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81|回复: 0

正确认识新加坡的中医现况(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05: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加坡中医团体协调委员会
对近来有关中医的各种讨论,本会表示关注。以下是本会对有关课题的看法:
有关外国中医师在本地注册行医的条件   根据本会了解,国会议员王世丰医生对中医的行医注册条件的理解,与政府公布的条件要求有明显的差距。   卫生部中医管理委员会的中医注册条件是,本地公民需:   一、拥有新加坡中医学院或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颁发的专业毕业文凭,或中医学士学位证书;   二、拥有中医管理委员会所承认的六所中国中医大学颁发的的中医学士学位、证书,但不拥有受承认的外国中医师执照,须在新加坡中医学院或新加坡中医学研究院完成规定的临床实习时数;
     三、拥有中医管理委员会所承认的六所中国中医大学颁发的的中医学士学位、证书;同时拥有受承认的外国中医师执照者,在合格的中医机构和在合格主管医师的监督下临床行医一年。
  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条件的本地公民,就能参加由中医管理委员会主办的新加坡中医师注册资格考试,考试及格后,方能正式注册成为中医师。   非公民则需拥有中医管理委员会所承认的六所中国中医大学颁发的中医学士学位证书;同时拥有受承认的外国中医师执照,并有受承认的行医经验八年以上,及副主任医师资格者,即能批准获得有条件注册,在合格主管中医的监督下,在合格中医机构临床行医一年。一般情况下,如无争议,可以每年更新注册共三年。   非公民在有条件注册三年后,可能被允许参加新加坡中医注册资格考试,考试及格后,即能获得正式注册。   王世丰医生的理解是:在监督下的临床行医工作同等于在监督下的临床实习,其工作范围和职权完全一样。而公民和非公民的差别只是在于时间的长短。其实注册条件中,临床行医工作与临床实习的定义是不同的:   ·临床实习的工作范围和职权的限制:不能处方用药。   ·临床行医工作的工作范围和职权的限制:无限制,受监督者可独立诊治病人,处方用药或针灸推拿。其行医工作与正式注册的医师无异。监管医师主要任务为监督受监督者遵循本地法规而非临床技能。相比之下,符合条件的公民反而不能在毕业回国后的第一年内行医。   鉴于每个国家或地区的法规和国情不同,同时,中医诊病必须对当地的人文与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方能发挥最好的医术。符合条件的非公民中医可借此三年来熟悉和融入本地社会。对他本人和病者都是好事。这三年是行医而非实习,所以不存在屈就的问题。   至于对非公民中医的八年行医经验和副主任医师职称的要求,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王世丰医生也赞成要引入有经验的中医而非刚毕业的本科生。因此,形容中医管理局奉行“双重合格标准”和“保护主义的配额制度”,就难免有“言词耸动”之嫌。   4月17日《联合早报·社论》也同样混淆了临床行医工作与临床实习在职权上的不同,并以此为据,认为亏待了消费者。实际上符合条件的非公民中医,在还未正式注册前就已经为消费者服务了。 引进中国中医教授   郁仁存教授在4月16日的早报访谈中认为,本地中医师的中医知识有待提高,必须引进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前来授课,以提高本地中医师的中医能力。本地也应开办中医进修班,让所有已执业的中医进修。医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我们感谢郁教授对本地中医教育的关心。本地院校一向来都有聘请中国教授前来教导本科生的做法,并长期以来一直都在为毕业医师创造自我提升的机会。   以下是2006年度的大略统计,可供大家参考:   2006年全年,本地各大中医团体为中医师所举办的专题演讲和短期课程的总学时为835小时,参加总人次是4044。平均每天举办2.23小时的进修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三个硕士班和三个博士班同时进行。负责授课的老师包括中国各大中医院校的教授和当代中国著名的老中医。   郁仁存教授也提到本地现有的中医院校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应使本地毕业生也能拥有相等于中国中医药大学毕业生一般的能力,通晓中西医。我们无从将本地中医院校毕业生和中国毕业生的能力作一比较。