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156|回复: 0

书讯:《死亡回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17 21: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此书由(美)雷蒙德·A·穆迪著,夏乐译。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5月出版发行。


[内容介绍]
  临死前的一秒钟,我们会看到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雷蒙德?穆迪博士在研究过150个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的案例之后,为人们揭开了死亡的迷人真相:
“所有的烦恼都消失了,只有和平、舒适、安详……”
“我进入水晶一般明澈的光,很美,很亮,非世间言语能形容,散发着无限的爱……”
“在一剎那间,我快速回忆起这一生从小到大每一件事情,清晰异常……”
这些“复活”的人从此不再恐惧死亡,他们亲身体验到,死亡是通向……

  《死亡回忆》一书彻底改变了一般人的死亡观念,掀起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潮。本书自1975年上市以来,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的记录。

雷蒙德·A·穆迪,世界知名的学者和科学家,先后取得了哲学和医学两个博士学位。他对伦理学,逻辑学和语言哲学方面颇有研究,后来兴趣转向医学,并决心做一名精神病学家,在此期间他注意到了濒死体验现象,然后就开始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死亡回忆》便是他几十年研究的成果。
  《死亡回忆》一经问世就成为超级畅销书创下了全球销量1300万册的记录、它改变了普通人的生死观念,使“濒死体验”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式纳入西方主流医学的视野。之后,穆迪博士又出版了10多本畅销书。
  除著书立说外,穆迪博士还以其他形式普及自己的研究:20年来,他在世界各地做过无数次讲座普及人们对濒死体验的认识。他还是一名活跃的媒体人士多次出现在“奥普拉脱口秀”等国际知名的电视节目上。
  为了奖励他多年来在科学研究及其普及工作上的不懈努力,1988年他在丹麦被授予“世界人道主义奖章”。

图书目录
最新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死亡现象
第二章 濒死体验
 无以言表
 亲闻死讯
 平静安详
 噪音
 黑暗通道
 脱离躯壳
 相遇
 光的存在
 回顾
 界限
 归来
 倾诉
 对生活的影响
 对死亡的看法
 确证
第三章 类似现象
 柏拉图
 伊曼努尔·斯韦登白格
第四章 问与答
第五章 解释
 超自然的解释
 自然(科学)的解释
 心理学的解释
第六章 个人感想
作者手记
致谢


相关书评:

死时未必万事空

作者:张田勘

 □《百科知识》副主编,北京  

  “死后原知万事空”,所以没有人会知道死后或死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如果硬说要有,那也是宗教和神话中的境界。例如,中国儒、道、佛三教的理论和传说,还有阎罗王、牛头马面、奈何桥和孟婆汤等等。但我们知道,这都是假的、空的和虚拟的。不过,还真有人把死亡体验当作科学研究的课题,并获得了一些结果。

  为何要研究死亡

  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对150名濒死体验者(经历过“临床死亡”后复生的人)进行了个案研究,写成了《LifeAfterLife 》一书,中译本名为《死亡回忆》。此书2007年首次以中文译本引进中国大陆,但在更早之前已畅销世界。

  穆迪是在1972年至1974年做的研究,出版该书是在1975年,后来多次修订重印,在全球创下销量1300万册的纪录,仅在台湾就售出了100多万册。为何此书受欢迎,以前的评论是,此书彻底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观念,掀起了探索生命科学的热潮。

  其实,虽然穆迪是比较系统地研究死亡的第一人,研究死亡却并非起于他。早在十九世纪末,瑞士的一名地质学家阿尔伯特·海蒙经历了一次“死而复生”,于是开始对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感兴趣,便研究起死亡来。他研究的30名死亡幸存者中,有95%的人述说他们在濒死时感受到平静和快乐。后来,对死亡研究的人就多了起来。

  到了1926年,美国物理学家威廉·巴雷特也研究死亡,并出版了《临终幻觉》一书。在这个时期,死亡研究才得到广泛支持和理解,并纳入学术的行列。穆迪只不过是后来者,只是他的研究更为系统一些,也更具条理,探讨和解释也相对比较深入。

  而到了今天,死亡研究大有扩展趋势,从学术走向普通大众。例如,美国的盖洛普公司的调查表明,仅在美国就至少有1300万至今健在的成年人有过濒死体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也声称体验过死亡。

  那么,研究死亡的意义何在?《死亡回忆》的出版回答了西方文化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破除了社会上关于死亡与濒死的种种荒谬言论,二是将人类的精神属性进一步系统化。但这两方面显然是不完全的。另一个回答就是,研究死亡可以让人们更科学地对待死亡。

  死亡体验的内容

  在早期,人们关于死亡的述说总是被视为虚幻。尽管民意调查有5%的人曾有过濒死体验,但人们还是羞于提及,惟恐不了解内情的人嘲笑和奚落,因为这些体验他人无法证实。然而,科学的发展为真实性提供了一些帮助。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期,临床上就可以重新激活已经停跳的心脏。而按传统的呼吸心跳停止就算死亡的标准来看,这些人确实是死而复生,穆迪敏锐地意识到,这些人可以为大家提供濒死时三五分钟的信息和感受,因而研究有了某种真实性。到了今天,相当多的心理学家和医生都认同濒死体验的真实性,认为它是死亡过程的一个自然阶段,因此值得研究,而且研究的结果也有相当高的可信度。

  而且,在今天,在主流科学期刊发表了大量濒死研究的论文,还有数百人通过濒死研究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他们的研究都借鉴了穆迪的成果,很多观点与穆迪不谋而合。今天的美国,超过一半的医学院都在课程中引入“精神死亡”的概念,这也是濒死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而另一个收获是《死亡回忆》促成了国际濒死研究协会的成立,并帮助人们建立了客观认识濒死体验的思想,不再把那些经历过死亡体验的人当作是精神失常或病态。

  那么,作为系统研究死亡的先驱者,穆迪提供了哪些关于死亡的内容和观点呢?

