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无忧草

大乘起信论妙心疏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2: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论缘觉所破之惑。



缘觉观诸法因缘,顿悟无生,顿破三界四谛八十八使见惑,名慧解脱阿罗汉。



随顺法性,破十使思惑,名俱解脱阿罗汉。俱解者,见思二惑俱解脱也。但破见惑,故名慧解也。


缘觉断惑,与声闻同,


但缘觉顿破见惑,


声闻分破见惑;


声闻先断思,后破见;


缘觉先破见,后断思;


此所以小乘分二教也。


缘觉所谓缘空直入者,缘觉禀佛十二因缘法,观一切法生起还灭之因缘。


第一观无明缘行,即本论六粗相中分别智相,初起缘境之染心也。



迷真故曰无明,趣外故曰缘行。


第二观行缘识,行即相续不断之心(相续相),遇境了别,故名缘识。


第三观识缘名色,识即执取相,名色即身之总相也。


第四观名色缘六入,名色即计名字相,六入即身之别相也。


第五观六入缘触,六入即起业相,触即尘影初入心也。


第六观触缘受,受即业系苦相,尘影入心,故有系苦之相也。


以上因缘生相已尽,以下旋复前因,再感后果。


第七观受缘爱,爱即转起分别智相也。


第八观爱缘取,取即相续相也。


第九观取缘有,有即执取相也。


第十观有缘生,生即计名字相也。


第十一观生缘老死,老死即起业相也。


第十二观老死缘忧悲苦恼,即业系苦相也。


由无明至触缘受,为之苦苦。


受缘爱,至忧悲苦恼,为之坏苦。


十二因缘相续不断,为之行苦。


十二因缘,根本由于无明,相续生起,有两重因果,因因果果,故得流转不停。


缘觉观无明空,故诸缘皆空,无阶级位次,故名缘空直入,顿超八十八使见惑,任运断十使思惑,此缘觉破见思之因缘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2: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若以分别智合无明者,缘觉破无明,即破分别智相应染心,云何本论云:执相应染,二乘解脱也?


答:本论二乘解脱,指缘觉慧解脱而言,缘觉破八十八使,虽曰解脱,实与声闻见道齐。


若论俱解脱,破三相应染,与大乘七地齐。如是解脱,有初解脱、究竟解脱不同。


又分别智缘两种境:一境相,二空性。


小乘空境不空空,即空缘境之心,不空缘空之心也。


分别境界之智虽空,分别偏空之心不空,即以分别空智,为小乘心。相续相亦复如是。


小乘断分别智相,及相续相,断而不断,是故但断执相应染也。


智相虽存,分别已空,故说破无明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2: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论菩萨断惑者,菩萨以六度法断六种染心。



本论云:“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


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此与楞严经十回向齐。与天台教断见思齐。



“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此与楞严经四加行至初地齐。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二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七地)究竟离故”。此与楞严经二地至七地齐。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八地)能离故”。此与楞严经八地齐。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九地)能离故”。此与楞严经九地齐。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此与楞严经九地至十地齐。由初地至十地,与天台教断无明齐。



执相应染者,即六识分别执取心也。此心离时,三界妄见俱空,故与声闻齐。


不断相应染者,即染污末那识,相续不断之恒审心,亦即六识自证分。此心离时,缘修之法不行,故与初地齐。


分别智相应染者,即染污末那中分别执我之心,亦即六识生原。此心离时,人我心歇,动心止于此,故与七地齐。


以上三种染心,所缘之境,所知相与所缘相,皆与心相应,故名相应染。


现色不相应染者,即净末那中境界相。此相离时,境相俱空,即变化性空,不动真如体现,故与八地齐。不动,谓色体离变化相,故八地又名色自在动。净末那之净,即不相应之染,非清净之净也。染污末那,即相应染,净末那,即不相应染。



