奉行,克登天阙。
发表于 2008/8/20 06:4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凡修行者先须养气;养气之法,在乎忘言守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