但可以从他们的课程安排看出一些端倪。以下列出两地五年制中医学士学位课程学时比较:   本地中医院校学生总共要要花2540学时来学习29门中医科目,中国中医院校学生也学29门中医科目,但只学1847学时,比本地生少了693学时,即少了约27%。中国中医院校学生需花906学时来学习15门西医课程,而本地中医院校学生用620学时来学13门西医课程。本地学生的临床课时为1900学时,中国中医院校学生则有1820学时。(注:以上中国中医院校的学时分配是以数所著名院校为准,个别院校的学时分配会有所上下。) 本地中医学生学时较长   相比之下,本地学生学中医的时间比中国学生较多,临床课时也比较多。而中国学生学西医的时间比本地多。本地学生学了西医课程后不能用西药,不能中西结合,若增加西医课程学时,势必影响中医课程的学时。到时少学了中医,又不能用西药,只有苦了学生,害了大众。过去50年来,本地中医师的教育和培训都是由民间包办,以微薄的财力,物力和义务劳动经营来培养出今天的这支中医队伍,撑起了本地中医的这片天,而本地每年接受中医治疗的人数也与日俱增。   在这全世界兴起中医热的时候,中国中医界的动态,备受瞩目。老中医陆广莘中国中医研究院资深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原副所长)于2005年出席了一个名为“中医药的传统与出路”的座谈会。座谈会纪录中有这么的一段话:   “贾谦:我从1992年开始涉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到现在十几年了……辛亥革命前后,我国四亿人口,有80万通过师徒传承的中医;后来,由于余云岫等反对中医,要‘废医存药’,所以国民党政府就消灭中医,到1949年,我国只有50万中医了;现在我们是27万中医,比1949年的时候差不多又减少了一半,而我们现在的人口是13亿,是1911年的三倍还多,如果根据1911年的比例,我们现在至少应该有250万中医,但实际只有27万,再看看这27万的质量,我们调查了一些中医院,最多只有十分之一的大夫能开汤药处方,即能够辨证论治。如果按这个比例算下来,我国能够按照中医思路看病的中医大夫今天只有两三万人。再过十年,这些人退休了,可以说中国就没有中医了。今天我们不少病人说找不到好中医,事实上就是这个问题。谁是那3万以内的中医,谁又是那3万以外的中医? 后一部分人只能开化验单,开一些西药和中药,与西医几无二致。据统计,目前我们的中成药60%以上是西医开的,中医开出的不到40%。”该座谈会纪录登载于《读书》2005年第九期,同样内容也能在中国事务http://www.chinaaffairs.org 上查到。(注:贾谦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是因为“目前中医学院的中医教育太缺乏中医特色,培养的中医人员实在难以担当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事业的重任……历来被中医大家所重视的中医经典却不断被删减,甚至成为选修课。并将中医、中药设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专业,医不识药,药不懂医,如此割裂水乳交融的中医药学,结果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残废’,中医、中药都难以充分发展,即使维持原有水平都成问题。中医课程的内容也值得商榷。现在中医教材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也越来越多,甚至一段中医理论,一段西医理论,这样把难以融合的两门学科混杂一处,老师无法授课,学生更是无所适从,而且目前教育方法日趋简单化、公式化、规范化,失去中医学灵活多动的特色,结果学生‘中医没有学好,西医没有学到’,成为两个中专生。”(文见中医药战略网www.chinamedicine.org.cn)   前些时候,中国有人提倡将中医从主流医药中排除出去。其中原因,引人深思,也令人担心。我们很关注事情的发展,因为中国的中医前途,不仅是中国的医药问题,其影响的深远,早已超出国界。中国中医的存亡或兴衰,将无可避免的对世界的中医发展,起着广泛的作用。 本地中医科研的现实   中医发展与科学挂钩的各种问题如:中医必须用怎样的科学理论来研究?如何研究?其效果如何?在中国争议颇大,争论已久。但无论如何,做中医科研、经费、硬件、人才的需求庞大。正如早报社论所说,必须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进其门槛。撇开民办中医教育的事实,中医科研也只是空谈。   本会认为:大家关心中医是件好事。热烈的讨论将有助于了解事实的真相。希望社会大众多提意见,帮助中医事业茁壮成长,造福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