能见心不相应染者,即净末那之本心。此心离时,即真心离染,故与九地齐。善慧,即心体离尘之相。转识尽,藏识离染,得其本然自在,故九地又名心自在地也。


根本业不相应染者,即真心初随缘起,转识之根本也。此心离时,即还归本觉,故与佛齐。此三俱名不相应染者,此不觉之心,远离能知心相,与所缘尘相,皆不相同,故名不相应染。不相应而言染者,佛法以心外无法为净,若心外有法,虽不爱着,亦名为染也。



以上六种染心,名为烦恼障。更有所知障,由初心学断,初地至七地断枝末无明,八地至成佛断根本无明。



本论云:“不了一法界义者(无明),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究竟离故”。


此无明生起有二故,断亦分二:生起二:三细、六粗也。还灭二:大、小二乘也。


以上大乘渐教断惑之如此。以本论破染诸位与楞严五十五位配合,再表示之:


表中将三贤位,收入信相应一位之中者,以大乘信者,信自本性也。


相应者,谓于本性相应也。由干慧始入十信,即信有自性也。至十向始能于所信之自性相应,故以信相应地收三贤等位也。



又本论信相应后,即入初地,益信三贤摄在信相应地之中矣。十地以后无等妙觉者,准楞严经,以等妙二觉为能证之果人,非所证之位次故。



等妙觉与十地,犹如小乘慧俱解脱与四果,慧俱解脱,是证四果之人;四果,是慧俱解脱之位次。知小乘四果外,无慧俱解脱之位次,亦可知大乘十地外,无等妙觉之位次也。


又从干慧至十地,伏一切惑,名为等觉;从金刚干慧至金刚十地,断一切惑,名为妙觉。


金刚,能断义也。秦译仁王经云:“金刚心以前,伏一切烦恼入理;金刚心以后,断一切烦恼成佛”。亦同楞严有单复位次也。此论先破染心,单位也;后破无明,复位也。



 楼主| 发表于 2007/11/5 02: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天台、贤首教中,有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今言见思无明,不言尘沙,何耶?





答:考尘沙,本是喻言,非是惑法。不独此论不载,一切佛经,亦未曾见。盖尘沙,乃形容见思烦恼之多,非实有尘沙惑也。考三界之内,除见思而外,未闻有何尘沙为惑也。至于界外,只有一空而已,诸境皆空,更不应有尘沙惑。



若谓初心大士,未了尘沙佛法,名为尘沙惑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佛法,乃是破惑之法,岂可以药而为病乎?



又惑者,以知法不真名为惑,非以不知为惑也。


如世间之人,因妄知世间种种法故,名之为惑。若人不知有世间法,对谁而言惑乎?


若妄以非法为佛法,而为之惑者,此乃同于外道,安得名为大士哉?


如是考察尘沙之惑,不但经论不载,于世理亦不应有,是故不敢强安,而苟合诸教也。



四论佛乘所断惑者,此辈所断之惑,与大乘同,但断法不同。大乘先断烦恼,后破无明;此先破无明,后断烦恼。


此无明破故,万念俱泯,远离诸法,即以无法,为此教之法门,无断为所断之惑。


所谓无明者,本论云:“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忽然而起,亦忽然而灭,故不同断烦恼有诸渐次也。


本论云:“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心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磐”。


楞严经云:“阿难!汝坐道场,销落诸念。其念若离,则诸离念一切精明,动静不移,忆忘如一,当住此处,入三摩地”。



从此破枝末无明,即破世间烦恼也。乃至五阴尽,六根互用,破枝末无明尽。从互用中,入金刚干慧。



从此破根本无明,即破出世烦恼也。圆明精心,于中发化,乃超十信、十住、十行等,乃至金刚十地,成无上觉,是为破根本无明尽。



此系大乘顿教所断之惑也。以上总明四教人,所断之惑之如此。本论详明大乘二种断惑,略明小乘二种断惑,如上可知,此不重述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0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礼马鸣菩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