  穆迪把他所研究的濒死体验分为三类。一是被诊断或宣告为临床死亡而又随后返生的人的体验;二是在事故、重伤或者重病的过程中非常接近死亡的人的体验;三是濒死体验者在死亡过程中讲述给当场人的经验,再由那些在场的人转述给作者。

  所有濒死体验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无以言表。有过濒死经验的人一致认为这种体验“无法表达”,难以言喻。

  第二,亲闻死讯。许多人在陈述中都说他们亲耳听到医生或是在场的人明确宣告自己的死亡。

  第三,平静安详。很多体验过死亡的人都谈到他们有一种平和安详,令人愉悦的感受。

  第四,噪音。很多体验过死亡的人述说,他们“死亡”时有奇怪的声音飘来,声音的类型花样繁多,不一而足。

  第五,黑暗通道。有的人反映他们感到曾被人突然拉入一个黑暗的空间,而且在某条通道里迅速地滑行,并伴随噪音一起到来。

  第六,脱离躯壳。濒死体验的人快速通过黑暗隧道时会大吃一惊,因为他突然发现自己站在了体外的某一处观察曾经依附的躯壳,自己成了一个第三者或旁观者。

  第七,相遇。一些濒死体验者感到他们在垂死的某一时刻开始意识到周围出现了别的精神体,要么是来协助他们安然过渡到亡者之国,要么是告诉他们丧钟尚未敲响,得先回去待一段时间。

  接下来还有光的出现,大都是白色或透明的,还有在光的协助下当事者对自己人生的迅速回顾。接下来是碰到了一些界限,以及最后的归来。

  比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接受ABC《黄金时间》采访时是这样描述他的死亡体验的:“在黑暗中,我看到了黑黝黝的面具迎面而来,就好像是一副死亡面具想要罩在我的脸上。就在这时,我又看到了许多巨大的光圈,在光圈里我看到了希拉里的身影,好像还有我女儿切尔西。就这样那个死亡面具被驱赶走了,随后她俩的身影也渐行渐远,最后隐没在黑暗中。”

  科学尚不能解释

  遗憾的是,这些都是濒死的人自己的描述,尽管有一些共性,但却难以验证。科学需要可重复和可验证(证实和证伪)。而且,上述死亡描述很多都与神话和宗教描写差不多,这又如何解释?

  而且,对于科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解释,也被穆迪一一反驳。从科学上面,作者首先提出了药物学解释。每个濒死的人在此前都被使用过大量的药物,一些药物会让人致幻,还可引起其他形态的思维紊乱。即使不是神经精神类药物,如大麻、麦角酸二乙基酰胺等药,而是其他药物,也会对大脑产生种种影响,从而产生与濒死体验相似的感觉。例如,氯胺酮(katamine)会使人产生类似脱体的感觉。但是,穆迪却认为药物作用与濒死体验有很大差异。

  其一,向作者叙述药物经历的人与那些报告濒死经历的人,在罗曼蒂克、想像力、智力和精神稳定性等方面并无太大区别。其次,药物引起的体验往往极其模糊。其三,由药物引起的幻觉报告之间差异非常大,这与“真实”的濒死体验有天壤之别。所以,穆迪认为这两种体验之间有显著区别。而且,在濒死体验的许多案例中有许多是药物因素无法解释的。最为明显的是许多人在濒死体验之前和之后都没有用过药,很多人的濒死体验是出现在采取医疗措施之前,在一些案例中他们甚至没有去看医生。

  科学的第二种解释是生理学的理论。一种对濒死体验的生理学解释是,临床死亡时,大脑的供氧被切断,身体其他部位也受迫,导致垂死的大脑做出最后的喘息。但穆迪认为这也解释不通。因为从濒死体验的报告来看,很多濒死体验都是出现在肌体受损之前,而在一些例子中甚至没有发生实质的身体损伤。

  科学的第三种解释是神经学解释,因为当神经系统病症发作时可能产生与濒死体验相似的现象。例如,在神经病学中有一种与脱体经历相似的症状,称为“自视幻觉”。但是,在自视幻觉中患者看到的自己是活生生的,而在濒死体验中的脱体感觉则是看到自己的身体完全没有生气,只是一个空壳。

  心理学的解释又是什么呢?穆迪承认,心理学还没有达到现代科学的严格性和准确性,但也可以做出一些解释。

  其一是隔绝研究。将受试者从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中隔离开来,或隔绝他的听、嗅、视、触觉等,让其产生幻觉,从而可能达到与濒死体验者相似的体验,因为濒死病人也经常处于被隔离的状态。不过,在穆迪看来,隔离研究的成果并不能完全拿来解释濒死体验。理由也有很多。

  此外,还有梦境、幻觉和错觉。穆迪也一一反驳说不能代替濒死体验的情况。那么,又如何证明濒死体验是一种真实存在呢?

  穆迪承认,他的书完全称不上严格的科学研究。要彻底地解决濒死体验问题,必须要进行严密而详细的技术探讨,但这远远超出了本书的范畴。所以,穆迪并不想为濒死体验下明确的结论。他只是想寻求一种中庸的方法来介绍濒死现象,既不反对濒死经验的不系统性和不科学性,也不情绪化地宣称这些事例可以“证明”生命续存。

  因此,在阅读此书时需牢记一个观念,本书所描述的内容尚未获得实验科学的充分论证,需要未来更多的学科的研究来加以探讨。  

来源:南方都市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